教案是教师为了指导教学而编写的一种书面计划。教案编写时应该注重教学反思和教学改进,以便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教案是教学的计划和组织,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作出的一份书面指导。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地组织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有效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皇帝的新装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
2.使学生认识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
3.培养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和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1、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安徒生。
2、准备好投影仪、幻灯片。
3、布置学生做好预习。
学生:朗读课文,疏通生字,查找、了解作者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说起童话,我们大家肯定会兴趣盎然,那么你都读过谁的童话?(学生可能说:郑渊洁、安徒生、格林等等),看来大家都读过安徒生的童话,也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小学时,我们学过他的哪篇童话?(肯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卖火柴的小女孩》)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很有特色,也肯定会受大家欢迎的作品《皇帝的新装》。
二、交流预习。
1.作者简介。
安徒生(1805~1875)全名是:汉斯克利斯坦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的160余篇童话在近150年中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即兴诗人》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
2.简介童话特点。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3.正字正音。
生字词:滑稽陛下头衔骇人听闻钦差爵士御聘。
多音字:更衣随声附和自称圈定系上。
三、分析课文。
(一)先让学生根据以下问题接龙复述课文:(出示投影片)。
1、皇帝有何嗜好?
2、两个骗子怎样设的圈套?
3、面对新装,老大臣有何心理活动?他回去如何对皇帝汇报的?官员有何心理活动?
他又是如何汇报的?
4、皇帝面对新装,想了什么?说了什么?
5、为新装举行的大典上,老百姓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又是如何想、如何说的?
6、最后谁说出了真话?
7、最后结果如何?
(评析:此项练习旨在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通过这些题,可以把全文内容提起来,并为下文分析人物特点、人物受骗原因做准备。)。
(二)分析段落,概述段意。
这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以“新装”所具有的奇怪特性为线索,以皇帝为中心人物展开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第1段)皇帝爱新装。(故事的引子)。
第二部分(第2至4段)骗子“做”新装。(故事的开端)。
第三部分(第5至18段)君臣看新装。(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第19至32段)游行穿新装。(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第33至36段)揭穿假新装。(故事的结局)。
(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笑新装)。
(三)分角色朗读(或听朗读录音)。
根据“思考和练习三”的要求,分角色朗读课文,朗读时要进入角色,读出感情。
(旁白一人,皇上一人,老大臣一人,诚实的官员一人,小孩一人,其余所有角色一人。)。
四、布置作业:
1.写生字,理解词义。
2.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能正确读出语气。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析皇帝的性格。
请同学在文中划出最能体现皇帝性格的语句,并说说反映了皇帝的什么性格?
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出示投影片总结:
1第一部分写出皇帝的什么情况?表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2皇帝为什么会相信骗子的话?
3皇帝为什么要派老大臣和诚实的官员去了解骗子织布的情况?
4皇帝在看骗子织布时心里想的是什么?
5分析皇帝在换上新装时的动作细节的描写(请同学表演)。
小结皇帝的性格特点:
爱慕虚荣,荒淫奢侈,昏庸无能,愚蠢可笑,口是心非,自欺欺人。
二、分析、归纳课文的主题思想:
通过分析一下文中各人上当受骗的原因归纳出主题思想。
1、两个骗子的骗术并不高明,却骗了许多人,其中第一个上当受骗的人是老大臣。请大家想想:皇帝派老大臣第一个去看布料,是根据老大臣的什么特点?--理智,诚实。
2、“理智”的意思是什么?--有辨别是非、控制自己的能力。
3、老大臣是诚实的吗?他说假话了没有?
4、老大臣明明什么也没看见,也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回去却说了假话,他是理智的吗?那么是什么使他丧失了理智,或者说他怕什么?--怕别人说他是不称职的、愚蠢的。
(评析:这几道题的难度也有着一定的梯度。)。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在面临诚实与虚伪、真与假的抉择时,当诚实被视为愚蠢与不称职时,谁还有勇气去面对呢?因此,自私、虚荣使老大臣说了假话。
5、再看第二个被派去的官员,面对同样的、世俗的压力,且有了前一个老大臣的“佐证”,他的选择会是什么?--说假话。
6、再看皇帝呢?作为一国之君,他又为什么会上当受骗呢?
教师明确:皇帝也害怕别人说他是愚蠢的、不称职的,可以说:在同样世俗的压力下,皇帝自然而然地就说出了假话。
总结:皇帝、老大臣、官员、以及老百姓等人都是在世俗的压力下,因为自私、虚荣才上当受骗,继而又去骗别人的。(板书)。
7、但最后还是有人说出了真话,是谁?--一个孩子。为什么孩子能说真话?
明确:因为他不怕丢官,不怕别人说他不称职。孩子是天真、纯真的,没有私心杂念,所以他不害怕世俗的压力,能说出真话,揭开骗局。这种没有私心杂念也可以叫做无私。
8、找出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语句,想想为什么骗子可以行骗成功?
“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
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骗子胡说那衣服具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皇帝的。
昏庸荒政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以求保住皇位的心理,而且抓。
住了大臣们只想保住官位的心理,因而骗术步步行通。
梳理、归纳:在这个并不高明的骗术前,说出真话难不难?不难,一个孩子就能说出。那。
为什么那些成人、身居要职的人反而不能呢?作者想批判什么、呼唤什么呢?
教师总结:作者通过着意安排,让一个孩子说出了真话,揭开了骗局。这个“天真的声音”在一个谎言充塞的世界里,显得格外响亮,也格外珍贵。只有天真活泼的儿童,才是最纯洁无暇的。安徒生通过这篇童话对世俗世界的习惯及传统进行了深深的谴责,表达了对纯真本然事物的热切向往。启示我们:做人要保持心地的纯洁、纯真,做一个真诚的人,讲真话,反对社会现实中的假丑恶现象,让真、善、美充满人间。这就是这篇童话故事的主题思想。
(评析:通过以上导读题,可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课文、归纳出思想内容。)。
三、布置作业。
不脱离原文主题,大胆想像,为课文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
要求:a.大胆想像,勇于创新。b.书写规范、工整。c.字数300字左右。
四、板书设计。
安徒生。
老大臣。
官员。
皇帝自私被骗。
老百姓。
小孩无私揭骗。
教学分析:
接龙复述课文的设计既检验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又为下面分析课文做了准备,同时又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一举数得,提高了教学效率。通过分析人物被骗原因来归纳主题思想,避免了生硬地灌输,学生易接受、领悟。
皇帝的新装教案设计篇二
一、教学目标 :
1、了解安徒生及文章内容。
2、把握文中人物个性特点。
3、初步感知主题。
二、教学难点 及重点;
个性化朗读。
三、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皇帝的新装》。大家了解安徒生吗?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安徒生,丹麦,童话作家,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野天鹅》,《大克劳斯和小克劳斯》等)。
(二)、复述情节:
大家都看过本文了吗?谁来给大家简要地复述一下这个故事?(图片提示,显示主要情节: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学生复述。
(三)、找出圈套:
提问:从刚才的故事里,大家可以看到,骗子要行骗成功,往往要设下一个圈套,你能否从文中找出表明骗子设下圈套的这句话。(这种布有一个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强调“称”字的特殊读音:称chen职;杆秤cheng)。
(四)、明确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问: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为什么会一丝不挂地到大街上游行,是什么神奇的力量在背后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呢?明确:
骗子:行骗。
皇帝:受骗。
大臣:助骗。
百姓:传骗。
小孩:揭骗。
(五)、读一读,演一演。
在刚才大家说的各种“骗”中大家认为哪一种“骗”最精彩,找出来读一读,演一演,并说说你为什么觉得这部分精彩。
1、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表演,教师点拨。
2、挑选比较优秀的且能代表各种“骗”的小组在班中交流。表演完一组,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且分析原因。
(六)、归纳小结:各个人物性格特点。
皇帝:昏庸、愚蠢。
大臣:阿谀奉承、愚蠢、虚伪、自私。
百姓:怕被杀头,怕被人嘲笑。
小孩:天真烂漫,无私无畏。
(七)、探讨主题:
1、骗局最后还是被揭穿了,但为什么要借小孩的嘴来揭穿这各骗局呢?
2、骗局揭穿后,皇帝及其一帮人阵脚大乱,提着裤子逃跑了吗?为什么?
3、该向谁学习?有人认为要向骗子学习,你认为呢?
(八)、作业 :
1、读一读,写一写:(选择自己不会的)。
炫耀()称职()滑稽()。
陛下()头衔()骇人听闻()。
2、想象力训练:
(1).想象皇帝回宫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2).想象假如孩子没有把真相说出来,结果会怎样?
作者邮箱:
皇帝的新装教案设计篇三
2.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3.理解这篇童话的讽喻意义。
4.培养复述课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 。
1.重点:(1)学习复述课文。(2)理解这篇童话的讽喻意义。
2.难点: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预习 。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2.解释下面的词语: 。
(l)不惜:本课指不觉得可惜,舍得。
(2)炫耀:本课指夸耀。
(3)称职:能够胜任所担当的职务。称:适合。
(4)愚蠢:头脑迟钝、不灵活。
(5)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已坏到无法挽救。救药:用药救活。
(6)妥当:稳妥适当。
(7)华丽:美丽而有光彩。
(8)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骇:惊吓。
(10)勋章:一种较高等级的荣誉证章。
3.自读课文,思考预习提示。
二、导入 。
1.作家作品简介。
2.导语 。
三、正课。
1.请按照“爱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从开头到“皇上在更衣室里。”
第二段:从“有一天”到“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
第三段:从“第二天早上”到“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看见。”
策四段:从“这样”到完。
2.提问:课文怎么写皇帝爱新装的?;
3.提问:第一段写皇帝爱新装的目的是什么?
4.提问:请找出第一段中关键词语,准备复述。
5.请二、三位同学复述课文,其他同学评价。
6.提问:两个骗子用什么手段取得了皇帝的信任?
10.提问:皇帝亲自来看织布,那两位诚实的官员为什么要抢先介绍?
11.提问:跟着皇帝来的全体随员怎么评价骗子织的衣料?他们提出了什么建议?
12.根据板书,复述“做新装”部分。其他同学评价。
四、小结。
五、板书 。
皇帝的新装治装费用:“为了”、“不惜”、“所有”
(骗子的手段:”任何不称职……都看不见这衣服。”
皇帝上当:“马上”、“马上”
做新装皇帝派诚实的老大臣看织布。
皇帝派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看织布皇帝在随员陪同下亲自看织布 。
六、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1、2、3题。
2.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 代化设计 。
(-)看下面句子的含义写出词语: 。
(二)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拼音:1.称赞称职称杆。
achen414。
2.差使)差错差不多参差。
acha141。
3.走着高着着急着眼()。
azhao122。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句后的括号里。
第二课时 。
一、预习阅读课文,准备复述“穿新装”、“展新装”两段。
二、导人。。
三、正课 。
1.提问:两个骗子为什么要装模做样赶夜工?
讨论并归纳:因为他们要赶制新衣,让皇帝穿着参加游行大典。
2.提问:课文怎样写两个骗子献上新衣的?
讨论并归纳:用动作描写“各举起一只手”;用语言描写,用比喻夸新衣的优点。
讨论并归纳:写皇帝穿衣时的丑态,来表现皇帝自欺欺人。
4.提问:大家为什么都称赞新衣?
讨论并归纳:写出他们的阿谀奉承,自欺欺人。
5.请几个学生复述“穿新装”一段。其他同学评价。
6.提问:皇帝穿着“新装”开始游行,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说真话?
讨论并归纳:怕招来杀身之祸或怕别人知道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
7.提问:小孩子为什么敢于说真话?
讨论并归纳:小孩子天真烂漫,无私无畏。
9.请几个学生复述“展新装”一段。其他同学评价。
10提问: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课文找出语句来分析。
讨论并归纳:
(2)愚蠢透项。从被两个骗子投其所好,上当受骗可以看出。
11.提问:那些大臣们又是些什么样的人,从课文找出语句来分析。
12.这篇童话讽刺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访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14.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调要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也可以表演课本剧)。
六、作业 1.课后练习第二、三4、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
l.这段文字选自*体裁是——作者____是_____国家著名的儿童文学家。
b.表现小孩子机智勇敢。
c.表现小孩子胆子大,不怕别人说他愚蠢。
d.表现小孩子看出皇帝的愚蠢。
b.心地单纯,性情率真。表示小孩未受污染,能有勇气讲真话。
c.性格开朗,谈吐自然。表示小孩爸爸对孩子的夸奖。
d.心地单纯,性格直率。表示小孩爸爸对孩子不懂事的掩饰。
b.赞赏小孩有勇气,敢于说出别人不敢说的真话来。
c.责备小孩不懂事,不该说皇帝的坏话。
d.嘲笑小孩太愚蠢,竟说出这样的荒唐话。
6.皇帝上当受骗最主要的原因是:a.皇帝生活奢侈,一心想得到漂亮的新衣。
b.皇帝追求虚荣,愚蠢透项。
c.骗子的计策正中封建统治者的要害。
d.皇帝身边的大臣对皇帝阿谈奉承,欺骗。
皇帝的新装教案设计篇四
设计理念:
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教师在阅读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这些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整堂课以学生说为教学主线,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有话说,乐于说,说出自己,说得深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能在朗读中体会人物心理,能品析人物形象,能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说故事说人物探主题谈看法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掌握分析人物、理解主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人性中虚伪这一弱点,并通过情景体验,引导学生努力战胜这一弱点,做一个纯洁无邪的人,提升学生的价值观。
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童话,同学们喜欢童话吗?(喜欢)为什么喜欢童话呢?(学生会回答有趣、幽默、让我懂得一个道理)(童话故事是学生较感兴趣的文学体裁,学生的发言应该比较踊跃,能够形成较和谐的课堂气氛。)。
师: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浓厚的兴趣一同走进丹麦童话家安徒生的名篇《皇帝的新装》。
设计意图:以轻松的心态融入课堂,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对童话初步认识,更有利于课堂的进一步学习。
一、说故事。
师: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的活动围绕哪个字展开?(课件出示问题)。
(让学生以俯视的姿态来整体把握故事情节是有一定难度的,可能有学生直接从课文题目找这个字,会说新或是装,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各个人物主要活动中梳理出这个关键字,然后回视课文,围绕这个字串联人物活动。)。
小结:人物活动围绕一个骗字,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大臣受骗又助骗,百姓受骗又传骗,小孩揭穿骗局。
设计意图:递给学生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的抓手,使学生对故事有一个整体而又深刻的印象,并学会梳理文章线索。
二、说人物。
师:在这些人物中主要人物是皇帝,请在这是一个的皇帝句中写上一个词,并从文中找出理由说明。(课件出示问题)。
(这一环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阅读思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学生只要能从文中找出语句来说明自己的看法,都应该鼓励,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学生会按自己的理解填上一个词并会积极找出理由加以证明,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还应该适时地让学生朗读相应的语句,可以采取多样的朗读方法,读出语气,读出情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心理,充分认识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对人物形象,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教学过程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思考,让学生能在一个开放的课堂上大胆自由地交流自己的看法。并在这一环节中使学生掌握精读、朗读等阅读的基本方法,学会有表情地朗读课文,从而形成对人物的独特理解。
三、探主题。
师:文中还有一些人物,这是些怎样的人?安徒生想通过这些人物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小组合作探究这些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1、大臣们看到新装时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如果你是大臣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
2、二十年后小孩长大成人,你觉得他还会揭穿骗局吗?
3、两个骗子又到另一个王国行骗,你觉得他会再次成功吗?
(三个假设的问题,趣味性较强,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验人物心理,进行独立的思考,深入探究故事主题,又能以俯视的姿态对故事有一个整体性的感受和理解。)。
学生四人小组选择一个问题合作探究,并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时间3分钟。
(此环节会出现丰富多彩的结果,教师应在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又能说出自己,探究的结果直指文章的主题:安徒生通过这些人物揭露人性中虚伪这一弱点,警醒我们在生活中要努力克服人性的弱点,保存一颗纯洁的心灵)。
对问题1的探究,教师在学生从课文中搜集到的有关大臣的情节基础上,调动全体学生一起朗读,体会人物心理,并形成对人物的深刻认识。当学生谈到自己坚决不会像大臣那样阿谀奉承时,教师要赞扬他的这种高贵的人格;同样,当学生谈到自己可能也会像大臣这样不敢承认自己看不见新衣,教师也应该认同他的心理,并将讨论引向骗局的关键抓住人性中虚伪这一弱点。
对问题2的探究,有学生会认为二十年后的小孩不会揭穿骗局,因为他内心有所顾忌,也有学生会觉得他不会揭穿骗局,他不受世俗的影响,保留一颗纯洁无邪的心灵。无论哪种情况结果都能指向童话的主题,教师要伺机诱导。
对问题3的探究,有学生可能会觉得如果遇到一个不爱打扮的皇帝骗子就不会得逞,可能会偏离这环节课探讨的主题,教师可以进一步点拨:故事中的皇帝仅仅因为爱打扮才上当吗?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问题的主旨,骗子利用了人们虚伪的弱点。
在课堂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努力给学生创造轻松平等的交流空间,让学生感到没有任何交流的'障碍。
设计意图:对故事主题的探究是一个难点,通过这三个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体验人物心理,挖掘故事主题,探究的结果直指文章的主题:安徒生通过这些人物揭露人性中虚伪这一弱点,警醒我们在生活中要努力克服人性的弱点,保存一颗纯洁的心灵。小组合作探究与全班交流相结合给学生搭建平等开放的学习的平台,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和能力。注重探究过程的熏陶和感染,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谈看法。
师:从同学们的谈论中我们明确应该向小孩学习,学习他的纯洁无邪,学习他说真话。可是生活中说真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要付出代价。(课件出示问题: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说真话这一话题的看法。)。
(学生在谈看法时可能会脱离实际说得比较空乏,教师可设计情景诱发学生的讨论。比如可创设这样的情景:如果你的同桌在单元考试中为了取得一个好成绩作了弊,刚好被你看见,你该怎么办?使学生有一个谈论的中心,也有利于学生谈出实在的真实的看法。)。
学生发表看法是他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教师应真诚地倾听,多鼓励,及时引导他们走向说真话、做真人这一高尚人格的道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出,走进自己的生活,直击学生的心灵,在真实开放平等的环境中实现学生价值观的提升。
皇帝的新装教案设计篇五
设计思想:
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分析主要人物特点。
2、归纳课文思想内容。
二、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大家爱读童话故事吗?为什么呢?因为童话故事生动、有趣,想象奇特,同时在每一篇故事后蕴含一定的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看看它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二】介绍作者:
安徒生,19世纪丹麦杰出的童话作家,一生共写成了160多篇童话。我们比较熟悉的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
【三】整体感知:
先让学生根据以下问题接龙复述课文:(出示投影片)。
1、皇帝有何嗜好?
2、两个骗子怎样设的圈套?
4、皇帝面对新装,想了什么?说了什么?
5、为新装举行的大典上,老百姓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又是如何想、如何说的?
6、最后谁说出了真话?
7、最后结果如何?
(评析:此项练习旨在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通过这些题,可以把全文内容提起来,并为下文分析人物特点、人物受骗原因做准备。)。
【四】重点分析与训练:
(一)根据课文5-21段分析故事的主要人物——皇帝的特点。
请看投影屏幕:
3、当他觉得老百姓的话似乎是真的时,为什么还要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教师明确:因为皇帝虚荣、爱面子。他想:我是皇帝,我不能就这么灰溜溜地回去,我得撑下去。
4、请你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加一个副标题:一个……的皇帝。概括皇帝的特点。最好能结合课文做些解释。
(评析:这四道题在难度上是有梯度的。第一题的第一、二问,学生都能答出,第三问和第二题就需要动动脑筋回答,而第三题只有个别好学生才能答出,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同时又富挑战性。)。
学生发言,教师明确:
一个愚蠢的皇帝。他在这样一个简单的骗局前受骗就说明了他的愚蠢,而且作为一个皇帝不知道哪个大臣称职。
一个不称职的皇帝。他每天只知道换衣服,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关心国家大事,人们说起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一个虚伪的皇帝。他明明什么也没看见,却不敢说出来。
一个可悲的皇帝。两个骗子用这么简单的骗局就能骗了他,而且他还不知道哪个大臣称职,还要用衣服去检验,非常可悲。
这些正是皇帝的特点。也正是由于他的这些特点,才使这样简单的骗局成功,才导致了他可悲的下场。
(二)分析、归纳课文的主题思想:
通过分析一下文中各人上当受骗的原因归纳出主题思想。
1、两个骗子的骗术并不高明,却骗了许多人,其中第一个上当受骗的人是老大臣。请大家想想:皇帝派老大臣第一个去看布料,是根据老大臣的什么特点?——理智,诚实。
2、“理智”的意思是什么?——有辨别是非、控制自己的能力。
3、老大臣是诚实的吗?他说假话了没有?
4、老大臣明明什么也没看见,也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回去却说了假话,他是理智的吗?那么是什么使他丧失了理智,或者说他怕什么?——怕别人说他是不称职的、愚蠢的。
(评析:这几道题的难度也有着一定的梯度。)。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在面临诚实与虚伪、真与假的抉择时,当诚实被视为愚蠢与不称职时,谁还有勇气去面对呢?因此,自私、虚荣使老大臣说了假话。
5、再看第二个被派去的官员,面对同样的、世俗的压力,且有了前一个老大臣的“佐证”,他的选择会是什么?——说假话。
6、再看皇帝呢?作为一国之君,他又为什么会上当受骗呢?
教师明确:皇帝也害怕别人说他是愚蠢的、不称职的,可以说:在同样世俗的压力下,皇帝自然而然地就说出了假话。
总结:皇帝、老大臣、官员、以及老百姓等人都是在世俗的压力下,因为自私、虚荣才上当受骗,继而又去骗别人的。(板书)。
7、但最后还是有人说出了真话,是谁?——一个孩子。为什么孩子能说真话?
明确:因为他不怕丢官,不怕别人说他不称职。孩子是天真、纯真的,没有私心杂念,所以他不害怕世俗的`压力,能说出真话,揭开骗局。这种没有私心杂念也可以叫做无私。(板书)。
教师总结:
作者通过着意安排,让一个孩子说出了真话,揭开了骗局。这个“天真的声音”在一个谎言充塞的世界里,显得格外响亮,也格外珍贵。只有天真活泼的儿童,才是最纯洁无暇的。安徒生通过这篇童话对世俗世界的习惯及传统进行了深深的谴责,表达了对纯真本然事物的热切向往。
启示我们:做人要保持心地的纯洁、纯真,做一个真诚的人,讲真话,反对社会现实中的假丑恶现象,让真、善、美充满人间。这就是这篇童话故事的主题思想。
(评析:通过以上导读题,可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课文、归纳出思想内容。)。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先分析了故事的主要人物——皇帝的特点,接着又通过分析各人物上当受骗的原因归纳了本文的思想内容。
【六】布置作业:
以《〈皇帝的新装〉后传》为题,写一篇新童话,字数不限。要求:结合课文进行合理的夸张和想像,语言要保持原文朴实无华的风格。
【七】板书设计:
安徒生。
老大臣。
官员自私被骗。
皇帝。
老百姓。
小孩无私揭骗。
皇帝的新装教案设计篇六
自从上次皇帝被骗子戏弄了以后,皇帝就气愤的不行,发誓要把这两个骗子抓住。
在一个小酒店里,两个骗子正在用骗来的钱大吃大喝,哪知皇帝的卫队已经再向他们靠近。一个小时之后,两个骗子被押到了皇宫。皇帝亲自审问:“好你这两个骗子,竟敢戏弄我!哼!如今被朕逮住,看你还能耍出什么花样来!”两个骗子瑟瑟发抖,不知所措。这时,皇宫里骗子的内线出来庇护:“皇上,不如让他们再给你做一件新装来弥补他们的过错吧?”这真是荒唐!可皇帝竟说:“好吧,你等快去做,要是再敢戏弄朕,便是死路一条!”
再说骗子正沾沾自喜,他们又想出了一条阴谋。他们找了些纺织工编制出布,又叫油漆工按照皇宫里最精美的图案往上涂。等干了之后,叫皇帝的亲信来检验。先备好酒席,等到亲信来了之后把他灌醉,再拿出衣服在眼前一晃,就完事了!
这天,皇帝亲自来了。他看着衣柜里那条精致的衣服,连声叫好。骗子把衣服给皇帝穿上,游行大典就开始了!
皇帝的新装教案设计篇七
2、理解文章对封建统治者奢侈、虚伪、愚蠢的讽刺和揭露。
1、培养集中注意力,限时阅读,整体认知的习惯;
2、领会文章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和揭露。
1、培养限时阅读,整体认知的习惯,学习无声阅读的方法;
2、领会私心和虚伪会使人变得十分愚蠢的道理。
(一)课文分析。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作者安徒生和阅读本文应该注意之点;看注释,查字典,阅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词。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辨析字形和它作为词素的意义。
4、速读课文。
5、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说明皇帝喜欢穿新衣服,写出故事发生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至4段,叙述两个骗子向皇帝行骗,写出故事的发生。
第三部分,第5至22段,叙述大臣和皇帝受骗、骗人,写出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第23段至末尾,叙述皇帝裸体参加游行大典,写出故事在高潮中结束。
6、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写出皇帝的什么情况?表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写出这位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他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每个钟头都要换一套衣服”,整天都“在更衣室里”。表明了他的心思兴趣都在穿漂亮衣服上,为穿漂亮衣服,不惜花费,奢靡无度,穿漂亮衣服成了他特有的癖好(板书:皇帝喜好新衣);他整天时光都消磨在穿漂亮衣服上,昏庸懒惰,荒废朝政(板书:昏庸荒政)。这就揭示了故事发生的缘由,为故事的发生做好了铺垫(板书:故事铺垫)。他还喜欢“显耀一下他的新装”,这又为后文写他穿着那套“新装”——裸体游行预作了伏笔。
一、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骗子先说“他们能够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丽的布”,抓住了皇帝癖好新衣的特点,针对这个特点行骗,投其所好(板书:骗子投其所好);又说用这种布缝出来的衣服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抓住了皇帝昏庸荒政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以求保住皇位的。动理,针对这种心理行骗,击中要害(板书:击中要害);因而能够诱使皇帝上当。
“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又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
(2)皇帝听了骗子的话产生了什么样的反应?
皇帝听了骗子的话,觉得“那真是理想的衣服”,“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对于自己的职位不相称: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以为这样就可以维持住他的专制统治。骗子的荒唐胡说,正中了这位昏庸荒政的皇帝的下怀。皇帝于是付了很多现款,让骗子马上开始工作。骗子行骗也就初步得逞。
(3)课文写出骗子怎样进一步行骗?
课文从骗子“织布”的情景,进一步写出他们的行骗。“织布机上连一点东西的影子也没有”,他们却“装作在工作的样子”,“急迫地请求发给他们一些最细的生丝和最好的金子”,既装满“自己的腰包”,又表明他们确实在织布,用了很多原料。“忙忙碌碌,一直搞到深夜”,假戏真唱,煞有介事,作势骗人。骗子表演“织布”、故事也就正式发生(板书:故事发生)。
二、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
皇帝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但“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很心虚,害怕自己看不见这布,所以先派他那“诚实”的、“很有理智”、最“称职”的老大臣去看。
(2)课文怎样描写老大臣看衣料?这样描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3)课文描写另一位官员着布料,和描写老大臣着布料有什么异同?
另一位官员在老大臣看过并对皇帝赞美了布料以后,又被皇帝派去看布料。他的资格又比老大臣浅。所以他在听着骗子描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布料上“美丽的花纹”的时候,虽然觉得自己“并不愚蠢”,也产生了“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的想法,这是与前面写的老大臣的不同之处。这表明老大臣已经帮助了骗子行骗,他也只想保住官位,决心“不能让人看出”自己没有看见布料。这是与前面写的老大臣的相同之处。骗子行骗又进一步得逞。课文写另一位官员看布料,写得远比老大臣看布料简单,又写出了两人不同的心理活动,这就避免了描写同一事物的雷同。
(4)课文写出皇帝怎样去看布料和看布料的情景?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皇帝想看布料的心情早已不能按捺,在布料还在织布机上的时候,就“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其中包括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隆重地亲自去看布料。他看到两个骗子“正以全副精力织布,但是一根线的影子也看不见”。这一回用不着骗子谎言赞美布料,两位看过布料的“诚实”的官员就自动代劳了。这两位根本没有看见过布料的官员,“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就抢先对皇帝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以表示自己看见了布料,替骗子效了劳。
皇帝听见两位官员这样说,心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为了保住皇位,维持统治,他于是赶紧说:“哎呀,真是美极了!”“我十二分的满意!”并且装模作样地“仔细地看着织布机”,表明他在观赏布料。这位皇帝为了保住尊严,维持专制统治,也只能这样受骗、骗人了。
全体随员虽然连一个布丝也没有看见,也都说:“哎呀,真是美极了!”表明他们都看见布料了,并且建议皇帝穿着这美丽的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从皇帝到所有随员都各图保位(板书:君臣各图保位),在空织布机前做着受骗、骗人的表演(板书:受骗骗人)。骗子行骗已经完全得逞故事也进一步发展(板书:故事发展)。
三、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
课文写出“皇帝带着他的一群最高贵的骑士们亲自来了”,表明皇帝要隆重地换穿新衣以后,先写骗子的骗人表演:“两个骗子每人举起一只手,好像拿着一讲什么东西似的”,并且指给皇帝和骑士们说:“这是裤子,这是袍子,这是外衣”,真像实有新衣。他们还让皇帝在镜子面前换上“新衣”,意思是让皇帝看看是否合身,是否好看;他们还让皇帝脱下所有的衣服,换上那根本不存在的“新衣”,“在他的腰周围弄了一阵子”,好像是为皇帝系上了“后裙”,真像是细心地服侍皇帝换上了新衣。意在表明如果皇帝和骑士们看不见新衣,就是愚蠢和不称职。再写皇帝和骑士们甘愿受骗;皇帝在换上“新衣”以后,“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赤身裸体作出这又“转”又“扭”的丑态,意在表明他在端详那“新衣”是否合身、好看,确实看到了、穿上了“新衣”。骑士们都齐声赞美“新衣”,表明他们都看见皇帝穿上“新衣”了。君臣都在做着受骗、骗人的精彩表演。
老百姓起先都说:“乖乖:皇帝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好像他们都看见了皇帝穿着的“新衣”,说了假话。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说的是实话。老百姓私自低声地把这孩子的话传播开来,最后都说“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也都说了实话。
(3)为什么小孩子能说实话,老百姓先说假话最后也能说出实话?
小孩子天真无邪,没有顾虑,所以能说实话。官员有顾虑,怕显出不称职、太愚蠢,故而先说了假话;但老百姓的顾虑远不像官员们那样严重,没有官可丢,没有职可罢,所以终究说出实话。
(4)裸体游行的皇帝听到老百姓真话以后的反应如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皇帝听到老百姓都说“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以后,既“有点儿发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意识到受了骗,为在老百姓面前裸体游行、大出其丑而“有点儿发抖”;却又心中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在已经识破骗局的老百姓面前,装作确实穿着美丽的新衣,硬把裸体游行的丑剧表演下去(板书:硬演丑剧),来保住皇帝的尊严,维持住专制统治。这篇童话也就在皇帝裸体游行的丑剧高潮中结束(板书:高潮结束)。
一、口头复述故事。
我们已经从头至尾分析了故事情节,为了更好地理解童话的情节结构的特点,现在请同学们把故事连贯起来,口头复述一遍(可指定口头表达能力较差、或者不善于在大众面前说话的同学复述。)。
要求:
(1)叙述有条理,情节完整;
(2)不遗漏人物重要的对话和心理独白;
(3)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二、教师讲解情节特点。
童话是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来反映生活。夸张是童话情节的基本特点。两个骗子在织布机上空忙,描述并不存在的布的美丽花纹,皇帝赤身裸体举行游行大典,大臣们手里托着并不存在的后裙,这些情节当然是夸张的,但又使人感到真实可信。据安徒生自己说,这个童话的题材来自西班牙作家所提供的民间故事,经改写后,更符合丹麦的生活实际。骗子怎样诓人,皇帝怎样上当,群臣又怎样瞒骗,写得合情合理。“最奇异的童话是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的。”我们在这篇童话里看到的皇帝、官吏,不正是当年丹麦封建统治者的真实写照么?安徒生把自己不敢明白说出的一切,隐藏在夸张、诙谐的故事里,引起读者深思。夸张中包含着合理性,是《皇帝的新装》的情节特点,也是安徒生童话的情节特点。
三、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朗读时要进入角色,读出感情。
皇帝的新装教案设计篇八
《皇帝的新装》的讲析已近尾声。教师印发给学生一个古代故事:
狂人之细布
昔狂人,令绩师绩锦,极令细好。绩师加意,细若微尘,狂人犹恨其粗。
狂人大喜,以付绩师。
(南朝《高僧传(初集)》)
(注释:绩师:纺织师加意:特别用心地织恨:不满意,嫌)
参照注释疏通句义后,要求学生与《皇帝的新装》进行比较。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两篇文章在题材和主题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皇帝的新装》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挥霍无度、卑劣愚蠢;《狂人之细布》表现了封建社会剥削者爱慕虚荣、贪婪愚蠢的丑态,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病状。
师:接下来我们比较两篇文章的结构。
生:情节曲折,故事完整,结构紧凑。
生:两篇文章都是以物为线索展开故事,安排结构。
生:两篇文章的情节结构相似,《皇帝的新装》中的故事,以骗开始,以骗结束:《狂人之细布》中的故事,也贯穿一个骗字。
生:两个类似的故事,都是从真实生活中产生出来的,都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的、政治的现实。
师:这恰恰说明了生活是与作的源泉。
[评析]
这个教例美点在于引进了一篇参读资料,从教学手法讲,这叫插入式比较阅读,比较的角度是求同,比较的重点是题材、主题和结构。
比较阅读实际上是一种小单元教学,对于本课教学来讲,它起码有三个优点:
第一,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他们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有如此相似的内容觉得十分奇妙,觉得有元限的趣味,增强了学习课文的兴趣。
第二,增加了学生思维的深度。两篇文章放在一起,使学习的内容具有立体感,学生思考的联系面扩大,思索的'层次增加,有助于对课文的进一步的理解。
第三,使学生有较为持久的心理亢奋,在反复的比较之中不断延伸着自己的注意力,保持着自己的注意力,课堂教学效益增加。
从教学改革的角度来讲,比较阅读教学也具有它独特的意义:
比如,比较阅读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阅读技能之一;
比如,比较阅读所形成的对比度、新异点,是对学生注意的积极强化;
比如,比较阅读教学的普遍的实施,将大面积提高教师的阅读教学操作技能。
所以,语文的课文阅读教学之中,要多引进一些参读资料。
皇帝的新装教案设计篇九
童话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来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它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都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提炼概括,集中创造出来的,比现实生活中所实有的更具代表性。因而能够让读者感到信服。《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的安排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就很有这种特点。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在于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深刻体会作品的揭露力量,并在这基础上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
随着现代生活质量的提高,学生很早就接触到了童话这种形式,所以从内容来看本文是一篇浅文。但由于受生活环境的局限,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核的把握往往不够深入,而且大部分学生对童话的写法特点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所以课文理解常常稍显肤浅,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法方面要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对问题的认识一定要言之有据,逐步深入。浅文趣教,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读出兴趣、体会谐趣、悟出理趣。
1、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学习表现人物的方法。
2、理解童话中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艺术特点。
3、培养感悟文章主旨的能力。
以朗读为载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会文章艺术特色,感悟文章主题。
1、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培养敢说真话的优秀品质。
2、培养批判精神,敢于揭露生活中的丑恶现象
1、重点:(1)学习复述课文;(2)赏析文章写作特色。
2、难点: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皇帝的新装教案设计篇十
1、通过人物的心理和语言体会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了解作品的丰富意蕴。
2、通过联系实际生活,理解童话的想象和夸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1、重点:体会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了解作品的丰富意蕴;
2、难点:理解童话的想象和夸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语:同学们,谎话重复了一千遍,好像就变成了真话;错误重复了一千遍,好像就变成了真理。但是,真理依然在;有时候,它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所以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千万不能随声附和、人云亦云。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世界,一同去感受《皇帝的新装》的无穷魅力。
二、检查预习:
读了课文,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皇帝?
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要给予肯定。
三、分析课文:
(一)这篇童话中到底谁是骗子?为什么?请紧扣文本说出理由。分析课文第10、12、21自然段。
明确:自称是“织工”的两个人是骗子,因为他们织不出那种“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的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的布,只是为了欺骗别人来赚钱。
此外,善良的老大臣、诚实的官员、皇帝、随从等人也说了谎,他们都怕别人说自己不称职或愚蠢。
介绍作品时代背景: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18世纪末、19世纪初,丹麦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虚伪愚蠢之极。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并无情的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的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作者围绕“新装”这个中心,极力写出了皇帝、大臣、随员、骗子相互欺骗的种种荒诞无稽的可笑行径,无情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
(二)提问,这样的社会里难道就没有人说真话吗?
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33自然段。
教师出示英文原版内容"butthe emperor has nothing atallon !"saidalittlechild.学生翻译。一般翻译为“皇帝却什么都没有啊!”一个小孩子说。
提问:“said”翻译为“说”好还是“叫”好?
明确:翻译为“叫”好。因为“叫”字反映了小孩子说这句话时是不假思索的,是没有任何顾虑的。他看到了什么就说出了什么。他敢于说真话的表现和别人自欺欺人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提问:当这个小孩子说出了真话后,其他人有怎样的变化?
提示:这三句话的内容基本相同,你能体会着三句话人物内心微妙的变化吗?
分析最后三段的语言描写。
明确:爸爸说,“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说明爸爸认同孩子说的话,但同时又为孩子担心。
有人说,“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说明这些人虽然也明知道皇帝没穿衣服,但内心还是有点害怕,不敢直接说出来。
“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这说明最后所有的百姓终于觉醒了,敢于说真话了。
提问:作者为什么让一个孩子最终说出了真话?
明确: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来揭露这个骗局,是启示我们要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提问: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皇帝有怎样的表现呀?
学生表演游行大典剧情。
明确:童话的特点就是通过想像和夸张来反映生活。
(三)童话是“从真实的生活里所产生的”(安徒生语)。
生活中有类似于《皇帝的新装》的事例吗?
大家联系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拓展延伸:
教师补充视频资料《河北沧县环保局长回应“红色井水”:不等于不达标》,学生看视频,评价河北沧县环保局长的回答,反思现实。
四、结束语:《皇帝的新装》的故事虽然已经过去了170多年,但生活中类似于这则童话的故事却也不时上演,请珍惜自己的那份纯真的心灵吧,愿它永远像钻石那样明亮,愿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特别是面对选择的时候,珍惜那一份纯真!
《皇帝的新装》作为传统经典篇目,已经被人们解读了一百多年,为了体现作品的现实性,使安徒生作品的内涵得以充分发挥,本节课主要从作品的写作意图和现实性作了解读,通过教师与学生及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展开课堂教学。
本节课的预期目标是课堂生成丰富,希望学生能了解解读童话的方法,并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一定的影响。
皇帝的新装教案设计篇十一
这则童话故事寄寓着安徒生对世俗世界习惯及传统深深谴责和对纯真本然事物热切向往。学生大多对这则故事比较熟悉,但分析、理解思想内容时却仅能停留在讽刺以皇帝为首封建统治者虚伪、愚蠢上。如何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是尝试主要任务。因此,设计好导读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文章主旨是教学设计关键。
1、分析主要人物特点。
2、归纳课文思想内容。
【一】导入新课:
大家爱读童话故事吗?为什么呢?因为童话故事生动、有趣,想象奇特,同时在每一篇故事后蕴含一定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一篇童话故事《皇帝新装》,看看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介绍作者:
安徒生,19世纪丹麦杰出童话作家,一生共写成160多篇童话。我们比较熟悉有《卖火柴小女孩》、《丑小鸭》等。
【三】整体感知:
先让学生根据以下问题接龙复述课文:(出示投影片)。
1、皇帝有何嗜好?
2、两个骗子怎样设圈套?
4、皇帝面对新装,想什么?说什么?
5、为新装举行大典上,老百姓们看到什么?他们又是如何想、如何说?
6、最后谁说出真话?
7、最后结果如何?
(评析:此项练习旨在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通过这些题,可以把全文内容提起来,并为下文分析人物特点、人物受骗原因做准备。)。
【四】重点分析与训练:
(一)根据课文5-21段分析故事主要人物皇帝特点。
3、当他觉得老百姓话似乎是真时,为什么还要摆出一副更骄傲神气?
教师明确:因为皇帝虚荣、爱面子。他想:我是皇帝,我不能就这么灰溜溜地回去,我得撑下去。
4、请你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加一个副标题:一个皇帝。概括皇帝特点。最好能结合课文做些解释。
(评析:这四道题在难度上是有梯度。第一题第一、二问,学生都能答出,第三问和第二题就需要动动脑筋回答,而第三题只有个别好学生才能答出,这样一方面调动大家积极性,同时又富挑战性。)。
学生发言,教师明确:
一个愚蠢皇帝。他在这样一个简单骗局前受骗就说明他愚蠢,而且作为一个皇帝不知道哪个大臣称职。
一个不称职皇帝。他每天只知道换衣服,既不关心他军,也不关心国家大事,人们说起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一个虚伪皇帝。他明明什么也没看见,却不敢说出来。
一个可悲皇帝。两个骗子用这么简单骗局就能骗他,而且他还不知道哪个大臣称职,还要用衣服去检验,非常可悲。
这些正是皇帝特点。也正是由于他这些特点,才使这样简单骗局成功,才导致他可悲下场。
(二)分析、归纳课文主题思想:
通过分析一下文中各人上当受骗原因归纳出主题思想。
1、两个骗子骗术并不高明,却骗许多人,其中第一个上当受骗人是老大臣。请大家想想:皇帝派老大臣第一个去看布料,是根据老大臣什么特点?理智,诚实。
2、理智意思是什么?有辨别是非、控制自己能力。
3、老大臣是诚实吗?他说假话没有?
4、老大臣明明什么也没看见,也有辨别是非能力,回去却说假话,他是理智吗?那么是什么使他丧失理智,或者说他怕什么?怕别人说他是不称职、愚蠢。
(评析:这几道题难度也有着一定梯度。)。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在面临诚实与虚伪、真与假抉择时,当诚实被视为愚蠢与不称职时,谁还有勇气去面对呢?因此,自私、虚荣使老大臣说假话。
5、再看第二个被派去官员,面对同样、世俗压力,且有前一个老大臣佐证,他选择会是什么?说假话。
6、再看皇帝呢?作为一国之君,他又为什么会上当受骗呢?
教师明确:皇帝也害怕别人说他是愚蠢、不称职,可以说:在同样世俗压力下,皇帝自然而然地就说出假话。
总结:皇帝、老大臣、官员、以及老百姓等人都是在世俗压力下,因为自私、虚荣才上当受骗,继而又去骗别人。(板书)。
7、但最后还是有人说出真话,是谁?一个孩子。为什么孩子能说真话?
明确:因为他不怕丢官,不怕别人说他不称职。孩子是天真、纯真,没有私心杂念,所以他不害怕世俗压力,能说出真话,揭开骗局。这种没有私心杂念也可以叫做无私。(板书)。
教师总结:作者通过着意安排,让一个孩子说出真话,揭开骗局。这个天真声音在一个谎言充塞世界里,显得格外响亮,也格外珍贵。只有天真活泼儿童,才是最纯洁无暇。安徒生通过这篇童话对世俗世界习惯及传统进行深深谴责,表达对纯真本然事物热切向往。启示我们:做人要保持心地纯洁、纯真,做一个真诚人,讲真话,反对社会现实中假丑恶现象,让真、善、美充满人间。这就是这篇童话故事主题思想。
(评析:通过以上导读题,可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课文、归纳出思想内容。)。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先分析故事主要人物皇帝特点,接着又通过分析各人物上当受骗原因归纳本文思想内容。
【六】布置作业:
以《〈皇帝新装〉后传》为题,写一篇新童话,字数不限。要求:结合课文进行合理夸张和想像,语言要保持原文朴实无华风格。
【七】板书设计:
安徒生。
老大臣。
官员自私被骗。
皇帝。
老百姓。
小孩无私揭骗。
接龙复述课文设计既检验学生预习情况,又为下面分析课文做准备,同时又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一举数得,提高教学效率。而给课文加副标题设计,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通过分析人物被骗原因来归纳主题思想,避免生硬地灌输,学生易接受、领悟。
皇帝的新装教案设计篇十二
1.把童话改编成课本剧,在课堂上表演。
2.通过对演员的评价,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3.发挥想像,续写童话。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本剧表演。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教师组织。
1表演课本剧——《皇帝的新装》。组织、观看课本剧表演。
第二块:精读课文:揣摩人物性格。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教师组织教学反思。
1评价两组学生的表演,在评价中分析各人物的性格特征。组织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
a.剧本编写的评价;
b.人物表演的评价。
第三块:迁移拓展。
步骤学生教师反思。
1思考,想像,拟写。编故事比赛:可以续写结尾,可以补叙情节。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哪组的故事想像丰富,又合乎情理,具有童话的特点。
2全班交流,评价。组织交流评价。
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如《海的女儿》、《丑小鸭》、《豌豆上的公主》等,并能有自己的阅读心得。
皇帝的新装教案设计篇十三
本课题材为童话,学生初次学习这种体裁的文章,它是在了解记叙文的基础上采用拟人的方法、将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等人格化。并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等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教育。所以这一课既是对记叙文巩固,又进一步学习拟人、夸张等修辞及想象在作品中的实际运用,对培养学生今后阅读童话的能力和想象能力起重要作用,因此本课在本单元及本册教材知识体系中处于重要位置。
2、教学目标。
学生初次接触童话,很有必要了解童话有关知识,同时为了给学生今后的研究提供规律性等方法方面的启示,所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如下目标:
(1)知识掌握目标:掌握字词、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和童话的有关知识,学习通过人物描写、运用恰当的修辞、合理的想象揭示作品主题。
(2)能力培养目标:训练想象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品德和心理素质培养目标:注入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的精神养料。
(4)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
3、教学重、难点。
为给学生今后写作提供方法方面的启示,确定本节教学重点: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及恰当的修辞、合理的想象突出作品主题。
为将本节所学知识运用到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去。将学习重点再实际运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确定教学难点为:想象力训练。
二、教材处理。
教学重点的完成将依照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及总结受骗人的相同的心理达到揭示作品主题的目的,课后练习穿插的进行。教学难点安排在分析课文后,了解了课文内容及人物性格特征后再安排想象力的训练更有利于难点的突破。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童话作品体裁的特点及时间所限,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字词训练:大屏幕显示,师生合作完成。此为记忆性学习。
2、快速阅读:理清故事情节,初步感知课文。
3、分组研究学习: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结合屏幕图片展示,研究总结不同人物的相同心理,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悟出作者写作目的,同时感受与人合作学习的愉悦,方法由记忆性学习上升到理解性学习。
4、想象:我本着营造机会就放手的原则,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给学生思维活动空间,激励创新欲望,培养创新思维,使学生由理解性学习上升到创造性学习。
四、教学程序。
(一)课前准备。
1、思想准备:确认帮助学生成人,培养创新精神思想,按照研究式创新教学法进行教学。
2、心理准备:以积极饱满的情绪上课,有实足的信心。
3、物质条件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
(二)导入。
结合学生已熟知的童话故事,采用画面展示《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海的女儿》等将学生引入童话世界,导入课题。
(三)了解作者及文体。
初次接触童话,这一环节的设置意在使学生了解童话有关知识,为今后学习同类体裁文章打下铺垫。
(四)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设计是从课文整体入手,在快速阅读中理解大意,对作品中人物作出初步评价。
(五)学生研究、解决教学重点。
在整体感知基础上研究作品中人物的相同点及不同点,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从而提示主题,这也是德育渗透的大好时机。
(六)创设情境、突破教学难点。
想象力的训练会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为学生创设了培养创新思维的好机会,也是本节教学重点的实际应用。
(七)反思与小结。
这一环节一方面系统地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表现,以提高学习质量,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
(八)研究性学习。
此环节是想象力训练的进一步强化,将口头表达内容形成文字,更具问题的挑战性,是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再提高过程。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461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