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版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设计(优秀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5 14:11:08
国标版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设计(优秀15篇)
时间:2023-12-05 14:11:08     小编:灵魂曲

总结是一个自我检视的过程,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并找到进步的方向。写总结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要思考和提炼。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总结的结构、语言和格式等方面的要求。

国标版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设计篇一

2、在口算方法类比中强化数位观念,体验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原理,并渗透估算思想,在简单的估算等学习活动中,不断提升数感。

3、经历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运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2、列出算式:猜得对不对呢?怎么验证呢?(板书各个算式)。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尝试探究:34+25你们能直接口算出得数吗?先自己想想,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看看小组内能想到几种不同的算法。

2、组织交流:汇报交流不同算法,理解算理。

3、再次探究:38+25会口算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5、初步巩固:口算38+34,计算时是怎么想的?

6、提问小结:你想提醒大家在计算时注意些什么?

三、专项训练,提升数感。

1、猜一猜:出示4□+2□,猜一猜得数可能是多少?

2、编一编:自主编题计算,同桌交换校对。

3、说一说:编对了吗?编题时你是怎么想的?对××编的题目有什么想说的?

四、分层练习,提升能力。

1、估估算算:先估计出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出结果。

口算比赛:即时反馈。

五、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出示路线情境图:

1、解决问题1:贝贝到晶晶那儿,走哪条路最近?你是怎么想的?

3、反思梳理,总结全课。

国标版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4--105页期末复习第1-4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估算、笔算。

教学重点: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进行估算。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笔算方法的复习。

1.完成期束复习第1题。

(1)完成第一组:43+25、43+28。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说说笔算过程。

比较:这两题在笔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

师小结。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说说笔算过程。

比较:这两题在笔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

师小结。

(3)完成第三组:75+675-6。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比较:进位加、遇位减在笔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2.通过刚才的计算、比较,你认为笔算加法、减法时要注意些什。

么?

师小结。

三、综合练习www.

1.完成期末复习第2题。

(1)出示题目要求,学生进行估算。

(2)说说自己的估算结果、方法。

(3)分组笔算验证,指名板演。

(4)师小结。

2.完成期末复习第4题。

(1)3分钟内完成,了解按时完成的情况。

(2)针对错误及时纠正。

3.完成期末复习第4题。

(1)学生读题,估计鸭、鹅的只数。

(2)学生列式解答。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笔算加、减法应注意的问。

题。

课堂练习。

1.口算。新课标第一网。

92-8=87+8=80-3=23+70=。

62-4=65+90=46+40=39+2=。

42+8=56-7=39+8=53-8=。

8+56=7+26=81-5=53+8=。

2.用竖式计算;

7+28=7735=48十37=。

58+32=6927=73-8=。

拓展训练:

如果明明给军军3张邮票,那么两人的邮票就同样多了。原来军军比明明少几张邮票?

国标版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设计篇三

单元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和发展;会正确的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五个五个地数数;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2、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百以内各个数的含义,初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会读、写100以内的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会比较它们的大小;会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让学生初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据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重点、难点。

1、重点。

(1)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2、难点。

数100以内的数。

课时划分:(10课时)。

认识整十数1课时;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1课时;

认识几十几1课时;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1课时;

数的顺序、单双数1课时;

比较数的大小1课时;

多些、少些、多的多、少得多1课时;

第一周星期二第二节--.02--.18。

教学内容:。

教材第1页的例题,第2~3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产生和发展。

2、会正确地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整十数和一百。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10个十是一百,知道个位,十位和百位以及这三个数位的顺序。

3、在教师的组织下,能运用认识的数描述、交流现实生活中的事物。

教学过程。

一、认识整十数和一百。

1、导入。

2、复习十和二十。

教师在摆已捆小棒,继续提问:现在一共有多少捆小棒?有多少根?

3、认识整十数。

小辣椒也带来了许多铅笔,(出示3捆铅笔)你知道这是多少枝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请小朋友围成小小组,先在小组里数一数。

数完后,提问:小萝卜有几个十枝铅笔?10个十枝是多少呢?

组织学生交流:那么10个十是多少呢?(贴出:10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几个十呢?

4、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数一数每串珠子有几颗,有几串,想想一共有多少颗,再指名回答。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木块图,让学生看清图中的一条木块是几个小木块,然后独自填写。填好后,组织学生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说出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后组织交流。

二、读写整十数和一百。

1、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

介绍计数器:上学期,我们曾经见到过一位朋友,(出示计数器)还记得它叫什么吗?它可以帮助我们学到许多知识。

引导观察:在计数器上有些什么呢?这些数位,从右边起是怎样排列的呢?

同桌讨论后,指名说一说。

揭示: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学生齐读。

2、整十数和一百的读和写。

小结:几个十就是几十,只要在十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就在个位上写0。

小结:一个百就在百位上写1,十位和各位一个珠子也没有,就在十位和个位上分别写0。

3、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第4题。

(2)“想想做做”的5题。

独立填写后,一人报答案,集体订正。

(3)“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各自在方框里填数,填好后,指名读一读。再讨论:两条直线上的树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近的地方?80是接近100,还是接近30?你是怎样想的?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想想做做”第7题。

指图说给同桌同学听。

(5)“想想做做”第8题。

先看看插图,指名把图的意思说给同学听。再找两个学生示范做猜数游戏。

(6)游戏:找朋友(图略)。

出示小动物摘果子的图,说一说每个小动物采了多少个果子。再把这些数写出来,写对了,就可以得到一分小动物送的礼物。

三、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认识了哪些数?

小结:今天我们已经认识了整十数(指黑板)和一百,学会了如何读、如何写,还知道了10个十是一百,认识了个位、十位、百位,知道了它们的顺序排列。

教学后记:让学生动手操作,气氛比较好,捆和枝理解的不是很好.

国标版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设计篇四

1、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国标版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内容:

教科书26页的“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这些加法的口算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算一算:。

25+50=24+5=。

2.口算:。

34+40=21+6=8+81=。

75+2=60+15=70+23=。

二.练习.

1.想想做做3。

独立填表,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4。

先计算,再交流结果,最后比较每组上下两题,你发现什么?

(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

3、“想想做做”第5题。

(游戏形式:摘水果)。

4.完成第六题.

给充足的时间学生去做,并教育学生检查的习惯.做的全对的给予表扬.

5.“想想做做”第7题。

(先指名说题意,再提问题,最后列式解答。)。

三.布置作业:。

四.教学后记:。

让学生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国标版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设计篇六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2.列出算式:猜得对不对呢?怎么验证呢?(板书各个算式)。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出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尝试探究:34+25你们能直接口算出得数吗?先自己想想,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看看小组内能想到几种不同的算法。

2.组织交流:汇报交流不同算法,理解算理。

3.再次探究:38+25会口算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5.初步巩固:口算38+34,计算时是怎么想的?

6.提问小结:你想提醒大家在计算时注意些什么?

三、专项训练,提升数感。

1.猜一猜:出示4□+2□,猜一猜得数可能是多少?

2.编一编:自主编题计算,同桌交换校对。

3.说一说:编对了吗?编题时你是怎么想的?对××编的题目有什么想说的?

四、分层练习,提升能力。

1.估估算算:先估计出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出结果。

口算比赛:即时反馈。

五、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出示路线情境图:

1.解决问题1:贝贝到晶晶那儿,走哪条路最近?你是怎么想的?

3.反思梳理,总结全课。

国标版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设计篇七

表内除法(一)。

平均分(一)。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2--43页例1、例2、“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活动过程,通过分类、比较,认识“平均分”;学会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分成几份,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并能说明“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2.使学生通过操作经历观察、比较和综合、抽象、概括等活动过程,体验把一些物体“按每份几个分”的过程和结果,形成具体的分法,积累平均分的经验,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活动,体验学习和认识新内容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

平均分的含义及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分法和结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桃子图片,师生分别准备圆片、小棒若干。

一、创设情境,认识“平均分”

1.教学例1。

(1)初步认识。

引入:小朋友,你们喜欢孙悟空吗?一天,孙悟空带了6个桃回花果山,小猴子们最喜欢吃桃了,都围了过来。孙悟空说:“且慢!要想吃桃,先要学会分桃。孩子们,你们说说,把这6个桃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听了孙悟空的话,小猴子们很着急,想不出办法了。

操作:小朋友,我们来帮帮小猴子的忙,好吗?请大家拿出6个圆片,代表6个桃,自己动手分成两堆,再说说是怎样分的。

交流:你是怎样分的?

观察:分成两堆,有3种不同的分法。你能按每份个数的情况,把这3种。

分法分成两类吗?

交流:这3种分法分成了怎样的两类?

为什么这样分类?哪一类是每份同样多?

指出:按每份个数相同和不同,把这3种分法分成了两类,其中分成3个和3个是每份个数同样多。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

追问:怎样的分法叫作平均分?

(2)加深认识。

引导:这6个桃还可以怎样平均分呢?你想平均分成几份就分成几份,同桌小朋友先讨论讨论,然后用圆片摆出你们的分法:

交流:你是怎样平均分的?

追问:为什么这两种分法也是平均分?

强调:把一些物体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2.做“想想做做”第1题。

小朋友看“想想做做”第1题,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就在它下面打“\,…’。

交流结果,让学生说说理由。

说明: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二,动手操作,学习分法。

1.教学例2。

谈话:孙悟空看我们认识了“平均分”,直夸大家很聪明。它一高兴,轻轻一变,变出了8个桃。它说:有8个桃,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呢?(出示例题,摆出8个桃)。

小朋友,让你来分一分,你觉得怎样分这8个桃,就能看到分给几个小朋。

友了呢?

要求:请小朋友在图里分一分,看看能分给几个小朋友,在()里填一填,再和大家交流。

交流:你是怎样分的,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让学生把填充的话齐说一遍。

追问:这样分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回顾:请小朋友回想一下刚才的平均分是怎样分的,同桌讨论一下。

交流:刚才的平均分是怎样分的?

指出:刚才平均分的分法是这样的:按每2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4。

份。

2.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让学生说说题意。

小朋友能分吗?自己动手分一分,每次分完后看分成几份,并且记录下来:每()根一份,分成()份。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分法和结果,结合交流渲示分的过程,明确每份分了几根,结果是分成了几份,并板书。

让学生一齐说一说: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几份。

小结:(指黑板上小棒、板书)刚才学习的是怎样平均分。大家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明白了这种分法先看每份是几个,知道了平均分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几份。

三、组织练习,巩固内化。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明确要求,先圈一圈,再填空。交流分法和结果。逐题说说每几个一份,结果分成了几份.有错的订正。

提问:这里的平均分都是怎样分的?

强调:平均分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看分成几份。

2.操作平均分。

让学生摆出6个圆片。

要求按每2个一份地分,看能分成几份。(学生操作,交流分法和结果,并结合演示)。

要求按每3个一份地分,看能分成几份。(学生操作,交流分法和结果,并结合演示)。

说明:刚才大家的分法,就是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结果知道分成了几份。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看图、读题。

提问:请看图上,每人分3个,图里是怎样拿气球的?(每次拿出3个气球给1个小朋友)。

填空:小朋友想一想,像这样每3个一份地分,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呢?把结果填在()里;如果有困难,可以在图里圈一圈.看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再填一填。

交流结果。

追问:这里把15个气球平均分,是怎样分的?

四、回顾内容,课堂小结。

引导: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呢?通过学习有哪些体会?

小结:今天学习了平均分。通过小朋友摆学具,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还通过分桃、分学具,知道了平均分的一种分法:按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可以看分成了几份。同时,小朋友体会到,用学具摆一摆,分一分,是认识平均分、学会平均分的好方法。

【教学反思】。

国标版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设计篇八

2、在口算方法类比中强化数位观念,体验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原理,并渗透估算思想,在简单的估算等学习活动中,不断提升数感。

3、经历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运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2、列出算式:猜得对不对呢?怎么验证呢?(板书各个算式)。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尝试探究:34+25你们能直接口算出得数吗?先自己想想,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看看小组内能想到几种不同的算法。

2、组织交流:汇报交流不同算法,理解算理。

3、再次探究:38+25会口算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5、初步巩固:口算38+34,计算时是怎么想的?

6、提问小结:你想提醒大家在计算时注意些什么?

三、专项训练,提升数感。

1、猜一猜:出示4□+2□,猜一猜得数可能是多少?

2、编一编:自主编题计算,同桌交换校对。

3、说一说:编对了吗?编题时你是怎么想的?对××编的题目有什么想说的?

四、分层练习,提升能力。

1、估估算算:先估计出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出结果。

口算比赛:即时反馈。

五、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出示路线情境图:

1、解决问题1:贝贝到晶晶那儿,走哪条路最近?你是怎么想的?

3、反思梳理,总结全课。

国标版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设计篇九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0~51页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100以内口算的继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和笔算基础上教学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为了使计算教学不再枯萎、抽象,教材选择了服装店购物的事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给整节课赋以活力生机。这部分内容编排上有如下特点: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的建构方法。

3、重视学生个性化口算方法的交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认识了1000以内的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新课标的有关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2.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类推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的思考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正确地口算有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分析,具体教学过程阐述如下: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

26+3048+2049-2056+328-9。

2.连加、连减.。

52+30+757-30-5。

55+30+675-40-8。

72+10+786-20-7。

教师谈话导入。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50页情境图,学生仔细观察。教师提问: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这是平时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习问题(1)。先出示问题(1):买一件半袖衫和一个书包要花多少元?

师生共同列出算式54+28。教师提问:不用竖式计算谁能很快算出结果?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此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教师板书不同的口算方法:

方法一.。

50+20=70(元)4+8=12(元)70+12=82(元)。

方法二.。

54+20=74(元)74+8=82(元)。

方法三.。

54+30=84(元)84-2=82(元)。

……。

学生还可能有其它算法,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于鼓励。

最后,做了相应的练习题:先独立写出结果,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28+3734+3236+4237+25。

32+4654+3845+1915+65。

3、学习问题(2)。此环节的设计和“学习问题(1)”环节的设计一样,这样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具体如下:

(1).出示问题(2):一件半袖衫比一个书包贵多少元?

教师:你能不能自己列式并试着口算出来呢?

(2)、全班交流算法。

方法一:

54-20=34(元)34-8=26(元)。

方法二:

54-8=46(元)46-20=26(元)。

方法三:

54-30=24(元)24+2=26(元)。

……。

学生还可能有其它算法,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于鼓励。

(3).练一练。

36-20=52-10=34-23=98-76=。

36-24=52-18=90-25=42-39=。

(三)巩固应用。此环节主要以完成教材上的练习为主,教材练习题的设计难易结合,既有计算题也有解决问题,这样让学生不会感觉枯燥。

(四)归纳总结.。

(五)说板书。我的设计既简单明了,又体现本节课重难点。设计如下:

54+28=82(元)。

方法一.。

50+20=70(元)4+8=12(元)70+12=82(元)。

方法二.。

54+20=74(元)74+8=82(元)。

方法三.。

54+30=84(元)84-2=82(元)。

54-28=26(元)。

方法一:

54-20=34(元)34-8=26(元)。

方法二:

54-8=46(元)46-20=26(元)。

方法三:

54-30=24(元)24+2=26(元)。

国标版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设计篇十

苏教国标版数学三年级(上)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第39—40页的内容。

提到口算,首先刺激我们神经的就是:算法多样化。关于如何处理好算法多样与优化的问题也一直捆绕着我们一线教师,看了沈重予先生关于本单元教材的分析,我似乎有所顿悟。我感觉教材编写的意图首先是倡导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也十分注重算法的优化,而优化的过程不是他人强加于己的过程,是在逐层的练习与对比中体悟出来的;不是在一节课内一蹴而就的,而是贯穿在计算教学的整个单元中的。因此,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流程时,我首先想到的是“计算定位”的问题,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落在“体悟”上,希望通过教材与教师所呈现的不同刺激源来引发不同学生的个性化的思维习惯的碰撞,在不断的对比与反思中“体悟”哪种算法更适合“我”,进而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及有用性。

1、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课件、积分卡。

一、情景导入,探索新知(游戏连连看)。

1、谈话:“老师知道小朋友们很喜欢电脑游戏,我这里也带来了3个,给大家介绍一下:猴岛大冒险、阿达宠物园、什么东东球,想要吗?看到上面的分数了吗?只要你这节课开动脑筋,想办法得到这些积分,你就得到它们了。”出示得分标准:算对一题得1分,回答问题对得2分。

谁来读一读它们的积分各是多少?你能提一道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吗?

2、学生提问题并口头列式,教师板书。

(1)44+25=。

(2)44+38=。

(3)38+25=。

(4)44+38+25=(这一题我们以后在解决)。

师:观察我们所列出的算式,都是什么类型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3、探索44+25的算法。

师:先独立想一想可以怎样算,再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认真听的得1分。

交流:

(1)先算44+20=64再算64+5=69。

(2)先算4+5=9再算40+20=60最后算9+60=69。

(3)先算44+5=49再算49+20=69。

(教师适当辅以说明)。

师:这么多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用你喜欢的方法自己说一说。

4、探索44+38的算法。

师:这一题会算吗?用你喜欢的方法试着算给同桌听。

师:除了你喜欢的方法,再找一种方法说给同桌听,说得好的加一分。

5、比较两道算式在计算过程中的不同处和相同处。

6、练习:38+25。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二、巩固深化(积分等你拿)。

(一)进入阿达宠物园游戏区。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白兔带我们采蘑菇,每个蘑菇上有两道算式,算对了,蘑菇就采到了。(学生独立完成)。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斑点狗们在比聪明,都说自己最善于发现,其实最善于发现的人是我们的小朋友,就让我们擦亮眼睛,开动脑筋,看看这些算式中藏有什么秘密吧。

(2)先算第1组,说说有什么体会。

(3)再算第2组,说说有什么计算快的秘密。

(4)独立完成3、4组,集体校对答案。

(二)进入猴岛大冒险游戏区。

1、做“想想做做”第3题。

统计表的统计内容改为统计大猴、小猴采集的香蕉、椰子、芒果的个数。

(1)指导理解统计表,出示问题:哪种水果采集的数量最多?你能不算直接找到答案吗?有什么好办法?(估计得数几十多)。

(2)学生独立完成估计过程,指名汇报方法。

(3)验证,再次计算,看估计得对不对。

(4)统计分析:从统计表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估计得数是几十多,独立完成后汇报。

3、做“想想做做”第6题。

本题改为猴岛活动中心的名称,如:保龄球中心、九宫格中心、九子连珠中心、扑克pk中心,幸福休息室。

师:这是猴岛各个活动中心的分布图以及线路图,能看懂吗?

提出问题:(1)从保龄球中心到九子连珠中心可以怎样走?走哪条路最近?让学生看一看,估一估。

(2)大猴从幸福休息室到九宫格中心,小猴从幸福休息室到扑克pk中心,谁走的路近?先估一估,再算一算。

(三)进入什么东东球游戏区。

做“想想做做”第4题。

前面增加一组几加几的算式:6+7=5+9=8+4=。

(1)引导学生先口算第一组题。

(2)口算后交流方法。

(3)让学生说说通过口算发现了什么?

三、全课总结。

1、算一算你的积分卡上一共有多少分?大约能得到哪个游戏?在积分卡后面写上你的电子邮箱,下课后教给老师。算完让个别学生汇报一下自己的得分情况,以及选择趋向。

2、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和遗憾。

1、鼓励学生独立计算,倡导算法多样化。例题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电子游戏入手,开放式的呈现,激活了学生的旧有知识,学生们从自己的个性化的思维习惯出发,向我们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计算方法,但无论哪种算法,在本质上的共同点都是把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题转化成若干道连续的、已经掌握的、比较容易的口算题。但个别学生也出现的杂乱无序的思考,对于这样的思考,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帮其步入正途。我感觉教师教学最关注的应是学生转化过程中对数的分解与组合的合理性,思维活动的连贯性、灵活性,而非谁的算法好。

2、在对比中优化算法,提高口算的正确率。本课设计了四次对比,感觉都很好地起到了作用。例题的对比帮助学生理清了这类口算思路的共同点和具体处理上的不同点;想想做做第1题的对比引起学生对进位的注意,能有效减少口算的错误,同时,这些对比还为估算作了充分准备;想想做做第2题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与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联系,还让学生感受到了“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多了40,得数也多了40”,其实就是加法的变化规律,这是我始料未及的;第4题的处理完全是让学生以旧带新,在对比中学习,始学生的计算思路又有了新的拓展。四次对比层层递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口算能力。

3、结合口算,加强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想想做做第3题,设计成先让学生估一估,然后再填表,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有效地点拨了估算的方法,发挥了估算的实际效用。想想做做第6题的内涵非常丰富,两个问题的依次出现教师不仅仅要求学生用“估”的方法,同时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看”,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估算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同时也让学生明确了解决问题有多种策略,哪种更直观、简单哪种就更好。

以上是我感觉自己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当然也有许多值得商榷和进一步思考的地方,比如第4题到底什么时候呈现好?为什么算“44+38”很多孩子都喜欢用“44+40—2”的方法?积分评价的方式是否能真正起到过程监控的作用等等,这一切还有待进一步的思考与实践。

国标版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页得例题,第4~5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并掌握计算方法。

2、在教师和同伴的鼓励下,能积极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发展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礼物,看!(出示实物糖球,左手三串,右手两串)。

2、教师举起左手的糖球,提问:老师左手拿着多少个糖球,你是怎么知道的?右手呢?

小结:一串糖球有10个,三串糖球就是3个十,是30,两串糖球是2个十,是20。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教学例题。

提问:看着这些糖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一共有多少个糖球?左手比右手多多少个?右手比左手少多少个?)。

求一共有多少个糖球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0+20=?

提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谈话:你想怎样算?

可以用学具摆一摆,可以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想一想,也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讨论,然后说给全班同学听。

小组内讨论后,组长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板书算式的得数。

(学生可能会说3个十加2个十得5个十,5个十是50也可能会说因为3+2=5,所以30+20=50。)。

课件显示以下情境(图画加声音)。

小萝卜:我是十个十个地数,30,在数两个十,是40,50。

小蘑菇:3个十加2个十得5个十,是50。

小辣椒:因为3+2=5,所以30+20=50。

小结:我们的好朋友算得和大家都一样,在以后的计算中,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算就用哪种方法算。

2、教学“试一试”。

提问:刚才,我们提的那个问题可以用减法来计算?你会列式计算吗?

小结:同学们自己动脑思考并与同学合作,学会了一些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以后做题时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

三、练习巩固,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说说每道算式的意思以及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第一组、第二组题让学生按组计算。

出示第三组的第1题,让学生自己写出相应的第2题。

让学生自己出一组这样的题并进行计算。全班交流自己的出题情况。

3、“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请大家把书翻到第5页,看第4题,小鸭子20+20找到了它的妈妈40,其他小鸭子找不到妈妈了,你能帮助它们找到自己的妈妈吗?在书上画线连一连,连好后同桌同学互相检查。

4、“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请看第5题,我们来做开火车的游戏。仔细看图,你知道火车怎么开吗,说给大家听听。学生在方框里填数后,一人报得数,全班学生一起订正。

5、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3、6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思考,并与小伙伴讨论,学到了很多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教学后记:以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性高.

国标版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设计篇十二

苏教国标版数学三年级(上)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第39—40页的内容。

二、设计思路。

提到口算,首先刺激我们神经的就是:算法多样化。关于如何处理好算法多样与优化的问题也一直捆绕着我们一线教师,看了沈重予先生关于本单元教材的分析,我似乎有所顿悟。我感觉教材编写的意图首先是倡导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也十分注重算法的优化,而优化的过程不是他人强加于己的过程,是在逐层的练习与对比中体悟出来的;不是在一节课内一蹴而就的,而是贯穿在计算教学的整个单元中的。因此,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流程时,我首先想到的是“计算定位”的问题,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落在“体悟”上,希望通过教材与教师所呈现的不同刺激源来引发不同学生的个性化的思维习惯的碰撞,在不断的对比与反思中“体悟”哪种算法更适合“我”,进而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及有用性。

三、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

四、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

五、教学难点。

正确地口算出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结果。

六、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积分卡。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探索新知(游戏连连看)。

1、谈话:“老师知道小朋友们很喜欢电脑游戏,我这里也带来了3个,给大家介绍一下:猴岛大冒险、阿达宠物园、什么东东球,想要吗?看到上面的分数了吗?只要你这节课开动脑筋,想办法得到这些积分,你就得到它们了。”出示得分标准:算对一题得1分,回答问题对得2分。

谁来读一读它们的积分各是多少?你能提一道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吗?

2、学生提问题并口头列式,教师板书。

(1)44+25=。

(2)44+38=。

(3)38+25=。

(4)44+38+25=(这一题我们以后在解决)。

师:观察我们所列出的算式,都是什么类型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3、探索44+25的算法。

师:先独立想一想可以怎样算,再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认真听的得1分。

交流:

(1)先算44+20=64再算64+5=69。

(2)先算4+5=9再算40+20=60最后算9+60=69。

(3)先算44+5=49再算49+20=69。

(教师适当辅以说明)。

师:这么多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用你喜欢的方法自己说一说。

4、探索44+38的算法。

师:这一题会算吗?用你喜欢的方法试着算给同桌听。

师:除了你喜欢的方法,再找一种方法说给同桌听,说得好的加一分。

5、比较两道算式在计算过程中的不同处和相同处。

6、练习:38+25。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二、巩固深化(积分等你拿)。

(一)进入阿达宠物园游戏区。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白兔带我们采蘑菇,每个蘑菇上有两道算式,算对了,蘑菇就采到了。(学生独立完成)。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斑点狗们在比聪明,都说自己最善于发现,其实最善于发现的人是我们的小朋友,就让我们擦亮眼睛,开动脑筋,看看这些算式中藏有什么秘密吧。

(2)先算第1组,说说有什么体会。

(3)再算第2组,说说有什么计算快的秘密。

(4)独立完成3、4组,集体校对答案。

(二)进入猴岛大冒险游戏区。

1、做“想想做做”第3题。

统计表的统计内容改为统计大猴、小猴采集的香蕉、椰子、芒果的个数。

(1)指导理解统计表,出示问题:哪种水果采集的数量最多?你能不算直接找到答案吗?有什么好办法?(估计得数几十多)。

(2)学生独立完成估计过程,指名汇报方法。

(3)验证,再次计算,看估计得对不对。

(4)统计分析:从统计表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估计得数是几十多,独立完成后汇报。

3、做“想想做做”第6题。

本题改为猴岛活动中心的名称,如:保龄球中心、九宫格中心、九子连珠中心、扑克pk中心,幸福休息室。

师:这是猴岛各个活动中心的分布图以及线路图,能看懂吗?

提出问题:(1)从保龄球中心到九子连珠中心可以怎样走?走哪条路最近?让学生看一看,估一估。

(2)大猴从幸福休息室到九宫格中心,小猴从幸福休息室到扑克pk中心,谁走的路近?先估一估,再算一算。

(三)进入什么东东球游戏区。

做“想想做做”第4题。

前面增加一组几加几的算式:6+7=5+9=8+4=。

(1)引导学生先口算第一组题。

(2)口算后交流方法。

(3)让学生说说通过口算发现了什么?

三、全课总结。

1、算一算你的积分卡上一共有多少分?大约能得到哪个游戏?在积分卡后面写上你的电子邮箱,下课后教给老师。算完让个别学生汇报一下自己的得分情况,以及选择趋向。

2、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和遗憾。

板书设计:

44+25=6944+38=8438+25=63。

①44+20=64①44+30=74。

64+5=6974+8=82。

②44+5=49②44+8=52。

49+20=6952+30=82。

③4+5=9③4+8=12。

40+20=6040+30=70。

60+9=6970+12=82。

…………。

八、教学反思:

1、鼓励学生独立计算,倡导算法多样化。

例题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电子游戏入手,开放式的呈现,激活了学生的旧有知识,学生们从自己的个性化的思维习惯出发,向我们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计算方法,但无论哪种算法,在本质上的共同点都是把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题转化成若干道连续的、已经掌握的、比较容易的口算题。但个别学生也出现的杂乱无序的思考,对于这样的思考,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帮其步入正途。我感觉教师教学最关注的应是学生转化过程中对数的分解与组合的合理性,思维活动的连贯性、灵活性,而非谁的算法好。

2、在对比中优化算法,提高口算的正确率。

本课设计了四次对比,感觉都很好地起到了作用。例题的对比帮助学生理清了这类口算思路的共同点和具体处理上的不同点;想想做做第1题的对比引起学生对进位的注意,能有效减少口算的错误,同时,这些对比还为估算作了充分准备;想想做做第2题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与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联系,还让学生感受到了“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多了40,得数也多了40”,其实就是加法的变化规律,这是我始料未及的;第4题的处理完全是让学生以旧带新,在对比中学习,始学生的计算思路又有了新的拓展。四次对比层层递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口算能力。

3、结合口算,加强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想想做做第3题,设计成先让学生估一估,然后再填表,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有效地点拨了估算的方法,发挥了估算的实际效用。想想做做第6题的内涵非常丰富,两个问题的依次出现教师不仅仅要求学生用“估”的方法,同时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看”,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估算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同时也让学生明确了解决问题有多种策略,哪种更直观、简单哪种就更好。

以上是我感觉自己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当然也有许多值得商榷和进一步思考的地方,比如第4题到底什么时候呈现好?为什么算“44+38”很多孩子都喜欢用“44+40-2”的方法?积分评价的方式是否能真正起到过程监控的作用等等,这一切还有待进一步的思考与实践。

国标版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指出:两位数减整十数,几十要从十位上减,减一位数,几要从个位上减。两位数加两位数要先加几十再加几)。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例2.

出示教材情境图: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你们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问题?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退位的)56—24(退位的)56—27。

三、独立思考,探索新知。

你能口算出这些算式的得数吗?到小组里说说自己口算的方法,再听别人的.算法。

全班交流。重点放在退位减上,多让学生说一说。

比较:上面两组题在计算时有什么异同?

小结:同学们通过合作得出了好几种不同的算法,也通过比较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四、合作交流,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电脑出示第1、2题,让学生看清题意后把口算结果直接写在教材上。

集体反馈,电脑验证。

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

(第1题让学生体会如何在两位数减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基础上思考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第2题让学生体会退位与不退位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选出其中一组题让学生先估算再口算,并请学生说说估算的理由,将估算结果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

其余每组题同桌合作完成。集体订正。

小结: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预测口算的得数。在口算之后再估算,可以验证口算的结果。希望同学们今后自觉地在计算前或计算后进行估算。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根据要求在教材上填表。

集体订正。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以及为什么这样算。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说说从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教材上提出了什么要求。

学生交流估算方法,再通过计算,检验估算的情况。

五、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教学,数学,信息,知识。

国标版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设计篇十四

2、在口算方法类比中强化数位观念,体验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原理,并渗透估算思想,在简单的估算等学习活动中,不断提升数感。

3、经历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运用意识。

国标版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设计篇十五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6、17面,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经历算法形成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笔算。

2、学生经历丛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必要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笔算。

教学难点:

掌握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

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星期天,老师去新华书店挑了三本书:《十万个为什么》每本48元、《安徒生童话》每本35元、《格林童话》每本23元。(黑板贴图片)。

1、仔细观察,这三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特点?(引导学生说出:都是两位数减两位数。)。

反馈时可能出现,

第二种情况:可以像加法一样笔算。

二、自主探究,理清算理。

1、笔算时,我们应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

2、学生尝试笔算,并指名板演。

反馈。你们对上面的竖式有意见吗?与加法竖式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的?

要求学生会说算理。

3、除了笔算外,我们还可以用计数器来计算。师生共同演示。

(学生独立笔算后反馈,要求会说算理。)。

三、巩固练习。

1、书本第19面,做一做第1题。

学生直接做在书上,指名板演,反馈纠正。

2、书本第20面第1题。

学生直接做在书上,指名板演,反馈纠正。

3、书本第20面第2题。

学生直接做在书上,指名板演,反馈纠正。

同样是8,为什么写的位置不同?(强化对位)。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45682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