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为教学活动制定的一份详细而系统的教学计划,它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法等内容,它是教师教学成功的基石之一。我们每一堂课都需要一个精心设计的教案,来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教案应该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规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教案名字10]
三年级古诗教案篇一
两课时。
1、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读懂诗句。
2、体会诗人在江上行船的所见、所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读懂诗句的大概意思,并能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
1、幻灯片。
讲授法、讨论法。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背诵几首古诗,朗读几句诗人李白写的诗句,说说自己学习古诗有什么感受。
2、导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喜爱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有一次,他来到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的天门山,面对眼前的景物,产生了奇特的感受。他把这种感受写下来,这就是本课的第一首古诗。
3、出示诗题。
4、读题,试讲诗题,并说明自己是怎样知道诗题意思的。
二、自读自悟诗句的大概意思。
1、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要求把字音读准,练习有节奏的朗读。
2、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默读思考,整体感知诗句的大概意思。
(1)重点理解“断、开、回、出”
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2)默读,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有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3)小组交流。
3、出示诗句,再请几个小组代表读一读,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随机指点。
三、感情朗读。
1、指导朗读。
2、读过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再想一想,你的这种感受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3、把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
画好后,
再交流一下,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四、练习朗读并熟读成诵。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指名背诵。
五、布置作业。
1、熟练的背诵《望天门山》。
2、把诗句默写在课文插图上。
3、课下自学李白的诗。
望天门山。
天门开。
碧水回。
青山出。
孤帆来。
教学这首诗,通过让学生看图片,学生真正理解了诗句,感受到了李白诗的豪放。
1、了解《题西林壁》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弄懂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内容。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讲解、讨论、总结。
投影器。
一、复习检查。
1、背诵第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1、用自己的话说题目的意思。介绍作者:苏轼。
2、出示投影片,
读初《题西林壁》。
指名朗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指导学生借助注释逐句理解。
(1)同桌互相解释词句的意思。
(2)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着重指导以下词语:
岭,指连绵起伏的山岭。
峰,巍然耸立的险峰。
远近高低,讲诗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
2、指名学生讲解全诗大意。(庐山从正面看,是一道连绵起伏的山。
岭;从侧面看,是一道巍然耸立的。
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象。不认识庐山的真实面貌,那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原因是什么呢?
结合投影思考回答。
结合这句话体会它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呢?(讨论发言)。
认识事物。
3、指导朗读。
4、学习生字。
(1)说说写“缘”字要注意什么。
(2)书写生字。
三、作业。
1、背诵《题西林壁》。
2、预习《三峡之秋》。
板书设计:
横
高
远近。
低
侧
《题西林壁》这首诗字面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我把重点应放在了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首先,看课件,从不同角度看庐山,再联系画杨桃一课,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探讨这首诗的含义,采用采访的方法交流讨论的心得。
三年级古诗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体会思维的有序和全面性;让学生掌握搭配的方法,体验分类、分步计数及数形结合的学习方法。
2、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连一连、写一写等活动探索数的排列,事物的搭配方法。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受符号化思想。
教学重点:
使学生找到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体会搭配的方法。体会有序思考的价值。
教学难点:
使学生找到简单事物的排列数,用适当方式表达出搭配的过和与结果。
教具准备:。
数字卡片、衣服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题目用数字卡片1、7、3、9,看能组成多少个两位数。
师:你们和喜羊羊一样聪明。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数学广角——搭配(二)。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题目:
1、用0、1、3、5能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
(1)怎样摆能保证不重不漏?
(2)你们一共摆出了几个两位数?是怎样摆的?
(3)用什么方法记录既清楚明了又不重不漏?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1)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摆就能保证不重不漏。
(2)按数位摆:
十位如果是1,可以摆出10、13、15;。
十位如果是3,可以摆出30、31、35;。
十位如果是5,可以摆出50、51、53。
师:为什么你们不把0写在十位上呢?
(3)按照一定的顺序记录,就能保证不重不漏,清楚明了。
课件出示打开的大门图,恭喜同学们顺利解开了密码看喜羊羊和他的伙伴正排队欢迎我们呢。课件出示排队练习题。再完成教材101页做一做第1题。
(二)、教学例2。
美丽的美羊羊看到我们表现真棒,于是她要我们去参加一个舞会,但他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帮她解决吗?她不知道怎样搭配衣服,同学位算算她一共有多少种穿法呢?(每次上装和下装只能各穿一件)。
课件出示衣服图。
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可以怎样穿?
思考:怎样记录不同的穿法比较清楚?
汇报:方法1、
方法二、图形表示法。
方法三、数字表示法。
鼓励学生想出多种符号表示法。
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学生说出自己组不同的算法。
教师强调:只要有顺序地搭配连线,就能保证不重不漏。
课件出示礼物搭配图。
师: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教育。
三、拓展练习。
最后智慧的村长给全班小朋友出了一道最难的题,你们有信心解决吗?
课件出示衣服、裙子、鞋的搭配题。
开放性题目:学习了今天的知识,你能设计有关午餐搭配的题目吗?动手试试吧。
生:自己运用知识。
四、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回答。
五、课件出示教师结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问题要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五、板书设计。
排列数组合图。
三年级古诗教案篇三
大家好!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如长江黄河流淌千年,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如天上繁星夺目璀璨,星光熠熠。经典启迪智慧,国学浸润人生。国学经典不仅展示了历代大家在人生旅途上的心路历程,而且形象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风云中的艰辛跋涉。几年来,我们第二实验小学把国学经典引进课堂,师生与高尚对话,与智慧碰撞,经受着民族文化的神圣洗礼。“江山代有人才出,世上今人胜古人。”那些历经千年、万口传颂的名篇佳作,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师生阅历的增加,正在第二实验小学释放着浓醇的芬芳。肃宁县第二实验小学国学经典汇报演出现在开始。
一、集体诵读《弟子规》:打开中国文化的历史长卷,穿越千古尘埃,首先向我们彬彬走来的就是儒家文化。儒家经典中,最为朗朗上口、浅显易懂的《弟子规》集中国传统家训、家规、家教之大成!让我们随着婉转流畅的童音,再次感受儒家经典的魅力。请欣赏全体学生的经典吟唱《弟子规》。
三年级:蒙学基石《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广为吟诵。接下来有请三年级同学传达《三字经》的独特魅力。
四年级: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曹操的《观沧海》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气韵沉雄,吞吐宇宙,古直悲凉;语言质朴简洁,苍劲有力,请欣赏国年级同学朗诵的《观沧海》。
五年级:唐朝政治改革家和哲学思想家刘禹锡的《陋室铭》家喻户晓,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寥寥八十一字,情与景会,事与心谐,谱出了一曲陋室颂歌,流芳千载。
六年级:《沁园春雪》,是一篇传世之作。他那雄视大江南北的广阔视野,那纵论古今人物的宏大气魄,被誉为千古绝唱。让我们和六年级的同学们一起领略气势磅礴的华丽乐章。
二、师生诵读: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传统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正在第二实验小学蓬勃兴起。师生齐诵经典,响遏行云,畅游国学经典殿堂,感受泱泱中华魅力,成为二小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在共同阅读、共沐书香中师生一起成长,走出一路芬芳。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品味师生同台诵读、畅游国学书海的那份旷达的激悦和情感的澎湃!请欣赏师生同台朗诵《诵读经典,登峰揽胜》。
三、古诗新韵:诗里有画,诗里有歌,诗里有苦,诗里有乐,诗文在向我们诉说……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文的世界,去用心聆听悠远的演唱。请欣赏《古诗新韵》。
四、组诗:万水千山总是情,真情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灵魂。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中,描写人类情感的经典之作,犹如星汉之灿烂。古代诗人,以诗言志,以诗寄情,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这些千古传颂的诗句情景交融,意境优美,不仅寄托着浓浓的亲情、淡淡的友情,更寄托着悠悠的思乡情、拳拳的爱国情。让我们一同鉴赏那至诚至爱的佳作,回味那感人至深的诗篇。
首先让我们跟随三年级的同学们一起感受古诗中那最炽热、最深挚、最无私的亲情。
“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朋友间的情感,弥足珍贵。接下来,让我们伴随四年级的同学们一起吟诵着动人心魄的友谊诗篇,去寻找生活和学习中的知己!
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一颗由甜蜜、温馨和苦涩凝结成的珍宝,那就是乡情。乡情像一条坚韧而漫长的线,山隔不断,水隔不断,一头系着故乡,一头系在游子的心中。让我们一起体会那思乡游子绵绵不断的情思。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英雄救黎民于水火,拯国家于乱世;在我们伟大民族历史的天幕上发出闪耀古今的光辉。英雄的颂歌,一曲犹未了,一曲又激越。请欣赏六年级同学吟诵的爱国组诗。
五、诗乐舞《明月几时有》:在静谧澄碧的深邃天幕上,一轮皎洁的明月照彻大地;或是在沉寂深湛的夜空,一弯新月泻出淡淡的青辉。此时,我们举目辽阔的夜空,无限的感慨之情便会油然而生。此景此情,古往今来,引发多少文人墨客的遐想和情思!如轮如盘的圆月,似梦似幻的月宫,她无时不触动人们的心弦,张开诗人幻想的翅膀,历代诗人指月为题,吟咏出多少令人一唱三叹的名篇佳句!清辉明月,传递着相思;把酒临风,寄托着思念。月,悬挂成一个无休无止的省略号,诉说着古今中外多少动人的传奇神话苏轼千年前的祝福——带给我们亘古不变的感动。请欣赏诗乐舞《明月几时有》。
六、手操、韵律操诵读:经典诗词流千秋雅韵,吟诵唱舞抒万丈豪情。丰富多采的活动形式,引领着第二实验小学的孩子们从读国学、背经典、赏诗词中培养诵读兴趣。或吟或诵,或唱或舞,声情并茂,感人至深,再现了古诗文的绚丽多彩。妙趣横生的解读,把古诗文的意境演绎得淋漓尽致,把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和精髓刻画得绘声绘色,唱响了中华经典,颂扬了民族精神。请欣赏手操韵律操诵读。
七、少年强:少年是华夏文明的传递者,承千古文明,绘时代华章;少年是中华文化的后来人,承先辈博大精深,续未来风光。少年智慧,国可兴邦。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唯我中国少年!请欣赏《少年强》。
结束语:
二小的校园,因国学经典的勃发而浪漫;。
二小的课堂,因国学经典的演绎而精彩。
一曲曲动人心弦的诗词歌赋,
传送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给了我们美好的艺术享受;。
一章章绝仑美奂的经典佳作,
激荡着师生仰慕先哲圣贤的情怀,
给了我们无尽的人生启迪。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让经典滋润我们的人生,让书香伴随我们一路远行!
让我们共同祝愿——中华经典,绽放校园!
感谢同学们的精彩演出;。
感谢所有领导的出席;。
感谢所有朋友的聆听;。
感谢所有老师的服务。
肃宁县国学经典启动仪式至此结束。
再见!
三年级古诗教案篇四
教学内容:
李白《秋浦歌第十四首》;罗隐《蜂》。
教材分析。
《蜂》一诗,借对蜜蜂辛勤劳作的描写及其意义的反思,赞颂那些象蜜蜂一样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造福的劳动者。
《秋浦歌》的第十四首诗的题材非常特殊,写的是正在从事紧张劳动的冶炼工人,这类形象不但在李白的诗中是绝无仅有,而且就是在中国整个诗歌艺术宝库中,也是十分罕见的,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不畏艰辛的精神面貌,作者由衷地发出赞美和钦佩之情。
教学目标: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教学重点。
1、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场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背诵导入,理解课题。
2、有会背李白的吗?学生背《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知道这首诗的文眼是哪个字?李白为什么会如此之愁呢?(安史之乱、社会衰败,受小人陷害,怀才不遇……)。
3、激情谈话,介绍背景,了解李白。
4、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秋浦歌其十四》。(师板书课题)秋浦,在今天安徽贵池一带,是唐朝铜、铁的重要产地。李白在天宝年间流寓于此,写下了秋浦歌共17首。
(二)、独立思考,初步感知。
1、看准字形,读准字音。要求把诗句读通读顺。
2、检查反馈:请学生读古诗,其他学生听后评价。
3、我们学习古诗除了读准字音还要做些什么?(弄明白诗意)。
4、请同学们自己默读古诗,自己思考古诗的意思。要求先不着急,自己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
5、课件出示“赧郎”的注释,让学生再次独立思考古诗的意思。
6、请同学逐行说说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补充。再连起来完整地理解诗的大意。
(三)、精读古诗,具象画面。
古诗一、二句,作者从视觉的角度,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1)读一、二行,作者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现代炼铁中钢花四溅的画面)。
学生1:只见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在夜幕中远远望去,景色非常壮观;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腥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
学生2:远远望去,炉中的火烧得正旺,紫色的烟雾不断地向空中升腾。半空中字眼袅袅。如流星的火星跳的非常欢快。
……。
(2)通过“乱”这个字,你体会到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
学生1:体会到了冶炼工人们非常辛苦,工作艰辛危险。
学生2:我体会到了工作虽然艰苦,但是这些工人工作热情很高。
学生3:我体会到了火星飞舞,像夏夜的萤火虫。
……。
(3)作者的心情如何?
感受诗人在亲临这种火热的劳动场面后,所引起的兴奋、欣喜而又夹杂着新奇、赞叹的多重感情体验,然后通过品读来回味。
古诗三、四句,作者从视觉、听觉的角度,通过正面描写,体现了工人们那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
(1)“郝”什么意思?郝的本意是因为羞愧而脸红。冶炼工人为什么脸红?
学生1:因为熊熊燃烧的炉火烤红了他们的脸。
学生2:因为繁重的体力劳动,需要不停地出力,工人们各个使足气力,脸挣的发红。
学生3:可能是在寒夜里冻得发红,火光又映照更显通红。
学生4:因为劳动的紧张,在月色的笼罩下和炉火的辉映中,一个个显得精神焕发,红光满面。
……。
(2)在这样的劳动状况下,工人们的心情如何?怎么体会到的?
学生1: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压垮他们,相反,他们在这种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豪迈与振奋。
学生2:他们才能够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昂扬地放歌,那高亢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响彻夜空,编织成一曲粗犷的劳动创造一切的赞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为之激情荡漾起来!
(3)想象一下,工人们是怎样劳动的?
(4)诗中“动”你认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的劳动号子应该是怎样的调子,该怎么读三四行诗。
学生1:我认为“动”的意思是惊动,因为诗中诗中说是“寒月夜”,夜晚非常安静,工人们的劳作惊动了寂静的夜。我认为他们劳动号子是响亮的。(读)。
学生2:我认为“动”的意思是“震动”,因为照亮天地的炉火就可以看出很多人在合作努力。他们一起发出的号子必定是震动河川的。号子是激昂铿锵的(读)。
学生3:我认为“动”的意思是“感动”,工人们劳动中的铮铮号子深深震撼了李白那颗失落的心,使他为之一振。号子是雄浑有力的。
学生4:我认为“动”的意思是“震撼”,寒冷的黑夜,工人们还这样挥汗如雨,那么他们的白天也一样辛苦,劳动人民的艰辛震撼着李白的心。号子是振聋发聩的。
……。
(5)还有什么震撼着此时的李白?“寒川”难道就是冰冷的河面吗?
学生: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无比艰辛;积极奉献……。
学生:“寒川”是李白那颗冰冷的心。
(6)教师小结:如果说诗歌的前三句是通过主要是通过画面来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在诗歌的结尾,则是通过音响效果来重现诗人当时所感受的听觉震憾。他在这一瞬间,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满头的白发,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贵,体验到劳动的崇高,于是他的内心再也无法消沉,他的灵感又一次焕然喷发。
(7)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配乐读,齐读、试背。)。
(8)齐背古诗,边背边想象情景。
(9)听《秋浦歌》歌曲,练唱,注意诗句中每个字的写法。
(10)默写古诗,同坐互批。
(四)回顾学习经过,总结提炼学习古诗方法步骤。(课件出示)。
(1)读通古诗。
(2)理解诗意。
(3)体会诗的情境和思想感情。
(4)诵读古诗。
(五)根据方法,自学古诗《蜂》诗。
(六)拓展延伸。
《秋浦歌》共十七首,我们只学了其中的两首。同学们课下搜集其他的十五首,我们来个《秋浦歌》品颂会。
专家意见:
有幸聆听到特级教师潘文彬校长和杨新富校长的热心指导,他们在仔细听完之后,给出了非常中肯的改进意见。这是我本次上课的一大收获。
其一,他们指出,像这类同为劳动体裁的古诗两首的教学,要对这两首诗做一个整体的认读感知。因为从编者的角度可以看出,他们之所以从纷繁复杂的古诗将他们选在一起,是因为他们都是一个共同中心主题,那就是赞美劳动的。所以我们在授课中不能机械地一课时学习一首古诗,人为地将古诗内在的联系割裂开。
其二、这首写于唐天宝年间(公元954)的秋浦歌系列古诗,它主要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逐步衰败的历史,李白在目睹冶炼工人的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同时,他更感受到了他们无比的艰辛,从诗句中的“乱”、“明月夜”、“寒”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国家经历战乱,黎民百姓的劳役之苦。寒冬的夜晚他们都要挥汗如雨,那可以想象他们白天呢?因此他们指出对古诗的理解和深度挖掘一定要紧密联系历史,把古诗教学放到那段历史中去,这样把握的方可更准、更深。课堂教学基调定的更为接近诗人创作初衷。
其三、高年级古诗教学要积极借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积累。比如对古诗的初步理解的教学环节中,我们可以直接进入“学生仔细读诗思考之后,还有什么不理解的。”然后由学生提出,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这样的教学环节是非常简约而富于实效。这样在这堂课中,就有更多时间去个性化地诵读古诗,具象古诗中的画面。在具象个工人劳作画面的教学中,还不够细致到位。学生的想象,教师的课件提示,如果时间充裕,学生会有更多精彩描述的。
借此对两位专家给与予的帮助再次表示感谢。
三年级古诗教案篇五
教学目的:
1、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3、会朗诵、背诵两首古诗,会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2.指名由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板书课题。
1、对李白进行简要介绍。
2、第一步:1).谈谈你对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教师点拨。
第二步:
1.小组合作,利用字典、注释、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重点词:天门、楚江、中断、天(通)、至此回(在这里打转)。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大家解决(集体解决)。
4.抽学生说说本诗的意思。教师可做适当讲解。
5.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描绘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抽学生上黑板把想到的画面画下来,结合画面讲述。
第三步:
1.再用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能体会多少就体会多少,教师适当点拨)。
2.交流。
第四步:
1.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先自由读,再读给全班听。
2.背诵这首诗。
三、学写生字。
1、学生自由准备,为要求会写的4个生字组词,想给哪个字组就给哪个字组,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3、老师指导书写并示范。
4、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写,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
1.背诵本古诗。
2.搜集、背诵李白的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大家还记得吗?请大家一起背一背。
2、这节课我们将去领略另一首古诗的迷人风光。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
1、请小朋友们自由读古诗,在读的同时用铅笔勾出生字,多读几遍。
2、谁愿意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读生字?(师出示生字卡片)。
3、独立思考:用什么方法识记这些生字最快。
5、对生字进行扩词训练。
1、对苏轼进行简要介绍。
2、第一步:1).谈谈你对苏轼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教师点拨。
第二步:
1、组合作,利用字典、注释、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重点词:潋滟、空蒙、奇、西子。
2、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3、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大家解决(集体解决)。
4、学生说说本诗的意思。教师可做适当讲解。
5、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描绘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抽学生上黑板把想到的画面画下来,结合画面讲述。
第三步:
1、用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能体会多少就体会多少,教师适当点拨)。
2、交流。
第四步:
1、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先自由读,再读给全班听。
2、背诵这首诗。
四、完成课后练习。
三年级古诗教案篇六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三年级古诗教案篇七
《数学广角》搭配是2013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单元目的在于教学简单的排列、组合教学思想及方法。为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我设计了以故事为主线的教学活动,活动中把简单排列思想方法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感知简单排列的思想和方法。我觉得在本节课中以下几个方面处理得比较好: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整节课始终用创设的故事情境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激发积极性。首先由“密码”这个情境引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再引导学生用二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过渡到引导学生用三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其次为了巩固这节课的重点,又创设了三人合影的问题。
二、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
《新课程》强调,教学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3个实践操作的机会:找密码、合影。通过创设“找密码”中有趣的数字排列,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究欲望。又如通过创设“合影”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似的情境,唤起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
三、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特别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节课设计时,注意选则合作的时机与形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在教学关键点时,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我选择了让学生同桌合作;在学生合作探究之前,都提出明确的问题和要求,让学生知道合作学习解决什么问题。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尽量保证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适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节课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另外我在执教过程中发现了以下几点不足和感到困惑的地方:
数学实践活动中,虽然学生意识到了要按规律有顺序地来排,但部分学生在没有提示之前,不知道要按怎样的规律来排,如何促使更多的学生懂得按照怎样的规律来排,促进课堂的效率,是我感到困惑的地方。
文章越改越精彩,一节好课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在课堂中发现不足并不断改进,才能成为一堂真正的好课。
三年级古诗教案篇八
1.学习本课5个生字。
2.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重点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1.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重点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赏析《游园不值》中“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写法,以小见大,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一)导入 新课。
(二)检查预习。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三首古诗。(读出诗的节奏,读准确)。
注意这些字的读音:屐齿扣潋滟亦抹。
3.简要交流三首古诗的作者资料。
(三)指导学习《游园不值》。
1.指名读课文。(读准、读熟)。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划出不理解的问题。
3.在小组里讨论,解决质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春天美好风光的赞美和喜爱)。
5.反复吟诵。(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背诵古诗。
提问:诗人向我们描述园子里的景象了吗?为什么?
让学生品读:“一枝红杏出墙来”体会着画龙点睛之笔,这比那一览无余、面面俱到描写春天景象,不知要高妙多少倍。因而能发挥读者的形象,使诗句委婉含蓄,耐人咀嚼。
6.开拓联想,激发创作。
我们已经充分感悟古诗所描述的意境的了,同学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绘画,自由创作。
(四)作业 。
你还能背一背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吗?
《游园不值》。
屐齿扣潋滟亦抹。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
1.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1.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比较《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同一景物的不同描写。
(一)导入 新课。
(二)回忆学法。
谁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一首诗的?
小结板书:
1.结合注释自读自悟(什么景象?)。
2.质疑、讨论和交流。
3.反复吟诵,
4.看图想象,绘画创作。
(三)学习新课。
1.我们已有了学诗的经验,下面请同学们自学后两首诗。
出示自学提示:
(1)同是描写夏天的景色,苏轼笔下的夏天和杨万里笔下的夏天一样吗?请你从内容和写法上比较着来阅读。(在诗中画批)。
(2)观察图画(或播放课件)想一想诗人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
3.在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先叙后议,写西湖晴雨天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先议后叙,写了满湖荷花荷叶;但都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
4.朗读诗句,展开想象。(教师可播放课件,学生吟诵)。
5.指名吟诵,背诵。
(四)激情创作。
请同学们任选一首你喜欢的描写夏天的诗,把诗中的景象画下来。
(五)作业 。
1.默写三首古诗。
2.完成自己创作的画。
《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苏轼)(杨万里)。
西湖晴雨天气满湖荷花荷叶。
学法:
自读自悟,质疑,讨论交流,
反复吟诵,想象,绘画创作。
三年级古诗教案篇九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a案。
第一课时。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渔歌子。
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b案。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3、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做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背诵,积累语言。
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渔歌子。
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诗在表达上不太一样)。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白鹭:闲适的象征。它能衬托出渔夫的生活环境。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不须归:乐而忘返,不想回家。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三年级古诗教案篇十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三年级古诗教案篇十一
望庐山瀑布水。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h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其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其二】诗意:
庐山雄伟峭拔的'香炉峰,在日光照耀下,紫气蒸腾,烟雾缭绕,远看瀑布像一条白链高挂在前边江面上。它那陡峭迅疾的气势,叫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之上泻落下来了啊!
三年级古诗教案篇十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代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作者:晏殊 朝代:宋代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代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作者:李朴 朝代:宋代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作者:柳永 朝代:宋代
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
小楼凭槛处,正是去年时节。千里清光又依旧,奈夜永、厌厌人绝。
作者:皮日休 朝代:唐代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作者:王建 朝代:唐代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
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由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作者:文征明 朝代:明代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怀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三年级古诗教案篇十三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枫桥夜泊》(张继,唐)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竹石》(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
3、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
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6、坚持不懈,久炼成钢。
7、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8、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9、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10、身怕不动,脑怕不用。
11、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
12、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心二意,一事无成。
1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部寒杨柳风。
6、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7、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三年级古诗教案篇十四
3、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水调歌头》。
5、今年八月十五夜,寒雨萧萧不可闻。徐凝《八月望夕雨》。
6、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7、残雨如何妨乐事,声淅淅,点斑斑。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8、天应有意故遮阑。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9、人间宝镜离仍合,海上仙槎去复还。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11、问深宫,姮娥正在,妒云第几。吴文英《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12、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好问《倪庄中秋》。
13、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曹松《中秋对月》。
14、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15、铜华沧海,愁霾重嶂,燕北雁南天外。吴文英《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三年级古诗教案篇十五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赠内人》作者:张祜。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巢。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集灵台·其一》作者:张祜。
日光斜照集灵台,红树花迎晓露开。
昨夜上皇新授箓,太真含笑入帘来。
《集灵台·其二》作者:张祜。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峨眉朝至尊。
三年级古诗教案篇十六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三年级古诗教案篇十七
江上秋风动客情.每逢佳节倍思亲.
知有儿童挑促织,遥知兄弟登高处,。
夜深篱落一灯明.遍插茱萸少一人.
天门中断楚江开,水光潋滟晴方好,。
碧水东流至此回.山色空蒙雨亦奇.
两岸青山相对出,欲把西湖比西子,。
孤帆一片日边来.淡妆浓抹总相宜.
逢头稚子学垂纶,。
测坐霉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三年级古诗教案篇十八
3、浑欲乘风问化工。——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4、永夜闲阶卧桂影。——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5、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6、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7、何须如钩似玦,便相将只有半菱花。——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8、雁边风讯小,飞琼望杳,碧云先晚。——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9、孤兔凄凉照水,晓风起银河西转。——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10、试自判此生,更看几度,小住为佳。——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11、教夜夜人世十分圆,待拚却长年,醉了还醒。——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12、露蓼香泾,记年时相识。——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13、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14、照野霜凝,入河桂湿,一一冰壶相映。——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15、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16、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17、斟酌嫦娥,九秋宫殿冷。——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18、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19、天应有意故遮阑。——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20、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21、影留人去,忍向夜深,帘户照陈迹。——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22、莫遣素娥知道,和他发也苍华。——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23、人间宝镜离仍合,海上仙槎去复还。——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24、遮莫圆明似前度,不知谁续广寒游。——慧霖《闰中秋玩月》。
25、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三年级古诗教案篇十九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6、《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7、《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8、《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三年级古诗教案篇二十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夏·明翰。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谣指杏花村。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三年级古诗教案篇二十一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445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