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资源。那么我们该如何编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即要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能力水平;接着,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以及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同时,要灵活运用不同的评价手段,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调整教学策略。教案的集体备课和交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经验。
基本运算教案篇一
活动目标:
1、使幼儿知道乘法的含义,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培养幼儿观察比较的能力.。
活动重点:
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活动难点:
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活动教具:
课件、字条、题卡、插板、电脑、铅笔、纸张作业。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复习准备。
口算两组题(要求读出算式,说出得数).。
第一组第二组。
7+83+3。
6+4+35+5+5。
7+2+6+14+4+4+4。
1+3+4+5+22+2+2+2+2。
幼儿按要求口答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
2、提问:
1)这两组题都是加法,但是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第一组每道题的加数不相同,第二组的`每道题的加数都相同)。
2)像第二组这样,加数都相同的加法,我们叫它“求相同加数的和”,也叫做“同数组成”。(出示字条)。
3、(出示题卡)第1题3+3,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相加,这就是2个3.2个3是6,6里面有2个3。
第3题4+4+4+4,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4相加,由幼儿说出4个4.4个4是(),16里面有()个4。
二、基本部分:
1.启发性谈话。
像上面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一种简便方法,这种简便方法是什么呢?(引出乘法)。
教师边展示边讲解边提问:
(1)这个符号叫什么?
怎样写乘法算式呢?先看一看相同加数是几,相同加数是2,就写在乘号的前面,再数一数是几个2连加,把相同加数的个数5写在乘号的后面,2×5表示5个2连加,因此算式是2×5=10,读作2乘以5等于10.乘法口诀念做:二五一十。
4、拍手游戏.老师每次拍4下,拍3次.(由幼儿说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5、教师出应用题幼儿插棋子列算式。
教师提出要求:
(1)每行摆3个棋子,摆5行,这是几个几?(5个3)。
(2)怎样用加法算式表示,怎样列乘法算式,这个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3333=153×5=15表示5个3连加)。
(3)大二班小朋友去栽树,一行栽4棵树,问5行一共栽几棵树?(4×5=20表示:5个4连加)。
(4)图书馆书柜一层放6本书,问3层一共放多少本书?
(6×3=18表示:3个6连加)。
(5)小朋友架椅子一组架4把,问4组一共架多少把椅子?
(4×4=16表示:4个4连加)。
6、教师出示课件图片:《快乐的游乐场》引导幼儿了解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字,都可以进行计算。幼儿看图在插板上列乘法算式。
活动结束:
幼儿人手一份纸张作业,进行巩固练习。
基本运算教案篇二
设计理念:
根据高年级学生心理特点,我用学生熟悉的情景作为学习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时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探究新知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能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2、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导入,复习铺垫。
1、口算练习九第1题,指名口答。
2、算一算,比一比。
(6.4+1.3)+8.7=(2.8+5.5)+4.5=。
6.4+(1.3+8.7)=2.8+(5.5+4.5)=。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小数加减法习题,复习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通过“算一算,比一比”两组习题,让学生初步体验到应用加法的'运算律进行小数加法的简便之外,从而为学习新知做铺垫孕伏。同时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8.9+3.6+6.4+1.1=。
2、引导学生探索算法。
请同学先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注意选择所采用不同方法的学生)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做。算完的同学可以和你的同桌同学交流一下你的算法。
我们来看一下黑板上几位同学的板演。有两种不同的算法,结果都等于20元,计算的正确吗?看来两种方法都是可以的。
3、比较。
(其中一种方法更简便)。
我们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这样算的依据到底是什么?说得再简单点就是你在计算的时候用的是什么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通过刚刚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整数加法运算律,对小数加法也同样适用。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运算律的推广。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加法的运算律?你能字母将它们表示出来吗?
这里的字母a、b、c可以表示怎样的数?
指出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同样适用,所以这些字母所表示的数的范围既包括整数,也包括小数。
设计意图:本环节创设买文具的情境,把教学内容放到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情境中,学生通过尝试计算、知识迁移,自觉地将整数加法运算律迁移到小数加法运算当中,从比较中得出简便算法。这样既让学生题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了优化意识,体会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了迁移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应用于生活。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2题。
先让学生说说怎样算简便。
2、完成练习九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提问:比较每组算式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3)谈话:整数减法的一些规律在小数减法里同样适用,运用这些规律也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3、拓展练习。
(1)下面的算式中,哪些算式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的,请选出来。
2.7+6.6+3.47.5—3.87+2.136.17+28+3.2。
(2)填上一个数,使计算简便。
32.54+2.75+()7.58-2.66-()。
4、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九第3-5题。
基本运算教案篇三
这节课主要教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相关的简便运算,由于学生已有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基础,所以本课时的主要目标是对“两个数相乘”进行简便计算的教学,以及对简便运算方法的提升。
在学习本节课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逐步学会了不完全归纳法和用字母表示数学规律,并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本节课在此基础上,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并会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在学生日常的自学活动中,重视让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索,重视小组的合作与交流,所以学生的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正逐渐提高,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正在逐渐养成。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1、引导学生概括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2、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搭积木吗?
生:喜欢。
生:想。
师:那好,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与发现。
二、探索乘法交换律。
播放课件1,出示情境图。(用小正方体搭成的一个长方体的一面)。
师:你知道图中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吗?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生:我是横着数一行有5个小正方体,一共有4行,5×4=20个。
生:竖着数一排有4个小正方体,一共有5排,4×5=20个。
师(板书5×4=4×5)可以这样写吗?为什么?
生:可以因为积相等,(求的就是一个整体)。
师:认真观察这个等式,你能发现什么奥妙吗?
生思考,汇报(数字相同,交换了位置,积不变)。
生:……。
师:请你帮淘气举一些这样的例子来验证一下行吗?
生举例验证。
生说师板书:
a×b﹦b×a叫做乘法交换律。
师:a.b指的是什么?
三、探索乘法结合律。
1、课件2出示情景图(书54页)。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估一估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集体交流。(说说估计的方法)。
师:谁估计的准确呢?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算一算。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教师巡视)。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介绍给大家?
生举手汇报,师追问:怎样想的?
师引导从上面、正面观察。
上面:(3×5)×4。
师:这个算式可以写成(5×3)×4吗?
生:可以,都是求同一个物体,
生:可以,虽然3和5的位置交换了,但根据乘法的交换律它们的积不变。
师:出示4×(5×3)可以这样写吗?
生交流,师引导可以把(5×3)看成一个数,这里也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
正面:(4×5)×3。
师:你还可以怎样写?根据是什么?
生:(5×4)×33×(5×4)。
[设计意图:通过对算式的变换,巩固乘法交换律]。
师:细心的淘气在这些算式中发现了两组特别的算式,(师擦掉其它算式,留下(3×5)×43×(5×4)请同学们比较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乘数相同,三个数的位置不相同,运算顺序不同,积相同。
师:可以写成(3×5)×4=3×(5×4)吗?
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对算式异同的比较,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
2、提出假设,举例验证。
(学生在小组内举例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们举例的情况。
生:……。
3、概括规律。
生思考概括。
生说师板书:
(a×b)×c﹦a×(b×c)叫做乘法结合律。
四、运用模型,完成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1题。最后运用课件集体订正。
2、运用乘法结合律很快算出38×25×442×125×8。
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后汇报。
3、完成“练一练”。先要求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发现有错的让该生上去视屏展示,集体交流,并说明运用了什么规律。
五、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我们是怎样认识这个好朋友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基本运算教案篇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7~18页例1~2,练习四第1题。
1.经历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释计算的理由。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一、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板书:9×4=36(个),4×9=36(个)。
学生观察板书,思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板书:9×4=4×9。
教师:你还能写出几个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吗?
板书学生举出的算式。
如:15×2=2×15。
8×5=5×8……。
教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学生2:这就叫乘法交换律。
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教师: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这个规律可怎样表示呢?(a×b=b×a)。
2.教学例2。
出示例2情景图,口述数学信息和解决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8×24)×68×(24×6)=192×6=8×144=1152(户)=1152(户)。
学生对这两种算法进行观察、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8×24)×6=8×(24×6)。
出示下面的算式,算一算,比一比。
16×5×2=16×(5×2)=35×25×4=。
35×(25×4)=12×125×8=12×(125×8)=。
观察算式,有同样的特点吗?每排的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吗?学生独立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全班交流。
学生1:每个算式只是改变了运算顺序。
学生2:每排左、右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
学生3:三个数相乘,先算前两个数的积或者先算后两个数的积,值不变。
教师:谁知道这个规律叫什么?
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可以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教师板书:(a×b)×c=a×(b×c)。
教师:这个规律就叫乘法结合律。
小结:同学们,我们一起总结出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下面看同学们会不会用。
二、课堂活动。
1?练习四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说出依据。
2?连线。
(学生独立完成)。
23×15×217×(125×4)17×125×439×(25×8)39×25×823×(15×2)。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基本运算教案篇五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让学生感受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进一步掌握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感受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准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三、设计理念:本节课从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生活问题入手,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成功的`快乐,快速高效的掌握知识。
四、课件设计意图:例题一道,习题10道。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课件展示)。
1.口算:245=324=8+27=9003=。
604=72-44=453=85+28=。
2.解答题:用小棒摆8个六边形,共需要多少根小棒?
(二)导入新课,新知学习。
(课件出示)例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1、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引导学生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3、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4、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并说一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5、教师用线段图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6、教给方法:我们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保证准确的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课件展示)。
基础练习。
1、直接写出计算结果。
37+12-20246790-52+28。
624328548-13+5。
2、划出下面题目的计算顺序并计算任意两题。
192+8+157453054290-68+951。
6005090143-45-57。
2453043478240204。
3、啄木鸟医生(判断并改正)。
850252345-164+36。
=95050=345-200。
=19=145。
提高练习(课件展示)。
1、先计算,再列出综合算式。
24012=236+70=237+263=。
12514=175025=2536=。
20+1750=943-306=900-500=。
2、列综合式计算。
(1)4除900的商减224,差是多少?
(2)504加140除以28的商,和是多少?
(3)比一个数的3倍少12是60,这个数是多少?
3、课本p8练习4、
4、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
小张有8张10元的。小王有18张2元的。?
(四)拓展练习(课件展示)。
1、用两种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只要求列式不计算)。
(五)、课堂小结。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让学生感受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进一步掌握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感受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准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三、设计理念:本节课从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生活问题入手,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成功的快乐,快速高效的掌握知识。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课件展示)。
1.口算:245=324=8+27=9003=。
604=72-44=453=85+28=。
2.解答题:用小棒摆8个六边形,共需要多少根小棒?
(二)导入新课,新知学习。
(课件出示)例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1、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引导学生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3、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4、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并说一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5、教师用线段图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6、教给方法:我们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保证准确的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课件展示)。
基础练习。
1、直接写出计算结果。
37+12-20246790-52+28。
624328548-13+5。
2、划出下面题目的计算顺序并计算任意两题。
192+8+157453054290-68+951。
6005090143-45-57。
2453043478240204。
3、啄木鸟医生(判断并改正)。
850252345-164+36。
=95050=345-200。
=19=145。
提高练习(课件展示)。
1、先计算,再列出综合算式。
24012=236+70=237+263=。
12514=175025=2536=。
20+1750=943-306=900-500=。
2、列综合式计算。
(1)4除900的商减224,差是多少?
(2)504加140除以28的商,和是多少?
(3)比一个数的3倍少12是60,这个数是多少?
3、课本p8练习4、
4、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
小张有8张10元的。小王有18张2元的。?
(四)拓展练习(课件展示)。
1、用两种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只要求列式不计算)。
(五)、课堂小结。
基本运算教案篇六
1、能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能应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发展应用意识。
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进一步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合情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能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课件、图片。
ppt。
自主合作探究。
【探究学习自主观察,发现问题。
1)、3×10+5×10=(3+5)×10=。
2)、4×8+6×8=(4+6)×8=。
我发现:
2、什么是乘法分配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3、用简便方法计算。
(60+25)×478×69+22×6928×99+2869×10285×98。
【导学解惑】:
1、请提出你的问题,大家一起来解答。
2、请记录下你认为特别有意义的题。
【当堂检测】:
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5×34=34×25()。
7×2×5=7×(2×5)()。
2×4+2×6=2×(4+6)。
用简便方法计算。
76×62+24×62156×99+156127×101。
【课后反思】:
1.想一想,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问题?
2.问一问自己:“今天,我主动学了吗?”
根据老师讲课适当板书。
完成本节课题。第四单元运算律。
课题。
基本运算教案篇七
学情分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或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
(4)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或1956-1142=814。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基本运算教案篇八
第一段:引言(200字)。
基本运算是我们学习数学的第一步。它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业中经常遇到的。通过学习基本运算,我们不仅能够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还能够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我深知基本运算的重要性,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帮助我更好地掌握基本运算。
加法是最基础、最简单的运算之一。在学习加法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首先,我会将问题中的数字分解成十位和个位,然后逐位相加。这样做可以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问题,并避免错误。另外,我还会利用适当的计算顺序,先计算进位再计算个位数。这样可以加快计算速度,减少错误发生的可能性。
减法是相对于加法来说更复杂一些的运算。在学习减法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了减法与加法的内在联系。减法实际上是加法的逆运算,所以我通常会将减法问题转化为加法问题来解决。例如,对于54减去29这个问题,我可以通过计算29加多少等于54来得到答案。这种转化的方法让减法变得相对简单,同时也提高了我的计算速度。
乘法是相对较复杂的运算之一,但它具有广泛的应用。在学习乘法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常用的技巧和规律。例如,我注意到一个数乘以10,结果就是这个数加上一个0;一个数乘以100,结果就是这个数加上两个0。这样的规律可以帮助我在乘法计算中快速准确地得到结果。另外,我还会利用乘法表和倍数关系来进行估算,以方便我处理更复杂的乘法问题。
除法是运算中相对较难掌握的一项。在学习除法的过程中,我明白了准确理解问题的重要性。我会仔细观察问题中的数字,确定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关系。同时,我也意识到了与乘法的相似之处。除法实际上是乘法的逆运算,所以我会利用乘法的规律来辅助我进行除法计算。此外,我会通过尝试多种计算方法来验证结果的准确性,以确保我计算的正确性。
结尾(100字)。
通过对基本运算的学习和掌握,我深刻体会到了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基本运算不仅帮助我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还培养了我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发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技巧,使我的计算更加快捷准确。我相信,随着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将能够更好地掌握基本运算,为学业和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基本运算教案篇九
教学内容: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教学用具:主题图.例1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可补充条件再提问。)。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27+85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113(人)。
(2)987÷3×66÷3×987。
=329×6=2×987。
=1974(人)=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四则运算。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27+85=329×6=2×987。
=113(人)=1974(人)=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
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基本运算教案篇十
一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口答。
1.课件出示:小军说:买3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你们能帮我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钱吗?
2.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先算3本笔记本多少钱?
53=15(元)。
再算一共多少钱?
15+20=35(元)。
3.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先要算出什么?
你们能不能把刚才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
给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的时间和空间,允许讨论和交流,然后板书:53+20。
指出: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这一步可以这样写:在第二行先写上等号(为便于第二行的算式与第一行的算式对齐,第二行的等号要写在算式稍左的位置),再写上第一步的得数,还没计算的一步要照抄下来。
板书如下(边板书,边说明书写位置)。
53+20。
=15+20。
提问:接下来算什么?得数是多少?该怎么写?
基本运算教案篇十一
100以内的连加运算。
1、使学生掌握100以内连加运算的计算方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并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3、培养学生计算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正确掌握计算方法。熟练的进行计算。
正确掌握计算方法。熟练的进行计算。
图片、投影片。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1)9+6+33+4+55+4+2。
2+8+92+7+62+7+5。
(2)20+5+427+2+3022+20+3。
3+18+915+20+654+8+10。
2、计算:28+7+56=。
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笔算的方法。一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作在本上。
2835。
+7+56。
3591。
让同学说一说笔算过程。
(1)先把前两个树相加,28+7得35。
(2)再用结果35同第三个数相加,35加56得91。
也可以这样计算:
28。
7
+56。
91。
计算过程:(1)先把个位上的三个数相加,得21。
(2)再把十位数相加,最后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20。
3、说一说两种笔算写法有什么不同?
二、课堂作业:
1、计算下面个题:
56+27+10=28+56+3=25+27+26=。
35+30+17=7+50+34=18+4+19=。
2、连线:
27+4+660+15+753+17+10。
25+8+1126+25+2524+16+15。
3、列式计算:
(1)车上有17人,到站后上来3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2)车上有17人,到站后上来3人,又上来9人,现在车上一共有多少人?
四、课堂:这节课我们练习的是100以内的连加,我们先把前两个数相加,这加第三个数,在计算过程中要认真、仔细。
基本运算教案篇十二
从小学开始,我们就接触了数学的基本运算,如加减乘除。这些基础运算是我们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石。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我逐渐积累了一些关于基本运算的心得体会。下面我将从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四个方面来分享我的心得。
首先,加法是我们最早学习的基本运算之一。在加法运算中,记忆加法表是非常重要的。我总是通过背诵加法口诀的方式来记忆加法表,如“一加一等于二,一加二等于三”。这样,我可以很快地回答出加法问题,提高了计算速度。另外,我还发现在加法运算时,从左往右逐位相加的方法更加高效。通过这种方法,我不需要一次性地记住所有加数,而是逐位计算,减少了犯错的概率。
其次,减法是基本运算中比较困难的一种运算。在减法运算中,对于借位的处理很重要。我发现了一个简化借位操作的方法,就是将减数的每位数都看作是9减去该位数的数值。例如,当减数的个、十和百位分别为4、5和3时,我可以将减数看作是9的补数,即5、4和6,并将被减数与这些数字相加。通过这种方法,我可以避免复杂的借位操作,提高了计算准确性。
第三,乘法是基本运算中需要大量记忆的一种运算。为了记忆乘法表,我常常使用口诀和抽象化的记忆法。例如,我可以使用“2乘以3等于6,3乘以4等于12”这样的口诀帮助记住乘法表。此外,我还喜欢将乘法转化为对应的数学运算规则记忆,如“两个相同的数相乘等于该数的平方”,这样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乘法规则。
最后,除法是基本运算中最具挑战性的一种运算。在除法运算中,解决余数的问题是关键。我发现,当余数较大时,可以使用长除法的方法来解决。通过这种方法,我可以一步一步地将被除数与除数相除,并将得到的商依次写在下方,最后再将余数添加到商的末尾。这样,我可以保证除法的准确性,避免了将余数遗漏的问题。
总而言之,基本运算是数学学习的重中之重。通过从小学到高中多年的学习积累,我为基本运算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从加法、减法、乘法到除法,我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背诵口诀、使用简化方法和转化运算规则,我可以更快地解决基本运算问题,提高了计算准确性和效率。这些经验不仅在学习中有所帮助,也在日常生活中给我带来了实际的便利。
基本运算教案篇十三
本节课的教学是对数的运算知识的总复习,鉴于本册书所学的乘、除法内容是整数笔算乘、除法的最后阶段,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有如下两大特点:
1.引导回顾,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交流乘、除法的知识,以树状图的形式展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相关内容有完整了解的同时,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互逆关系。
2.逐步反馈,逐层提高。
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教学,把乘、除法的笔算方法的复习与估算知识相结合,把商的变化规律、简便运算、四则混合运算及解决问题等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在激发学生复习主动性的同时,恰当启发、点拨,使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和熟练程度得到提高。
教师准备ppt课件、小黑板。
独立思考,构建知识网络。
学习构建知识网络。
(1)归纳整理。
师:本学期我们在数的运算方面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先自行整理,再在组内交流。
(学生回忆整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构建知识网络。
师:怎样展示相关的知识才能让人一目了然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吧。
乘法。
除法。
运算律。
(引导学生有序地回顾已学知识,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所学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的数的运算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并学会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相互启发,分类复习。
1.复习乘、除法的计算及估算。
(1)先估计积或商,再计算。(课件出示教材102页4题)。
253×56503×3245×240。
336÷21858÷39918÷27。
(2)指名估算。
(引导学生说明估算的方法,合理即可)。
(3)复习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两、三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和除数是整十数、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4)生独立计算。
(生计算后,组内订正,分析错因,明确改正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2.复习运算律。
(1)你能很快算出答案吗?(小黑板出示)。
(125×12)×827×45+27×55。
44×2513×102800÷25。
(2)引导学生复习运算律和商不变的规律。
(3)引导学生结合算式的特点,运用运算律进行简算。
(生自主完成后,汇报简算过程及方法)。
3.复习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看谁做得对。(课件出示教材102页6题)。
(227+26)÷11459×(76-50)。
(105×12-635)÷25864÷[(27-23)×12]。
基本运算教案篇十四
1.复习用四舍五入法进行凑整。
2.复习大数的读写。
3.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应用。
师:你去过黄山吗?见过哪些景色?请游览过黄山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所见所闻。
生:回答。(参照书p4。)。
师:今天我们在游览黄山的景点时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1.数的组成、读和写。
师:你还能想到什么?人吗。本国的游客和外国的.来宾。如果要计算一年有多少人参观,这个数目一定很大。,我们学过大数的认识和凑整,请谁来做小老师说一说。
生:我们学过数位顺序表,由个级、万级和亿级。个级有个位、十位、百位、千位;计数单位分别是个、十、百、千。
师:10个千是()。100个千是()。10个()是一亿。
一个九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35个百是()。
师:读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写数呢?
生:先分级,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读数中间的0或连续几个0只读一个0,数末尾的0不读。
2.读出下面的数,再用线连一连。
30000052三千万五千二百。
350002000三千万零五百零二。
30500200三十五亿零二十万。
30052000三千万零五百二十。
30005200三千万零五十二。
30000520三千零五万二千。
30000502三亿五千万二千。
3500200000三千零五十万零二百。
校对。
3.凑整。
师:我们学过哪些凑整的方法?
生:有四舍五入法、去尾法和进一法。
师:它们各有什么不同?举一个生活中的运用。
师:出示两组题把下列各数四舍五入到万位。
456783454321763280671032009。
师:这组题完成后,就游完了猴子观海这一景点。(媒体演示)。
把下列各数四舍五入到亿位。
师:用四舍五入法凑整要注意什么?用。
生:回答。练习。交流。
师:我们到黄山的著名景点迎客松去游一游。
1.29183万29182万。
可以填几?
2.用3个5,4个0组成七位数,
一个0也不读的数()。
只读一个0的数()。
读出两个0的数()。
3.拓展:
把下面各数按要求填在相应的位置上。
一个0也不读的数是:
只读一个0的数是:
只读两个0的数是:
读3个0的数是:
最高位是十万位的数有:
与1亿最接近的数是:
位数最多的数是:
基本运算教案篇十五
p21:例4“做一做”。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减法的特殊规律并选择运用进行简算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的道理。
: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多媒体课件。
一、激趣生疑。
1、竞赛。
出示两组题,分组计算,比赛看哪组同学即对又快?(幻灯)。
第一组第二组。
72—6—472—(6+4)。
85—8—285—(8+2)。
126—70—30126—(70+30)。
2、发现: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猜想:观察三个等式,激励学生大胆猜测: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发表自己的说法)。
4、师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5、师提问:是不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都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呢?
6、举例验证。
7、师小结:大家善于观察,善于动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刚才大家通过观察发现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板书:简便)。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创设情景引出例题)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如果让你自己去旅行,你能行吗?不要着急,李叔叔给大家介绍了一个旅行法宝——《自助旅行》指南。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旅行时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1。出示情境图。
(数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尝试各种算法师:“还剩多少页?”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自己先列式算算看,计算好后把你的思路跟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看谁的算法最多。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都是怎么计算的`?把你的思路跟大家分享一下。指名上黑板板演算法: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234—66—34234—(66+34)234—34—66。
=168—34=234—100=200—66。
=134=134=134。
思路2: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66+34)。
思路3:总页数里减去今天的页数,再减去昨天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
基本运算教案篇十六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让学生感受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进一步掌握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学重点:感受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准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本节课从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生活问题入手,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成功的快乐,快速高效的掌握知识。
:例题一道,习题10道。
(一)复习旧知(课件展示)。
1.口算:245=324=8+27=9003=。
604=72-44=453=85+28=。
2.解答题:用小棒摆8个六边形,共需要多少根小棒?
(二)导入新课,新知学习。
(课件出示)例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1、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引导学生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3、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4、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并说一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5、教师用线段图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6、教给方法:我们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保证准确的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课件展示)。
基础练习。
1、直接写出计算结果。
37+12-20246790-52+28。
624328548-13+5。
2、划出下面题目的计算顺序并计算任意两题。
192+8+157453054290-68+951。
6005090143-45-57。
2453043478240204。
3、啄木鸟医生(判断并改正)。
850252345-164+36。
=95050=345-200。
=19=145。
提高练习(课件展示)。
1、先计算,再列出综合算式。
24012=236+70=237+263=。
12514=175025=2536=。
20+1750=943-306=900-500=。
2、列综合式计算。
(1)4除900的商减224,差是多少?
(2)504加140除以28的商,和是多少?
(3)比一个数的3倍少12是60,这个数是多少?
3、课本p8练习一4、
4、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
小张有8张10元的。小王有18张2元的。?
(四)拓展练习(课件展示)。
1、用两种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只要求列式不计算)。
(五)、课堂小结。
一、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让学生感受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进一步掌握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感受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准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三、设计理念:本节课从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生活问题入手,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成功的快乐,快速高效的掌握知识。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四则运算一》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四则运算一》教学设计四、课件设计意图:例题一道,习题10道。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课件展示)。
1.口算:245=324=8+27=9003=。
604=72-44=453=85+28=。
2.解答题:用小棒摆8个六边形,共需要多少根小棒?
(二)导入新课,新知学习。
(课件出示)例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1、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引导学生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3、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4、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并说一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5、教师用线段图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6、教给方法:我们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保证准确的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课件展示)。
基础练习。
1、直接写出计算结果。
37+12-20246790-52+28。
624328548-13+5。
2、划出下面题目的计算顺序并计算任意两题。
192+8+157453054290-68+951。
6005090143-45-57。
2453043478240204。
3、啄木鸟医生(判断并改正)。
850252345-164+36。
=95050=345-200。
=19=145。
提高练习(课件展示)。
1、先计算,再列出综合算式。
24012=236+70=237+263=。
12514=175025=2536=。
20+1750=943-306=900-500=。
2、列综合式计算。
(1)4除900的商减224,差是多少?
(2)504加140除以28的商,和是多少?
(3)比一个数的3倍少12是60,这个数是多少?
3、课本p8练习一4、
4、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
小张有8张10元的。小王有18张2元的。?
(四)拓展练习(课件展示)。
1、用两种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只要求列式不计算)。
(五)、课堂小结。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433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