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是教师教学的指导依据。教案的编写要注重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如果你正在备课,不妨参考一下下面的教案范文,或许会有所启发。
书的来教案参考篇一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从而理解诗句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3.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4.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1.使学生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使学生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又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课时。
(一)初读课文,通过读文、看注释,使学生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能正确、流利地读诗。
(一)学会生字新词。
(二)了解诗的内容。
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丰富,还十分讲究节奏和韵律,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唐诗三百首》中,就有许多力作,为同学们所熟悉,并深受大家的喜爱。另外,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数不胜数,奇才辈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等,他们的许多诗句已流芳百世,为后人所传诵。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两首诗。一首是宋代的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一首是唐代爱国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陆游(1125~1209),南宋著名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当中创作的诗歌很多,至今保存下来的就有9000多首。诗歌的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有的抒发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了其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本文所选的《示儿》,是陆游临终前所作,相当于遗嘱。诗人临终前,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喜事告诉他。这就充分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大诗人。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省)人。他的一生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真实的反映,曾被世人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在当时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本文选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说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杜甫正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他听到这个胜利的消息后,立即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终被平息,祖国又重新获得了统一而感到的无比欢快的心情,同样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万事空(kong)告乃翁(weng)。
蓟北(ji)襄阳(xiang)。
本课共有4个生字,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写出每个字的偏旁部首、余笔,再看注释,结合诗句和字典,看应选择什么意思。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涕”,左边是“氵”,右边是“弟”,合起来是“涕”。还可以记成“弟弟”的“弟”加上“氵”就是“涕”。在书写时要注意右半部分的“弟”的写法和笔顺。“洛”,左边也是“氵”,右边是“各”,合起来是“洛”。还可以记成“各位”的“各”加上“氵”,就是“洛阳”的“洛”。在书写时要注意“洛”的右上角是“夂”,不是“攵”。“乃”字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如:“奶奶”的“奶”去掉“女”字旁,就是“告乃翁”的“乃”。同样,“祭”也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即“警察”的“察”去掉“宀”,就是“家祭”的“祭”。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让学生利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在对比中记住字形,加强记忆和理解。如:
以“元”字为例,“元”字在诗句中是“死去元知万事空”,通过看书下注释,我们知道“元”同现在的“原”,又通过,我们又得知“原”是“原来、本来”的意思。“原知”就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又如:“乃”字在诗句中是“告乃翁”,我们通过看书下注释便可知道,“乃翁”就是“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告乃翁”是指告诉你的父亲,意思是让儿子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自己。
九州同:古代把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常用九州指代中国。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王师:文中指南宋军队。
中原: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诉你的父亲。
但悲:只是为了……而感到悲痛。
无忘:不要忘记。
北定:向北进军平定。
剑外:现在四川省剑阁县北,大小剑山之间有剑门关。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而下的泪水。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1.教师先指名读预习,让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去读诗。边读边想2.再指名读诗,边读边了解诗的内容大意。
3.学生自由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一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采用范读,指名读、齐读等方法。
1.读诗。
2.写生字。
书的来教案参考篇二
1.能说出南亚主要农作物的种类与分布及印度主要工业区与工业部门;能根据分布图分析农业分布与降水量的关系及工业区与矿产资源分布的关系。
2.通过观察分布图,掌握提取和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合作交流能力与探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农业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初步认识人地关系。
【重点】。
南亚主要农作物的种类与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及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部门。
【难点】。
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环节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导入。播放视频《摔跤吧,爸爸!》田地里练习摔跤片段,提出问题:印度属于南亚,三大地形区与两大河流分别是什么?引导全班共同知识点,教师展示南亚地区空白挂图,指名不同学生上台作图,用不同彩色笔描出三大地形区域两大河流,全班共同指正。教师提问:印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都有哪些工业部门呢?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工业。
教师展示图7.35工业及矿产分布图与图7.36农产品与降水量分布图。
【提问】印度有哪些矿产资源?有哪些工业区?工业区的位置以及主要的工业部门是什么?
【学生活动】同桌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多媒体展示展示印度工业视频资料,并出示表格,师生共同填写:
【提问】工业区与矿产资源的分布关系?
学生思考后回答:矿产资源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
2.农业。
教师展示教材图7.33南亚地形图。
【提问】三大地形区依次对应种植林业、棉花、粮食作物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活动】读图回答并谈谈地形与河流对农业分布的影响。
教师展示图7.36农产品与降水量分布图并介绍南亚的气候特点。
【提问】南亚主要农作物类型有哪些?
学生通过读图得出黄麻、棉花、茶叶、小麦。
【问题】。
(1)完成表格:农作物种类以及分布区的年降雨量表格。
(2)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是什么?你有哪些启示?
【学生活动】四人为一小组,思考并讨论完成表格。学生得出;。
(2)农作物分布受到地形、水源、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
【教师总结】南亚七国都是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黄麻、茶叶、棉花等农产品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这都取决于南亚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气候炎热湿润,有利于农作物的种植。
环节三:巩固提高。
举办活动:南亚的工农业讲解员,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向全班介绍对南亚农业和工业的了解。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作业:预习南亚的民族、宗教与习俗,查找相关资料。
略
书的来教案参考篇三
质点系就是指由质点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质点都是没有大小的几何点,具有一定的质量。
这是一种物理的抽象。当物体的尺寸(严格的说是相互作用的特征长度)远小于他们之间的距离时,物体的尺寸可以忽略。例如,地球和太阳之间距离很大,地球和太阳的具体形状就可以忽略。可以用质点表示。当然在特殊条件下(比如严格的球体)数学上可以证明质点是一种准确的描述方式。这种物理的近似在两者距离很小时就不适合了,比如水星和太阳很近,计算水星轨道,太阳的椭球形就有影响,不能忽略,这时质点就不是适当的物理模型了。具体是否选择要根据体系的具体特点来确定。
质点系动量守恒的条件。
质点系动量守恒的`条件是系统不受外力或系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为零;系统所受的内力远远地大于系统所受的外力(碰撞、爆炸问题);系统所受外力的合力虽不为零,但在某个方向上的分量为零,则在该方向上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此时分动量守恒。
书的来教案参考篇四
2、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3、背诵李清照的主要诗作。
1、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一个作家的诗词,总结出诗人的艺术风格。
2、李清照写内心愁苦的名句很多,让学生把握用意象写愁的手法。
3、要让学生快速背诵,尤其要在课堂上完成背诵要求,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
一课时。
一、导入:
播放音乐mtv安雯唱的《月满西楼》,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本词的情感。淡淡的忧伤。
二、背诵这首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三、赏析这首词。
1、让学生概括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孤独寂寞的相思之情。
2、引导学生分析词人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先借意象:秋季,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云中锦书,飘零的花,自流的水,
最后直接抒情:无计可消除。
四、扩展阅读。
1.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李清照的诗词。
如梦令两首。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补充阅读: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总结词风。
真挚细腻,深婉动人,语言清新典雅,浅易自然。多写个人遭遇,心灵深处的“愁”,而这些愁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的。
3.总结李清照词中写愁的名句。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只恐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又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总结写“愁”用的手法:
用形象的事物来比愁,可触、可视、可感,从而能引起共鸣(前两句)。
用意象来渲染愁绪,多个意象共同构成抒发愁思的意境(第三句)。
让学生举出此类名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五、欣赏歌曲《声声慢》。
六、让学生背诵李清照的诗词。
七、总结本课。
提示学生李清照的诗词中有没有豪放风格的。
《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八、布置作业。
书的来教案参考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读懂课文,从中受到启发,要大胆想象,进行创造思维。知道遇事一定要开动脑筋。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动脑想象能力,激发热爱大自然、勇于求知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引读一至三自然段。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画风》,知道小艺、丹丹和李卫在洁白的纸上画了……(结合课件中的图片)。
二、读懂课文,指导朗读。
1、小艺、丹丹和李卫是怎样画风的?请你找出描写他们怎样画风的句子读一读。
2、谁来把你找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课件演示。
相机指导读。
3、小艺、丹丹和李卫为什么能把看不见、摸不到的“风”画出来?
4、多有趣的画呀!多聪明的孩子呀!谁愿意和你的好朋友把他们的对话读一读?
5、你会画风吗?我们来比一比,谁画得多,画得有新意。
谁来说说你画的风?(让多个学生说,可以按老师给的句式说,也可以自己说。)。
我画了(),风把()吹()了。
三、拓展。
1、用五彩的画笔能把风画出来,你能用其他形式把风带到教室里来吗?
2、我们还能说风,谁能说说带“风”的词语?比一比,谁说得多。
四、小结。
五、作业。
喜爱画画的你:用你的画笔,画出不同的风。
喜爱朗读的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喜爱表演的你:和好朋友一起表演课本剧。
喜爱阅读的你:找一些写风的文章,读一读。
喜爱游戏的你:做架纸飞机或风车,到草地上放飞你的快乐。
喜爱散步的你:到操场上、山上,沐浴在春风里,感受大自然的抚爱。
喜爱观察的你:观察周围的事物,看看春风给大地带来什么变化。
书的来教案参考篇六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使学生能正确掌握解题思路.
多媒体课件.
课前谈话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六月吗?……
刚刚听了这么多的小朋友发言,老师真是替六月感到高兴因为有这么多的小朋友喜欢他。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了喜欢六月,其实老师也喜欢六月,你知道为什么吗?
……
天气热了,我们可以吃……,
那我们小朋友在学校里能不能吃冷饮?(不能)
那我们靠什么来解渴呢?对呀,可以喝纯净水。
师:我们小学的小朋友一天大约可以喝掉几桶纯净水?
那我们想想看,明天送水的叔叔会给我们小学送来多少桶纯净水呢?现在老师再告诉你,我们小学原有纯净水某某桶。
师:看着这三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如果没有人说出来的话,教师可以这样引:那如果根据这三个条件,请你编应用题的话,你打算怎么编呢?)
(一)、根据情境编题并解答。(例题)
学生四人小组进行编题。
反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题目补充完整。
请学生把题目齐读一遍。
师:看到这道题目,你打算怎么来做呢?
……
师:刚才有些小朋友都谈了自己的一些想法,那我们来看题。
师:那么根据第三个条件我们又可以求出什么?(板书:现在有纯净水多少桶?)
师:这道题目做好了没有?还漏了什么?集体口答一遍。(板书:现在有纯净水某某桶。)
(二)看图编应用题并解答。(尝试)
师:老师这里就有一些棒冰,
那你想一想,这题该怎样编成应用题呢?
(几个同学反馈之后,同桌在互相讲一讲。)
教师出示题目(小明家原有棒冰11根,买来了8根之后又吃掉2根,现在有棒冰多少根?)请小朋友齐读一遍。
师:这题你打算怎么做呢?
师:这题是用几步计算的?想一想第一步应算什么?
学生自己做题,教师巡视。
2、刚才有些小朋友编了另外的题目,请看(小明家原有棒冰11根,吃掉2根后,又买来了8根,现在有棒冰多少根)
师:这题你们会不会做呢?(学生独立做题,反馈并适当的提问。)
(三)直接做文字应用题(加强练习)
师:我们出了喝纯净水、冷饮解渴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东西来解渴?(引出水果)
老师这里就有许多的水果,我们要不要去看一看。(出示水果图,有超级连接)
师:有这么多的水果我们先看哪种水果呢?
(题目:1 商店有苹果67千克,卖出32千克后又运来50千克,现在有苹果多少千克。
2 超市原有西瓜50个,又运来32个之后卖掉了48个,现在超市有西瓜多少个?)
(四)编题
a 12+5-8
师:刚才我们做了几题有关水果的题目,那你能不能根据这个算式也来编几题算式?
b 任意编题。
师:如果连算式都没有的话,你还能不能编这样的应用题?
师:刚才我们编的题目都有一个什么特点?(板书:两步应用题)
它们都是用什么方法来做的?(补充:加减法)
师:这个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四、发展题
书的来教案参考篇七
教学目标:
1、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文的内容。
2、掌握重点字句,积累文言词汇。
3、反复诵读,深入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和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分析:
《观潮》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文章以精炼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和观潮人群,描写的重点又在水军和健儿的水上表演,江潮之盛和观潮者之众,都衬托了重点描写的场面。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士女骈阗,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本文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写得十分生动形象。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与讲读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二、疏通文意:(按自然段进行,小组讨论,一人读句子,一人翻译,教师补充,纠正)。
1、翻译第一自然段:
2、翻译第二自然段:
3、翻译第三自然段:
重点字词:文——画着溯迎——逆流迎着出没——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鲸波——巨浪。
4、翻译第四自然段:
重点字词:溢——满穹——高僦赁——租用容——许,使。
三、整体感知:
提示:(教师补充)。
作者所处的时代是南宋,当时的都城在临安(杭州),观潮地在当时临安城南,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时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1、小组讨论本文四段段意:
a)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b)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c)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d)写观潮人数之多。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海潮)。
四、研读赏析:
1、指明读第一自然段:(讨论)。
a、作者对江潮从那几方面进行描写的?写出了它什么特点?
[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的写出了海潮的雄奇景象]。
b、杨万里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作用是表现钱塘潮水的雄伟,形象生动,呼应首句,为下文作铺垫]。
c、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夸张)。
2、齐读2、3、4段,回答:
本文题目是“观潮”,这些内容是不是离题?为什么?
总结: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语言简练。描写十分生动,既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也用了简洁的白描。
五、学生质疑,自由发问不懂得地方。
六、布置作业:
1、生字、解词各2遍。
2、翻译文章1遍。
3、课后1、2。
4、周记:课后三。
书的来教案参考篇八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牛、羊、小、少四个字。认识|和土。
2.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掌握多-少大-小两组反义词。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结合课文学习,学习运用语言积累和生活经验仿编韵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图片和实物若干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一、激起导入,揭示课题。
通过师生互比年纪、身高,提示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问题,引入课题。
二、开展竞赛活动,复习生字、词语、课文。
1.小组间开火车,赛读生字。
2.指名两组比赛开火车,赛读词语。
3.课件示图,师生齐读课文。
三、运用插图、实物进行对比,理解群颗堆的意思和适用对象。
1.群。
(1)看图,比较一群鸭子和一只小鸟,引导学生发现一群比一只多。
(2)出示一群羊一群蚂蚁一群企鹅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群表示数量多的.同类事物聚在一起。
(3)拓展说话:一群。
2.颗。
(1)观察并比较实物:苹果-枣、西红柿-花生、罗汉果-莲子、乒乓球-珠子,初步感知颗指较小且近似圆形的东西。
(2)自由展示并说出自己所带的能用一颗表示的实物。
(3)拓展说话:一颗。
3.堆。
(1)看图,比一比一堆杏子和一个桃子,初步感知堆。
(2)小组合作,在桌子上摆一摆、说一说自己带来的可以用堆表示的东西。
(3)指名汇报。
(4)拓展说话。
四、复习巩固,积累语言。
1.出示课后练习我会说同桌讨论,指名说,齐说。
2.小组协作学习:把自己带来的东西摆一摆,说一说。
五、运用语言积累,仿编韵文。
1.齐读课文。
2.观看课件,仿编韵文。
情境一:菠萝和梨。
情境二:葡萄和桃子。
情境三:马和兔。
3.小组合作,自编韵文。
4.指名汇报。
六、写字练习。
1.课件示生字,伸出食指跟随电脑书写笔划。
2.仔细观察,自主探究:怎样把这些字写好?
3.练写生字,展示评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书的来教案参考篇九
一、导入。
小松鼠在松树林里采了一大筐松果,你能帮他们数一数吗?
二、教学新课。
1.数松果(出示松鼠数松果图)哪位同学能帮小松鼠数一数?
根据同学口述:每堆有5个松果,在表格中板书。
堆数1松果的个数5那么两堆松果呢?
你是怎么算的?
你们能继续将这个表格填完吗?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
汇报,填表。
从这张表格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2.5的乘法口诀的编写。
你能把松果的个数用乘法算式计算出来吗?
板书:1个5是5,1×5=5或5×1=5。
2个5是10,2×5=10或5×2=10。
接下去写,你们会吗?请你们在本子上接着往下写,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齐读所写的算式。
有谁知道10×4的积是多少?独立计算,小组交流。
根据这些乘法算式,你还能算哪些乘法题?
大家所说的这些算式都是根据黑板上这9个算式推算出来的,让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些算式,它们都含有一个乘数5,为了方便我们应用,我们将这些算式改编成一句句的口诀,我来说一句:一五得五。
你能试着说下去吗?小组说一说并分组把它写出来。
强调几个编写要注意的问题。
齐读5的乘法口诀。
给3分钟记忆口诀。
你是怎样记口诀的?有什么好的方法?
3.寻找生活中5的乘法口??
生活中和5的乘法口诀有关系的事情还有很多,老师把它们编成儿歌,你们想听吗?
一个小组5个人,两个小组10个人,三个小组15个人,四个小组20个人……。
你还能编出其它的儿歌吗?
三、巩固练习。
请你用今天所学的口诀,解决问题。
1.5的乘法口诀口算题。
2.填一填:p11第3题。
3.p11第4题。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读、背有关5的乘法口诀。
板书设计:
数松果1×5=5,一五得五,2×5=10,二五一十3×5=15,三五十五,4×5=20,四五二十5×5=25,五五二十五,5×6=30,五六三十5×7=35,五七三十五,5×8=40,五八四十5×9=45,五九四十五教学反思:
书的来教案参考篇十
1、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桌面上的图标代表什么,有什么作用,并能够熟练的打开桌面上的图标。
2、在熟悉操作窗口的同时,认识窗口的组成部分。
过程方法。
合作交流+教师引导+操作实践。
情感态度。
通过对程序窗口的认识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
书的来教案参考篇十一
教学目的:
1、知道常见的展示故事方式;
2、初步了解电子演示文稿的优点;
3、了解简单电子演示文稿的基本组成;
4、能够围绕主题确定作品内容及其表达方式、选择合适的图片素材。
重点难点:
1、确定作品内容及其表达形式:。
2、简单电子演示文稿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师请学生阅读本单元前两页的漫画故事,提醒学生思考故事的寓意。
生阅读漫画。
2、师组织学生分组交流漫画故事的内容和寓意,填写学习单。
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并填写相关学习单。
3、师对学习单内容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得出正确的故事寓意。
二、确定电子作品的表达形式。
1、师播放“陶罐与铁罐”的ppt示例,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故事的表达方式。
生欣赏。
2、师组织学生从故事内容的详细性、传播的便捷和规范性、表现形式的生动性等特点,进行小组交流,填写学习单。
生小组交流,填写学习单。
3、师评价学习单,引导学生确定作品的最终表达形式。
生确定电子演示文稿这一图文并茂,有动态切换效果的、出色的故事表达形式。
4、师提出本单元的任务,使用演示文稿软件展示故事及寓意。
三、总结、下课。
书的来教案参考篇十二
1.师:滴滴滴,我们开着汽车出去旅游吧,瞧,这是哪?公园我们可以摆些什么样的造型呢?引导幼儿听《可爱颂》摆活泼可爱的造型。
2.出示动物园的图片,引导幼儿听音乐摆各种动物的造型。
3.播放音乐,幼儿根据不同的背景摆相应的造型。
书的来教案参考篇十三
(3)能举例说明日本与我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密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图片、查找文字资料、小组讨论、分析处理资料,逐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性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防震意识和环保意识,初步建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
书的来教案参考篇十四
1、尝试用粘贴的方法制作棒冰,体验艺术活动的乐趣。
2、用身体动作来表现棒冰,根据不用的音乐来进行游戏。
彩色纸、水彩笔、固体胶、电子琴。
1、设置情境,引起幼儿兴趣。
“夏天到了,天气很热了,动物们都很想吃棒冰,我们来给它们做棒冰吧!”
2、出示范例,示范讲解。
先将棒冰棍粘贴在一张长方形的纸中间,然后再将另一张长方形的纸贴在上面,最后画上图案。
3、幼儿制作,教师指导。
4、幼儿互相欣赏。
5、提出疑问,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
6、游戏《怕热的棒冰》。
7、幼儿边唱边表现棒冰的'形态。
8、播放太阳出来和棒冰融化的音乐,让幼儿尝试表现。
9、游戏2——3遍,表扬有创造力和表现形象的孩子。
出活动室。
书的来教案参考篇十五
在windows桌面上的每一个图标,都指向一个应用程序,每运行一个程序,桌面上就出现一个称为“视窗”的图形,我们通常也把视窗称为“窗口”,如果同时运行多个程序,就要同时打开多个窗口。如何运行程序,打开窗口呢?别着急,请跟我一起学。
2、新授。
(一)、打开窗口。
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打开窗口:
1、把指针移动到桌面的图标上,然后双击。
2、单击“开始”按钮,在菜单中选择需要运行的程序图标或需要打开的文档并单击它。“开始”菜单中的每一个命令和桌面上的每一个图标一样,都代表着一个应用程序,每运行一个程序,就打开一个窗口。
(二)窗口的组成。
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最小化按钮、化按钮、关闭按钮、工作区、边框、窗口角。
(三)窗口的操作。
1、窗口的化、最小化和还原。
化与还原:单击“化”按钮,窗口就扩大到整个桌面,这时“化”按钮就由“化”变换为“还原”。如果要恢复原来的窗口,单击“还原”就可以了。
最小化与还原:单击“最小化”按钮,窗口就缩小为一个图标按钮,存放在任务栏上。如果要恢复原来的窗口,单击任务栏上的图标按钮就可以了。
2、窗口的移动。
窗口化是无法移动的。
3、窗口大小的改变。
4、窗口的关闭。
要关闭窗口,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单击“关闭”按钮。
3、练一练。
1、完成练习1。
2、通过“开始”菜单打开“写字板”窗口,练习窗口的化、最小化、还原、移动、缩放等各种操作,然后关闭窗口。
4、拓展知识。
同时打开3—5个窗口,然后将指针移支任务栏的空白位置,单击右键并选择“层叠窗口”,看看有什么效果。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418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