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祸从口出(模板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5 11:19:06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祸从口出(模板20篇)
时间:2023-12-05 11:19:06     小编:笔砚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意义和作者的用意。怎样使读后感更有趣、更有意义?我们可以根据书中的主题和故事情节展开思考和思想碰撞。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一些读书感悟和思考,下面是一些读后感的范文分享,供大家共勉。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祸从口出篇一

我叫费清然,今年11岁,自从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之后,立刻迷上了这本书。

书中首先讲述了元朝末年,奸臣当道,皇帝昏庸,官僚军阀压榨百姓,再加上黄河频发大水,百姓流离失所,生活苦不堪言,最终被逼造反了。读到那里,我不禁想到:如果元朝皇帝不轻信小人,重用贤才,关心百姓疾苦,国家不就强盛、富强了吗?那老百姓就不会造反了。

我之后看到之后,朱元璋揭竿起义,军纪严明,帮忙老百姓,所以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最终推翻了元朝统治,成功掌权,在他的勤奋治理下,国家蒸蒸日上,十分富强,无人胆敢侵犯,多年无战事,百姓安居乐业,真是威风极了!

到了万历当皇帝的时候,国家富有,军队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悍。此时日本来犯,万历派大将用了短短几个月,就把日本人全部打得落荒而逃,什么叫富强?这就是富强!可是又过了几十年,当时的皇帝只顾自我玩乐,坏人当道,政治腐败,人民生灵涂炭,失去人心,明朝就被新崛起的满族打败了,满族首领皇太极建立清朝。

读完这本书,我想起了我们的国家,在清朝后期,统治阶级思想落后,闭关自守,使国家日益贫穷,军队装备落后。先后经历过几十场大战,甲午战争、鸦片战争等等,几乎每一场都输掉了,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这都是因为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不富强造成的。

之后,新中国成立了,一代伟人邓小平支持改革开放,国家最终越发富强,经济发展、科技腾飞、军事强大,中国人民最终当家作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此刻,习近平主席又开始治理腐败、倡导和谐、发展经济、重视环保,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我期望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伟大!

我爱我的祖国,我为富强代言!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祸从口出篇二

昨日几个同乡会的负责人相约到刘陶叔叔家拜年,一走进刘叔叔家,就看到一茶几的书,最上头的一本就是《明朝那些事儿》,前几天和网友牧野还聊到这本书,对它有一点点了解,刘叔叔看到我爱不释手的样貌,他就送给我了,回到家,网也不上了,认真的拜读,还真学了不少东西。

《明朝的那些事儿》说的是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灭亡300年的事。第一卷则从朱元璋出生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其实就是以前一向被说书人及老百姓所钟爱的《英烈传》的资料,可是多了靖难之役。

在阅读部分篇章后,感觉到该书语言风趣,情节生动,作者似乎在写一部"通俗版的明朝通史"。能让历史写得这样,还真让我佩服了。

不管从如今历史讲述者的自述,还是公众对历史的追捧,都不难看出,公众喜欢并需要历史,只是痛恨“教科书”式的表达。

有人说,历史不能够幽默不能够白话,因为历史是严肃的,这话没错,但我认为必须要加个前提,那就是你写的是给专业人士看的学术论文,而不是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

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它就应当是幽默趣味的,精彩的说着大白话的历史书。因为现如今的老百姓们虽然大都有文化有文凭,可他们毕竟不全是历史专业出来的,没有那么多关于历史的基础专业知识,如果你给他们看的书,要先让大家伙都去预习一回历史基础课,看完通史或通鉴才能够看,这玩笑就不免开大了。

我喜欢这种方式,可能是和我自我水平有限有关吧,从小读书就不认真的我,平时一看到文言文的东西就头痛,此刻好了,读历史居然能够这样简便。

如果是有这样的书再出版,我必须要好好学一下中国的历史,这个小伙子听说是武汉人,才27岁,在广州是一个公务员,如果有缘真想拜访他,好好向他学习,不管人家怎样向他拍砖,我在心中永远支持他,后生可畏。佩服。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祸从口出篇三

《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一共有七部,它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300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儿。它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对明朝的十七帝和其他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由其用大量笔墨描写了官场政治、战争以及带王心术....

我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大致看了看《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部,而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也就是主角——朱无璋。朱元璋在元朝未期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那时缺乏食物,于是他就去做和尚,讨饭吃。后来,元朝把朱元璋列为造反人物,以此借口来杀他一家。“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所以,朱元璋在这种环境下才造就得如此伟大。

这种种原因使得朱元璋不得不战斗,在战斗中,他学会了冷静坚持与果断。这三件宝结合起来,使他造就了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线,而他从这道防线中取得了成功,做一件事,必须学会冷静、坚持与果断。它们,让你准确地判断局势;让你在失败后有重新再来的勇气;让你在困境中发现机会。只有在做每件事之前都能如此,那么所有的困难都能解决,达到成功。

朱无璋虽然厉害,但他在考虑子孙后代的问题上解来犯下了一个苍天大罪!他变得残暴了,他登基后诛杀开国功臣,心狠手辣。此外,朱元璋还对自己的官员其不信任,有许多官员被活活怨死。

应该说,朱无璋的某些政策在制定和执行上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他的肃贪行为虽然十分可敬,但是效果不佳。他一味的猛打、猛杀使得他虽然在统治时期贪污十分少,但在他死后,明朝的贪污现象明显严重了许多。

朱元璋的精明值得我们学习,但他在这些问题上呈现出的却是一些很根本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学习朱元璋的这种精明,同时也要避免出现这种根本的问题。

总而言之,我们时时刻刻都拥有这执着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这样我们才会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成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祸从口出篇四

这学期,我买了《明朝那些事》这本书,读过之后,我深受感动。官场内斗,真是太可怕了。

严嵩斗倒了夏言,徐阶斗倒了严嵩,高拱斗倒了徐阶,张居正斗倒了高拱。但今天我说的不是这些人,而是一位著名的军事将领——戚继光。

戚继光,他的前辈——戚祥,曾经和开国皇帝朱元璋一起奋战沙场,立下了许多战功。从那时起,戚继光的家族就没有出现过人才,直到戚继光出现。

当戚继光刚刚接掌父亲的职位时,他所接收的士兵都混成了兵油子。这些士兵素质差,他弃用,要求重新分派士兵。他和士兵们一起去训练,他以不同的方式训练,总是让士兵们互相战斗赢了的赏钱,输了的赏军棍。

他这种训练方法很好,士兵们饱受戚继光的训练折磨,他们把不满都发泄到敌人的身上,但后来还是差点被击败,于是他想到孙子兵法: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他发现自己的士兵不行,于是在乌义地区招募了一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新军,并进行了演练,最终使这支新军所向披靡。

读了戚继光的故事,我觉得,只有坚持,才能成功。就像戚继光,如果他看到他的士兵都是那种士兵就放弃,他就不会完成他所做的事情。此外,他的训练或教育也很好,首先让士兵们互相搏斗,然后让士兵们向敌人发泄自己的愤怒。就像我们的戴老师一样,她在课堂上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所有的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她的教育方法行之有效。

戚继光在明朝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希望大家都能了解他。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祸从口出篇五

从6月底开始读这本书,到现在整整两个月,阅读近69个小时。

知乎上有一句话:也许你看不完一遍明史,但你却能读好几遍明朝那些事。

确实,本套书有七本,很长,但读起来很愉快,至少前六本是的。

那么,读完了有什么感受?嗯...在读这本书时,是以欢笑开端,以沉思结束的。

明朝的二百余年就在69个小时里匆匆而过,应该还是留下了点印象的。

比如说...淮右布衣朱元璋,阴险冷血陈友谅,七下西洋马三保(郑和),穷游天下徐霞客,裸奔装疯唐伯虎,知行合一王阳明,缺心眼子朱厚照,第一奸臣严惟中(严嵩),抗倭英雄戚继光,第一幕僚徐文长,本草纲目李时珍,世间再无张居正....

太多太多能让人感慨钦佩、愤怒唾骂的人,上面列举的人里,我刻意忽略了明朝后期,也许是我不喜欢悲剧。

但是历史注定就是悲剧的,所以用作者的话讲,读史读多了,容易悲观。

在读这本书的两个月的过程中,我就一直在想,作者会怎样结尾,会怎样写一个朝代的谢幕,读到最后发现,关于落幕他一带而过,却以徐霞客的故事做了总结:成功只有一种——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之前的金戈铁马、尔虞我诈还历历在目,读到这句话时,突然就安静了。

我不知道,也许确实是按照作者所说,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过完这一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祸从口出篇六

可以说,这本书改变了我对明朝的整体印象。以前觉得明朝也就是一个平庸的封建王朝,明清处于封建社会的末尾阶段嘛!读后却发现明朝是一个强大、辉煌的朝代。边疆辽阔,北境基本安宁。名人辈出,刘基等开国将才乃至郑和,戚继光,李时珍,徐霞客,王守仁,袁崇焕等。再则,科技先进,军事技术发达,火器的`运用广泛,海军威猛,战术战法有优势。

现在的长城,北京城建筑、南京城墙、西安城墙等基本都是明朝的文物。我们还有什么说的。感觉它比清朝要强盛。

对民主

如果作者叙事属实,则明朝社会比较民主。官员可以上折揭发任何不法官员,也可以直指皇帝的缺点。平民上书可以被皇帝看到(官员带印赴京省时,普通百姓上书朱元璋)。重犯审讯有一套程序,一审,再审,会审等,司法严肃可略见。

对书及作者

这本书风趣幽默,语言表述个性有特色,特别是熟悉网络语言的80后一代肯定是喜而读之。其火爆、畅销与此有很大关系。可以说有的精彩片段,我读过一次就记住了。文中掺进了作者的一些观点,看法,觉得很有见地。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祸从口出篇七

必须要先谈一下这部书给人的整体印象:它更像是一部小说而非史书,它的文学性可以说相当高,至于关于史实的真实性,由于自己对明史也没有特别多的了解,不敢妄下断言。当然,一部文学性如此高的文学作品,总会让人怀疑其真实性,但无论真实性多高,作者描绘的这个世界确乎是逻辑自洽的,那不妨认为他是真实的,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说明,在这部书中,可以看到什么,学到什么。

老话说看史使人明智,历史如果写的生动有意思,还是会有蛮多人看的,比如这套明朝历史的书,算是开了通俗历史的先河。在史料基本可以采信的情况下,用同理心去体会古代人的选择和结局,能激发阅读兴趣,让更多的人不害怕历史的枯燥,主动拥抱历史,善哉。同样的,历史无信史,过去的事情,能摸清基本的脉络已颇为难得,不要幻想一切百分百还原,写历史的人,看历史的角度,看历史的人,都会影响历史记录的文字和理解。

明朝那些事讲述的是自明兴到明亡之间近三百年的历史,明朝17位皇帝,当年明月都用相当详细的手法,讲述了他们治国的种种特点;同时他还描写了一系列文官首领,以他们为代表阐明了明朝官僚系统的运作方式。这些对于一个组织,无疑是很好的参考资料。当然对于个人而言,其中人物的人格魅力也不容忽视,从他们的言行中,我们也可以汲取到足够的精神营养,这对一个人的心灵世界,也是一种洗礼和升华。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确实如此,太阳下不会有新鲜事,我们目前遇到的,甚至以后遇到的问题,都在历史中出现过。

从这部书中,或许可以获得对飞行安全问题的一些思考。过往的不安全事件大都不止一次的出现过,就如历史上的一个个朝代衰落,衰落的原因往往都是那几个,不安全事件也就那么几类(作风类、“五防”类),我们更应该去学习别人的失败,深入分析原因、改进技术,从别人的失败中获取经验,从根源上杜绝隐患,确保持续飞行安全。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祸从口出篇八

近期把《明朝那些事儿》全套看完了,多年来还没有看过让我觉得这么有意思有吸引力的书,有段时间都迷了,早上起来看,晚上看,上厕所看。

看完之后第一感觉是自我真是差远了,人家作者还不到三十呢,就能写出这么好的书来,并且很多见解都异常有道理,佩服、敬仰。而我呢三十多了,就这点水平,差距太大了。

书里面也有很多让我异常感动的人和事。有两个情节让我的眼泪在眼睛里打转:

一是:明英宗朱祁镇和钱皇后的故事。因为皇帝被抓后,把后宫的所有金银珠宝全部派人送到瓦敕的军营里,期望能够赎回丈夫,之后又哭瞎了一只眼睛,瘸了一条腿(长期伏地痛哭),看到两人重逢的时候(他带着急促的步伐向荒凉的南宫走去,虽然已经物是人非,今非昔比,但他相信,还有一个人正在那里等待着他,等着他回来。他并没有失望,当他打开大门的时候,他看见了这个人。开门的声音惊动了里面这个坐着的人,她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便站起身来,摸索着向发出声音的方向走去,她看不清来人,因为在漫长的等待岁月中,她已经哭瞎了自我的眼睛。我答应过你,我会等你回来的。当一切浮华散尽的时候,我还会在那里等待着你。)看到这一段的时候,不明白为什么异常的感动。人一辈子,能有这样的一个老婆,夫复何求?什么皇帝,什么江山,都没有了只要还有这样一个对自我的人,也就不枉此生了。

二是:杨涟。电视电影也看过很多英雄,为了信念视死如归的人,但他是让我的心灵最受震撼的人。单单看那些文字自我身体就觉得受不了(杨涟的下颌脱落,牙齿打掉,铁刷刷的“皮肉碎裂如丝”。用铜锤砸胸膛,几乎砸断了所有肋骨。布袋压身。然而杨涟还是没死,每晚在他身上压布袋,就当是盖被子,白天拍土又站起来。把铁钉钉入了杨涟的耳朵。最终也是最残忍的一招。许显纯把一根大铁钉,钉入了杨涟的头顶)还有他死前说的一些话“〖仁义一生,死于诏狱,难言不得死所,何憾于天,何怨于人?唯我身副宪臣,曾受顾命,孔子云: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持此一念终可见先帝于在天,对二祖十宗于皇天后土,天下万世矣!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涟即身无完骨,尸供蛆蚁,原所甘心。但愿国家强固,圣德刚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当看到(曾有一人,不求钱财,不求富贵,不求青史留名,有慨然雄浑之气,万刃加身不改之志。杨涟,千年之下,终究不朽!)”眼泪怎样也忍不住了。

崇祯皇帝,明朝最终一个皇帝,以前以为他是个昏君,此刻才明白他原先是个很勤政很有想法的皇帝,但无法力挽狂澜。有时想如果在一个环境好点的时代,崇祯也不必须比康熙乾隆等皇帝做的差,只是生不逢时。

袁崇焕的教训。以前对明朝历史了解不多,片面的认为崇祯昏庸把袁崇焕杀了,因为袁崇焕的死才致使清军那么顺利的入关。此刻才明白袁崇焕该死,如果我是崇祯我也杀他。袁的死是由于自身的原因:信口开河,在皇帝那么器重的情景下,随口说出5年平定辽东;不请示直接杀了毛文龙(好像是一品),当时杀一个老百姓都要皇帝批得制度下;与同事不和;并且直接让清兵打到京城,在皇帝眼皮底下还让人家围着京城转了几圈。主要就是向领导请示少回报少,可见向领导多请示多汇报多沟通有多么重要,引以为鉴。

假如没有满人入关的话,凭当时明朝的发展势头,咱们中国应当一向是世界上的发达国家,至少不会有八国联军,日本侵华那些耻辱的事情。以前喜欢玩的一个游戏叫《太阁立志传》里面主角丰臣秀吉,还有游戏里的很多强人小西行长、加藤清正什么的,以为都很厉害。看了万历年间在朝鲜,几万人打日本十几万人,原先那些家伙什么都不是,差的太远了。即使明朝后期打日本还是很简便的,如果没有清朝,日本一万年也是中国的小跟班。还有关宁铁骑,估计是那个时代最强的兵种了。

明朝的几个首辅,看了书之后感觉真是太强了。夏言、徐阶、张居正等,明争暗斗、精明、忍耐力、工作本事等方面简直是一流中的一流。

最主要的收获还是收获了一个偶像。上初中的时候开始有流行歌曲,很多人都说他的偶像是谁是谁,我有时候就问自我哪个是我的偶像?歌星,我只是喜欢他唱的几首歌而已凭嘛当我偶像?高中疯狂的喜欢上足球,偶像?也没有哪个球星让我崇拜的,只是喜欢罢了。看到王守仁的时候,我明白我的偶像是谁了,我从心底崇拜他,这个人就是我的偶像。立志做圣贤的人,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知行合一”,以后还要深入的了解一下他的思想。

《明朝那些事儿》确实是本好书,等孩子大点了必须也让她看看。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祸从口出篇九

不要做你不擅长的事情。

现在的小孩想干什么职业我不知道,但在我的那个年代,科学家绝对是第一选择。我当年也曾经憧憬过自己拿着试剂瓶在实验室里不停地摇晃,摇什么并不重要,只是那种感觉实在是太好了。

但在长大之后,那些梦想的少年们却并没有真的成为科学家,至少大多数没有。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无数的人、无数的事都明确无误地告诉他:“别做梦了,你不是这块料!这句话倒不一定是打击,在很多情况下,它是真诚的劝诫。

就好比解缙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编制《永乐大典》才是他应该做的事情,政治漩涡他玩不动。

这对我们也算是一个警醒,我们也应该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但是,我们擅长什么呢?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呢?如何将找自己擅长的这个时间缩短呢?相信这是困扰大多数人的难题。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但我知道这个问题始终还是要我自己来弄明白。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祸从口出篇十

马皇后,一个了不起的女人。

她救朱元璋于危难中,在朱元璋被困、就快饿死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给朱元璋送饭。她虽然是一个女子,却颇有胆量。陈友谅进攻龙湾时,她捐出自己所有的首饰财务劳军。并组织妇女为军队缝补衣物。

即使在大富大贵后,她也保持了简朴的作风。不骄不傲,并告诉朱元璋不要忘记民间的痛苦。甚至在用人上,她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愿得贤人共理天下”,被朱元璋引为至理名言。更难得可贵的是,她阻止了朱元璋的很多恶行。

她就是这样用她的慈爱去关怀每一个她认识,或是不认识的人,把他们从朱元璋的屠刀下救出来了。她比朱元璋更知道人命的可贵。

她重病后自知很难医好,拒绝医生为她医治。朱元璋问她原因,她的回答是在感人心魄:“人的生死是由命运决定的,求神拜佛是没有用的,医生只能医病不能医命,如果让医生为我医治服药无效,陛下一定会相对于医生,这是我不想看到的。”

这是一个始终用自己的爱心关怀她人的人,即使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她还是这样做的。她在病床上留下给朱元璋的遗言:“愿陛下有始有终,子孙各个贤能,百姓安居乐业,江山万年不朽。”

马皇后这个平凡的女子在困难的岁月里,她没有嫌弃出身贫贱的朱元璋,而是跟随着他为他奉献了自己的一切,无论环境多么险恶情况多么复杂,她始终遵守了自己当年的承诺:

“无论贵贱,生死永不相弃。”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祸从口出篇十一

对于明朝灭亡,起初我很不理解。因为从兵力上看,清兵只有二十几万,李自成军队有一百多万,但明朝却拥有二百多万大军,而且还有关宁铁骑、秦兵和天雄兵这样厉害的兵种。后来我一查看地图才发现,自从皇太极占领辽东一带后,明朝的很多地方已经失守了。

如果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儿子)不迁都到北京,还待在南京的话,明朝也没戏。因为当时的河南正闹灾荒,李自成在那招了十三万兵马,这给明朝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再看兵种,皇太极的骑兵跟明朝最厉害的关宁铁骑实力相差无几。李自成的兵种虽然不厉害,但是崇祯时,收税太多,导致很多人都加入了李自成的军队。

后来明朝的二百五十万大军败退,在南京建都。(李自成在跟清军斗,当时没顾得上南明)。小福王做了皇帝,统治南明。这位小福王,其实就是福王的儿子,而福王就是万厉的儿子,为郑贵妇所生,万厉极为宠爱福王,但由于他不是太子,就封他个福王的称号。福王特别爱吃,都有三百多斤了,他还是个守财奴。这位小福王跟他爸爸差不多,都十分昏庸。所以左良玉不干了,这么烂的主,他可不想跟着卖命。于是左良玉举起了造反的大旗。

再说皇太极灭了李自成后,军队实力更加强大,在皇太极和左良玉的攻击下,南明最终灭亡。从朱元璋1368年建立大明起到1683年南明灭亡,共计三百一十五年。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祸从口出篇十二

《明朝那些事儿》,终于看完了。一共7部,96万多字,从九月份开始看的吧,前前后后断断续续也看了一个多月。从一个朝代的兴盛到一个朝代的衰败,从一开始的兴奋、有趣、激动,到后来的悲伤、无奈、难受,最后就剩下了没意思。对,没意思。

无论是朝代的更迭,还是铁打的内阁流水的首辅,二百多年的历史里充斥着各种斗争。为了权利、为了欲望,可能还有为了生存,孜孜不倦的战斗着。每次看到这些文字描述,脑海里总是充满了各种朝堂上谩骂、答辩的场景,以及战场上打斗、厮杀的画面,烦躁、吵闹,好像耳朵边有两个放着摇滚乐的音响,一刻不得安宁。

终究,自朱重八开始,奋战了二百七十多年的明朝在悲壮的音乐中落幕了。那些我难得还记得的名字:王守仁、张居正、严嵩、徐阶、戚继光、孙承宗、袁崇焕、魏忠贤、杨涟、顾宪成、李成梁……无论是名垂青史还是遗臭万年,在我看来他们都是可怜人,在那个朝代,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也不会更好了;同时,他们也都是成功的,起码,他们按照了自己的意愿努力活了一世,无悔。

不知是看历史的原因,还是先前被人影响的原因,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觉得自己很悲观,盲目乐观的我不知道何时被悲观侵蚀了,或许是对世界了解的越来越多吧。小孩子总是很乐观的,因为未知不仅产生恐惧,也带来希望和光明。而成人世界,我们看到的越多,了解的越多,对结果自然也预知的更多,悲观自然产生。

之前不太懂历史悲观主义是什么意思,现在渐渐有些理解了。历史看多了,就发现人类社会的本质没有改变,无论是明朝、清朝、民国还是现在,人类社会的内核没有变,依然是为了权利,为了欲望,为了生存在斗争,而所有内核还和千百年前如出一辙,变来变去的只是外壳。读后感·就好像每次看漫威大片一样,英雄在变,技术在变,武器在变,但是战争双方群战的时候,看那阵势和武器本质,跟几千年前打仗的样式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二百多年的明朝,怎么到崇祯那里就亡啦?答:气数已尽。看书的时候我经常想到《三体》里的场景,现在看来,那也是对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社会气数已尽之后的描述,一切皆有可能。

历史揭开了太多血淋淋的真相,很残忍,很没意思,很悲观。不过反过来一想,结局也就那样了,按自己的意愿好好活吧。

【张牙舞爪的人,往往是脆弱的,因为真正强大的人,是自信的,自信就会温和,温和就会坚定。】在书中看到的一句话,鉴于我最近脾气有点大,这话算是直戳内心了。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祸从口出篇十三

最近我开始阅读一本书,它既不是某位名家的名著,也不是某位大作家的散文集,更不是哪些哪些没有阅读意义的闲散文字,而是作家“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

拿《明朝那些事儿》与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对比,我觉得前者是更胜一筹的。《明朝那些事儿》的内容不像历史书那样死板,它可以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来叙述一件事,也可以用现代的流行词来形容一个人,也会时常变化着花样逗乐读者。但它的严谨性与真实性却丝毫不亚于教科书:它引用了很多史书上面的原文,再一一详细地解释。有时作者为了真实地还原人物所处的场景,还自费去场景实地考察,用来更好地还原场景,得到更高的可信度。

书中对历史人物的小事记述,以小见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海瑞买肉。海瑞一生清廉,只靠朝廷的俸禄吃饭,拒绝任何外来收入,所以海瑞家里并没有什么多余的钱,为了减少支出,海瑞一家老小都去干活,辛勤劳作,从来不买外面的东西。有一次海瑞母亲过生日,海瑞实在没有什么好东西给老人家祝寿,就去街上买了二斤肉。没想到,这一举动竟然惊动了全城,到处都有人在议论这件事情“海县令今天竟然买肉了!”海瑞买二斤肉就引起这么大反映,他的清廉可见一斑了。

《明朝那些事儿》销量过五百万册,为三十年来最畅销的史学读本,这并不是偶然的。它以它独特的风格记录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人物和事件,把原来我们陌生的人物带到我们面前,使哪些真正伟大的人不会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同时作者用自己的思想和语言直观地展现历史,深度解剖历史,以幽默的语言逗乐读者,给读者真正的阅读乐趣和使人们记住明这个朝代。这些,才是这本书真正的意义所在吧!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祸从口出篇十四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吸取古人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不重蹈历史的覆辙!我也喜欢读史书。去年从学校图书馆借阅《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时,由于抢手,基本没按顺序读;今年暑假特意买了一套让女儿读,为了激励她,我又重温了一遍。明朝那三百年历史,在当年明月的笔下,历史很严肃,很深刻,深刻到人性;语言很幽默,很精彩,精彩的让人感叹历史书也能这么好看。

为师者,感叹自己的课堂如果有《明朝那些事儿》这么通俗易懂,百听不厌就好了,学生觉得上课就是一种快乐,学习就是一种幸福——多好。这就让我们为师者要智慧思考、不断探索。当然我们要尝试创设这样一种氛围,细心解读教材,扩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能够做到旁征博引、高角度的看待教材,用知识的趣味性和知识的应用性让学生感兴趣。

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平等的课堂。孩子再小,我们也应当尊重他们,相信他们,让他们感觉老师的尊重、喜欢和关心,特别是善待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让他内心踏实的想象、思考、动手操作、提问回答……而不是总顾忌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和惩罚。在平等中,孩子会身心放松的投入学习;在平等中,孩子们会充满自信的主宰自己的学习。

让我们的课堂成为互动的课堂。我们的知识需要互动,这样的课堂是自然和谐的。让孩子们主动参与,互相学习,让老师成为孩子们的大朋友,去引领,去和他们一起探讨,让他们经历自己学习知识、创造知识的过程,体会发现新奇现象的喜悦。

让我们的课堂成为生活的课堂。数学的抽象会让有的学生头疼,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在学生的基础下应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要让学生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决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正如当年明月笔下的文章让人回味无穷。

学校的课堂是孩子的课堂,让我们老师和孩子们共同编织属于自己的理想课堂。老师用自己的知识和责任成就孩子们美好的儿童时光,让孩子们在课堂中享受快乐、享受成长!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祸从口出篇十五

迄今为止,只有这本书让我反复啃读了将三遍,书中包含着风云变幻的历史更变,包含着有关权力的激励角逐和对人心里的细微思考等。当年明月一个普通的公务员花了几年漫长时间,潜心写下了这本让人收获非益的巨作。

感想一:当把一个人逼到无路可走时,什么仁义道德、什么真情可贵、什么报效国家都比不上自己活着这件事重要。只有自己活着才能实现一切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任何的牵绊都应该铲除包括身边最亲的人。

感想二:士为知己者死。当遇到那个能真正理解你懂你的人,为了回报对方,通常可以为止去牺牲自己的一切荣华,甚至性命。

感想三:不管你读了多少书,不管你位置多高,不管你曾经有着怎么样的峥嵘和凌云壮志,有时候为了生计,你不得不变成二皮脸、不得不丢掉良知为虎作伥。

感想四:正义这个东西其实是存在的,存在在每个普通民众的心里,可是正义基本上到来的都会比较晚,都会来的有些痛苦,都要建立在那个正义者的尸体腐化的时候,或是更晚!

感想五:一切打着为民旗帜的、喊着为名口号的不过是为自己的利益赢得胜利的筹码。渐渐的在安逸享乐里丢掉了这个筹码,为人所不齿、为民所恨最终被民所灭。

感想六: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是得到后再失去,如果报仇就让你恨的人得到他想要的一切之后,再一件件让他失去,让他痛不欲生。

感想七:真理的坚持者和站在权力顶峰的人往往是孤独的,往往最后都是比较凄惨的下场。这么多恨你的嫉妒你的眼睛在顶着你,让你如芒针毡。

感想八:成大事者,亲情不重要、没有友情没有爱情、没有法律约束、没有道德监督,他眼睛里有的就是更大的利益诱惑,也许是更多的金钱、更至高无上的权力。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为了这个诱惑为自己牺牲。

感想九:很多事情往往就是女人可以改变的,不要小看女人。因为女人恶毒起来可以灭绝一切,当然除了女人还包括不男不女的太监。

感想十:为了自己的一份责任去努力死而无憾。也许世界上没有人会懂,但是历史的河流终会洗去献身者身上的尘埃,让伟大的光芒照耀。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祸从口出篇十六

这本书早就听说过,但那时候一向在看《东周列国志》,没心思看这个。别的书看完了才把它翻出来看。这一看就再也看不上其他书了,全扔一边了。

能够说正是这本书改变了我的读书的欣赏水平。

这本书的作者当年明月是一个非专业研究历史的公务员,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这部《明朝那些事儿》更加的平民化。有人说,历史不能够幽默不能够白话,因为历史是严肃的,这话没错,该书作者也说:“不是历史幽默,而是我幽默”。所以,那些不幽默的历史书是给专业人士看的学术论文,而不是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它就应当是幽默趣味的,精彩的说着大白话的历史书。因为现如今的老百姓们虽然大都有文化有文凭,可他们毕竟不全是历史专业出来的,没有那么多关于历史的基础专业知识,如果你给他们看的书,要先让大家伙都去预习一回历史基础课,看完通史或通鉴才能够看,这玩笑就不免开大了。而当年明月就使的我们能看到这幽默的历史“书”,读历史居然能够这样简便。

该书资料以明史为蓝本,几乎所用事件都有史可查,个别出自野史之处,皆注明,并加了作者自我的分析,说明其可信程度。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认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作者说,由于早年读了太多学究书,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能够写得很好看,写《明朝那些事儿》就是为了证明给别人看。

而作者也的确证明了这句“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

《明朝那些事儿》从明太祖朱元璋开篇,到崇祯朝结束,前后历时二百余年,共六部。书中出现的人物、事件都是作者经过精心“海选”和“pk”的,作者说:“不是牛人不入书,不是牛事不叙述”。

这部书的主线即是明朝的十七位皇帝,按照年排列出各个重大事件及历史人物,它让我们明白历史里好看的不仅有野史,其实正史同样好看。并且让我们了解了那些我们只窥其一斑的全豹。它告诉我们,朱元璋是残暴的它登基以后诛杀开国功臣,心狠手黑。所有开国功臣,包括开国六公爵和四个手握免死铁劵的老臣,另外两张铁劵的主人,常遇春开国之初即暴病,当初拉他入伙的汤和也只因当朱元璋看到他时,这位当年英勇无畏的将军只能躺在椅子上,嘴角留着涎水,支撑着向他行礼。据说当初开国的功臣幸免的包括汤和共两人,另一个是朱元璋的外甥。并且朱元璋施行机发明的酷刑简直就是惨绝人寰,并且他还有一个历史上其他皇帝没做过,也没想过的“庭杖”——皇帝亲自拿着棍子在朝堂之上把大臣打死。但它还告诉我们朱元璋是仁慈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天下的安定,百姓的安居乐业。他的残暴只对大臣,贪污银六两者剐刑。对百姓能够说是“耶稣救世主”,在朱元璋统治时期,用今日的话说幸福指数快速的上升。

它告诉我们朱棣是篡的侄子朱允炆的权。但它还告诉我们在当时朱允炆的削藩就像是好学生要抢刀,痴人说梦。朱棣是当时整个大明最优秀的将领他手上又有当时做强悍的军队。削藩,不可能。

它告诉我们,宦官郑和七下西洋是永乐大帝伟大英明的决定,但它还告诉我们,郑和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宦官,在朱棣造反的时候它更是一位伟大的将领,曾为朱棣立下汗马战功。

它还告诉我们,以往有一个被称为“黑衣宰相”的和尚,他极力的鼓动朱棣造反,能够说是朱棣成势的最大功臣,但朱棣登基后他却退居下层,不做高管。但他依然是那个朝代实际的宰相,所以被称为“黑衣宰相”等等等等。它里面有我们不明白的却十分有意思的事。

该书分六部,但前后连贯,无笔法的不一样可作为一部明史来看。到最终一向写到朱由校煤山自杀而止,全书完。

我不是学历史的,所以我不分析历史。我只是一个读者。我只喜欢好看的故事。当年明月做到了既让我看到了好看的故事,又看到了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祸从口出篇十七

司瑞瑞暑假里,我闲得无聊,就读了一本书——《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洪武大帝”,读着读着就着了迷,读完一本还够,便把一整套书都读完了。这一套书分为7本,分别讲述了明朝时期27年间发生的历史故事,并对这些故事都作出了分析,记录了这个朝代从复兴到灭亡的一个过程。

明朝一共有位皇帝,分别是太祖朱元璋、惠帝朱允、成祖朱棣……其中,我最敬佩的还是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历经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魔爪,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战斗,继续前进,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他的那个时代里的无数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最后建立起了新的庞大帝国明朝。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一点是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打下了天下的。

读完了第一部后,我沉思了一会儿:是的,谁会想到几十年前的那个衣衫褴褛、沿街乞讨的乞丐,几十年后会成为一个大帝国的统治者。命运之神其实并不存在,他不会将什么宝剑和钥匙交给一个乞丐,在那绝望的日子里,并没有人去同情和可怜这个人,他的一切都是靠自己努力争取来的。

我觉得从朱元璋身上可以告诉我们,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执着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我要拥有这个武器。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祸从口出篇十八

第一部中,大明开国皇帝的艰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顾朱元璋的一生,从一个穷困潦倒的和尚到一代帝君,经历了太多的磨难,着实不易。这让我懂得:置身于安逸中,难成大器,只有周身布满荆棘,却不因艰难而退缩,不因前景黑暗而放弃理想,那总有一天,你的生活将会充满光辉!这也是他成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给我的感触也很深。他十分勤勉,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一直在案前孜孜不倦地处理政务,每次上朝都身穿补丁衣,还要用自家的银子去资助军饷。就是这样一个皇帝,最终仍是无法改变皇朝的灭亡。整整十七年的坚持,演绎着另一类人的生活,即便他的执着没有任何回报,即便大明终将灭亡,可崇祯仍坚持着。他的行动告诉我:我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或许不知未来成功与否,或许结果只有失败,但我们仍旧要坚持自己的选择,因为理想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经历,因为历史需要我们,需要我们去前进、去攀登!

由此,我又想到了徐霞客:他本是一介草民,但他却怀揣着游历天下的理想,征服了无数座高山,跨越了千万条沟壑,成为我国地理学的基石。在滔滔的历史长河中,他并不起眼,而徐霞客的故事却是本书的结尾,发人深省: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占据历史的至高点,光耀千秋,但只要我们坚持过、执着过、奋斗过,即使我们仍无所成就,可我们也无所遗憾!

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励志一生。一个故事,是一个哲理;一个人物,则是一段经历。《明朝那些事儿》中许多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告诉我:用勤奋、坚持谱写自己的辉煌,以开拓、奋斗圆满自己的人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祸从口出篇十九

今年暑假,我读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作者丰富的历史知识,俏皮的语言风格、独特的观察视角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以汤显祖为主角的“稀泥谢幕”最让我感慨万千。

汤显祖,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曾任南京礼部主事,官居六品。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在戏曲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二十岁时,汤显祖就考中了举人。可惜他运气不好,遇见了张居正。之所以说他运气不好,并非张居正讨厌他,恰恰相反,张首辅很欣赏他,还让自己的儿子跟他交朋友。这本是一件好事,可是汤显祖清高,瞧不起张居正,摆了谱,表示拒绝交友。跟张首辅摆谱,张首辅自然也要摆他一谱。结果可想而知,汤显祖会试时落榜了。

三年后,汤显祖再次上京赶考,张首辅依然让自己的儿子跟他交朋友,他再次拒绝。张首辅又摆了他一谱,汤显祖再次“光荣落榜”。又过了三年,汤显祖又一次去赶考,这一次张居正并没有阻拦他(因为张居正此时已经死了),终于成功上榜。可由于朝廷内部争斗,汤显祖没有得到重用,被派到南京当了个礼部主事。

仕途上的曲折和失落,并没有磨灭汤显祖的理想和志向。在南京任礼部主事的日子里,他尽情地将自己的抱负寄托在自己的文字上。最终写成了经典戏曲《牡丹亭还魂记》,后人又称《牡丹亭》。纵观他的一生,虽为官不济,却为文不朽。

汤显祖一生坎坷,却不肯低头,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回想到自己,记得有一次,妈妈让我去游泳班学游泳。我的游泳水平不错,但是苦于教练每次叫大家演示自己的游泳技术时,都没叫到我。偶尔叫到我时,该死的下课铃就响起来了。因此,我内心很失落。一天,我回家向母亲倾诉我的烦恼。“妈妈,我的游泳水平还不错,可没有机会展示,这游泳不学算了。”“赵然啊,你要记住,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一个真正优秀的人,无论在哪都能干出成绩。”听了母亲这句话,我恍然大悟,更加刻苦练习游泳。终于,在一次游泳课上,我自告奋勇,把自己的游泳技术展现给大家看。结果,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连教练都夸我有天分呢。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不管时间有多久,不管困难有多大,只要自己不断去努力、去奋斗、去拼搏,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到达不了的彼岸,实现不了的梦想。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祸从口出篇二十

我一直都很喜欢中国历史,也不知道为什么,大概是想知道我们中华民族能延续至今,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原因吧。于是,我翻开了《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这个争议不休的朝代,有人说,它是昏君辈出的年代;也有人说,它是辉煌灿烂的朝代。而我,对于这个最后一个汉族实现大一统的王朝来说,只能称“大明!

从朱元璋白手起家,消灭一个又一个的敌人,打下天下,到崇祯皇帝朱由检煤山自缢而亡,几百年的风云变幻,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人物与明君昏君,照射了一个时代的兴盛与衰败。

戚家军作为明朝时期的抗倭机器,其领导人与开创者戚继光也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不慕荣利,自主组件军队,训练军队,在东南沿海打击已经几百年的日本倭寇,百战无不大捷,称他为民族英雄毫不为过。

明王朝是少有的几个真正大权不在皇帝手里的王朝,像后期的嘉靖皇帝,以及万历皇帝,他们不理政务,那又是什么让这个风雨飘摇的王朝重现曙光呢?是大臣,是伟大的政治家,靠这些人来维持大明王朝的寿命。若要给这些人排个名,那么,第一肯定是明朝最伟大的政治家,最有理想的高官——张居正。他如一颗明星照耀着这片神州大陆,让已近秋末的明朝重现生机。他立志将万历皇帝培养成秦始皇,汉武帝那样的人,立志将大明王朝走向繁荣昌盛,在他的领导下,推行了一条鞭法等许多改革,让这个王朝立足了脚跟。

明朝还有许许多多令人生畏,动人心弦的故事与人物,在此就不一一列出,我只想说,不管是崇祯想努力改变亡国之君的称呼,或是严嵩想包住自己的地位,这一切的一切,都已经成为了历史。而无论什么样的时代,总会有无数的风云人物涌现,或是奸臣,或是英雄,或是皇帝,或是……。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41460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