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捡麦穗教案设计(模板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5 11:05:09
最新捡麦穗教案设计(模板8篇)
时间:2023-12-05 11:05:09     小编:书香墨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捡麦穗教案设计篇一

罗杏娣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掌握文章重点字词。2.了解作品人物形象的;理解文章讴歌真善美的主题。

3.感悟文中人与人之间纯真无私的爱;感悟作者对人性美的讴歌和追求。【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中“小火柿子”和“烟荷包”的象征意义及语言的深刻涵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习作展示,温情导入

念读学生有关于童年生活的文章段落。让学生说说感受。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章写了哪些内容?(拣麦穗,梦想,破灭)

虽然我的梦想也同样破灭了,但我与老汉之间的故事让人动容。

(三)细读课文,赏析品悟

1. 分角色朗读我与老汉之间的部分

注意人物形象的特点

2. 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问题:我是一个怎样的女孩?答:天真无邪、懵懂纯真。

不是。老汉对“我”的爱是出于对“我”的怜爱,是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这是人间至善、至美的爱,也是作者所讴歌和追求的爱。

3. 第三部分

(对老汉的思念与感恩之情、对自己纯真童年的缅怀、代表了作者对人类美好情感和美好事物终究会逝去的惆怅、对于逝去的美好的一切仍然抱有的不灭的怀念与追求)

(2)小火柿子象征着什么?寄托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小火柿子象征着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寄托了“我”对至纯、至善、至美的爱的向往与追求。)

(3)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可是我却哭了。

(用“红得透亮的色泽”、“喜盈盈的感觉”反衬“我”听到卖灶糖老人离开人世时极度悲哀的心境,这里反衬使悲哀的感受更透彻肺腑。)

(四)作者简介,探人间情

张洁,当代女作家,原籍辽宁,1937年生于北京。幼年丧父,从母姓。酷爱文艺,尤其是诗歌和音乐。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她的作品初期特点是婉约清丽,往往直接追求、呼唤爱与美。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后来的作品则更关注社会现实,挖掘人性的复杂。对女性命运的关照是她坚持的立场。

《拣麦穗》以一种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笔调描述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追逐美好的人和事的故事,是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颂,对至真至纯的美好感情的渴求,愿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美好如风霜不倒的火柿子永远鲜红透亮。

捡麦穗教案设计篇二

成都市大弯中学 白美万 610300

《拣麦穗》以饱蘸深情的笔触,通过描写几十年前拣麦穗的往事,为我们刻画了一群苦难岁月中的寻梦者,他们充满艰辛和曲折的寻梦之旅,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一、农村姑娘——梦想的幻灭者。

正值豆蔻年华的农家姑娘,尽管历经生活的磨难,尝尽了人世的艰辛,但他们心仍然有着瑰丽的梦想,那就是渴望甜蜜的爱情、向往美满的婚姻。他们的这份憧憬难以向人言说,于是他们用自己勤劳灵巧的双手,开始描绘着未来的幸福生活。整整一个收麦季节,他们起早贪黑,拾掇散落在田间地头的麦穗,换来零零散散的钱币,买回喜爱花布、花线,悄悄为自己置办嫁妆。为着心中那甜美的梦想,不管再苦再累,他们也甘之如饴。可是,老天并未因此而给他们半点的眷顾,残酷的现实把他们心中这点小小的愿望击得粉碎。最后,他们不得不嫁给素不相识的男人,在那样的年月里,没有人去关心他们的美梦,因为沉重的生活早已把人们的心变得麻木冷漠,就是姑娘们自己也被严峻的现实磨去了棱角,他们顺从于长辈的意志,屈服于不公的命运。由于长期身处严酷的环境,羸弱的他们根本无法也无力同这不公的命运进行抗争,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心中美梦的成为海市蜃楼,任由爱情之花在心中渐渐枯萎。对于美梦的破灭,他们甚至也不会过分的伤心,这是多么让人心酸和无奈的事啊。。

二、“我”——执著的寻梦者。

“我”是一个天真纯朴的小女孩,拣麦穗在“我”的眼中不过是一件好玩的事,它对“我”的吸引力远不如蝴蝶和蚂蚱,年幼的“我”并不理解其中的深意,“我”所说的嫁人之类的话,也不过是鹦鹉学舌而已。在“我”心中,灶糖是美好生活的代名词,童稚的“我”之所以愿嫁卖糖老汉,不过是源于对灶糖的渴求。甘甜的灶糖,既勾起了一个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在“我”的心中播下了爱的种子。“我”找来碎布,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为卖糖老汉缝了一个烟荷包,这表现了一个小女孩的纯真情怀,同时寄托着“我”对梦想的追求。

长大后,“我”虽为幼时的话语害臊,可“我”对卖糖老汉的感情却更加真挚、深沉,“我”的心中,卖糖老汉已是“我”所喜爱、依恋的长辈和亲人,这不是因为他经常带小礼物给“我”,而是他真心疼爱“我”这个馋嘴的小女孩,他宽厚无私的关爱,让“我”这个丑陋而又没人疼爱的小姑娘感到无比的温暖和幸福。于是,“我”站在村口等候他、迎接他,还为他的健康担心,这些内容既是对他疼爱“我”的回报,也更体现了“我”对这份人与人之淳朴真诚的爱的执著追求。后来得知老汉去世的消息,“我”哭得非常伤心,这是为着一份真挚感情的失去而伤心。以至多年后,“我”都还在寻找那个猪肚一样的烟荷包,说明“我”还在寻梦,还在追求和呼唤那份纯真的情谊。

三、卖糖老汉——孤苦的漂泊者。

——此文发表于《语文周报》

捡麦穗教案设计篇三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读出麦穗的沉甸甸,每一穗都是颗粒饱满的。

这时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生读:

加上提示语,读,

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我们读书就要根据他的提示语,读出感受。

要重点突出读只许进不许退短句

这个短句表达苏格拉底的意思是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

该如何读中表达,生再读(分组):()

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那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轻声读,你体会到弟子们此时的心情了吗?

(他们可能会说什么?)

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2-4节。

出示要求:划出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有关语句,怎么做的用﹏﹏,怎么想的用。思考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小组讨论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大组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点拨:弟子们怎么做,怎么想,你认为该怎么读?)

同学们请你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

过渡:同学们提醒得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

投影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见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麦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2)师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同学们听到这儿有什么感受。(最大的一穗是我们的追求,而眼前的穗才是我们要紧紧抓住的机遇。)

(3)想一想,苏格拉底此时说话时的语气?(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师:读到这,同学们谁能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说说当时弟子们的感受。

苏格拉底只是在教学生摘麦穗吗?

过渡:他的循循善诱、良苦用心弟子们领悟了吗?

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轻声读一读,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体会到了什么?读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

先自己读书,再小组讨论,最后讨论。

第一句: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人的一生与在麦地中行走有什么相似?最大的一穗指什么?

第二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第三句: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联系第6节体会,发现了什么?

(眼前的一穗、就是刚刚摘下的一穗,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拿在手中。最大的一穗,最大的指远大的目标。眼前的一穗或者说刚刚摘下的一穗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请举例说说。)

(3)联系生活实际,举个事例说说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交流。

让我们再次感悟品读这段话齐读

(引导:谈谈听说过的其他人和事。除了反面例子,再谈谈正面事例。)

小结:我们应该要有远大的目标,但更要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这样,一穗一穗积累起来,就会得到一堆闪光的金子,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师小结: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要抓住机遇)

捡麦穗教案设计篇四

教学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课文。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

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教学过程: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读出麦穗的沉甸甸,每一穗都是颗粒饱满的。

这时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生读:

加上提示语,读,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我们读书就要根据他的提示语,读出感受。

要重点突出读只许进不许退短句

这个短句表达苏格拉底的意思是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

该如何读中表达,生再读(分组):()

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那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轻声读,你体会到弟子们此时的心情了吗?

(他们可能会说什么?)

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2-4节。

出示要求:划出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有关语句,怎么做的用﹏﹏,怎么想的用。思考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小组讨论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大组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点拨:弟子们怎么做,怎么想,你认为该怎么读?)

同学们请你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

过渡:同学们提醒得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投影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见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麦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2)师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同学们听到这儿有什么感受。(最大的一穗是我们的追求,而眼前的穗才是我们要紧紧抓住的机遇。)

(3)想一想,苏格拉底此时说话时的语气?(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师:读到这,同学们谁能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说说当时弟子们的感受。

苏格拉底只是在教学生摘麦穗吗?

过渡:他的循循善诱、良苦用心弟子们领悟了吗?

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轻声读一读,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体会到了什么?读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

先自己读书,再小组讨论,最后讨论。

第一句: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人的一生与在麦地中行走有什么相似?最大的一穗指什么?

第二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第三句: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联系第6节体会,发现了什么?

(眼前的一穗、就是刚刚摘下的一穗,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拿在手中。最大的一穗,最大的指远大的目标。眼前的一穗或者说刚刚摘下的一穗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请举例说说。)

(3)联系生活实际,举个事例说说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交流。

让我们再次感悟品读这段话齐读

(引导:谈谈听说过的其他人和事。除了反面例子,再谈谈正面事例。)

小结:我们应该要有远大的目标,但更要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这样,一穗一穗积累起来,就会得到一堆闪光的金子,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师小结: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板书:

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要抓住机遇)

捡麦穗教案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2.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件创设情境,语言导入

师述:悄悄的,前天花儿开了又落了,昨天柳儿绿了更绿了,今天虫儿叫得更欢了,蛙儿唱得更乐了,萤火虫也上班了夏天来了!

夏景一夜无人见,十里麦穗迷人眼。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阳光四溅的正午,黄灿灿的麦田更是流光溢彩,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

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二、多媒体显示苏格拉底的话

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

你认为这个老师读得怎么样?(评读结合,体会语气)

弟子们听懂要求了吗?

过渡:于是他们纷纷走进了麦地,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

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多媒体显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

轻声读,你体会到弟子们此时的心情了吗?

那些词让你感受最深?(他们可能会说)

四、学习24小节

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

出示要求:划出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有关语句,思考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点拨:弟子们怎么做,怎么想,你认为该怎么读?)

同学们请你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

五、学习苏格拉底的话

过渡:同学们提醒得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

多媒体显示内容。

轻声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谁来读一读?(评读,体会其语重心长)

苏格拉底只是在教学生摘麦穗吗?

他可真是一位

过渡:他的循循善诱、良苦用心弟子们领悟了吗?

六、学习第7小节

多媒体显示内容,指读。

轻声读一读,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

让我们再次感悟品读这段话齐读。

师小结: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所以,很多人送给我们这样的名言警句(欣赏多媒体课件)

让我们也拿起笔,写下些什么送给刚才那些需要提醒的人。

学生写。

大组交流。

机动:

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捡麦穗教案设计篇六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精美的哲理散文,讲述了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麦地里找一颗最大的麦穗,从中引导弟子们悟出了“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追求,但必须实实在在地把握眼前的机遇”的道理。

初读课文时,我不禁被苏格拉底气定神闲的哲人风范,以及他用麦地模拟人生的道路,用麦穗模拟人生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机遇来深入浅出教导弟子的教育艺术所折服,同时又被苏格拉底带给我们的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所打动。

再读课文,深入地探讨本文的哲理。发现个人理解的角度、深度、广度又各不相同。反之,想想自己的教学,如何让学生体会,读懂文中蕴涵的哲理,确有一定的困难。假如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讨论,看似轻松愉快,但恐怕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涵的人生哲理浮于表面,恐怕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反复琢磨,决定采用导读法。给自己的本课教学定了两个原则:一是既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又要注意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二是既要读懂语言文字中所蕴涵的哲理,又要学生能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水到渠成。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一、抓主线导,层层深入。

本课我教学内容的重点(主线)就是紧紧抓住苏格拉底的三段话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第一段话引导读懂人生的道路也是只许进不许退。第二段话看似简单,仅仅一句话,却是苏格拉底对弟子们的一声断喝,蕴涵着苏格拉底对弟子的行为敲醒警钟。让学生明白了两手空空的弟子是怎样走到麦地的尽头,没有收获,没有辉煌,美好年华,白白浪费。第三段话时,学生已读懂苏格拉底是在用麦地模拟人生,用麦穗模拟人生中的机遇,引导学生句句刨析理清这段话的三个层次,人生肯定有机遇;但未必碰见,即使也未必抓住,使学生明白了人生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有时我们也难以发现,难以把握;因此,抓住时机,拿在手中,抓住的才是机遇,抓不住的再大的机遇也不是机遇。弟子感悟的道理才会水到渠成。

二、读悟结合,相机点拨。

教学中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如果没有仔细地朗读,就谈不上思想的感悟与语言的积累,就会上不出语文课的语文味道来。

我始终认为语文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在应当读的时候读,应该品的地方品。惟有如此才是真正的驾驭了课堂。在对学生放手时又不会让学生信马由缰地乱走。才能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例如:在教学时,我特别注意点拨学生读出一些关键的词语,读出苏格拉底那洪钟般的声音,品味苏格拉底的一番深入浅出的话。

三、尊重体验,注意熏陶。

孩子是多元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就告诉自己要留心多聆听学生思想,允许磋商的地方。

但同时,我还注意在学生自己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各抒己见,在彼此的探讨与思辩中得到自己的所得时,对学生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稍加引导,给予学生深层次的熏陶。例如;我在导读苏格拉底的第三段话时,就试图在语言训练、思维训练中渗透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感悟本文哲理。

捡麦穗教案设计篇七

1、读题。

2、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学习了第一段。请大家再读苏格拉底的话。(多媒体出示图片。师引读,面对满地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3、要表达苏格拉底不给学生们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该如何用朗读来表达,生再读。

过渡: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探讨弟子们为何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苏格拉底教育弟子的话到底有何目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捡麦穗教案设计篇八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内外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三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3、指名回答问题。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讲了什么?组成四人小组边读边议。

2、指名说。

第一段(1):写苏格拉底要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第二段(2~~6):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育。

第三段(7):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3、指名朗读课文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

(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一、复习

1、指名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读第一段。

二、精读第二段

1、自由读这一段,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

2、指名读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谈谈你的初步体会。

3、结合学生发言,出示下列句子,体会其中含义。

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1)指名读。

(2)理解“两手空空”、“如梦初醒”。

(3)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怎样?

(为什么会两手空空?结合弟子们摘麦穗过程中的动作、神情、心理活动来时体会。)

(4)指导朗读这一句话,进一步体会含义。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米亿年刚刚摘下的。“)

(1)指名读。

(2)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真正的麦穗,但不一定碰见,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最大的一穗”是指学生们摘到手中,后来又扔掉的。)

(3)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得,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4)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的语气怎样?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字前可加一个什么词?(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

(5)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这段话。

4、指导朗读第二段。注意读好难句子。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们听懂了吗?下面我们学习第三段。

三、精读第三段。

1、指名读,评议指导。

2、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从老师的话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默读这一段,找出能说明道理的重点句子,并想想其中的意思。

3、指名说句子。

出示:

追求应该战士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指名读,指导读出句子的重点。

(2)请学生联系实际,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说这句话的理解。

(3)最后,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

四、指导学生造句

1、自由读课后习题4中的句子,体会前后两小句之间的联系。

2、指名用“虽然……但是……、即使……也……”造句,集体评议。

五、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以后,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1、背诵最后一段。

板书:

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要抓住机遇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41073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