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需要放慢脚步,停下来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方向。如何拥有积极的心态,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和行动。以下是一些精选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对大家写作总结时有所启发和帮助。
初三的化学教学设计篇一
1、堵住注射器的末端后推动活塞很难推动,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
2、把一个空的集气瓶放人盛满水的水槽,向下压,集气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集气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3、把一个压扁的塑料袋抖开,再将袋口系住,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到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这可以说明空气的真实存在。还可能有以下答案:
4、用一个注射器在空气中抽拉一下,再向水中推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针头冒出,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师:同学们刚才的方法都非常好,说明大家平时都很用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过渡:因为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直到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为了搞清楚空气的成分,很多科学家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其中,最有名的是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请同学们自己阅读书上的化学史实,了解一下拉瓦锡是如何测定空气组成的。
通过刚才的阅读,你知道了什么: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过渡]拉瓦锡的实验是在200多年前做的,由于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他的实验比较麻烦。现在我们就一个用简单的实验来验证拉瓦锡所得出的结论,也就是书上的实验2-1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实验要用到哪些仪器:
1、介绍仪器的名称。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也就是检查这个装置是不是漏气,我们通常用的方法是用我们的手或者热毛巾捂住集气瓶,由于我们手或者热毛巾是有温度的,所以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通过导管进入水中,如果有气泡产生说明没有漏气也就是气密性好,如果没有气泡,说明漏气。
1.(如上图)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作上记号d。这边要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集气瓶中的水是干什么的,水以上的这部分是什么,我们将这部分空气平均分成五等分。
2.关闭c处的止水夹后,向燃烧匙中加入稍过量的红磷,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
3.提示学生观察红磷燃烧现象。
4.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再由学生观察现象。5.相当于原广口瓶内空气中哪种气体的体积?打开止水夹之后,你又看到什么现象,刚才我们在集气瓶上做了记号吧,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部分水的体积就相当于原来空气中哪个气体的体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哪些:
1、燃烧匙中加入较多量的红磷,为什么?
2、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
3、冷却之后才能打来止水夹。
如果实验中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想一想有哪些原因会造成这个结果。【归纳】。
1、装置不严密。
2、红磷量少,不能充分耗尽瓶内的氧气。
3、没有及时塞上橡皮塞。
4、空气没有冷却。
混合物,纯净物的介绍。
初三的化学教学设计篇二
一、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接触,我对学校学生的情况已经比较熟悉,学生们喜欢化学,喜欢上我的课,他们的总体情况是:基础较差,缺乏对问题的钻研精神,一旦遇到难一点的问题往往是后退,自主性学习差,对学习比较缺乏信心,这些是我的教学的出发点。
二、指导思想。
1、立足教材,不超出教学大纲,注意紧扣课本。回到课本,并非简单地重复和循环,而是要螺旋式的上升和提高。对课本内容引申、扩展。加强纵横联系;对课本的习题可改动条件或结论,加强综合度,以求深化和提高。
2、做到全面复习。复习目的不全是为升学,更重要是为今后学习和工作奠基。由于考查面广,若基础不扎实,不灵活,是难以准确完成。因此必须系统复习,不能遗漏。
3、立足双基。重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复习。对一些重要概念、知识点作专题讲授,反复运用,以加深理解。
4、提高做题能力。复习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发散性、独立性和批评性,逐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探究能力和综合多项知识或技能的解题能力。
5、分类教学和指导。学生存在智力发展和解题能力上差异。对优秀生,指导阅读、放手钻研、总结提高的方法去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中等生则要求跟上复习进度,在训练中提高能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建立学生档案,实行逐个辅导,查漏补缺。
三、复习的具体做法。
1、循序渐进。学习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第一阶段的全面复习必不可少。初三化学知识的一个特点是:内容广泛,且分散渗透。总复习就要把分散的知识集中起来,以线网或图表形式把它们联系起来,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按照知识的有机组合,以课本为依据,按大纲进行全面、扼要、系统的复习,并充分利用直观教具,以比较法、提纲法、列表法、归纳法、竞赛法等形式进行。
2、讲练结合,专题讲解,加强训练。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住重要内容进行专题训练。尤其是有一定难度,有一定代表性的内容更要加强,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严谨性和适应性。
3、采取灵活多样的复习形式。复习切忌搞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和题海战术。在教学中我常用:启发式讲授、自学式的阅读和钻研,有题组式训练、小组讨论、让学生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装,对结论进行论证等复习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4、进行题型分析,掌握解题规律。不论什么题型都有各自的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对解题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反对题海战术,但多种题型的训练却是必要的。教师必须在阅读多种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出适量题目给学生练,切不要照抄照搬。教师进行题型分析,既使学生掌握解各类题方法,又能对各种知识再重新复习一次,这种做法很受学生欢迎。
四、加强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在总复习中要重视信息反馈。正如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所说:有效行为必须由某种反馈过程来提供信息,看它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最简单的反馈是检验任务的成功或失败。我们通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谓检验就是要通过反馈信息来了解实际与预期目的是否符合。让教学的信息反馈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1、发动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向学生说明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提供反馈信息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装在今后教学活动中密切配合。在复习的过程中,可将历届学生在学习上曾出现过的疑难问题作讲解。每一节复习课都反映了备学生这一环节的连续性。也激发学生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的积极性,愿意与教师合作。
2、课堂教学注意捕捉学生情感因素的反馈信息。教师对一个知识点的复习,学生反应会有所不同,如精神集中或焕散、迷惑不解或思索、轻松愉快或愁眉不展。多少可以反映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从中了解输入学生头脑中和知识是否被学生接受贮存?哪些仍含糊不清?从而调整复习的程序,达到教与学的和谐。
3、课后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必然受到各到各种干扰。每个学生接受程度不同,常会造成种种的差异。教师课后及收集真实和准确的信息,对下一节课的复习有较强的针对性,避免闭门造车,易被学生所接受。
我在每单元教学中,注意来自学生方面各式各样的反馈,坚持做到按时、按量、按评分标准、科学分析试卷、评讲试卷。并注意与不同层次学校的测验成绩对比。要求学生对测验情况进行知识点、知识面、掌握情况及学习上的主、客观因素进行书面分析,寻找原因。教师做好统计工作,找出教学上的弱点,进一步改进教学的方法,及时调整复习计划。这样才能使实际掌握情况与预期定下的目标更加吻合,做到有质、有量地提高学习成绩。
五、做好备考工作,提高应变能力。
1、加强审题训练。不在审题上下功夫,就难以做到既快又准。我们提出:审题要慢,解题适当加快。通过审题训练,提高分析、判断、推理、联想的能力。特别是一些分步解决的问题,须得依次作答,才可取得较好成绩。审题是解好题的前奏,磨刀不误砍柴工。
2、提高表达能力。不少学生会算知思路,就是说不清,逻辑混乱;书写潦草、丢三漏四。在改变这些恶习,必须从解题规范和书写格式抓起。要求做到:字迹清晰,书写整齐,语言简炼、准确、严密;计算准确,文字、符号、表达符合课本规范,养成严谨治学的好学风。
3、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生的信心、毅力、意志、情绪、学习方法、记忆方法等对学习有很大映响。因此在传授知识和教会方法的同时,要加强思想工作,全面关心学生成长,帮助学生端正态度,改进方法,克服畏难情绪,激励学习热情,使其聪明才智充分发挥。
在最后阶段(约考前两周),主要安排学生自我复习,自我完善。由学生自己阅读、消化整理知识、巩固和扩大复习成果。教师则重点加强个别辅导,查漏补缺,提高后进生。
初三的化学教学设计篇三
今年我教类79、九年级化学是一个年级才学,学生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随着教学的深入,一些问题在课堂上,一些反映给我如下:第一节课,初三化学教学心得体会“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书中提到的一些化学的成果。我很自然地提出一个问题,问学生我国的四大发明,我想问下,中国的四大文明古国,属于化学过程。我没有想到的是居然不能说四大发明的许多学生在我们班上。我停顿了一下,意外。为什么这应该是他们的小学应该掌握的内容(这是常识),第三,但是回答不上来。通过这件事,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同时,加强他们的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初三化学教学心得体会。我不认为,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怎么能去世界吗?化学的学习,也可以做更紧密的融合和历史。
高中化学知识体系存在这样的特点:知识、规则,更多的例外,和大量的知识,学生的记忆。但是考题的难度适中对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在过去的高考可以平均的主题体现了。所以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化学学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快速学习,更加无序,长期被遗忘。“许多学生经常抱怨学习化学学习过程中已经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缺乏学习动机。通常的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我有以下结果:
答:研究教材内容,设计良好的介绍。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介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初三化学教学心得体会激发学习的热情,迅速进入课堂学习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进口有几种方式:从导入的教学内容,从学生学习进口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或根据学生情感,加上专业教师等等。简而言之,导入的目的是快速和有效的引起学生的注意,将课堂教学引入到学生的情感。
案例1:结合学生的情感和教学内容。
初三的化学教学设计篇四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2、使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
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和才干的机会。
增强环保意识。
1课时。
1、搜集资料。
在本课前2到3周动员学生多方面搜集有关空气的素材,包括课外读物、科普书籍、杂志、报纸、照片、录像、漫画、实物等。例如:
课外读物:环境知识读本、关于空气的知识、大气污染方面的文章。
照片:风景地的蓝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气、学生外出旅游、交通堵塞、工厂烟囱冒烟,杂志(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层空洞、水灾等照片。
漫画:大气污染的严重后果。
剪报:某一期的《大气质量周报》或《大气质量日报》、大气污染报道等。
录像:空气、酸雨、保护臭氧层、温室效应。
2、课外预习和调查。
结合搜集的素材,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为在课堂上介绍有关知识做准备。
3、课前活动(见学生页)。
(1)[观察]烟气观测活动。
(2)[小实验]哪儿的尘土多?
(3)[调查活动]交通流量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4、布置教学环境组织学生编写环境墙报、图片、漫画、小论文等,布置教室。
1、引言。
教师用简明的语言说明本节课的意义及教学活动的方法。
2、观看录像《空气》。
3、课堂展示。
学生按自选专题,根据课前的准备发言、讨论(一人中心发言,其他人补充)。
4、讨论(选择以下部分题目讨论)。
你愿意在树林里还是愿意在室内活动?
吸烟会不会污染空气?
焚烧树叶、庄稼秸秆会不会污染空气?
有哪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家庭最主要的空气污染来自哪些活动?
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有什么好处?
新装修的居室有没有刺激性气味?
你能为保护空气质量做哪些事?
5、专题讨论“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6、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发言及讨论作必要的补充,鼓励、表扬学生认真自学,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勤于实践态度和方法。实验的'结果和结论并不重要,不要求有统一的结论,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及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7、布置作业指导举办关于大气的环境专刊、演讲比赛,组织野外活动、参观等。
初三的化学教学设计篇五
1.知道并掌握测定溶液酸碱度—ph的方法。
2.了解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及其具有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实验比较不同浓度同种酸和同种碱的酸碱性强弱程度,体会到了解溶液酸碱度的意义。
2.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ph的测定,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测定溶液酸碱度—ph的方法。
在坐标系中表示酸碱度的变化情况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酚酞试液、不同浓度的两瓶硫酸溶液、不同浓度的两瓶氢氧化钠溶液、橙汁、白醋、洁厕灵、洗洁精、洗发水、护发素、石灰水、自来水、ph试纸。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ph在生产、生活及生命活动中的意义,聆听老师讲解。
根据实验测得的洗发水和护发素的ph,思考、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从教材、实验中获取信息,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会到化学于生活。
2、提出问题:分别往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ph=1的稀盐酸,试着画出ph随着盐酸加入量的关系图。
老师巡视并指导学生画图。
学生画出之后,标出a、b、c三点,引导学生分析a、b、c三点所示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3、追问:稀释酸溶液或者碱溶液,ph与加水量的关系图是怎样的?
学生合作画出图像,然后分析a、b、c中溶质成分。
a点溶质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钠,b点溶质只有氯化钠,c点溶质有氯化氢和氯化钠。
学生画出稀释酸碱溶液的图像。
将化学知识与数学知识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ph7为“酸性” ph="/"7 为“碱性”。
2.测定ph的方法
3.改变溶液酸碱度的方法:加水或加酸、碱溶液
4.酸碱度在生产、生活及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初三的化学教学设计篇六
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思路说明。
首先用科学家拉瓦锡实验引入探究空气的主要成分的原理,学会探究具体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包含学会观察实验,发现实验问题,解决问题等等。然后介绍空气主要成分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初步了解物质分类的方法,并在实际的思考与讨论下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的途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4)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收集资料,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总结等方法获取信息;。
(3)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逐步树立关注社会,热爱自然并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空气的组成;。
2.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对实验的。
初三的化学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认识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体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讨论
课前准备:大烧杯镊子 药匙 试管 胶塞 红磷白磷热水
初三的化学教学设计篇八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知道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1.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教学课件。
实验用品:事先用酚酞溶液写好“化学”字样并晾干的滤纸,事先用酚酞溶液画好“小笑脸”并晾干的滤纸,稀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浓氨水。
初三的化学教学设计篇九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的方法;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及其反应的判断和氧气的用途。
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及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通过判断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及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归纳,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氧气的制法教学目标。
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
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氧气的基本原理;。
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及实验、分析、总结、理解运用的学习方法。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本节教材分为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三部分。
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该物质的性质。
关于物理性质的教学,教给学生一个认识物理性质的'顺序,以便在以后学习其它物质的物理性质时,即观察的全面,又起到了对照的作用。使记忆更牢。
物质的物理性质,其观察和描述的顺序与人的感觉器官所接受的信息量有关,最突出的是颜色,其次是形状,再是嗅觉、味觉,这样自然的形成一个描述物理性质的习惯顺序。
关于溶解性,由于学生尚不了解溶解过程的实质,对这些基本上不跟水起化学反应的物质的溶解,只能先认为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关氧气微溶于水的'事实,可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帮助理解。如许多水中生物呼吸靠的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或者让学生想想办法,做个家庭实验,如:用封闭和敞口的容器做水中养鱼的效果对比。
氧气等气体的沸点和熔点都很低,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的,是很难想象到的低温,教师应争取使学生看到液态空气、液氧、液氮做为改进教学的设想。或者至少也应争取看到录像片(液氧、液氮一般制氧厂都有生产,液氮在一般大医院用于冷冻疗法。)。
教师:讲授法、实验演示法。
学生: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1、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物质有哪些性质。
2、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了解氧气的色、态、味。
3、演示铁在氧气和空气中的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并写出文字表达式。
初三的化学教学设计篇十
“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内容,是高中化学课程中重要的核心概念,是学生认识物质性质、实现物质转化的理论基础,对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电化学等知识具有指导作用。本部分内容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属于主题2: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这一部分,内容要求“认识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的价态,可通过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认识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知道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从教材安排来看,这部分内容安排在“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及“离子反应”之后,元素化合物内容之前,这既能发展夯实之前对物质及反应的微观认识,从不同角度建构出新的化学学习思维,又能帮助学生从元素化合价的角度预测物质性质,完善新课标中提出的价类(物质类别-化合价)二维分析思路,为后续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建立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常见元素化合价、常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等基础知识。而本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的学习让学生明确分类思想在化学物质及反应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初步形成分类观;而第二节“离子反应”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认识反应,初步形成了微粒观;并且宏微结合的思想使学生逐渐意识到,认识物质及反应的维度越丰富,越能接近其本质。而本节内容则将突破学生在初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建立一个新的维度,即从化合价(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反应,在概念建构的过程中继续深化学生的变化观,同时为后续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分析学生的障碍点:
1.认识停留在物质层面:仅能从初中物质得氧失氧角度认识反应,难以深入到化合价或电子转移的微观角度揭示氧还反应的本质。
2.认识停留在孤立层面:难以理解氧还反应中所蕴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思想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3.认识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将所建立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模型顺利应用于预测物质性质或解决物质转化等实际问题。
因此需要以学生已有知识及经验为基础,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核心概念,构建从化合价认识物质性质的维度,发挥核心概念对元素化合物学习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三、教学目标
1.从宏观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以日常生活中氧化还原反应实例引入,通过对反应进行分类引发认知冲突,从宏观物质切入,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
2.从微观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模型。借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达氧还反应中电子得失、电子对偏移的微观过程。会用“双线桥”“单线桥”分析电子转移过程,完成对氧还反应认识的进阶。
3.通过具体实例,明确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基本概念。能列举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所蕴含的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并认识其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4.能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点
1.准确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学会从宏观角度(元素化合价升降)对氧还反应进行辨识,能从微观角度(电子转移)理解氧还反应本质。
2.能掌握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会用电子转移方法分析具体氧化还原反应的微观本质。
3.形成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模型,会用其解决简单问题。
五、教学难点
1.从微观角度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2.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
1.温故知新,引入氧化还原反应概念
教师引导:【任务1】 依据物质分类标准,将氧化铁,氧化铜分类;并依据物质转化规律,将其转化为金属单质,并写出反应方程式;依据基本反应类型,将反应进行分类。
学生活动:
(1)将氧化铁、氧化铜分类。
(2)写出氧化铁、氧化铜转化成金属单质的反应方程式。
(3)将反应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从物质分类及转化这一任务入手,不仅可以诊断评价学生对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的掌握程度,同时可引入新的问题:当现有的标准无法准确将反应进行分类时,将会出现新的维度,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2.观察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学生活动:
(1)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上述两个氧化还原反应。
(2)从元素化合价角度观察两个反应的特征。
(3)在教师引导下,初步建立氧化还原反应概念。
设计意图:从初中得氧失氧角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进阶到从化合价角度认识反应,建立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引入另一维度将反应进行分类,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表面特征。
(二)环节二
1.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教师引导:【任务2】基于原子结构,以氯化钠与氯化氢的生成为例,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学生活动:
(1)分别画出钠原子、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依据“八隅体理论”,讨论得出氯化钠的生成过程中需要电子得失。
(2)分别画出氢原子、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得出氯化氢的生成过程中需要有共用电子对的偏移。
(3)在教师引导下,总结氧化还原本质为电子转移,包括电子得失和共用电子对偏移。
设计意图:完成由物质到元素再到微观电子转移的探究过程,由宏观至微观,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究的核心素养。利用原子结构的简单模型,让学生寻找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证据,并推理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2.利用“单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教师引导:举例介绍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降与得失电子等基本概念,示例分别用“双线桥”“单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引导学生理解氧还反应中对立统一思想。
学生活动:
(1)理解氧化剂、还原剂等氧还反应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及其中的联系。
(2)模仿示例,学会使用“单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3)观察理解氧还反应中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并感受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设计意图:明确氧还反应的基本概念,体会氧还反应所体现的对立统一的思想,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3.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教师引导:结合具体实例,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学生活动:思考,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强弱律、价态律、优先律、转化律、守恒律。
设计意图: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理解更有利于判断及应用氧化还原反应。
(三)环节三
1.列举总结氧化剂、还原剂。
教师引导:举例给出具体生产生活中所涉及的氧化还原反应,判断氧化剂、还原剂。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完成给定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设计意图:诊断评价学生对上一环节内容的掌握情况,熟悉生产生活中氧化还原反应,感受氧还反应的价值。
2.将氧化剂、还原剂分类整合,形成有序思维。
教师引导:【任务3】结合已有知识,列举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并将其进行归纳总结,为后续问题解决提供依据。
学生活动:
(1)列举常见氧化剂、还原剂。
(2)将氧化剂、还原剂进行分类归纳,如:氧化剂包含非金属单质及含较高价态元素的化合物;还原剂包含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含较低价态元素的化合物。
(3)从所归纳出的物质中挑选合适的氧化剂、还原剂进行反应,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设计意图:有意培养学生归纳、分类等思想,并让学生感受这样的思想方法的实际用处,其次建立反向思维,学生不仅可以从反应分析物质的性质,也可以从物质出发,依据反应原理,对反应进行预设,更进一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
(四)环节四
1.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引导:【任务4】基于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实验,从海带灰中提取碘单质。
学生活动:
(1)设计实验,确定海带灰中碘元素的存在形式。
(2)设计合理分离步骤,将海带灰中的碘离子转移到溶液体系。
(3)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寻找合适的氧化剂,将碘离子转化为碘单质,并完成实验过程。
(4)选择合适试剂,检验碘单质是否被成功提取。
设计意图:诊断评价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模型的理解,体会氧化还原反应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2.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探究物质性质。
教师引导:【拓展作业】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探究过氧化氢的性质。
学生活动:基于元素化合价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探究过氧化氢的性质。
设计意图:强化化合价这一维度在物质性质分析中的重要应用,呼应本课一开始物质分类在物质性质分析中的应用,建立物质类别-化合价二维分析方法,为后续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提供指导。
初三的化学教学设计篇十一
能说出离子键的概念;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能够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综合概括能力得到提高,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宏观到微观的研究过程,逐渐养成科学的探究态度。
【重点】
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难点】
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通过学习元素的知识,思考氯化钠是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的?
【学生回答】钠元素和氯元素。
【提出问题】钠原子和氯原子是如何形成氯化钠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播放视频】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
【提出问题】观察实验现象,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学生观察并回答】金属钠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很浓的白烟。
【提出问题】思考产生的白烟是什么,如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这一过程?
【学生回答】产生的白烟是氯化钠固体,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na+cl2=2nacl。
【提出问题】如何从原子的角度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学生回答+教师解释】氯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有7个,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有1个,要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钠原子会失去一个电子,氯原子会得到1个电子。由此可知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变成na+,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变成cl-,na+和cl-共同构成氯化钠晶体。(教师结合原子结构示意图板书或者动画的方式进行讲解。)
【教师讲述】利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讲解原子的电子式如何书写。)
2.离子键
【提出问题】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氯化钠晶体的构成粒子是什么?
【学生回答】氯离子和钠离子。
【学生回答】阴阳离子结合在一起,彼此的电荷不会中和,说明阴阳离子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说明阴阳离子之间除了吸引力之外还存在排斥力。
【教师引导】这种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称为离子键。
3.离子化合物
【学生回答】mgo、na2s、nacl、na2so4、nano3
【教师补充】nh4cl、(nh4)2so4也属于离子化学物。
【教师总结】离子化合物存在于:(1)活泼金属(指第一和第二主族的金属元素)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指第六和第七主族的元素)间形成的化合物。(2)金属元素与酸根离子之间形成的化合物(酸根离子如硫酸根离子so42-、硝酸根离子no3-、碳酸根离子co32-等等)。(3)铵根离子(nh4+)和酸根离子之间,或铵根离子与非金属元素之间,例如nh4cl、nh4no3。(4)nah、kh等活泼金属氢化物。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出问题】如何用电子式表示na2s的形成过程。
解析:用电子式表示如下,教师要强调带有相同电荷的离子分开来写。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布置作业:元素的原理除了可以通过离子键形成物质之外,还可以通过什么形成物质?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初三的化学教学设计篇十二
2课时。
1、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2、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4、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
5、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3、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在我们正式学习化学课前,请同学们谈谈你在生活中所感知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
交流生活中对化学的感知。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
设想来到与世隔绝的荒岛,没有了化学制品,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二、观察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定义。
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引导观察现象,认识仪器,准确地记录并记忆实验现象。部分环节由学生参与完成,活跃课堂气氛。
总结以下几点:
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3、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
4、认识化学的两面性,了解绿色化学观。
三、化学变化的奥秘。
阅读想象水的构成,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明确以下几点:
1、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
2、每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3、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化学变化的本质就是生成了与原来物质组成或结构不同的新物质。
5、通过原子种类、元素种类、物质种类的数量比较,体验物质构成的丰富多彩。
本节重点是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1、记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2、完成p6交流共享。
3、记忆有关实验现象。
学生兴趣很高,课堂活跃,教学效果好。
初三的化学教学设计篇十三
钠是碱金属中的典型代表,是学生在高中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把它编排在高一教材中第三章讨论,是因为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中已经介绍了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等钠的化合物的知识,为高中钠元素的系统学习奠定了基础,可以使学生感觉相对更简单,有利于减轻学生在高中学习初期的不适应感;还有利于复习巩固第一章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知识,通过对钠元素的学习,总结出学习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和模式,这将有利于今后其它金属元素的学习。
刚进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金属元素(如铁),同时还学习过钠的某些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的一些知识,他们也有进一步探究更多金属元素的求知欲和兴趣,这使得他们对于钠的学习将更轻松;另外,在初中他们已看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做过一些简单的学生实验,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这些都会成为本节课教学的有利支撑点。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金属钠的主要物理及化学性质;
2、了解金属钠的保存方法及用途;
3、掌握钠的氧化物的重要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同学们体会怎样运用观察法进行实验探究;
2、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及过氧化钠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重点】
1、金属钠和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2、金属钠的氧化以及与水反应的原理。
【难点】
2、钠在空气中加热的实验现象的解释
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
多媒体设备
1、钠的物理性质:颜色_________,熔点________(高、低),密度________(大、小),硬度________(大、小)。
初三的化学教学设计篇十四
《飞红滴翠记黄山》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它选自电视片《话说长江》是柯蓝为电视片《话说长江》中黄山片所写的解说词。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精神,我通过让学生探讨、研究的方式来感受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感受黄山的独特的美。
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
2.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1.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1.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意识。
黄山是一个大题材,它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作者用多幅画面组接连缀,从各个方面写出了黄山的特点,体现了自然美。在写景是依据观察和表现的需要,自由地变换角度。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很多同学没见过黄山,一定想知道黄山是什么样子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关于黄山的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请同学把收集到的有关黄山的诗句或传说在班上交流。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3.请一位同学结合注释介绍作者情况。教师补充:本文是一篇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黄山部分而写的。
二、设置问题,讨论探究。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理清课文的线索和层次。
教师提示:课文设置了三条线索一时间线索、空间线索和逻辑线索。等学生思考后,点名让一两位学生回答。
2.补充:逻辑线索如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互独立。课文第二部分还可以分为五层,分别写黄山奇峰、黄山松、莲花峰、黄山烟云、黄山日出,请找出它们的起始段落。
3.讲解:课文是电视解说词,因此课文写作角度就像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请在课文中找出角度转换的地方,并说说它们是怎样转换的。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4.对学生回答给予鼓励,并适当补充:“沿‘百步云梯’而下……驮着一只金龟。”是仰视;“清晨……神奇的仙山琼阁。”是远视。
6.提示:文中还有一些这样的句子,只要大家认真诵读体会,就能够理解它的意思。
“当你踏在这光滑潮湿的台阶上……登山的集体。”先是在攀登的旅人中边攀登边观赏,然后改从远处遥望;“……当我们登上……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是从峰顶俯视。
三、品味赏析。
1、你认为描写的精彩的地方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2、放声阅读课文,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黄山仙境之中。
四、思考。
1.本文着力赞颂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伟大创造力和人类非凡的审美能力。请说说作者是怎样将两者结合起来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
五、归纳小结。
六、布置作业。
初三的化学教学设计篇十五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空气的组成、污染和防治。
2、了解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能力目标:
培养学习能力。
教育目标:
进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增强环保意识的教育。
重点、难点:
理解和记忆。
教学方法:
实验导思法。
教学媒体:
有关实验仪器。
程序:教学内容,教师活动,活动。
复习:空气中有哪些成分?提问回忆。
导课:简介化学家拉瓦锡发现空气的过程,演示p燃烧,观察。
一、空气的组成:(v%)。
n2:78%归纳思考。
o2:21%整理。
稀有气体:0.94%结论。
co2: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二、空气是一种资源。
1、氧气:指导学生阅读通读。
2、氮气:p24~26内容讨论。
3、稀有气体:(主要是用途)交流。
三、保护空气:
1、污染空气的有害物质:给出讨论提纲讨论。
气体:cono2so2。
(来源于矿物燃烧和工业废气)归纳。
粉尘:沙尘烟尘。
(来源于水土流失和工业排放)。
2、污染的防治:
可采取的措施:提示回答。
(1)禁止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
(2)处理汽车尾气。
(3)严禁燃烧散煤。
(4)使用无铅汽油。
(5)不焚烧垃圾。
(6)使用清洁燃料。
(7)种树、造林、种草防止水土流失。
(8)不燃放烟花爆竹。
开放性问题讨论: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分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初三的化学教学设计篇十六
2、在反复吟诵中提升语言的感悟能力,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理解作品所表达主题,能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到的认识。
在反复吟诵中品味文章的诗意美。
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并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到认识。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放出(1-4)桂林山水画,让学生观赏一遍。师:这就是画,这就是桂林的山水。世人公认它美。美在哪呢?美在奇峰重叠,山水相依。桂林的山,平地奇峰,清奇峭拔,一江流水千幅画,好似人间仙境。关于它的美,自古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说法,而作者却标新立异说成“画山绣水”。人们常说“真美!就像画上画的!”。可见作者说桂林山水美如画,美如绣是再恰当不过了。“画山绣水”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画出来和绣出来的山水.(出示幻灯片5)。
二、交流预习情况:
1、走进桂林:(出示幻灯片6)。
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历史文化名城。星罗棋布的突兀石峰,瑰丽的溶洞和碧澄的小湖,汇成了桂林“山清、水奇、洞奇、石美”的美丽景色。桂林山奇水秀,风景秀丽,一向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称。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就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它的特点。
2、了解(2)你能按你的理解读出语段的“美”吗?(请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节奏、轻重、感情,同学间相互点评,师适当点拔。
(3)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二句说说你的理解和欣赏的理由。
(4)、你还发现哪些“美”的语句、语段?(请学生各抒己见,继续赏读自己喜爱的语句、语段)(板书:语言准确生动)。
学生交流,明确:(出示幻灯片16)。
第一部分(1~3段):总写桂林山水,揭示它有异于其他名胜的地方。
第二部分(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船家口述的种种传说。
第一层(4~5段):江上如诗如画的景色。
第二层(6~16段):写关于山岩的名称和有关传说。
第三部分(16~17段):启示人们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板书)。
四、品读传说,思考探究(出示幻灯17)。
通过品读我们领略到杨朔散文的语言魅力,更感受到了桂林山水之美。作者在山水的“美”的描述中,还穿插了一些传说故事。其中哪个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概述一个说说吗?(请学生讲述故事)。
1、这些传说故事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情感及美好的愿望,故事都很凄惨)。
2、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旧时代劳动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
(1)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2)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文章引用传说的作用:
a、传说增添了山的神韵,使桂林山水美的内涵更丰富。让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光时,不要忘记旧社会的苦难,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b、间接材料丰富作品的内容(板书)。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杨朔的《画山绣水》,桂林的水很美,她是那样的碧绿、醇静;桂林的山很美,她是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桂林的山水传说也很美,充满了神韵。这就是杨朔在《画山绣水》这篇文章中的独到之处。他不但描绘了桂林山水的形美,更刻画了桂林山水的神美,达到了散文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智慧。
六、课堂训练:
桂林山水美,美在————————————————————。
七、课外延伸训练:(出示幻灯片18)。
1、收集有关家乡某处景物的传说,将写景与故事相结合写一篇短文。
2、搜集古诗词中描写山水的诗句。
四画山绣水。
杨朔。
总写桂林山水描写江上景色点明写作意图。
清奇峭拔介绍有关传说牢记过去。
凝结着感情和想象诗请画意畅想未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391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