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朱自清的春读后感(优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5 09:34:13
2023年朱自清的春读后感(优质13篇)
时间:2023-12-05 09:34:13     小编:飞雪

读后感通常是在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或观看一部电影后,对其内容和体验进行触动和反思的一种记录和表达方式。读后感是个人主观体验与客观评价的结合,它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进一步展开思考,也是一种对作者表达的回应。读后感可以是积极的,可以是消极的,可以是思考,可以是感慨,也可以是启示。通过写读后感,可以更好地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思想,同时也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写读后感时,应该注重结构的合理性和语言的流畅性,以提高文章的整体质量。以下是一些网络上的读后感摘录,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

朱自清的春读后感篇一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不再是一个的"小牛犊"了。

时间就是和朱自清说的一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时间老人是没有情面的,文中朱自清对时间的流逝有着另一番解释,被偷了,逃跑了。

他将时间的流逝也说成是"溜",使读者看起来,时间更像是一个顽皮的小孩。

有时时间就是那么的不给你一点挽回的机会,他在你的每一个动作和思考中悄悄的走了。

不让你留下更多的痕迹。不让你拥有更多的犹豫的机会。

家长们老是告诫我们时间一去不复返,确实,日子逃去如飞。这单单是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更是人们对青春不再的感慨!

文章倒数第二节的问句"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虽然作者并没有做正面的回答,可是我能从这句华中知道"人不能白活一辈子"!

朱自清的春读后感篇二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朱自清春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荷塘月色》《梅花在此,我想对全世界的人们说:“让我们大家一起读书吧!一起去读自己所需要的书吧!知识是无价之宝呀!”是生命的开始是美丽的象征。我从朱自清写的《春》中,看到了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人们在努力地工作着奋斗着,从希望的春天开始,为我们的世界多添一份光彩。请大家就从现在做起,憧憬着我们的未来,一起来为明天而努力吧!

独一无二的语句,像小河的.流水般灌溉进我的心里,即使在冬天,但我似乎感觉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气息。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鸟语花香的春景图。“吹面不寒杨柳风。”从中,我能感觉到,风是多么地温柔呀!像是母亲的手在抚摸着一样,而且在空气中还夹着清新的土味酝酿着淡淡的花香。要是能漫步在这种仙界般的美好春光里,一定是舒服极了,惬意极了!此时此刻我真是希望能穿越时空,到达这么美还充满了诗意的春天去啊!朱自清给春天的鸟,“恩赐”了一个美妙的嗓子。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绿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唤友地卖弄着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着轻风流水应和着。”这样的境界,就像在奇妙的童话世界里似的。但是,即使鸟儿的天赖之音再好再美,也比不上那新春的雨水呀!俗话说“春雨贵如油”。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个美好的季节,是最适合放风筝了。

朱自清的春读后感篇三

漫步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像是走进了一片森林,头上的天空被树阴遮的严严实实,但森林里却散着慵懒而自然和谐的光芒,不是华丽的采光灯,却是映照了作者内心情感的柔和颜色。红、粉、橙、蓝、靛、青、紫……于是我就好像到了好多好多个不同的世界。

——题记。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小学的时候就学了这篇《匆匆》,在那个年少无知又单纯的世界,我们激动的在语文课本上已经度过的三千多个日子浓缩成一个数字,然后一天给这个数字加一,最后一个月后就把这件事全然抛到了脑后。都是这样的'。可是时间还在不停不停地流逝,日子还在一天一天的往我们的反方向跑,然后我们过了5年级,过了6年级,然后现在马上又要进高中。有的时候真是觉得这样的光速实在太不可思议,不管是快乐、悲伤,无论怎么跪着向上天祈求多一些时间,时间还是一样冷漠的继续跑着,然后才会有我们恍然大悟的开始发奋、努力,开始学会跟时间一样的速度或是比时间还快的与它赛跑。

有的时候我们会赢,我们在一个限定的时间内超额的付出了许多,这个时候就有种绝妙的成就感。但这种坚持真的很困难。有很多次在时间还没有到来的时候我兴致勃勃的列出了一张计划表,还不停的鼓励和安慰自己“我已经按照自己的能力设定计划了,一定可以完成!”心情更好些的时候还有兴趣为我的计划表加上好看的花边。但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期限到头了,心情也变糟了,计划表上的红勾勾寥寥无几……有什么办法嘛!诱惑人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总是对自己太好了,觉得不能委屈了自己,所以行动就跟着意愿走了。

因此,6月份15岁了以后,我在新一年的目标就是,一定要学会怎么利用自己的时间,让自己为自己成功的付出感到自豪!大家一起跟时间竞走,然后小步跑超过时间,再大步跑把时间拉开一大段距离,回过头享受胜利的快乐吧!

朱自清的春读后感篇四

春天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季节,但往往又会给人带来焕然一新惊喜的。

春天,是希望的种子、是生命的开始、是美丽的象征。我从朱自清写的《春》中,看到了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人们在努力地工作着、奋斗着,从希望的春天开始,为我们的世界多添一份光彩。请大家就从现在做起,憧憬着我们的未来,一起来为明天而努力吧!

朱自清的春读后感篇五

今天,我读了一篇由朱自清爷爷写的一篇散文——《匆匆》,朱爷爷在文中写出了自己过了八千多个日子里,迷茫的徘徊着,没有留下一丝丝痕迹,日子却悄然无声的流失着,而感到头涔涔,泪潸潸。时间的匆匆更让自己过得空虚。

读了这篇文章,我才顿时清醒起来,回往过去,我又是怎样度过这四千多个日子的呢?时间流失得太快,十一年就这样在我的不经意中流逝了,往往,流逝的时间会让人喘不过气来,回想起来就象昨天发生的事一样清晰。

在这十一年里,我也不算过得空虚无味,虽然在这广阔的世界里,还抵不上万分之一,但是,我可以说,我学到了,我明白了,我吸取了!虽然这是很渺小,但在这流逝的时间里,我利用了所有的时间来充实我的生活。我过去的经历就象退了潮的大海,虽然已经不再汹涌澎湃,但是,还是将贝壳留给了沙滩;就象落了山的太阳,虽已不复光辉,但是把星星留给了银河。

时间的匆匆虽然让人措手不及,但是只要你细心去利用他,去努力的追求你所想的目标,你就会惊奇的发现,你把时间运用的多么的恰当,多么的充分,在你的人生中,留下意义。妈妈曾引用了一段保尔的名言给我说过:人最宝贵的是什么,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只能拥有一次。因此,他应当这样度过他的一生:等回忆往事时,他不会因为荒废年华而悔恨不已,也不会因为一事不成而羞愧难当;这样一来,当其临终时,可以理直气壮的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上最壮丽的事业(应该是自己喜欢和倾情的职业)。

你无法逃避也不能逃避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创造出更好的未来那就要你怎样的去面对和利用那匆匆的时间了。

朱自清的春读后感篇六

朱自清先生不愧为写情的高手,一篇《背影》不知令天下多少父子柔肠百结,令多少读者掩卷沉思。这篇《冬天》,作者撷取生活中的三个片断,不仅写了他惯常写的父爱,而且将之扩展到友爱、情爱。既揭示了亲情的美好,又昭示着友情的绵长。

文章开门见山,点明题目“冬天”,先描写父子四人围坐在“洋炉子”旁边吃水煮豆腐的情景。那高高竖起的“洋炉子”,熏得乌黑乌黑的“小洋锅”,以及“嫩而滑”“热腾腾”的豆腐,一个个物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凸现出冬天的寒冷和父爱的温馨。第二段写作者和两个朋友月夜泛舟西湖的情景,皎洁的月光,“软软的水波”,淡淡的山影,浅浅的微笑,这一切,虽时隔十多年,只因友情的`珍贵,作者记忆犹新。第三段,写寂寞山城中妻儿天真的微笑,作者一生漂泊,居无定所,但即使客居他乡,生活在寂寞的山城,有了妻儿天真的微笑,冬天也“老是春天”,寂寞只属于屋外空旷的山城,而不属于屋内情意绵绵的家。最后总括全文,点明即使是冬天,“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全文就像一部无声电影,质朴、自然,一个个特写镜头,都流露出深厚的思想感情——亲情、友情和爱情。

巧妙地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是本文的特色,文章中冬天的寒冷与内心的温暖形成鲜明的对比,营造出“冬天里的春天”的气氛。比如第二幅画面,月夜泛舟西湖。时令是冬天,时间是晚上九点多钟,当时的环境是,“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山下偶尔有两星灯光”(可见人们大多入睡了),且“有点风”。而我们三人感觉像是春天:“暖风吹得游人醉”,“我渐渐地快睡着了”;“s君口占两句诗,”我们都在“微笑”。淡淡的笑,驱散了冬天的寒意,浓浓的友情,化解了冬天的严寒。

另外,文章的语言质朴饱蘸着情意,比如写父亲夹豆腐的情景。他“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一“仰”一“觑”一“伸”一“夹”一“放”,诠释了无言的父爱,饱含着作者的感激之情。

文章以“冬天”为题,串起三个感人心怀的片断,表达亲情友情的珍贵。情真意切,回味隽永。

朱自清的春读后感篇七

傍晚,我斜靠着窗台,在日暮的余光里读着朱自清爷爷的散文《匆匆》。我已经看过这篇文章几遍了,妈妈也给我读过一次,可我却是在这夜幕将临的时刻,感觉到了时间轻轻巧巧、从容不惊地迈着小步。前望漫漫,回首才是匆匆。

现在,我只能珍惜每一分钟。我可不想“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现在,我只看到枯黄的树枝了。我想时间还是会回来的吧,不过,她不能回到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因为我们要成长。

我真不敢想,如果转眼我的爸爸妈妈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我又会是怎样?我有点害怕但我更渴望长大。如果爸爸妈妈有一天回忆变得“匆匆”了,那么,我希望里面没有忧伤和病痛,没有离愁和遗憾。

现在,我想太多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时间呢?到底能不能回来?我们暂且不管她罢,我只想追上她的脚步,不在漫漫里迷茫,也不在匆匆里徘徊。

匆匆。

朱自清的春读后感篇八

绿,这种神奇的颜色,在朱自清先生眼中,是动人鲜活的。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这是朱自清先生看到梅雨潭中那醉人的绿时发出的感叹。绿是醉人的,绿是奇异的.。我幻想着我也去了那梅雨潭,见到一大片一大片醉人的绿,仿佛仙境似的,令人心旷神怡。

我不禁想起了我家乡的那颗璀璨明珠——西湖。

西湖,同样是一位少女,她一年四季都穿着裙纱,她的微波很明亮,夏天总能看见她映衬着太阳的倒影。西湖会唱歌:风吹到湖面上,会发出“啫啫”的响声;西湖会微笑:泛起微波时她总是在微笑。西湖她也有活力,细柳、荷花衬着她的小巧可爱;樟树衬着她的高大强壮。梅雨潭与西湖取长补短,便是人世间最美的天堂。

梅雨潭,朱自清的向往,人世间的天堂;西湖更是如此。

朱自清的春读后感篇九

当我读完《绿》的时候,我被被深深地陶醉了,在这绿的仙境中我仿佛真的感受到那么明亮、深密、醉人的绿。

从文字间,我轻轻地抚摸,细细地品味,用心地感受。我仿佛飞越了时空,与朱自清爷爷并肩站在梅雨潭边。当瀑布从山顶直泻而下时,我会不禁吟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虽然梅雨瀑布没有诗中的壮观,没有诗中的高耸入云,没有诗中的……却有着独有的晶莹多芒,独具风韵,让我不禁感慨万千。放眼望去,梅雨潭犹如镜般明澈,有节奏地摇荡,在深绿地伴衬下,散发着魅力,或像深色的翡翠、或像水嫩的豆腐,或像带露的碧叶,真怕无意间碰碎了它。

若不是它离和的神光,怎能吸引朱自清爷爷的注意;若不是它神奇的魅力,怎能使朱自清爷爷为它赞诵;若不是它晶莹多芒的瀑布,怎能让朱自清爷爷为它惊诧。它没有长江一泄千里,它没有兵马俑般世界闻名,它也没有长城壮观宏伟,它只有那种清新脱俗的绿,清澈如境的明,颇似豆腐的嫩,那种独有的魅力。

绘画的美,动态的美,音乐的美全部集中在了朱自清爷爷的笔下。他写出了对梅雨潭喜爱,对温州的赞美,对大自然热爱。在笔墨的渲染下,我也被这奇妙的大自然迷得神魂颠倒,如痴如醉,让我愈来愈佩服这鬼斧神工、美丽神奇的大自然。

怀着遐想、怀着感慨、怀着憧憬,合上书本,激动之心久久不能平息,梅雨潭的那抹绿总是在眼前浮动。

朱自清的春读后感篇十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每当我听到这句话,就不禁想到朱自清的散文《憎》,作者在文章中细腻地刻画了社会的冷漠,文中这样写道:“……一个不相干的人死了,……围着看的虽有十余人,却都好奇地睁着眼,脸上的筋肉也都冷静而弛缓……”“……我锋利地感着一切的骄傲,狡猾,侮辱,残忍……”“……他完全胜利,脸上换了愉快的微笑,侮蔑地看着默了的我……”文章的字里行间,深深地流露出作者对社会的冷漠,感到无奈和怜惜之情。

何谓冷漠?即冷比冰水,令人不寒而栗!

纵观当今,社会上确有冷漠:油罐车不慎翻车漏油,周边村民争先恐后上前哄抢,置受重伤的司机安危于不顾。歹徒光天化日下抢劫,在场上百人目睹抢劫,竟无人出手援助……这些血淋淋的事例无不令人深思。

谁人不知?冷漠令人丧失真情,真情泯灭会有“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真情泯灭会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真情泯灭会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真情泯灭会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由此可见,没有真情的社会是如何令人毛骨悚然。

我们呼唤——真情永存!

范文(通用3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

朱自清的春读后感篇十一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绿》,那是我上初中时,从语文课本上读到的,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再读过先生的文章,心中所憾的是无法走进先生的精神世界。

有一天,在书店里,我找到了一本先生的作品精选,那飘着淡淡墨香的文字,让我陶醉,让我爱不释手了。

重温《绿》的梦境,梅雨潭的瀑布突然间就活了——“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我反复地咏读,先生在这句话里连续用了“花花花花”四个同音字,而为何不用“花花花”三个字呢?“花花花花”四个字,让这动听的流水声,连绵不绝,仿佛是在音乐大师的指尖轻轻跳动的琴键,带给我们欢快愉悦的听觉享受,赋予了一切生命之源——水无限的生命力!而“花花花”三个字读起来就感觉有些缺少水的乐感和生气了。

喜欢先生那精彩,流畅的文笔,读先生的文章,也让我们看到了先生那颗炽热而透明的心,这是一种影响我们后辈如何做人,如何作文的精神财富!

重温《绿》的记忆,她纯净而空灵,眼前的一切亲切而美丽……。

此情、此景、此地,那样地熟悉。

朱自清的春读后感篇十二

阳光暖暖的,洒在那个木质书架上。打开窗子,才发觉春来了,那片明媚的阳光照耀在那本《森林报·春》上,随手拿起一看,整本书也似乎洋溢着春的气息,便入迷地看了起来。

植物们也在作者的`笔下描写得生动、风趣而准确,这样不仅不会感到枯燥,还会学到许多知识。知道一些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和气象知识看似渺小,其实不是的,将来,我们长大后,森林,湖泊,等地方都是由我们管理,我们就成为了它们的主人,如果不知道一些常识,怎能好好管理呢?想到这,我如梦初醒,顿时明白了了解自然是多么重要。

但作者维·比安基之所以能写出这么细致地描写出春天里,森林中的变化以及生物们的活动,是因为他在平日里注意观察,并且很耐心地研究一切,最终得出结论。

这个自然很大,有着无穷无尽的秘密藏在里面,它们往往藏在一步一草一木中,只要你怀着一颗好奇而真诚的心,认真钻研,耐心观察,相信,一定会有新发现和新结论。只要你坚持下去,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位大自然的有心人。

仔细观察,你们会发现,大自然中的环境不断地被破坏,人类都在无视自然,不断开采自然,其实,科学家都正在通过从大自然中的汲取,才能利用它们为人类造福,所以,我们要保护大自然,多种植物树木……这样,我们的家园才会更美丽,空气更加新鲜。

《森林报》之春,谢谢你,在2019年的春天遇见你,遇见最美的绿色。

朱自清的春读后感篇十三

居住在城市里的现代人,往往在不同程度上已经丧失了对季节与乡土的敏感。如果你在一个玻璃幕墙密闭的写字楼里上班,那你所处的环境是一个由灯光和空调所调节的恒定环境,外面无论如何刮风下雨都不会感受得到,甚至直到下班走出大楼才会发现外面正在下雨。至于说“乡土”,对城市居民而言,“乡土”本身是否存在都是个问题,因为至少在中文语境中,这好像通常都是指某种远离城市喧嚣的乡野环境,而城市是景观雷同的水泥森林,对生活多年的大都市怀有“乡愁”,这似乎是一种矛盾修辞。无论在哪里,城市都是受到最强烈人工干预的环境,也许只有生活在其中的艺术家和穷人还保持着对季节流逝和地理细节的敏感。

为什么要说这些呢?因为正是这种对周遭时空变迁的麻木,使人们丧失了永恒。城市中的典型景象是不分昼夜、纷至沓来的,因而对时空的感受也都是碎片化的。但要深入感受一个地方的风物和季节变迁,却必须在艺术敏感之外,还须加上深厚的情结与长时间专注的观察,而这才是最难的。除了像大学教师这样特殊的群体外,如今人们很少会长时间生活在同一块狭小的地理区域内,并且还能一直对它加以持续的关注——又或者,虽然长年生活在同一个小区里,但并不觉得它有什么值得一看的景物。然而在东方的审美中,时空的迁流中包含着最深沉的感受,这也就是为何《徒然草》中要这么说:“仔细想来,我在世上已经了无牵挂,只对于时序节令的推移,还不能忘怀。”

早在这本《无尽绿》出版之前,我便在豆瓣上看过宋乐天的文章与照片。这些文章常围绕一些恒定不变的主题:乡土、手工、博物、世情;而那些照片还常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她经常从同一个角度反复拍摄同一个风景在不同季节、天气、光线下所呈现的面貌,让人从画面上就能感受到那种时光的绵延。用她在书中的一句话说:“天竺是我在杭州常去的地方,一度曾保持了一周一次的到访频率,逐渐也就成为那儿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了。一年当中,无论什么时节,什么天气,得空时总想再去一趟,似乎那里存在着无尽的未知。”

这或许是一个观察者最重要的品质:他/她既要足够专注和投入,又不能对已经了如指掌的事物熟视无睹,而须保持着一种始终还有无数细节和未知有待探求的好奇心。无疑,这需要极大的耐心。我想起许多年前一次爬黄山时遇到的事:那次刚好烟雨笼罩群山,云海蒸腾,在一处山坳避雨时,正遇到一个摄影家在那里,他的表情就好像一个已经蹲守了三天三夜的狙击手。攀谈起来才知他已拍了二十年黄山,各种景象之下的黄山,他说黄山从来不会让他感到腻烦,相反好像每个角落和瞬间都是不一样的,百看不腻。

人们或许很容易将这种专注归结为某种“情怀”或“情结”——这一点,本书的自序中倒也不隐讳,里面说到全书篇章多以植物为主角,“喜欢亲近花草树木,对于乡村出身的人来说,也算是自然而然的事吧”。然而并不是所有乡村出身的人都具有这样的敏锐的观察,多数情况其实刚好相反,那就像鱼也无法像一个海洋学家那样观察海洋。这里有一个矛盾的要求:既身在其中对其有着情感纽带,又能把乡土作为一个客体来观察。

或许也正是这一点,使得宋乐天的文章不同于其他许多纯抒情式的散文(这实在很多),她的趣味不是文人化的,倒不如说更像个植物学家或手工艺人:她对那些景致风物念兹在兹,但最感兴趣的却是像田野调查一样去弄清楚它们到底是怎么回事,因而不满于早先许多人的解说“往往语焉不详,甚而有张冠李戴”。在这些地方,她简直像一个实验室里的科学家,在像用茜草根染布料着色,或用艾草青汁做糕点时,对配制、工具材料、制作步骤和最后效果的测试上,可说是某种匠人精神般的认真。可能也因此,在记叙这些时,她也不像有些散文家那样在情绪上不加节制,或在想象力上天马行空,甚至倒有几分拘谨。

不必说,《无尽绿》所提到的许多风物、民俗,都是典型的江南景象。虽然她写的主要是钱塘江两岸的杭州与绍兴(所谓“吴山青,越山青”,据说书名一度拟为《两山青》),但里面所提到的草头、采茶、簪花、卖花、蛇莓等等,大多是江南一带村镇长大的孩子曾体验过的事,甚至她里面提到小时候母亲抱着她去抓阄分田,我也有过一模一样的经历。只不过像木莲豆腐、葱包桧、天竺香市、打桂花这些,的确更有杭州那种特殊的风味。在中国或许也难有另一个城市能像杭州一样,四时花信能登上报纸的新闻版面,那显然也是因为市民们一直关心今年桂花最早哪天开。

和很多事物一样,乡土和自然在渐渐远去的时候,也就成了人们怀旧的对象。在日本,也是在工业化基本完成的1960年代,人们才开始重新回到乡村去发现“日本之美”,并开始重新找回传统的手工艺。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现在也行进在同样的道路上,正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乡土、手工、民间记忆和植物感兴趣,而能满足这种愿望的书籍却又是如此之少。和以往不同,对居住在城市里的新一代人来说,现在农业、园艺和手工都不是一种职业,而更多地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而那是值得人们去追寻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38840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