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促进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教案的内容设计应考虑知识的连贯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下面是一些教案的案例分享,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
数学教案-折线统计图篇一
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初步学会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统计知识在生活的应用,提高统计意识。
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正确确定竖线间隔。
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平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一、情境引入。
2.从折线图中,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二、新授。
1.两条不同的折线,分别表示曾母暗沙和漠河的最高气温走势。在统计图的右上角,这个叫图例。
2.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南北两地的最高气温情况,从图中就可以找出来。让学生找并说一说。
3.对比:两条折线中,曾母暗沙每天的最高气温都高于漠河的最高气温。
4.小组讨论:根据图中的气温走向,你能预测一下随着日期的推移,气温会怎样变化吗?
5.从图中找出以下问题?
两地哪天的最高气温相差最大?相差多少?
两地最高气温相差25℃的是哪天?
曾母暗沙和漠河的最高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从总体上看,两地这几天的最高气温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什么?
1.正上方写统计图的标题。
2.右下方标明制图的日期。
3.根据两组数据的多少和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水平射线为横轴,竖直射线为纵轴。
4.在纵轴上确定单位长度,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2℃。
5.设计图例。用实线图例表示_______,用虚线图例表示_______。
6.根据数据的大小,分别描出两组数据的对应点,再根据图例连接各点。
四、习题巩固。
1、85页试一试,独立完成。
2、85页练一练,独立完成,同伴之间相互交流。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显示数量的多少和进行数量的对比。
折线统计图特点:可以显示出事物的变化发展趋势。
数学教案-折线统计图篇二
1.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如下表。
(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
师指导个别学生。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小明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小明5岁半时的身高。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二小题的问题解答;。
四、小结评价。
五、作业: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
数学教案-折线统计图篇三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与学习兴趣。
新课开始我就讲述了最近发生的西南地区干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气候、降水量等与生活的关系。也激发了学生对灾区人们的情感。然后我各出示了两幅我们镇江市和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某一年中各月降水量统计图,让学生来观察、谈论,由于接近学生生活,学生是畅所欲言,说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我觉得这样处理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设置学习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古人也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疑”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原动力,“疑”是开启思维的金钥匙。例题教学时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镇江、青岛两个城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再提出悬念:“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这些问题仅在一幅统计图里找不到答案,需要把两幅统计图中相对应的数据进行比较,逐月计算两个城市降水量的相差数,才能找到答案。学生们先沉思了一下,紧接着都叫着举起了手,他们知道怎么办了,“合在一起”是大家共同的呼声,然后我出示了一幅简单合在一起的统计图,面对这幅乱七八糟的统计图,请学生自己讨论该怎样修改?课堂一下子就进入高潮,学生说的各种修改意见,一下子就把复式统计图的重点和特征都得了出来,让我体会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
(三)正确分析,大胆预测,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比如在统计男女生的身高时,在谈论了题中的问题后,我又问:“对于那些比全国平均身高低的同学,你有什么好的建议?”“看着这张统计图,你还有什么想法?你觉得这条折线会一直往上升吗?为什么?”这样,就把问题进一步得以延伸,体会到统计对生活产生的影响;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初步体验极限的思想,另外也是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创设情景,激发情感——设置悬念,主动探索——正确分析,大胆预测”等教学环节中学生即强化了思维,锻炼了能力,又增强了统计意识。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 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提供了2000年月平均气温的记录,但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熟知的身边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他们已经上六年级了,几年来,学生切实地体会到了学校的发展和进步,而学校几年来的一些事情变化的数据也很好调查和搜集,而这些数据既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呈现,也可以绘制成折线统计图,这是非常好的素材。所以我在学生绘制完条形统计图之后,把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引导到了另外的世界,“这样的数据还可以用别的形式统计图呈现吗?”使学生打开思路,展开联想,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讨折线统计图的欲望。
(二)在探索中绘制折线统计图。
当有人想到了折线统计图时,我有意让学生猜测和试画折线的样子,再给学生出示股票行情或其他事情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所感知,为学生进一步探索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奠定知识基础。再让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尝试绘制折线统计图,完成折线统计图。
接着,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中得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正确分析,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让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数学教案-折线统计图篇四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01、102页。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尝试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并进行描述、分析的过程。
2.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能用折线统计图有效的表示数据,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预测。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借助折线统计图来表述和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仔细观察。
师:预测一下,咱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可能与什么有关?
(可能与统计有关)。
师:为什么这样说呀?
(屏幕上有一张表格,还有两位同学在统计气温。)。
师:大家都这样认为吗?
师: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与统计有关的内容。继续看大屏幕。(师点击课件)。
二、新授:
1、复习引入。
课件出示某地xx年月平均气温条形统计图。
师:这是某地xx年月平均气温统计图。
师:谁知道,这是一幅什么统计图?
师:在条形统计图中,是用什么来表示各月平均气温的。
师:仔细观察这幅条形统计图,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师:想一想,条形统计图的作用是什么?
板书:表示数量的多少。
2、探讨学习第一道例题。
师:大家对条形统计图的知识掌握得很好。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些数据还可以用另外一种形式来表示,请看。
(课件动态演示直条变成点并连成线的过程)。
师:这也是一幅统计图,谁知道这是一幅什么统计图?
让学生充分想象,给予及时评价。
如有学生说出,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生1:我想知道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生2:我想知道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作用。
生4:我想知道通过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什么规律。
生5:我想知道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
师:老师相信,只要大家认真观察、勇于发现、积极探究,一定能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2)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观察比较、讨论交流、合作交流等活动,加强对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的认识。
师:下面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两幅统计图,并4人小组讨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请组长注意记录组员的发言,然后派代表汇报。比一比,哪组完成的最好。(学生在小组讨论后由组长派代表交流)。
预设:
不同点: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表示数量的,而折线统计图却是用点来表示数量的,条形统计图只有横格,而折线统计图既有横格,又有竖格。
师:这些横格,竖格起什么作用呢?
如有学生汇报不完整,老师加以引导。
(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表示数量的,折线统计图却是用点来表示数量的。
折线统计图用线段将各点连了起来,而条形统计图不需要。)。
师:对,你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么,通过这张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xx年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这就是折线统计图的重要作用,它能通过折线的起伏(教师做手势)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板书:清楚的反映出数据间的增减变化情况。
学生想到给以评价,(你的知识面真广)。
老师也带来几幅折线统计图,同学们想看吗?
课件一一展示。
(3)信息拓展。
(我猜想这幅折线统计图反映的是我国南方地区的气温)。
3、探讨学习第二道例题。
(1)了解公告信息。
师:是呀,南方地区气温偏高,尤其是7,8月份,降雨量也比较大,容易使河流水位升高,造成洪涝灾害,所以进入雨季,我们要时刻关注降雨和河流水位,作好防汛工作。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某市xx年的一份汛情公告。
指名读出公告的名称并说说你都了解了哪些信息。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怎样才能更清楚的看出水位的变化情况?
(2)自学例题。
师:课本第99页,就有一幅描述某地8月1日至8月6日水位变化的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与上一幅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并思考课本100页上面的4道问题。
给学生充分的看书时间。
(3)汇报交流,
师:这两幅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纵轴上第一格表示31米,而其他每个表示0.2米,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来的,(通过观察第一格的弯曲部分及虚线),为什么要隐藏,折叠起来。
引导学生回答课后问题。
师:图中的虚线表示什么?
师:警戒水位是什么意思,历史最高水位表示这么,它们在统计图中起到什么作用。
师:说说自己了解的情况和发现的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给以及时的点拨及评价。
让学生预测该地7、8、9日水位变化,及可能发生的状况。播放录象。
师:你还能想到那些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想到的问题。
三、课堂练习。
师:好,在我们课本的100页还有一幅某地xx年月降水量变化情况统计图,请打开课本看练一练,以4人一小组讨论解决下面的问题,并思考还可以发现那些新的问题,组内交流后汇报。
学生讨论开始,老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其中。
学生分组汇报,引导学生根据了解的信息联系生活实际的经验,谈谈看法。
鼓励学生提出的更多的问题。
师:从这幅统计图中,你们还能提出一些问题或看出哪些问题吗?
进一步带着问题观察、分析,并且找出其中反映的一些实际情况。
(降水量过多,还会造成水土流失,对环境也是不小的危害。要想防止洪涝灾害,我们就要多植树造林,保护环境。这样不但水土不会流失,而且树木还能储水,就不怕洪涝的危害了。)。
四、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折线统计图,你有哪些收获呢?学生自由发言。
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大家还想知道折线统计图是怎样制作的是吗?这个的问题我们下节课再研究。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家庭作业,请看大屏幕,谁来读一下。
课件出示:请根据自己的爱好或能力,选做一题。
1、结合今天的课程,写一篇数学日记《生活中的好朋友--折线统计图》,并把他发到学校的网站上,大家共同交流。
2、调查历届奥运会我国代表团获金牌数量,自己试着制成折线统计图。
数学教案-折线统计图篇五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全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根据要求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绘完整。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并作出合理的判断推理,解决相应问题。
3、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重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难点: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并作出合理的判断,解决相应问题。
电子白板、电脑、视频展台、课件、练习纸等。
(flash动画)江南春雨。
说说有关“春雨”的诗句,为什么还说“春雨一滴贵如油”呢?
1、读图辨析,复习旧知。
(1)出示两张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一张是“春雨绵绵”的无锡,另一张是“春雨贵如油”的北京。
(2)判断哪张是无锡的月降水量统计图?哪张是北京的?并说明理由。
判断交流。
追问:横轴表示,纵轴表示,单位,每一格单位长度是。
追问:你还能看出什么呢?
过渡:北京就是一个冬春干旱,夏季多雨的城市。
小结:像这样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不仅能清楚地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1、对比激疑,引出新知。
学生交流得出两张图合二为一方便比较。
示范画图:借助白板把这两张图合为一体。
明确:因为是对两个城市的月降水量进行统计,图中会有两条折线。为了加以区分,可用图例说明。红色实线表示北京的月降水量。蓝色虚线表示无锡的月降水量。统计图的名称要稍作改动,横轴仍表示月份,纵轴仍表示降水量。同样要写上制图的日期。
画图的步骤:描点写数据、连线。
揭题:这就是一张完整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
2、观察比较,获取信息。
谈话:你能根据这张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吗?你是怎么看的?
追问:从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小结:从整体上看1~7月的降水量呈上升趋势,7~12月的降水量逐渐减少,呈下降趋势。但每个月的降水量不同,上升和下降的幅度也不同。
小结: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3、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谈话: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来进行分析和比较的方法,在生活中无处不有。(出示练一练1:改名称为我国男女生6岁以后平均身高统计图)。
探讨: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现在身高多少?与我国同龄的小学生平均身高比一比。
追问:为什么他们的身高和统计图中的不一样?
4、巧妙延续,独立制图。
启发提问:看了这张图你有什么问题?
谈话:同学们认为生活中男生最后基本都比女生高。这只是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事实怎样要用数据来说明。
出示:我国12~18岁男、女生平均身高的统计表。
提问: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可以把它制作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学生在练习纸上作图(一生在电子白板上直接操作画图)全班交流反馈。
交流:男生的平均身高大约在哪个年龄段开始超过女生?
请你比较男女生的身高变化有什么不同?
追问:回答刚才的问题时,你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看统计图?为什么?
1、举例: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生活有广泛的应用。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复式折线统计图?(展示各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图片)。
2、出示:02年上海和悉尼的月平均温度。
追问: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追问:是02年悉尼气温又一场,还是悉尼气温一贯如此呢?
出示:悉尼145年间与02年年平均气温统计图。
老师暑假想去悉尼旅游,你会建议老师带什么衣服呢?
探讨交流。
2、谈话:第29届奥运会是什么时候在哪举办的?
追问:北京是一个夏季多雨的城市,为什么还要选在8月举办奥运会?
为了确保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在此之前,国家气象部门做了周密的统计。
出示北京03~04年和05~06年8月降水量统计图。
探讨:8月中旬的降水量多吗?(虽然有,但不多。)。
故事拓展:《奥运会背后的故事》。
数学教案-折线统计图篇六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师: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如下表
(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1.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
师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小明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小明5岁半时的身高。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发展趋势。
1.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二小题的问题解答;
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
数学教案-折线统计图篇七
教学内容:
教材62页、63页例3做一做,练习十三的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了解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练习十三第2题,使学生知道我国人均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渗透国情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的投影片各一张、图线一张(长8厘米,宽6厘米)。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图。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通过复习,不仅唤起了学生对旧知的回忆,而且还为学习新知识作了孕伏。]。
二、探求新知。
教师: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异同。
(再打出条形统计图的投影片)认真观察,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点?
出示例3:指名读出例3中统计表中各数据,师边引导边教学制作步骤。
教师述: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与制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基本相同,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教师:想一想,制作统计图的第一步干什么?指名说后,师出示画好的图纸(水平射线长6厘米,垂直射线长4厘米。)。
(2)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的间隔。
师:指名说制条形统计图第二步干什么?
生:适当分配各直条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生: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间的间隔。
师:原来统计表中有几个月份?(十二个月份)在水平射线上应如何划分?
师:请一名学生到前面量一量图纸中水平射线的长度。(水平射线长6厘米。)。
师:水平射线长6厘米,根据统计表中有12个月份,把水平射线平均分成多少等份?(13等份)。
这里用1厘米宽的距离表示一个年份,教师完成下图: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教师:指名说第三步干什么?问:这一年中最高的月平均气温是多少?
教师:垂直射线长4厘米,应如何划分?每一份表示5℃。
在垂直射线的箭头上方注明单位,教师完成下图:
(4)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教师:第四步干什么?生答后,指名到前面试着画一画,师加以帮助,画成如教科书69页的折线统计图。
(5)在图纸上方写上统计图的标题,注明制图日期及制图人姓名。
3、引导学生看图分析:
(1)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八月份的平均气温最高,二月份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三、四月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十、十一月之间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3)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哪个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
三、巩固发展。
1、65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自己画在书上,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换检查,并说明这个服装店衬衫销售量变化的情况。(总趋势是上升的)。
2、练习十三的第1题(通过这道练习,使学生学会看折线统计图)。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知道了它与条形统计图的联系的区别,谁能说说制作折线统计图关键要注意什么?(关键是注意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三的2、3题。
课后小记: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基本得以实现,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数学教案-折线统计图篇八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
3、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4、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趣促学。
提问:小朋友们知道2008年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北京)。
师:那你知道在过去的几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金牌的情况吗?
教师出示:24届奥运会获5枚金牌;25届奥运会获16枚金牌;26届奥运会获16枚金牌;27届奥运会获28枚金牌;28届奥运会获32枚金牌。
提问:这样表达大家认为好吗?为什么?
教师:大家提出了自己的理由,那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
学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
教师投影出示:
提问:从这统计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探讨)。
二、探究新知,强化技能。
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阐述,教师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教师板书课题)。
2、观察这幅折线统计图有哪些要素?
学生观察后回答:标题、横轴、纵轴、线段、单位长度等。
提问:你能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教师让学生同坐之间交流,然后集体汇报。
4、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异同。
学生充分探讨,然后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能够清晰地显示数据的增减变化规律。
5、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论证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提问:你有没有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学生回忆在生活中见到的折线统计图,如股票分析图、病人的心电图等,根据学生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教师:折线统计图有这么大的优点,那怎样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它的画法。
让学生打开课本看第110页例2,教师课件出示“陈东0~10岁身高情况统计图”。
提问:观察与前面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理解纵轴上0~50厘米用折线表示的意义(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选择正确而合理的刻度)。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先确定位置再描点,然后再将这两点连成线段。(教师课件演示0岁~2岁的描点、连线过程)。
提问:你能把这张折线统计图完成吗?
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在课本上绘制折线统计图,完成后教师课件演示绘制的完整过程,同时选取部分同学绘制的折线统计图在实物展台上展示。
三、全课总结,构建模型。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阐述自己的想法,教师适当点拨。
四、巩固拓展,内化新知。
1、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的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情况,并制成能折线统计图,预测本地近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
2、完成课本第112页练习十九的相关习题。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数学教案-折线统计图篇九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回忆铺垫
2、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又能知道什么?重点引导学生对两个城市的降水量进行比较。说说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我们还学过什么统计图呢?揭题:我们已经学习过折线统计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学习例题
你能根据图中折线的整体形态,说说青岛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吗?
根据第二幅统计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指名口答。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书)
启发: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城市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二)、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数学教案-折线统计图篇十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126 、127 页的内容及第129 一131 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3 题。
1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一、导入
投影出示第xxx 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的统计表。
学生回忆并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把数据表示出来。
提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师生共同完成两个国家所获金牌的折线统计图,然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
问:统计图的两个轴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二、教学实施
学生思考,并说出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
现在大家自己动手完成教材127页的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统计图。
2 、提问:观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试总结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容易地比较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画出图例。
3 、现在有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咱们就可以方便地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了。引导学牛回答教材第126 页例2 中的问颗,从而讲一步认识到从两条折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获得金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韩团则趋于平稳。
4 、指导学牛异成教材第129 负练习二十五的第l 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 一15 岁的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翎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 岁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5 、看完了亚运会,我们再去看一看学校的运动会。运动会上有一个项目――1分钟跳绳子比赛。有两位同学为了参加学校的运动会,提前10天进行了训练,对每天的成绩做了记录,大家看教材第128页中的统计表,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全班讨论第四问,对学生的发现给予肯定。
李欣和刘云跳绳的成绩都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情况不同。李欣是稳步提高,刘云忽高忽低;李欣最后四天的成绩呈上升趋势并且比刘云好,而刘云最后四天的成绩不如自己前几天的最好成绩。由此可以预测李欣的比赛成绩可能会超过刘云。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9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通过比较发现某地区7~15岁的男、女生平均身高都在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缓,增长速度要比男生的速度慢。第二个问题是开放式的,让学生通过对自己身高与平均值的比较,体会到统计对生活的实际指导意义。
2、完成教材第129页练习二十五的第2题。
根据甲乙两地的气候特点,选择乙地比较适合树莓的生长。“五一”黄金周时由甲地去乙地旅游,应准备一些厚一点的衣物。
3、完成教材第130页练习二十五第3题。
陈明的体重在13~14岁间增长幅度最大,而且他的体重始终都高于标准体重。
4、完成教材第130 页练习二十五的第4 题。
a牌彩电销售量逐渐降低,而b牌彩电的销售量在逐步提高并超过了a牌彩电的销量,根据这种变化趋势帮助商场经理做出决策,应加大b牌彩电的进货量同时降低a牌彩电的进货量,以保证比较稳定的销售额。
小组进行讨论,两组数据分别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更合适?为什么?
(1)适合用条形统计图不用研究变化趋势,可以用条形统计图。
(2)适合用复式折线统计图,因为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外出参加旅游的人数就越多。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交流,老师提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作用有什么不同?
小结:条形统计图不较容易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很快比较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通过学习知道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容易看出两个数据的变化情况,并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遍,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简单的实物投影已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利用自制课件或网页来辅助教学。可今天这节课,我却认为用实物投影仪来辅助教学相对于制作课件而言要高效。教学由统计表引入,当说明要看出两个国家各届金牌数的变化情况时,学生们很快想到了制作折线统计图,这时可以请两名学生在两幅单式统计图中分别中韩两图获金牌情况统计图(注意:发给两位学生的油性笔颜色必须不同)。然后,请学生观察统计表回答哪一届亚运会两国金牌数量相差最少时,学生们发现手拿两幅图进行比较很庥烦,顺理成章地引出把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这时,教师将学生的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重叠在实物投影仪上,新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快速就制作成功了。此时,适时追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两条折线哪条代表中国、哪条代表韩国?谁能想个办法让大家一看都明白呢?”从而自然过渡到补充图例。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参与(统计图由学生手工制作),又使媒体的使用达到突破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同时与制作课件相比更省时、高效。
练习二十五第2题的第2小题,问这种植物适合在哪个地方种植,绝大多数的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还有的学生吵嚷着说“题目出错了”。原来,他们只会顺着1至12的顺序找,而不会跨年度思考。悲哀呀!学习了五年的数学,而且全班近半数学生在校外参加培优,可思维居然如此僵化,这是应试,也是我教学中没能将数学与生活实际很好的结合。
数学教案-折线统计图篇十一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师: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如下表。
(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
师指导个别学生。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小明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小明5岁半时的身高。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发展趋势。
1、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二小题的问题解答;
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
数学教案-折线统计图篇十二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1、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投影。
一、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出示教材第122页的例1。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1)算出平均数是1.475,认为身高接近1.475m的比较合适。
(2)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高接近1.485m比较合适。
(3)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52m左右比较合适。
2、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5、完成教材第124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2、3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三、思维训练。
小军对居民楼中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1)计算出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2)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数学教案-折线统计图篇十三
xxx。
1、知识能力目标: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
重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难点:弄清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学习。
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到什么地方玩?那你们去过科技馆吗?多去参观科技展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科技馆的工作人员想了解1998~2003年昆明市中小学生参加科技展的人数情况,于是做了一份统计图。
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
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二)、探究新知。
1、为了更明显的看出各年参观科技馆的人数增减情况,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
说一说它的.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
统计图上的各点又表示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
(1)、中小学生参加科技展的人数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感想?
小组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师带领学生从点和线两方面分析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问:在折线统计图中我们是用什么来表示数据?(板书: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我们明明用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它却叫做折线统计图你,说明这些线段中肯定藏着一些奥秘。
师问: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里面的各条线段,它们有什么作用?
(板书: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请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最后师再带领学生小结。
4、生活中很多方面都会用到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见过什么地方用到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起来说。
(三)、巩固应用。
练习十九第1题。
先观察折线统计图,再说一说从中获得哪些信息,最后完成问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作业。
课本115页第6题九、板书设计:折线统计图点数量的多少线数量的增减变化。
上升——增加水平——不变下降——减少。
略
数学教案-折线统计图篇十四
折线统计图。
教科书第108~109页以及练习十九第1题。
1、知识能力目标: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
重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难点:弄清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学习。
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到什么地方玩?那你们去过科技馆吗?多去参观科技展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科技馆的工作人员想了解1998~20xx年昆明市中小学生参加科技展的人数情况,于是做了一份统计图。
出示条形统计图。
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
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二)、探究新知
1、为了更明显的'看出各年参观科技馆的人数增减情况,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
出示折线统计图(板书标题:折线统计图)
说一说它的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
统计图上的各点又表示什么意思?
2、分析折线统计图
小组讨论:(1)、中小学生参加科技展的人数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感想?
(2)、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小组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师带领学生从点和线两方面分析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问:在折线统计图中我们是用什么来表示数据?(板书: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我们明明用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它却叫做折线统计图你,说明这些线段中肯定藏着一些奥秘。
师问: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里面的各条线段,它们有什么作用?
(板书: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3、出示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请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最后师再带领学生小结。
4、生活中很多方面都会用到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见过什么地方用到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起来说。
(三)、巩固应用
练习十九第1题
先观察折线统计图,再说一说从中获得哪些信息,最后完成问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作业
上升――增加 水平――不变 下降――减少
略
数学教案-折线统计图篇十五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106~107页的内容及第109~110页练习二十六的第4~9题)。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统计的理解。
投影片,小黑板、等。
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1课时
投影出示课本第106页例2的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见课本图形)
观察两图中数据,你得到了哪些数据?
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呢?
生答:我们可以把这两幅图画到一起就好比较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1.怎样才能更清楚地表示出两条不同的折线呢?
教师用电脑演示画图过程(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并用图例说明)。
2.学生在课本中画出死亡人口折线后。提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着重强调要用不同的线段来分别连结两组数据中的数。也就是制作复式统计图时,先要画出图例。
3.引导学生回答教材例2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两条折线变化的趋势。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4题。
这题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时,教师让学生结合甲、乙两地月平均气温的复式统计图,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从而了解甲乙两地的不同气候特点,然后由学生解决3个问题,再全班反馈。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5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15岁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的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3.课余时间完成第6题。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会画复式折线统计图,而且还能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得许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复式折线统计图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385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