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端午节端午节的故事范文(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5 07:57:15
家乡端午节端午节的故事范文(18篇)
时间:2023-12-05 07:57:15     小编:书香墨

通过阅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总结应该有条理、有逻辑,遵循一定的结构和规范。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如何克服困难,取得成功?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案例,供大家学习和借鉴,希望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家乡端午节端午节的故事篇一

今天是五月初五端午节,我们要去大姨家吃粽子。

路上我问妈妈:“‘端午’是什么意思?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妈妈说:“‘端午’的‘端’是开端的意思,也就是初。午指五,端午就是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为了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被秦国包围后,写了《怀沙》这首诗,跳入汨罗江,自杀而亡。南方人这时候还会赛龙舟呢!”

一进大姨家,香喷喷的粽子味迎面扑来。“啊,真香!”我大叫一声,吓他们一跳。大姨笑着端上穿着绿色“粽子衣”的粽子,脱下衣服露出了雪白的身子,还有一个红“嘴巴”。粽子一端上来,我和大姨夫迫不及待地吃起来,大姨夫咬了一口,满嘴长了许多白“胡子”。我们哈哈大笑。大姨夫却津津有味地舔了下嘴唇,说:“啊!又香又甜十分美味!”我们在一片欢笑中,都吃了粽子,过了一个快乐的端午节!

xx小学二年级:xx。

20xx年x月x日星期x晴。

每到此时家里都会从外买现成的来吃,虽说各式各样,有三角,有五角,有枕头样的;也都很好吃,有肉馅的,有蛋黄馅的,但还是没自己包的吃的爽。今年,我再也不想错过这个大好时机,商量好下午跑到有包粽子习惯的邻居家去学包粽子。

“不要紧,继续学,残局我来收拾”听了邻居家爷爷的话,宽慰了很多。有了失败,我小心了许多,也成功地包出了几只。几个包完后,我想给粽子换换照形。我用心地包着,一个比一个有趣。粽子下锅后,我没尝到我亲自包的粽子,我也不知道我最爱的蛋黄馅的粽子怎样包,但是我从包粽子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xx小学x年级:x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家乡端午节端午节的故事篇二

每到端午节,我的耳畔就会想起了奶奶教的那首儿歌:“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在我们这儿,端午节插艾草、香蒲是不可少的。还没到端午,奶奶就从河堤上割下几束艾草、菖蒲,把它挂在屋子里。菖蒲香香的,艾草却有一种刺鼻的药味,我问奶奶:“为什么要把它挂在家里呀!”奶奶慈爱地告诉我:“可以驱虫避邪呀!”奶奶接着说,“待会儿还要给你洗艾叶澡呢?”“为什么还要洗澡呢?”“防止你疰夏呢!”什么疰夏,我一点也不懂,我拉着奶奶的`衣角不停地问,想要打破沙锅问到底,奶奶笑着却不理我,又忙活去了。

吃粽子、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活动。端午节那天,一大早妈妈就忙开了。她淘好糯米,准备好各种各样的馅,蜜枣、鲜肉、红豆……开始包粽子了,妈妈把箬叶弯成一个圆锥形,先放进白白的糯米,然后,夹一块咸肉放在中间,再在上面撒一些糯米,最后把粽叶翻盖过去,用线牢牢系上,一个四角形的粽子就诞生了。到了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粽子,闻一闻,就让人垂涎三尺,我赶紧剥下一个尝尝,呀,真香,真好吃!

下午,爸爸开车带我们去溱潼看赛龙舟。还没进去,就听到喧天的锣鼓声。抬头望去,比赛场地真是人山人海。我赶紧拉着爸爸妈妈的手向前跑去。比赛开始了,五条龙舟在河面上一字排开,队员们个个精神抖擞。随着信号弹冲上天空,五条龙舟像五支利箭一般,直奔对岸。队员们你追我赶,不分上下。离对岸只有三十米了,只见红队的队员一起高喊:“一二三,划!一二三,划!“龙头擂鼓的那个人干脆站起来,有力地敲打鼓面。随着观众的呐喊声,红队不负众望,第一个冲过终点,场上一片欢腾。

“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啊,家乡的端午节,留给我们的是快乐,是满足,是夹着粽香的甜甜的回忆。

家乡端午节端午节的故事篇三

上午,爸爸领着我去看划龙舟比赛。还没有到江边,远远地就听到了锣鼓喧天,非常热闹。走近一看,江边插着许多彩旗,岸上人山人海,五条龙舟在江里一字排开,划船手摩拳擦掌在准备着。正式比赛开始了,只听一声炮响,五条龙舟像五支离弦的箭一样向前驶去,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加油声、锣鼓声、欢呼声……异常热闹。

记得那次端午节,我们家处处洋溢着端午节的气氛,可是一般人的家里总是呆巴巴的包粽子,有时候出去赛龙舟,那多没意思!我可不想这样过每一年的端午节,就在我左思右想的时候,脑子里的一根筋“嗖——”的一下抽起来了,何不来个自己创作粽子的比赛呢。说干就干,我抓紧时间,把表姐表弟和小伙伴全都都召唤来了,开始了,我们手忙脚乱,乱包,有的嘛,包个饭团,有的嘛,包个寿司,还有的嘛,东破一个西破一个。我想:这也叫有创意?我可不想像这样的创意,我嘛,想来想去,终于想到了一个好点子,我简单做了一个爱心,别人看了看我,都很惊讶,“这就是好点子……”我不管他们说,自己忙着做。

在这次端午节中我既是自己包了粽子,也感恩了妈妈!端午节,一个传统古老的节日,一个温馨充实的节日。多么美好的端午节啊!

家乡端午节端午节的故事篇四

真有趣啊,请让我来给你们介绍介绍吧!

在端午节的前一天,奶奶就要开始忙活了,早上的时候奶奶就在包粽子,我去奶奶面前说:“我来帮你吧。”奶奶说:“好,我来教你吧!”在奶奶在指导下,我先拿了一些粽叶做成三角形,然后放豆子和肉。奶奶教完了,我和奶奶就开始包起来。我按照奶奶的方法,我没包多久,就包了好几个,但还有十几个粽子没有包,我很累了,就问奶奶累不累?奶奶说:"累是类,但是不能停下来,否则吃饭的时候就吃不到美味的粽子了,我听了奶奶的话,动力十足,又开始包起来,还剩五六个了,我和奶奶用了很大力气来包,没包多久,终于还剩最后一两个了。经过奶奶的同意,最后两个我包的火腿肠味儿。哈哈,肯定好吃极了,闻着都想呢!

最后,我们把今天的成果放在盘子里拿去煮,煮好后,一阵扑鼻的粽香味儿传来了。我们开开心心地吃着粽子,心里美滋滋的。

真有趣,我爱,我最喜欢家乡的粽子了。

家乡端午节端午节的故事篇五

家乡有许多的传统节日,如:重阳节,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等,我最喜欢的节日就是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

端午节那天要吃那香喷喷的粽子,可是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吃粽子吗?

传说有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位爱国诗人屈原,因为自己的国家破亡,于是便愤恨跳江,人们怕江里的鱼儿吃掉屈原,于是便包粽子,将粽子投到江里给鱼儿吃。屈原跳江时是农历的五月初五,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便将这天定为端午节。

知道了端午节的来历,可是你们会包粽子吗?要先到店里买粽子叶子,再买点糯米,花生,葡萄干等,先把粽子叶清洗干净,然后把糯米,花生等食物放到粽子叶子上,按照三角形的`形状包起来,最后用绳子一绑就好了,由于我是初学者,总是把它包不紧,哎!管它三七二十一呢,先蒸上再说,蒸了一个小时后,打开一看,虽然皮已经开了,但仍然飘着那清香般的粽子味,再尝一口,更是无比的美味。

有些人吃过粽子后,还要赛龙舟。虽然我没有真正看过龙舟比赛,但是依然能想象出那热闹的场面。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端午节!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上课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尊老爱幼。在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长大才能为祖国做出贡献。

 

家乡端午节端午节的故事篇六

在端午节的时候,经常会发生很多让人感动的故事,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故事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端午节’是每年五月初五的这一天,传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产生的。听妈妈讲,有的地方过端午还会赛龙舟呢!我们这里虽然没有这项活动,但是吃鸡蛋包粽子插艾草带香包却是每年都要做的事情,端午节这一天正好放假,妈妈早一天就把香喷喷的粽子包好了,有蜜枣的咸肉的豆馅的还有我最爱的豆沙的。

起床后,洗刷完就赶紧跑去厨房找粽子。看到妈妈包的粽子我就像小猫见了鱼一样迫不及待的找到豆沙馅的就剥了起来,边剥边发现粽子不方不圆,微绿的粽叶包着白白的糯米还有红红的豆沙夹在中间,白里透着红,一边观察嘴里还时不时的有口水在打转。慢慢咬上一口,闭上眼睛,让香甜的糯米味在嘴里慢慢的散发,真是太香了。吃完粽子,妈妈还给我和弟弟带上了她天不亮就缝好的香包,说是会给我们带来吉祥。各种花布缝在一起,里面再装上艾叶朱砂和桃叶,闻一闻还有淡淡的香味。更是一种漂亮的饰品。我为了了解一下屈原,特意让妈妈帮我找到了他的有关资料。屈原是战国时期的一位爱国大臣,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我们一定发扬这种精神,传承我们的民俗文化和民族传统。

今天是个好日子:“端午节”。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每个家庭肯定有许多有趣的事!下面我来说一说我的事:

今天上午我起床后,刷完牙洗完脸后,我们一家人坐在桌子上开心的吃粽子,突然我想到了楚国一位伟大的好人:屈原。屈原很小的时候就受到了好的教育,从很小的时候就在心里许下了:一定要报效祖国。后来他长大了,看到老百姓有的屈辱,便决心保护、帮助他们。因为自己的力量始终不是很大,而且社会上的捣乱分子又在抓他,自己本可以乘船过江,还是跳江而死。

老百姓知道了这件事便去捞屈原的尸体,捞了很久始终没捞到屈原的尸体,于是他们想了一个办法:让鱼儿不咬屈原的尸体,只有把粽子扔入江内,让鱼儿吃粽子,这样才能保全屈原的尸体。后来每年这一天老百姓们都吃粽子,都往江里扔粽子。因此每年这天就是端午节。

在幻想完这件事后,我便讲给爸爸妈妈听,我们都沉重的低下头去。

每当我一个人散步在池塘边,看见嫩绿的芦苇叶长茂盛的时候,就知道端午节快到了,人们会用它的叶子包粽子,粽子可好吃了,粘粘的,一口就能出个蜜枣来,真让人回味无穷。

想知道端午节怎么来的吗?下面要我来告诉你们吧。一次我无意中,从《七彩语文》中得知,每年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天也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他是战国时期楚国人,自幼聪明,才华出众。二十多岁就参与楚国朝政,楚怀王很信任他,尽管朝廷中有些官员想方设法栽赃陷害他,破坏他和楚怀王的关系,但是他公正廉明,直到楚怀王去世。

后来,楚怀王儿子继位,他年轻气盛,亲信常言,将屈原免职流放。不久楚国一天天衰败,最终被秦国吞灭,屈原憎恨世界浑浊不清,没有光明,非常痛心。于是五月初五这天,抱着一块大石头跳进江里,当地老百姓直到了,都划船去救他,船在水面上像巨龙一样腾飞,也没能救出屈原,人们听说被水里蛟龙困住,又开始往水中扔五色线扎好的粽子,希望能赶走蛟龙。

从此每年五月初五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买绿豆糕,赛龙舟,门前插艾条等一些民间习俗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家乡端午节端午节的故事篇七

端午节最初是给女孩子过的节日,是中国的女儿节。

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明代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

五彩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端午节最初是给女孩子过的节日,是中国的女儿节。

系五彩长命缕,这是宋代就有的古老习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颈项上,叫长命缕、续命缕。明人余有丁《帝京五日歌》所云“系出五丝命可续”,指的就是这种习俗。

汉·应劭《风俗通》载:“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名长命缕。”后人也称“续命缕”。据此,即此俗直承汉代,至今已两千年矣。

传统之俗,取五色丝线拧成一般,系于小孩手臂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月七日“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

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会给你带来一年的好运.。

五彩缕有叫“五色线”、“朱索”、“百索”等,是端午节必备的物品。陕西风俗,端午节当天把彩色丝缕拴在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颈上,据说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这种彩色丝缕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丢进河里让水冲走。

陕西地区的传说认为这和药王孙思邈的事迹有关,将花线丢进河里,等于百病也被带走了,具有送灾的性质发展到现在,一般都用绣花用的丝线,颜色多且艳丽,用色比较灵活,多则十多种颜色,少则二三种。用什么色也很灵活,有些人手头有什么色就用什么色。等到五月五日这一天,大人小孩都戴上彩缕,走到一起时都会比比看谁的更漂亮,颇有情趣。当然比较讲究的人家依然是用五色线。

端午节戴五彩线可是很有讲究的。五彩线是用五种颜色的线制成。而五种颜色不是随便用哪五种颜色就行,而必须是青、白、红、黑和黄色。这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可以驱邪除魔,祛病强身,使人健康长寿。制成的五彩线佩戴时是男左女右,既可以系在手脖上,也可以系在脚脖上。

由戴五彩线而演变出戴香囊的风俗习惯。香囊俗称香布袋儿,也是端午节人们必戴的物件。香囊由各种花色的'布缝制而成,内装由丁香、香草、白芷、甘松、苍术和雄黄等制成的香料粉,用五彩线作索戴在小孩身上,其作用也是祛病避邪。如今,香布袋儿的形状种类繁多,体现出时代特色。当然,在小孩子身上涂雄黄酒也是为了避邪强身。正因为有这么多的作用和意义,所以,端午节戴五彩线、香布袋儿和涂雄黄酒仍延续至今而不衰。

五彩线象征五色龙,系五色线可以降服妖魔鬼怪。民间喜欢用五彩线系在儿童手腕上(男左女右),俗称“长命线”,以祈求压邪避毒,长命百岁。

家乡端午节端午节的故事篇八

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礼俗史》(香港秦兴书局1963年出版)一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10] 端午节源于夏至说闻世后,学者吞吐百家,从更广泛的视野去研究。

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文史知识》1983年5期)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节中“斗百草”、“采杂药”等与屈原无关。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2006年12月在韩国首尔举办的国际学术会上,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星亮先生,再度完善了夏至说,又提出端午节即夏至。

家乡端午节端午节的故事篇九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了楚国京都,屈原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家乡端午节端午节的故事篇十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慈祥的奶奶,亲爱的妈妈,和蔼可亲的幼儿园阿姨,给我们讲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这些民间传说,就像一杯杯香气扑鼻的清茶,让我们回味无穷。下面就让我说一个我所知道的民间传说吧!——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有个传说,在全国流传很广,是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因为秦国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心放弃自己的祖国,然而又有心无力,一气之下,于当年的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河而死。

屈原死后,楚国老百姓非常忧伤,纷纷涌到汨罗河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了船只,托起他的身体滑来滑去,老百姓们为了纪念屈原,便把米饭捏成团蒸熟扔进江中,久而久之,每年的五月五日就成了我们的节日。

家乡端午节端午节的故事篇十一

端午节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家乡端午节端午节的故事篇十二

屈原是出现在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博得中国人民爱戴的诗人。今年的农历端午节恰好是他的二二三0年忌。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天才的爱国诗人,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定于今年九月间为他举行隆重的纪念。

自纪元前三七六年,位于黄河流域的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个国家,历史上即进入了所谓战国时代。这时,在北方除雄峙关西的秦国以外,还有燕、齐两国,在南方的便只有幅员最大的楚国。这七个国家连年征战,彼此攻伐,前后竟绵亘了一百五十多年,人民的苦难,是不可言喻的。

屈原,名平,原是他的字。生于纪元前三四0年,死于纪元前二七八年。他所生活的六十二年,离开上述的战国时代的开始仅三十四年,下距秦帝国的统一中国亦不过五十七年。他出身于与楚王同姓的贵族家庭。楚怀王在位时,曾任职左徒(相当重要的官职,大概相当于副宰相的位置)。他不仅有渊博的学识,而且关心政治,热爱祖国。起初很得怀王的信任,无论是办理国家重要的内政和外交工作,都请他参加。他的同僚上官大夫很嫉妒他。

有一次,怀王命屈原拟草法令,这篇文稿还没有完成,上官大夫恬不知耻地打算定名顶替,据为己有,正直的屈原白然不能同意。上官大夫为此事,心怀不满,便到怀王面前去说屈原的小话,怀王听信上文的话,开始对屈原疏远。后来秦国想进攻齐国,但齐、楚两国既结为同盟,又有亲戚关系。事实上秦国如要想并吞六国,非先要把六国中较为强大的齐、楚之间的亲密关系打破不可。于是:秦国派遣谋士张仪到楚国去,游说怀王和齐绝交,并且声称愿意把商于那块六百里大小的地方送给怀王,作为附带条件。怀王是一个在政治上没有远见的人,被张仪的游说所动,立刻宣布和齐国绝交。事后派使者向秦索地。张仪故意托病不出,怀王以为他的做法还不能使张仪满意,又特地派人去辱骂齐王,以表示他态度的决绝。这时,张仪所预设的改治阴谋完全达到了,他的假病也没有再装下去的必要了。他摆出一副撒赖的面孔说:我当时只说送给你们六里地,并没有说过送给你们六百里地的话。怀王心知受骗,痛恨张仪,乃出兵击秦,连打了好几次大败丈;丧师失地,狼狈不堪。

从此楚国的外交政策,摇摆不定,忽面联齐,忽而联秦。秦昭王初立,愿意和楚国恢复邦交,送给怀王许多礼物,并约为婚姻,怀王接受了,还特地派人去迎接新妇。这时,在政治上比较失意的屈原,不能再缄默下去了,他极力地表示反对。刚复自用的怀王不仅不接受屈原的忠告,反面制止了屈原在政治上发言的权利。

三四年后,秦又兴兵攻打楚国,楚国在军事上连遭失败。怀王又起用屈原,派他到齐国去重结友好。不久,秦昭王邀请怀王到秦国去会谈。秦国当时对楚国的吞并意图是再也清楚不过的。忠贞的屈原非常明确地劝阻怀王,他说:秦国像虎狼一样狠毒奸诈,千万不可信任。更不能去赴会。怀王的幼子子兰是一个毫无骨气的人,他却劝他的父亲不可放弃这个诏媚秦王的机会。当怀王进入了武关,秦国事先早就埋伏了**,竟把怀王扣留住,要求割地。失去自由的怀王,这时多少有些觉悟,他拒绝对方的要挟,由于种种刺激,被逼病死在秦国,这是公元前二九六年的事。

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立,这个人比他的父亲尤为轻弱。顷襄王的弟弟子兰做了令尹(楚国的宰相),屈原对子兰劝怀王入秦是深为不平的,不免在语言和他的诗作中吐露出他的怨恨。子兰知道了非常恼怒。于是使上官大夫到顷襄王面前去制造谣言,屈原由于毁谤被流放到长江以南的地方,这次的流放,前后竞长达十多年之久。

屈原在这大长期的流浪途中,有机会比较深入地了解到民间的困苦,要求祖国振兴的心愿,更为迫切。但是,他在政治上的作用:几乎完全被当时昏庸的统治集团剥夺完了。他已经很明白地知道自己没有被召回的希望,虽然他无时无刻不在痛苦地关心着祖国的安危。

丧乱,他眼看到祖国即将走向覆亡的命运,他痛心于广大人民的流离失所,终于,在这一年的端午。投身于长沙附近的汩罗江里。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历史性的悲剧。

从历史传统上看,楚国是一个巫风很盛的国家,屈原早期的作品——“九歌”是一套娱神的乐歌。“九”并不是数目字,部沫若先生说,或许是纠字的意思,取其情意缠绵婉转。“九歌”传说是根据原来流传在沅湘之间的祭歌改作的。这些诗篇的保留,我们不艰体会到在改作——其实是加工过程以前,屈原是经过深堪地向民间文学学习和钻研的阶段的。“九歌”最值得我们加以注意的地方,第一是精醇而且新鲜的形式,第二便是屈原通过对神的描写和歌颂,表现了他对人间民最深执的感情。“九歌”计十一篇,其间最大部分是抒情的妻婉的恋歌,其次是战斗的悲壮的娩歌和庄严的肃穆的祭歌。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他晚年遭受放逐时血和泪的结晶。这首最负盛名的抒情长诗,主要描写一个苦闷的灵魂的追求,傍惶,和幻灭的感觉,上天下地,骑龙使鸟,用丰富的想像和巧妙的比喻,抒写自己一腔怀乡爱国的情绪,满怀生离死别的痛苦;再以神话佚闻,夹杂叙述,组成了这样一首扣人心弦的乐章。这乐章有时显得那么幽咽,有时又那摩么峻峭。贯穿全篇的主要的音流,便是他那股深击得令人下泪的爱祖国爱人民的感情。诗人唱着:

“哀民生之多艰兮,长太息以掩涕。”(可哀怜的是人民生计的困苦,长长城地太息,止不住我眼泪的倾流。)他的疾恶如仇的正义感,使他不暇顾忌个人的利害得失,他说: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我不怕个人遭受到任何祸灾,我担心的是祖国的军乘要被支解。)甚至于他歌出了这样的声音: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补。夫唯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真理是没有私心的,他要辅助世上的好人。只有伟大的热爱人民的人。才配享用我们广袤的国土。)类似这样的词句很多,都透露出屈原对君权的看法,他一再证明所谓君权一旦脱离了人民的要求,必然会定向灭亡的道路。上述种切,已足以说明我们的古诗人,他所拥护的是什么,他所反对的又是什么了。

《九章》乃是后人收辑屈原的作品九篇,合在一起,故名《九章》。就中“哀郢”篇乃是写于白起攻陷郢都的那个时期。其他的篇什除“橘颂”以外,大都是作于屈原自沉以前,那一段任期流亡的期间,所以调子非常沉郁。

《天问》是屈原作品中奇特的一篇;在形式上是四言体裁,内容变幻莫测,在这一诗篇中,诗人一连串发出一百七十二个问题,他对古代的历史传说说,宗教信仰,宇宙观念,都加以怀疑。这篇作品,反映出诗人禁压不住地内心的痛苦,正因为他面对着悲惨的现实,因而引起对一切信仰的崩溃。

此外现今流传的屈原的作品还有《抬魂》等篇什。

以上只是非常粗略地介绍丁一下屈原的作品。

陟升皇之赫戏兮,(我升上了光和热交织的太空,)

忽临睨夫旧乡。(我的视线忽尔接触到我下界的故乡。)

仆夫悲余怀兮,(马夫都不禁悲伤起来,马也踟蹰留恋,)

蜷局顾而不行。(只是低垂着头,又不时回顾着,不肯前进。)

——离骚句 (文怀沙译文)

是活泼,和谐,生动的。他的诗作的登富多彩的内容规定了他的形式,他新鲜的形式又加强了内容的突出。他的文体大大地区别于贵族的庙堂文学。诗篇中充满了奔放的想像,但,他的思想与感情还是紧紧地联系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他揭发了统治集团的黑暗。生活在今天的人们,依然从他的诗篇里得到鼓舞。

在纪念我们伟大的天才,爱国者!诗人——屈原时,我们应该记取,只有能热爱并且忠实于自己的时代,同时能正确地指出属于自己时代的要求的诗人,才能不朽。我们纪念屈原,应该着重指明他是热爱人民,热爱国家,关心政治的诗人。屈原的作品是在一定的程度内,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通过对个人苦闷与矛盾的描写,反映了他对当时黑暗政治的愤满。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所共同肯定的,乃是为正义而奋斗的性格。而他所认为的正义的内涵,明碓的说便是一种爱祖国、爱人民的伟大热情。

家乡端午节端午节的故事篇十三

说起介子推,人们大都将其与寒食节联系在一起。不过有说法认为,端午吃粽子的习俗原本与纪念介子推有关。

据说,介子推是晋文公重耳的大臣。晋文公重耳曾经流亡在外十九年,介子推曾偷偷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回国称君,封赏所有随他流亡的王公大臣,惟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便做《龙蛇之歌》以感悟晋文公,然后就背着老母亲跑到绵山隐居起来。《龙蛇之歌》的意思为“有一条矫健强壮的龙,遭到了上天的谴怒,卷角弃甲,遁迹于下土。志愿不能实现,蛇也和他同伍,龙蛇一齐行走,在草野中仍有分别。龙等到了升天之日,安居于他的龙庭,唯有蛇依然蹉跎失意,沉滞在灰色的泥土。抬头望着天空满怀怨恨,缠绕于心的是无限悲苦。并非乐于与龙为伍,忧心如焚是因为他没有丝毫的.关心和眷顾。”重耳读此文后,悔之莫及,亲自到绵山寻访,但介子推拒不出山。重耳无奈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他出来。谁知火烧了三日,介子推竟抱着大树和母亲被活活烧死。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五月初五不得生火。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粽子为寒食的一种,五月初五端午食粽子就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慢慢流传了下来。

家乡端午节端午节的故事篇十四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家乡端午节端午节的故事篇十五

在先秦时代,人们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的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就是在五月五日出生。他的父亲要妻子不要生下他,认为这个孩子会危害父母。纵观历史,此类事件记载很多。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他的'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便被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

从先秦以后,这个日子都被认为是不吉之日,为了趋吉避凶,人们往往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

端午节的故事8

过个别样端午节,一直是我期盼,没想到今年就梦想成真了,大家随我来看看吧。

早上一起来,便是美妙读书会,主持人就是程世龙。第一环节是好书介绍,大家都是开开心心地介绍好书。我比较感兴趣,是小升升介绍《大森林与小木屋》。听着小升升讲说,我也不禁有些入迷,打算回去好好看看这本书。我介绍书,就是《红脖颈林中悲歌》。书中红脖颈十分感人,临死前也没有忘记儿女。在讲时候,我特意突出了爱与奉献精神。但是心中也是一阵子紧张:“一定要坚持住啊。”除了最后结尾稍有仓促,我这次介绍还是很成功。

接下来又是介绍端午节的故事,大家纷纷发言。当然了,都离不开屈原。其实端午节应该是南方少数民族先开始过节日。但是,这次关于端午节小故事介绍还是令我大开眼界,知道了很多之前不太懂事。第三环节,自然是重头戏――才艺表演。我之前也没有准备,一到这个环节,腿肚子可有点转筋。好不容易想起来一个好办才艺――讲评书。因为平时天天听评书,一些精彩部分我也都记住了,就给大家说了一点百年风云开头,还真获得了成功。

读书会结束后,就是疯吃开始了。先是两盘开胃西瓜、后是程世龙妈妈包粽子、然后可乐鸡翅,大家吃到兴头上,大人们包饺子也热腾腾出锅了,又是对着饺子一顿风卷残云,摸摸舒服极了肚子,不由得感叹道:“真乃美味耶。”饭后就开始玩了。快乐一心给大家一人发了一根五彩线,戴在胳膊上,还别说,真有端午节味道。程世龙最够意思,成功当了主持人不说,还给大家准备了不少笔,拿在手里,更是美得合不拢嘴。

玩了一会儿,我们决定学一段英语,内容当然是关于端午节知识了。还是表姐想周到,在网上找到了一篇美国日报关于端午节报道,给大家一人打印了一份。我、丁一笑、小升升、吴泳翔、周昱、程世龙等人都开始学习这篇文章。经过表姐认真讲解,半个小时左右,大家都学会了这篇文章。王子衿姐姐自然是最厉害,几乎过目能诵,真是令我们自行惭愧。大家都只好以“她比我们多学一年”理由安慰自己。

怎么样,这个端午是不是很充实,既吃美,又玩开心,最重要是还学到端午节很多知识,真是别样端午节啊!

家乡端午节端午节的故事篇十六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屈原中国的端午节是屈原出现之前祭祀河神、乞求收成的节日。

因为在长江一带至今有“端午水”一说,也就是在端午节前后会有大暴雨导致的洪水。古人认为洪水是河神发怒的结果,为防止端午大水把秧苗等东西冲走,举行的一列祭祀活动,希望河神高兴,五谷丰登。

加上这时候一般是农耕的犁田、插秧季节,经常要在水里泡着,喝黄酒能有效去除风湿,相传黄酒是神仙赐予的酒,慢慢的也就形成了这段时间喝黄酒的习惯。这些并不是纪念屈原才形成的,也就是在屈原投江前中国就已经有了端午节这一说法,屈原投江更加让人们记住了这一天,也增加了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庆祝方式。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

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屈原中国的端午节是屈原出现之前祭祀河神、乞求收成的节日。因为在长江一带至今有“端午水”一说,也就是在端午节前后会有大暴雨导致的洪水。

古人认为洪水是河神发怒的结果,为防止端午大水把秧苗等东西冲走,举行的一列祭祀活动,希望河神高兴,五谷丰登。加上这时候一般是农耕的犁田、插秧季节,经常要在水里泡着,喝黄酒能有效去除风湿,相传黄酒是神仙赐予的酒,慢慢的也就形成了这段时间喝黄酒的习惯。

这些并不是纪念屈原才形成的,也就是在屈原投江前中国就已经有了端午节这一说法,屈原投江更加让人们记住了这一天,也增加了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庆祝方式。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当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

《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

《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

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

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

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并且人们还避。

家乡端午节端午节的故事篇十七

伍子胥家族在楚国很有名。先祖伍举是直言楚庄王有功劳的楚国名臣,其父伍奢是楚太子建的.老师。公元前520xx年,伍子胥因父亲伍奢、兄伍尚及全家100多人被楚平王所杀,而避难逃奔吴国。后结识吴公子光,并帮助公子光夺得王位,是为吴王阖闾。为使吴国能内可守御,外可应敌,他建议吴王阖闾“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禀,治兵革”,并受命亲自选择吴国都城城址。他“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最后选定城址,合理规划,建造了阖闾大城。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城。

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吴王阖闾信任。他忠心耿耿帮助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吴国国力达到了鼎盛之势。吴王阉闾去世后,他继续辅佐夫差即位,帮助吴国打败越国。伍子胥分析吴越两国由于自然条件的因素,二者只能存其一,所以他主张一定要灭掉越国。但是吴王夫差自矜功伐,听信伯噽谗言,允许越国保全下来。并将伍子胥赐死。五月初五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投入大江。伍子胥死后三年,吴国被越所灭,夫差掩面自杀,吴国百姓更加怀念国之柱石伍子胥。千百年来江浙一带相传伍子胥死后忠魂不灭化为涛神,端午节即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家乡端午节端午节的故事篇十八

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

端午节,是上古百越先民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纪念日。

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被赋予了很多文化内涵。

1、文化意蕴:关于端午祝福是该说“快乐”还是“安康”的讨论,背后其实是民众对节日精髓、传统面目的探寻,是希望能原汁原味地还原端午节的文化意蕴。

2、爱国之情:人们纪念屈原,不只是因为他的艺术造诣,更是因为他伟大的灵魂和深沉的爱国之情。

3、家国情怀:端午节里的家国情怀,更有大力弘扬的必要。对于很多人来说,端午节是个小长假,但对于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人员、客运工作者、环卫工人等许许多多奋战在一线岗位的人来说,依然是“战斗”的节奏,正是他们的默默坚守和负重前行,才有了“安康”的`端午节。他们的行为本身,就是对家国情怀的诠释,也值得全社会感念。

4、仪式感:每到端午节,各地都会组织各式各样的节日活动——诵读《离骚》、包粽子、做香包、划龙舟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构筑起节日的仪式感,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渐渐地与传统亲近。

5、赤忱的爱:端午节所承载的这种对祖国、对民族赤忱的爱,足以凝聚起我们持续拼搏和奋斗的磅礴力量。

6、传承责任: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传承好发扬好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是历史交予我们的责任。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36424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