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蝶恋花教案(模板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5 06:59:06
晏殊蝶恋花教案(模板17篇)
时间:2023-12-05 06:59:06     小编:笔尘

教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能够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和学习差异,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接下来是一份具有启发性的历史教案,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晏殊蝶恋花教案篇一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此词经疏澹的笔墨、温婉的格调、谨严的章法,传达出作者的暮秋怀人之情。

上片由苑中景物起笔。“槛菊愁烟兰泣露”,开篇即推出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为写照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轻寒”,即是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又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前人往往视明月为聊寄相思怀抱的多情之物。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孟郊《古怨别》:“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张泌《寄人》便径直赞叹明月多情:“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而作者却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当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不也是情理中的事吗?后来,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怅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正是从同一方向去发掘明月这一意象的丰饶而复杂的内蕴。

下片写登楼望远。“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由此驰骋想象,作者亦当是朱颜尽改。而从结构上看,碧树尽凋,野外才能变得格外空旷,作者也才能骋目远眺。这样,“凋碧树”又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的一种必要的铺垫。“独上西楼”,正面点出“独”字,与上片的`“双飞”遥相照应,是章法谨严的又一实例。“望颈,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于是逗出歇拍,“欲寄彩笺”二句。“彩笺”与“尺素”都是指代书信。二词重叠使用,一则是表示寄书意愿之热切,二则表示欲书内容之繁富。“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作者另词有句:“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踏莎行》)另诗亦有句:“鱼书欲寄何由达,山远水长处处同。”(《无题》)措辞相近,而不及此二句意味深长。

徐育民《历代名家词赏析》:作者工于词语,炼字精巧,善于将主观感情熔于景物描写之中。菊愁、兰泣、幕寒、燕飞、树凋、西风、路远、山长、水阔,这一切景物都充满了凄楚、冷漠、荒远的气氛,从而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从词的章法结构来讲,以时间变化为经线,以空间转移为纬线,层次井然,步步深入。

《宋词名篇赏析》:这首《蝶恋花》写出了闺中人秋日怀人的气氛,而没有堆金垛玉,铺排锦绣。是他深婉含蓄、“风流蕴藉”(王灼《碧鸡漫志》)词风的一首代表作。

王国维《人间词话》: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中的“第一境”。(按:这是用来作比喻,说对于大事业大学问,须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

晏殊蝶恋花教案篇二

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

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

一教时

一.导入:

看《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作者是谁?

晏殊。

介绍:中国北宋重臣,词人。字同叔。谥元献,世称晏元献。范仲淹、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下。他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他善于捕捉事物特征,熔铸佳句,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千古传诵。

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他另一首颇负盛名的词作――《蝶恋花》。

二.文本研习:

1.听课文录音,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

这是一首写离别相思之情的词,通过对昨夜到今朝所见景物的描写,抒写了离别及别后的伤痛。

2.这是一首婉约诗的代表作品,所谓婉约,指作者的情感不是直露而是通过富有情感的意象来表达的。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的上阕哪些意象写出了诗人的这种离愁。

……

(1)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2)燕子在这里也赋予了作者的愁绪。一是借燕子的飞去写出了女子敏感的心理;二是借燕子双飞反衬了女子的孤单寂寞。

这与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相类。

这样,诗人的离愁就借助了兰菊、燕子和明月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3.再看下阕,诗人进一步通过意象抒写了这样的离情。我们再来找找哪些词与上面照应。

……

(1)“凋”碧树,自然界的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故“凋”字既写出了景,又道出了情。

(2)既然主人公有着浓郁的离愁别恨,就要想法排遣,于是,她“便独上高楼”。却不料看到了一片无限寥廓的境界,这个空旷寂寞的环境更加重了诗人的空虚怅惘。

这句话意境开阔,借景抒情,被传为千古佳句。

(3)“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主人公想要音书寄远,可惜难以抵达,这样就把愿望和悲现实的矛盾凸现在了人的面前,增添了全词悠远辽阔的意境和令人思之不尽的情致。

三.小结。背诵。

晏殊蝶恋花教案篇三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此词写深秋怀人,是宋词的名篇之一,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上片描写苑中景物,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蕴含着愁苦之情。全词情致深婉而又寥阔高远,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作品原文。

晏殊蝶恋花教案篇四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赏析】:

此词经疏澹的笔墨、温婉的格调、谨严的章法,传达出作者的暮秋怀人之情。

上片由苑中景物起笔。“槛菊愁烟兰泣露”,开篇即推出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为写照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轻寒”,即是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又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前人往往视明月为聊寄相思怀抱的多情之物。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孟郊《古怨别》:“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张泌《寄人》便径直赞叹明月多情:“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而作者却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当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不也是情理中的事吗?后来,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怅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正是从同一方向去发掘明月这一意象的`丰饶而复杂的内蕴。

下片写登楼望远。“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由此驰骋想象,作者亦当是朱颜尽改。而从结构上看,碧树尽凋,野外才能变得格外空旷,作者也才能骋目远眺。这样,“凋碧树”又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的一种必要的铺垫。“独上西楼”,正面点出“独”字,与上片的“双飞”遥相照应,是章法谨严的又一实例。“望颈,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于是逗出歇拍,“欲寄彩笺”二句。“彩笺”与“尺素”都是指代书信。二词重叠使用,一则是表示寄书意愿之热切,二则表示欲书内容之繁富。“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作者另词有句:“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踏莎行》)另诗亦有句:“鱼书欲寄何由达,山远水长处处同。”(《无题》)措辞相近,而不及此二句意味深长。

徐育民《历代名家词赏析》:作者工于词语,炼字精巧,善于将主观感情熔于景物描写之中。菊愁、兰泣、幕寒、燕飞、树凋、西风、路远、山长、水阔,这一切景物都充满了凄楚、冷漠、荒远的气氛,从而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从词的章法结构来讲,以时间变化为经线,以空间转移为纬线,层次井然,步步深入。

《宋词名篇赏析》:这首《蝶恋花》写出了闺中人秋日怀人的气氛,而没有堆金垛玉,铺排锦绣。是他深婉含蓄、“风流蕴藉”(王灼《碧鸡漫志》)词风的一首代表作。

王国维《人间词话》: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中的“第一境”。(按:这是用来作比喻,说对于大事业大学问,须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

晏殊蝶恋花教案篇五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此词写深秋怀人,是宋词的名篇之一,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上片描写苑中景物,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蕴含着愁苦之情。全词情致深婉而又寥阔高远,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原文: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翻译:

栏杆外,菊花被轻烟笼罩,好像有着无尽的忧愁;兰叶上挂着露珠,好象在哭泣。罗幕闲垂,空气微冷;一双燕子飞去了。明月不知道离别的愁苦。斜斜地把月光照进屋子里,直到天明。

晏殊蝶恋花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1.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

2.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3.通过吟咏,了解古诗文赏析的一般方法和术语。

重点1.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

2.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难点1、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

教法及教具。

教学内容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词人,他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他的《浣溪沙》中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原诗: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二句,传诵颇广。知道这位词人是谁吗?对,他就是晏殊。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他另一首颇负盛名的词作――《蝶恋花》。

【自主学习】。

一、作者(参见导学案)。

二、诵读全词。

1.对照注释,注音。

2.听读录音。

3.齐读。

【合作学习】。

一、炼字析文,感悟意象:

1.读完这首词,说说词人想通过这首词传达什么情感?

明确:提示抓关键词“离别苦”写与友人(恋人)远别之苦。

2.古诗词中常将绵长的.情感溶于景色中,请同学们找一找,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菊、兰、轻寒、燕子、明月。

3.这些景物蕴涵了词人什么情感?又是怎么体现的?

明确:菊愁兰泣和词人一样痛苦以悲景写悲情烘托。

燕子双飞月明到晓不能体会我的愁绪以乐景写悲愁反衬一夜无眠。

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4.在词的下阕中,主人公用哪两种方法来排遣离愁别恨?有效果吗?

明确:“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看不见。

“寄彩笺”“知何处”寄无所踪“满目山河空念远”

5.这阕中用哪些字、词语点染出愁苦?(注意与词中前语的对应关系)。

明确:凋使……凋零使碧树一夜凋去,写风的劲厉肃杀。

独与上阕“燕子双飞”映衬写孤独无依。

望尽与碧树凋尽呼应境界一跃为广阔。

山长水阔渺茫无着落,写了悠远辽阔的境界。

6.前人说这首词上阕“情致深婉”,下阕“寥廓高远”,通过我们的分析,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紧扣词句中的用字,意境营造,阐述情感,体会词的风味转换。

请学生讨论交流,上、下阕分别小结。

【小结】。

1.齐读本词,上阕低沉婉转,下阕开阔畅达,试用声音充分体现。

2.你对赏析诗歌有什么心得。

板书设计。

(用案人完成)。

课外作业。

有感情地背诵此词。

教学札记。

晏殊蝶恋花教案篇七

1、初读词文,读准词文中的生字新词,根据节奏进行朗读,并能运用气息,按情感表达的需要,轻重缓急地进行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词韵的回响,并找出韵脚。

2、结合译文再读词文,理解词文所表达画面与意境。结合词文关键词“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理解词人当时的心境。

3、根据“蝶恋花”词牌的解说,再读词文,并观察词文的句式与押韵,找出“蝶恋花”这一词牌的句式押韵规律。结合“蝶恋花”同词牌名的词,验证这一词牌的格律特点。

4、引导学生运用词的表达句式与表达手法,根据词牌格律,结合词意填词仿写。

(师播放音乐)

师:你们都发现了什么呢?

生:音乐有时很急,很高,有时很缓慢,很低沉。

师:是的,你有一双敏锐的耳朵。同学们,不仅音乐有着高低起伏的音律变化之美,我们的古代诗词也是如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宋词《蝶恋花》,来感受古诗词特有的高低起伏的音韵之美。

(ppt出示例句:槛菊愁烟兰泣露)

师:同学们,你们试着来读一读这一句词。

师:同学们读得很用心,但如果多一点音韵上的高低变化就更好了。你们听老师来读两遍,注意听老师读的时候在音调的处理上有什么规律。

(师范读两遍)

师:用心的你们,发现了什么呢?

生:平音读得轻而缓,仄音读得重而急

师:是吗?那你也试着来读一读

(生读例句)

师:真好,如此就美得多了。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平长仄短”的读书方法。那么大家也用这种方法来划分这首词的平仄。画完后读给同桌听一听,我们待会儿来看看是男同学行,还是女同学行。

师:哪位男同学可以一马当先来读上阕?

(指名男生读)

师:哪位女同学敢挑战他读一读下阕?

(指名女生读)

师:看,有轻重才有抑扬,有节奏才有顿挫。如何读出词文的抑扬顿挫之美,词文的停顿也很重要,再听老师来读这几句,看看老师在哪些字词之间有停顿。

(师范读: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师:你们能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吗?

(指名学生回答)

师:那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读一读呢?

(师评价:读得好,好在哪?好在他在“烟”字停顿的时候还保留了气息,这就叫声断气相连。)

师:就让我们用声断气连的读书方法,把握好每一句词的节奏,和同桌来读一读这首词,开始。

师:谁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分享读的成果呢?

(指名学生读全词)

师:大家如此跃跃欲试,我们大伙儿一起来读一读,记住要轻重有别、节奏分明、声断气连

(教师引读)

3、

无韵不成词,在你们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有一个音韵始终在老师耳边回旋,是哪个韵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上阕的词尾:

......兰泣露

......双飞去

......离恨苦

......穿朱户

师:我们看看最后一个字,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露、去、苦、户是韵脚。

师:再看看他们在音调上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第三声、四声,是仄韵。

师:古诗词中的韵脚要读得重一些,声音要延长一些。按照这个方法读一读,读出音韵回旋的感觉来。

(生齐读尾句)

(二)

师:古诗词虽然短小,却能叙事,也能写景,亦能抒情,词人晏殊就是在一个落叶纷飞的秋天看见满目秋景,从而有感而发。同学们我们来看看晏殊笔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秋天。

(师配乐朗诵上阕词文,播放相关景色的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呢?

生1:我看到了菊花满地绽放,一片金黄,很漂亮。

生2: 我看到了早晨的兰花挂满了露珠,好像在哭泣一般。

(三)

生:不会。

师:那词人为何这么写呢?

生:因为词人自己心中忧愁。

师:晏殊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之间无话不谈,可谓是彼此生命里的知音。 可是因为种种原因,当时的晏殊已经和朋友分隔多年,心中思念却无法相见,词人心中有愁,才会见景生愁,把自己的情感都寄托在这一片秋景之间。

生:在望是不是有一个奇迹,他的朋友出现在他眼前。

师:是呀,如果知音如今仍在身边,他们此时又可能在干什么呢?

生1:可能在把酒言欢。

生2:可能在谈论彼此的心事。

生3:可能和朋友在一起快乐地欣赏秋景。

生1:悲伤

生2:孤独

生3:思念朋友

师:因为思念朋友而忧愁悲伤,那为什么作者不寄一封书信给朋友呢?

生: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师:无奈朋友从未给我写过信,我知道他现在在哪吗?即使写好了信又要往哪里寄呢?想到这里,更是无限的惆怅了。让我们走进晏殊的内心,去感受他的无奈和孤独,再把这首词读一读。

(师指名学生1--2个读词文)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蝶恋花,又名《鹊踏枝》、《卷珠帘》

上阕:74577

下阕:74577

共10句,60字

师:因为一首《蝶恋花》 ,几百年后的我们从短短几十字中读出词人的孤独悲伤,我们也能用相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1、出示例句:

花儿褪去了原本的鲜红,渐渐凋残,

青青的杏子长得还很小。

2、仿文填词:

押韵:仄韵

格律:上阕:74577

下阕:74577

共10句,60字

晏殊蝶恋花教案篇八

1、初读词文,读准词文中的生字新词,根据节奏进行朗读,并能运用气息,按情感表达的需要,轻重缓急地进行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词韵的回响,并找出韵脚。

2、结合译文再读词文,理解词文所表达画面与意境。结合词文关键词“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理解词人当时的心境。

3、根据“蝶恋花”词牌的解说,再读词文,并观察词文的句式与押韵,找出“蝶恋花”这一词牌的句式押韵规律。结合“蝶恋花”同词牌名的词,验证这一词牌的格律特点。

4、引导学生运用词的表达句式与表达手法,根据词牌格律,结合词意填词仿写。

(师播放音乐)。

师:你们都发现了什么呢?

生:音乐有时很急,很高,有时很缓慢,很低沉。

师:是的,你有一双敏锐的耳朵。同学们,不仅音乐有着高低起伏的音律变化之美,我们的古代诗词也是如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宋词《蝶恋花》,来感受古诗词特有的高低起伏的音韵之美。

(ppt出示例句:槛菊愁烟兰泣露)。

师:同学们,你们试着来读一读这一句词。

师:同学们读得很用心,但如果多一点音韵上的高低变化就更好了。你们听老师来读两遍,注意听老师读的时候在音调的处理上有什么规律。

(师范读两遍)。

师:用心的你们,发现了什么呢?

生:平音读得轻而缓,仄音读得重而急。

师:是吗?那你也试着来读一读。

(生读例句)。

师:真好,如此就美得多了。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平长仄短”的读书方法。那么大家也用这种方法来划分这首词的平仄。画完后读给同桌听一听,我们待会儿来看看是男同学行,还是女同学行。

师:哪位男同学可以一马当先来读上阕?

(指名男生读)。

师:哪位女同学敢挑战他读一读下阕?

(指名女生读)。

师:看,有轻重才有抑扬,有节奏才有顿挫。如何读出词文的抑扬顿挫之美,词文的停顿也很重要,再听老师来读这几句,看看老师在哪些字词之间有停顿。

(师范读: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师:你们能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吗?

(指名学生回答)。

师:那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读一读呢?

(师评价:读得好,好在哪?好在他在“烟”字停顿的时候还保留了气息,这就叫声断气相连。)。

师:就让我们用声断气连的读书方法,把握好每一句词的节奏,和同桌来读一读这首词,开始。

师:谁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分享读的成果呢?

(指名学生读全词)。

师:大家如此跃跃欲试,我们大伙儿一起来读一读,记住要轻重有别、节奏分明、声断气连。

(教师引读)。

3、

无韵不成词,在你们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有一个音韵始终在老师耳边回旋,是哪个韵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上阕的'词尾:

兰泣露。

双飞去。

离恨苦。

穿朱户。

师:我们看看最后一个字,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露、去、苦、户是韵脚。

师:再看看他们在音调上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第三声、四声,是仄韵。

师:古诗词中的韵脚要读得重一些,声音要延长一些。按照这个方法读一读,读出音韵回旋的感觉来。

(生齐读尾句)。

(二)。

师:古诗词虽然短小,却能叙事,也能写景,亦能抒情,词人晏殊就是在一个落叶纷飞的秋天看见满目秋景,从而有感而发。同学们我们来看看晏殊笔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秋天。

(师配乐朗诵上阕词文,播放相关景色的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呢?

生1:我看到了菊花满地绽放,一片金黄,很漂亮。

生2:我看到了早晨的兰花挂满了露珠,好像在哭泣一般。

(三)。

生:不会。

师:那词人为何这么写呢?

生:因为词人自己心中忧愁。

师:晏殊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之间无话不谈,可谓是彼此生命里的知音。可是因为种种原因,当时的晏殊已经和朋友分隔多年,心中思念却无法相见,词人心中有愁,才会见景生愁,把自己的情感都寄托在这一片秋景之间。

生:在望是不是有一个奇迹,他的朋友出现在他眼前。

师:是呀,如果知音如今仍在身边,他们此时又可能在干什么呢?

生1:可能在把酒言欢。

生2:可能在谈论彼此的心事。

生3:可能和朋友在一起快乐地欣赏秋景。

生1:悲伤。

生2:孤独。

生3:思念朋友。

师:因为思念朋友而忧愁悲伤,那为什么作者不寄一封书信给朋友呢?

生: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师:无奈朋友从未给我写过信,我知道他现在在哪吗?即使写好了信又要往哪里寄呢?想到这里,更是无限的惆怅了。让我们走进晏殊的内心,去感受他的无奈和孤独,再把这首词读一读。

(师指名学生1--2个读词文)。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蝶恋花,又名《鹊踏枝》、《卷珠帘》。

上阕:74577。

下阕:74577。

共10句,60字。

师:因为一首《蝶恋花》,几百年后的我们从短短几十字中读出词人的孤独悲伤,我们也能用相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1、出示例句:

花儿褪去了原本的鲜红,渐渐凋残,

青青的杏子长得还很小。

2、仿文填词:

押韵:仄韵。

格律:上阕:74577。

下阕:74577。

共10句,60字。

晏殊蝶恋花教案篇九

1.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

2.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3.通过吟咏,了解古诗文赏析的一般方法和术语。

重点1.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

2.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难点1、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

教法及教具。

教学内容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词人,他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他的.《浣溪沙》中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原诗: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二句,传诵颇广。知道这位词人是谁吗?对,他就是晏殊。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他另一首颇负盛名的词作――《蝶恋花》。

【自主学习】。

一、作者(参见导学案)。

二、诵读全词。

1.对照注释,注音。

2.听读录音。

3.齐读。

晏殊蝶恋花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1. 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

2. 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3. 通过吟咏,了解古诗文赏析的一般方法和术语

重点1. 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

2. 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难点 1、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

教法及教具

教 学 内 容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

有这样一位词人,他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他的《浣溪沙》中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原诗: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二句,传诵颇广。知道这位词人是谁吗?对,他就是晏殊。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他另一首颇负盛名的词作――《蝶恋花》。

一、 作者(参见导学案)

二、 诵读全词

1. 对照注释,注音

2. 听读录音

3. 齐读

一、 炼字析文,感悟意象:

1. 读完这首词,说说词人想通过这首词传达什么情感?

明确:提示抓关键词 “离别苦” 写与友人(恋人)远别之苦。

2. 古诗词中常将绵长的情感溶于景色中,请同学们找一找,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菊、兰、轻寒、燕子、明月

3. 这些景物蕴涵了词人什么情感?又是怎么体现的?

明确:菊愁兰泣 和词人一样痛苦 以悲景写悲情 烘托

燕子双飞 月明到晓 不能体会我的愁绪 以乐景写悲愁 反衬 一夜无眠

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4. 在词的下阕中,主人公用哪两种方法来排遣离愁别恨?有效果吗?

明确:“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看不见

“寄彩笺” “知何处” 寄无所踪 “满目山河空念远”

5. 这阕中用哪些字、词语点染出愁苦?(注意与词中前语的对应关系)

明确:凋 使……凋零 使碧树一夜凋去,写风的劲厉肃杀

独 与上阕“燕子双飞”映衬 写孤独无依

望尽 与碧树凋尽呼应 境界一跃为广阔

山长水阔 渺茫无着落,写了悠远辽阔的境界。

6. 前人说这首词上阕“情致深婉”,下阕“寥廓高远”,通过我们的分析,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紧扣词句中的用字,意境营造,阐述情感,体会词的风味转换。

请学生讨论交流,上、下阕分别小结。

【小结】

1. 齐读本词,上阕低沉婉转,下阕开阔畅达,试用声音充分体现。

2. 你对赏析诗歌有什么心得。

板书设计

(用案人完成)

课外作业

有感情地背诵此词。

教学札记

晏殊蝶恋花教案篇十一

原文: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

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

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赏析: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起句“槛菊愁烟兰泣露”,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的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的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此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晏殊蝶恋花教案篇十二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翻译:

庑廊上的栏杆曲折盘转,像是有意无意倚偎在绿树上,春风轻拂,千万条碧绿柔美的柳枝在朝阳的映照下,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泽。

远处,传来了美妙悠扬的筝乐声,是那么的`赏心悦耳,逗引得梁上的燕子双双穿过门帘,扑向春天温馨的怀抱。

然而,只几天时间,已是物换景迁:迎风飘扬的柳丝笼罩在漫天飞舞的落絮中;红艳艳的杏花,也经不住清明时节的纷纷细雨,眨眼间便萎谢凋零。

我想在梦中排遣春愁,可浓睡中,却被黄莺的啼叫声惊醒,美丽的梦中幻境,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翻译: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晏殊蝶恋花教案篇十三

罗幕轻寒,[2]。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3]。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4]。

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释】:

[1]槛:栏杆。

[2]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3]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4]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此词经疏澹的.笔墨、温婉的格调、谨严的章法,传达出作者的暮秋怀人之情。

上片由苑中景物起笔。“槛菊愁烟兰泣露”,开篇即推出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为写照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轻寒”,即是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又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

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前人往往视明月为聊寄相思怀抱的多情之物。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孟郊《古怨别》:“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张泌《寄人》便径直赞叹明月多情:“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而作者却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当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不也是情理中的事吗?后来,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怅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正是从同一方向去发掘明月这一意象的丰饶而复杂的内蕴。

下片写登楼望远。“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由此驰骋想象,作者亦当是朱颜尽改。而从结构上看,碧树尽凋,野外才能变得格外空旷,作者也才能骋目远眺。这样,“凋碧树”又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的一种必要的铺垫。“独上西楼”,正面点出“独”字,与上片的“双飞”遥相照应,是章法谨严的又一实例。“望颈,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于是逗出歇拍,“欲寄彩笺”二句。“彩笺”与“尺素”都是指代书信。二词重叠使用,一则是表示寄书意愿之热切,二则表示欲书内容之繁富。“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作者另词有句:“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踏莎行》)另诗亦有句:“鱼书欲寄何由达,山远水长处处同。”(《无题》)措辞相近,而不及此二句意味深长。

【集评】。

徐育民《历代名家词赏析》:作者工于词语,炼字精巧,善于将主观感情熔于景物描写之中。菊愁、兰泣、幕寒、燕飞、树凋、西风、路远、山长、水阔,这一切景物都充满了凄楚、冷漠、荒远的气氛,从而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从词的章法结构来讲,以时间变化为经线,以空间转移为纬线,层次井然,步步深入。《宋词名篇赏析》:这首《蝶恋花》写出了闺中人秋日怀人的气氛,而没有堆金垛玉,铺排锦绣。是他深婉含蓄、“风流蕴藉”(王灼《碧鸡漫志》)词风的一首代表作。王国维《人间词话》: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中的“第一境”。(按:这是用来作比喻,说对于大事业大学问,须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

晏殊蝶恋花教案篇十四

晏殊的蝶恋花词融情于景,写得让人感同身受。大家是不是已经陶醉了呢?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读晏殊蝶恋花有感,一起来看看。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见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词的上阕便用“槛菊愁烟兰泣露”开头,一个“菊”、“愁”、“泣”便奠定了词的感情基调是伤感萧瑟的。是一首以悲秋寄离愁的作品。自古逢秋悲寂寥,所以在文人情结中有秋风秋雨秋煞人之说。“秋”也总是和文人的感伤,忧郁情结相联系。

首句的“泣”字用得非常好,采用拟人的手法。让读者的心情始带忧伤。兰花它为啥哭泣?是在与作者同悲吗?还是它也难耐这萧瑟的“秋”?“泣”字用在这与“感时花溅泪”有异曲同工之妙。次句“罗幕轻寒”进一步点明了时令已来到深秋,虽处在罗帏帐下,但寒意也逼人。作者此时此刻是多么伤心。燕子也会双飞,而我呢?孤单一人,睹燕思人,更是伤怀不已。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写得有点隐晦,但作者离情别绪的伤感还是不难让读者猜测,明月啊!你既不懂得离恨,此时你又为何穿过朱户,来到我的床前呢?当圆月在树梢头隐约美丽的时候,那温柔的月儿不单是照着幸福快乐,正在安然入睡的人儿,还有一颗孤寂悲伤,彻夜难眠的灵魂。也许作者是在等待一个承诺,那个曾经说过要在月圆时与他共同分享圆月的女子,又或是在思念远方的亲人。可如今月圆了,却又为何只剩下我一个人孤独呢?无眠的月光,将作者的思念离愁沥出一道道碎影。心已憔悴,梦也飘渺,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里作者的离愁很容易让人想起张若虚的“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春江花月夜)。

词的下阕作者将笔锋一转,在时间上写昨夜。“昨夜”与“到晓”在时间上形成对照。这又是作者的用笔之妙。先写黎明之景,再将画面回到昨夜,点明难眠的原因。

此作品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取景注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柳永、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足见此词之负盛名。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移情于景,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有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曳不尽的情致。

词的结尾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让人回味无穷,所以晏殊的《蝶恋花》一直被后人传诵,其动人之处也在此尽显。

晏殊蝶恋花教案篇十五

此词经疏澹的笔墨、温婉的格调、谨严的章法,传达出作者的暮秋怀人之情。

上片由苑中景物起笔。“槛菊愁烟兰泣露”,开篇即推出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为写照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轻寒”,即是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又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前人往往视明月为聊寄相思怀抱的多情之物。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孟郊《古怨别》:“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张泌《寄人》便径直赞叹明月多情:“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而作者却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当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不也是情理中的事吗?后来,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怅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正是从同一方向去发掘明月这一意象的丰饶而复杂的内蕴。

下片写登楼望远。“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由此驰骋想象,作者亦当是朱颜尽改。而从结构上看,碧树尽凋,野外才能变得格外空旷,作者也才能骋目远眺。这样,“凋碧树”又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的一种必要的铺垫。“独上西楼”,正面点出“独”字,与上片的“双飞”遥相照应,是章法谨严的又一实例。“望颈,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于是逗出歇拍,“欲寄彩笺”二句。“彩笺”与“尺素”都是指代书信。二词重叠使用,一则是表示寄书意愿之热切,二则表示欲书内容之繁富。“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作者另词有句:“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踏莎行》)另诗亦有句:“鱼书欲寄何由达,山远水长处处同。”(《无题》)措辞相近,而不及此二句意味深长。

徐育民《历代名家词赏析》:作者工于词语,炼字精巧,善于将主观感情熔于景物描写之中。菊愁、兰泣、幕寒、燕飞、树凋、西风、路远、山长、水阔,这一切景物都充满了凄楚、冷漠、荒远的气氛,从而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从词的章法结构来讲,以时间变化为经线,以空间转移为纬线,层次井然,步步深入。

《宋词名篇赏析》:这首《蝶恋花》写出了闺中人秋日怀人的气氛,而没有堆金垛玉,铺排锦绣。是他深婉含蓄、“风流蕴藉”(王灼《碧鸡漫志》)词风的一首代表作。

王国维《人间词话》: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中的“第一境”。(按:这是用来作比喻,说对于大事业大学问,须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

晏殊蝶恋花教案篇十六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此词写深秋怀人,是宋词的名篇之一,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上片描写苑中景物,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蕴含着愁苦之情。全词情致深婉而又寥阔高远,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栏杆外,菊花被轻烟笼罩,好像有着无尽的'忧愁;兰叶上挂着露珠,好象在哭泣。罗幕闲垂,空气微冷;一双燕子飞去了。明月不知道离别的愁苦。斜斜地把月光照进屋子里,直到天明。

晏殊蝶恋花教案篇十七

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引得古往今来人们多少感叹。今天我们一起赏析晏殊的另一名篇《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下片作者接着抒发个人内心的伤感,但作者并没有铺张,而是融情于景,写景抒情。“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同“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一样,都是典型的春天景色,但已包含了无限的情思。游丝,落絮,就如同流荡在外的游子,并且满眼都是,怎能不引发作者的伤感呢?再加上清明时节的纷纷细雨,打落了刚刚绽放的多少杏花啊!幸福总是如此的短暂,而痛苦却一次次打击着人们的心灵。作者难怪要怪罪那乱语的黄莺了,你为什么将浓睡中的我惊醒,可让我到哪里去寻找那美妙的梦境呢?这与唐代金昌绪的“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堪称一脉相承啊。那么作者到底有梦到了什么,作者却隐而不露,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

整首词作者由写景始,由写人终。写景抓住春天的特指,但有富于变化,在变化中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人先写人物的行动,把细筝移玉柱,但穿帘双燕却勾起了主人公无限的伤感,成为全词感情转折的基点。再写人物的心理,“惊残好梦无寻处”,直接抒发主人公内心的伤感。整首词写景与写人相互交融,通过穿帘的双燕,乱语的黄莺,游丝,落絮,清明雨,使人物的心理活动步步呈现,达到了情与景的高度统一,但又含而不露,堪称“金碧山水,一片空蒙。”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35039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