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古诗语文教案(优秀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5 05:16:17
三年级古诗语文教案(优秀16篇)
时间:2023-12-05 05:16:17     小编:灵魂曲

编写好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编写教案时可以参考相关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以下是一些编写教案的技巧和经验分享,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古诗语文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字。

2、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涵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代诗人罗隐以《蜂》为题写了一首诗,赞美了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的品质,那在这一首诗中,还会不会蕴涵着其他的思想感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简介诗人。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读完后同桌合作识字。

2、反馈识字情况,了解生字意思。

3、再读古诗,注意把句子读流利。

4、指名读、齐读古诗。

三、学生质疑,初步感悟。

1、结合教学挂图、注释,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质疑,同学之间互相答疑。师作点拨讲解。

(1)“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写出了无论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景致最美的地方都有它们奔忙的身影。以“借物喻人”的手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终日劳作的辛苦。

(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诗人以一个问句写出对劳动人民终日劳碌却常被剥削的同情,以及对剥削阶级的愤慨之情。

3、指导朗读。

4、尝试背诵古诗。

四、小结。

这首诗以“借物喻人”的手法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这样写比直接接效果会更好。学了这课后,你们也可以将这一表现手法运动到自己的写话中去。

板书设计:

为谁辛苦 为谁甜。

贡献了一生。

不求名利为人类所造福。

三年级古诗语文教案篇二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二、预习学案。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三、导学案。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a、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b、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c、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

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1.自由朗读,达以成诵。

2.同桌互读,练习背诵。

3.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别好?

习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忆、异、逢、佳、信、遥、遍、插,组词朗读。

2.说说这些生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或互相评点或大堂展评。

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

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练习。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3.自己练习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五、课后作业。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六、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送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三年级古诗语文教案篇三

山行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山行。

诗人:杜牧朝代:唐。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古诗赏析。

三年级古诗语文教案篇四

两课时。

1、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读懂诗句。

2、体会诗人在江上行船的所见、所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读懂诗句的大概意思,并能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

1、幻灯片。

讲授法、讨论法。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背诵几首古诗,朗读几句诗人李白写的诗句,说说自己学习古诗有什么感受。

2、导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喜爱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有一次,他来到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的天门山,面对眼前的景物,产生了奇特的感受。他把这种感受写下来,这就是本课的第一首古诗。

3、出示诗题。

4、读题,试讲诗题,并说明自己是怎样知道诗题意思的。

二、自读自悟诗句的大概意思。

1、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要求把字音读准,练习有节奏的朗读。

2、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默读思考,整体感知诗句的大概意思。

(1)重点理解“断、开、回、出”

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2)默读,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有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3)小组交流。

3、出示诗句,再请几个小组代表读一读,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随机指点。

三、感情朗读。

1、指导朗读。

2、读过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再想一想,你的这种感受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3、把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

画好后,

再交流一下,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四、练习朗读并熟读成诵。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指名背诵。

五、布置作业。

1、熟练的背诵《望天门山》。

2、把诗句默写在课文插图上。

3、课下自学李白的诗。

望天门山。

天门开。

碧水回。

青山出。

孤帆来。

教学这首诗,通过让学生看图片,学生真正理解了诗句,感受到了李白诗的豪放。

1、了解《题西林壁》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弄懂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内容。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讲解、讨论、总结。

投影器。

一、复习检查。

1、背诵第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1、用自己的话说题目的意思。介绍作者:苏轼。

2、出示投影片,

读初《题西林壁》。

指名朗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指导学生借助注释逐句理解。

(1)同桌互相解释词句的意思。

(2)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着重指导以下词语:

岭,指连绵起伏的山岭。

峰,巍然耸立的险峰。

远近高低,讲诗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

2、指名学生讲解全诗大意。(庐山从正面看,是一道连绵起伏的山。

岭;从侧面看,是一道巍然耸立的。

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象。不认识庐山的真实面貌,那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原因是什么呢?

结合投影思考回答。

结合这句话体会它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呢?(讨论发言)。

认识事物。

3、指导朗读。

4、学习生字。

(1)说说写“缘”字要注意什么。

(2)书写生字。

三、作业。

1、背诵《题西林壁》。

2、预习《三峡之秋》。

板书设计:

远近。

《题西林壁》这首诗字面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我把重点应放在了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首先,看课件,从不同角度看庐山,再联系画杨桃一课,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探讨这首诗的含义,采用采访的方法交流讨论的心得。

三年级古诗语文教案篇五

教学内容:

李白《秋浦歌第十四首》;罗隐《蜂》。

教材分析。

《蜂》一诗,借对蜜蜂辛勤劳作的描写及其意义的反思,赞颂那些象蜜蜂一样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造福的劳动者。

《秋浦歌》的第十四首诗的题材非常特殊,写的是正在从事紧张劳动的冶炼工人,这类形象不但在李白的诗中是绝无仅有,而且就是在中国整个诗歌艺术宝库中,也是十分罕见的,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不畏艰辛的精神面貌,作者由衷地发出赞美和钦佩之情。

教学目标: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教学重点。

1、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场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背诵导入,理解课题。

2、有会背李白的吗?学生背《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知道这首诗的文眼是哪个字?李白为什么会如此之愁呢?(安史之乱、社会衰败,受小人陷害,怀才不遇……)。

3、激情谈话,介绍背景,了解李白。

4、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秋浦歌其十四》。(师板书课题)秋浦,在今天安徽贵池一带,是唐朝铜、铁的重要产地。李白在天宝年间流寓于此,写下了秋浦歌共17首。

(二)、独立思考,初步感知。

1、看准字形,读准字音。要求把诗句读通读顺。

2、检查反馈:请学生读古诗,其他学生听后评价。

3、我们学习古诗除了读准字音还要做些什么?(弄明白诗意)。

4、请同学们自己默读古诗,自己思考古诗的意思。要求先不着急,自己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

5、课件出示“赧郎”的注释,让学生再次独立思考古诗的意思。

6、请同学逐行说说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补充。再连起来完整地理解诗的大意。

(三)、精读古诗,具象画面。

古诗一、二句,作者从视觉的角度,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1)读一、二行,作者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现代炼铁中钢花四溅的画面)。

学生1:只见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在夜幕中远远望去,景色非常壮观;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腥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

学生2:远远望去,炉中的火烧得正旺,紫色的烟雾不断地向空中升腾。半空中字眼袅袅。如流星的火星跳的非常欢快。

……。

(2)通过“乱”这个字,你体会到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

学生1:体会到了冶炼工人们非常辛苦,工作艰辛危险。

学生2:我体会到了工作虽然艰苦,但是这些工人工作热情很高。

学生3:我体会到了火星飞舞,像夏夜的萤火虫。

……。

(3)作者的心情如何?

感受诗人在亲临这种火热的劳动场面后,所引起的兴奋、欣喜而又夹杂着新奇、赞叹的多重感情体验,然后通过品读来回味。

古诗三、四句,作者从视觉、听觉的角度,通过正面描写,体现了工人们那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

(1)“郝”什么意思?郝的本意是因为羞愧而脸红。冶炼工人为什么脸红?

学生1:因为熊熊燃烧的炉火烤红了他们的脸。

学生2:因为繁重的体力劳动,需要不停地出力,工人们各个使足气力,脸挣的发红。

学生3:可能是在寒夜里冻得发红,火光又映照更显通红。

学生4:因为劳动的紧张,在月色的笼罩下和炉火的辉映中,一个个显得精神焕发,红光满面。

……。

(2)在这样的劳动状况下,工人们的心情如何?怎么体会到的?

学生1: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压垮他们,相反,他们在这种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豪迈与振奋。

学生2:他们才能够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昂扬地放歌,那高亢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响彻夜空,编织成一曲粗犷的劳动创造一切的赞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为之激情荡漾起来!

(3)想象一下,工人们是怎样劳动的?

(4)诗中“动”你认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的劳动号子应该是怎样的调子,该怎么读三四行诗。

学生1:我认为“动”的意思是惊动,因为诗中诗中说是“寒月夜”,夜晚非常安静,工人们的劳作惊动了寂静的夜。我认为他们劳动号子是响亮的。(读)。

学生2:我认为“动”的意思是“震动”,因为照亮天地的炉火就可以看出很多人在合作努力。他们一起发出的号子必定是震动河川的。号子是激昂铿锵的(读)。

学生3:我认为“动”的意思是“感动”,工人们劳动中的铮铮号子深深震撼了李白那颗失落的心,使他为之一振。号子是雄浑有力的。

学生4:我认为“动”的意思是“震撼”,寒冷的黑夜,工人们还这样挥汗如雨,那么他们的白天也一样辛苦,劳动人民的艰辛震撼着李白的心。号子是振聋发聩的。

……。

(5)还有什么震撼着此时的李白?“寒川”难道就是冰冷的河面吗?

学生: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无比艰辛;积极奉献……。

学生:“寒川”是李白那颗冰冷的心。

(6)教师小结:如果说诗歌的前三句是通过主要是通过画面来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在诗歌的结尾,则是通过音响效果来重现诗人当时所感受的听觉震憾。他在这一瞬间,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满头的白发,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贵,体验到劳动的崇高,于是他的内心再也无法消沉,他的灵感又一次焕然喷发。

(7)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配乐读,齐读、试背。)。

(8)齐背古诗,边背边想象情景。

(9)听《秋浦歌》歌曲,练唱,注意诗句中每个字的写法。

(10)默写古诗,同坐互批。

(四)回顾学习经过,总结提炼学习古诗方法步骤。(课件出示)。

(1)读通古诗。

(2)理解诗意。

(3)体会诗的情境和思想感情。

(4)诵读古诗。

(五)根据方法,自学古诗《蜂》诗。

(六)拓展延伸。

《秋浦歌》共十七首,我们只学了其中的两首。同学们课下搜集其他的十五首,我们来个《秋浦歌》品颂会。

专家意见:

有幸聆听到特级教师潘文彬校长和杨新富校长的热心指导,他们在仔细听完之后,给出了非常中肯的改进意见。这是我本次上课的一大收获。

其一,他们指出,像这类同为劳动体裁的古诗两首的教学,要对这两首诗做一个整体的认读感知。因为从编者的角度可以看出,他们之所以从纷繁复杂的古诗将他们选在一起,是因为他们都是一个共同中心主题,那就是赞美劳动的。所以我们在授课中不能机械地一课时学习一首古诗,人为地将古诗内在的联系割裂开。

其二、这首写于唐天宝年间(公元954)的秋浦歌系列古诗,它主要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逐步衰败的历史,李白在目睹冶炼工人的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同时,他更感受到了他们无比的艰辛,从诗句中的“乱”、“明月夜”、“寒”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国家经历战乱,黎民百姓的劳役之苦。寒冬的夜晚他们都要挥汗如雨,那可以想象他们白天呢?因此他们指出对古诗的理解和深度挖掘一定要紧密联系历史,把古诗教学放到那段历史中去,这样把握的方可更准、更深。课堂教学基调定的更为接近诗人创作初衷。

其三、高年级古诗教学要积极借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积累。比如对古诗的初步理解的教学环节中,我们可以直接进入“学生仔细读诗思考之后,还有什么不理解的。”然后由学生提出,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这样的教学环节是非常简约而富于实效。这样在这堂课中,就有更多时间去个性化地诵读古诗,具象古诗中的画面。在具象个工人劳作画面的教学中,还不够细致到位。学生的想象,教师的课件提示,如果时间充裕,学生会有更多精彩描述的。

借此对两位专家给与予的帮助再次表示感谢。

三年级古诗语文教案篇六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教案# 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断、楚”。

2.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3.背诵并默写古诗。

4.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气势磅礴雄伟秀丽。

青山—相对出。

孤帆—日边来。

山水相映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三年级古诗语文教案篇七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生动形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来读《古诗两首》中的《所见》。

二、简介作者: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袁枚,清代诗人,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人。注意不要把“枚”和“牧”混淆。

三、初读:

1、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所见》这首诗,自己解决生字问题。

2、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a、自己拼读;

b、指名领读;

c、生字描红;

d、交流书写注意点;

e、组词理解生字。

3、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四、品读古诗:

1、想象每一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师: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你能想象到哪些画面呢?

学生自由地读了一遍,然后停了下来。

师:多读几遍才能想象得更丰富更具体。

学生又读了几遍,然后渐渐停了下来。

师:谁来读读第一句?

学生举手,指名一学生读“牧童骑黄牛”。

师:读了这一句,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牧童骑着一头黄牛在向我们走来。

师:能说一说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吗?

生:这个牧童十岁左右,他戴着草帽,光着脚丫。

师:能说说是一头怎样的黄牛吗?生:是一头高大健壮的黄牛,它的肚子吃得饱饱的,全身的毛很光洁。

生:黄牛边走边甩尾巴,脚步声是哧通哧通的。

师:能把刚才想象到的内容连在一起来说一说吗?大家可以先自由地练习一下。

学生练习后,有人举手,指名学生具体地描述第一句所表现的情景。

师:接下来谁来读读第二句?

学生举手,指名一学生读“歌声振林樾”。

师:知道“林”的意思吗?

生:是树林。

师:知道“樾”的意思吗?

生:指林中成阴的地方。

生:这是一片茂密的小树林,这里有挺拔的杨树,有婀娜的柳树,有像绿色宝塔一样的水杉,有正挂着一串串白花的槐树,还有些我们说不出名字的树。

师:让我们置身于这样的小树林,感受一下,阳光怎么样?风又怎么样呢?生:这些树长在一起,枝繁叶茂。挡住了阳光,走在里面有凉快的感觉。当风儿吹过的时候,树叶轻轻摆动。

生:振。

师:我们一般在什么心情下唱歌?

生:高兴,愉快。

师:猜测一下,牧童因为什么而感到高兴呢?

生:他把大黄牛照顾得很好,大黄牛听他的话,所以他很高兴。

生:他在放牛的时候看到美好的景色,所以感到高兴。

生:今天要做的事情做好了,回家后可以玩了,所以他感到高兴。

生: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意欲”是什么意思?“鸣蝉”又是什么意思?

生:“意欲”是想要的意思。“鸣蝉”是正在鸣叫的蝉儿。

生:蝉儿在树上不知疲倦地“知了知了”地唱着歌。

生:他从牛背上下来,把嘴巴闭得紧紧的,站到树下,等待机会。

师:你们猜,牧童能捉到蝉吗?

生:我猜牧童是个捉蝉的高手,他一定会捉到那只蝉的。

生:我觉得也有可能黄牛会发出叫声,惊动蝉,所以牧童不一定能捉到蝉。

生:……。

师:牧童停止唱歌,或者大家想象黄牛发出叫声究竟对蝉有没有影响呢?请大家课后阅读《昆虫记》的相关内容,你会找到正确答案。

学生背诵这首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假如你就是诗人,你当时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请读出你的愉快与喜爱之情。

3、指名诵读并点评。

五、作业:

课后请大家把《所见》一诗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教后记】。

《所见》是一首浅显易懂的古诗,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根据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学生学古诗的要求,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想象这一方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在老师的提示下,先进行简单的想象,然后对所想象的内容逐步进行扩展,使所想象的内容不断得到丰富,学生也在想象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诗的意境。当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绪纠缠于牛是否会发出叫声及是否会影响捕蝉的效果时,我想到了开学初布置大家读《昆虫记》的事,于是立即用《昆虫记》结束了学生的争论。由于课上的想象主要是围绕一句句诗进行的,为了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所以将作业设计为改写《所见》。匆忙与浮于表面是这节课最大的不足。顾校长听了我的这一节课,肯定了我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效果,同时也向我指出:留给学生想象的时间一定要充分;在可能的情况下,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更深一层地去理解古诗。我想,不光是古诗教学如此,其他课文的教学也应该考虑这两点。

三年级古诗语文教案篇八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a、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b、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c、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1.自由朗读,达以成诵。

2.同桌互读,练习背诵。

3.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别好?

习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忆、异、逢、佳、信、遥、遍、插,组词朗读。

2.说说这些生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或互相评点或大堂展评。

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年级古诗语文教案篇九

教学目的: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三年级古诗语文教案篇十

一、结合三首古诗,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夜泊:不识:可怜:

君:白日:吟:

二、填空。

1.《枫桥夜泊》的作者是代。这首诗描写的是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哀愁。这首诗描写的是季节,时候,在对愁眠,“客船”上的`“客”指的是。“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话的意思是。

把比作。抒发了作者之情。

3.“千里黄云百日熏,。莫愁前路无知己,。“这首诗的作者是代。

三、读读诗句,先理解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啼:渔火:

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铺:瑟瑟:

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莫:知己:识:

四、连线。

《寻隐者不遇》唯见长江天际流杨万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松下问童子李白。

《鹿柴》空山不见人贾岛。

《小池》孤帆一片日边来。

三年级古诗语文教案篇十一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及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了解桃花水的特点,感受春天的美景和勃勃生机。

1.在朗读过程中了解桃花水的特征,感受优美的语言,想象三月桃花水给春天增添的勃勃生机。

2.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1.正确认读,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在朗读过程中了解桃花水的特征,感受优美的语言,想象三月桃花水给春天增添的勃勃生机。

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挂图,课文朗读cd。

1.设问引入:你们知道春天的河水双叫什么吗?为什么?提示课题,齐读。

2.练习激趣。谁能把三月桃花水、竖琴、镜子联系起来说一段话?

3.谈话激疑。是呀,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还是让我们先来读读课文吧!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识生字,读通课文。

2.检测生字认识情况,通过认读生字卡片等多种形式识记生字,鼓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3.指名读课文,分组朗读课文。

4.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把三月桃花水竖琴镜子连起来说一说。

5.指导学生勾画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齐读。

1.学生提出自己对课文不理解的问题。

如:为什么说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3.小组研读课文第五、六段。

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的意思的。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声音动听像小铃铛,像竖琴、琴弦 给春天

三月桃花水 颜色明洁像丝稠、像镜子 增添勃

流动的形态舞动着朝霞向前 流勃生机

1. 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

2. 了解桃花水的特点,感受春天的美景和勃勃生机。

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新词卡片。

1. 默写生字词。

2.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1.理解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2.体会情感,指导朗读。

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体会作者怎样的感情。

从课文的其他哪些方面也体会到这种感情?画一画,再读一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让学生小组内说一说自己识记的方法。

1.写你喜欢写的字。

2.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

4.一幅画

教学要求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理解课文内容。

2.想像画的情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积累优美词语和句段。

重点难点

1.感受、积累优美语言,弄清作者的观察顺序。

2.边读边想文中所描绘的情景。

教具准备

课文cd,几幅风景名画。

三年级古诗语文教案篇十二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登天都峰后的思想变化。

2.读懂课文结尾的一句话。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边读边想法。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

看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2.导语激情,揭示课题

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我们认真地阅读课文,勇攀高峰,一定觉得大有收获。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吧。(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推选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三年级古诗语文教案篇十三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三年级古诗语文教案篇十四

默读课文。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

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妈妈的养育之恩是无价的,应该孝敬父母。

通过两张账单的对比,懂得妈妈的养育之恩是无价的,应该孝敬父母。

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

一、导入

1、板书“060”,质疑:看到这个特殊的算式,你有什么疑问?

2、(在算式下方打一个问号)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藏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里。只要同学们把课文读懂了,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

3、出示课题,读题,理解“账单”。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碰到难读的词语或句子可以反复地读,读到自己认为满意了再停止。

2、出示难读的词:索取报酬如愿以偿羞愧万分蹑手蹑脚小心翼翼

指名读,结合理解

小心翼翼、蹑手蹑脚

3、默读课文,用上“索取报酬如愿以偿羞愧万分”几个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课文

师:课文所写的这件事中有两份帐单,那么我们就来研究这两份帐单。

1、学习彼得账单。

a、出示彼得账单。

b、请你仔细看这份账单的每条款项,一条一条读,指读。

从这一份账单上,你可以看出小彼得是个怎样的孩子?

句式:我觉得他是一个()的孩子,因为他()。

过渡:妈妈看了这份账单,什么话也没说。妈妈当时的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

晚上,小彼得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他所要的报酬。但同时,他也发现了一份妈妈写给他的账单。妈妈的账单上到底写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读“妈妈的账单”。

(1)请你仔细读读妈妈的账单,看看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妈妈的账单上后面的金额写的都是0芬尼。)

是啊,这是一份特殊的账单,谁愿意来读一读。

师:十年,妈妈把彼得渐渐地拉扯大,她给了彼得十年的幸福生活,却只要——(生回答)十年里,妈妈每天照料着彼得的一日三餐,仍然只要——(生回答)当彼得生病的时候,妈妈……却只要——(生回答),妈妈把所有的爱,所有的牵挂都给了小彼得,还是只要——(生回答)。多么特别的一份帐单呐!这难道仅仅是一张薄薄的账单呢?这是一份()的账单,一份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母爱呀!

(3)、彼得手拿妈妈这份爱的账单,读了起来,读着读着,许多往事拥上心头,他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十年里妈妈亲手洗的衣服是那样干净,舒适;十年里,妈妈的怀抱是那样的温暖;十年里,妈妈每天做的饭菜都是那么可口;他想起了很多很多成长中的故事。让我们也跟着小彼得回忆成长中妈妈给予我们的爱吧!

想起了自己过生日时,妈妈()

想起了天冷的时候,妈妈()

想起了生病发高烧时,妈妈()

想起了自己有了一点进步时,妈妈()

想起了(),妈妈()……

(妈妈为你的付出是应该的,妈妈不要你的钱;母爱是无法用价钱来衡量的。)

4、你能替他深情地读读这份账单吧

师:妈妈的爱,记不清,也数不尽。当小彼得感受到妈妈无处不在的爱时,面对这份自己开给妈妈的账单,你一定能猜到小彼得此时此刻的内心。

出示:羞愧万分。什么叫“羞愧万分”?

5、你们从那些词句中知道小彼得羞愧万分的?

四、联系生活总结。

1、我们的妈妈,也是用这样的爱陪伴着我们长大的,此时你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什么呢?

2、师小结:一句真诚的祝福,一杯浓浓的热茶,都是回报妈妈的一种好方式。老师希望,大家对妈妈的回报不仅是表现在今天,更多地表现在日常生活中!

三年级古诗语文教案篇十五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南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王安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三年级古诗语文教案篇十六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闻,白云无尽时。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韦应物。

胡马,胡马,

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

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隋朝民歌。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尺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北宋民歌。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32536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