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教案应该具备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科学系统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案要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看看这些优秀的教案分享。
有趣的管子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篇一
活动目标:
1、探索使各种物体转动的方法,体验活动的乐趣。
2、感受转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关注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1、幼儿第一次探索用的物品:纸杯、盘子、积木、光盘、陀螺、饮料瓶等。
2、幼儿第二次探索用的.物品:有孔的积木、纽扣、光盘,绳子;牙签、牛奶吸管、不同形状中心用针戳洞的纸片;纸杯、筷子。
活动过程:
一、探索让各种物品转动起来。
教师出示教具,让幼儿来进行认识(光盘、塑料瓶、铅笔等)。
(1)交代任务。
师:我们认识了这些物品,丁老师呀请小朋友来帮帮忙,怎么样使这些物品转动起来呢?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指导。
(3)交流与分享。
师:你用什么方法把什么转动起来了?
师:你们用转、搓、拧等方法使物品转动起来了,真了不起!
二、通过创造性地组合,探索让两种物品一起转动起来。
(1)交代任务。
师:请你用一样物品帮助另一样物品使它转动起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指导。
(3)你是让它怎么转动起来的。(边讲解边演示)。
(4)为什么会转动呢?(幼:小手在动等等)。
(5)教师小结:转动是围着一个中心点(轴),使它转动起来的。
三、寻找幼儿园(教室)里的转动物品。
(2)转动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例如:钟(可以给我们看时间)电风扇(能给我们带来凉爽)等等。
四、活动延伸。
找一找,家里有没有会转动的东西呢?与爸爸妈妈分享。
有趣的管子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篇二
1、在活动中探索脚的秘密,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2、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大胆表述自己探索发现的脚的秘密。
1、幼儿小时候的脚印。
2、彩笔(供幼儿描脚印用的)。
3、四条小路(垫子、地毯、小草、鹅卵石)。
一、谈话导入,引起兴趣。
1、看,这些是什么呀?(脚印)。
2、这些脚印是我们在小班时留下来的,去找找自己的'小脚印在哪里?
三、比脚印,探索脚的秘密。
1、幼儿比脚印。
师:把你们的小脚和你们的脚印比一比,你会发现什么小秘密呢?
2、交流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你的小脚怎么样了(脚长大了,脚趾长了,宽了……)。
(根据幼儿讲到的,来认识自己的小脚)。
四、游戏(走小路)。
提供四条路。
1、孩子们来找一找有哪四条路?
2、请你们光着脚到四条小路上去走一走,感觉怎么样?
(幼儿自由走小路)。
3、交流:你走了哪条路,感觉怎样?
(幼儿自由讲述)。
4、师小结幼儿讲述内容。
5、再次尝试,体验走小路。
师:我们的小脚感觉出走在不同路面上的不一样的感觉,小脚还有什么本领呢?
6、讨论小脚的用处:(走、跑、跳、踢)幼儿每说出一种,全体幼儿学做。
五、讨论保护小脚。
小脚有那么多本领,我们平时怎样保护小脚呢?(穿鞋、穿袜子、洗脚、剪脚指甲……)。
有趣的管子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篇三
1:初步知道影子的形成是由于物体遮住了光线这一科学原理。
2:尝试从不同的方向照射物体,获取光源、物体和影子之间关系的经验。
3:引导幼儿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求知欲望。
获得影子形成是有物体遮住光的科学原理。
理解光源与物体影子的关系。
投影仪、小手电筒每人一个、玩具娃娃、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
一:导入游戏(手影游戏)。
1:教师在投影仪下用手做各种手影,幼儿猜测这是什么。
师:咦,老师的这双手好神奇啊,快看看老师的手变了什么东西啊?(小鸟)。
师:小鸟在干什么啊?(它在飞)。
师:快看又变什么了?(小狗在叫啊)。
二:操作活动。
1、请幼儿拿起手电筒打开,让光照在桌上,观察有无影子(无)。再将玩具放在桌上让光照到玩具上,观察有无影子(影子出现了)。移动手电筒,观察影子的变化。关掉手电筒,影子消失。
2、讨论为什么会有影子?影子为什么会变化?
教师一次小结:因为光照射到物体上物体把光挡住就形成影子。光线位置较高时,影子就短。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较少的光线。当光线低斜时,影子就长。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更多的光线。
3、幼儿二次操作观察透明与不透明物体影子的区别。
教师二次小结:因为光照射在物体上物体将光挡住光无法透过就形成影子,透明的物体无法将光完全挡住,所以影子就比较模糊。
1、我们人有影子吗?除了人以外还有什么也有影子?影子会不会动?
2、带领幼儿到操场上寻找答案。
3、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教师帮助幼儿总结纠正。
踩影子。
幼儿两两一组互踩对方的影子,两方幼儿都要注意尽量别让对方踩到自己的影子但要想办法踩到对方的影子。
有趣的管子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篇四
1、探索使各种物体转动的方法,体验活动的乐趣。
2、感受转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关注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1、幼儿第一次探索用的物品:纸杯、盘子、积木、光盘、陀螺、饮料瓶等。
2、幼儿第二次探索用的物品:有孔的积木、纽扣、光盘,绳子;牙签、牛奶吸管、不同形状中心用针戳洞的纸片;纸杯、筷子。
一、探索让各种物品转动起来。
教师出示教具,让幼儿来进行认识(光盘、塑料瓶、铅笔等)
(1)交代任务。
师:我们认识了这些物品,丁老师呀请小朋友来帮帮忙,怎么样使这些物品转动起来呢?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指导。
(3)交流与分享。
师:你用什么方法把什么转动起来了?
师:你们用转、搓、拧等方法使物品转动起来了,真了不起!
二、通过创造性地组合,探索让两种物品一起转动起来
(1)交代任务。
师:请你用一样物品帮助另一样物品使它转动起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指导。
(3)你是让它怎么转动起来的。(边讲解边演示)
(4)为什么会转动呢?(幼:小手在动等等)
(5)教师小结:转动是围着一个中心点(轴),使它转动起来的。
三、寻找幼儿园(教室)里的转动物品
(2)转动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例如:钟(可以给我们看时间)电风扇(能给我们带来凉爽)等等
四、活动延伸
找一找,家里有没有会转动的东西呢?与爸爸妈妈分享。
有趣的管子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篇五
1、在观察指纹的过程中萌发对周围现象的好奇和探究欲望。
2、善于观察,发现指纹的秘密,并大胆表达和概括自己的观察结果。
3、积极思考,能够根据日常经验,对指纹的作用大胆发表建议。
【活动重点】。
了解指纹的不同,以及指纹于每个人的意义。
【活动难点】。
培养幼儿善于观察,乐于探索的精神。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经知道指纹是什么。
材料准备:指纹画若干、放大镜、印泥、白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观看指纹画,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
1、教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看几幅画好吗?”(好)。
2、幼儿观看指纹画,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和我们平时画得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些画是用指纹印出来的)。
二、引导幼儿观察指纹,了解指纹的外部特征。
1、教师提问:“你有指纹吗?指纹在哪里?”(指纹在手指肚上)。
2、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指纹。
(1)“你的指纹是什么样的?”(长长的、圆圆的')。
(2)“你的每个手指的指纹都一样吗?(一样、不一样)”
(3)“你的指纹和别的小朋友的指纹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三、引导幼儿观察归纳指纹的形状。
1、让幼儿用印泥将指纹印到纸上进行观察。并和同伴的指纹比较一下。(教师巡场指导幼儿观察发现指纹的形状、数量不同)。
2、让幼儿观察归纳指纹的形状。
3、教师总结:我们的手指上那些有的像螺旋,有的像花纹的就是我们的指纹,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大,有的小,花纹也各不一样。它就像我们的名字一样代表着我们每一个人。
【延伸活动】。
制作幼儿指纹身份证。
1、"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就像身份证,它只能代表自己,那大家一起来制作一个指纹身份证,好吗?(好)。
有趣的管子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篇六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让幼儿获得物体转动的经验。
2、指导幼儿尝试观察记录的方法,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活动准备:
塑料小陀螺、纸花片、长方形小积木、风车、球形插塑每组一份、记录表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这儿有五种不同的物体,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这小陀螺会怎样?
这几种物体都会转动吗?
二、幼儿预测结果。
请幼儿把你自己认为转或不转的想法记录在表的第一行格子里。
请幼儿介绍自己是怎样记录的?
三、幼儿操作,验证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并及时进行记录。
要求幼儿动脑筋仔细观察它们是怎样转动的?
四、讨论记录结果。
请幼儿告诉大家玩的结果与开始认为的一样吗?你又是如何记录的?
五、找一找生活中常见的转动物体。
六、再次探索物体转动的现象。
请幼儿再玩一次,仔细观察它们转动时有什么不同?
活动延伸:
制作风车,玩风车。
活动反思: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学为切入点,尝试了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也遵循了纲要中的多种原则。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通过提供多种幼儿身边熟悉的操作材料进行操作、观察、猜想、思考中体验、获取有关转动的知识经验。在交流中,我采取了自由交流、小组交流、集体交流的形式,让幼儿去探索发现。但在交流时,我对幼儿的问题太单一,只是问问孩子是怎么把物体转起来的,忽视了物体转动时的有趣现象,没有作很仔细的观察。
有趣的管子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篇七
设计意图:
本着我园“一课三例”的科研精神,听了王老师的第一个活动后,在大家的共同探讨下,拟订了大概的活动方案,我们认为在这个活动中,应该选好一个方向,引导幼儿去学习,而不是面面俱到。因此,我将有关指纹作用的知识淡化,只是作为一个简单的铺垫,而将有趣的美术活动作为本活动主要的活动内容,这样孩子们更容易融入活动中,积极投入,避免了孩子面对许多内容手足无措的情况出现。
活动目标:
1、能知道到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简单了解指纹的类型和作用。
2、乐意用手指印作画,并且能发挥想象力塑造各种不同的形象。
活动准备:
1、课前回家查找关于指纹的资料。2、放大镜(数码照相机),课件。
3、幼儿作画用纸,印泥,勾线笔。
活动过程:
一、讲述故事,引出课题。
1、“今天,张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有一天,有一个小偷趁着别人家里没人在家的时候,偷了许多许多东西,然后逃跑了,这个小偷很聪明,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线索,后来,警察们终于在一张桌子上发现了小偷的指纹,然后利用指纹抓住了小偷。”
2、师:“警察们可真厉害,利用小小的指纹就抓住了小偷,你们知道指纹是什么东西吗?”
二、幼儿讨论,教师简单讲解有关指纹的知识。
1、师:“有些小朋友已经知道了,指纹就是我们手指头上的纹路。这就是指纹(展示幻灯片),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指纹的秘密,你们可要竖起耳朵听好了,指纹的秘密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警察叔叔就是利用指纹的秘密抓住了小偷。”
2、师:“小朋友知不知道还有哪些东西用到了指纹的秘密?”(鼓励幼儿说出自己了解的知识)“不知道没有关系,我来告诉大家,你们瞧,因为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所以警察很容易根据指纹找到指纹的主人;很多大厦里也安装这个指纹识别器,防止不是住这座大厦的坏人进来;还有门、保险箱的主人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指纹当钥匙,来打开这些东西”。
3、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指纹的种类,指纹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弓型,纹路弯起来像弓一样;一种是箕型,纹路比弓型的要圆一点,不过这里还有弯出来的,像簸箕一样;还有一种是斗型的,看,中间圆圆的,我们小朋友先看看自己手指头上的指纹都是什么样的?看完了举手告诉大家。”(可以用照相机拍下幼儿的手指头,展示指纹)。
三、介绍指纹画,引起兴趣。
1、师:“刚才,我们小朋友都观察了自己的手指头,知道了指纹的秘密,现在,我要向大家介绍更有趣的指纹了,你们瞧,这些是什么?”(展示幻灯片,幼儿欣赏)。
2、师:“对了,这些都是用指纹画起来的画,把手指头蘸上印泥,在纸上印出手指印,然后用勾线笔画上眼睛,鼻子或者头发,这样手指印就变成了一个小人了;手指印还可以变出很多东西呢,你们瞧!你们想试试吗?我先提要求,请这边的小朋友站到桌子旁边,请这边的小朋友站在舞台旁边,每个人一张纸,一只笔;在用印泥的时候,不能抢;请小朋友遵守活动规则,能做到吗?”
四、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巡回指导幼儿,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创作出与范例不一样的作品。(播放轻音乐)。
2、教师讲评,表扬积极投入作画的幼儿。
五、师:“我们把我们的作品拿到教师去,挂到我们的小画廊里去,好吗?”
有趣的管子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篇八
1、知道风的形成是由于空气的流动。
2、通过操作,知道风能产生动力、风的大小能影响物体移动的速度这些特性。
3、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乐于尝试。
牛奶纸盒和泥工板人手一份。风车、自制彩带、纸制青蛙若干。事先对于空气的知识有一些了解相关视频。
1、通过感受扇子扇在脸上的感觉了解风的形成。
为什么你会觉得身上凉凉的呢?风是怎么来的呢?
小结:空气动起来了,风就来了。
现在,我再用扇子扇一扇你们,看看,有了风,把你身上的什么地方吹的动起来了?
2、了解风的特性。
(1)风能产生动力(出示风车、纸制青蛙、彩带)。
那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让空气动起来?(出示辅助材料)先请个别幼儿尝试。
我这里有一些玩具,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玩具?现在他们安安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我们怎么样想办法请风来帮忙让他们动起来?(提示幼儿可以交换玩)。
你是怎么让他们动起来的?
小结:跑一跑,扇一扇,吹一吹都能变出风来,有了风,就能让一些东西动起来。
(2)风的大小影响物体移动的速度(出示牛奶盒子、泥工板)。
跟风玩游戏开心吗?还想不想继续来跟风玩一玩游戏?(出示泥工板和牛奶盒子)我这里有泥工板和牛奶盒子,谁来试一试,用泥工板让牛奶盒跑起来。
小结:我们可以用泥工板靠近牛奶盒子的底部朝着一个方向扇一扇,牛奶盒子就能向前跑了。(两人一组找空地方比一比)。
(请几个幼儿到前面来比一比)刚刚谁的牛奶盒先到达,谁的晚到,为什么会这样的?
小结:原来风大,东西就跑的快,风小,东西就跑的慢。
有趣的管子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篇九
区别里外,增加空间知识。
1、1个菜盘,7个茶杯。
2、纸盒1个,里面装一个玩具小狗。
3、地上画圆圈、梯形各一个。
1、出示纸盒,把盒盖打开,拿起盒子使幼儿能看到里面的小狗,启发幼儿说出小狗在盒子里,把小狗拿出来,放在纸盒的旁边,启发幼儿说出小狗在盒子外面。告诉幼儿纸盒里也叫纸盒内。幼儿跟着说:小狗在盒子(外)面。
2、出示盘子和杯子,盘子里摆4个杯子,盘子外面摆3个杯子,让幼儿说出盘子里外各有几个杯子。
3、指地上的圆圈,向幼儿解释,圆把地面分成三部分:圆内、圆外和圆上。请5、6、7个幼儿分别站到圆内、圆外和圆上,让幼儿说出圆内、圆外和圆上各有几个人。注意说出里外。按口令,幼儿站到梯形内、梯形外和边上。让幼儿说出梯形内、梯形外和边上各有几个人。
4、关上房门,引导幼儿说出我们在房子里面玩,让3个幼儿站到外面,启发幼儿说出房子外面有3个小朋友。
有趣的管子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篇十
设计思路:区域工作时我班大部分孩子被纸杯吸引,他们把纸杯变成机器人,又把纸杯变成很多东西,我看到孩子们对纸杯变化那么感兴趣。所以设计这节活动,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想象进一步探索纸杯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探索用各种方式或使用各种辅助材料是纸杯变化。
2、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1、用纸杯接一杯水喝,问:我刚才干什么了?用什么喝的水?
2、纸杯除了喝水还能干什么呢?
3、幼儿操作,教师引导。
4、评析。
5、教师总结:“生活中有很多可变的东西,只要我们爱动脑子,一定会让更多可变得垃圾变得有用。
一、活动题目。
会“走”的盒子。
二、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制作会“走”的盒子,懂得废旧物品可以加工成有用的物品。
2、幼儿通过操作感知橡皮筋的弹性,学会简单制作玩具的技能。
3、幼儿通过实验记录,加深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养成关心科学、好奇、好问,乐于。
尝试的好习惯。
三、适用对象。
4~5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橡筋、小棒、橡皮泥、吸管、纸盒、绳子、曲别针、录音机、酸奶盒。
五、活动过程。
引入:幼儿模仿各种小动物随意地走入教室。教师提问小动物是怎样走路的。幼儿讨论各种各样动物行走的'样子。
(1)纸盒里有橡筋。
(2)纸盒里还有橡皮泥和曲别针。
做会“走”的纸盒。
选用橡筋一根,用橡皮泥裹住橡筋的中间,捏成一个小圆球,圆球表面要光滑。将带有橡皮泥的橡筋两端,分别穿入纸杯口两边的小孔里,分别用曲别针固定橡筋。用手转动橡皮泥将橡筋拧紧,放在地上,纸盒就会“走”起来了。
想一想,说一说。
(1)橡筋拧紧了,一松纸盒就走了。
(2)橡筋有弹性。
(3)像我的弹弓一样,一拉就将橡皮泥弹走了。
设计意图。
在晴朗的夜空,孩子们会看见许多行星。在他们的眼里,星星是有生命的,因为他们发现星星总在不断地眨眼睛。他们偶尔也会发现一颗流星从天边划过,留下长长的一道印痕。这些星星想干什么呢?此活动旨在让孩子们感受故事中的美好情感,拓展孩子们的想象空间。
活动目标。
1、了解有关流星、陨石的指示,理解故事内容。
2、感受作品中的美好情感。
3、提高角色表演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观察夜空的流星。
2、收集陨石的图片。
3、故事挂图、配乐故事。
过程建议。
1、回忆对夜空及流星的观察,说说自己对夜空的想象。
2、听配乐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看图听故事,感受作品中的美好情感。
4、听故事,学习故事中的词、句。
月亮婆婆说,地球是个怎样的地方?
小星星想到地球上去生活,月亮婆婆是怎样说的?
小星星对白云姐姐说了什么?白云姐姐又是怎么说的呢?
5、表演故事。
延伸提示。
1、绘画:小流星和他的朋友们。
2、绘画:神秘的夜空。
有趣的管子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篇十一
班里设有一个超市,超市里收集了各种瓶瓶罐罐,小朋友平时很喜欢玩,有时候故意弄倒它们使之满地滚,想到《纲要》中的要求:在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情感,在玩中学。所以就设计了这堂课。
1、通过玩薯片筒等罐子,体验物体滚动的特点,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2、尝试用自己的身体探索向指定方向滚动。
3、体验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体验物体滚动的特点,探索滚动轨迹余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各种会滚的罐子,若干不会滚的盒子,供幼儿滚的垫子,小兔、老虎、小鹿的图片,红、黄、绿三种不同颜色的请柬。
一、引出课题
1、出示“百宝箱”,介绍箱子里的`瓶子宝宝,罐子宝宝,盒子宝宝。
2、请幼儿给箱子里的宝宝分成两类:一类是回滚的,一类是不会滚的。
3、验证幼儿们分类的正确性,请幼儿分组上前操作。
二、提出问题,请幼儿举手回答
1、什么形状的瓶宝宝会滚?
2、什么形状的瓶宝宝不会滚?
3、请小朋友想想看还知道哪些东西会滚。
4、师幼一起小结:圆形的瓶宝宝会滚,方形有角的盒子宝宝不会滚。
三、游戏:全体幼儿一起滚动瓶宝宝并提出要求
可以用手滚动瓶宝宝也可以用脚滚动瓶宝宝;看看瓶宝宝在斜坡上滚,台阶上滚跟瓶宝宝在平地上滚有什么不一样;注意安全,小朋友之间不要相撞;当老师发出指令让瓶宝宝回家时,小朋友要马上带着自己的瓶宝宝回到自己位置上坐好。
四、表达感受
1、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瓶宝宝滚的方向,滚的速度。斜坡上滚,台阶上滚,平地上滚有什么不一样。
2、师幼一起小结:直筒的瓶宝宝直的滚,一头大一头小的瓶宝宝会转着弯滚,斜坡上滚的快,台阶上会跳着滚。
五、用幼儿的身体滚
1、告之幼儿刚才邮递员叔叔给我们送来了好多请柬,是小兔妈妈、小老虎妈妈还有小鹿妈妈请大家到它们家玩,给大家准备了好多好吃的东西,不过它们有要求的:要大家滚着到它们家。
2、发给幼儿不同颜色的请柬,宣布游戏规则:
4、游戏开始,老师关注幼儿的游戏情况,及时提醒违反游戏规则的幼儿。
5、游戏一遍后请幼儿回到自己的位置,把瓶宝宝送回家(箱子里),活动结束。
反思:本活动《有趣的滚动》中所用材料来源于幼儿的身边,每个幼儿家里都能收集到这些瓶瓶罐罐。活动的第一、二环节是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让幼儿知道什么形状物体的可滚,什么形状物体的不可滚,而第三、四节让幼儿再次操作体验物体在不同的地方滚动的速度不同,形状不同的物体滚动的轨迹不同,第五个环节用幼儿自己的身体向指定的方向滚,环节层层深入。幼儿在这样的探索过程中,循序渐进,更容易获得成功,体验到探索活动的乐趣,从而达到主动探索的目的。
有趣的管子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篇十二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橡胶制品。
2、让幼儿简单了解橡胶制品的特性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活动准备:各种橡胶制品若干、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1、玩一玩。
幼儿自主选择各种不同物品玩一玩,激发他们对橡胶制品的兴趣。
(1)启发幼儿玩时想一想:玩的什么?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
(2)提醒幼儿注意安全,相互避让。
2、说一说。
通过谈话、交流发现多种橡胶制品的不同玩法,并简单了解橡胶制品的特性。
(1)和同伴交流。
(2)个别幼儿说。
(3)教师对幼儿的讲述进行小结。
(4)小实验:水中取物。
3、想一想。
让幼儿联系日常生活了解橡胶制品的广泛应用及橡胶的来历。
(1)幼儿联系日常生活想一想,哪些东西是橡胶的。
(2)看课件了解橡胶制品的广泛应用及橡胶的来历。
4、跳一跳。
通过玩“跳橡皮筋”的游戏增强幼儿对橡胶制品的喜爱之情,发展幼儿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受孩子看的一本《和橡胶做游戏》的图画书的启发,发现孩子们对我们日常所用的橡胶制品既熟悉又陌生,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孩子们也很感兴趣。因此,我决定为孩子开展和橡胶有关的系列活动。本次活动我制定了三个目标:1、引导幼儿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橡胶制品;2、在探索中发现橡胶制品的好玩、有趣;3、在游戏中,愉悦孩子情绪,发展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并把重点放在探索发现上。
在活动中,我依据《纲要》精神,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尤其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来认识材料的特征。在开始部分,我让幼儿自主选择喜欢的物品玩一玩,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在活动的基本部分,我尊重幼儿自主、自愿、自选的原则,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并通过游戏让幼儿感知橡胶的弹性,发现橡胶制品的'好玩、有趣。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通过实物和课件,引导幼儿发现橡胶的东西不只是好玩,而且有用,并且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活动结束部分,激发幼儿发现橡胶更多的特性,以及更广泛的应用,吸引幼儿探究的欲望。
活动特点:本次活动,我遵循了《纲要》中科学活动应“让儿童亲历和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这一原则,并充分让幼儿尝试发现在摆弄、操作中愉悦心情,建构知识经验。
在活动中,也有一些我没想到的问题,有些环节没让幼儿探索的很充分,还是有些求稳怕乱。
有趣的管子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篇十三
为认真贯彻落实《幼儿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把握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以及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我生成了以科学领域为中心的中班主题活动《有趣的圆》。本次活动选自省编教材中班下册主题《好玩的玩具》。活动中,主要通过幼儿观察、探索、操作、实验等方法,找出身边的圆和身体上的圆,了解“圆”对人类的作用。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去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能找出生活中圆圆的东西,并用肢体做出圆。
2.了解“圆”对我们人类的作用,和“圆”成为好朋友。
3.积极参与区域活动,并分享在区域中的探索。
1.多媒体课件
2.手工区材料:纸、笔、橡皮泥等
3.益智区材料:图片、插塑玩具等
4.奇思妙想区:彩带、报纸、绳等
5.音乐区:音乐歌曲碟片、各种表演道具
活动重点:通过观察让幼儿找到身边和身体上的“圆”。
活动难点:动手操作创造出圆圆的东西。
1.律动《开汽车》,进人活动室。
教师带领幼儿跟随音乐开汽车进入活动室。
2.播放多媒体课件,发现生活中的圆。
(1)让幼儿观察图片,哪些东西是圆圆的`。
教师:在我们生活中,有好多圆圆的东西,他们都是我们的朋友,身边、身上、公园里、马路上等等,我们想想看,把它的名字说出来。 (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请幼儿一次性说出三种圆圆的水果。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都喜欢吃水果,下面请你一口气说出三种圆圆的水果。 (幼儿踊跃回答)
(3)教师引导幼儿在身体上找圆,然后用肢体来表现圆。
(4)教师讲解“圆”的好处,为什么有些东西做成“圆圆的”。
3.区域活动:寻找圆、制作圆。
幼儿到各个区域活动。活动中,教师个案观察。
(1)手工区:准备纸、笔、橡皮泥等材料,让幼儿动手画出、捏出、撕出大小不同的圆。
(2)益智区:准备图片、玩具等材料,让幼儿在图片中找出哪些东西是“圆”的,运用玩具插出圆的建筑物等。
(3)奇思妙想区:准备绳子、彩带、报纸等材料,让幼儿动脑动手把这些不是圆的东西变成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4)音乐区:准备和圆有关的歌曲,让幼儿听音乐创编出与“圆”有关的动作或者游戏,并和其他小朋友分享。
4.分享区域里的成果
(1)报纸可以怎么变出圆?你想到了几种方法?(幼儿自由回答)
(2)你发现图片里的圆一共有多少个?(幼儿自由回答)
(3)为什么喝的水杯口是圆的?(幼儿讨论)
(4)为什么车轮是圆的?(幼儿讨论)
教师请创编动作的幼儿带领其他幼儿一起跳舞。
5.活动总结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重点,让幼儿初步了解“圆”对我们人类的作用。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鼓励和表扬。
活动延伸:给每位幼儿发一条彩带,请幼儿用彩带想出多种方法变出圆。
活动反思:中班幼儿正处于对任何事都好奇的阶段,他们喜欢观察、探索和挑战,为满足幼儿这一需求,我在活动中不断地给幼儿抛出问题,让幼儿互相讨论,实际操作,动手动脑。在整个活动中从头到尾都调动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环节衔接有序,目标明确,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1.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幼儿的兴趣。我准备了一些常见的圆圆的东西的图片,例如钟表、硬币、猫头鹰、篮球等,让幼儿找出哪些东西是圆的,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2.提出问题,让幼儿思考回答。在活动中,提出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圆的,身体上有哪些是圆的,用肢体表现出圆来等。通过这样的提问,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培养了幼儿善于思考的能力。
3.利用区域活动达到教学效果。为了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我准备了几个区域让幼儿轻松愉快的去操作、实验,幼儿互相交流,共同成长,寻找答案。
总之,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目标展开,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还有不足之处,例如没有关注到个别幼儿,没有完全以幼儿为主,教师有包办代替的地方,在今后教学中应不断改善。
有趣的管子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篇十四
1、丰富对蛋的认知经验,感受蛋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2、鼓励幼儿大胆操作,发现无缝的蛋宝宝是捏不碎的科学道理。
3、通过活动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蛋若干
一、蛋的游戏——比较蛋的异同
1、摸蛋排序:摸一摸,看看这是什么蛋?
2、从小到大排一排
3、较异同:什么地方是不一样的?什么地方是一样的?
二、蛋的作用之一—了解吃蛋的多种方式
1、交流:蛋可以怎么吃?
2、拓展:哪些食品里会有蛋呢?
三、和蛋宝宝比力气
1)分别用力捏有缝和没缝的蛋
2)想想哪个蛋破了?为什么会破?
经验分享:无缝的蛋宝宝捏不碎。
蛋宝宝还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有趣的感受呢?请小朋友们多去观察发现
有趣的管子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篇十五
1、认识磁铁,了解它的特征及用途。
2、激发幼儿对磁铁吸铁现象的探索兴趣。
1、用磁铁制作出来的会跳舞的小人。
2、磁铁若干,塑料板,盘子若干。
(一)引出课题。
1、今天,老师从外面带来了一位会跳舞的小人。我们用掌声请她上来,好吗?(好)。
2、用这个会跳舞的小人来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讨论:小人为什么能跳舞?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小人下面有一块铁片,随着塑料板下面的`磁铁移动而移动。小人就能跳舞了。
(二)让幼儿自由操作,了解其用途。
2、让幼儿自由操作。提问:
(1)你拿着的磁铁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
与其他小朋友的磁铁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从而让幼儿了解它有不同的形状。
(2)小朋友刚才玩过磁铁,谁能告诉老师这盘子上的东西怎么啦?(有些被吸上来了)。从而让幼儿了解磁铁的吸铁性能。
(3)那小朋友观察观察,有哪些东西被吸上来了,还留些什么。
3、小结: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磁铁有不同的形状。还有吸铁性能。
4、那磁铁还能有什么用处呢?(个别幼儿回答)。
有趣的管子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篇十六
1、尝试用固定数量的木棒拼搭造型,感知形体与空间的关系。
2、喜欢拼搭游戏,能创造性地拼搭出不同造型的物体。
3、愿意与同伴合作探究,体验空间造型变化的乐趣。
活动准备。
1、ppt课件(含音乐背景)。
2、每人8根小木棒、1块操作板。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ppt,在背景音乐声中引出情境。
师:小白兔和小黑兔是一对好朋友,他俩总喜欢一块儿出去玩。有一天,他俩一起来到一片大森林里,走着走着,远远地看见前面有一些东西。是什么呢?它们很好奇。
师:(音乐骤停)它们走过去一看。哦,原来是小木棒!
2、继续播放ppt,引导幼儿观察用木棒摆放的图形。
师:嗯,小黑兔也有好主意,它想到了用小木棒来搭东西。我们来看看,它搭出了什么?(小黑兔搭出了一朵漂亮的花。)。
师:小黑兔用几根小木棒搭出了这朵花呢?它是怎么搭的?
师:小白兔想搭一个和小黑兔不一样的东西。我们来看看,它搭出了什么?
师:它用小木棒搭了一间漂亮的小房子。它是不是也用了8根小木棒?它是怎么摆放小木棒的呢?(有横放的,也有竖放的。)。
二、自主探索。
1、自由拼搭。
幼儿每人取8根小木棒自主探索,在操作板上拼搭各种图形。教师巡视,鼓励幼儿搭出各种各样的图形。
2、展示图形。
(1)共同欣赏几个有代表性的幼儿作品。
师:你们真厉害,搭出了各种各样的图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谁的作品?请你来介绍一下,你搭了什么?是怎么搭的?(请两至三个幼儿介绍。)。
师:同样用8根小木棒,小朋友们却搭出了不一样的图形。真是神奇的小木棒!
(2)欣赏立体作品,并与之前的作品进行比较。
师:瞧,这个作品很特别。请你们仔细看看这个作品和其他作品有什么不同。(这个作品是站着的,其他是躺着的。)。
师:这是谁搭的?请问你搭的是什么?是怎样搭的?
师(小结):小木棒不仅可以躺着搭,也可以站着搭。
3、总结和提升拼搭技能。
师:老师也带来了一些作品,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是用什么方法搭的。
三、学习新的空间造型方法。
1、感知和探索。
师:看了这些方法,你有没有新的想法?
师:现在,请你们再来试一试,用看到的这些方法搭出与众不同的造型。注意:立体造型要搭得稳,别让它倒下来。当音乐停时,要小心地保留作品,然后回到座位。
(每个幼儿拿8根小木棒,在操作板上自主探索,拼搭各种造型。)。
2、交流和提升。
师:大家都完成了。现在请两个小朋友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
师:×××,你搭的'是什么?是怎么搭的?用到了什么方法?
师:哦,你搭了一座小桥,桥下还有小船。你把四根木棒立起来,上面再平放一根,两边各斜着放一根,还有一根放在了桥下面。你用的方法真多。
师:还有谁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
师:×××,你搭的是什么?是怎么搭的?用到了什么方法?
师:你搭的是一栋高楼。两根木棒分开立起来,上面平铺一根后,再在上面垒一层,还有两根平铺在楼房两边的地上。你用到了很多方法,搭出了很棒的作品。
师:还有谁搭的也是楼房?和他搭的一样吗?你是怎么搭的?用到了什么方法?
师(小结):把小木棒立起来向上搭建,可以运用垒高、架空、穿越、盖顶、联接、转向、交叉等方法搭建出这么多有趣的造型,太有趣了。(边说边指出有相应技能的幼儿作品。)。
四、合作创意拼搭。
1、产生挑战自我的愿望。
师:×××把8根木棒都用上,搭出了这个高楼。有什么办法能让高楼搭得更高呢?
师:是的,两个人一起玩,把木棒合起来,数量就多了。你们愿意挑战吗?
师:看看在规定的时间里,两个好朋友合作能不能搭出更多的不一样的图形来。请听好要求:两个好朋友把木棒都放在这个箩筐里,然后一起到后面的桌子上找一块白色小广场(大些的操作板),商量好要搭什么,再一起动手搭。作品完成后就举手,我来给你们和你们的作品拍合影。
师:注意,当音乐停时,要小心保留你们的作品,轻轻回到座位上。
2、尝试合作搭建。
两个幼儿一组,共用16根小木棒进行大胆想象、搭建(如图五)。
五、欣赏造型作品。
师:老师把你们和你们的作品都拍下来放在了电视机里,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师:这是谁和谁的作品?搭的是什么?他们用到了什么方法?(分享多幅作品。)。
师:你最喜欢哪一件作品?为什么?
师:这两个小朋友把小木棒合起来就有了更多的木棒,就可以运用更多的方法搭出更多、更复杂的造型。
师(小结):这8根小木棒太神奇了,变出了各种各样的造型。以后,你们可以和三个、四个好朋友一起搭。也可以一个人用10根、20根小木棒来搭,看看能不能发现新的方法,能不能搭出更有趣的图形来。
师:你们来数一数,有几根小木棒?
师:有8根细细长长的小木棒,小木棒可以做什么呢?(幼儿猜测。)。
有趣的管子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篇十七
水是幼儿每天都能接触到的、熟悉的、喜欢的东西,我就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注意创设操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是幼儿变被动学习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1.在尝试活动中,了解水的特性。
2.能仔细观察,乐于尝试,懂得保护水。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1.两个金鱼缸(一缸水内有一条金鱼,一缸米内有塑料彩球),一玻璃杯清水,每组一份菊花精、白糖、盐、沙、石子、红豆。
2.人手一只塑料小篮、有洞塑料袋、有洞小容器、半玻璃杯清水、一条毛巾。
1、教师导入课题。
(1)出示一杯清水。
师:瞧,今天我给大家请来了好朋友——水。它的秘密可多啦,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水的秘密。
(2)幼儿猜猜水里、米里有什么。
幼:有的说水里有条金鱼;有的说水里有条金鱼在游来游去。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有的`说一看就知道;有的说透过水看到的。
师:看看米里有什么?
幼:有的说只有米;有的说什么也没有;有的说看不出。
教师从米里拿出塑料彩球。
小结:水是无色透明的,能看见水里的物体;米不透明,看不见里面的。
(评:以探索秘密引出课题,萌发幼儿的好奇心,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以具体形象的猜一猜活动,让幼儿自己感受水是透明的。)。
2、幼儿进行尝试操作。
(1)盛水活动。
幼a:小容器里的水跑到了盆里。
幼b:篮子放到盆里时篮子里有水,拎起篮子水没了。
幼c:塑料袋里的水流到盆里了,盛不住。
小结:水会流动。
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水的颜色及实物在水中的变化。
建议幼儿相互交流实验结果。
师:谁来告诉大家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幼a:糖、盐放在水中没有了,沙子沉到了杯底。
幼b:菊花精放在水中,搅一搅后没有了,水变成了淡黄色,小石子还在水中。
幼c:糖、盐、菊花精放在水中都没了,水变颜色了,沙子、红豆、石子都在水里。
师:小朋友观察得可真仔细。
小结:糖、盐菊花精放入水中不见了,这几样东西被水溶解了。
师: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东西能被水溶解。
幼:有的说果珍,有的说阿华田,有的说味精,有的说化肥,有的说感冒冲剂。
(评:提供多种材料,引让幼儿尝试操作,并引导幼儿自己观察、比较,讲述自己的发现。既为幼儿间的互动提供了机会,又使幼儿的主动活动得到了充分体现,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能力,也理解了溶解的含义。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3、引导幼儿保护水。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幼儿对水非常感兴趣,本次活动幼儿的积极性都很高,能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操作材料进行操作,在活动中,我先让幼儿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满足了幼儿的好奇、探索,希望尝试的欲望,强调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有趣的管子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篇十八
1.观察比较蟋蟀、螳螂的外形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性。
2.喜欢探究昆虫的秘密,发展比较观察的能力。
3.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与人们的关系,知道要爱护益虫。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1.捕捉蟋蟀、螳螂各5-6只,分别放于5-6个透明玻璃瓶内,用纱布封住瓶口。
2.记录表、记录笔5-6套。
3.幼儿学习资源。
1.猜谜语,引发幼儿对昆虫的兴趣
(1)教师分别说出蟋蟀、螳螂的谜面,请幼儿猜猜是什么,猜对后出示装有蟋蟀、螳螂的玻璃瓶,引发幼儿观察的兴趣。
(2)请幼儿自由观察蟋蟀、螳螂,满足好奇心。
2.分组观察记录,比较蟋蟀和螳螂外形特征的异同
(1)教师交代观察要求:4-5名幼儿分为一组,一起观察蟋蟀和螳螂。看一看它们身上都长了什么?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请一位幼儿把大家的发现在记录表里圈记出来。
(2)幼儿分组进行自由观察和交流。教师加入幼儿的观察,一起交流发现,解答幼儿的疑问,重点指导幼儿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比较两只昆虫的异同。
(3)展示观察记录,分享观察收获。请幼儿根据观察记录,说一说在蟋蟀和螳螂身上的发现。教师对幼儿的介绍进行提升总结,提出昆虫的概念和特征。
提问:蟋蟀和螳螂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共同的名称是什么?
小结:蟋蟀、螳螂的身上有六条腿,两对翅膀都会飞,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
3.引导幼儿讨论、交流,了解蟋蟀、螳螂的生活习性
小结:螳螂生活在田地里的植物上、草丛里,能吃掉苍蝇、蚊子、蝗虫等多种害虫,是我们的好朋友。蟋蟀生活在土穴里、草丛或砖块的下面,喜欢夜里出来活动,喜欢“打架”,能发出好听的叫声,吃各种作物、树苗、蔬菜和水果等,是害虫。
4.阅读幼儿学习资源,拓展幼儿关于昆虫的经验
1.将蟋蟀、螳螂放在自然角,带领幼儿饲养并继续观察,一段时间后带领幼儿进行放生活动。
2.结合有关昆虫的视频,或带领幼儿到户外寻找蚂蚁、蟋蟀等昆虫,观察它们的活动,了解其生活习性,增进幼儿对昆虫的认知。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281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