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三国演义的读后感(专业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4 11:41:09
读了三国演义的读后感(专业20篇)
时间:2023-12-04 11:41:09     小编:文轩

读后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思考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写读后感要注意结构的完整和层次的清晰,使文章更具有逻辑性和可读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的几篇经典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这些范文从不同角度出发,对不同类型的书进行了精彩的总结和思考。阅读这些范文,可以借鉴它们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同时也能够丰富自己的阅读和写作经验。希望大家喜欢并从中受到启发!

读了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篇一

寒假,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这次详读让我对书中人物故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看法。

书中内容丰富多彩,人物个性鲜明,故事鲜活生动,令我百看不厌。书中鲜明的刻画了孙权对庞统的以貌取人,刘备对百姓的仁慈宽厚,曹操在军事上奸诈自负,孔明在用兵上足智多谋,通过许许多多的故事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第一章桃园三结义,三个有着共同愿望和目标的陌生人在桃园结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这一拜便是一生一世一条心,也正是这一条心,成就了刘备成就了蜀国,让我也明白做什么事情dou要重情重义,不忘初心。正如现在面对疫情,我们作为华夏儿女应该团结一致一条心,听从安排抗疫情,病毒终会被我们击退。

十五章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让我学到了做人要谦虚,严于律己。

孔明用计气周瑜至死,告诉我们广阔的胸襟是多么重要,看到比自己强的人应虚心学习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这篇小说,教会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及做人的道理。不愧是国之经典。

读了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篇二

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上,我最喜欢张辽张文远。他原本是吕布手下第一大将后明智地投靠了曹操,在魏国张辽的武功绝不下于夏侯兄弟。他智勇双全,多次随曹操征战,他最有名的战役是合肥之战,以百倍以下的兵力大胜孙权,这主要因为张辽有智谋。所以才有“张辽威震逍遥津”这一出。

在蜀国我喜欢徐庶徐元值,他智谋出众,曾经大破曹仁的“八门金锁阵”,后虽被迫转投曹操,可却像个“废物”,从不为曹操献计,这是他的忠心和理智。

在吴国我喜欢陆逊陆伯言,他很聪明,智慧不下于周瑜,若不是他孙权早就命归酒泉了。他曾经识破吕蒙的计谋并且以骄兵之计大胜关羽,为吴国铲出一个大害。然后刘备着魔似的报复,孙权抵挡不住,陆逊又孤注一掷,以火攻在夷陵大放异彩,烧了刘备的部队,又像孔明气周瑜的样子气死了刘备。

培佳双语学校五。

原绍本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可是我有一个问题:原绍为什么要在阻止何进入宫的时候那么肯定,不是那么优柔寡断。可是在官渡却那么优柔寡断,许攸、许多人都被原绍杀了,所以才会大败。

所以我才选了姜维,他智勇双全,几次大败魏军,如果不是邓、钟两人阻挡,姜维可能会灭了魏国。

我最讨厌关羽,要不是他在华容道没杀曹操,天下不会被司马懿统治,而且他太骄傲,俗话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如果关羽不骄傲,就不会被杀,就不会引起70万大军。所以我不喜欢关羽。

姜维智勇双全,令敌将闻风丧胆,他的英雄事迹千百年来让人们津津乐道,他是我心中的真英雄!

读了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篇三

在一千年前,司马光撰写了为后人所铭记的绝唱:《资治通鉴》。千年后,当我们翻动书页,去品味那尘封已久的书香、史香的时候,不禁感叹:此真经典矣!

经典,就是永恒。

唐太宗曾经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王朝的兴替、历史的变迁,就是一面面镜子,我们用这面镜子去看过去,去看现在,去放眼未来,去吸取教训,去超越历史。

有人会问,知道历史有什么用?的确,读了很多史书的人会有常人不曾有的感觉,俗人称之为“迂腐”。真是这样吗?举一个例子:

长平之战,赵括犯了兵家大忌,导致士气低迷,士卒无心再战。又胡乱出军,终于大败,四十万军队成了白骨。可是,在为赵括惋惜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应该从中思考,得到教训:轻敌为兵家大忌,搞好人际关系,稳定军心更是非常重要,这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宝贵财富。

因此,以史为镜,不单单可以知兴替,也可以明得失。

梦回千年,风沙铺面,大梦觉来,始为乱世。因为是乱世,便涌现了许多乱世之奸雄;五谷丰登,民心归附,始为盛世。因为是盛世,便涌现了许多治世之能臣。司马光,便为我们展示了这一个个朝代,它们的荣辱兴衰。

感谢司马光,是他,让我们穿越几千年的尘埃,去看被掩盖的真相,去了解往事。

司马光告诉他,应该做一个像唐太宗一样的人,爱民如子,把重心放到生产上,要让北宋变成盛唐一样繁荣的帝国。这就叫做“鉴于往事”。

司马光写的历史,不再是枯黄的纸页,不再是无聊的说教,而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是真正的案例。这,才是历史。

《资治通鉴》上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心头一颤:“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这就让我想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民不聊生的景象。然而这一切,只是为了诸侯们的穷奢极欲,导致“名器亡”。以史为镜,我们真的应该去思考这些问题。

千年后的我们,在赞颂,在品味赵武灵王,品味商鞅,品味李世民的时候,除了要感谢专属于那个朝代的史书,是否还要感谢司马光先生?我们不应该忘记,一千年前,有一个人,为了告诉后人真相,为了写一部专属于自己、专属于历史的史书,呕心沥血,用了十九年。

后来人,可以通过这部伟大的史书,在一张又一张纸背后,挖掘智慧,发掘真理,真正做到“以史为镜”。甚至,超越历史。

读了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篇四

在刚开学的两个星期,我读了一本长篇小说《三国演义》。

正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读完《三国演义》后,我的心情不知如何说出。原以为刘备带领的蜀国能统一天下,可迎来的却是蜀国大将一个接一个地走了,也以为皇帝能平稳大局,但其实一直被曹操控制,我认为天下大势就如大海一般,时而平静无声,时而又狂风暴雨地翻滚。

这本书中我最喜爱的人物是义绝代表—关羽。关羽字云长,他待人非常讲义气,也很忠诚,而且从“千里走单骑”和“刮骨疗伤”中既能体现他的勇猛,又能体现出他遇难不慌,沉着冷静的一面。

这本书我最喜欢的是第二十七回,关云长千里走单骑,主要内容是:关羽知道了刘备的去向后,带上二位夫人一同过关的故事。

看到“桃园三结义”时,我想起在二年级的事,那时候我还不认识李锦涵和牛世纪,有一次和牛世纪打了起来,正弄刀起舞时,李锦涵及时出手阻止才停手。朋友是千金难换,美好的友谊更是无价之宝。

这本书中可以告诉我们,为天下统一的人都是伟大的,我应该从小做起,为国家富强而奋斗。

读了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篇五

《三国演义》全书贯穿的各种打仗场面很有趣,其中“三英战吕布”的故事,说的是吕布很强悍,张飞打不过他,结果叫来了他的兄弟,关羽和刘备,一起打群架,结果还是没打赢。吕布太厉害了。书中的.另一个主人公是诸葛亮,爸爸告诉我,诸葛亮是个“法西斯”,在他的国家实行军国主义,就像当年的日本鬼子东条英机,不顾老百姓的死活,他的一生,都是在侵略别人,制造战争。

《三国演义》太深了,很多地方我都没看懂,我决定有时间再看看。

读了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篇六

大家都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好书,可我一直不爱看,被逼无奈之下,我读了着本著作,我发现此书使我受益匪浅。《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我最敬佩的要数诸葛亮了,他是一个忠臣,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而且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可为是个奇才!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而他的聪明就是让我学习的最好榜样!

再说关羽,一个黑脸,大胡,丹凤眼,卧蚕眉的大将军,也是五虎大将之首。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关羽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而且我对他的感觉也不好,虽说是一个人才,非常聪明,且善于打仗,但有谋权篡位之心。不过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而且没有杀刘备,虽当时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并不是很坏,毕竟他还有大度。但周瑜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三江口周瑜纵火等等。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佩服不愧是名著!

今年再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三国演义》中,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随着我的.慢慢成长,每次读《三国演义》都有了不同的感受,《三国演义》真是伴我成长的一本好书。

读了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篇七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当我合上厚厚的三国演义后,我的脑海中不由自主的浮现出了这些诗句,给我带来了更加深刻的感受。

我不由得闭上双眼,三国之中荡气回肠的故事在我脑中不住的回放,让我的心情从卷首到三国鼎立的时期不由得激动起来,却又在三国落幕,英雄老去的结尾中归复平静。

《三国演义》不愧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用浅显的语句将近百年的故事收入怀中,将那错综复杂的事件和故事组织的有条不絮,阅读起来流畅无比,仿佛亲身经历那激昂的时代,跟随着历史时间的潮流一起看着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年代。

在这本三国中,他所透露出来的精神实在是令读者感动。桃源之中,刘关张三兄弟结义,立誓要在这汉末的混乱时代闯出一片天地,救万民于水火,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也许当时他们自己也没有足够的把握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当他们仍然义无反顾的为了这一梦想而努力,面对着前途未卜的前路,割据的军阀,天下四起的贼人……他们,义无反顾。

但这期间还是惊险不断,期中最为惊险、最为意义深刻的一件自然是那‘青梅煮酒论英雄’了。

在那个梅园里,谈笑之下暗藏致命的危机。曹孟德不经意间的一句“天下英雄,不过你我二人。”令天地为之色变,掩盖了刘玄德惊骇莫名的表现。而在曹操的追问下,巧妙地借用天象来掩盖自己的行为,技巧应变脱离险地,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刘备在大环境不利的情况下韬光养晦,四处借力来让自己获得足够的成长,为此不顾自身脸面,在众人因为鄙夷的印象而不屑关注他的时候飞快的发展,为后期三国鼎立的形势奠定了厚实的基础。而在期间经历了不知多少艰难困苦,却又靠着积极应变的能力渡过难关,让自己一步步扎实的向梦想迈进。这一系列的行为是多么值得我们去学习。

为大义,舍小利。

大丈夫能屈能伸,在天下大义面前,个人的小小名利又算得了什么呢?机警的应变能力更是让人拍案称奇的同时不禁认真学习。

而这却仅仅是这部巨作中的一些片段而已,全书中蕴含着的道理哲言不是看一遍就能够理解和收获。他需要继续细细的品读,深入的思考,以其中的故事来映照自己的经历,才会让我们在深度理解的同时走得更远。

读了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篇八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意味深长。《三国演义》是四大名着之一。这本书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把许多人物写得淋漓尽致,比如说:刘备、关羽、曹操、诸葛亮等。这本书主要写魏、蜀、吴三国之间发生的斗争,这本书从东汉末年一直写到晋朝那个时代。

刘备,从一开始的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就让我对刘备产生了很深的感受,他非常重情义,也很有爱心,也非常的顾全大局,就拿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来说,刘备为了统一乱世,三次才请到了诸葛亮,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他。但刘备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受到打击不能控制自己,关羽、张飞被杀害后,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听诸葛亮的话,一定要攻打吴国,导致失去了一员战将,如果他当时听从诸葛亮的话,就一定能联吴抗曹。

通过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刘备教我们什么事情都要冷静对待。我们只要取长补短,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最近,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觉得这本书特别的好。

书中,有多疑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谦虚的刘备,勇敢的张飞……从桃园三结义到三气周瑜到三国归晋中,有着很多战争故事。

张飞,他开始脾气还好,可是,一听说关羽被孙权杀了,脾气就暴躁的不得了,总是殴打士兵,结果被他的手下害死了。三国里,我比较喜欢诸葛亮,因为他有勇有谋,曹操就是中过他“火烧赤壁”这个计谋,把曹操的军队烧得一塌糊涂。所以,我最佩服他。

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结义,终于王睿平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对当时**社会有所反映,暴露了董却等反动统治者的某些罪恶,提供了关于封建社会中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可资借鉴的思想材料。但书中通过尊刘备抑曹操等描写,表现出封建的正统观念,并对黄巾农民起义有所诋毁。

暴徒们都想争夺皇位,你杀我我杀你,有些奸臣也都不放过这次机会夺取皇位,有些暴君只顾面前的利益,贪心怕死,还为了争夺城池而打仗,互相残杀,不知有多少平民百姓死于他们手下。三国时期也有许多猛将出击,有的是英雄有的是狗熊。因为有的将领为了金银珠宝,而打仗,有的为了行侠仗义而来,所以这个时代是有分黑白之分。

我读了这本名著,知道了我们不能只要眼前的利益就眼红了,要想想后果是怎样,还有不要为了争夺权利,而让无辜的人受罪,这样最后害了自己别人。

读了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篇九

里面的人物数不胜数,个个武力高强。就比如说关羽他在众将面前斩华雄,颜良和文丑。关羽很重情面的性格让我很佩服,他一开始投靠了曹操,但是所谓身在曹营心在汉最后又回到了刘备身边,孙权虽抓到关羽,但关羽绝不投降,孙权最后下令把关羽给斩了。真是的假如是我的话我一定会投降,等孙权和刘备交战时我立刻在战乱中拿一把箭向孙权射去。这样的计谋不是很好吗?这样吴国不久就能被占领。正所谓作战还是要靠大脑不能硬闯呀!吕布,一听这名字你们就知道一个成语:有勇无谋,最后还是被刘备在曹操面前说了几句话给害了。还是当年程宫说的好一山容不下二虎。《三国演义》的故事能让我们明白许多道理,取胜要靠的就是大脑!

最近,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觉得这本书特别的好。

书中,有多疑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谦虚的刘备,勇敢的张飞……从桃园三结义到三气周瑜到三国归晋中,有着很多战争故事。

张飞,他开始脾气还好,可是,一听说关羽被孙权杀了,脾气就暴躁的不得了,总是殴打士兵,结果被他的手下害死了。三国里,我比较喜欢诸葛亮,因为他有勇有谋,曹操就是中过他“火烧赤壁”这个计谋,把曹操的军队烧得一塌糊涂。所以,我最佩服他。

读了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篇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想起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在这神州大地上,在20xx年前的中国,这片神圣的土地到底经历了什么呢?三国时期。虽然民不聊生,却趣事连连;虽然连年战乱,却英雄百出;虽然这个年代的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黄河,可是,这个年代的历史永记我们的心中。现在,让我们去看一看《三国演义》中那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吧!

一本厚厚的书,虽看起来枯燥无味,但却装满了历史、知识。书中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有宽仁厚德的刘备,奸诈残忍的曹操,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忠义勇武的关羽,雄猛莽撞的张飞,智勇双全而又气量狭窄的周瑜,忠厚老实有长者之风的鲁肃等其他人物。

但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汉末,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又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念。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再去请诸葛亮。那时,正好是上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在门口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最终请他出山。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如果想让别人帮忙,必须要用端正的态度去请别人帮忙,这样,别人才能帮助你。同时,自己也要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所以,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在书中,还有许多有趣、机智的故事,如:《草船借箭》、《空城计》、《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连环计》等其它故事。真不愧是我国的名著呀!

《三国演义》,一部丰富而深刻的巨作。如今,硝烟散去,英雄不在,千年古事已俱付尘灰,只剩那“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古鼓角铮鸣”的淡淡哀伤。但心中永远的经典——《三国演义》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如今现在又有这样好的生活,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所以,《三国演义》更是一盏灯,一盏明亮而永不熄灭的灯,它不仅照亮了我的心灵,更照亮了我的人生和道路。

读了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篇十一

三国演义有很多人看过,而我又看了一遍三国演义,发现了很多启示呢!

这个故事里有三个国家分别是:吴国、魏国、蜀国。

这个故事主要是围绕三个国家,魏国的曹操是十分奸诈、无情无义的人。就因为这样,经常会有人想刺杀曹操。他最经典的话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而蜀国的刘备,是和曹操截然不同,他很有礼仪,仁爱人民。很遭人们的爱戴。

可是他们很注重人才,比如刘备就请了很多人才,最著名就是诸所周知的诸葛亮,还有武功高强的赵云、还有徐庶。

曹操也是有很多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

这个故事还告诉我还善于听从他人意见。

这个故事里的人还有许多告诉了我很多道理。曹操告诉我:“人不能太奸诈、否则要受到报复。”刘备告诉我:“人要讲信用,才会受到尊敬。”诸葛亮告诉我:“要学会思考,才能成就大业。”

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读了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篇十二

今天,我又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少儿版》。故事讲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封建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故事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开始到晋统一三国结束,历时将近一百年。通过刻画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批鲜明生动的人物,诸葛亮、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我最爱的是诸葛亮,因为他料事如神,学富五车,天文地理,无所不知,如果我有他那么聪明该多好,不过他也是通过学习和自己的努力才能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他一年四季都拿把羽毛扇。

再说说周瑜这个大都督,也是才高八斗,年少得志,却偏偏遇到了诸葛亮比他强那么点,他就不开心,不断地生气斗智,终于不敌诸葛亮计谋活活做了个气死鬼,英年早逝,成了天下笑谈,所以人不但要有才能还要大度,要心胸广阔,才能成就事业。

书里有很多故事都很精彩,三顾茅庐,赤壁之战,长坂坡,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煮酒斩华雄,都是很多戏曲电影常借鉴的故事,我有很多东西都读不明白,比如张飞到底是好人还是个暴虐的坏蛋,刘备真的值得诸葛亮为他鞠躬尽瘁,劳累致死吗。妈妈说以后等我长大了就会明白,这部书的内容对我来说太大了。

最后摘抄下我喜欢的这首开篇辞: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我很喜欢这本书。

读了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篇十三

读了《三国演义》中的官渡之战,想跟大家聊聊袁绍这个人。

在这次大战中,袁绍手下有七十万大军,而曹操只有七万士兵。可以说,这场战对袁绍来说,打赢简直是太轻松了。从人数看肯定能赢,但是他为什么还是被打败了呢?这还得怪他自己。他虽然成就了一方霸业,但是到后来脑子糊涂了,有谋士不用,有建议不听。谋士许攸进谏,田丰进谏,沮授进谏,他都不听。

谋士田丰也曾进谏,告诉袁绍不要大兴出兵,结果袁绍把他关进了囚狱。

许攸在官渡之战时知道曹操缺粮,想让袁绍兵派两路,一路去正面交战,一路偷袭曹操大本营,这样曹军必败。然而袁绍不但不听还想把许攸杀了。

当然还有沮授,夜观天象知道定有不测之祸,就让袁绍守好粮库,袁绍还是不听。结果曹操把粮库给烧了,军心大乱,能跑得了呀!曹军越战越勇,袁绍七十万大军死的死、伤的伤,最后被七万曹军打得七零八落。在逃亡中,袁绍气得吐血!

分析了袁绍后,我发现他一样的毛病不听劝。当然这也包括我。我就是不太听老妈的话,总是自作主张。老妈见我做完了作业,便叫我整理好书包,然而我基本不听。因为不听劝,我老是会忘带了东西,最后不仅要打电话请家里人送,还要挨一顿批。简直就是自讨没趣。

所以呀,我们不能像袁绍一样,别人的建议要多听取,不然就会落得不好的后果!

读了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篇十四

三国演义主要讲了故事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统治军事斗争.书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几次大战役,如袁,曹官渡之战,魏,蜀,吴赤壁之战,吴蜀陵彝之战.每次战役各有特色。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生动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国时期是指刘备为君主的蜀国、孙权为君主的吴国和曹操为君主的魏国。魏国灭了蜀国然后灭了吴国,最后被晋武帝司马炎废除曹魏皇帝曹奂而称帝,建立西晋,三分归一后,变成了晋朝。

事实上,最后收场的虽然是司马昭。但是,它是经过司马懿、司马炎两人进行积累、创造才形成的结果。司马家族是个幸运、成功的家族,说幸运,是因为他们人人都很聪明,伶俐。没有像刘禅那样的败家子。说成功,是因为他们十分有责任感,向家族的正大光明而努力奋斗。才有了今天历史上的晋朝。

刘备不能统一是因为他不具备一个帝王的冷血在听到自己的结义兄弟惨死的情况下不能抛弃个人私怨。从而葬送70万大军,使蜀国势力被大大削弱。如果他能做到像他的先祖刘邦一样无情,那么他一统天下是极有可能的!为什么诸葛亮在您眼里就可以逆天?何为天道?历史又有几个逆天的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不会因为他是诸葛亮就会网开一面。

有一句俗话,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诸葛亮也一样,他虽然足智多谋淡泊明志、苟全性命、伏龙凤雏,但是,诸葛亮的另一面却是冷血、残酷的。他不念旧情,斩马谡,并且十分果断,毫无半点犹豫。也许,这也是一种去弱将的手段吧。

各种性格鲜明的人物、各种精彩曲折的故事,才构成了三国演义这部家喻户晓的名著小说。

读了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篇十五

书好像一盏明灯,能照亮人生的大道;书好像一股清泉,能滋润你我的心灵;书好像一阵微风,能舒缓疲劳的身心。我就有过努力追求一本书的经历。一年级的一天,听说我的哥哥会来到我们家,我高兴坏了,准备好我所有的玩具,只想和哥哥玩。谁知,哥哥这次不但不跟我玩,还不理我,一直看着一本名叫《三国演义》的书。我因为已经做好了和哥哥玩的准备,可他没跟我玩,所以很生气。我一把夺过“害人不浅”的《三国演义》,便翻开看了看。可当时我很小,没看懂几个字,便只看为数不多的插图,不久插图看完了,我便对《三国演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让妈妈买《三国演义》,可她不愿意买,说因为我太小了,等我三年级再买。我很性急,不愿意等,便想了一个办法——威胁她说如果不买,就“绝食”。这个计划很快就不攻自破了——闻到饭香,我就克制不住了。很快,我又有了一个办法——“装认真”。就是去图书馆,装作在认真看《三国演义》的样子感动她。这天下午,我让她带我去图书馆看书。她同意了。我捧着书,“认真”地看着。她看我这样,赞许的点了点头。她同意下个学期买,可对我来说还远远不够。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我写了一篇“作文”,虽说是“作文”,但只有两句话:“老妈,我想买《三国演义》。求你了。”老妈被我的死缠烂打给感动了,同意买《三国演义》了。得到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细读了很多遍,产生了一些感想。“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常让我为三国英雄人物所陶醉。让我们走进群雄争霸的三国吧!

记得当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谋士千万,战将无数,却在赤壁大战时,折兵百万;记得当年招贤纳士时,豪言壮语无数,在华容道时,却是无限叹息;记得曾经兵多粮广,却被司马家族吞并了国家,真是天有不测风云呀!

记得当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风流周瑜,却因为嫉妒而死;当年做为孙策最好的干将,却因为毒箭气急攻心而死;嫉妒真是害人害己呀!这就是羽扇纶巾的周瑜。

记得当年收孟获、气周瑜、草船借箭十万的神算师诸葛亮,却被年轻的司马昭统一天下,当年破曹兵百万的卧龙诸葛却因跟随昏庸的阿斗,所以累死结束一生。这就是卧龙——诸葛亮。

《三国演义》是一部经典名著,可以改造一个个人的心性,创造一个个英雄豪杰,这本著作的人物刻画极为成功,能不断的激励和鞭策有梦想的人,让人进步,不畏艰难险阻,明白很多道理。

读了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篇十六

《三国演义》原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既是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又是最好的历史小说。对一个个后人讲诉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这一段时间的一个个故事。让后人对这段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和心驰神往。

在《三国演义》中其实很好的诠释了忠,孝,义,这几个中国人心目中重要的为人准则。

正所谓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就很好说明了三国中所表现的“忠”。这里面最成功的任务当然就是“鞠躬精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当刘备在世时,他尽力辅佐,助其成就蜀之基础。当刘备去世后, 即使他知道后主是庸主,他也不辜负刘备的嘱托。他为蜀国的繁荣做出巨大贡献,自己也位高权重,但当他死后他却没留下多少财产。为了完成先主的遗愿,他六出祁山,终于病死于五丈原,给后人留下巨大的遗憾。他的《前后出师表》将他的忠表达到了极点,也鼓舞了众多的.后人。当然,在三国中还有许多人也十分“忠”。

“孝”在三国并不是体现了十分多,但也有较为经典的徐庶。时任刘备军师的徐庶与曹军交战中大胜曹军。曹操便想召用他,程昱便建议用其母来招降他。其母虽不可就范,但徐庶还是接到了程昱模仿徐母笔迹所写之信。虽然徐庶知道这可能是假的,而且一旦离开刘备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但他依旧义无反顾的走了。他在临走时还推荐了诸葛亮顶替自己。到了许昌后,其母却自责而自杀而亡。他终身不为曹献一策,即使是他看透赤壁之战的玄妙,他依旧闭口不言。他体现自己的“孝”并为此放弃自己的理想;也算尽了忠,可以为两全者吧。

“义”在三国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桃园三结义,便让三个人的命运捆绑在一起。关云长在桃园三结义后就死心跟随刘备,无论是什么困难都一起过了。当刘备失散,他迫于压力只能投降曹操。之后曹操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珠宝黄金,高官厚禄来企图拉拢关于的心,但他一收到刘备的信,便过五关斩六将,古城相会。当华容道,他可以斩杀曹操及其部将,但他因为一个义,就放过了曹操自己甘愿受罚。关羽的光辉形象就在后人心中塑造成功了。

三国这本书在描绘历史的同时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学习的楷模。令我们在人生路上有了个指路标。

读了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篇十七

书中自有黄金屋,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世界。面对浩如烟海的书海,美文杂志数不胜数,外国名著琳琅满目,但当我遨游于书海中时,我更喜欢捧一本古书,一本散发着书香的《三国演义》。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它可谓是老少皆可读之,它生动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无一不让人称赞。面对一章一回的故事,我更喜欢撇下这陈旧的想法,将它作为一本人物传记来阅览。

纵观三国无数豪杰,在武将中,我最喜爱的便是关羽了。他武艺高超,技压群雄;他为人忠义,有义气,有胆识;但他歧视别人,为人骄傲,以致最后骄兵必败……最令我敬佩的,是他刮骨疗伤的镇定自若,是他被吕蒙俘虏时的一腔热血。面对魏军的威逼利诱,他从容镇定,不向敌人妥协半步,被风吹起的长须,扫尽了曹操的希望,也扬出了一篇千古赞歌。他教会了我为人正直、忠义。

而对于谋士,我喜爱的便是大名鼎鼎的诸葛孔明了。诸葛亮拥有旷世之才,有勇有谋,且善于用兵,能洞察一切。可以说刘备事业的成功有一半是他的功劳刘备死后,蜀军完全由他主持,若没有诸葛亮的帮助,蜀国早已灭亡。他三气周瑜,诸葛亮巧妙地把周瑜气得身亡,尽显了他的智高一筹,胜券在握、成足在胸的智谋。他草船借箭,则是体现出他巧用天时,知己知彼。诸葛亮的无数英雄事迹,不仅让我拍手称赞,更是教会了我要积极思考,知识全面。

除此之外,刘备的宽容,曹操的奸诈,典韦的勇猛,张飞的豪爽……这些令人记忆深刻的性格镶嵌在一个个故事中,人们在阅读时大饱眼福,亦受益匪浅。这无疑是一本成功的书,是不朽的书,无愧于其四大名著的称号。

读了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篇十八

我非常喜欢看《三国演义》,这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

《空城计》中讲述到:不料曹真出师不利,军师王朗被诸葛亮阵前骂死,诸葛亮大获全胜。诸葛亮写了一封信,诸葛亮说司马懿足智多谋,心怀大志。孟达听诸葛亮说的,把徐晃射死。诸葛亮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搬运粮草,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向西城蜂拥而来!众官听见这个消息,大惊失色。

关羽,他忠贞守义,赤城勇锰,他是正义的化身,他是我们心中威风凛寨的武神。有一次,我看到有人在欺负小狗,我对那个人叫道:“不能欺负小狗。”那人听见我的叫声撒腿就跑。看着他跑走的背影,我急忙跑过去看小狗,它不停地向我摇摆着尾巴,似乎在感谢我的“救命之恩”。我摸了摸小狗的头,非常开心地说:“我也可以像关羽一样了,做一个见义勇为的人。”

还有一次,我在吃完饭后,我把吃完的剩饭打包回家,走着走着,我忽然看见一只皮包骨的流浪狗,它嗅到我拿剩饭残羹的味道,立马就朝我跑过来了。我吓得飞奔起来,可没跑了多久,那条流浪狗把我逼到了死胡同,眼看就要成为那狗的美餐了。我突然间心生妙计:把我手中打包的剩饭扔给那条狗吃,它就不追我了。果不其然,它真的正在美滋滋地吃着那些食物,我也脱离了险境。

从这本书中我体会到了:凡事不慌不忙,机智地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法。

读了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篇十九

《三国演义》是一本百看不厌的好书,在不同时期,看的感受也是大有不同。

在我幼儿园看连环画版的《三国演义》我觉得里面的人物十分好看,他们的穿着和神态都让人喜爱。对于它的内容当时我并不是很清楚。

但是在我小学的时候,看青少年版的《三国演义》我知道了它是一部历史小说,它不仅让我懂得了许许多多的古文化知识,还让我记住了每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粗中有细的张飞,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赤膊上阵的许诸等等。还有更让我铭记于心一个个传奇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让我为这些惊心动魄的瞬间而折服。

现在的我再读到原著版的《三国演义》,在我心中它已是一饱含了各种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让我对文章中的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崇拜,尤其是诸葛亮他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尽显出他的聪明才智,并让我从中领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诸葛亮的才干除了自身的条件之外,更要得还是他勤于学习方能懂得颇多并学以致用。

但他也并非凡事都料事如神,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两个军事重镇自己被降职,可见诸葛亮也非神人,也有失策的时候,何况我们一些人呢?所以我们都有可能犯错,不应该因他人犯错而过于指责,也不应该因胜而骄,因败而馁。

随着我的成长,每一次研读《三国演义》对我来说都有不同的感受和领悟。

读了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篇二十

平常经常听爸爸妈妈说:《三国演义》是一本很好看的书。可我就是总没有时间去书店好好看看这本书,因此感到很遗憾。终于有一天,爸爸答应带我去新华书店选一本好书,于是我怀着好奇心,去了新华书店。

我们来到三楼大厅,各式各样的图书应入眼帘,要想找到《三国演义》,简直是“大海捞针”!还好分着图书种类区域,我连忙来到《世界名著》区,仔细地找呀找,看呀看,终于在一个小角落里看到了《三国演义》,我就像找到了宝贝一样欣喜若狂,我拿起了书,翻到了第一页,让我没想到的是:越看越想看,越看越爱看。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本书买回家去。回到家,我继续看。果然,《三国演义》真像爸爸妈妈说的那样好看,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回《空城计》。

《空城计》这一回表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遇事不慌、机智勇敢。下面我就来讲讲吧!

话说南方安定之后,诸葛亮终于可以开始伐魏大业了。几场战役打下来,蜀军胜多败少,形势乐观。可麻烦事还在后边:前方士兵飞马来报:“丞相,司马懿正率领十五万大军向这边逼近!”听了这句话,因整个城里只剩下了两千五百名士兵,而对方却拥有十五万兵力,所有人都吓得脸色惨白,但诸葛亮却稳如泰山,并且下令:“第一,收起所有军旗;第二,所有站岗的士兵都回到营里,大家都不要出声,凡有大声讲话者,一律斩首;第三,四面的城门都打开,每个城门前留二十个军士装扮成老百姓的模样,清扫街道。魏军一到,大家都不要惊慌,我自有防御敌人的好办法。”大家虽然听得有点摸不到头脑,但都相信诸葛丞相的能力。

等一切都安排好之后,诸葛亮披上鹤氅,带好纶巾,走上城楼,凭栏而坐。又令童子点上香炉,抱来古琴,他神情自若抚起琴来。

司马懿大军赶到,一看敞开的城门、扫地的百姓、先是大吃了一惊,再看见城楼上自得其乐的诸葛亮,又吃了一惊。心想:诸葛亮能这样悠闲,肯定早有防备,我一攻打必定会输得很惨。想到这里,司马懿还是撤退了。就这样,诸葛亮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转危为安。

看,诸葛亮多聪明呀!他遇事不慌、沉着冷静、能随机应变,我们也应该向诸葛亮学习,遇到危险、困难要静下来想办法,勇敢的面对,做一个聪明机智的孩子。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26462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