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个重要的思考过程,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写总结时要注意把握重点,突出核心内容,避免罗列和堆砌无关信息。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文,希望能激发大家对写作的兴趣和灵感。
加减混合的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8页的例3及例4。
教材分析:
“加减混合”是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本内容在教科书第28页,教材以公共汽车上乘客人数的增减变化为背景安排了一道例题。学生一般都有乘车和亲身经历,容易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计算方法。教材在全面反映加减混合计算过程的基础上给出了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这样安排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二步计算中第一个加数是怎么来的,从而更好地理解加减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掌握竖式的书写格式及简便写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类推能力。
3、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件出示练习题:
2、列式计算:猴妈妈摘了52个桃子,小猴把它们运回家,第一次运走17个,第二次运走23个,运了两次后,还剩多少个?学生理解题意,列算式,说出运算顺序。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混合。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交流做法。(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自己的做法。)全班交流。(小组汇报,比较做法,找出简便写法。)。
2、教学例4(1)出示例题,请学生思考先算什么,在做加减混合时,应该怎样做?
(2)小结:在写竖式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相加满十要进位,不够减时要退位;有时可以用简便写法。
三、知识运用:课件出示练习题:
第一关:我的基础最牢。1.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强调运算顺序第二关:我会解决问题。
第三关:我会应用。(1)应找回多少元?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1.第28页“做一做”第1~2题(例4)。2.第30页练习五,第7题。3.第31页练习五,第12题。
板书设计: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加减混合的教学设计篇二
8—6—1=6—2—3=9—6—1=。
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师:出示例一,你能编一道数学题,提出一个问题吗。
(师板书4+3。再演示飞走2只的场面)现在湖里天鹅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要求现在还有几只天鹅怎么办?
师板算式:4+3—2,并读算式。
生读算式。
师:同学们观察这道算式与前几节课我们学习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
师:那你能不能像连加、连减一样给这种题起一个名字。
师: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板书:加减混合)生齐读课题。提出学习目标:1、要学会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2、能正确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师:谁能再读一读这道题。对照图画来说一说4+3—2所表示的意义。
生指名说。
师:那么4+3—2该怎么计算呢?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式子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讨论。生汇报:先算4+3=7,再算7—2=5。
师:同学们讨论的结果都是先算4+3=7,再算7—2=5。需要强调一点,做题时一定要记住第二步是几减2。
出示例二。
生: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了2只,又飞来了3只。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现在湖里有几只天鹅?
师:谁来列式?
师:上面算式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请同学们试做。
生汇报。
师:做题时关键要记住哪个数?
生:记住第一步的得数2。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例1、例2的计算过程,谁能说一说我们计算的顺序?
小结:我们计算的顺序是从左往右计算,与连加、连减相同。
师:1、现在听老师说的顺序来摆小棒计算。怎样列式计算?
2、看算式摆小棒,7—3+2怎样摆小棒呢?
三、设置情境,解决问题。
师:看,一只调皮的小猴子挡住了我们的去路。啊,原来它是要让大家来帮忙的。
(出示第75页的做一做画面)。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不告诉别人,自己把算式写在书上。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小猴子怎么还不走呢?原来他还有一道题呢!(出示76页第一题)。
大家看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么热闹啊!
生抢答完成。
师:狮子大王看到我们同学来了很高兴。他有几颗智慧星要发给大家,但是它有个条件,就是做对一道题得一颗智慧星,最后看谁的智慧星最多,谁就是最聪明的同学。现在我们就请狮子大王出题吧。
(76页第四题)。
生独立完成,把答案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这是老师在公路边看到的情景。你能编一道数学题吗?
四、全课总结。
谈谈收获。
加减混合的教学设计篇三
80×3=600÷15=17×5=58+45=。
二、填空。
1.在混合算式里,如果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应先算,
再算()。
2.90减36乘2的积,差是多少?列式是()。
3.16乘5的'积加28,和是多少?列式是()。
三、先画出每道题先算的部分,再计算。
四、脱式计算。
16+32×472×2-12335×4+24。
五、解决问题。
商店里有笔记本、钢笔、文具盒和铅笔,每本笔记本5元,每支钢笔14元,每个文具盒8元,每支铅笔3元。请你列综合算式解答下列问题。
买5本笔记本和一个文具盒,应付多少元?
买1支钢笔和4支铅笔,应付多少元?
买2支钢笔,付出100元,应找回多少元?
加减混合的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使同学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能正确计算。
2.培养同学观察、比较和笼统概括能力,以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最后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白昼鹅。
师:今天,就让这个美丽的童话在我们身边变为实际吧!大家看屏幕,这里有4只丑小鸭,每只丑小鸭都带有3道题,只要同学们把这些题解决了,就会有一只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昼鹅。同学们愿意协助他们吗?生齐说愿意。师出示速算题:
生速算出答案。同学每正确算出3道题都会有一只丑小鸭变成白昼鹅。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师:这时天空中又有几只天鹅飞过,看现在的局面,你能叙述出来,并提出一个问题吗?
生:把原来的4只和飞来的3只合并起来列式是4+3。
(师板书4+3。再演示飞走2只的局面)现在湖里天鹅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要求现在还有几只天鹅怎么办?生:再减去2只。
师:从几只里减去2只?
生:从原来4只加上3只的总数里减去2只。师补充算式:4+3-2,并读算式。生读算式。
师: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板书:加减混合)生齐读课题。
师:谁能再读一读这道题。对照图画来说一说4+3-2所表示的意义。生指名说。
师:那么4+3-2该怎么计算呢?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式子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第1页。
生讨论。生汇报:先算4+3=7,再算7-2=5。
师:同学们讨论的结果都是先算4+3=7,再算7-2=5。需要强调一点,做题时一定要记住第二步是几减2。
师:第二天,这几只美丽的天鹅又飞到了这个美丽的湖边,他们发生了怎样的情况呢?
(出现连续的电脑画面)谁来说一说?
生: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了2只,又飞来了3只。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现在湖里有几只天鹅?师:谁来列式?生:列式为4-2+3。(师板书)。
师:上面算式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请同学们试做。生汇报。
师:做题时关键要记住哪个数?生:记住第一步的得数2。
完成书上第75页做一做。(摆小棒,补充算式,再计算)。
师小结:同学们真棒,看了两幅画面,就自身解决了加减混合运算的问题,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小朋友。接下来,我们再到别处去看一看,好吗?设置情境,解决问题师:看,一只调皮的小猴子挡住了我们的去路。啊,原来它是要让大家来帮助的。(出示第76页的第1题画面)。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不告诉他人,自身把算式写在纸上。同学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投影出示)。
第2页。
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不只学会了加减混合,而且协助森林小动物们解决了这么多问题,老师真为你们感到自豪。看来数学知识真重要呀,就让我们积极开动脑筋,学好数学知识,为自身、为更多的人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吧!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第3页。
加减混合的教学设计篇五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反思今天教学了《加减混合》一课,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由于是静止的图,学生观察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学习例题前先设计了几个学生实际的情境表演,既对前面连加、连减的知识进行了复习,又由此引出了本节课的新知。
刚一上课,我直接让3个孩子站在台前做游戏,然后先上来了2个女孩和他们一起玩,又来了3个男孩加入到他们中间,这时我让孩子们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孩子们根据学生的表演完整的将整个过程讲述了出来。“那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怎么解答?”孩子们的回答都非常的精彩。而后8个孩子接着表演,他们在一起玩,一会儿先回去了3个,接着又回去了2个,再让学生叙述看到的过程,并提出问题,进行解答,学生的兴趣依然很浓,这一环节就在创设的这种生活实际场景中,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直观提示性的复习:连续来,全部用加法,连续走,要从总数中连续去掉。上下车问题是典型的加减混合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因此在进行新授课时我又利用上下车的情境表演引出新授课:现在车上有乘客7人,百货大楼到了,本站下车3人……上车2人。”这时,学生都身临其境,情绪高涨,沉浸在自己参与的情境之中。在这一活动化的情境中,当教师说出下车3人,车上的3个同学从车上走下去时,学生马上举手说:“下车的3人已经不在车上了,要减掉。”“这时又上车2人。”“又上车2人就要再加上2人。”这时,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请同学们估一估,这时车上的人是多了,还是少了?”学生很快估算出“车上的人减少了,因为下车的比上车的多1人”,同时学生还出现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如“7-3+2”、“7+2-3”等。活动化的情境为学生找到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我再一次感受到课堂表演的魅力。
加减混合的教学设计篇六
《课程标准(20xx版)》指出:过去教育界说得比较多的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年来增加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考虑的。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别人提出的问题固然重要,但是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创新往往始于问题。
1、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发现信息、筛选有用信息。
生1:这是在观看环城自行车赛。
生2:比赛总共进行了5天,26日第1赛段,行程39.5千米,
生3:总里程是483.4千米。
生4:已经进行了2天比赛。
2、引导学生从信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生1:第一赛段和第二赛段运动员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生2:第二赛段比第一赛段多行多少千米?
(以上两个问题都是浅层的一步小数加减问题)。
生3:今天第2赛段结束,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课本中呈现的问题,两步小数加减问题)。
生4:第3赛段结束,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在课本提问的基础上,进行变式提问)。
方法一:165+80.7+99.4(直接求出余下3天未完成的路程)。
方法二:483.4-(39.5+98.8)。
方法三:483.4-39.5-98.8。
(第二、三种方法是渗透转换思想,采取间接求:用总路程减去前两天行的路程,这种思想方法的培养,对今后解决求多边形阴影部分面积很有帮助)。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前渗透减法的性质。
方法二:483.4-(39.5+98.8)。
方法三:483.4-39.5-98.8。
对比方法二和方法三,可以看出这符合减法的性质,适时对知识进行正迁移,让学生发现整数的运算定律也可以扩展到小数计算中。
三.存在的问题。
过于关注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导致后面学生练习时间相对少了。所以在后面需安排一课时进行练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加减混合的教学设计篇七
1.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交流、合作,体验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3.在经历探索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充分感受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计算导入。
我听说我们班的学生个个都是计算小能手,大家敢不敢挑战两个计算题?计算:
二、你说我说,探究新知。
1、出示数学信息。
星期天妈妈带礼物去姥姥家,给姥爷买了一件上衣112元,一件下衣103元,给姥姥买了双鞋88元。
2、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5)姥姥的上衣比姥爷的裤子贵多少钱?(6)买衣服和鞋一共花了多少元?(板书)(7)衣服比鞋贵多少钱?(板书)。
大家真善于思考,提了这么多的问题,今天我们着重解决这两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3、解决问题:买衣服和鞋一共花了多少元?
(1)认真思考,你可以列出什么算式?由复习导入,学生可以列出112+103+88(2)你会解答吗?自己在本子上试一试,看能有哪些方法解决?(3)找学生展示他的算法。
(4)学生说算法及运算顺序,其他同学补充。
可能出现的方法有:(1)列分式计算:
112215112+103+88或+103215303215+88303(4)口算(凑整百、整十)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独立思考说出理由。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综合算式的计算过程。
第一个问题这么快就解决了,你们的计算能力真强,第二个问题敢不敢挑战?
4、解决问题:衣服比鞋贵多少钱?(1)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2)学生展示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本节课在学习了两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教。
5、总结归纳运算顺序。
思考:在只含有加法或减法的算式里,该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学生交流。
结合学生发言,归纳总结:一般情况下,在只含有加法或减法的算式里,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过关形式)。
一水果店有300斤苹果,上周卖了132斤,这周卖了121斤,现在还有多少斤?第三关:
四、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发言。
加减混合的教学设计篇八
从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看,在学习例3之前,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算理和一般方法已经进行了学习,且已经能用语言总结一般算法。而例3与前两例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解决的是两步为主的加减混合运算问题,因此我将掌握运算顺序作为本课的重点内容,力求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学生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熟练度。
设计教案时,我从旧知的复习导入,一是想了解学生前两课的学习情况,二是为学生学习混合运算做个预热。从授课过程中看来只有个别学生在整数减小数中,如:2-1.4的口算上出现障碍,从学生的计算速度与准确率来看,他们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掌握得较为扎实。
新课的学习则围绕教学目标1展开,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自主探索、总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体育赛事中的确常常出现与小数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信息自主提出问题,是希望学生关注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生活存在;让学生尝试自主完成混合运算式,是基于学生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过完整的学习,学生完全可以将旧知直接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当中来。从实际的授课过程中看,学生是可以独立完成这样的混合运算的,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比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即运算顺序是相同的)。
进入练习部分,我选择围绕后两个目标进行,即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巩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方法。我放弃了直接出示小数加、减混合算式让学生之接练习的方式,尝试将练习中的情境与课后习题中的情境结合,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情境中练习计算,本意是想减少枯燥味,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学生似乎也很受用,用计算解决问题环节完成的也算顺利。从课末总结看来,学生能关注和小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似乎也呼应了我一开始对本课重点的设置,我想一课有一收获,也属不易了。
但课堂往往就是这样的,当自己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时,问题就呈现得清晰起来:这堂课情境、问题倒是生动,但计算量却略显少了,这样就容易衍生一些模糊的问题,这是一堂计算课还是解决问题的课?学生在不多的计算练习中,有多少计算中会出现的问题没来得及呈现?我是否放过了一些可能出现的计算问题?想来越发觉得,要在计算和问题解决中取得平衡,有几处细节是可以做更合理的安排的。
(1)让新课部分和复习部分有机结合。如:我让学生根据例3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课上学生提的都是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这可以理解,因为前面都是在学习小数加、减(一步计算)。当时我并没有让学生去关注和解决一步计算的问题,因为一步计算在复习题中练习过了,课后总感觉不妥,如果不解决问题,我还让学生提问做什么?单单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信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如果下次再上类似的课,我会将复习题中的笔算部分与学生自主提问这两环节合并,用一步计算提出的问题,同时也复习了一步的小数加、减计算,这样既能两兼顾,又能省出一部分时间供后面计算练习使用。
(2)例3中的问题:“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我预设学生有三种解法,而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只呈现了两种,我当时是放过了学生,心想反正后面的练习还有类似的算式可供学习。课后很是后悔没抓住机会,如果我能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思考:“用连减的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聚焦点于“连减”,学生还能从连减的角度思考并得出算式483.4-39.5-98.8,更好地体会解决问题可有多种思路和途径,那孩子们的收获、体会又多了一点。
(3)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如练习中直接引导学生:“你能否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的自主提问题有一个更明确的方向。如:课本102页第8题、李强带了100元,要买一副乒乓球拍和两个乒乓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就可直接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利用(1)处统筹出的时间来进行问题的计算和解决。这样,计算量和问题解决相对平衡了,我想也就能够相得益彰了。
(4)减少多余的语言。作为老师,能和学生多交流、互动当然是很享受的,但基于数学学科特点的要求,精炼的语言无疑是数学老师要修炼的重要基本功。,我仍然能从自己的堂课中找到多余的语言,这课自然不例外。我想,这个很正常,毕竟习惯的改变是需要时间的,我几乎天天都在提醒自己总结经验,勤加修炼,往往反思和发现自己的问题其实是最不易的,至少比发现别人的问题难,我能做的就是坚持修炼。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加减混合的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内容:教材117页---119页。
教学难点: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没有括号的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提示。
自学教材117页—118页例1及119页例2.思考:
1、例1中的森林部分指什么?怎样列式?
2、试着算一算,你想到的计算方法有哪些?
4、针对第二个问题的两种列式方法你又是如何计算的?说说并总结你的运算顺序。
四、自学检测。
118页“做一做”
(挑人板演)。
五、对改。
交换----讲评板演习题------对改。
六、小结:
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和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都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关键是:做好通分。
七、堂清(对改)第120页第1题。
八、盘点收获。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九、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的教学设计篇十
课题:
歌手大赛。
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3.6+5.4=7.4-2.6=。
2、递等式计算。
二、创设问题情境。
三、自主探究方法。
1、在教学情景图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口述,师板书。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生1:谁的表现好?
生2:9号选手的总分是多少?
生3:谁的得分高?高多少?
3、师:不计算,你知道谁的得分高?
生4:5号选手的得分高?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4:我是通过估算的方法知道的……。
师:你能用一道算式解决“5号选手比9号选手的总分高多少?”这个数学问题吗?
4、学生尝试自己列式计算。
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5、学生汇报。
9.43-(8.65+0.40)。
=9.43-9.05。
=0.38(分)。
答:“5号选手的得分高,高0.38分。”
师:这道算式里各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师:还可以怎么列式?
9.43-8.65-0.40。
=0.78-0.40。
=0.38(分)。
答:“5号选手的得分高,高0.38分。”
(减法的性质的运用)。
(揭示课题: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5、引导学生结合练习,交流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引导学生说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一样。
四、拓展训练。
2.35+4.28+0.65。
说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你有其他的算法吗?
比较两种计算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更加简便?
小数的混合运算的简便算法要注意什么?
五、小结。
教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小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有哪些异同?”
加减混合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1、鼓励在具体、鲜明的情景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初步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2、能按照图的有序排列,找出规律,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说出加减混合的含义。
教学难点:按照图意,找出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教学方法:情境演示、启发式教学法、实践操作法。
教具准备:练习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先计算下面各题,然后说一说计算的顺序。
3+2+1=5+3+2=。
8-2-3=10-5-3=。
计算后先让学生说说计算5+3+2和10-5-3时分别先计算什么,后计算什么?
二、新课引入。
在复习题后面的两道题的旁边出示如下两个算式:
10-5+3引导学生观察,并用复习题中的后两题和上面两题作比较,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2、教师谈话:上面这两题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我们把这样的计算叫做加减混合计算。这节课就来学习这样的计算。
三、学习新知识。
1、学习例1。
(1)在屏幕上出现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的场面。
教师:屏幕上反映了什么内容,你能从屏幕上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
教师:要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要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4+3。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4+3的后面加写-2,把算式写完整。
教师:为什么要在4加3的后面在减2?
(3)引导学生结合屏幕上出现的画面,说说算是所表示的意义。
学生混报交流讨论,并说出计算顺序。根据学生的叙述过程在屏幕上的算式4+3-2中表明的计算顺序依次表示出这两部分。
教师:第2步是几减2,为什么是这个数减2?
2、学习例2:
(1)在屏幕上出现反映“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了2只后,又飞来了3只”连续变化过程的画面。
(2)引导学生根据屏幕上显示的内容,教师结合学生的叙述在黑板上板书:4-2+3=。
教师:上面的算是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学生:先算减法再算加法,教师在配合学生的叙述板书。
师:为什么要先算减法?
学生:因为只有用减法先算出4只天鹅飞走2只湖里还剩下几只天鹅后,才能算出又飞来3只后湖里现在还有几只天鹅。
教师:第2步是那两个数相加。
学生:第二步是用第一步的得数2和3相加。
(3)引导学生总结夹剪混合计算的计算过程,谁能说说他们的计算顺序。学生:我们都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算的。
四、巩固练习。
完成67页做一做的练习。
(1)小鸭子戏水,水潭里有6只小鸭,又来了3只。然后又走了4只.(2)让学生根据鸭子来去的的过程把算式填写完整,并在最后的方框里填上得数.(3)让学生结合鸭子来去的过程说说算式7-3+4=8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计算:5-2+3=。
8-7+8=。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计算顺序和第2步分别是几加几。
五、课堂作业:
1、完成练习十五的第1题。让学生观察插图,明确要求,然后用线把算式和得数连起来。
2、完成练习十五的第3题。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检查指导学生写算式的格式。
加减混合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页的例题,第60~61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观察、联系生活情景,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发展初步的计算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教师知道下能提出并解决问题,体会生活里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和问题的不确定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多媒体演示两个情景。
(1)乘客上车、下车无序拥挤。让学生评一评这种行为,并猜一猜车上人数增减情况。(不能确定)。
2、讲述:同学们,要弄清每一次上、下车人数和车上人数还有多少,我们不但要细心观察每次上、下车人数,还要根据车上原有的人数进行加减计算。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提出问题。
多媒体演示动画片:车上有7人,先下车2人,接着3人上车。
提问:(1)从刚才的动画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2)你能用学具来摆一摆刚才乘车的情况吗?(3)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动画片的意思吗?(7-2+3=□)。
2、揭示课题。
质疑:这一题和我们学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一样?
3、探究算法。
提问:加减混合的算式怎样计算呢?学生独立思考。
板书:7-2+3=8。
让学生一起说一说计算过程:先算7-2=5,再算5+3=8,所以7-2+3=8。
三、
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多媒体出示一幅美丽的森林动画。
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
学生在小组内描述,然后完成书上填空。
请几名学生说计算过程,然后同桌互说,再全班一起说。
2、多媒体继续演示:大熊猫高兴地带领大家往前走,穿过田野,前面是一片草地,草地上有假山、亭子,引出“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图意,填空。
做完后,小组内互相检查,统计做对的人数,做错的改正。
3、多媒体继续演示:穿过草地,绕过池塘,大家来到了森林,出现“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大森林里有猴子、熊猫,还有兔子。你准备列一个怎样的算式?请在小组里填空。填好后,在销赃里先说一说每一个算式表示的意思,然后全班交流。
4、提问:白兔跳篱笆跳累了,我们帮它摘丝瓜好不好?
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连线、交流。
四、课堂。
总结。
多媒体继续演示:大熊猫说:“小朋友今天的表现不错,其实,不只是大森林里有数学知识,只要小朋友留心观察,你的周围处处都有数学知识。希望大家好好学习,到时候欢迎大家再来大森林里做客。小朋友,再见!”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学得开心吗?
五、教学后记:
加减混合的教学设计篇十三
1.掌握两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竖式书写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尝试精神。
3.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团结协作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多媒体展示)。
填空。
1、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先从个位加减。
2﹑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竖式计算。
46+25+1775-28-19。
二探究体验。
1课件出示公共汽车停在站点情景图。(有乘客上车,有乘客下车)。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师出示有关数据)。
3引导学生根据看到的情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思考:要想知道现在车上有多少人,该怎样列式?生说师板书:67-25+2867+28-255请学生说说列式的理由。(让学生弄清楚要求车上现在有多少人就是要从原来车上的67人去掉下车的25人,还要把上车的28人加上)揭示本节课题“加减混合运算”
5组织全班交流计算方法(方法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哪一种就用哪一种)师指导竖式计算。
三实践应用。
1、组织学生完成第28页“做一做”
2、小动物做对了吗?80-46+18=6254+26-48=22。
3、二(2)班共39人,下课了,走出教室15人,又进来7人,现在教室里有多少人?
4、夺红旗游戏(分小组每个成员依次按顺序计算出结果,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又对又快)。
加减混合的教学设计篇十四
学科:数学。
性质:家常汇报课。
听课教师:吴。
本堂汇报课总体环节的设计尚可,但细节之处还存在较多问题与不足。
(1)关于图意的讨论与算式的意义稍欠详细。加减混合的意义是本堂课的一个难点,在突破这个难点上安排的时间不足,导致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感知不够充分,因此,可适当多几位学生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也可通过自由说、指名说、师范说等多种方式加强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巩固。
(2)计算过程的教学可再简略些。对于一些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的知识点如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由于学生普遍掌握较好,因此可挑选其中的几位学生回答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而不必一一作答,另外,计算过程的用语可改作“先算……再算……”,“第一步……第二步……”这样的用语稍欠妥当。
(3)提问的选择在代表性的选取上还需斟酌。本堂课提问过于细化,且作为教师的我本身说得较多,留给学生的时间还需要进一步增加。
(4)练习需要在展台上作及时反馈,且不够层次,不具梯度。可适当增加设计诸如“5+( )-2=6”这样的提高题,而不是所有的题目都是同一个类型。
(5)若干细节问题。如提问的规范用语,练习设计的细节问题等等。
当然,本堂课还是有几个值得肯定的地方。首先,整体环节设计思路清晰,课堂教学进行顺利;其次,教态亲切自然;最后,导入过渡自然,在巩固旧知中引入新课并揭题。
加减混合的教学设计篇十五
1.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交流、合作,体验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3.在经历探索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充分感受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计算导入。
我听说我们班的学生个个都是计算小能手,大家敢不敢挑战两个计算题?计算:
二、你说我说,探究新知。
1、出示数学信息。
星期天妈妈带礼物去姥姥家,给姥爷买了一件上衣112元,一件下衣103元,给姥姥买了双鞋88元。
2、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5)姥姥的上衣比姥爷的裤子贵多少钱?(6)买衣服和鞋一共花了多少元?(板书)(7)衣服比鞋贵多少钱?(板书)。
大家真善于思考,提了这么多的问题,今天我们着重解决这两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3、解决问题:买衣服和鞋一共花了多少元?
(1)认真思考,你可以列出什么算式?由复习导入,学生可以列出112+103+88(2)你会解答吗?自己在本子上试一试,看能有哪些方法解决?(3)找学生展示他的算法。
(4)学生说算法及运算顺序,其他同学补充。
可能出现的方法有:(1)列分式计算:
112215112+103+88或+103215303215+88303(4)口算(凑整百、整十)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独立思考说出理由。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综合算式的计算过程。
第一个问题这么快就解决了,你们的计算能力真强,第二个问题敢不敢挑战?
4、解决问题:衣服比鞋贵多少钱?(1)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2)学生展示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本节课在学习了两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教。
5、总结归纳运算顺序。
思考:在只含有加法或减法的算式里,该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学生交流。
结合学生发言,归纳总结:一般情况下,在只含有加法或减法的算式里,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过关形式)。
一水果店有300斤苹果,上周卖了132斤,这周卖了121斤,现在还有多少斤?第三关:
四、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发言。
加减混合的教学设计篇十六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的式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要求:先读算式,再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例如:34+20+5=,34加20,再加5等于几?先算34加20等于54,再算54加5等于59)。
指着后两张口算卡片提问,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算式叫做?(加减混合)。
像这样的加减混合算式,我们还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加减混合的知识。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景。自主探究,提出问题。
出示例3。
师:你瞧,一辆5路公交车缓缓地开过来了,它停在哪里?
1、仔细观察,说一说画面中都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上车的有28人,下车的有25人)。
根据上车的有28人,下车的有25人,你能求出什么问题?(学生会的不多,师引导)。
到了这一站之后,车上的人是多了还是少了?(多了)多了几人?(3人)。
根据这两个信息,我们可以求出到了这一站之后,车上多了3人,如果老师想问你,现在车上有多少人,你会算吗?(个别学生回答,用28+25,其余学生予以否定,不能算)。
(还少一个信息,还不知道车上原来有多少人?)。
对,现在把这个信息告诉你,车上原来有67人,让学生先找出图中和数学有关的信息,再完整地说一说图意。
2、根据图意列出算式。学生可能会列出以下几个算式:
3、探究算法。
计算方面,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书写方面,画横线用尺子,别忘写横式得数)。
把书翻到28页做一做选你喜欢的题目,笔算在练习本上。
(2)学生计算,师巡视。选出错例。
(3)指名讲解第一、二道题目,讲讲如何笔算。
(4)出示错例。请学生指出错在哪里?予以纠正。
(5)生齐说,师板书在黑板上。
三、巩固练习。
(一)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共同订正。
(二)笔算。
(三)拓展题谁来当大王?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本节课最大的的特点是“老师敢于放手”,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计算,放手让学生自己讲解算法。效果还可以。练习有坡度。我改变了以往计算题的呈现形式,创设了一定的情境,使内容生活化,并注意了开放性,即问题情境开放、条件开放、解题的策略也开放,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解答问题。这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真正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在情境中探索新知,并掌握了计算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使学生乐想、善思、敢说,自由地思考、实践、计算。
感觉不足的有:学生课堂气氛不活跃。虽然大部分学生都在参与教学,但是有个别学生走神,而且学生还有拉长腔的毛病。总是觉得学生大了,不再注重物资奖励了,看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是时刻要注意的事。
另外我也有一点感触,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以后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194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