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的教案(模板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4 04:26:39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的教案(模板16篇)
时间:2023-12-04 04:26:39     小编:念青松

教案是教师授课的重要工具,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案的编写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教案范文中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值得教师们借鉴和应用。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的教案篇一

《孙权劝学》是人教社20xx年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自读课,选自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讲的是三国时期东吴吕蒙在孙权劝说下认真读书,才略长进的故事。文章短小精悍,对话描写生动,既可承担、落实本单元写人的教学重点任务,又是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的好文本,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

本设计以朗读(不同形式)为主线,以练习(不同形式)为副线,意在通过引导,学生能够疏通文意,积累一些基础的文言词句,体会传神的语言,感知生动的人物形象,习得文言文基本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教师为了不教”的目的。

教学此课前,学生初中阶段已学过八篇文言文,初步掌握了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疏通浅显文言文文意的能力,本课的主题与学习有关,易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联系实际选准切入点,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在读中质疑文题,圈点勾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通过体会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心理,进而感知文本思想内容,提升学生的感悟与理解能力。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两个成语。

2.在朗读的基础上,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课文;理解文意,品味人物对话,评说人物特点。

3.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1.重点:理解并积累文中涉及的文言词语及两个成语,把握文意;。

2.难点:品味人物对话并据此评说人物形象的特点。

一课时。

1.方法:自读法、质疑文题法、讨论法等。

2.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相关学习资料等。

(一)创设悬念,导入新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时代,英雄辈出的时代,关羽就是群雄中的一位大英雄,但他最终败在东吴的一位将军之手,可想而知这位将军定有非凡之处,他也是咱们安徽人,他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他有关的一篇文章。(板书文题:孙权劝学)。

(二)范读课文,正音断句。

1.师范读,生听读,注意正音断句。

2.生试读,生评议,师随机纠正。

3.指名读无标点课文,要读音准确,断句正确。(投影无标点课文)。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交流学习资料,明确课文背景。(投影作者作品及文中人物,呼应#教案#导语)。

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译课文,圈点勾画疑问之处,小组讨论解决或师生全班共同解决。(投影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及示例)。

(四)演读课文,感知内容。

1.发问文题。孙权劝学的对象是谁?为什么要劝学?怎么劝学的?结果如何?

小组合作讨论,明确答案,理清课文思路。(板书: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分角色演读课文,模仿并感受人物对话中的语气、神态、心理,完成课后练习二,评说人物形象特点。(板书:对话善劝肯学敬才)。

(五)赛读课文,探究质疑。

1.师生赛读,尝试背诵。

2.从文中找出能够表现吕蒙就学前后鲜明对比的两个成语,并以此说一段话。(板书: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对比)。

3.与《伤仲永》比较阅读,找出异同点。

小组合作探究,明确答案。(板书同:与学习有关;异:《伤仲永》----少年不学,泯然众人先叙后议《孙权劝学》----成年肯学,刮目相待对话描写)。

4.本文主要人物是谁?用哪一个成语能概括本文的思想主题?

小组合作探究,明确答案,完成课后练习一。(板书:开卷有益)。

(六)齐读课文,梳理总结。

1.以练习题的形式梳理与巩固本课的知识点。(投影练习题)。

2.请学生对照板书,回顾本课教学内容,齐读课文。

(七)拓展延伸,布置作业(选做)。

1.课下搜集与学习有关的名言、故事,第二天交流。

2.根据课文内容,补写一段“就学”时的情况。

3.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4.学完本课,你肯定有所感悟,联系生活,写一篇读后感。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的教案篇二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两课时

阅读课文,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1.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一、试背诵全文。

二、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三、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四、教师小结(目标4)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一、二、三。

b、背诵全文。

c、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六、说课精要:解决本课重难点要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

(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近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1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2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全文。

3通过人物的对话,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一看导语、注释1(作者、作品简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正音

卿邪孰遂

2朗读课文

三看书下注释,了解全文大意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一字多义

四阅读课文概括情节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五课文在材料的安排、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六分析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孙权:严格要求殷切期望

以身作则现身说法

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2吕蒙:知错就改虚心好学

才干谋略大有长进

七找出文中成语并解释

1吴下阿蒙

2刮目相看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的教案篇三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的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课文;。

(2)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点。

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三、教与学互动设计。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片首曲。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想和同学们共同穿越时空,回到三国,走近孙权,了解他的其他方面。

(二)交流预习。

1.走近司马光(小组交流课前预习资料)。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

2.强调重点字音,评选拼音高手,汉字英雄。

三、读准字音。

1.指导学生读,正字正音。

2.老师配乐范读。

3.个人展示读。

4.齐读。

友情提示: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要特别注意,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四、读懂文意。

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译,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的教案篇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物塑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5、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与《伤仲永》比较)。

二、重点:

1、字词。(本文是略读课文,字词部分以课外准备、课内教授相结合)。

2、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三、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关羽导入,引出吕蒙。

多媒体展示关羽图片,以“败走麦城”的故事,引出吕蒙。

二、1、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2、展示学习目标。

三、朗读准备。

1、用幻灯片打出几个应该注意的读音。

2、注意停顿。

3、齐读全文。

四、字词过关。

昨天已经让同学们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预习课文了。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点字词和字词疑点。

1、每个小组至少提出3个重点字词,并解释词义。

2、提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字词疑难点。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的教案篇五

1、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朗读成诵。

2、反复朗读理解并积累文言文词汇,疏通文意。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1、朗读体验。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采用师生同读同讲的方式。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

理解并积累文言文词汇,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板块一:激趣揭题。

板块二:风采展示。

(1)学法交流要求:学生自由交流学习文言文的经验、方法。

(2)预习检测要求:学生到黑板前展示预习的文言文基础知识。

(3)我有我风采要求:共享预习中的收获、探讨预习中的疑问。

板块三:感悟文本。

(1)初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学生点评朗读得失。

(2)品读课文,探讨人物神态、心理,概括人物性格。

板块四:拓展延伸。

要求:从孙权的劝说艺术、吕蒙虚心学习等角度谈自己的思考。

板块五:课堂小结。

孙权——劝学——关心下属。

吕蒙——就学——知错就改。

鲁肃——赞学——赏识进步。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的教案篇六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警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的教案篇七

曹操曾经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仲谋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让一代枭雄如此赞赏?今天我就来学习《孙权劝学》,也许从课文中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师:本文节选自哪里?

生:《资治通鉴》。

师:你会写鉴字吗?(生写)这是一部怎样的书?

生:是一部历史著作。

师:谁来补充?

生:是编年体史书。

师:什么是编年体史书?

生:按照年代的先后顺序编写的史书。

生: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是编年体通史。

生:作者是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师:了解了《资治通鉴》和司马光,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先来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生:自由诵读课文。

师:通过诵读,你还有读不准的地方吗?

生(齐说):没有。

师:好,那我们一起读课文,初步理解一下课文写了什么故事?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的教案篇八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能正确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课文,小组合作准确翻译,研讨理解内容及作者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正确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二、导入:(播放古筝曲)师和乐导入“说到三国这一段历史,正如一首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代涌现出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可谓三足鼎立,水火不容,但是曹操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可能我们更多的事了解他作为帝王的一面,而他的其他方面或许我们还很陌生,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15课《孙权劝学》。”(板书课题)(幻灯出示课题《孙权劝学》)。

师:现,老师将课文朗读一遍,请大家听清字音,明确停顿。(师吐字清晰,停顿准确背诵)。

师:同学们想不想像老师一样将这篇课文流利的背诵出来呀?

生:有。

一)结合手中的资料书和课文下面的注释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好,同学们自由朗读。(生自由诵读,师相机指导)。

师:好,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朗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对他在读音和停顿方面给予评价。哪位同学争取来?(同学举手读书)。

师:哪位同学来对这位同学在读音方面给予评价?

生:生举手评价,师相机指导。

师:有没有在停顿方面给予评价的?

生:生举手自由评价,师相机指导。

师:(你能给大家读一读这句话吗?)。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看幻灯片,(播放幻灯同上一张幻灯一样,全文本)老师就这一课的一些字音,对大家做一个提示,出现过后请同学们轻声跟读。(幻灯出示红色拼音“卿,涉,孰,遂”字音),生跟读,师:这几个字时本课的生僻字,(幻灯出示蓝色拼音“为,更”)师:这两个字时本课的多音字,(幻灯出示绿色拼音“邪”)师:这一个是本课的通假字。

师:(出示:友情提示: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要特别注意)我们在诵读一篇文言文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它里面的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

师:好,刚才大家评价的不错,接下来我们一起把这篇课文朗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师起,师生共同诵读)(师再次强调生易读错的字音)。

师:接下来,请大家结合注释和手中的资料书梳理文意,也就是把课文试着翻译一下,好,大家独立完成。师:下面小组为单位,把刚才单个同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解决,如果小组还不能讨论解决的,待会儿提交全班讨论。小组为单位,开始(师相机指导)(出示新幻灯二)。

师:小组代表说说你们那小组有些什么问题要我们集体解决的?(请学生起来质疑,不着急解答)生:“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生:“卿言多务,孰若孤,”

生:“蒙辞以军中多务”

生:“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生:“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生:“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师:我们从最后面这一位同学的问题入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什么意思?(鼓励学生发言析疑,师相机评价指导)。

师:我们看大屏幕上你们提的这几个问题,请大家同排为单位再次讨论下这五个句子究竟怎么翻译,老师提示,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重点的词语不能漏掉,下面同学们再次讨论。

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自主按顺序翻译,指导学生翻译“蒙辞以军中多务”,要求学生对号入座翻译(生可能将“推辞”移到后面,师鼓励移得很好,相机指导“如果按照原文的顺序翻译出来的话,应该是:吕蒙推辞用军中事务多,这种说法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是吧,我们就要把它交换一下顺序,把把那个字提到后边去?”

生:“辞”

师:这样该怎么翻译?我们一起来读,翻译。

生:“吕蒙用军中事务太多而推辞”(师相机出示幻灯这个句子的翻译)。

师:接下来看下个句子,谁来?

生:翻译(师相机指导对号入座翻译,尤其“博士”的翻译,不需要翻译出来)。

师:“博士”注释里给的解释是官名,跟现在的博士不同,那么在古文当中,表示人名、地名、官名、书名等这些名词,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可以保留,不需要翻译出来,所以说这个“为博士”我们就可以翻译成“成为博士”就行了。

师:接着来看下一句,哪位同学愿意翻译?

生:生翻译,师指导(重点介绍“但”字翻译)。

师:刚才这位同学把“但当涉猎”的“但”字翻译成表转折关系的“但是”,这不是很准确,在现代文里边,“但”一般是表转折关系,可以翻译成“但是”,可是在古文里边,这个“但”一般情况不做转折关系的,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这个“但”字翻译成“只,只是”(板书:但:“只,只是”)。

师:下一个句子,如何来翻译?

生:“谁比得上我呢?”

师:下一个“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谁来?

生:(师指导明确对象,谁与谁结为了朋友)。

师:如果不把这个与吕蒙结为朋友补上去,我们就可能误会,师鲁肃与吕蒙的母亲结为了朋友。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幻灯,我们这几个句子翻译的后面,老师用括号括了一个字,在这里,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翻译的方法,请同学们看看,翻译五字法,在翻译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用这五个字的翻译方法,效(出示幻灯:翻译五字法)详细读讲,-------这是一种非常好用的翻译的方法,希望大家能都学习到。接下来,我们把课文朗读一遍,再次体味文意。(师起,生齐读)。

师:读的不错,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懂文意,这是学习古文的基础,而真的要把一篇文章流利的吟诵出来,还需要读出文章的语气,对于不同的文章,我们读出语气的途径和方法是不同的,本文是一篇些人叙事的文章,我们要读出语气就应该要在人物的语言上多下功夫。接下来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孙权说的话。(出示幻灯)。

师:自己体会一下,结合孙权的身份,结合句中的标点符号和语气词看看孙权的这几句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大家看着屏幕,体会体会,试读试读。然后小组讨论该读什么样的语气,为何要读这样的语气,讨论并给出统一的意见来。

生:小组推荐代表发言(第一句,劝说,应该用肯定,劝诫的语气,表明孙权对吕蒙要求严厉,对吕蒙关心,试读既严厉又关心的语气)。

生:第二句,读出怒气,生试读,略带责备。

生:第三句,以自己的经历劝告吕蒙,现身说法。

生:自由发言,爱惜人才,重视他让他读书,对人严格要求,很有学问,教育人有方,劝人有耐心,好学师:归纳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关爱部下,既严厉又关爱,自己好学,并且还非常善于劝别人(板书孙权:关爱部下,好学,善劝)。

师:先看鲁肃。

生:惊讶,赞叹,(请学生试读出惊讶与赞叹的语气)。

师:请男同学一起来读一读。

生:男生齐读。

师:接下来,我们看吕蒙的这个语言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生:有点自豪,学习过后变化了,生试读。

师:全班齐读,读出吕蒙自得自豪的语气。

生:齐读。

师:通过对鲁肃和吕蒙语言的揣摩,我们看看吕蒙是个什么样的人(师板书:吕蒙鲁肃)。

生:吕蒙能听取别人意见的人(师板书:听取意见)。

生:鲁肃爱才,爱人才(师相机板书:爱才,敬才)。

师: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司马光主持编撰《资治通鉴》的目的是想让后人通过历史上的一些的失吸取教训从而更好的治理国家。所以《资治通鉴》里的很多故事,对于我们今天做人也是很有启迪的,比如说我们今天所学的《孙权劝学》,学了这一课,你觉得有什么值得你借鉴的吗?想想鲁肃的敬才爱才,想想孙权的善劝,想想吕蒙学习前后的变化,这些对你有什么启迪呢,下来做个小练笔吧。(出示幻灯,小练笔)师:最后送同学们几句话,这些话是冰心奶奶说过的,“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你们能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的教案篇九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熟读全文2掌握词语3、疏通文意。

一、导入:有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它能够概括本文的内容,试问是哪个成语?

二、了解作者、作品: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三了解主要人物: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孙权的大将。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孙权的谋士。

四查字典,弄清下列字读音。

五朗读要求。朗读文章可分为三步: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句读第二步读出句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第三步结合内容,自由朗读,力争表演.

六齐读课文,在疑难字词上做记号。

七关键词语:当涂:当道,当权岂:难道。

邪:相当于“耶”表反问语气“吗”但:只。

见:知道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或谋略。

成语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比喻才识尚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八关键语句1、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蒙以军中多务辞。

2、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让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

九考考你:1、初,权谓吕蒙曰。

今当涂掌事。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孰若孤。

自以为大有所益。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博士: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b、但当涉猎。

但: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c、见往事耳。

见: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d、既更刮目相待。

更: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3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十结合注释,分组讨论把课文译成白话文。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的教案篇十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教学对象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上册已经学习了7篇古文,14篇古诗,在下册学习了2篇:《伤仲永》《木兰诗》,对古文的几种翻译方法已经有了初步掌握,也积累了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环境分析】。

由于张家砭中学是乡镇初中,还没有完备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学生对多媒体教学兴趣大,容易激发学习兴趣。特别是文言文中信息量大,多媒体教学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2.掌握有关文学常识。3.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目标:学习吕蒙虚心接受意见、努力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加以背诵2、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语气特点。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设想】。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达到预定教学目标,我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合作探究、当堂展示”的十六字方针。“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而且,文言文的朗读必须读出“古味古韵”。本课中我将通过学生多层次、分角色朗读,把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自主学习”,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合作探究”,即小组内进行交流,合作完成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当堂展示”,即在个人思考与小组合作之后,能积极主动大胆展示,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渲染氛围。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叫吕蒙,吕蒙武艺高强,勇猛无比,为吴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这不,吴国国君孙权都来劝他了,结果如何呢,就让我们从今天的这篇课文《孙权劝学》中寻找答案吧!(出示课题、作者)。

二、介绍作者,人物竞猜。

1、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司马光,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与他相关的知识(展示)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集》。《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2、人物竞猜。

1、被曹操称赞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是哪位国君?

2、成语“吴下阿蒙”是东吴哪员大将?

3、歇后语“______上了孔明船-----稀里糊涂。

三、分层次读课文,整体把握。

1、师范读,生听读,请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步骤:师先读,生听读,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只要读准字音即可。在学生试读一遍后,出示下列重点字词,让学生识记,反馈,记忆。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的教案篇十一

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节课中得以体现。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此外有多媒体协助教学,课堂容量,内容得到了充分的补充。

这节课我为了充分地体现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我以“体验式的教学行为和理念,组织了较丰富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从学生的自我“体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面对学习方式的变革,教者的教学行为发生了质的变化,整节课主要是围绕学生在读上下工夫、让学生自我体验在进行。以学生为主体在这一节课的体现是突出的。特别是在“读出感情”这一环节的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体验”教学的特点,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充分体验到人物的心理读出人物的语气。

当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并不意味着对教师主导地位的忽视。在这节课中,老师始终站在点拔者的位置,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学习方法的指导;正是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集中时间与精力对难点进行突破;正是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人文启示。这样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上都得到发展。

反思这一节课,既有可以说的优点,但是缺点也不少。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是可以肯定的:

二.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清晰,让人能够直观感受。板书比较简洁,有条理。

三.揣摩人物语气,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从中得到了体现。也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以及口语表达的能力。

四.能对学生及时的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用方仲永和吕蒙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进行反思,今后该怎么学,效果较好。

但是不足的地方也很多,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的把握不够,以至于在译读这一环节所花时间过多。忽略了其他该设计的教学东西,如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不详细。

二.板书虽然简洁但是却忽略了对重点词语及句式的板书,文言字词讲的少。

三.对课文的人物形象分析不够,,花的时间少,而且展开的讨论有限,没能展开来讲。对学生的观点做的评价不够全面。

四.没有给学生提供练笔的机会,没有留给学生更多的课外思考,缺少更多的生活体验的交流,当然这也和本文的内容有关。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的教案篇十二

1、作者简介:司马光,字君实,陕西夏县人,北宋大臣,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著名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表现的是他机智勇敢,智勇双全,乐于助人,冷静沉着,聪明的性格特征。

2、题目解说:

(1)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劝学:鼓励学习。

(2)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资治通鉴》的编写,为我国提供了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它是继《史记》之后的我国又一历史巨著;然而就其编写目的而言,正如题名一样:“鉴于往事,资以治道”,是为使后代统治者吸取前代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所以它着重于政治、军事,而缺少社会经济变动的记载。

3、作品理解:

(1)主题思想:本文描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2)结构: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鲁肃叹学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3)写作特点:对话揭示人物性格。

4、作品启示(与《伤仲永》一文比较阅读):

(1)内容比较:本文写吕蒙“当涂掌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伤仲永》写出了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两文的内容都和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2)写法比较:本文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5、句子品味:

(1)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指出“学”的必要性;。

(2)卿言多务,孰若孤:指出“学”的可能性;。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情不自禁的赞叹,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三日,形容时间短;刮目,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吕蒙以当之无愧的态度表明了自己才略增长之快之大。

二、文段阅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填空。

《孙权劝学》选自______,这是一部______体史书,主持编撰的是____代___家___。____的意思是帮助治理朝政的历史借鉴。

《资治通鉴》编年宋政治家司马光资治通鉴。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谓告诉(5)当涂当道、当权。

(2)若象(6)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3)益收获、好处(7)涉猎粗略的阅读。

(4)遂于是(8)见事认清事物。

3、辨析古今异义。

(1)孤(古)古时王侯的自称(今)单独;独特的;幼年失去父母的。

(2)治(古)研究(今)整治;社会安定;处罚;治疗;消灭。

(3)博士(古)指专管经学传授的官员(今)现一般指学位的最高级别。

(4)但(古)只是(今)表转折。

(5)往事(古)历史(今)以往的事情。

4、选出下列加点词解释相同的两组。

(1)a卿今当涂掌事/摩拳擦掌b蒙辞以军中多务/不辞辛苦。

c但当涉猎/门当户对d见往事耳/往事如烟。

(2)a蒙乃始就学/顺利就业b及鲁肃过寻阳/将功补过。

c即更刮目相待/改弦更张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死不救。

b推辞(a掌管/手掌;c应当/相称;d历史/以往的事情)。

a开始进行,从事;c重新;(b到/过错;d认清/看见)。

5、解释下列成语。

(1)吴下阿蒙。

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2)刮目相待。

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或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刮目:擦眼睛,表示用新眼光看人。)。

6、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管经学传授的博士吗?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那个)阿蒙了!

(3)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好处。

(4)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志士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擦亮眼睛用新的眼光相看了,长兄为什么认清这件事情这么晚哪!

(6)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7、整体感知课文后回答下列问题。

(1)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爱才、敬才,二人情投意合。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2)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人的成才和天赋没有很大关系,先天的不足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弥补。不管天赋怎样,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学有所成。

8、说明文中三个人物的身份,并根据文意,说说各自的性格特点。

(1)孙权:三国时吴国国君,对部下既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

(2)吕蒙:吴国名将知过能改,有军人的坦诚豪爽。

(3)鲁肃:吴国谋士文人雅士,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的进步十分高兴。

9、用原文回答。

(1)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的语句是哪句?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孙权现身说法劝吕蒙读书的句子是哪个?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10、用“‖”将文段分为两层,并概括层意。

“蒙乃始就学”前划开。第一层写孙权劝学,第二层写吕蒙治学并学有所成(鲁肃赞学)。

11、文中最突出的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对话(语言)描写。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的教案篇十三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的教案篇十四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孙权劝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课程资源开发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诚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特色。

《孙权劝学》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共五篇文章,《孙权劝学》处在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前四篇分别为《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这些名人都是璀璨的明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本文在延续前面四课展现名人风采的同时,也有一些新的变化。

(二)本课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选自《资治通鉴》的一篇小短文,通过写孙权劝导吕蒙学习及吕蒙接受劝告认真学习后发生的变化,点明了学习对于健全人格的作用。文章只有129个字,浅显易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

本册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一是让学生感受吕蒙从一介武夫变为一名儒将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二是让学生能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

(三)课标要求。

版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另外,课程标准对朗读还专门做了规定: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疏通字词,积累词汇;2反复吟诵,知人明理。

二.说学情。

进入初中以来,学生已学过《童趣》、《论语十则》《山市》等八篇短小的文言文,初步积累过“乃”“但”等文言词汇的简单用法,对一些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本文浅显易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同时,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熟悉,容易把握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只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行。

三.说教学模式。

1多样化朗读法,这是我教学古文首先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自读、听读、互读齐读,抑扬顿挫的读、情感再现读,这样反复朗读,古文的美感就会凸现,古文知识也会逐步积累,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2采用导学案教学法,这一直是我们学校的特色教学模式。这种师生共用的导学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线,注重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导学过程,力求调动所有学生的求知欲,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说教学设计。

针对以上分析,我对教学本课的流程做了以下设计:

1.课前准备:

下发导学案,让学生结合导学,做好预习并积累有关学习的格言、名言,

2.导入新课(1分钟)。

让学生齐读第一课课后补录“朗读的好处”,一方面提醒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反复吟诵,另一方面提醒他们对这一类文言文,反复诵读,口耳并用,不仅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会大大增强阅读的形象感和情趣感。

3.反复吟诵。

第一步:认熟,字正腔圆(5分钟)。

(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

(2)结合听到的录音检查课前导学训练中的读音和节奏练习,采用先自查后小组互查的方式。

(3)大声自读课文两遍,要求吐字清楚,速度适宜,做到准确无误,字正腔圆。

(4)小组内推选一名代表演示朗读,其他成员评价,以调动所有同学朗读的积极性。

第二步:译读,晓畅字句(15分钟)。

(1)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同时在自学中丰富积累,培养语感。

(2)结合导学案课堂训练题,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重点问题:全文分为两层:

第三步:美读,入情入境(15分钟)。

疏通文意后,学生对文中孙权、吕蒙、鲁肃等人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真正读懂他们,透彻的了解他们,我们还得继续深入到字里行间,穿越时空,身临其境,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人物,感受揣摩当时人物的语言、神态以及对待读书的态度,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考阅读,我设计了三个问题,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1、吕蒙乃一介武夫,要劝说他学习是何等困难,在这过程中孙权对此又是何等态度?

(让学生进行对话朗读,体味孙权当时的心态。吕蒙的话课本交待不多,可以根据课文进行改编)。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严肃、恳切。

卿言多务,孰若孤———责备。

乃始就学——不情愿。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理解吕蒙和鲁肃的对话,体会说话人当时的神态。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赞)。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颇为自得,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的教案篇十五

语重心长,善劝好学。

吕蒙就学知错就改,小有所成。

鲁肃赞学性格爽朗,敬才爱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1分钟)。

二、初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层次(约10分钟)。

1、自由朗读2分钟。

文言文学习贵在朗读,从读中理解课文,读出语言的味道。请用两分钟时间大声朗读课文。

2、单读评价3分钟。

请一位同学来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其他同学听读完后给予评价。出示读音。

3、范读比较2分钟。

音准,节奏准,语气,层次清。

4、读出层次2分钟。

要想读出层次需要理清情节。概括情节:根据人物的活动确定情节,各用两个字概括主要情节。劝学——就学——论议——结友(板书人物情节)。

语重心长,善劝好学。

吕蒙就学知错就改,小有所成。

鲁肃赞学性格爽朗,敬才爱才。

分组分层次读课文。

三、译读理解词语,读懂句意(约15分钟)。

1、根据注解,独立翻译3-5分钟。

2、出示重点,质疑问难7-10分钟。

一词多义的词:大:表示程度,非常;年长见:了解;认清当:掌管,担当;应当。

古今异义的词:博士:古代学官名;现在指学位最高一级。但:只,只是过:

表示称呼的词:卿:大兄。

表示语气的词:邪耳乎。

较难理解的词:及就谓……曰辞治。

本文两个成语: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难理解的句子:

翻译句子要做到字字落实,语言通顺。

翻译的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齐读,同学们已经读得很流畅了,想要读好文章,最重要的就是理解人物情感,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品读”。

四、品读读出语气,赏析人物(约10分钟)。

请你揣摩人物语言,选择一处你读得最好的,读一读,并说一说你读出了怎样的语气,读出了人物什么情感。

1、选择朗读,揣摩语气。

2、赏析人物,概括特点。

完成板书。

语重心长,善劝好学。

吕蒙就学知错就改,小有所成。

鲁肃赞学性格爽朗,敬才爱才。

3、根据提示,背诵课文。

五、悟读感悟探究,获得启示(约9分钟)。

我从孙权身上学到了(待人、治学、读书方法)。

我从吕蒙身上学到了。

我从鲁肃身上学到了。

我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了。

从文章的写法中我学到了。

我从吕蒙和方仲永的不同结果中学到了。

……。

课后请同学们整理在笔记本上,可以合作完成。

六、拓展延伸阅读,想象写作。

文章对吕蒙的“辞”“就学”写得很简略,是为了突出“劝学”的主题,请根据孙权的语言和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想象吕蒙如何推托?又是怎样学习的?补写两段文字。

结束语: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冰心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的确,读好书可以让我们分清美丑,识别善恶,明辨是非;读好书能让我们领悟人生真谛,提升自我修养,培养高尚情怀;读好书还可以体会伟人们奋斗的.艰辛与执着,从中汲取与困难抗争的力量与智慧。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多读书,读好书,学习知识,提升自我,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属于自己的精彩!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的教案篇十六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1.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课时。

一、试背诵全文。

二、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三、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四、教师小结(目标4)。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一、二、三。

b、背诵全文。

c、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六、说课精要:解决本课重难点要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16818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