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热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4 04:17:20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热门14篇)
时间:2023-12-04 04:17:20     小编:笔尘

总结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和规划未来。总结应该突出重点和核心内容,避免涉及太多次要的细节。请参考下方的一些实用写作技巧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篇一

一、说教材:

1、教材价值:

“鸟”是动物世界中的一个大的家族。在厦门,到处都可以看到鸟的身影,听到鸟的叫声。而且教育的资源也很丰富:家庭养鸟,花鸟市场,公园,厦门的白鹭洲有鸽子,鼓浪屿上有“百鸟园”等。大班的孩子对鸟的认识有一定的经验,他们喜欢给鸟喂食,还喜欢亲近鸟。这些鸟有着不同的外表,不同的生活习性,不同的生活环境,对人类有不同的作用。那么多的鸟也有相同的特征:有羽毛,有翅膀,会飞……。新《纲要》告诉我们,“要与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我认为,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鸟与人类的关系,探索不同鸟类的不同的生活环境有着一定的教育价值。

2、目标定位: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依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材本身的特点,我从情感态度,能力,认知等方面确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和的一面。具体的目标为: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多种鸟类及鸟类的共同特征。

2,依据生活环境的不同进行分类并学习自我纠错。

3,萌发爱护鸟类和大自然的情感。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了解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多种鸟类及鸟类的共同特征。难点为依据生活环境的不同进行分类并学习自我纠错。我们知道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我看了,听了,都会忘的;只有我操作了,才会记住。”因此身临其境的学习定能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

为此,我们做了如下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认识过一些常见的鸟。

2、物质准备:“百鸟园”的场景,鸟类生活的不同的背景图,各种鸟的图片若干,磁带,录音机等。

二、说教法:

根据活动的内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有:

1、观察法:观察法就是提供大量的直接经验让幼儿观察探索,让幼儿通过五官的感受来发现,探索事物的现象,获得具体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

2、操作法:操作法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本次活动,为幼儿提供的不同环境,不同的动物的图片,让幼儿自己与图片的互动中,来获得不同的鸟类生活的环境也不同,并能依据生活环境的不如进行分类的经验。通过材料的自我纠错功能使幼儿的能力得到提高。

3、启发引导法:幼儿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运用适当语言,帮助幼儿来发现问题,引导幼儿解决问题。并灵活运用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的组织形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得到发展。

三、说学法:

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主要有:

1、讨论谈话法:新《纲要》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说一说,看一看,比一比,在多通道,多感官的参与下,了解鸟类的共同特征。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因此为了加深幼儿对不同鸟类生活的环境也不同的了解,我提供了鸟类生活的背景图及不同的鸟类,让幼儿在操作,纠错的过程中加深体验。

四、说教学程序:

我采用层层递进的办法组织活动程序,具体流程为:

激发兴趣——参观比较——操作体验——反馈延伸。

激发兴趣:

在第二个环节我集中幼儿,鼓励幼儿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发现,鼓励幼儿自己探索说出鸟类的共同特征,同时让幼儿讨论企鹅是不是鸟类,企鹅生活在什么地方目标(1)在这里自然完成。

操作体验:

下面进行的是小组式的游戏教学。指导语:你们知道这些鸟生活在什么地方吗(幼儿自由回答)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鸟的图片和它们生活地方的背景图,请小朋友试一试把它们送回家。

幼儿操作,并学习按背后的正确答案自己纠错。在活动中,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把各种鸟类送到它们各自生活的地方,判断,感受鸟类的生活环境的不同,同时,操作材料背后的答案相关会提醒他们重新思考,修正经验。自我纠错的能力得到提高。目标(2)在这里完成。

集体交流:幼儿作品的展示交流,再次提升和加深了前面的活动经验,然后教师鼓励幼儿一起把“百鸟园”里的鸟都送回自己的家,再次巩固幼儿的新经验。新《纲要》在社会领域的目标中提到,“培养幼儿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在这次的操作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不知道的可以问同伴,可以寻找刚才的操作材料来解决问题,让幼儿有多种途径来解决问题。

反馈延伸:

这次的活动后,肯定还有一些幼儿不能完成活动目标,教师可以把各种操作材料继续提供在活动区内,让幼儿进行操作,同时提供各种鸟类的图片,图书,vcd等材料,让幼儿继续丰富相关的经验,激发幼儿的爱鸟之情。

暑气未过,扬州已有不少“天上来客”。近日来,扬州鸟友们记录了鹤鹬、金眶鸻等10多种鸻鹬科鸟类,其中,有一种名叫金斑鸻的鸟儿,是首次在扬州记录到;扬州鸟类种类增加到243种。

鸻鹬类候鸟扬州大聚会

扬州境内湖泊棋布,河网交织,在动物地理分区中处于古北界和东洋界的交界处,为东部候鸟迁徙通道,特别是高宝邵伯湖—七河八岛—廖家沟一线,是候鸟迁徙的重要路径。

在廖家沟湿地,鸟友们近来发现了上千只鸟儿在这里“大聚会”,有50多种,其中鸻鹬类鸟儿就有10多种,鸻有金眶鸻、环颈鸻、金斑鸻等;鹬有鹤鹬、扇尾沙锥、白腰草鹬、长趾滨鹬、黑翅长脚鹬、林鹬、青脚鹬、矶鹬、彩鹬、尖尾滨鹬等。这么多鸟儿聚集在一起,也吸引了省内外很多鸟友的关注。

鸻鹬大都喜欢湿地环境,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有鹬的地方常见到鸻,有鸻的地方常见到鹬。

扬州首次记录金斑鸻

鸟友观测记录的10多种鸻鹬鸟类中,金斑鸻是首次现身扬州,它的出现,把扬州鸟类种类增加到了243种。

从外形上看,金斑鸻也是“高颜值”鸟儿,它(雄鸟)体上布满金黄色斑点,体下一色的黑,体上与体下之间有一条明显的白色带,仿佛系着一条白色哈达。

金斑鸻在扬州是“过客”(过境鸟),扬州是它们途中“加油”(补充食物和水分)的“驿站”。它们最终的目的地是东南亚甚至澳大利亚。作为过境鸟,它们有可能在扬州呆上2个星期,但也有可能只有几个小时。但无论多长时间,它们已在扬州留下了痕迹。

金斑鸻是我国旅鸟中迁徙路线最长的鸟类,也是闻名世界的长途“旅行家”。金斑鸻的繁殖地在北美阿拉斯加西部和亚洲西伯利亚东北部;冬季南迁时,或沿我国海岸到华南、越南、马来群岛及澳大利亚和其附近诸岛屿,或者是路经堪察加半岛到日本,再往东南,越海经马绍尔半岛,而到南太平洋群岛。另一路线是从繁殖地区一直向南飞越无垠的洋面,经4000千米,直到夏威夷群岛,在此休整后再往南飞抵越冬地区。

当然,不止金斑鸻从扬州过境,其他鸻鹬类也是过境鸟。不过,留在扬州过冬的鸻鹬类鸟儿也不少,如常见的金眶鸻、鹤鹬、扇尾沙锥、青脚鹬、矶鹬、白腰草鹬等。

燕子聚会是南迁信号

不少鸻鹬类候鸟已从北方飞临扬州,此时此刻,扬州的夏候鸟“大家族”似乎还“不紧不慢”,它们还需要在扬州养育儿女。不过,迁徙季节依然不远了,从9月中下旬就会携家带口南飞了。当你在田野常见燕子“大聚会”,或集体停歇在电线上,这就是它们即将南迁的“信号”了。

今年新增18种鸟类

很多候鸟南迁时,都喜欢“集体活动”,人们熟悉的也最典型的就是“大雁南飞”。其实,南迁的候鸟也有“独行侠”,如不少种类的猛禽就是。

近年来,不少珍稀鸟类现身扬州,如黑鹳、东方白鹳、黑脸琵鹭等,其中,东方白鹳甚至连续多年在扬州地区繁殖。今年6月,本报记者与鸟友在高邮界首就一次性发现4只东方白鹳。

20xx年以来,鸟友们已记录到18种新鸟类,分别是罗纹鸭、黄鹡鸰、鹊鹞、红喉鹨、水鹨、冕柳莺、小灰山椒鸟、日本鹌鹑、黑鹎、红翅凤头鹃、红尾鸫、黄眉姬鹟、黑眉苇莺、鸥嘴噪鸥、橙头地鸫、红尾水鸲、尖尾滨鹬和金斑鸻。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篇二

1、让幼儿初步感知正方体,知道其名称和最显著的形状特征。

2、复习几何图形,并练习按特征分类。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认识正方体

磁性教具:几何拼图――太空城堡。图形标记、数不清字、大小标记。

正方体大纸卡一张,大正方体一个,积木拼图。(插正方体用)、胶带、绳子、小棒。

一、准备部分:复习几何图形。

1、辨认几何图形。

师:这座太空城堡由哪些图形组成?

2、练习按图形特征进行分类。

师:请小朋友把相同的图形归在一起。

二、出尝试问题

1、告诉幼儿今天来认识正方体。(出示正方体盒子)

2、展开正方体盒子平面纸卡,要求幼儿看一看,(什么图形)数一数(有几个)、比一比(大小如何),感知其特征。

3、提示记录方法。

三、幼儿操作活动,教师巡回了解活动情况

四、幼儿表达活动情况

师:(指折成的正方体)它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们一样大的?

五、教师讲解

通过演示、讲解,让幼儿知道正方体的名称及最显著的形状特征。

1、数一数:有六个图形。

2、看一看:每个图形是正方形。

3、比一比:每个正方形一样大。

4、小结: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

(1)幼儿讲述以上特征。

(2)分辨一下正方形和正方体。

六、幼儿操作活动

建构正方体,幼儿进一步感知正方体的特征。用塑料学具,拼装成一个正方体。师:请小朋友每人做一个正方体的玩具,送给太空成的朋友。

教师巡回指导幼儿做好后,提示他们检查一下,做的玩具是不是正方体的,有没有六个面,每个面是不是一样大的正方形。

七、集体游戏“拼图”,辨认正方体

xx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篇三

1、能区别两个物体之间的上下关系。

2、在操作中能正确使用方位词表达两者之间的上下关系。

3、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

1、玩具娃娃一个、帽子一顶、袜子一双。

2、水果、蔬菜图片若干、玩具柜的玩具若干。

3、操作册。

幼儿坐在椅子上玩“指五官”,教师加快速度增加其趣味性。

1、教师出示玩具娃娃,请幼儿说出眼睛和鼻子、鼻子和嘴巴的上下关系。

2、教师给玩具娃娃戴上帽子,穿上袜子。请幼儿说出帽子和袜子的上下关系。

1、教师蒙上眼睛,幼儿分别在床下、桌下躲藏,教师找到谁,谁就说他的上面有什么,下面有什么。再请幼儿互相找,互相说。

2、小动物捉迷藏。

教师摇铃鼓,幼儿将动物卡片藏起来,然后说一说把小动物藏在什么地方了,(育儿天堂)要求幼儿用方位词表达,比如:枕头下面、被子下面、床的上面、椅子下面、桌子下面等。

1、做《操作册》第59—60页的'活动。

2、户外活动时,引导幼儿观察树上、树下、天空、大地等自然界景物,再说出其上下关系。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篇四

区域活动开放、自由、自主,能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按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和活动伙伴,并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速度去操作实践。那么,如何把数学内容、数学目标、数学材料有效地融进区域活动之中呢?在实践中,我紧紧抓住三个“数”策略,扎实有效地开展幼儿数学区域活动,让数学知识融入孩子感兴趣的游戏中。

明确的教育目标和计划是发挥数学区域活动最大功效的导向和保证,因此,我们必须有效把握区域活动的即时效应和发展的潜在性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在设立一组区域活动时,心中要有目标。因此,在开展区域活动之前,我们需要根据阶段性数学活动的目标,配合集体数学活动的进度、内容来拟定数学区域的具体目标、具体计划和具体内容。

例如:中班的“数形成”活动,其目标为:体验数的形成,建立初步的数序逻辑概念,会用语言表述“几添上一是几”。幼儿对“几添上一是几”这句话的理解尤为困难,“添上”往往会被他们想象为“天上”,因此,“会用语言表述几添上一是几”就成了我们数形成区域活动中的阶段目标。配合目标,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游戏,有“翻一翻,说一说”“串一串,说一说”“画一画,说一说”“贴一贴,说一说”“添一碗,说一说”等。区域游戏中的每一个动作——翻、串、画、贴、添,都让孩子们体会着数的形成,感悟着数字形成的实际意义,特别是“添一碗”游戏,使孩子们对“几添上一是几”这句话理解得淋漓尽致,活动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当然,数学区域活动中的阶段目标还应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不断加深、调整、补充、完善,原定两周的阶段目标,幼儿可能在一周内就已完成得较好了,或者幼儿对此活动已不感兴趣了,那么,教师就要灵活调整,提前进人下一阶段活动。假如两周未达到预期的目标,或幼儿兴趣正浓,教师可适当延长活动的时间,以满足幼儿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阶段目标心中有数,从而使幼儿在数学区域活动中增强对数学的敏感性和对数学的运用能力。

幼儿数学区域活动的材料直接影响着孩子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作为老师的我们,总是在为不断翻新区域材料而伤透脑筋:有时,辛辛苦苦制作的区域材料得不到孩子们的喜爱;有时,孩子们对新投放的区域材料一时兴起,但两天之后就置之不理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只疲于更换数学区域活动的材料了,费时费力不说,收效却甚微。看来,区域活动游戏材料的投放,关键还得在“巧”字上下功夫。

在几年的数学区域实践中,我发现我们的游戏材料多偏向于卡片、图片等,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玩了几次就会感觉索然无味。了解到此种情况后,我在材料的种类上尝试了改变,如结构游戏中现成的雪花片、插塑、套桶、棋子等,自然界中常见的石子、种子、树叶等;剪贴活动中的作品、范例等;生活中的钮扣、豆腐盒、牛奶盒等……这些唾手可得的游戏材料都成了我们数学区域活动中的主角,有序插接、按特征分类、组成分合、排序组合等,许多数学区域活动中都有它们的身影。

虽然材料丰富了,但枯燥的玩法同样会使孩子们对数学活动失去兴趣,于是,在区域活动中,我考虑到了一物多玩、在反复中创新、在交换中新颖。如:在中班默数活动“钓鱼”区域游戏中,为了让孩子们循序渐进地学会默数,并数得快数得对,同样一份钓鱼材料,我设计了好几种活动:按点子排列方位,在鱼塘里养鱼;钓竿数点匹配钓鱼;夹子夹小鱼做鱼串等。同一份游戏材料的不同玩法,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而且还让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体验到了一物多用的游戏乐趣。

在材料的难易设置上,同一个数学活动内容,我总会为孩子们多提供几套学具,如在序数的学习中,区域活动中既有牛奶盒制作的立体式楼房,又有抽象式的数字棋盘。在形象化的“宝宝住新房”游戏中,我让孩子们理解第几层第几间;在“点兵点将”游戏中,我让孩子们快速找到纵横交叉的位置。为了让孩子们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区域活动,我运用颜色表示游戏的难易程度,如红色代表“难”,蓝色代表“一般”,黄色代表“容易”。

虽然数学区域活动的内容各不相同,操作方法也各不相同,但我使出浑身解数,巧投区域游戏材料,所以始终能让孩子们保持高涨的活动参与欲望。

“让儿童亲历和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这是《纲要》中科学领域的指导要求。所以,我们要通过自己在数学区域活动中的言行使孩子们感受到:老师关注的不是区域活动的成败,而是他们的活动过程。由此可见,区域活动中鲜活的语言指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需寻行“数”墨,切实发挥语言的技能。

在每次数学区域活动前,我抓住幼儿的心理节拍,力求语言情趣化,语气抑扬顿挫,开门见山地把区域活动的内容、目标及规划,合理地融入情趣化的言语之中。例如:在大班猜测区域游戏中,已知ab,bc,比较a和c的'大小。当幼儿的思维停留于表面,难以理解“ab,bc,则ac”时,适时地说一句:“谁会是真正的第一名?最小的碗是给谁的呢?让我们一个一个地试。”

此外,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的个体表现,往往还是我们评价孩子对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依据,教师的每一次语言评价,都有如智慧的化身,能让已经“吃饱”的孩子缠着你索要新的“苹果”,让“吃不到”的孩子信心百倍。指导性的语言评价有时是一抹微笑、一朵红花、一颗五星……不管是什么,只要是来自于老师的爱心评价,孩子的心里总是甜滋滋的,因为鲜活的语言指导除了针对数学区域活动的本身之外,更重要的是培植孩子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幼儿数学区域活动是低结构、高开放的活动,以上三个“数”的策略行之有效。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自主选择、自主探索数学知识的几率大大增加,对数学知识的敏感性也不断提高。我想,只要我们善于观察,把握时机,适时适度地运用策略,孩子们必然会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篇五

1、通过观察物体量的差异,能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正、逆排序。

2、会独立取放、整理和正确使用操作材料。

3、培养幼儿与同伙的协作能力。

4、培养幼儿思维的可逆性和传递性。

会独立取放、整理和正确使用操作材料。

大小和长短均不同的瓶子、小棒每人各5个;筐子每组2个。教学挂图《怎么排》。

一、游戏“找不同”

1、教师出示瓶子和小棒,让幼儿点数其数量。

2、请幼儿找出大小和长短不同的瓶子与小棒,并说出物品的差异(如最大或最小的瓶子和最长或最短的小棒)。

二、物品排序。

1、让幼儿给大小不同的5个瓶子排队(如按由左向右的顺序排列),教师可启发幼儿先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2、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比赛,每组幼儿互相协作把若干根小棒按从短到长或从长到短的顺序排列。

3、想一想:将正排序变成逆排序时,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按顺序排列瓶子或小棒?教师引导幼儿尝试探索从一种排序方法改变为另一种排序方法时的最佳方案。如:改变5根小棒的排列顺序时,中间的一根不动,将第1根和第5根、第2根和第4根小棒对调,这种方法最快。

4、活动结束时,要求幼儿学会整理材料,将材料分门别类放在两个筐子里。

三、观察画面《怎么排》。

1、教师引导幼观察并讲述画面的内容。

2、启发幼儿在画册上用点子的数量分别给粗细和厚薄不同的物品排序,并说出排列规则。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篇六

1、让幼儿正确读写数字5,并能数出5以内的物体数量。

2、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学习数字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1、课件-到5的数字。

2、小圆片、小正方体、数字卡、铅笔、多媒体课件、白纸。

一、情景激趣。

1、教师:小朋友,喜欢漂亮的小金鱼吗?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小金鱼,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它们有多少条,好吗?

2、播放课件。

鱼缸里有四只小鱼游来游去的玩耍,一会儿又放了一只小鱼。

3、提问:现在有几条鱼啊?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鱼缸:(里面有4条鱼)。

教师:小朋友,我们来数一数,鱼缸里有多少条鱼,好吗?

(老师边引导数边在黑板上贴小圆片)。

2、教学认识“5”

教师又出示一个里面有1条金鱼的鱼缸,将两个鱼缸并列放在一起。

提问:现在一共有几条鱼啊?

3、教师用另一种颜色的圆纸片在4后加1个。

(让幼儿认识到比4多1就是5和4过后就是5)。

4、认识5的组成数出下列每组图形中物体的数量。

5、找一找。

让幼儿相互看一看,摸一摸,看看身体哪些部位的数量是5?

三、我是小画家。

教师展示自己用5个图形组合的图形,要求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图形画一个物体,

但图形的数量必须是5个。

四、游戏活动:(站圆圈)。

当数到5时,幼儿迅速站到圈里,每个圈只能站5人。给站得快又好的小朋友进行奖励。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篇七

1.在故事情节中,通过高矮、大小、粗细等多纬度比较来感知物体的多少。

2.乐意给三只熊摆放早餐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课件准备:小熊一家,米、鱼、蜂蜜、苹果图。

纸面教具:打印小熊一家及苹果图片。

一、观察图片,通过高矮认出小熊一家。

1.出示小熊一家图片。

——今天我们来和小熊一家做朋友。来,打个招呼吧!(你们好!)。

——都来了谁呀?(爸爸、妈妈、宝宝)。

——哪个是熊宝宝呀?(个头最矮)熊爸爸在哪?(服装上可以看出;而且熊爸爸个子最高、说明它平时吃的也很多,身体很强壮!)熊妈妈的个子?(不高也不矮。)。

小结:大家根据“个子”高矮认出了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

2.出示食品图片。

——小熊一家长得这么健壮,猜猜它们喜欢吃些什么东西。

——它们究竟喜欢吃什么呢?看!几种食物?(玉米、鱼、蜂蜜、苹果)品种真丰富啊!

二、出示图片,引导幼儿分配食物,感知大小、粗细、高矮、数量多少等。

1.出示碗的图片,引导幼儿将碗和熊进行配对。

——它们还有自己喜欢的碗呢!这里有三只碗,看看哪只碗适合爸爸用,为什么?(爸爸大吃得多,大碗适合爸爸)蓝色的小碗给谁用?(小熊)为什么?(小熊最小用小碗)妈妈个子不高也不矮用不大也不小的碗。

小结:三个大小不一样的碗,小的给宝宝,大的给爸爸,不大不小的给妈妈。这样可真合适。

2.出示蜂蜜图片,引导幼儿将蜂蜜和熊进行配对。

——碗分好了,开饭罗!看看这三瓶蜂蜜怎么分呢?

——爸爸吃哪瓶?(最高的)最高的那瓶蜂蜜多还是少?(多)爸爸个子最大当然要吃最多的了;妈妈个子不高也不矮吃第几瓶?(第*瓶)都一致认为;宝宝个子小,就吃最矮的那瓶。都难不倒你们!

小结:原来一样粗的瓶子,我们可以从高低上看出,高瓶的蜂蜜比较多,矮瓶的蜂蜜比较少。

4.出示玉米图,引导幼儿将玉米和熊进行配对。

——诶!这玉米一样高,怎么分呢?熊爸爸饭量最大吃哪根玉米?为什么?(最大的)。

——哪根最大?哪里大?哦!这叫什么?(粗)。

小结:原来一样高的东西,我们看粗细也能知道,粗的,食物多一些,细的,食物少一点,不粗不细的食物不多也不少。这样分合适吧!

5.出示苹果图卡,引导幼儿将苹果分配给对应的熊。

——接下来要吃什么呢?(苹果)看看一共有几只苹果?(6个)。

——那苹果怎么分比较合适呢?哪个小朋友可以来分一下?

——介绍一下你的分法。为什么?(熊爸大吃的多,熊宝小吃的'少,熊妈不大也不小就吃不多也不少。)。

三、出示图片,引导幼儿感知数量不同大小不同的分法。

——还剩哪样东西没有分?(鱼)好记性!鱼就在盒子里,每个盒子里有几条鱼呢?(2、3、6条)。

——把哪个盒子里的鱼给爸爸吃?(6条鱼)。

——到底有哪些好办法,我们回去再试试。分好了,把你的想法告诉熊的一家好吗?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篇八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掌握5的加法算式。

活动准备:活动过程:

2、培养幼儿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5的数字卡片,“+”和“=”人手一套。实物:苹果、香蕉、桔子、梨各5个。动物图片:老虎、大象、猴子、长颈鹿、乌龟各5张。

一、手指律动。

二、出示老虎的图片,引出课题。

师:老师今天给小朋友带来了小伙伴,看它是谁(出示老虎图片)有几只?引出5的加法。

三、

讲故事导入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1、师:5只老虎来做什么了?它们要通知动物们去参加森林王国举办的运动会,小朋友想知道都哪些动物来参加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3、用同样的方法出示猴子、长颈鹿、乌龟的图片1。

表示加法,写出算式:2+3=54+1=53+2=5。

4、跟老师一起读算式,并用手指表示来。

四、巩固练习。

五、老师小结讲评。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篇九

执教教师。

于金平。

学校名称。

内黄县梁庄镇第一初级中学。

学科。

数学。

学段。

八年级。

1--。

一.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十八章后的数学活动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特殊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特别是矩形、轴对称图形之后安排的一次综合数学实践活动课。在本节课中,首先训练学生利用矩形折叠60°、30°、15°等特殊的角并进行简单证明,然后练习折叠并欣赏黄金举行,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轴对称的认识,还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美感!

二.学情分析。

-2-。

知识与技能:

能折出60°、30°、15°等特殊的角,了解黄金矩形的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折叠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全等三角形、特殊的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折叠、观察、推理、交流、反思等数学活动,学会和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数学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欣赏黄金矩形,培养数学美感。

四.重、难点。

折纸做60°、30°、15°等特殊的角,欣赏黄金矩形。

-3-。

五.教学资源。

及环境准备。

ppt。

设计意图。

「活动1」问题导入。

「活动2」折纸做60°、30°、15°的角。

4--。

「活动3」黄金矩形。

「活动4」利用折纸得到黄金矩形。

「活动5」课堂小结。

「活动6」作业布置。

教师提问:

你们小时候折过纸吗?都折过些什么?

出示幻灯片,学生认一认,说一说。

问题1:

在一张矩形纸片上,你怎么折出一个45°的角?

设问:用一张矩形纸片你还能折出哪些度数的角?

5--。

问题2:你能通过折纸的方法,折出30°的角吗?怎样折?

你能证明你所折的角确实是30°吗?

ppt出示折叠过程,引导学生说出证明过程。提问:

在图中,你能找出所有30°的角吗?

60°的角呢?

还有其他度数的角吗?

问题4:

怎样折出15°的角呢?

问题5:下列矩形中,哪些比较匀称?

6-。

-请学生欣赏生活中黄金矩形相关问题。

教师介绍黄金矩形并引领学生欣赏黄金矩形的美。并介绍黄金分割、黄金分割点、黄金比等概念。

问题6:能否用折纸的方法得到黄金矩形?

你能证明你的劳动吗?

出示ppt折叠过程,引导学生证明,折叠的矩形是黄金矩形。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利用折纸可以做什么?

2.在推理论证的过程中,我们用到了哪些以前学过的知识?

3.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体会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1.如何利用折纸折出75°的角?

2.问题7中的矩形mnde是黄金矩形吗?你能说明吗?

-7-。

思考并回答,认一认,说一说。

动手做一做,说一说。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说一说。

学生自学课本64页,动手折一折,说一说自己的折叠过程。

想一想,组织一下证明过程。

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写出证明过程。

观察并找出图中其余度数的角,说一说。

想一想,说一说,并简单证明一下。

观察白板上矩形,根据感受说出那些举行比较匀称。

-8-。

欣赏,生活中的黄金矩形之美。

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黄金矩形之美。

了解黄金分割后再次欣赏黄金矩形之美。

学生自学课本65页,练习折叠黄金矩形。

结合ppt在老师的引导下证明该矩形是黄金矩形。

结合老师的引导回忆本节课学习了那些数学知识。

将新知识构建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巧设问,激兴趣。

培养动手能力。

-9-。

培养严谨的数学思维。

初步感知。

初识黄金矩形。

再识黄金矩形。

培养严谨的数学思维。

七、板书设计。

折纸做60°、30°、15°的角。

黄金矩形。

-10-。

利用折纸得到黄金矩形。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十八章后的数学活动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特殊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特别是矩形、轴对称图形之后安排的一次综合数学实践活动课。在本节课中,首先训练学生利用矩形折叠60°、30°、15°等特殊的角并进行简单证明,然后练习折叠并欣赏黄金举行,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轴对称的认识,还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美感!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活动兴趣,但在证明的时候,有部分同学理解不十分到位,书写的过程不够完备,这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强。

-11-。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篇十

动物一直是孩子们的朋友,中班的孩子们也特别想了解有关动物的知识。但常见的话题只是有关“动物的外形、习性及生活方式”,很少涉及动物们各种各样、姿态万千的睡眠姿势。于是我根据孩子们的兴趣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能激发孩子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及保护动物、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

1、感受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从而懂得爱护动物;

2、观察了解动物姿态万千、千奇百怪的睡眠姿态,从这一侧面让孩子了解人和动物的不同之处;丰富词汇:缩、倒挂、趴等词。

3、能够分清动物的不同睡姿;

三、

1、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有关动物睡眠的各种姿态的图片。教师布置好活动场地:动物的家——将活动场景布置成大森林的情景,摄影屏幕上是一副森林的背景图。森林中布置有关动物(仙鹤、马、猫头鹰、蝙蝠、猫、乌龟)的家,用积木拼搭成型,上面贴上相关动物的图片;幼儿进场时播放轻柔的音乐。

2、cai课件《姿态的万千睡》、电脑、磁带、录音机、电钢;

3、活动前和孩子们一起了解各种动物的名称 。

1、幼儿跳集体舞。跳完舞蹈后,请幼儿说说运动后的感受(想休息),并请幼儿自由休息。教师问幼儿:“你睡觉时需要些什么呢?”幼儿一边讨论一边休息。这时播放课件,背景屏幕换成第一种动物的图片。

2、看课件,感知动物不同的睡姿。

请幼儿逐一欣赏课件。各种动物的出现方式不一,有的用动物的叫声、有的用滑稽的配音。出示主画面后,请幼儿先想想这种动物是如何睡觉的,并进行表演。幼儿表演完后,再请幼儿观看正确的答案,并模仿正确的睡眠睡姿。(幼儿可随意选择动物)同时用游戏的形式学习词汇:缩、倒挂、趴等词。

3、连线游戏《它怎么睡觉?》

教师将幼儿分成男女生进行趣味知识比赛,请幼儿用连线的方

法指出各种动物是如睡觉的?同时巩固词汇:缩、倒挂、趴等词。当幼儿连对了,电脑就会奖励幼儿一个笑脸娃娃;连错了,电脑会鼓励幼儿再连一次,直到连对为止。比赛结束后,两队比一比看哪队积的笑脸娃娃多,就获胜。

4、玩游戏:找朋友。

(1)教师交代游戏规则:听到欢快的音乐,动物们就出来游戏;听到抒情、安静的音乐,动物们就回家睡觉。睡觉时必须十分安 静,不要大声喧哗。每一个小动物必须找到自己的家。

(2)幼儿游戏。

(3)增加游戏难度、扩大游戏范围。幼儿不仅可以模仿学过的动 物、还可以模仿其他的动物,自己动脑想想其它动物是怎么睡觉 的?教师可让幼儿充分想象,对幼儿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不急于给幼儿答案,请幼儿自己下课后想办法求证,找寻答案。

请幼儿回家后,在父母的协助下了解其它动物的睡眠姿势,然后将结果与其余幼儿共享。

附资料:仙鹤单脚站立着睡、马站着睡、猫头鹰只睁一只眼、蝙蝠

倒挂着睡、猫趴着睡、乌龟缩进壳里睡。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汤姆上幼儿园》这本故事书整个故事情节,和小班幼儿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生动形象的用拟人的手法描述了汤姆从不了解幼儿园生活,不愿意去幼儿园,到期待上幼儿园的完整过程。故事描述注意把握人物心理和表情的变化,突出细节,在讲述中促进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结合小班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幼儿回忆自己上幼儿园的心理变化,通过学习理解故事的内容鼓励幼儿喜欢来幼儿园, 感受来幼儿园的快乐!同时培养幼儿养成坚强勇敢的性格。

1.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原有经历理解故事内容,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

2.培养幼儿养成坚强勇敢的性格,尝试用语言大胆表达上幼儿园的快乐。

重点:根据活动开展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难点: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上幼儿园的快乐。

故事书、故事的内容 ppt、音乐《第一天上幼儿园》、背景音乐、幼儿前期经验的准备

1.教师播放 ppt,出示图书的封面请幼儿观察:

教师提问:“孩子们你们在书的封面看到了什么?他们这是在哪里?你从哪看出来的?他们在做什么?”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关于汤姆上幼儿园的故事。

2.教师播放 ppt,放背景音乐,请幼儿完整的欣赏故事内容。

3.教师依据故事内容 ppt 对幼儿进行提问,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1)爸爸妈妈要送汤姆到哪里?(幼儿园) 汤姆愿意去幼儿园吗?(不愿意去)

汤姆为什么不愿意去幼儿园?(因为他不知道去幼儿园要做什么)

(2)在去幼儿园之前,妈妈为汤姆买了哪些东西?(铅笔、橡皮和彩笔,注意量词的使用)

汤姆喜欢妈妈给他买的这些东西吗?(喜欢)

你从哪里看出来汤姆喜欢妈妈给他买的书包?(用鼻子闻书包的味道)

(3)晚上要睡觉了,汤姆找了一个什么理由不想去幼儿园?(生病了,不舒服)

(4)第二天早晨起床的时候汤姆是什么心情?(难受)

但是汤姆哭了没有?为什么?(没有)(说明汤姆非常的坚强)

(5)妈妈把汤姆送到幼儿园门口的时候给了汤姆一个什么东西?(手绢)

妈妈为什么要给汤姆一块手绢?

当你来幼儿园想妈妈的时候你会怎样做?

(6)汤姆用妈妈给他的手绢做了什么?(帮助同桌路路擦眼泪去安慰她)

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做吗?

(7)汤姆第一天来幼儿园,他在幼儿园做了哪些事情呢?(画画剪纸和唱歌)

(8)第一天幼儿园生活结束,妈妈来接汤姆,他为什么很高兴?

3.结合实际生活对幼儿进行提问:小朋友每天来幼儿园快乐吗? 在幼儿园里你为什么快乐呢?(引导幼儿谈一谈来幼儿的收获)

整个故事的学习中幼儿是在安静有序的情景下积极配合教 师完成教学目标的;ppt 的使用激发了幼儿学习故事内容的兴趣形式新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幼儿注意力的集中;根据教师提问的逐步延伸,动脑思考回答问题。由于做了前期的工作准备, 活动过程流畅顺利。孩子们通过学习故事内容,了解了汤姆来幼儿园后的变化,和自己的实际生活非常贴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同时,我也感受到在语言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语言对于如何展开活动,如果挖掘故事的自身价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改进教师语言的设计,多去用心感悟绘本图书的精髓所在,多指导孩子阅读好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汤姆上幼儿园》

故事内容:

哭。但是,在幼儿园门口,真是太难和妈妈分开了、、、、、、“拿着这个。”妈妈给我一块手绢,“在你伤心的时候,就看着手绢,想象妈妈。”老师来接我们了,她看上去很和善。走进大楼的时候, 我紧紧地抓着妈妈的手绢。我们走进了一个干净整洁的房间。老师说,这是我们的教室。我看了看玩具和墙上的画,我真喜欢。我的同桌叫路路。他好像不高兴待在这里,因为他不停地哭。我想安慰他,就把妈妈的手绢给他,让他擦了擦眼泪。上午,老师教我们画画和剪纸,还唱歌。课间休息的'时候,我同路路一起玩扔皮球,真开心啊!午睡后老师用手偶给我们讲故事。铃声响了 幼儿园的一天结束了。这么快!都没有感觉到。放学了,妈妈在幼儿园门口等我。见到妈妈,我很高兴。我盼着明天快点到来, 我要和路路一起玩,还要画完我的画。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1.根据歌词内容创编加砖、抹墙、房顶等动作和造型。

2.能随音乐边唱边表演。

3.体验盖房子韵律活动的快乐。

物质准备:自制图谱ppt、音乐

经验准备:幼儿初步了解阳光照射到树林里的斑点现象

1.教师:“小朋友们,我们听过一首歌曲叫《盖房子》,你喜欢吗?还想不想听呢?”

2.教师引导幼儿回忆歌曲内容。

1.按歌词顺序出示砖头图片,感受有节奏加砖头的旋律。

教师:“工人叔叔是怎样用砖头盖房子的`?你听到了什么词语?”

2.教师依据幼儿回应变边出示两组砖头图谱,幼儿自主拍手、拍腿等打节奏。

1.引发创编兴趣。引导幼儿倾听后提问:“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现加砖头呢?什么时候加砖头?自己做一做。”

2.教师:“你是怎么盖房子的?我们一起学一学做动作。”

1.根据抹墙的音乐节奏创编动作,提醒两拍一下做做抹墙动作。

2.探索房子盖得高的表现方式,再次尝试表演。

3.讨论:“我的房子盖得高”和“房子盖得更加高”,我们做什么动作?(盖得更加高垫脚)

4.完整倾听音乐,边哼唱边表演。

1.自由分组表演《盖房子》,引导幼儿做出与别人不同的动作。

2.小结: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小结创编动作,齐心协力盖房子打扮家乡,把家乡变得更漂亮!

在音乐角投放乐曲和图谱供幼儿继续玩音乐游戏。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篇十三

1.知道要保持生活物品的整齐,初步了解物品配对规律。

2.能将成对或相关的物品进行对应匹配。

3.养成将物品及时归位的好习惯,体验整理带来的快乐。

了解物品配对规律,养成将物品及时归位的好习惯。

能将成对或相关的物品进行对应匹配。

课件。

1.创设“帮助小兔子大扫除”的情境,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教师带幼儿到小熊家里帮小兔子大扫除,引导幼儿发现小兔子家里一堆乱放的鞋子。

2.引导幼儿整理物品,能将成对或相关的物品进行对应匹配。

创设帮“小兔子整理鞋子”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能根据鞋子的材质、颜色等因素进行配对。

请个别幼儿操作并提问:“你是怎么整理的?这两只鞋子为什么要放在一起?小结:图案一样,颜色一样、大小一样的2只鞋子叫一双,它们是好朋友,所以要放在一起。

3.创设“帮小兔子晾袜子”的游戏情境,尝试将袜子配对,巩固配对的技巧。

幼儿操作实践,巩固配对的技巧。

小结:颜色一样、图案一样、大小一样的2只袜子也叫一双。它们是好朋友,所以要放在一起。

4.游戏“找朋友”,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述配对的物品。

1.教师出示配对玩具,讲解游戏玩法。

请小朋友去找一找谁和谁是好朋友?找到之后把他们贴在贴在绿色的板子上手拉手,我们来比一比谁先找到他们的好朋友。

2.幼儿操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述:xx和xx是好朋友可以放在一起。

3.师幼共同分享交流配对结果。

提问:为什么说他们是好朋友?

牙膏牙刷(可以帮助我们刷牙,没有牙膏缺一不可)。

碗勺子(勺子帮助我们吃饭,很重要的生活用品)。

桌子和椅子(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方便)。

鱼和鱼缸(鱼缸为小鱼提供了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帮助小鱼让小鱼生活得更舒服)。

5.创设“帮小兔子卷袜子”情境,体验帮别人做事带来的快乐。

今天的天气真好,小兔子袜子都晾干了,让我们一起帮小兔子把袜。

子卷起来吧。谁会卷袜子?上来给小朋友示范一下?

今天王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首卷袜子的小儿歌,想不想听一听?

儿歌:两个袜子并并拢,脚尖找脚尖,脚跟找脚跟,脚尖脚尖卷呀卷,卷的紧紧的,卷好袜子送回家。现在请每个小朋友选一双袜子边说儿歌边帮小兔子把袜子卷起来吧!卷完的小朋友可以放到小筐子里哦!

小不随便乱扔乱放,物归原处也是一种好习惯。

今天我们帮小兔子做了这么多事,小熊在院子里给我们准备了好多。

好玩的玩具呢!我们一起去玩玩吧!

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篇十四

1、知道感冒会影响身体健康和正常的学习生活,体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必须预防感冒。

2、初步掌握预防感冒的方法,有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学习擦鼻涕的正确方法。

1、课件幻灯片;

2、幼儿已有经验(有过感冒的经历)。

1、幼儿欣赏童话故事《感冒的快乐小兔》。

《感冒的快乐小兔》。

秋天到了,刮起了秋风,下起了秋雨,其他小朋友们都回家避雨了,只有小兔自己还在外边玩耍。天晴了,太阳出来了,小猫和小猪想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他们的好朋友小兔玩。可是,小白兔把门反锁了,他们进不去。原来,小白兔在下雨的时候出去玩,让自己感冒了。他怕把感冒传染给小猫和小猪。小猫和小猪很感动,决定每人在小兔窗前讲一个昨晚做的梦,这让小兔子很开心。小猪说:“小兔,我在梦里和你在森林里捉迷藏,我跑着拍着就没影了,你怎么也找不到我,你猜怎么了?原来我掉进一个很深的树坑里,跳不上来了。”“哈哈哈......”小兔子躺在床上笑出了声音,但是声音哑哑的。小猫接着说:“小兔,我梦到和你一起荡秋千,我荡的特别高,一下子就飞到对面的树上了。”“哈哈哈......小兔又笑出来了声音,紧接着打了几个喷嚏。”小兔来到了窗前,看到了小猫和小猪,小兔向他们挥挥手。小猫和小兔也微笑着向小兔挥手。过了几天,小兔的感冒全好了,她蹦蹦跳跳的去找小猫和小猪去玩了。

(2)小猫。小猪去看它的时候,小白兔为什么不见它们?

(3)小兔子的朋友们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关心小白兔的呢?

2、通过谈话,归纳感冒的主要症状。

(1)你感冒过吗?你感冒出现了哪些?有什么样的感觉?

(2)感冒了你们会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喉咙干痛,头痛等,你整个身体都会感觉不舒服。

(3)看图分析,图中的小朋友感冒有什么症状。

3、师生共同讨论感冒的原因。

(1)人为什么会感冒?

(2)感冒了怎么办?(引导幼儿谈一谈感冒时,爸爸妈妈是怎么照顾自己的。)。

(3)有鼻涕怎么办?(老师教幼儿正确的擤鼻涕的方法:用干净的餐巾纸或者手帕纸捏住一只鼻孔擤鼻涕;再捏住另一只鼻孔擤鼻涕。)。

(4)感冒了怎么预防?(当我们受凉或者是身体的抵抗力下降时,就会流鼻涕、咳嗽等;感冒时我们要及时就医,按时吃药,多喝白开水,注意休息,开窗通风,勤洗手等。)。

4、教师小结:经常锻炼身体可以预防感冒,在天气变冷或者变热的时候及时增减衣服;不要和生病的人接触;还可以吃大蒜;喝伴郎冲剂以此增强抵抗力,预防感冒。

每次季节变化时候感冒的幼儿就比较多。所以选择这一活动,一方面可以帮助孩子回忆感冒时的痛苦症状,在回忆中,孩子们能够感受到感冒了会很不舒服。另一方面可以让幼儿了解有效预防感冒的方法,如开窗通风、多锻炼身体等等,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经常锻炼身体可以预防感冒,在天气变冷或变热时要及时增减衣服,不要和生病人接触,还可以多吃大蒜,喝板蓝根冲剂,以增强抵抗力,预防感冒。活动开头以一个故事导入,吸引幼儿注意力,让幼儿集中注意力,知道感冒的症状,极其故事的具体情节。不足方面:1、在活动中,个别幼儿未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今后还需加强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2、本课用时较短,今后在活动中加强对时间的把控。幼儿有些意犹未尽,如果能让幼儿拿出健康书翻阅,结合本次活动效果会更好。在这个活动中,利用故事导入,渗透了情感的教育,幼儿对生病有体会,也能展开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锻炼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幼儿对如何预防感冒、自我保护意识、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也有了解,经验得到了提升。3、课程设计的不够富有童趣,不能完全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缺乏乐趣。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16565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