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前预设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的选择。教案的编写要注重教学目标的明确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希望通过学习这些范例,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语文练习课教案篇一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练习2。
(二)教学铅笔字。
1、审题。
讲清题目的要求:
1、本课是进行描红、仿影。审题。
(1)练读题目。
(2)引导与上题比较,明确写字要求。
2、指导描红。
(1)出示卡片,让学生读“杏、笑、春”三个字,说说笔顺。
(2)让学生说说写好这三个字感到最困难的地方。
(3)教师示范撇捺的写法。
3、学生按要求练习描红。
教师个别辅导,注意保持教室安静,让学生静心写字,及时纠正不正确的书写姿势。
4、指导仿影、临写。
(1)引导学生逐一分析“杏、笑、春”的间架结构。
(2)教师示范写“杏、笑、春”。
5、跟随教师的示范,学生分别仿影、临写。教师行间巡视指导,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
6、反馈。
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行矫正练习。
(三)读读背背(成语)。
1、师:春天来到了,我们的校园里,多漂亮呀?谁来夸夸我们的校园?
2、教师小结,引出四个成语。
3、教师范读成语歌,学生感受其韵律美、意蕴美,激发学生朗读、背诵成语歌的兴趣。
4、学生自由练读,同桌互背。
5、检查反馈。
指名背,评议纠正。
集体齐背。
(四)读读背背(谚语)。
2、学生讲述。
3、揭示第一则谚语:
意思:一天要在早晨就定好计划,多做工作;一年要在春天就早定好计划,多做工作。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任何事,开头最重要,要抓早,不能浪费时间。
4、读背第一则谚语。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导试读,指导读出正确的停顿、逻辑重音。
(3)学生练习背诵,并指定试背,分组比赛背。
5、小结:这句话很简单,但却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把这样的话叫谚语。
6、学生借助拼音、插图自读自背第二则谚语。
7、检查读背情况。
(1)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在什么时候干什么?
(2)指名试背第二则谚语。
(3)说说读了这则谚语,你明白了什么?
(4)多种形式检查背诵。
8、课外延伸:
像这样的谚语还有很多很多,课后同学们可以收集、背诵。
语文练习课教案篇二
1.审题。
要求是熟记成语。
2.指导。
(1)正确朗读成语,不认识的字。(2)韵句连读,每排两个成语连读。
(3)说说你了解的成语意思。
(4)教师说出学生不懂的成语的意思。
3.练习。
(1)诵读记忆,形成积累。
(2)同桌互背。
(3)对背,如一人读“铁面无私”,另一人背“执法如山”。
4.反馈。
(1)“开火车”朗读。
(2)成语填空。
铁面无()执法()山()()在后()()在前。
一()不()扶()济()排()解()见()勇()。
()义()言唯()是()()人()贤()()清风。
(3)教师说意思,学生说出成语。
(4)记成语竞赛,看谁先记住成语。
语文练习课教案篇三
1、能读懂别人的自我介绍,学会使用“他、她、它”会写一封简单的信。
2、背熟四条成语和《二十四节气歌》
3、照样子,练写半包围结构的字
4、会文明礼貌接待客人
两课时
1、审题
(1)生各自试读题目要求
(2)同座讨论题目要求
(3)老师评议讲解题目要求
2、指导
(1)让生各自读一读迈克的自我介绍
(2)同座交流:你知道了什么
(3)让生动手帮迈克填写“他、她、它”
(4)在了解迈克以后,让生学写一封简单的'信给迈克
3、练习
(1)生动笔试写一封简单的信
(2)同桌互相讨论交流
(3)教师个别了解并辅导学生
4、反馈
1、熟记成语
(1)审题
指名读题,师帮生弄清本题要求
(2)指导
生自由读四条成语,师范读生自由读,理解四条成语的意思
义正辞严:道理正当,言辞严正
大义凛然:形容坚持正义,英勇不屈的英雄气概
(3)、练习
生自由练读,同桌练习背诵
(4)反馈
集体齐背,指背
2、《二十四节气歌》
(1)、审题
(2)指导
让生借助拼音自读,指读师范读,师对内容稍做解释
(3)练习
生自由练读,练背
(4)反馈
检查朗读,指背
1、审题
2、指导
(1)出示卡片,让生读“句、达、席”3 个字
(2)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提出的描红要求和写字要求
(3)指导书写席
出示席,生观察它的结构
师范写指导撇写得长一些
生练习描红一个席
按上述步骤教学其他字
3、练习反馈
让生认真练习描红仿影和临写,师巡回指导
1、审题
(1)提示口语交际的话题
(2)生借助拼音自读图下面的要求
2、指导
(1)指导观察
出示图一,启发生弄清图上画的什么
出示图二,启发:阿姨进屋后,我是怎么做的?
出示图三:启发:阿姨坐下后,我会怎么做?
出示图四:启发:阿姨会对我说什么?
(2)看图,让生把四幅图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
(3)指导把一段话说完整
王阿姨来找妈妈,妈妈不在家。我请王阿姨进屋, 。王阿姨夸奖我是懂礼貌的孩子。
3、练习
(1)同桌互相说
(2)全班同学交流,教师点拨
(3)分角色上台表演,练习写话
语文练习课教案篇四
1、语文与生活,了解朝代与古代名人,加深对我国历史的了解。
2、写好钢笔字,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3、诵读与积累12个与“水浒”故事有关的成语,丰富语言积累。
4、口语交际,水浒故事擂台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5、学会写毛笔字,掌权“匕字旁”和“戈字旁”的运笔方法。
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
3课时。
读《水浒传》故事,做好讲故事的`准备。
第一课时。
1、语文与生活,了解中国历史,记住朝代顺序,知晓历史名人。
2、写好钢笔字,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读背《朝代歌》,了解中国历史。
将自己知道的历史名人与同学交流。
一、语文与生活。
1、学习第一部分:读背《朝代歌》。
(2)这段历史交代了中国各朝代的名称,为了方便记忆,有人把它编成了“朝代歌”,让我们都来背背吧!
(3)自由诵读,练习背诵。
(4)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学习第二部分。
(1)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记住朝代的顺序,让我们把语文课本和课外读物中认识的古代名人按朝代填写在表格里吧!指名读题。
(2)小组合作交流,自由填空。
(3)集体按顺序交流,不仅说出自己了解的名人生活在哪个朝代,还要说出他曾为社会作出了什么贡献。
(4)小结。
二、写好钢笔字。
1、读题,明确要求。
2、认真观察每个字的字形结构,重点指导“鹤、孤、帆”的写法。
3、认认真真地进行描红,要求笔笔到位,把字写得匀称、美观。
4、反馈。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把“朝代歌”补充完整。
唐尧虞舜,乱悠悠。
三国统一,朝朝是对头。
五代又十国,帝王休。
三、在古代名人后的括号中填上他们所处和朝代。
鲁班()勾践()刘邦()孙权()。
项羽()祖冲之()曹雪芹()杜甫()。
李白()岳飞()王羲之()。
司马光()包拯()郑和()屈原()。
四、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要求把字写得匀称、美观。
语文练习课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能纠正部分容易些错笔画的字,并通过比较,强化记忆,练习2[第九册]。
2、初步了解近义词"积攒"与"积累"、"激励"与"鼓励"的不同用法;掌握部分词语的不同用法;掌握部分词语的搭配习惯;能恰当运用几个介词。
3、初步学会缩写句子(去掉修饰部分,保留句子主干)。
4、能运用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读懂短文。
1、出示教师故意写错的字,请学生改。
2、说说哪些笔画易错。
3、认真、仔细地抄写。
4、互查、订正。
1、查字典,辨词义(说相互点与不同点)。
2、读句子,分析句意。
3、填词,再读。
4、你还能为这一组词分别写一句话吗?写好后交流时,要注意表扬把这些词用于其他方面的学生。
1、读题,明要求。
2、观察,分析“左边”与“右边”的共同点,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练习2[第九册]》。点拨:左边发出的动作须与右边的名词有密切联系。
3、独立做,交流。
4、自己想好4个词组,拆开来让同桌连一连。(学生互动后汇报)。
1、独立完成。
2、交流、矫正。
3、全班齐读这段话,说说这些词在句子中起什么作用。(初步体会介词的连接作用)。
1、读题目和例句,比较:保留什么?去掉什么?明确要把句子缩到最简单的程度。
2、提供句式:“谁干什么”“谁怎么样”“什么干什么”和““什么怎么样。”
3、试做第1句。读——划出主干-——再读。
4、做第2、3句,交流。
完成《作业本》第1——5题。
1、读题明确要求:一读二找三删。
2、指名读短文,说说主要意思。
3、找出与主要意思无关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
4、删去无关的这句话后,再次朗读。
5、小结:我们在写一段话时,要根据主要意思来安排材料,不东拉西扯。
1、读短文后的题目,明确要求。
2、默读《旅行包的故事》,找出重点句。交流,评议找得对不对,为什么?
3、带着问题(2)自由读短文,思考。
4、进行小小辩论会,正方为厂长,认为名牌只能有一等品;反方为车间主任,认为名牌可以有二、三等品。
5、引导学生小结如何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书面回答练习第7题的问题。
教学后记。
练习2[第九册]。
语文练习课教案篇六
1、学习“看”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学生积累同义词和近义词。
2、诵读和熟记12个词汇。
3、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4、学会大胆、合理地进行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
5、学写毛笔字。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境。
(2)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比较用“看”和“紧盯”哪个更好。
(3)让学生通过比较说出什么情况下用“看”,什么情况下用“紧盯”,并得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用“紧盯”的结论。
(4)学生读出题中所列的“看”的同义词、近义词。
2、教学第二部分。
(1)鼓励学生想想还有哪些和“看”意义相近的词,然后说出来,看谁说得多。
(2)让学生思考并说出各个词的适用场合。
(3)要求学生说出几个使用所列词语的完整句子,体会这些词在句中的作用和好处。
3、教学第三部分。
(1)让学生读题中的五个词,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意思,辨别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让学生仔细阅读五个句子,尝试在空白处填上最恰当的词语。
(3)教师评议,看词语填得是否贴切、生动、准确、通顺。
4、教学第四部分。
(1)学生读八个成语。
(2)教师指出这些词中都含有“看”的字眼,让学生在词中找找看,拿不准的可以查查字典。
(3)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答案。
1、诵读词语。
(1)出示词语,请同学自由认读。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谁准字音。
(3)同桌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4)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5)通过读讲成语故事,引导学生学习查成成语词典。
2、积累反馈。
语文练习课教案篇七
2、学习掌握并会写“灶、庞、焕”等生字;。
3、理解课文中的词语,找出文中作用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
4、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中描绘的一座村庄、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书课题。
(二)自读。
1、自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
2、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可以分为几部分?
4、学生提出自读是不明白的问题,全班交流,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写到黑板上。
(三)品读-。
1、这座村庄原来是什么样?指名读1、2小节。你能想象出当时的生活吗?说说你的理解。
2、诗人开篇为什么用“昨天”而不说“过去”?(体会.深圳、祖国“变化”的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
4、原来的村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昨天贫穷落后]。
5、现在的村庄是什么样子?默读3----7小节,体会诗人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找出相关词句。
6、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惊叹?到底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组合作学习4---7小节。
(四)总结----拓展与延伸。
深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的呢?播放:《春天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原文。
1、有感情齐读课文。
2、诗人是怎样将村庄的变化写出来的?(让学生学习文中作运用的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方法。)。
3、原来的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巩固生字。
1、区分形近字。
2、听写生字。
(三)根据诗歌的写作顺序,背诵课文。
语文练习课教案篇八
1.审题。
(1)读题。
(2)说明本题的要求,在括号里填上“着”、“了”、“过”。
2.指导。
(1)出示句子,指名学生逐题朗读。
(2)想一想:凭借语感每句话中该用哪个词?
3.练习。
(1)动笔选填“着”、“了”、“过”。
4.反馈。
(1)检查学生填写的词是否正确。
(2)同桌互改。
(3)指名读句,进一步体会“着”、“了”、“过”的用法。
语文练习课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提供的音节写出相应的词语,结构复杂的字能正确书写,能区别形近字并组词,理解词义。
2、能按要求把句子写具体,会用“称赞、能手”各写一句话。
3、能看连续图说几句正确、通顺、连贯的话。
4、能帮助生活上有困难的人。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根据提供的音节写出相应的词语,结构复杂的字能正确书写,能区别形近字并组词,理解词义。
2、能按要求把句子写具体,会用“称赞、能手”各写一句话。
教学过程:
1、让学生自由轻声读拼音。
2、指名读共同评议纠正。
3、独立看拼音写词语。
1、让学生对七个不同结构的字逐个书空说笔顺。
2、把七个字分别写到田字格中,要求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1、对四组形近字近形口头组词。
2、说说各组上下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书面组词。
1、先让学生轻声读一、二两个句子,明确括号中提示的要求。
2、按提示的要求,分别给句子加上表示事件和地点的词语。
3、反馈、订正。
4、指名说说加与不加表示时间和地点的句子有什么不同。
1、指名读例句,说说句子的意思。
2、看清句式。
谁称赞谁是什么。什么是干什么的能手。独立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看连续图说几句正确、通顺、连贯的话。
2、帮助生活上有困难的人。
教学过程:
1、按顺序看连续图,说说图上有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2、一幅一幅地练说:
(1)说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2)玲玲为什么抢座位?老爷爷是怎么想的?
(3)玲玲把椅子擦干净后又是怎么做的`?
3、把三幅图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1、指名读题,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帮助生活上有困难的人的一件事。
2、自由练说,要求说清楚:你帮助了谁?是一件什么事?你是怎样帮助的?
3、指名说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4、小结:表扬和肯定孩子们的言行。要求孩子们能自觉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
语文练习课教案篇十
1.学习将句子、一段话写具体,掌握“写具体”的一般方法。
2.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3.培养学生养成向生活学习、书本学习的好习惯,做一个有心人。
将句子、一段话写具体,学会写具体的方法。
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1.多媒体课件。
2.积累的描写优美景色的好词佳句。
3.班里写字出色的孩子。
预习。
1.留心家乡的一处景物,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景物。
2.阅读描写景物的优作,积累优美的句子。
课时安排:3课时。
1.学习把句子写具体。
(1)谈话导入。
(2)爸爸看到小芳习作中的一句话:“大海很大很大”说她写得不具体,后来小芳在爸爸指导下说:大海真大,一眼望不到边。
(4)该句还可以怎样补写,也能写得具体?
2.读这部分的句子,想想每句后半部分横线上可以怎么补写,才能使前半部分更具体。
(1)学生试着补写句子。
上海的金茂大厦可真高哇,_______。
早晨的雾可真大呀,____________。
小溪里的水清得很,____________。
教室里静悄悄的,______________。
3.学生分组交流填写的内容。
4.完成巩固练习。
天安门广场上人真多啊,_________。
这棵松树站得笔直笔直的,_______。
运动员跑得好快呀,_____________。
2.模仿写法,迁移运用。
(1)学生读《莫高窟》一文中的相关内容,感受文章是怎样把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写具体。
(2)指名交流。
(3)小结方法。
(4)练习写家乡的自然景物,将它写具体。
(5)交流片段。
1.指导。
(1)指读题目,明确练习要求。
(2)朗读这段话。
(3)观察书写格式,字之间的间距以及每个字在一行中的位置。
(4)说说这句话中,哪些字需要注意结构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学习把句子写具体。
(1)谈话引入话题。
(3)归纳把句子写具体的基本方法:要紧紧抓住前句的中心词来写,使中心词的意思表达更具体、生动、准确。
2.巡视指导。
3.评价激励,填写的内容只要能扣住中心词就行,鼓励多种填法。
4.巩固练习,教会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方法。
5.组织学生讨论《莫高窟》一文中的相关内容,学习怎样将句子写得更具体。
6.激发学生回忆家乡一处美丽的自然景物,先说说留下的总体印象,然后围绕中心具体描述,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写。
反馈评价。
1.明确练习要求。
2.指明这段话选自《莫高窟》。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教师重点指导“尊、彩塑、智慧”等字的书写和整体布局。
4.巡视指导,帮助写字有困难的学生。
5.展示优作,鼓励争先。
对于写的不好的指导纠正,强化训练。
作业:。
1.《一课一练》中的相关练习。
2.片段练习:将校园内的一处景物写具体。
语文练习课教案篇十一
(1)用钢笔描红,学习行揩的运笔方法与技巧.
(2)朗读对比,初步感知语气词啊的语音变化.
(3)对对子练习,进一步增强能力,领略文字使用的技巧.
(4)按照一定的顺序,重新排列次序混乱的句子.
(5)熟记12条成语.朗读、背诵两句名人名言,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和知音。
(6)根据话题要求,进行口语交际。
(7)学写毛笔字。
一、明确任务:
二、学生自练。
1、审题。指名读,明确各题训练要求。
2、学生自练,第三、四两题可在书上作尝试性填空,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检查。
1、第一题。
(1)齐读这段文字。
(2)观察整幅字的行款与布局。
(3)练习描红,提出要求。
(4)反馈交流。
2、第二题。
(1)投影出示四句话,教师范读,圈点“啊”
(2)逐句指名读,教师评议、纠正。
(3)小结:
(4)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3、第三题。
(1)复习学过的对子。
(3)出示同学的练习,师生评议。
4、第四题。
(1)指名读文中7句话。
(3)师生评议,充分说明排序理由。
(4)师小结:
(5)学生练读。
一、明确任务。
二、教学第五题。
1、复习,背诵本学期学过的成语。
2、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认读,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指名读,及时正音。
(3)教师范读正音,集体读。
3、了解词义。
(1)自由读,边读边想。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语?教师相机点拨下列成语的意思。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乐曲高妙。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雄伟洒脱,气运生动。
生花妙笔: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
栩栩如生:生动活泼的样子。
4、熟读成语。
(1)自由诵读、记忆,想想运用什么方法记忆比较方便。
(2)同桌交流记忆方法。
(3)检查背诵方法。
(4)寻找成语的共同点和相互的联系,总结,协助记忆。这里的成语大意都是讲人的才能、本领非常突出。一二两组都是说一个人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三、四、五、六行分别说了琴、棋、书、画。
三、教学第六题。
(1)复习导入。
(2)读准字音。
(1)让学生自渎两句名言。
(2)指名试读正音。
(3)读懂句意。
(1)学生自由读。
(2)交流讨论结果,教师相机点拨。
(4)熟读成诵。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练读。
(2)练习背诵,同座互背。
(3)指名朗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及时表扬读得好的学生。
(4)指名背诵,表扬能当堂背诵的学生。
(5)课外延伸。
请同学们课外搜集培根和卢梭的名言。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指名读要求。
(2)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要求。
2、指导。
(1)仔细观察,看懂图意。
(2)组织讨论:四幅图分别画的是什么内容?
(1)清晨的马路上车辆不多,叫宁静。
(2)一位中学生闯红灯,横穿马路。
(3)一辆小汽车把中学生撞倒。
(4)赵玲向交警讲述交通事故的经过。
(3)继续讨论:赵玲目击了这一起交通事故,她是怎样向交警陈述的?
(1)自由练说]。
(2)指名练说。
(3)同桌互相练说。
(4)每组推代表当众讲述。
4、反馈。
(1)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点,提醒学生要求真实、具体,不能展开想象。
(2)扩展到最近看到的事情,把自己目击到的一件事讲给同学听。
语文练习课教案篇十二
1学用有关多音字的字词句练习。
2写好左高右低的钢笔字。
3读读背背成语和古诗。
4口语交际——介绍我的小制作。
5学写毛笔字——基本笔画“折”。
:二课时。
1第一部分。
(1)指明读题目,弄清本题要求。
(2)同座位交流:你是怎么读的?
(3)小组合作,看读的对不对,并大体了解这个字在词语中的意思。
2第二部分。
(1)四人小组自由朗读句子,特别注意加点字的字音。
(2)所说“称”和“兴”另外的读音并组词。
(3)反馈:师生共同修正,发现问题及时更正。
3第三部分。
(1)默读句子。
(2)指明读:师生共同纠正,发现问题及时更正。
(3)自由朗读。
1认识要写的字,说一说这三个字都是什么结构。
2小组讨论:仔细观察,比较每个字左右两部分的大小比例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读一读“我的发现”。
4教师在田字格黑板上示范写。
5请学生描红、仿影,提出明确的要求。6反馈。
1审题:指名读题目,弄清本题要求。
2教学第一部分。
(1)出示八条成语。
(2)学生自由读,想想你学会了哪个成语?
(3)指名读,领读。说说你知道的成语意思,师给予适时讲解。
(4)练习读,同学相互背诵。
3教学第二部分。
(1)出示《竹石》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范读。
(2)请学生自己试着理解词语,提出不懂的词。分组合作学习。释疑,讨论诗意。
(3)练习读,同学相互背诵。
1今天我们学习“折”的写法。指导:折有“横折”和“竖折”。
2师书写横折,指导运笔方法。学生练习书写横折。3师书写竖折,指导运笔方法。学生练习书写竖折。
1审题。
(1)揭示话题:介绍我的小制作。
(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介绍自己的作品制作材料、制作过程、特点及制作设想等等。要说具体,有条理。
2练习。
(1)小制作展示:分组练说,组员间互相评议、指正,师巡回指导。
(2)产品推销会:每组派代表上讲台说,本组可以纠正、补充。
3反馈:师总结全班练说情况,共同评选“最佳制作奖”和“最佳介绍奖”。
语文练习课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教学一~三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1.教学第一部分。
(1)学生读题,问:这句俗话是什么意思?
(2)学生根据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知识来回答。
(3)这句话在日常生活中用得多不多?(使用广泛)
(4)小结:像这样的句子叫俗语,它是为群众所喜爱并广泛使用的语句,有着具体的含义。
2.教学第二部分。
(1)生读五个俗语,听说过吗?看看各自讲了什么意思?
(2)指名说说意思。
(3)教师适当补充。作小结。
3.教学第三部分。
(1)本地也有俗语,请同学回忆生活中知道的当地俗语。(交流、讨论)
(2)指名说一说,评议。
(3)拓展: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发现和搜集俗语。把语文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养成时时学、处处学的好习惯。
1.诵读词语,指导读准字音。
2.讨论每条词语的大概意思。
3.生练说这些词语的意思。(明白这些都是和中国传统戏剧有关的词语。)
4.读讲词语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分类积累词语。
5.学生练习背诵。
1.读题,明确要求。
2.指明这段话选自《姥姥的剪纸》。
3.指导观察书写格式,指名说说书写时哪些字需要特别注意的?提醒学生注意字的笔画和间架结构。
4.练习描红,及时小结。注意行款布局。
教学目标: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教学重点:注意解释时的态度,说话要通顺连贯。
教学难点:表达是否流畅、准确。
教学过程:
1.指名读题。
2.帮助弄清本次口语训练的要求。
3.指导:
(1)读读题中所列的三种情况,思考应该怎样去解释。
(2)分组分问题练说。
(4)推荐代表表演。师生评议。
4.反馈。
(1)指名说说被人误会时是怎样解释的?
(2)说说本次口语交际训练后有什么收获?
(3)评议小结:说话的与其和态度要得体,说话要通顺连贯,声音要响亮,速度要适中。
教后小记:
语文练习课教案篇十四
4、照样子写句;
5、熟记成语;
6、读背古诗《望岳》。
7、说话:漫话奇思妙想。
8、学写毛笔字。
目标中的3、4、5(重点)。
目标中的7(难点)。
奇思妙想。
发现的源泉。
口语交际:说说奇思妙想。
课外:收奇思妙想写在日记里。
用钢笔描红;
认识繁体字;
选词填空;
照样子写句;
熟记成语;: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复习描红要求。
2、指导描红。
3、描红。
4、反馈。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2、读对照,认识繁体字。
3、同桌互读。
4、指名朗读。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明确要求(选词填空)。
2、学生自读。
3、交流反馈。
四、教学第四题。
1、审题明确要求(照样子写句)。
2、例句指导,例句:”几乎不假思索地”(说)写清了说时的神情。
3、学生照例写句子。
4、反馈交流。
五、教学第五题。
1、审题明确要求(熟记成语)。
2、让学生反复读。
3、熟读记忆并说说成语大体意思。
六、作业:
练习3、4做在2号本上。
说话:漫话奇思妙想。
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学第六题。
1、审题明确要求(口语交际:漫话奇思妙想);
2、说说”奇思妙想”有什么意义;
3、在小组里全合作说说自己的奇思妙想;
4、在班上交流奇思妙想;
5、鼓励收奇思妙想写在日记里。
二、学写毛笔字(略)。
语文练习课教案篇十五
课中的活动教学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的方面有许多,以下是其中之一。选取活动角度方面。所谓选取角度,是说在一节课中要以某种活动或某种学习活动的组合作为主要活动,教师要突出这主要活动的设计,并通过它来带动学生在课中的积极活动。《桂林山水》的教学设计,其主要的活动角度为读写结合。
1.帮助掌握第一种语言现象。
(1)引导理解句意。出示:我看见过()的大海,欣赏过()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
让学生思考这句话进的是什么意思。
(3)引导借鉴方法。提示:我()过________,()过________,却从没()过________。
(4)辅助学习方法。(理解语言意思——领悟表达方式——运用方式表达)。
2.帮助学习第二种语言现象。
(文中有关漓江水“静、清、绿”的内容)。
提示范围:星星(多亮、美);葡萄(多绿、甜);菊花色彩(白、黄、绿)。
1.默读思考后书面练习:
(1)()的大海()的西湖。
(2)这句话的意思是漓江的水既不同于_______,也不同于________。
(3)圈画连接词(我看见过,欣赏过,却从未见过。)。
(4)相互讨论,积极思维。
(5)根据自己原有认知水平,进行仿写或创造性描写。
(6)交流信息,互为、补充与矫正。
(7)同桌讨论,归纳方法,思维过程外显。
2.按出的学习方法,由组长组织合作学习,自读自悟、质疑、讨论、。
推荐代表按“语言意思——表达方式——仿写练习”汇报合作学习情况,其余组进行,然后补充、矫正内容。
这样的读写结合,真正从学生的学出发,为学生自主活动创造条件,并贯穿整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训练到位。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154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