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激发兴趣研究论文(优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3 13:06:11
初中化学教学激发兴趣研究论文(优质17篇)
时间:2023-12-03 13:06:11     小编:QJ墨客

7.总结是将过去的经验转化为具体的知识和智慧的过程怎样写一篇完美的总结,这是许多人都关心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优秀书籍和文章,希望能为大家提供新的观点和启发。

初中化学教学激发兴趣研究论文篇一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实施问题情境创设能够有效地引发初中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进而产生对知识进行认知的需求,使初中生能够产生学习生物的心理倾向,激发初中生学习的动机。问题情境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是一种最简单、最常用的方式方法,问题情境教学主要将问题作为载体,使学生能够在师问过程中以及生问过程中产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动力。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境必须要围绕整个教学目标开展,以便能够促进学生实施定向性学习,要求初中生物教师实施教学必须提出一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并且要具有一定的思维性跨度,在创设问题情境以后必须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创设一个生活情境,促进初中生实施目标指引性学习,只有身为生物学习人员的初中生才能够正确并且清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形成,并且在初中生得到自身所期望的学习成果的时候,初中生的学习才能够是成功的学习。创设生活情境能够使初中学生认为自己学习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因此能对学生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甚至会引起初中生将某一个领域中的研究和分析看成是自己生活以及学习中的任务,进而使初中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能够有一个明确目标。实施初中生物教学必须要有一个生活化场景,只有拥有生活化情境才能够将学生生活与生物教育教学的距离拉近,使初中生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生物学。创设一个冲突的情境,营造一个知识建构的契机,在过去的生活以及学习过程中,初中生形成一种自己对于各种现象的看法以及理解。

在生物学习过程中,课堂学习一直都是相对集中但是并不封闭的,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初中生物教师必须要通过其态度以及语言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来,支持初中学生能够发挥自己不同的意见或者建议,教师不能搞一言堂,要根据生物教材的内容和目标,采取一种讨论法、谈话法以及探究实验法等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对其实施主动的发问。要鼓励学生主动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为了解答疑惑而不耻下问。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具有目的性的设疑,要引导学生能够从无意识设疑转向有意识设疑。很多初中生物科学史十分生动、有趣,将其进行充分利用,进而实施情境创设,引入新知识和新课题,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出来,引起学生对其进行注意,会使创造以及设疑能够有机结合起来。

初中生物课堂通过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学习进而达到学生自学的目的,经过学生自身的思考和体验,在初中学生个人进行探索这一个重要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见解发表出来。要鼓励学生开展讨论,互相纠正和补充,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总结和归纳指出本节生物课的内容。初中生物教师必须充分利用鼓励以及肯定的形式满足学生想要成功的欲望,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生物教师还必须注重生物课堂的调控,培养学生对新知识和新内容进行小结和归纳的能力。学生自己预习而获得的知识是片面和零碎的,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通常都是将知识点进行归纳,并不能正确理解知识点的内涵,所以,初中生物教师要在学生知识归纳的过程中起到指导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和课堂中具有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可以发挥的余地。综上所述,初中生物教师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来实现多维教育的价值。本文中,笔者主要从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课堂效率要实施问题情境教学、要营造和谐的生物课堂氛围以及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这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教学激发兴趣研究论文篇二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中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我国的高中教育也逐步从应试教育向着素质教育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变成了目前高中教育的重要工作。核心素养的养成可以帮助学生全方面地提升自我素质,达到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相较于大学数学课堂,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点在于讲授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的结合过程,重视书本上的知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老师应该致力于建设高效的数学课堂,发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体验感受,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从提出问题、独立解决、自我总结等方面提升课堂效果,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一、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

1.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

高中阶段数学的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拥有优秀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学习品质,从而有效地满足当代社会对数学人才的要求,逐步提升自己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同时优秀的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也代表着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综合能力,评估学生自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特点包含综合性、持久性和阶段性等,从多方面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提高。综合性是指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态度、核心能力、数学思考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不仅仅是单一地考察学生在某一方面的能力。持久性是指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广泛地使用已学的数学方法和掌握的数学思维思考问题,通过长期的实践和学习形成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持久性也是学生的坚持能力的考察,如果学生只是单一地在学校生活中使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在校园之外的活动中摒弃了数学思维的话,他的数学学习能力就很难得到提高,最终无法适应高中数学学习的步伐,难以养成优秀的高中数学核心素养。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阶段性表现在学生所拥有的核心素养是逐步养成的,其处于不同的阶段或水平时,所具备的核心素养是不同的。高一的学生所拥有的核心素养可能只是单一地解决数学问题,但高三的学生所拥有的核心素养不仅要可以解决遇到的数学问题,同时还需要通过自我的独立思考,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此时学生的核心素养相较于高一时已经发生了质的提升,更加符合社会对数学学习的要求。基于这三个特点,高中数学核心素养需要借助于数学知识和技能来解决所遇到的数学问题,最终养成良好的数学品质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2.养成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是当代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任务,也是素质教育对高中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学生养成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可以有效地实现其自身的全面发展,数学学习的能力得到提升,适应飞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工作竞争。培养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快我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步伐。另外,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是大学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如果学生在高中时没有养成优秀的数学核心素养,对于难度上升一个档次的大学数学,往往会表现出手足无措,无法适应大学数学学习的步伐,进而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悲观情绪,丧失了大学学习的动力,进而阻碍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步伐,影响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产生一系列恶劣的后果。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而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老师应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教学过程中,主动掌握充足的数学知识。由于以往的数学教学过程一直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老师主讲,学生主听,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没有自主思考的过程,使数学教学和学习的过程变得枯燥无味,降低老师的授课效率和学生学习的效率。因而老师应该主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不断创新数学教学的手段,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创新实力,引导其进行独立思考。

基于目前课改的背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养成核心素养为最终目的,提升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创新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做好带头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是老师单一地介绍课本中地理论知识,将自己认为的重点和难点向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只需要做好笔记就可以了,但学生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伴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创新型人才、自主独立型人才已经成为各个单位和企业抢夺的目标,只会考试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因而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他们进行独立的思考,可以使他们在将来的工作中占据更大的优势。老师可以选择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课上随机提问学生,询问他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寻找知道答案的学生进行解答,最后老师进行必要的补充,这样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得到提升,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3.督促学生总结不足,及时地反思自我。

反思和总结对于数学学习的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只是不断地向前学习,没有反思之前的不足的话,就会发生基础建筑不牢靠,影响最终学习的效果。及时地进行反思和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发现自身的不足,准确地解决这些不足,从而使每一步前进都变得更加牢固。如果学生只是单一地接受老师总结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的话,就是对老师发现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接受,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没有的有效的发掘。因而老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进行反思和总结的机会,并且可以进行不定期的抽查,考核学生在自我反思和总结方面的表现,同时也可以将这一部分的考核归结到期末考核中去,从而引起学生对自我反思和总结的重视,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结语。

身处于课改的背景下,也身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的前提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给予充足的重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提升。通过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养成自我反思和总结的好习惯,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中的社会环境,为将来的就业创造更大的优势。高中老师要尽好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切实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不断创新自身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教学激发兴趣研究论文篇三

摘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科目,即注重理论,又关注实践,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有可能有把它学好的更好,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水平及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现有发展状况。因此,在新的形势下,作为走在教育教学前沿的信息技术老师必须与时俱进得转变教学观念、方法和模式,过时的教学手段应随着新的教学技术的发展进行不断的创新,在一些过时的教学方法中增加些创新的教学方法、理念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把事物抽象的道理用具体形象的形式来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感染力和有效的说服力,另外,举些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或文学典故来说明问题,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对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在高级中学阶段已开设有好几年了。高级中学跟初中的要求不一样的有较多,要求学生在初中的基础上,着重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这门学科的实践性又很强,学生可以把所学的知识综合应用,利用计算机,完成各种相应的任务,可以实现自己的相关创意。从中培养各种能力。因此,信息技术课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意义重大。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本人偿试了一些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收到的效果较为理想。现总结出来,真诚的希望同行们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以达到相互切磋、寻找更适合自己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一教学管理观念的更新。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我们地区作为中学教学的时间虽已将近二十年了,但不同区域、不同的学校的条件不同,因此学生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差异大。以我每年所教的高一学生为例,由于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一部分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已相当高,不但可以独立完成课内的相关内容,而且还可以根据主题设计不同的解决方案,可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知之甚少,这给教师平时备课、上课和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增加了不少难度。基础教育的目的实质是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每一个科目的培养都息息相关。信息技术课虽然目前不是考试考查的科目,因此不要为了升学而放弃了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管理,如果教学管理层面忽略了,学生就容易把它当作“玩的科目”,教学质量要提高也变成空话了。现代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教师要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各种学习工具。若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疑问,就可以借助相互协作学习,或者通过认知工具得到解决。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保持良好学习状态,只要学生在主观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才有最高的学习效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要精心分析,知识之关键要精讲,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应多指点,教学的最高目的是为了举一反三,事半功倍,教师应侧重于引导学生,学生的知识主要应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来学,学为主,教为辅。要做到精讲,不但要抓住关键的知识,还要有相应技能。以教powerpoint为案例:让学生学好学会powerpoint,可以先播放一幅优秀的powerpoint作品,吸引学生的眼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然后逐一地分析每一部分的由来。要求每位学生都会用它,但不是机械的用。主要目标是,以后在学习其他软件时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那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

信息技术课目前是以课堂实践为主,任务驱动法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采用的常用方法。但由于学生各自知识储备的差别,因此接受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也有所差异,不同学生学习的效率自然存在差别。例如,课堂作业布置后,一些学生完成作业可能只用了几分钟的时间,而另一些学生可能一整节课都没办法完成要求的任务,这种情况,教师对于课堂任务的设计和课堂纪律控制方面增加了不少的难度。因此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对目标的实现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分层教学是有效减小学生之间差异的一种教学方法。分层教学的方法,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根据每届学生的真实情况,本人通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采用“按不同层次进行有效的分组,培优补差”的教学方法,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的。分层,入学时对新生的信息技术的知识水平进行客观的摸底,这样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就有所了解,心中有数,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认真、客观的分析,把他们分为不同的几个层次:首层:“底子薄”的也就是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相对较差,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不高,在他们心目中信息技术是可有可无的科目,又不喜欢动手的,学习过程需要别人关照的。次层:信息技术水平处在中等水平的,对教师上课所教的知识和技能掌握起来没有难度的`,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够强的,缺少主动的实践创新能力的。最后一个层:“尖子”即自身有较高信息技术水平的,掌握新知识和技能较强的,对信息技术学习兴趣浓厚的,求知欲望较强的,学习能动性、创新能力、自觉性都较强的。

接下来是分组,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分为不同的几个层次,采取“强弱搭配”即按照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的能力水平高低差异进行组合,分组按照“好中有差,差中有好“的又有一定男女比例的组合排位。最后,分组后小组组长由组员民主选举出。组长在教学中担当“小教师”,他即起到协调组员关系,帮助教师收集课堂上的作业,负责对本组组员的学习情况的小结报告,组长与教师之间是顶层的交互式的关系,组长的职责又起到辅导本组的组员,对组长任用是动态的的管理。可根据学生接受速度,帮助同学的热心程度,完成作品的速度效率与质量进行适时调整。教无定法,适当的案例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中存在大量的抽象理论和概念,这些内容如果只凭老师一张嘴反复讲述其定义,学生可能会听得昏头昏脑,从而感到索然无味,这样难免造成教学效果不佳。有时借用日常普通用品做教具打比方,则可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趣味化。如“变量”的赋值问题,教师可借助纸杯作比喻。课前准备好三个纸杯,在两个纸杯上分别写上“牛奶”和“果汁”,课堂提问学生如果要交换两个纸杯中的饮料该怎么做?由于高一学生已经在数学课中学过算法,大部分能回答出基本步骤,接着教师把三个纸杯比作三个变量x、y、z,假设x变量存储“牛奶”,y变量存储“果汁”,要交换x、y两变量中的内容其算法与上述情况同理。随后教师打开visualbasic程序,在窗体上添加两个文本框和一个按钮,文本框的text属性值分别设置为“牛奶”和“果汁”,按钮caption值为“交换”,在按钮click事件中编写代码完成两个文本框中字符串的交换,最后教师启动程序演示交换结果。至此,学生不但理解了“变量”存储数据的原理,还直观地看到了变量间数据交换的代码编写及运行结果。最后,教师需要指出计算机中变量的赋值与现实中饮料的交换不同之处,即一个变量在对另外一个变量赋值后,该变量不会像杯中的饮料出后不存在,变量中的原有数据仍然存在,赋值只是将某变量中的值覆盖。

三利用多种学科知识“激活”信息技术课堂的方法。

信息技术独特的优势是在其他学科的教学当中得到广泛应用,即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有效整合可以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如语文教师上《荷塘月色》这篇课文,可以边让同学们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边利用计算机把精彩的的段落文字录入到word中,再根据各自对课文的理解去网上找图、音乐等多媒体,进行文画合配、画文合配、文音合配的练习。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样,在信息技术自身的教学中,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既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又培养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学生的创造精神及实践能力。总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根据自身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不应只从单方面考虑,应注重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发挥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为目标,把信息技术作为终身学习和与其他学科合作学习的手段,从而达到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促使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m].高等教育出版社,。

[3]赵艺.《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

[4]张义兵.《信息技术教师素养:结构与形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张健.《发散思维大课堂》[m].龙门书局,2003.5。

初中化学教学激发兴趣研究论文篇四

一些教师教学经验有限,课堂上讲课、画图、演示、做实验、提问、管理学生、维持课堂秩序等常规动作不连贯、不精炼,重复现象严重,浪费、损耗时间严重;一些教师容易受不听话的学生和学生接受能力的影响,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心情受干扰、忘记教学内容、说话紧张、管不了学生等现象,从而耽误教学时间;学生预习不充分,课堂上教师为追求教学质量,纠结于一个或几个问题,从而影响整个教学推进,课堂教学内容难以完成。此外,学校也通常会安排教学听课,进行课堂秩序检查,甚至临时找教师谈话等,都会影响生物教学的时效性。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上的这些时间浪费问题不仅影响阶段性、整体教学目标的推进,而且容易影响生物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

初中生物具有自身的学科特性,其教学时效性和质量涉及师生的思想观念、学生生理和心理特性、教学形式以及教师课前准备、心理素质、教学经验、教学能力等多层面。因此,造成课堂教学时效性不强的成因也是多样的`:一些教师缺乏时间观念,或上课迟到,或下课早退、拖堂,对一节生物课时间没有宏观掌控意识;一些教师缺乏对学生生理、心理、兴趣爱好、思维模式等方面的认识,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有些教师对生物课没有精确的认识,对生物教学方法掌握不足,导致课堂上手忙脚乱。就初中生而言,他们尚处于天真顽皮、活泼好动的状态,思维发散快,但缺乏系统性,对新事物好奇心强,善于发问,容易在课堂上出现突然发问、摆弄文具、走神等行为举止,制造一些“意外”,影响课堂教学。就教学而言,课前教师由于学案设计、实验、备课等准备不足,容易导致课堂时效性利用率低。另外,由于生物教学实验性强,需要学生直观感受和动手掌握的知识较多,教师往往会高度重视和丰富教学形式,从而忽略了教学内容,加上容易受到一些外界干扰,最终导致课堂时间浪费和教学质量更不上。在一节生物课临近结束时,一些教师通常会忽视复习和巩固的重要性,为学生准备的课后作业缺乏针对性和质量性,促使新的生物知识得不到及时掌握,从而给新的课堂教学带来基础薄弱性障碍。当然,初中生物教学的时效性还与整个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习惯、教学能力,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度等有着密切的关联,需要生物教师全面把握,科学审视,正确处理。

在恒定的、有限的生物课堂教学时间内,针对上述时效性不强的问题,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策略生成。一是深化新课程理念,科学设计初中生物教学计划,科学规化整体性、阶段性,甚至每星期的课堂教学内容,合理安排、严格规定教学时间,确保生物教学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二是着力加强生物教师的职业教育,通过管理机制、奖惩制度、监督管理、批评教育等手段不断增强教师的教学时间观念,严格履行教师职责;通过进修深造、交流学习、相互听课等方法切实加强教师的生物教学能力,努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通过多种形式深入了解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性格特征等,和学生做朋友,亲密接触,拉近关系,做好高效课程的情感铺垫。三是教师充分做好课前备课、实验器材、学案设计等准备工作,注重教学方法,努力减少课堂管理、组织教学的时间;在课堂上摆正师生关系,把握距离之度、时间之度,在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的同时,积极推进教学进度。四是教师要十分注重课堂导入方案设计,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注重学生课后复习和预习工作,为新课教学打好基础;要减少课堂上教学环节的过渡时间,直奔主题,讲求连贯性,确保快速、高效完成整个教学。此外,教师可充分利用个人魅力、知识魅力和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断吸引和集中学生生物学习的注意力,积极配合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综合而言,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时效性的把握,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构建,更需要生物教师进一步深入研究,进行更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的探讨。

初中化学教学激发兴趣研究论文篇五

虽然生物实验教学在初中阶段实施较早,但是当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课时不足,实验设计不够完善,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生物的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实验经验不足,动手操作能力较低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初中生物实验课的教学质量一直得不到提高,所以,要深入分析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找出其中的问题。

1.1实验教学模式陈旧教学观念落后。

现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模式多为我国传统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只重视对相关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不论是教师的教学目的还是学生的学习目的都还是为了考试,往往在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有老师将实验内容演练后,要求学生记录实验原理、步骤以及结果等,而动手操作的机会却很少,动手能力也难以提高。这种重知识轻技能的应试方式的教与学,并不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也不有利于初中生物实验课程的发展。

1.2实验教学过分注重教师对实验演示。

传统的生物实验教学模式下,过于注重演示实验,并将其当做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课程形式比较单一,而且老师对实验的演示然后再由学生自己操作,使得实验结果本身不具悬念,这样不仅导致学生失去了对于实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也失去了对于生物实验操作的兴趣,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也得不到提高。可见,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掌握和生物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而且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内容的探究。

1.3实验科考核模式不合理。

目前,初中生物实验课程的评定一般是有两部分组成,及生物学科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的评定,而且要求也不是很严格,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对学生实际实验操作能力的考核,考试形式多为笔答,而很少以实验操作为主,只要学生记住了实验的结果,基本就能通过实验课的考核。虽然这种形式的考核形式下,学生的生物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得到了考察,但是生物实验操作能力却不能获得提高。

2、如何改革初中生物实验的教学方法。

针对上述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问题的分析,探究有效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提出下的改革建议:

2.1改革实验课教学内容,注重实验过程。

改革试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生物实验能力的提高,将原有的实验课授课重点由演示实验转向实验过程,增加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探究机会,不以验证试验和证明已知的实验结果为实验课的目的,增加探究性质的实验课程,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在老师的简单讲解和原有的实验原理的指导下,自主的完成实验,获得实验结果,并且在实验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想象力。

2.2改革初中生物实验课程的考核模式。

对于初中学生的生物实验课程的考核要一改以前的重理论轻操作的模式,不以学生的实验结果的正确性为确定成绩的标准,加强对实验操作能力的考察,例如以某一实验为统一考核实验,从学生对理论重点的掌握、实验操作的准确性、以及结果的合理性等角度考察学生的实验课程,其中实验操作所占分值比例要适当的增加,总之,要注重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考核。

3、总结。

初中阶段一般是生物学科的重要教学起步阶段,学生在此阶段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会直接影响到将来对生物课程的学习,生物实验作为生物学科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改革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方法是提高生物学科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因此,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究是一项值得进行的工作,只有在合理生物实验教学的指导下,才能有助于初中学生掌握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学生的生物实验动手能力以及综合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获得有用的实验经验,从而更加有助于今后的生物学习。

初中化学教学激发兴趣研究论文篇六

摘要: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诸多教育工作者都在为教学模式的高效性做研究。就目前我国实际的高中教学课堂中,学生受益较深,实践价值较高的翻转课堂模式是非常有必要进行深刻的研究的。随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深入探究,发现翻转课堂对于高中物理教学课程来说有很大的帮助。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样的课堂效果对于高中学生的物理学习来说是有重大意义的。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的实践在我国是比较晚的,最开始的普及源于导学案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进入高中课堂后,效果越来越显著,才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从理论层面的分析到实践操作的探讨,都有了很大的进展,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对于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更是有突出的进展,对于高中物理教学来说,单纯的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需求和理解,所以从翻转课堂出发,结合高效课堂的模式,可以给高中物理教学课堂提供很大的帮助。

二、翻转课堂的特性。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大多是进行传授,不与学生进行互动探讨等环节,在逐渐演变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慢慢的转变成了辅助学生完成学业的角色,这样的角色转化有其必然的因素,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却没办法很好的享受学习的过程。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物理知识更加的难以消化和理解,纯理论性的知识对于具有很高实践意义的课程来说,是不能完整的传递所有知识面的,所以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应该不断研究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翻转课堂的实践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环节,在传统教学固有的模式下,开拓了新的方式方法去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课后作业中教师帮学生巩固知识,这是传统的方式,而翻转课堂在此基础上,加快了学习进度。课前学习知识,在随堂教学的过程中解决学生遇到的疑难点,这也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表现,从深层次的教学体系中看,就是更高效化的教学结晶。根据高中物理教学不同课程不同内容,翻转课堂可以有效的针对每个学生在每个环节的遗漏做出相应的教学辅助。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侧重于帮助学生完善知识面的内容,而不是给学生灌输纯理论知识。这样的翻转课堂是非常有效的。

在高中物理课程中,翻转课堂以知识点的切入为主,包含不同背景和概念的应用型教程都融入到课堂中,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物理学中来。在高中物理课程的力学、光学、电学和热学等内容的传统教程上,教师始终很难将所有内容都在课堂中完成,这样的课程进度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合逻辑的。传统课程中教师需要处理的内容非常多,涵盖的知识面和教学侧重点很难实现统一,这样就不得不把一节课的内容划分为两节课去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必要的课时,对教师来说还没有完全做到位,这样的教学是有缺陷的。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翻转课堂可以很好的将教学重点突出,按标准的课时进行教学,在课堂中不断强调重点,突破课程中的难点,是非常有效率的教学方式。学生在上课前的自学和预习也很好的`提升了学生在课堂中的收获。物理学历史的内容对于高中物理课程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物理学史对于学生理解物理现象,熟悉物理知识是非常关键的,物理学史在翻转课堂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让传统物理学教学的单一现象得到改善,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于物理学的兴趣。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判断主要来源于学生是否背会记熟了公式,而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更好的判断学生是否完整的理解了教学重点和学科内容,是否将此环节完全掌握等。这样的翻转课堂教学对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来说,才是最具价值的课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不断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在听的层面上开始想,在想的过程中实现做,在做的过程中完成练,在练的过程中完全掌握。这样的课程帮助学生能够尽快的熟悉物理学概念,习惯物理课堂教学,不再把物理知识当成单一的概念性知识,而是把物理学知识更好的利用到现实生活中,有自己的思考和应用,不仅可以很好的完成学业,还可以从根本上提升物理学的价值。学生在课后的作业中不仅可以回顾翻转课堂中的教学内容,还可以更好的重现翻转课堂的教学情景,这样为学生留下了更多的巩固知识的余地。

四、总结。

通过近期的研究和实践发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改变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学生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很好的代入自己,还非常愿意参与思考和讨论,对于高中物理教学来说,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非常有价值的,在之后的高中物理教学常规课程中,更多的实践和检验可以让翻转课堂有更多的提升空间,为高中物理教学提供更好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董辉.翻转课堂研究及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05)。

[2]黄燕青.翻转课堂中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研究[j].软件导刊,2013(06)。

[3]朱宏洁,朱赟.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3(08)。

初中化学教学激发兴趣研究论文篇七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制度也在进行着改革和发展,在我国目前所提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政策下,如何打破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寻求适合当下国情以及符合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教学方式尤为重要。而情景教学便是其中发展的新型教学方式,而将情景教学的理论运用到现实的教学活动的中,便是本文所需要讨论的问题所在。

因为化学知识所涉及分子等不可观察的范围,有许多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导致了化学教学的局限性,而在目前我国所进行的化学教学模式十分的单一枯燥,这样的教学困境导致了教学课堂的气氛十分压抑,学生对于化学的的兴趣不大,对于化学的课堂参与度也不高。因此在课堂上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情景的设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化学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来,更加深入地了解化学、理解知识。

与其他学科如语文,英语等相比较而言,化学学科的内容十分的抽象难以理解,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无法理解的地方时只能通过讲解以及想象来解决问题,这样会导致学生对化学产生抵触以及烦躁心理,从而阻碍了化学学习的进度以及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同时化学也是各个学科实验中比较危险的学科,这也导致了化学实验在范围、安全等问题上的局限性,限制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知识的机会,使得化学教学偏向单一的理论讲解,让化学教学的形式更加单一化,整个化学学习内容也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

2、情景教学感情不当。

化学的特点导致了其教学的枯燥性,而建立合适的情景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度,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所提高。但是建立一个良好的、合适的教学情景,不但需要考虑教学的内容安排,同时需要教师的情感投入,若二者缺一,便会使教学情境显得十分的枯燥及单调。而目前在我国,教师都普遍存在着情感运用不当的现象,有些老师在创建情景时只关注形式,而忽略了情感,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对于化学的不熟悉程度,导致情景教学没有作用。而另外部分教师了解到情感对于情景的重要性又过分渲染情感,导致情景脱离化学知识。因此在情景创建中情感运用十分需要注意。

3、情景创建质量不高。

部分教师对于自己的责任认识不够,只是在参加教学比赛或公开课时才会创建情景,又或者没有关注到初中学生对于化学的认知程度,以及当代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仅仅为了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才会创建情景。这样的做法不并没有注意到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也没有关注到初中学生化学学习的长久发展,这是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情景教学的运用。

1、联系知识,创建问题情景。

教师应当根据知识点,创建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的问题,尤其是有趣的问题,会使学生去思考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将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自发地寻求知识。这样的问题情景的创建,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中,增加课堂的效率。例如:学习关于水的性质时,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在介绍水的性质时,只是教师通过书本的文字,图画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十分枯燥,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教师可以在教学的.开始时,进行提问:“在电影《穿越火线》中,一位科学家被困在了完全密闭的密室里,而科学家在密室中通过遗留在密室中的收音机和一小滩水成功制造出了氧气,解救了自己,请问她是如何使水变成了氧气?”在此这个问题中,教师将电影激动人心的情节和化学知识联系在一起,面对如此新颖的问题,学生也会在心中存有谜团,同时愿意自己寻找答案,增加了对于化学的兴趣。

2、联系实验,创建实验情景。

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出学习的知识的真实性、正确性。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理论和动手能力相结合起来,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了解和认同,并在实验过程在再一次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深化;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化学实验的结果一般是肉眼可见的,可以将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化成为可以直观感受的图像,使得化学教学不再枯燥而变得丰富。同时化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亲身经过了化学实验,才能体会化学的魅力以及化学的实用性,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建实践情景。例如:在讲解酸碱性的过程中,在进行酸碱性的实验时,学生可以自己用ph试纸进行酸碱性的测定。此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们直接将学生身体的体液,如唾液等用安全科学的方式进行酸碱性的测定,体会化学实验的美妙,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的关系;或是教师让学生自己选择试剂,然后猜测试剂的酸碱性,然后再进行手动实验,亲自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将所测试出的酸碱性的不同的试剂进行混合,观察后续的实验结果,这样在实验过程中,将许多知识进行相互的交叉,使学生得到了更加丰富的知识。

3、联系生活,创建生活情境。

化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学科,跟我们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知识的学习最终会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因此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增加化学和实际的联系。在初中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寻找出跟现实生活的关联点,创建生活情境使化学的教学内容不再枯燥单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而在授课过程中,创建生活情境可以使学生明白化学的实用性,了解化学知识的重要性,这样也消除学生对于化学的抵触情绪,提升学生对于化学的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得进行化学的学习。例如:在讲解二氧化碳时,教师可以告诉同学们,二氧化碳就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的空气中,同时我们的每次能呼吸就是将体内的二氧化碳置换成氧气;然后让学生们憋气,直接在学生呼出的气体中直接收集二氧化碳进行试验,这样直接将化学的教学直接与现实生活先联系起来。

三、总结。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需要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化学的教学,而创建合适的教学情景,可以将化学的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实用性,改变了化学在学生心目中枯燥单调的形象。同时在课堂上的各种情景,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化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寓教于乐的目标。

作者:杨淑芳单位:宁夏中卫市海原县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教学激发兴趣研究论文篇八

不管是传统课堂还是创新课堂,导课是课堂教学的必须环节。常言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课,能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现将初中课堂中常用的化学教学方法略作整理,与大家分享。

常用的几种化学教学方法:如讲授、演示、实验、练习、讨论和自学辅导等.

1.提倡以实验为主的“引导发现法”或“边讲边实验法”进行概念、理论知识的教学.

课堂上一般以实验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意识,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以探究问题为学习动力,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进行分析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从而发现、形成概念.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首先由教师演示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变化的实验,然后由学生分组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通过多组学生的实验事实导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从微观去分析化学反应,揭示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这样,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自然形成,学生学习起来兴趣高,学习内动力大,对理论问题认识清楚.

2.提倡采用“边讲边实验法”及“对比迁移法”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把一些实验引入课堂中,采用“边讲边实验法”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这种方法是教师在传授某种物质的性质时都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实物,教师演示实验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自觉观察的积极性,并要求观察时认真细致,逐步培养观察能力.有条件的要在演示实验后,再让学生亲自做一遍实验.例如在“氧气的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做好c,s,p和fe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是学生认识氧气化学性质的关键.当教师演示实验后,可让学生把学生实验“氧气的性质”放在课堂上做,以增强感性认识.当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后,教师可用“对比迁移法”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

3.提倡用“讲练结合法”进行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等的教学.

化学用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化学用语和化学计算是初中的难点,教材在编排上注重难点的分散.因此对这些难点的教学适宜采用分散教学,宜采用教师精讲、学生勤练的“讲练结合法”,这种教学法避免教师“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教学活动.在化学用语的教学中,教师精讲,提出练习任务,说明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并经常地让学生写每一个元素符号或化学方程式时要会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反应现象.在化学计算的教学中,教师要讲明练习的方法并作出必要的示范,由学生独立练习,教师进行分别辅导,练习之后学生相互交流或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最后教师要在检查练习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纠正和讲解.另外化学计算的练习还要目的明确,题目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技能逐步完善.

4.提倡用以自学为主的“导读法”、“讨论法”进行叙述性内容的教学.

新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文字表述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且图文并茂,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可以自己学懂,对于这种类型的教材内容,采用以自学为主、阅读、讨论、演讲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事先编制自学提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学提纲自行阅读,读后解答自学提纲中提出的问题、练习题,然后学生互相讨论矫正,教师在学生自学时巡回辅导、重点指导、释疑解难、收集信息.在学生相互矫正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共性问题进行点拔、启发或讲解,最后也可让学生演讲、小结.这种方法,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训练.通过不断地培养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可得到逐步提高.

5.灵活处理“家庭小实验”和“选做实验”、“常识性介绍”和“选学内容”等内容.

由于学校及家庭的实际条件限制,使一些“家庭小实验”学生在家做时会产生困难.在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采取课内、学生与家庭相结合的方法,克服了困难,充分发挥“家庭小实验”及“选做实验”的优势,又发挥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初中化学教学激发兴趣研究论文篇九

摘要:法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我国已经是声名鹊起,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也促进了刑法学教学方法的改进,刑法学是教育部确定的法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每一位法学本科学生都必须认真学习研究的基本课程,其在教学方法上也需要与时俱进,进行相应的方法改革。

探索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育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法学教育中教学方式的探索也是有必要的。

刑法学是法学科目中的核心课程,是高校法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在整个法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当电脑和网络技术被引进高等教育中时,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和探索刑法学教学方法既顺应了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新形势下提高刑法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我国传统上的法学教学方法主要是“以理解法律含义、传授法律知识为宗旨的教育模式”。

不可否认在很大程度上我国的法学教育基本上以此种方式为主,对于理论性较强的法律学科而言,此种方式是可取的,如宪法学、法理学等,而作为刑法,虽然其也具有相当的理论性,但是其更多的是实践应用,因此讲授过程中要注意采用更为合理的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刑法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的“演讲式教学”,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学生缄默无语、寂静无声。

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较少考虑学生的需求,学生也很难表现出自己的能动性,发现自己的潜在力,只是在记录。

刑法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法律学科,尽管也需要进行一些理论把握,但是理论研究主要是在研究生阶段进行的工作,大多数的法律院校在本科教育的过程中还是主要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所以在刑法的本科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刑法的具体应用。

在司法实践中,任何一个刑事案件都是复杂的,它不可能像我们刑事法律规定的那样单一化,如果只是注重知识的基本掌握,而忽视灵活的掌握知识,则会导致学生在实践工作中无所适从的后果。

现行的法学教育中,教师是教育的中心,学生是被授教的对象,教育的结果大多情况是以统一到教师的认识上为圆满。

学生较少坚持自己的观点,他们害怕因自己的观点和教师的标准答案不同而不能通过考试。

久而久之,学生便习惯于服从教师给予的“标准”,而不去考虑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和变化性,他们习惯于被动地思考而不是主动地思考,习惯于寻找“标准答案”,而不会想到所谓的“标准”只是教师在自己的法学理论基础上给出的基本论断,这样不利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当然随着法学教学方法的逐渐改观,在刑法的教学方法上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出现了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还有模拟法庭教学法等。

然而,由于习惯使然,有部分院校尽管在外在形式的授课方式上发生了变化,但是在实质上依旧没有改变过去的传统教学理念,即: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法律原理和概念,知道法律条款的含义。

如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是以自己对法律的学理认识去影响学生,一般是依照自己对法律的理解去选择合适的案例,指导学生进行讨论,然后以达到统一认识为目标。

而事实上,在我国现代畅行法治的社会中,法律条文的数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在不断增长,其修改和变化的速度也同样令人目不暇接。

在刑事法律方面也是如此,如果要把所有这些基于现行法律条文之上的知识都教授给学生,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和不必要的。

法学教育的真谛应当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和使用法律,而不是单纯地灌输某种既定的、凝固的知识。

所以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实质意义上的改进而不是形式意义上的变化。

刑法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渐进过程。

全国各大文科院校多数都在开设法律专业,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都各自有不同的要求,具体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根据各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改进程呈现了不同的状况。

作为基本专业课的刑法学在教学方法改革探索中必定是位于前列,具体在教改中应该如何进行改进,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方面考虑。

本科《刑法学》的课程教学任务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为根据,通过对刑法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的研究和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我国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各种原理、原则和制度,培养学生运用刑法规定分析和解决实际刑事案件中的问题的能力。

基于此,在刑法学授课过程中应该理论与实践并重。

法律都是立法者对过去经验的总结或对将来状况的合理预期,虽然目前的刑事法律规范比较完善,但是既成法律与一直处于绝对变动状态的社会生活相较而言,具有相对滞后性。

因此,面对社会生活中不断涌现出来的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新情况、新问题,更需要提高对刑法规定和精神的理解,以应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必需。

因此,刑法学教学中应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除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外,应提倡学生参与和师生互动型的授课模式,充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

首先,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的作用,教师通过对刑法基本理论的讲述、解释、提问等方法唤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有关的法律规范、事实材料、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思索的教学方式。

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牢靠、更加深入,并通过这种思考和分析,学到了法律思维的方法,获取了各种技能,并使其综合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改变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消极灌输模式。

其次,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将刑法学专业知识和法律的实际运用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来掌握并运用法律知识的教学方式。

对于刚刚接触到法学知识不久的青年学生,在讲解刑法基本理论时要注重案例教学方法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通过案例分析,包括分析和辩论,使学生在案例教学中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再次,模拟式教学。

模拟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难易适当案例进行模拟法庭活动,在具体案件中由学生充当法官、检察官、原告、被告及证人等角色,模拟司法机关办理案件的教学方式。

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刑事审判的模拟演示,切身了解刑事司法的全过程,对其中的刑法问题有直观的体会。

(二)结合实际状况选择教学方法。

教材内容是教学方法的直接对象,选择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

刑法学作为一门法学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是由总论和分论两个部分构成,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也和其他法学科目存在不同,其总论涉及原理,分论涉及具体应用,所以在教授方法上也应根据其课程特点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区别。

刑法总论是全部刑法理论的基础和核心,也是比较原则和概括化的内容,是学习刑法分论的基本起点,因此在总论教学中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但是也要穿插相应的案件实例,以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做到深入浅出,使学生把握理论的实质;刑法分论主要是应用刑法总论的理论来分析说明刑法分则规定中的具体罪刑规范的结果,刑法分论是对总论规定内容的具体化,其更为注意的是对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定,适用性更强,因此在分论教学中应以互动式案例教学为主,讲授为辅,这样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能够锻炼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刑法分论中,因为涉及的具体罪名在客观行为上的表现具有特定的代表性,如:金融诈骗罪,其在具体行为上涉及金融领域的部分问题,其中对于集资、贷款、保险、金融凭证等问题也需要有所掌握,即在刑法分论学习过程中除了案例教学穿插外,还需要对罪名所涉及的经济法规、交通法规等相对应的条例进行相应的讲授,以利于学生对相关罪名的把握。

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授课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其自身的素质。

因此,任何学科和课程的教学方法都必须适合学生的需要。

地区不同的学生在主体上存在个体差异,来自不同地区,就必然会存在学习方式、思维模式、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这样一来势必会存在接受能力的差异,所以应该因材施教,即对同一门课程,因为学生素质不同,在教学方法上应有所差异。

对于基础较好、接受能力较强的班级在刑法总论方面加强理论性的挖掘,可以从更深远的角度来分析这种法律理论的来源,并适当补充西方各国法学理论,在分论中则直接采取案例式教学方法;对于基础较差的可以重点以启发式教学、讲解为主,谈论和分析为辅,注重基本知识点的把握,适当加以案例穿插,这样慢慢提高其自身的法学素养,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根据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状况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是实现教学的基本途径。

不同的教学环境所能提供的教学设施和资源也有所不同,则在教学方法上也要受到一定影响。

条件相对较差的只有普通教室,无法采用多媒体,图书资源也较匮乏,这样需要教师补充的太多,为节约课时教学方法则会受到影响,学生获取的知识和信息量方面必然会有限。

反之,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比较富足的学校,学生的接触范围较为广泛,新知识容易获取,眼界也比较开阔,能够掌握的知识点也会有所增加,能及时了解到法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也会及时接触到热点法律问题,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把握刑法的精神及刑事政策的走向,领会刑事法律的精髓。

有多媒体条件的.可以按教学需要进行组织,制作符合教学需要的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中提供的声音、图像等,创造一个关于社会问题的场景,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不仅用自己的理性在分析,也运用自己的感性在感受和体验,这样有利于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匮乏的学生提高对刑事法律问题的分析能力。

便捷的资源获取为进行模拟教学留下了充裕的时间,也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有利空间。

“徒法不足以自行”。

如果只有法律规则,而没有适用规则的高素质人才,规则之治就仍然是座空中楼阁。

因此,从教学方法上来说,刑法学的教学方法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完善的过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发展的趋势。

对于日益变化的社会实际而言,教学方法的改进,不仅会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深度和广度,也会让教师有新的体验,同时也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更为专业化的法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翔雁.刑法学教学方法探析.教育与职业,2004年第23期.

[3]夏凤英.“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特点和意义.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2月.

[4]邓中文.浅谈刑法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教育与职业,2006年3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化学教学激发兴趣研究论文篇十

运用灵活即解答试题、习题和实际问题得心应手,随机应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不断归纳、整理已学知识,使其形成系统,并在各系统中进行比较,提高灵活应变能力。在平时训练中,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并在训练程序上要有一定梯度。

初中化学教学激发兴趣研究论文篇十一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素质教育越来越深入人心,新课标的颁布也对初中教学有了新的规定,对于初中生的全面发展有了具体的规划。不仅要注重文化课的学习,还要推动艺术课的发展,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初中美术教学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就其美术教学实践问题进行了探究与分析。

一、学生,你为什么对美术失去兴趣。

很多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应该都梦想过当画家,小时候大家都拿着各种颜色的笔在白纸或者其他的地方画画,很多学生非常喜欢画画,因为他们可以自由创作,想到什么画什么。但是现在很多的中学生表示,他们不再喜欢画画,初中的美术教学更加的具体、现实,不再是你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的时候,而是教师用很长的时间教你去画线,画几何图形,这使得初中美术变得枯燥无味,不再是初中学生心目中欢快娱乐的美术课,使初中生对美术失去了热情与兴趣。这些思想都是初中学生对美术课的感受,非常清晰地反应出了初中美术教学在学生心中的感观。

这其实就像体育课,它不是培养运动健将的,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我们的美术课也不是培养美术家的,中学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对初中美术恢复信心与兴趣,需要不断地改进美术教学实践的方式与方法,提高学生兴趣。

二、推陈出新,提高学生兴趣。

在初中美术教学实践方面,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其主要分为三点:(1)转变教学观念。新课标的颁布对初中美术教学主要体现为全面提高美术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素养;提高美术教师的文化素养;掌握初中美术教学的特点;提倡自主学习的方式;营造课堂的活跃气氛。初中美术教师是学生的美术引导者和组织者,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2)在初中美术的教学模式上不断的推陈出新,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初中美术进行不断的探索与研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努力创建“开放、平等、主动、合作”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为了让学生觉得初中美术不在枯燥无味,教师应多布置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美术作业,例如,让学生对家中的电器进行形状、颜色、质感、材料、功能、价格等进行调查,通过不同的方式得到结果并与同学相互交流,提高交流能力的同时也带动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充分地展示自己,使能力得到锻炼。(3)多样化的初中美术课程资源实践。在初中美术课程的安排上,既需要注意基础构图教学,也需要人文景观的展示和学生的动手实践。例如,在对一些自然植物进行教学时,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仔细地观察植物的形状、颜色等,即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陶冶了情操。

三、抓住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在很久以前,孔子就提出了学习要“知之”“好之”“乐之”。想要学生更好地学好初中美术,首先要了解美术的学习目的,其次是美术的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后形成学习爱好,进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在初中美术的教学实践中,美术教师是主要的传教者,教师可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向学生讲解美术,使其内容更加的.生动并富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美术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使学生更加了解艺术家的风格与特点,带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美术相对于其他的科目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堂课几十分钟,学生就可以看到自己的绘画结果,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学生心中的喜悦自可言表。美术作品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教师可对一些商品包装盒上的商标或图案向学生进行展示与讲解,使美术真正地融入我们的生活中,也让学生了解美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综上所述,初中美术的教学实践问题我们还需要不断的探究与分析,使美术教学更好地迎合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提高美术课的教学效率,提高初中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颜。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导学,.

[2]陈袁聪。新课标下初中美术教学方法的实践[j]。才智,(05)。

初中化学教学激发兴趣研究论文篇十二

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对于作为基础学科之一且又以其乏味枯燥、令学生望而却步的.化学来说,教师巧用提问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作者:陈昌云作者单位: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刊名:成才之路英文刊名:theroadtosuccess年,卷(期):“”(7)分类号:g63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激发兴趣研究论文篇十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语)。在步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一个国家人民的创新意识显得尤其重要。怎样发掘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愿望。美术教育尤其责无旁贷,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培养学生创造力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精心选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要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培根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因此,教学内容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能充分能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人们常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丰富、生动、多样的。教师要精心选编内容,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单一化状态;利用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技术条件,强化学习内容的启发性与趣味性,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内容。“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罗恩菲德语)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习。而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综合素质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品质完善,是否有利于知识的迁移;课业的布置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若使每个学生画出一样的画,或呈现同样的风格,是创造的大忌;应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维操作,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如在课业训练中,就不能仅限于单一地模仿或照抄自然的训练,模仿作为基础训练固然重要,如果不顾自己的内心感受,不积极认真的思考总结,一味模仿,很容易导致学生陷于僵死的思维状态,使作业呆板、乏味、缺少生机,甚至阻碍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

要符合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他们在年龄、性格、修养、阅历、生活环境、作画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这就造成了学生思维方式和作业面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学习过程中难免流露出年龄阶段中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学内容的设计,就要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和特点,使之顺应其成长规律,符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利于他们智力的开发和技能提高;改革不顾学生个性特点和实际要求的所谓专家们一厢情愿编排教学内容的做法,避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一刀切”。

二、因势利导及时启发促进创新。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创新是美术的精神,艺术贵在创新。学生阶段是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热情大胆,敢作敢为。在他们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在状态,萌芽状态。需要不断挖掘,促进生长,促进发展。少数学生的创新精神比较明显,比较突出,就需要教师及时的大力扶植,促其开花,促其结果。如同一命题的作业,几十张作业就会表现出几十张不同面貌和特点的画面。这其中有些特点,很有可能就是显露学生创造意识和艺术才智的“闪光点”,出佳作的好苗头。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环境和空间。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已与众不同的见解。这就需要营造出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平等温和的语言,诚恳热情的指导,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宣泄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作业中的优点,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存在的不足,给予耐心的疏导和帮助。学生在这种民主、温馨、平等的环境下,将非常有利于创造意识的培养,为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完善其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引导学生积极发展创造想象思维和培养观察能力。创造想象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也是学生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美术课教学中的室内、外写生、社会实践等,正是以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为主要教学目的的。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教师应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优势,在课堂教学及其他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和自然现象。要引导学生培养一双画家的眼睛,善于观察,准确观察和敏锐观察,提高创造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水平。

三、建立科学正确的评价机制鼓励、扶持、促进创新。

评价的科学合理,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评价应使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通过美术活动都得到发展,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教师千万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不能用“干净整齐”“像不像”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否则学生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大名鼎鼎的沃尔特·迪斯尼小时的经历就值得我们借鉴。他上小学时,曾把老师留的作业“盆花”的花朵画成人脸,叶子画成手,这神奇的幻想非但没有得到称赞,反而得到老师的一顿毒打,差一点让这位艺术家早年夭折。

评价要鼓励探索与创新,杜绝平淡与重复,重视个性的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的《学会生存》一书所指出的:“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取消只用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法。以避免学生只追求作业表面效果,无创新意识和见解的平庸之作,克服应试教育中为求高分应付甚至抄袭他人的恶习。

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指出:“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人才观念的更新,怎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怎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已成为检验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在这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教学更应该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实施,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都应该围绕着服务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一重要目标。

初中化学教学激发兴趣研究论文篇十四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说不懂怎样写,有的说达不到要求的字数,总之提不起写作的兴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平常积累的素材少,作文的方法没掌握好,训练不得法等。我认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于是,近几年来本人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尝试,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观察生活,力求写实。

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我们先来看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一段中的描写:“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这段文字确确实实是描写海上的晚霞,绝非别处,只有在海上。作者抓住了海滨夏夜的特色,用“橘红色”来形容晚霞,用“染成了红色”写海水的色彩,用“燃烧”一词生动地描绘了晚霞的情态。为什么峻青能把海滨夏夜的景写得如此逼真形象呢?是因为作者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才把这一景色写活了。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吧。

二、积累材料,迁移运用。

现在有不少学生在“题海战术”中苦苦挣扎以提高分数,“重理轻文”的现象较为严重,以致于有些学生“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理科书”,平时很少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只有“读书万卷”,才能“行万里路”,有了材料,才能“下笔如有神”,作文重在积累材料,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

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时,意所欲言,无不随意所欲,文如泉涌、应笔而生、滔滔不绝。

三、提倡模仿,培养文风。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再如左丘明的《左传》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司马迁的《史记》善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四、以说促写,下笔成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五、多加肯定,少点批评。

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大家都知道,春秋时期,有一位了不起的人才,叫管仲,他的优点是很有才华,他的缺点是贪财。鲍叔正看中了管仲的才华而重用他,让管仲在齐国的争霸事业中一显身手,使齐国得以九合诸侯,雄极一时。如果当时鲍叔正只看到管仲的缺点而不加以利用,管仲能发挥自己的优点,齐国会有后来的成功吗?同样,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应多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否则,教师若是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这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且打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以为写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难以”登堂入室”。

六、多写片段,常记日记。

一般地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中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常记日记。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我们中学生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平时常记日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此,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大至对时政国事的抨击,小至遣词造句。在作文训练中,我是这样做的:(1)提前明确协作任务,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材料。(2)写作时间不必局限于两节课,可适当推后。(3)为保证大面积提高写作水平,就要加强检查力度,增加交流次数,提高评析质量。另外,还可借办黑板报、手办小报等方法激发学生创作欲望,提高写作层次。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

七、鼓励创作,推荐发表。

俗话说:“乐此不疲”,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创作的兴趣,而推荐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办法。每次作文,我要求学生认真对待,选出一些较佳习作,编写作文专刊,名曰《小荷已露尖尖角》张贴出来,并在课堂上为之大喊大叫,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以点带面,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份量,大大提高他们创作的积极性。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说:“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只有首先努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才能进一步引导他们热爱写作,让他们觉得看似“难于上青天”的写作之路就会变成“一马平川”。

总而言之,作文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言语活动,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所以语文教师要不断改进教法,立足于作文改革,与时俱进,建立创新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并努力培养学生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多积累、多阅读、多练笔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的写作水平逐步得到提升。

初中化学教学激发兴趣研究论文篇十五

摘 要: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学习的基础阶段,也是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重要学科。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倡导“减负”教育逐渐成为学科教学的主旋律。因而,初中化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一方面要努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作者主要结合化学学科特点,联系自身教学实际,从学习兴趣、课堂引入、科学引导及实践运用四个方面入手,探究有效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 学习兴趣 课堂引入 科学引导 实践运用

现代教育理论提道,课堂教学是一个发生在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双向沟通的过程。因此,无论是教学任何学科,教师都应当精心做好课前准备,并积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达到将教师的“教学知识”成功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知识”。在新形势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是初中化学教学的最终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初中化学时,通过不断优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最终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整个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谈谈对提升初中化学教学效率的一些看法和见解。

兴趣是学好一切的基础,有了兴趣,才有探求知识的动力,才有探索创新的精神。对于初中化学学科的学习,也是如此。化学学科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具有充足的趣味性和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师在教学初中化学时,要从一开始就着力培养起学生对学科的积极性和兴趣,做到因势利导,促使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乐趣,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笔者在教学实践操作中,就时常利用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且富含趣味的现象探究或者化学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实验“淀粉遇碘变蓝”中,笔者就通过神奇的“白字显字”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前,笔者事先准备好一张用米汤写过字的白纸和一个小的喷雾器,等到了上课时,作者将配好的碘酒溶液装进喷雾器中,朝白纸喷液,“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原本空无一物的白纸上赫然出现几个蓝色的字。看到这一现象,不明就里的学生惊叹连连,成功地激发学生探寻“白纸显字”现象背后的原因,整节课堂学生都兴致高昂,取得了出人意表的良好效果。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激发是基础,而巧妙的课堂引入则是关键点。“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课堂引入,能够将学生的兴趣调至最高,使他们的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这样一来,教学效率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到相应提升。那么该如何巧妙地进行课堂引入呢?可操作的方法很多,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无疑是其中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地创设出各种教学情境,进行课堂内容导入。比如在教学元素守恒定律时,笔者就利用著名的伪科学现象――水变汽油,在一上课时,笔者就跟同学们说道:“有一个最新的研究,说是能把清水变成汽油,只需要简单地在其中加入某种催化剂即可实现,你们认为这是真的吗?”学生在听完笔者表述后,立即开始讨论,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整节课堂瞬间成为学生的天地。学生从最初的猜测,到整个验证过程的结束,都表现出极大热情和参与度,对笔者的各种提问也争先恐后地回答。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教学情境创设,就能收到十分高效的教学成果,既营造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又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化学的热情,可谓一举多得。

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不利于化学知识的学习与巩固。随着新课程改革地普及,许多教师开始认识到发挥学生自主性的重要性,却将其过分放大,于是便出现了整节课堂全以学生为主,对学生的各种讨论与探究活动听之任之、放任不管的现象。这种过犹不及的做法不仅误读了课程改革的初衷,而且从反面损害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一节高效的、正常的化学教学课堂,不仅需要学生的积极探索,而且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化学课堂上,教师只有平衡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学科,对化学的学习也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生活,服务生活。初中化学学科设置的目的,除了教会学生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未来打基础,让他们懂得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关乎化学知识的现象和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立足于生活,注重将化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能学以致用。比如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之后,学生便懂得生活中炒菜应当用铁锅,而不是铝锅;学习了碳酸钙与稀盐酸的反应式后,学生便懂得“无壳蛋”的制作原理;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后,学生便懂得了“温室效应”对动植物的危害,等等。

综上所述,要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平衡好学生主体与教师引导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注意联系生活,以此促进课堂效率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2]贾金苹.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课堂效率[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

初中化学教学激发兴趣研究论文篇十六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热爱学习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怎样才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一、巧设悬念诱兴趣。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焦虑心理,它是学生对新知识企盼的兴趣来源。在教学中抓住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能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讲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可以设计几个非常有趣的实验:(1)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热水中,水会沸腾起来,为什么?(2)向盛氢氧化钠的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紫色的石蕊试液和无色的酚酞试液,观察现象。通过这些有趣的实验就能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世界的神秘和新奇,从而向往化学学习,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另外,在每节课的导入时,也可以联系实际设计一些与知识有关,并且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验现象的问题或者实验,作为悬念,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找“为什么”,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使教学事半功倍。

二、诱导探究激兴趣。

诱导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力及创新精神,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实验、操作、观察、设计、讨论等)寻找问题的答案,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整个环节应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思维为主线,视听并举,深思结合,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激发探究化学知识的兴趣。如在讲第八章铁时,为了揭示铁生锈的原因,可以首先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思考铁生锈的各种情况。如在通常情况下,铁制品放在空气中就会生锈,可涂了油漆则不会生锈,而干燥的铁制品则不会生锈等。然后经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几种假设:。

(1)铁制品生锈是因为在与空气接触时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

(2)铁制品生锈是因为水分子的存在,铁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3)铁制品生锈是水和空气对铁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推论,然后再根据不同推论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推论是否正确,最后由实验得出结论:即铁生锈是铁和氧气、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这样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究问题的方法,效果甚佳。

三、研讨释疑增兴趣。

学生通过学习一些疑问已经解决,但同时又会产生或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学生在探究新问题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都会反馈出来,甚至争论不休。此时,教师只要给以恰当的诱导、点拨,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开展热烈的讨论、认真思考、质疑辩难,使探究更深入,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会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其科学的学习态度就会得到培养和提高。如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一节时,在气体实验室制取的思路和方法指导下,自学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制取等内容后,提出能否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用硫酸代替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让学生分组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答案:不能。这样一环扣一环,步步设疑,使学生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自觉地发现、掌握知识,从而调动他们潜在的勇气、胆识,培养他们的能力,增强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变教师讲授知识为学生探求知识,把教学的基点定位在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方面。从教学内容上讲,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显现的内容,必须和教学的重点内容相关联,但最好不要是结论性的答案,而是在基本结论的一定范围内,留有余地,以便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初中化学教学激发兴趣研究论文篇十七

学生的心理素质决定其学习活动与学习效果。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一个人即使智力很高,如果智力因素不能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就不可能获得较大成就。心理学和教学实践都表明,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其智力因素相差并不悬殊,而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在非智力因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因素中,兴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对于作为基础学科且又乏味枯燥的化学来说,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呢?下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有趣,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有趣即化学教学富有趣味性,它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化学知识以特殊的方式变得富有魅力;二是传授和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有趣并不等于兴趣,因为有趣不属于人的个性心理品质,而仅属于对形成兴趣起作用的对象和动作的品质。鉴于有趣对初中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应努力挖掘化学教材中现有的和潜在的趣味性,力求采用趣味性强的、激发情绪的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为他们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由生动活泼的绪言课揭开学习化学的序幕,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经验告诉我们,第一节化学课尤为重要。因此,把第一节化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培养起来。

二、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中学化学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部分。

演示实验生动、鲜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保证课堂演示实验的成功,教师每次实验前都要做好充分准备,努力做到操作规范,速度适中,便于观察。为避免学生只看实验,觉得好奇、好玩而忽视学习,学生每次观察实验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观察提纲和真实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逐步培养观察能力。另外,对于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有的现象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不断改进实验方法,使实验现象鲜明生动。在学校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一些观察性较差而方法较简单的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边讲边实验。

化学实验不仅要做好演示实验,还要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如果说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生动有趣,那么,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就更加富有趣味性。但要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首先,要制订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理论,可将学生的分组实验课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目标确定后,师生双方要围绕目标,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其次,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教师对实验内容要反复预试,掌握与实验成功有关的条件和关键,同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拟订出上课时向学生交待的实验注意事项,做好巡回指导计划,准备好仪器、药品和器材,并将其放置有序。

再次,要加强课堂上的组织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控实验进程。

最后,实验结束后,教师一定要做好小结。通过实验小结,指出问题所在,鼓励做得好的学生。事实证明,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但动手能力强,化学实验做得很好,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这样,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倍增。

三、用新颖的教学方法,稳定学习兴趣。

虽然化学实验生动有趣,但化学原理和计算却显得枯燥乏味。为了巩固化学实验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采用新颖有趣的教法,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和愉快感,而且在这种气氛下学生能牢固掌握知识。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可以采取自学辅导法、对比论证法、边讲边实验法、对抗赛法、听题判断法和化学游戏法等多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以对抗赛法为例,每单元结束或临近期中期末考试复习时,都可以用此法,使枯燥乏味的复习变得生动活泼,而且这种方法复习的效果比题海战术好得多。如每学完一单元,教师事先拟订好题目写在投影片上,布置学生课下准备,课上组与组之间进行对抗赛,教师播放投影片之后,看谁答得又快又准,在小黑板上记下各组的得分。参与激烈的竞赛和角逐,学生的兴奋劲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这种方法能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应变能力得到提高,学习兴趣浓厚,知识掌握牢固。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发展学习兴趣。

化学教学要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应该重视兴趣广泛性的培养和兴趣持久性的协调。一方面利用化学知识与物理学、生物学、数学、美学等学科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兴趣的广泛性。还可通过对一些科学家事迹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正是由于兴趣广泛,博览群书,善于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才攻克了一个个科学难关,从而懂得兴趣广泛性的重要。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教师可收集大量的趣味化学片断、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史、化学趣味实验等,通过讲座、表演、比赛等方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为了搞好课外活动,首先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摸清他们最感兴趣和对一些知识的需求,以此选取活动内容,制订活动计划。

五、用成功的体验,坚定学生的信心和意志。

所谓成功,即行为者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或获得了预期的结果。行为者一旦取得成功便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成功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上获得进步和好评。因此,教师的表扬与肯定显得格外重要,尤其是对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一次好成绩的取得,教师的一句表扬和赞赏,或是一种信任目光,都会给他们以无穷的力量,使他们兴奋不已。教师不仅要鼓励成绩优秀的学生更上一层楼,更要注重发展后进生的潜在能力。教师应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充分信任、尊重、爱护他们,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教学方法表扬和鼓励,以坚定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

总之,在教学中,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兴趣的持久性和广泛性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依存的,只要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巧妙运用到具体教学工作中,就能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还能发展智力,提高能力,从而轻松地把化学这门课程学好。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13759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