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制定的详细教学计划,它包括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是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教案的编写对于教学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它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明确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果。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对于教师而言变得越发重要,我们需要认真对待教案的编写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教案的编写应该紧密结合学科知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希望大家能从以下的教案范例中发现一些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高二语文兰亭集序教案设计篇一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掌握本文叙述、议论和抒情巧妙结合的写作特点。
3.背诵全文,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解说]。
1.本文是一篇书序,而要被作序的书是因宴集赋诗结集而成,因而这篇序言并没有像一般书序那样把写作的重点放在对书的内容和特点的介绍上,而是把笔力集中在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上,所以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是学好这篇课文的关键。又因为本文有一定的消极色彩,所以教学中必须正面引导学生认识在作者深沉的感叹中的积极情绪。这是全文学习的难点。
2.两晋时期,骈丽藻饰之风盛行,而本文作者却以这种朴素自然的散句为主的形式出现实属难能可贵,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恰好与作者真实可感的思想达成完美和谐的统一,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点。
3.背诵全文是本单元和本课的具体要求,所以必须督促学生去完成。词类活用、省略句式和词的多义性是本课较为明显的语言现象,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积累。
[自读程序]。
一、解题,弄清本文体裁和内容的关系,总体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基调,突破重点。
二、介绍背景,根据本文所述内容,从更远的背景着眼,讲清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描述聚会欢乐后,因感人生无常而转悲的写法,并非始于《兰亭集序》,而是由来已久,突破难点。
三、熟读、背诵课文,理清思路,划分层次,然后采用导学、提问、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随机控制教学进程,解决课文中的重要问题。
[解说]。
1.根据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材对文言文学习的总体要求和本单元的具体要求可知,本课学习的重点是对课文思想内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其前提是必须弄清写作背景和社会背景。(知人论世)。
2.弄清了创作缘由,学生们自然会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达到熟读背诵,而后顺利划分出层次结构。
3.本篇课文篇幅较短,完全可采用导学式教学,也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达到对每一层、每一句话的理解。
[自读点拨]。
1.题目与写作背景。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2.理清思路,把握全文感情基调。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可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叙述兰亭宴集的情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集会地的地理环境及景物、当日天气和宴集的感受,是实写,以一“乐”字为基调。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是虚写,这部分则以一“悲”字为基调。全文这种由乐转悲的写法原因有二:第一,符合一般人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因为“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说相聚是困难的、短暂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长久的,本来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万端,再由此使人联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第二,这种写法有其历史源渊:当年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欢饮,自作《秋风辞》:“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魏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叙在与吴质等人宴乐之后:“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西晋石崇《金谷诗叙》亦在与众人宴乐之后说:“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可见从汉魏以来,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那么《兰亭集序》如此用笔就不足为怪了。
3.从第一自然段用词的简约、格调的淡雅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性情。
第一自然段里作者无论模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达到了简而不能再简的地步,真可谓惜墨如金,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该有多少鲜花吐芳、姹紫嫣红开遍,而此文中,作者却紧锁浓香艳颜,些许不流注笔端,进入作者视角的只在于山、水、林、竹、天、风而已。就是写那翠绿欲滴的树林、竹子,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弃其绿、弃其碧、弃其翠,极力造成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宴集本是良辰美景中的赏心乐事,但作者内的喜悦之情从不过分表露,笔端的兴奋字眼从不轻易滑落,只在结尾处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但仍保持着笔势之从容沉稳,可见文字格调的淡雅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体现。
4、第二自然段分为几层,以及与前文怎样联系。
第二自然段分为两层:第一层叙述。作者首先从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周旋应时,尽管因人不同,人们做事处世的方法千差万别,但人们的观点无外乎有两种:一种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另一种则是当对所遇事物产生厌倦时,感情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无端的感慨就产生了。第二层,针对人生的这种感情变化,用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发表感慨议论。人们对于自己先前喜欢的事物转瞬变为历史的陈迹这件事尚且感慨万分,何况对于随着世界的变化人们难免一死这件事呢?这里的“向之所欣”指的应该是兰亭集会这件事,这样前后文就自然联系起来了。
5.第三自然段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一步步推进的。
第一步,紧接上段结尾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于第三自然段一开头就用孔子的话总说生死大事,提到生死这件大事是令人悲伤的。第二步,作者从古人遗留下来的文章看到:古人也为人生变化而兴叹生悲,这和今人为人生的变化兴叹生悲完全相同,甚至比今人更加伤感,这使作者的心情久久不得开解。第三步,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的陈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现在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最后一步作者点出写作此序的主旨: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速,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灭不彰,同时也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这与上文的乐生之意恰好相合。
6.为什么说“一生死”、“齐彭殇”是“虚诞”、“妄作”。
[解说]。
讲清写作背景和有关社会背景是打开学习《兰亭集序》大门的金钥匙,其他几个问题则是根据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而设置,理解好这几个问题,就能更好地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了。
[自读思考]。
1.第一自然段中关于天气情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由第一自然段的“乐”到第二自然段转“悲”其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3.从原文找出两句话来说明“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杯,其致一也。”
4.用最精练的话概括第三自然段的层意:
第二层写古人、今人_____________;。
第三层写后人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层概括作序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
5.填空下文。
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已经盛行。本文在修辞上_________藻饰,________典故;在句法上__________兼行而以___________为主,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与其________构成了和谐统一,确实是一篇“不类常流”的佳作。
6.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答案提示:
1.文中对天气的描写起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承上是说上文的地理环境、景物、人们的活动如果没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天气,便都不会呈现出欢快的气氛;就启下而言,由“天”、“气”而及于下文之“宇宙”,显得紧密而自然。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6.从第一自然段中作者对此次宴集环境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快乐的,“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如,信可乐也”道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从而与第一自然段的乐生之旨相一致。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高二语文兰亭集序教案设计篇二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联系现代文写作,把写作知识融合其间。
3、升华全文中心,讲解对学习的认知。
【教学重点】。
1、从古文学习中体会写作方法。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联系自身。
【教学方法】。
讲解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
10~15分钟。
一、导入。
介绍自己、每篇古文都是古人知识的精华,也是每个大作家写作方法的体现,更是对每个学习人的一场考试。下面我们一起来解答下王羲之给我们出的一份试题。(1m左右)。
二、巩固基础。
带领大家把全段朗读一遍、重点字词注释的认知到位。
三、阅读理解。
【过渡】我们闯过了古人的基础题,下面就是古人留下的阅读题了。
下面我们看以下的几个问题,让我们在结构和思想上全面阅读找出答案。
整体感知。
第二自然段所议论的问题是什么?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其结果是殊途同归,最后归结于消灭(死亡)。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的议论跟前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用“人之相与(人的交往),俯仰一世(过得很快)”句承上启下,由此引发对生活的感慨,自然之极。接着作者指出两种生活方式的人,都是在美好的时光中“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事过境迁,又留恋于过去的美好时光,即留恋于生之乐。再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终期于尽),死即失去美好的生活,多让人心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观点是水到渠成。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的议论在本段中是怎么一步步实现的?讲解。
提示:(论述观点、与上下文联系)。
四、写作融入。
【过渡】这种论述的方式只能在古文中实现吗?
展示作文分解其中几句找到相似的语句同时灌输修辞方法。
结构、中心思想、优美语句(修辞方法)缺一不可。
五、人生题。
可联系时政。
加上中心两个思想+学习方法。
益民。
高二语文兰亭集序教案设计篇三
1、认知目标:
能借助注释扫清文字障碍并积累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句子;能就本课的文言知识提出质疑,通过质疑解疑理解课文。
2、能力目标:
能就本课提出问题并在积极参与讨论中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
通过讨论和老师的引导能体会作者“积极追求,有所作为”的乐观情感。
【教学重点】。
质疑解疑讨论过程。
【教学难点】。
借序抒情的行文之巧,作者的感情定位。
【教学设想】。
1、利用南海教育信息网资源加大教学容量一课时完成。
2、布置学生课外搜集有关王羲之的信息帮助理解课文。
3、本文在字面上虽然难度不很大,但作者借序抒情的行文及抒发的人生感慨较虚,理解起来难度很大,故课堂上主要采用质疑、讨论、教师引导的方式,必要时老师讲解。
4、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工具】。
电教设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与王羲之有关的信息。)。
二、朗读。
1、配乐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听清读音、节奏、语气。
2、配乐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语气。
3、学生大声自由朗读。
三、学生质疑。
(可能比较“散”)。
学生质疑。
学生解疑,学生不能解决的疑惑老师引导解决。
四、老师质疑。
(起“聚”的作用)。
1、全文共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
(分别用六个字概括)。
明确:第一段:记叙兰亭盛会。
第二段:抒发人生感慨。
第三段:点明作序目的。
3、第三段作者“悲”什么?简要说明理由。
明确:“痛”欢乐易逝,时光易逝。“悲”后之视今,犹不能喻之于怀。
五、讨论。
1、这是一篇书序,文中有些话说明诗集的由来,有些话说明编集的目的,试一一指出并说说作者行文的巧妙之处。
明确:
“修禊事也”“群贤毕至”“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这些内容都是根据书序体裁的要求写的,文章首尾圆合,自不用说,重要的是,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这与写什么文体就要像什么文体,并借一种文体抒发感情或表达观点的高考作文的要求是一致的。
六、堂上练习。
(略)。
高二语文兰亭集序教案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梳理掌握本课出现的重要文言知识。
2.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兰亭集序》这篇文章。
释题:
(“兰亭集/序”,因为书下注释告诉我们,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名士孙统、谢安等人在兰亭举行修禊诗会。会后将诗作汇编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所以题目是指兰亭诗集的序言。这种为诗集而作的序,我们并不陌生,《滕王阁序》也属于这类。)。
背景知识:
大家可能对“修禊诗会”很感兴趣,那么什么是“修禊”呢?。
(所谓“禊”是一种风俗祭祀,古人在三月三日这一天,到水边嬉游,举行祭祀、沐浴等活动,以祛除疾病和不详,之后文人会有饮酒赋诗的集会。所谓“修”可理解为“举行”。“修禊”即指举行祛除不详的礼俗之事。
在兰亭的这次修禊诗会,采用了一种传统的宴饮风俗,就是“流觞曲水”。所谓“流觞曲水”是古人的一种酒宴游戏,“觞”指酒杯,字面上理解就是“流动的酒杯,曲折的水道”,给大家看老师的照片,看书下注释。形式上有点类似于“击鼓传花”,但却风雅而有趣。)。
检查预习:
古人尚且如此风雅,我们也风雅一回。今天我在这里想用“流觞曲水”的方式来检查大家的预习。我手中有一杯酒,大家的手就是水道,这杯酒就在你们手中流动,在课件上我会打出问题,能回答出问题的同学就不用把酒杯往下传了,可以饮了这杯酒,回答我的问题。我的问题不难,但也怕大家过于谦让,所以传到第四个人必须回答问题。
1、解释词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游目骋怀信可乐也趣舍万殊。
若合一契一死生齐彭殇。
2、翻译句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分析课文:
齐读第一节,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对这次兰亭盛会的感受。
作者不仅是乐,而且是感慨“信”可乐也。这是一场怎样的盛会,让作者“乐”在其中,。请从盛会的时间、地点、与会者、环境、气候、作者兴致等角度,说说兰亭盛会为什么能让作者深感快乐。
(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生机盎然。
地点:会稽山阴——山的北面,阴凉。
人群:群贤毕至——优秀人才。
环境:山、林、竹、水——山清水秀,
气候:天朗气清——宜人。
兴致:既有天地万物的审美,又有对宇宙的思考的理趣。
所以有视听享受,又有对生命的思考,自然与人达到高度和谐统一。)。
但是快乐并不长久,当厌倦,当情随事迁之时,快乐满足自然消失,感慨也就随之产生了。
当快乐消失,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感慨,请大家读第二节后半部分,概括一下。
(人的情感变化迅速、生命短暂有限——真正的感慨)。
作者用一个字表达他对生命短暂的感受——痛,让人觉得悲痛。
(人对生命短促、世事无常的感慨,或者对死亡的`恐惧在快乐得意时产生,在中外历史上都不是偶然现象:
这样的感慨是否消极?
(正是因为人生的美,它的消亡才让人痛苦,只有热爱生命,并且乐在其中的人才会关注珍惜生命。)。
6、消极的是当时“一死生、齐彭殇”的环境,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消极,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认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即所谓“一死生”“齐彭殇”。
7、在消极环境中,作者提出“死生亦大矣”,该怎么翻译?这哪里是古人云,分明是作者自己的看法。
(翻译:死和生一样,也是人生中的大事啊。他自己也这样践行的。死和活都要有价值,他的书法“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潇洒而灵秀,充满生命力,正是他抗拒人生虚幻的努力。)。
(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古文观止》)。
(痛在生命短暂,痛在消极的环境)。
8、像王羲之这样看重生命价值的人,古已有之,正如作者所说“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作者应该有知音之感,为何会“临文嗟悼”呢?读第三节前半部分。
(“固”,大家本来应该知道的,却被抛弃。我们看前人,会为他们感到遗憾,后人看我们也会感到遗憾。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在这样的心境下,王羲之写下作序的原因,“后之览者,将有感于斯文”,将他个人的感受,上升到人类普遍的局限性。)。
9、第二节的感情“痛”与第三节的“悲”,两个字能否调换?
(“痛”:自身对生命短暂的悲痛。
“悲”:由己及人,对一代代人都留有遗憾的可悲,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
10、齐读配乐。
【文学网小编推荐更多相关内容】。
高二语文兰亭集序教案设计篇五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掌握本文叙述、议论和抒情巧妙结合的写作特点。
3.背诵全文,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1.本文是一篇书序,而要被作序的书是因宴集赋诗结集而成,因而这篇序言并没有像一般书序那样把写作的重点放在对书的内容和特点的介绍上,而是把笔力集中在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上,所以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是学好这篇课文的关键。又因为本文有一定的消极色彩,所以教学中必须正面引导学生认识在作者深沉的感叹中的积极情绪。这是全文学习的难点。
2.两晋时期,骈丽藻饰之风盛行,而本文作者却以这种朴素自然的散句为主的形式出现实属难能可贵,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恰好与作者真实可感的思想达成完美和谐的统一,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点。
3.背诵全文是本单元和本课的具体要求,所以必须督促学生去完成。词类活用、省略句式和词的多义性是本课较为明显的语言现象,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积累。
一、解题,弄清本文体裁和内容的关系,总体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基调,突破重点。
二、介绍背景,根据本文所述内容,从更远的背景着眼,讲清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描述聚会欢乐后,因感人生无常而转悲的写法,并非始于《兰亭集序》,而是由来已久,突破难点。
三、熟读、背诵课文,理清思路,划分层次,然后采用导学、提问、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随机控制教学进程,解决课文中的重要问题。
1.根据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材对文言文学习的总体要求和本单元的具体要求可知,本课学习的重点是对课文思想内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其前提是必须弄清写作背景和社会背景。(知人论世)
2.弄清了创作缘由,学生们自然会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达到熟读背诵,而后顺利划分出层次结构。
3.本篇课文篇幅较短,完全可采用导学式教学,也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达到对每一层、每一句话的理解。
1.题目与写作背景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2.理清思路,把握全文感情基调。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可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叙述兰亭宴集的情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集会地的地理环境及景物、当日天气和宴集的感受,是实写,以一“乐”字为基调。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是虚写,这部分则以一“悲”字为基调。全文这种由乐转悲的写法原因有二:第一,符合一般人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因为“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说相聚是困难的、短暂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长久的,本来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万端,再由此使人联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第二,这种写法有其历史源渊:当年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欢饮,自作《秋风辞》:“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魏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叙在与吴质等人宴乐之后:“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西晋石崇《金谷诗叙》亦在与众人宴乐之后说:“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可见从汉魏以来,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那么《兰亭集序》如此用笔就不足为怪了。
3.从第一自然段用词的简约、格调的淡雅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性情。
第一自然段里作者无论模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达到了简而不能再简的地步,真可谓惜墨如金,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该有多少鲜花吐芳、姹紫嫣红开遍,而此文中,作者却紧锁浓香艳颜,些许不流注笔端,进入作者视角的只在于山、水、林、竹、天、风而已。就是写那翠绿欲滴的树林、竹子,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弃其绿、弃其碧、弃其翠,极力造成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宴集本是良辰美景中的赏心乐事,但作者内的喜悦之情从不过分表露,笔端的兴奋字眼从不轻易滑落,只在结尾处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但仍保持着笔势之从容沉稳,可见文字格调的淡雅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体现。
4、第二自然段分为几层,以及与前文怎样联系。
第二自然段分为两层:第一层叙述。作者首先从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周旋应时,尽管因人不同,人们做事处世的方法千差万别,但人们的观点无外乎有两种:一种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另一种则是当对所遇事物产生厌倦时,感情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无端的感慨就产生了。第二层,针对人生的这种感情变化,用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发表感慨议论。人们对于自己先前喜欢的事物转瞬变为历史的陈迹这件事尚且感慨万分,何况对于随着世界的变化人们难免一死这件事呢?这里的“向之所欣”指的应该是兰亭集会这件事,这样前后文就自然联系起来了。
5.第三自然段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一步步推进的。
第一步,紧接上段结尾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于第三自然段一开头就用孔子的话总说生死大事,提到生死这件大事是令人悲伤的。第二步,作者从古人遗留下来的文章看到:古人也为人生变化而兴叹生悲,这和今人为人生的变化兴叹生悲完全相同,甚至比今人更加伤感,这使作者的心情久久不得开解。第三步,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的陈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现在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最后一步作者点出写作此序的主旨: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速,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灭不彰,同时也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这与上文的乐生之意恰好相合。
6.为什么说“一生死”、“齐彭殇”是“虚诞”、“妄作”。
讲清写作背景和有关社会背景是打开学习《兰亭集序》大门的金钥匙,其他几个问题则是根据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而设置,理解好这几个问题,就能更好地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了。
1.第一自然段中关于天气情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由第一自然段的“乐”到第二自然段转“悲”其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3.从原文找出两句话来说明“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杯,其致一也。”
4.用最精练的话概括第三自然段的层意:
第二层写古人、今人_____________;
第三层写后人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层概括作序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
5.填空下文
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已经盛行。本文在修辞上_________藻饰,________典故;在句法上__________兼行而以___________为主,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与其________构成了和谐统一,确实是一篇“不类常流”的佳作。
6.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1.文中对天气的描写起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承上是说上文的地理环境、景物、人们的活动如果没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天气,便都不会呈现出欢快的气氛;就启下而言,由“天”、“气”而及于下文之“宇宙”,显得紧密而自然。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后人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4.生死是人生大事;对生死的感慨;对生死的感慨;使后人了解“我”的感触
5.不尚不堆砌骈散散内容
6.从第一自然段中作者对此次宴集环境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快乐的,“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如,信可乐也”道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从而与第一自然段的乐生之旨相一致。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高二语文兰亭集序教案设计篇六
教学目的:
1、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意义。
2、理清课文内容层次,品味朴素清新的语言。
3、理解作者的生死观,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序的题材特点。
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作者及背景。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流芳万古。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从书法而言,它是历代书法家必摹之帖。同学们可以翻到本册书的插图,欣赏《兰亭序帖卷》。这里每个字都孕育着生命,通篇看来,浑然一体。东晋时人评论王羲之的书法笔势为“飘如浮云,矫若惊龙”,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这篇《兰亭集序》不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登峰造极的佳品,它更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通篇三百二十五字,文词优美,言简意深。笔墨光泽与内涵文采交相辉映,珠联璧合。
二、文言知识梳理。
1、注音。
2、通假字。
趣舍万殊“取”,取舍。
悟言一室之内“晤”,交谈。
3、解释下列加点字含义。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都。
(2)修禊事也举行。
(3)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
(4)引以为流觞曲水酒杯。
(5)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实在。
(6)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之于。
(7)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过去。
(8)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理解。
(9)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注定。
(10)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原因情趣。
(11)所以游目骋怀用来……。
(1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把…..看成一样把……看成平等。
4、解释下列虚词的用法。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标志。
(3)不知老之将至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得到。
(5)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作为。
(6)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成为。
(7)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用来。
(8)引以为流觞曲水把。
(9)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因为触发感慨。
5、词类活用。
(1)群贤毕至形容词作名词贤人。
(2)所以游目骋怀使动用法使……驰骋。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意动用法把…..看成一样。
(5)齐彭殇为妄作意动用法把……看成平等。
(6)况修短随化形容词作名词长寿短寿。
(7)死生亦大矣形容词作名词大事。
6、文言句式。
(1)死生亦大矣判断句。
(3)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
(6)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句。
(7)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9)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
(10)悟言一室之内状语后置。
第二课时。
一、文言知识巩固(见导学案)。
二、整体感知。
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找出能概括作者情感的字词。
乐——痛——悲。
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三、赏析课文。
1、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41名士在兰亭举行修禊诗会,因什么而乐?
找出文中语句,再用自己的话概括。
美景: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
乐事: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仰观俯察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乐
群贤: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如此良辰美景乐事,对于有着高洁脱俗情怀,美好自由心灵的作者来说,真乃人生一大乐事,所以文中说“信可乐也”(实在)。
2、那么第二段中作者又因何而痛呢?
(1)到底人生中有些什么原因会令我们痛苦?找出文中语句,再用自己的话概括。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容易对既得之物感到厌倦,心理永远不能得到满足。年将老、兴将倦,欢乐有期,这是共同的。(欲望无限)。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时光易逝生命短暂)。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不能把握自身命运(命运难测)。
生命短暂。
痛欲望无限。
命运难测。
如:《论语﹒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王勃《滕王阁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等。
(3)人类文明从古至今不断发展,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面对须臾人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态度。文中也写到了这一点,请找一找。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空谈抱负。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归隐出世。
明确:不能,因为社会现实太黑暗太残酷了。
补充背景:东晋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中有的人是静者,谈玄悟道:“晤言一室之内”,有的人是动者,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的欢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在一时的陶醉和满足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不知老之将至”。
3、那么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到底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呢,请结合第三自然段分析。
明确:积极的。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可见作者并没有意志消沉,而是想为后世留下点什么。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老庄主张“无为”,一切顺其自然,作者对这种观点是否定的。
而且王羲之本身的书法成就就是证明他是有所作为的。补充:王羲之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见课件)。
4、既然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是积极的,那么如何理解文章最后的“悲叹“呢?
曹操曾经悲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他最终成为了乱世枭雄。
李白曾经悲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但他成为了一代诗仙。
苏轼曾经悲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但他终成一代文豪。
小结:所以王羲之他们在表面的悲叹中,深藏着对人生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谓是“消极其表,执著其里”。
悲否定老庄,肯定人生。
消极其表,执著其里。
四、拓展延伸。
1、古今文人论生死。
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奥斯特洛夫斯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
史铁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陶渊明:“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2、由感动中国人物透视生命。
(1)黄舸:一个生命就要走到尽头而只有十六岁的男孩,为了对他进行过帮助的人说声谢谢,而不顾自己的身体已经进入倒计时和父亲踏上了“感恩之旅”。疾病早已剥夺了黄舸站或坐的能力。每天,父亲必须小心翼翼地把他抱上轮椅,用绳子仔细地“固定”,以保证他不致滑落。父子俩从20xx年开始走遍全国寻访素未谋面的恩人。因为没有钱,父亲用一辆三轮摩托车载着儿子黄舸走过了82个城市,行程13000多公里,向30多位当年给他们汇款的恩人当面道了谢。
【颁奖词】:生命的到计时,滴答滴答扯动人们的心弦,人生路上,他是阳光少年。
(2)警界保尔孙炎明:孙炎明,男,1962年10月出生,浙江省东阳市看守所任监管民警。从警28年来,孙炎明同志立足本职,恪尽职守,教育挽救了一大批失足人员。20xx年被查出患脑癌,6年来三次做手术,与死神擦肩而过。但是他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与病魔抗争,并坚持战斗在公安基层一线。
【颁奖词】重犯监室年年平安,而自己的生命还要经历更多风险。他抖擞精神,让阳光驱散铁窗里的冰冷,他用微笑诠释着什么是工作,用坚强提示着什么是生活。人生都有同样的终点,他比我们有更多坦然。”
(3)无臂钢琴师刘伟:10岁时因一场事故而被截去双臂;12岁时,他在康复医院的水疗池学会了游泳,2年后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夺得两枚金牌;16岁他学习打字;19岁学习钢琴,一年后就达到相当于用手弹钢琴的专业7级水平;22岁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一分钟打出了233个字母,成为世界上用脚打字最快的人;23岁他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舞台,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男孩的奇迹。他说“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
【颁奖词】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五、我手写我心。
高二语文兰亭集序教案设计篇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题。(共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俯察品类之盛盛:热闹。
b.列坐其次次:序次。
c.不能喻之于怀喻:明白。
d.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此,这。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
b.第二段先叙事,说的是“人之相与”之“乐”,本段即由此生发议论,从“欣于所遇”说到“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再到“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归结为“死生亦大矣”。
c.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d.作者感慨时光易逝,往昔不再,人的生命的长短都由造化的安排,最后都会消失。所以作者才发出“岂不痛哉”的感叹。
答案:
1、b。
2、a“唱和的赠言”错,是诗集的序。
高二语文兰亭集序教案设计篇八
知识与技能:了解序文的特点,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疏通课文,理清思路,归纳、积累文言字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高二语文兰亭集序教案设计篇九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据说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禊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现在陈列在兰亭王右军祠内的冯承素摹本(复制品),真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面钤有“神龙”(唐中宗年号)小印,是断为唐摹的一个铁证。“神龙本”是现存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摹本。因其钩摹细心,故而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润浓淡相当自然,而且下笔的锋芒、破笔的分叉和使转间的游丝也十分逼真,从中可窥王羲之书写时的用笔的徐疾、顿挫、一波三折的绝妙笔意。
高二语文兰亭集序教案设计篇十
知识和能力:理清课文各部分所写内容及祥林嫂的不幸经历,分析祥林嫂之死的原因,把握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方法和写作特色。
过程和方法:通过作者重回故乡观察的“变”与“不变”串联课文。
分析鲁镇的“不变”
分析祥林嫂的“变”,发生了哪些变化?什么因素促使她的变化?
通过人物对话分析“我”,四叔四婶,柳妈等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讨作品批判性的现实意义。
高二语文兰亭集序教案设计篇十一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春秋年夜的小的都聚积在这里。兰亭这处所有高峻的山岳,强大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亮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抱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枚举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吹奏音乐的盛况,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酣畅论说幽深内藏的激情了。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爽,和风暖和,仰首不美观览到宇宙的浩荡,俯看不雅察看年夜地上万物的繁多,用来伸展视力眼光,坦荡襟怀胸襟,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其实很欢愉。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伤的原因,其启事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感喟哀伤,不能年夜白于心。原本知道把死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折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那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工作分歧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惟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此次会议的诗文有所感伤。
高二语文兰亭集序教案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敢于冲破时俗,否定当时流行的庄子“一死生,齐彭殇”观点。
2.体味本文叙议结合、直抒胸臆的特色。
3.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实词。
《学习重点》。
仔细揣摩本文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研读步骤。
步骤一:课前预习。
1.查字典,解决生、难字的读音,能顺利诵读;
2.查注释,疏通文意,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
3.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步骤二:课文分析。
1.体味文章以情御景的.写作风格;
2.体味本文回环曲折地抒发感情的特点。
(二)问题探究。
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
4.全文在亦“乐”亦“痛”之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未来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
5.本文的语言特色: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而王羲之此文,以散句为主,骈散结合,朴素自然而又错落有致。
(三)[能力训练]。
1.选出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
b.激湍(tuan)形骸(hi)嗟(仰)悼感慨系(if)之。
c.蓬蒿(h则)管弦(d加)虚诞(dbo)趣舍万殊。
d.悲夫(fo)锋镝(df)瓮牖(…加)度长挈()大。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一句:
(1)。
a.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b.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c.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轶丽。
d.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2)。
a.信可乐。
b.烟涛微茫信难求。
c.信义著于四海。
d.谓为信然。
(3)。
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b.铸以为金人十二。
c.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d.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4)。
a.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b.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c.所以动性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d.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高二语文兰亭集序教案设计篇十三
1、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2、感悟生命的价值,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学会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诵全文,理清课文情感思路,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启发学生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安排课时:1课时。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书圣王羲之的“修禊”仪式(指导学生看课文“修禊”注释),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兰渚之亭,即兰亭,因此成为了流芳万古的文人圣地,多少文人墨客纷纷来到这里,吟诗作画,抒情遣怀。现在便成了绍兴一处极具的旅游名胜。
(伴着音乐,展示兰亭流觞曲水美景)。
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刚才老师读的就是传唱至今的《兰亭集序》,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篇美文。
(1)注音。癸()丑会稽()。
修禊()激湍()。
流觞()形骸()。
感慨系()之嗟悼()。
齐彭殇()若合一契()。
(2)文言词语解释。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列坐其次()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虽趣舍不同()。
向之所欣()终期于尽()。
1、熟悉抑扬顿挫的朗读,并尝试体察《兰亭集序》的写作思路与诗人的情感变化。从文中找出能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的几个词。
明确:“乐”、“痛”、“悲”。(学生可能很难找出这三个词)。
2、集体默读,细细研读,品味作者因何而“乐”?
明确:良辰:暮春之初,惠风和畅,天朗气清。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
人杰: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事雅: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补充:写法上注重写景抒情,叙议结合。
明确:悲夫!
5、深入思考,作者缘何而悲?
明确:
为此而悲:1、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若合一契(死生亦大矣);
2、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崇尚虚无(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所以作者悲为古人、为时人、亦为后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真乃千古同悲!
补充: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作者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情真意切。这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
"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一句人生感悟“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被广为传颂,坚韧不拔、积极乐观的精神感动了全世界,外媒争相报道,成为世人心中新一代的“精神偶像”。“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这篇文章应该有自己的感悟。请用一句短小精悍的话写下你的体悟。
例句:因为短暂,人生中一切欢乐和美好的东西更显得珍贵。
我无法延长我生命的长度,但我可以增加我生命的密度。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128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