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策读后感(实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3 08:10:19
治国策读后感(实用15篇)
时间:2023-12-03 08:10:19     小编:LZ文人

读后感是读者在阅读一本书之后,对书中内容和自己的思考感受进行总结和表达的一种方式。在写读后感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与书中的内容进行对比和联系。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欣赏和学习。

治国策读后感篇一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书架上无意发现了《战国策》,本来浮华的内心早已不能静下来读这如此经典,覆手放下,却难耐心中的好奇,这部从初中到高中经常在语文书上出现经典著作,而我却从没认真的看过。

夏日午后的阳光透过树荫洒在我身上,手捧着书就这样默默的在树下坐着,就着书底的注释,我静下心来慢慢的欣赏着传说中的经典。

天子陨没落而诸侯起,天下并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多年征战,多年割据。智士谋臣远交近攻,合纵连横。将守士卒攻伐征战,决战千里。前人的智慧,为后世点亮无数明灯。黄口孺子,哪敢听雷电轰鸣?病体樵夫,怎闻得虎啸龙吟?庞涓出山,便名动天下。胜昭阳,辱田忌,封官拜候,却小肚鸡肠容不下同门孙膑,惨死马陵,正所谓以害人始,以害已终。苏子之论,天下绝唱,佩六国相印,为百姓苍生而谋略。张仪去楚而灭越,去秦而吞巴、蜀。鬼谷四子,无不震惊世野,谈笑间,决定一国的荣辱。这一刻,我轻轻的合上书,闭上眼,任由阳光已西斜,脑海中无数翻腾,仿佛浮现出那征战的沙场,我一身戎马,手持尖锐,带的对君主的信任,对胜利的热血,愤然冲锋,血染长沙。

睁开眼,日已西沉,怅然这午后的时光过得太快,我只是囫囵一般看完这《战国策》,而其带来的震撼确是无与伦比的。

“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对庄子说:“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说:“我听说楚国有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的莫过于游历于山水,忘情的天地,而不入尘世,为那功名利禄而奔赴。这不由想到今人,朝九晚五的生活,繁忙的工作,日夜崛起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无不为名为利而存在。君不见绿洲不再复,流水不再清,空气早已污。世人啊世人,都做了什么,鸟鱼虫兽已无踪影,现代化的节奏太快让世间急剧向前,没有喘息的机会。经常有老师问我们你的理想是什么,我从来只是摇摇头,不语。不是没有理想,只是难以出口,四十五岁之前放开一切拼搏,而之后便退休,找一有山有水的地方,带着父母妻儿,独居一方。不说出来,是怕别人笑我异想天开,太高估自己。可是理想吗,是我自己的事,又何必到处宣扬。

治国策读后感篇二

这是一则相当精彩的说服案例。案例的精彩,在于案例记录了两个人的精彩游说,而且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游说、两种不同方法的游说。当然,所得到的也是两种不同的游说结果。

支期的道理说服很简单,支期的道理说辨无多言。但支期能直面魏王的问题所在,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因此,支期就能说服魏王。

由上可见,说服的道理不在于类比事例精彩;道理说辨不在于说辞犀利雄辨,而能不能解决问题才是游说的关键所在!

鬼谷子曰:“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说的就是,在游说过程中,一旦发现游说对象不按游说者的说辞而行事时,游说者就要改变或变通自己的说辞,以适应游说对象的内心想法。

治国策读后感篇三

提到《战国策》,大家都会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其中的一些篇章,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我们在中学时期学过,对其有更深刻的印象。我对《战国策》感兴趣,是因为它与其他史书不同,《战国策》更多记录的是战国时期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的游说之辞,全书主要通过人物对话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了时代风云。其在语言上的精炼雄浑,也是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读《战国策》可以提升语言逻辑能力,这也是许多专业人士把它作为必读书籍的原因。

前段时间在图书馆借到《战国策》,最近通过课余时间读完《秦策》,写下此感。

秦国自孝公用商鞅变法以来,逐渐富强起来,在基本国力上高于山东之国,而后惠王虽车裂商鞅,但商君对秦国的影响却一直根植在秦国深处。而山东之国,尤其是韩、魏,对秦国更是心有忌惮。在此背景下,张仪、苏秦等辈,在惠王前连横合纵的主张,改变了秦国和天下的局势。而后经甘茂、魏冉等人治理,秦国日益强盛。韩、魏与秦相邻,受到的威迫也最大。后范雎入秦,为昭王献出远交近攻的策略。此时秦国已然成为一家独大的局面,白起与赵战于长平,范雎用反间计,使赵国大败。东方六国之中,只有赵国的军事实力可以稍微和秦抗衡,此役之后,各国便如坐针毡,不得安宁。秦又使人在六国中游说,六国皆争相割地讨好秦国,却无共同抗秦之心。后范雎失宠于昭王,蔡泽、吕不韦先后相秦,秦已经具有统一天下的实力。

《秦策》中,游说之士多来于六国,或逃入秦,或闻秦王爱才,主动西去事秦。商鞅从魏国逃入秦国,得孝公重用,实行变法。张仪受宠于惠王,而欺楚使楚与齐绝。昭王在位,穰候、太后权大,范雎劝说昭王加强王权,于是昭王废太后,逐穰候,王权得到集中。范雎在秦地位日益提升,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攻三晋,又杀与自己不合的白起。而秦相多由于其他游士在秦王面前说坏话,多被秦王逐走。范雎因为王稽的原因在昭王前失宠,或许自己也预料到自己也会步入其他秦相的后尘,此时蔡泽见范雎,劝其辞退,范雎借此机会举荐蔡泽为相,自己也算是全身而退。

在我看来,秦的强大是必然的,相比于东方六国,秦王更加礼贤下士,任人唯才,且秦王对人才的态度,也要远胜于其他君王。而为秦国出谋划策的历任相国,更是对秦来说功不可没,我认为商鞅、张仪、范雎相比其他相国,贡献更大。他们或是在执政时期攻城略地,玩弄诸侯,或是使秦国赏罚分明,政治清明。想到《过秦论》中一句话,“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始皇能统一全国,确实是秦历任君王的共同努力的成果,可以说秦统一中国是必然的。

治国策读后感篇四

《战国策》是现在保存下来的不多的记载战国时代的历史文献之一。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依次分国家编写的。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西汉末年刘向将其编订为三十三篇,正式定名为《战国策》。我近日闲来无事,便将其潜心“攻读”了一番,觉得有所斩获。

全书读下来最大的感觉就是一个字“诡”,真的很“诡”。由于《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各国谋臣和策士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辞令,故而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所谓纵横家,也是战国时代独有的一派。当时的政客分合纵与连横。连横及与秦交好,而合纵则是各国合力抗秦。于是乎,抱有不同政见而又渴望权力以一展宏图的策士们,比如苏秦、张仪等等便开始了一番波澜壮阔的对决。

张仪看似出了个高招,将楚王说得是心花怒放。可是当楚国与齐国绝交后,张仪却“耍赖”再也没有出现。楚国没得到土地,齐楚两国最终被秦国各各击破了。

其实,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一般地看出《战国策》中的那些策士的说辞,大多都是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或者是暗喻、譬喻等等,他们大多步步为营,层层推进,通过一个又一个看似常理而又十分诡异的小观点,让你不断对其进行认同,小观点聚沙成塔,使得你最终不知不觉的对他的观点表示赞成。

这就是我读完全本书最大的感觉。“诡”!各色人士诡异的性格不说,最令人称道的就是说客们的诡辩了。一则又一则充满逻辑思想而又争锋相对的说辞,一篇又一篇向君王们阐述自我见地的.高谈阔论,处处彰显着策士们的睿智以及语势磅礴。

不得不承认,古人的智慧完全不亚于现代人。他们的思想、智慧使我彻底折服,这是《战国策》给我带来的巨大震撼。

治国策读后感篇五

这是一则“谋”与“说”结合得相当完美的典型说辨谋划案例。谋略的实现全在于道理说辨,而道理说辨的成功全在于谋划的关联。

从一开始,颜率就隐瞒了事实的真—象,把一件不可能实现的“大礼”送与齐国,以求得齐国的兵援。这种极富有想象力的谋略关联,的确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读《战国策》,你会发现,众多的游说辨士都具备了两种游说本事,这就是道理游说和道理说辨。前者不辨,以道理说服为主;而后者说辨,以道理辩论为主。其不同点在于:前者的道理推理性极强,而后者的说辨逻辑性极强。其相同点在于:两者都是以道理为核心,或进行说服;或进行说辨。

治国策读后感篇六

这是一则苏秦为他人而说服其他人的精典谋划案例。谋划的目的,是为了让西周“放水”。游说的方式,则是让西周感悟到“放水”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这种把为东周想得到的利益,建立在西周原本想损害东周的利益上,恐怕只有苏秦才能想出来。

由上可见,苏秦谋划的关联点,是建在西周“放水”所产生的危害比不“放水”更大的可能上。这谋划的关联,还真是让人叫绝。但“放水”后,就不再管东周能否真正得利,这点却让人感觉到此计的短视。

鬼谷子曰:“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这句名言,在苏秦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示。

治国策读后感篇七

这是一则相当精彩的谋略案例。谋划和游说的精彩,在于谋划的关联和游说中的辨点都大大出乎意料之外。

案例中,苏代的谋划关联:一是将关联点与事件的大体走势相联系;一是将关联点与人为改变最终结果的判断分析相联系。这两点出乎意料的关联,非苏代莫属。

案例中,苏代的道理说辨:一是将辨点设置在“楚比韩更难”的事实上,故能将“韩不向周征粮征兵”的一般事,辨成是“替韩隐瞒战略企图”的大事;一是将辨点设置在“韩的战略利益上”,故能将“韩以地与周”的小利,辨成是“韩能获得整个周地”的大利。这两点令人叫绝的辨点,既让人贻笑大方,又让人叹为观止。

鬼谷子曰:“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斜。此言说的就是:“捭阖的道理,在于利用‘阴阳’性质的话题。当获得‘阳’性质方面的话题机遇时,要凭借高尚的心态方式应对;当获得‘阴’性质方面的话题机遇时,要凭借鄙视的心态方式应对”。

由上可见了,当面对周君忧患(‘阴’性质方面)的话题机遇,苏代将周君认为难以办到大事,或小看或轻视为容易办到的小事,这正是苏代的能力和自信所致。

治国策读后感篇八

拾金不昧,品德高尚。今天,我在《依法治国》这本书中看到了天柱县凤城镇第二小学的三位同学拾金不昧的感人故事,心中漾起了阵阵的暖意。

20xx年5月7号,曹辉,杨光雨,吴松键三位同学在操场上捡到一个钱包,里面有厚厚的`一沓100元现金和许多证件。他们交给了门卫袁爷爷,袁爷爷称赞他们的行为非常棒。后来,三人在班主任和领导的帮助下找到了失主。当记者问道为什么要这么做时,三人回答:“别人的东西不能要,如果不还给失主,这跟我们偷来的有什么两样呢?”

说得真好啊!小小年纪,就懂得传递正能量。拾到钱物本是平常事,但面对诱惑能做到不动心,是多么可贵啊!为此,黔东南文明网“身边好人”栏目专门详细介绍了曹辉、杨光雨、吴松键的事迹,称赞他们是拾金不昧的好少年。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人,比如我们班的尤丽锦,张磊,六(1)班的徐嘉蒋和李杨锐丁。就说说张磊吧,两周前大课间活动时,突然地上出现了一道亮光,张磊眼尖,跑上前一看,是一枚五角硬币。他捡了起来,问周围的人:“谁掉的钱啊?”没人回应,大家都忙着活动呢!他又把硬币举过头顶,加大音量说:“谁掉的钱啊?”还是没人回应。张磊急了,扯着嗓子大喊:“谁掉的钱啊?”我正好在一边,被这突然的一嗓门吓了一跳,拍了一下他的脑袋:“这么大声,吓我一跳,没人回应可以去交给老师呀!”“对啊对啊!”他欣喜若狂,也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我怎么没想到呢?”说完他转过身,迅速奔向杨老师,还差点把我撞飞。

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确,五角钱虽小,却折射出张磊同学美好的心灵,值得大家学习。五角钱不多,也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就不能要,这不仅是做人诚信的标杆,道德的底线,还是法律的约束。《物权法》第109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我们要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法制观念,做一个拾金不昧的好少年。

治国策读后感篇九

读书笔记摘抄: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说之。夫人郑知王之说新人也,甚爱新人。衣服玩好,择其所喜而为之:宫室卧具,择其所善而为之。爱之甚于王。王日:“妇人所以事夫者,色也;而妒者,其情也。今郑知寡人之说新人也,其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之所以事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郑知王以己为不妒也,因谓新人日:“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新人见王,因掩其鼻。王谓郑曰:“夫新人见寡人,则掩其鼻,何也?”郑要曰:“妾知也。”王曰:“虽恶必言之。”郑曰:“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之,无使逆命。

读后感心得赏析:

相信略有古文基础的都能读懂这则故事,它讲述的是楚王宠幸魏王送来的美女(新人),这引起楚王夫人郑氏的不满。但郑氏并没有立刻发作,而是先伪装出一副很和善的样子,和新人成为好姐妹。这样既使新人放下戒心,也使楚王对其充满好感。然后,郑氏使出她的杀手锏,好心劝告美女记得在楚王面前遮住鼻子,因为楚王不喜欢她的鼻子。新人当然对这位好心大姐言听计从,然而这引起楚王的误会,最终引来杀身之祸。

曹公连篇累牍,用了将近一章讲完的故事,放在《战国策》不过二三百字而已。而放眼当今荧屏之所谓大型古装宫斗戏,用了五十来集来勾心斗角,倒不如这一段来的干净直接。先秦文字洗练如此,令人叹服。

治国策读后感篇十

秦的崛起!周六,我再一次读完了《战国策》。第一次读的时候,我总在想:秦国不就是一个边缘地区的贫瘠小国吗?一统中原一定是靠运气。今天,我知道了,秦国并非碰运气,吞并六国,秦国并非徒有虚名,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有四个原因。

第一,秦王富国强民,不欺压百姓。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是个边缘地区的小国。在秦孝公时,秦国竟夜不关门,道不拾遗;惠王时,秦国南灭巴蜀天国,东镇三晋齐楚,开始问鼎中原,秦国上下,未听说国人弑君,夺位之争之事,由此可见,秦国君臣大体不欺百姓。

第二,秦国国君能用人。瞧,在战国七雄中,有哪个国家的君主能像秦王一样大力发掘人才、提拔人才?燕国的乐毅出逃,赵国的廉颇被罢职,越国的文种被杀………这些人都是能人,可各国的君主不还是把他们罢职的罢职,驱逐的驱逐,杀头的杀头?而秦王呢?秦穆公用了百里奚、骞叔,当了霸主;秦孝公用了商鞅,变法图强;惠文王用了张仪,拆散了六国联盟……这些能作文人,都不是秦国人,却还是死心塌地地为秦王效力,可见秦王非常会且能用人。

第三,秦国的地理位置有优势。秦国的地理位置在七国中,可以说是最好的了。进可攻,退可守。既是保险箱,又是主战场。东边有潼关,函谷关;南边又有几座大山。而它又刚好处于平原中间上,农业发达。两座重关要塞可让六国军队能顺利地打过来。

第四,老话说得好:“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而这里呢?哈哈,这里是“六国相争,秦国得利”!战国七雄,除了秦国,另外六国都想保持自己的地位。六国还在各自为战,企图通过战胜小国来扩大自己的范围。看!乐毅攻齐,没有除根,致使燕齐从此一蹶不振;齐魏相争,魏国丧失名将庞涓;宋楚争霸,吴越争雄,他们没想到,在他们一天一天消耗自己兵力的同时,秦国正在一天天强大起来。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占了很大优势,逐渐把六国一个一个给消灭了。

毫无疑问,七国当中,尽占天时地利人和的只有秦国,能统一中原的也只有秦国。

治国策读后感篇十一

今天读了《战国策》里面的冯谖客孟尝君,冯谖能遇上像孟尝君这样的主公,是冯谖八辈子修来的福气。面对冯谖这样要才能没才能要爱好么爱好的人,孟尝君不仅毫不犹豫地收他做家臣,还满足了他种.种无理的要求。事实证明,冯谖并不是吃白饭的。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冯谖在关键时刻不负众望,为孟尝君赢得信誉,从而保住了丞相的地位。

这也让我们认识了一个鲜活真实的冯谖。面对别人的恩惠不要故作矜持,在别人需要你的时候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帮助。既为己,又为人,做个聪明人。

治国策读后感篇十二

《战国策》是现在保存下来的不多的记载战国时代的历史文献之一。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依次分国家编写的。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西汉末年刘向将其编订为三十三篇,正式定名为《战国策》。我近日闲来无事,便将其潜心“攻读”了一番,觉得有所斩获。

全书读下来最大的感觉就是一个字“诡”,真的很“诡”。由于《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各国谋臣和策士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辞令,故而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所谓纵横家,也是战国时代独有的一派。当时的政客分合纵与连横。连横及与秦交好,而合纵则是各国合力抗秦。于是乎,抱有不同政见而又渴望权力以一展宏图的策士们,比如苏秦、张仪等等便开始了一番波澜壮阔的对决。

举个例子吧,《战国策·秦策三·齐助楚攻秦》中,张仪就完美演绎了一个说客足以扭转乾坤的能力。话说齐国援助楚国打秦国,占领了曲沃。秦王想要讨伐齐国,可是齐楚邦交友善,无从下手。于是张仪自告奋勇前去楚国游说。他对楚王说:我们秦王最敬爱的是您,我们的臣子都想做您的手下,我们最恨的的君王就是齐王,我们的臣子最不想侍奉的就是齐王。可是您怎么能和他这样的人为伍呢?因为齐国太丑恶了,所以我们秦国想要讨伐他,可是贵国却和齐国相交甚欢。所以秦王无法好好听从于您,我们也不能好好侍奉您。

治国策读后感篇十三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学生时代,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比如有:《论语》、《左传》、《国语》等。这些书籍大多描述了各诸侯国及其士人之间的精彩纷呈的斗争。而在这些书中我最喜欢《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时期刘向根据战国史料编订而成的。其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十二策,三十三卷,共四百九十七篇。全书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它开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之先河,是继《国语》之后又一国别体史书。

总而言之,《战国策》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它不仅可以让我们见识战国时期的风土人情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还可以让我们增长见识。读好《战国策》,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可以让我们为国事出谋划策。

治国策读后感篇十四

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前瞻性和包容性,更在于它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紧追时代强音而又不失民族本色的才是有生命力的。中国永远需要多姿多彩的世界,世界也永远需要特色独具的中国。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道和谐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文化精神。民族精神需要代代承续,代代承续需要从中小学抓起。

《战国策》描写了很多人物的形象,其中我最崇拜蔺相如,因为他不计前嫌,可以原谅廉颇的嫉妒。还因为他敢一个人到秦国去和秦王周旋。

国学经典穿越千年时空,读书琅琅承续中华文明。希望我们青少年在接受信息时代高科技教育的同时,不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使我们成为既具有现代高科技素养,又具厚重人文情怀,融真善美品质于一身,内涵丰富的一代新人。

治国策读后感篇十五

苦成常谓建信君曰:“天下合从,而独以赵恶秦,何也?魏杀吕遗,而天下交之。今收河间,于是与杀吕遗何以异?君唯释虚伪疾,文信犹且知之也。从而有功乎,何患不得收河间?从而无功乎,收河间何益也?”

苦成常对建信君说:“天下各国都参加合纵,可是当世唯独认为赵国最憎恨秦国,为什么?魏国杀了吕辽而天下人讥笑它。如今收复河问,这跟魏国杀吕辽有什么不同?您只有舍弃河闻,虚与秦国,假装有病,表示不再有收复之心,文信侯犹将知道合纵不能缓行。合纵如果宥可能成功的话,还忧虑什么不能收复河间1合纵如果不成功的话,收复河间又有什么益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06591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