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科学竹子教案大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3 05:42:20
二年级科学竹子教案大全(16篇)
时间:2023-12-03 05:42:20     小编:影墨

教案的编写应该按照教学内容的层次和顺序进行,具有条理性和合理性。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请大家仔细阅读下面这份教案,然后分享你们的观点和体会。

二年级科学竹子教案篇一

1、知道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

2、会用对比的方法认识白天黑夜景象。

3、初步认识到人们的活动与白天黑夜有关。

4、初步激发研究地球运动的兴趣。

5、培养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初步认识到人们的活动与白天黑夜有关。

难点:建构起自己的科学认知体系,知道完整的科学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教学材料准备。

白天和黑夜的景色图片,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设置情境,激发情趣。

1、出示日出日落的景色图片。

2、谈话引入:清晨,窗外小鸟的第一声歌唱和缕缕阳光把我们从睡梦中唤醒,大地万物几乎同时从梦中醒来,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一天又开始了!这个时候我们叫它(白天)。时间悄悄地在流逝,不知不觉中,夕阳西下,彩霞满天。天渐渐黑了。这个时候我们叫它(晚上)。

3、揭题: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

1、观赏日出日落现象,感受太阳出来了是白天,太阳落山了是黑夜。

2、思考:地球上白天和黑夜的景象是怎么样的呢?

1、通过设置情境,引出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

2、通过观赏生活情境中一些日出日落的景色感受到:我们的生活中有白天和黑夜景象(现象)。

二年级科学竹子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跟据观察到的磁现象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并在进行知识运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实验和交流讨论过程中体验探究的方法、乐趣和价值。通过对指南针、磁悬浮列车等内容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磁铁的广泛应用。

教学准备。

教师用:课件、小磁针。

学生用:磁性学具盒(小磁针、棉线、小支架,两辆塑料小车、

环形磁铁、蹄形磁铁条形磁铁各两块一根小塑料管。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教学:

1、师:同学们,用手来指一下我们教室里的方向好吗?(教师说方向,学生用手指出来,对个别错误的同学进行纠正)。

2、师:我有这样一个指针是磁铁做的,猜一猜:指针转动后停下来时,会停在什么位置?

评:辨认方向为探究“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做了有效铺垫,猜方向的游戏引导了学生的思维,做到了“铃未响,课已始”

生1:我想那根指针是磁铁,我知道指南针,我猜也许它是停在南北位置的。

生2:我看到转动前指针指着南北方向,我猜转动后停下来也是南北方向的。

生3:我知道指针是磁铁做的,所以我猜它会指南北方向。

评:导入简洁有力,一句到位。用最少的时间引入了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的探究活动。并与课前游戏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探究磁铁能指示南北的性质:

验证:

1、指名操作:磁铁转动后停下来是指南北方向的。

2、设计实验探究:其它形状的磁铁向转动后,磁极分别指什么方向呢?

(温馨提示:磁铁周围不能有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要等磁铁停下来后观察。边观察边思考,想想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注意仪器的安全使用。)。

交流: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1、磁铁停下来了,是指示南北方向的。2、指南的一端是蓝色的,指北的一端是红色的。3、指南的一端上有“s”,指北的一端上有“n”。4、磁铁的两个磁极总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我们把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s”表示,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n”表示。s和n分别是英文单词南south和北north的第一个字母。

3、师: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在很多年前就发现了磁铁的这个特性,并用它做成了指南针,帮助人们辨别方向,直到现在,指南针还在世界各地广泛应用。

看来,上节课上我们所发现的磁铁的两极还藏着不少有趣的秘密呢!这节课我们的研究重点就是磁铁的两极。(板书课题)。

评:动脑比动手更重要,在这个环节,教师舍得花工夫让学生制订可行的实验计划,可是学生的思维不能拓展开来,此时,教师发挥了引领作用,在学生的思维枯竭的时候,及时地给学生一个帮助一个抓手,让学生再想想类似的方法。在学生实在想不出来的情况下,建议学生用老师给出的方法进行实验。温馨提示注意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提出要耐心等待,注意仪器使用安全。

4、师:老师准备了挂磁铁的小架子,做实验很方便,请材料员来领取,开始实验吧。(做得快的小组再发给他们一块小条形磁铁,能有什么新发现?)。

评:材料准备用了学具袋中的塑料架,避开了铁的干扰。

5、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的磁铁还没有停下来,可是我们大概知道它是指示南北方向的。

生:我们的磁铁停下来了,是指示南北方向的。

师:刚才没停的几个小组的磁铁现在停下来了吗?

生:停下来了,指南北方向。

二年级科学竹子教案篇三

1、自主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学会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意思。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突破法:朗读法讨论法。

能力训练点:训练同学的朗读能力、扮演能力。

美育渗透点:懂得遇到难题,要动手做做,探求答案。不迷信,不轻信盲从,敢于实践。

拓展:回家动手做做实验。

课时布置:两课时。

生字卡片、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实验的形式导入(两个一大一小的铁球,两个铁球哪个先着地?)亚里士多德认为大的先落地。真的像他说的那样吗?我们可以动手做做看。他虽然是个科学家也不一定对,面对问题,我们不要光动脑筋,还要动手做做,才干得到正确的答案。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课文《科学家的问题》,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主选择读书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画生字。

2出示生字卡片,同学开火车读。

3注意读准以下生字的字音。

4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2生字组词。

3指导字形,师范写,讲要点。

4生书写,师巡视。

5示范写,讲要点。

6生订正,师巡视。

四作业:熟读课文,誊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出示生字词语测读。

2复习课文内容。

二学习课文。

1哪一段写科学家提出的问题,找出来读一读。这个问题怪在哪?

2面对科学家的怪问题,大家有什么反应?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当时的情况。

3面对议论纷纷的同学们,玛利亚有什么反应?大家读第3段后找出一个词语来形容她。

5玛利亚生气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找出句子来回答。指导朗读。

6科学家对玛利亚说了什么呢?玛利亚明白了什么?

三作业。

誊写生字词语。

二年级科学竹子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指导学生在一系列探究活动中发现磁铁有两极;磁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磁铁有指示南北方向的性质。

2.技能目标:引导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自主探究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规律,经历“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分析结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的活动过程。

3.情感目标:通过对磁悬浮列车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磁铁的广泛应用,逐步发现磁与电的密切关系,为今后进行电与磁的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提出的问题,自主探究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规律,经历“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分析结果――发现规律”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为什么两极磁性强。

器材准备:

1.演示实验用:条形磁铁二条。

2.分组实验用:铁架台、棉线、条形磁铁二块、玩具小车、环形磁铁二个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学生观察。

(二)指导学生认识磁铁有指南北的性质。

1.师:观察悬挂起来的磁铁,说说有什么发现。磁铁每一次都停在相同的位置吗?它与方向有什么关系?(磁头一端总是指南)。

2.学生分组观察悬挂着的能自由转动的条形磁铁停下来的指向,交流实验中的发现道理。(铁架台.棉线.条形磁铁等)。

小结:原来磁铁又指南北的性质:用“s”和“n”表示。

(三)指导学生认识系统两极的相互作用。

1.出示另一块磁铁,分辨磁铁的南北极。

师:如果把这块磁铁靠近原来悬挂的磁铁,会怎么样?

学生介绍生活中的经验。

2.探索:二块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怎样找出其中的规律?

3.学术讨论实验的方法和实验所需要的工具。

二年级科学竹子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学会根据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

体会一天中,早、午、晚天气冷热变化。

2.科学探究目标:

能利用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及冷热变化。

3.科学态度目标:

开展小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勇于发言,积极动手,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将学生置于现实情境中,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发现自然规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太阳位置辨别方向。

教学难点:

利用太阳位置辨别东、南、西、北。

教学准备。

1.小组活动:每组东、南、西、北、太阳、早、午、晚8张图片。

2.教师准备:课件、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预设8分)。

1.太阳从哪里升起?(引入课题,引发学生思考太阳位置和方向的关系)。

2.你知道如何根据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吗?(教师播放课件中的动画)。

3.当我们来到大自然如何辨认方向呢?让我们一起去操场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二、探究利用太阳位置辨别方向(预设22分)。

1.老师把学生带到操场,选出一组示范。

老师根据太阳位置确定方向:

早晨,面对太阳,太阳在东、右为南、后为西、左为北。找4名同学举着图片分别站在东、南、西、北4个方向。一名同学举“早”站在东,一名同学举“午”站在南,一名同学举“晚”站在西方。

2.老师手举“太阳”图片边走边说,早晨在东、中午在南、晚上在西。

3.小组活动。

各小组分别确定方向,观察兵与同伴说一说操场东、南、西、北各有什么东西?

学生在记录单上记下各方向的东西。

交流记录结果,体会规定方向的必要性。

三、带回学生讨论:(预设5分)。

清晨、中午和傍晚,面对太阳我们如何判断前、后、左、右的方向。

讨论一天中什么时间最热,记录我们的冷热感觉。

四、交流总结:(预设5分)。

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我们怎样利用太阳辨别方向?

早、午、晚,什么时候最热?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五、板书。

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太阳东升西落。

早晨:太阳在东。

中午:太阳在南。

傍晚:太阳在西。

二年级科学竹子教案篇六

活动目标:

1、大胆交流竹子的各种功用,感知竹子用处大。

2、学习初步的分类方法,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各种竹制品:筷子、簸箕、菜板、扁担、竹篓、竹篮、牙签等,各种竹制品上都贴有标签;“货架”三只,上面贴有标签。

三、活动过程:

1、导入:

来研究一下竹子的本领。”

2、交流调查表:

生活中有什么东西是用竹子做的?

请幼儿以小组调查的方式交流调查表,

第一组调查的是厨房用具:(表格内以绘画方式表示)。

厨房用具。

菜板蒸架……。

第二组调查的是农用工具:(表格内以绘画方式表示)。

农用工具。

扁担竹篓……。

第三组调查的是生活用品及其他:(表格内以绘画方式表示)。

生活用品及其他。

席子牙签……。

3、除了以上小朋友刚刚说的之外,你还知道竹子可以做什么东西?请幼儿补充说明,(如窗帘、茶具、工艺品等)。

(幼儿没有说到的也可有老师补充)大胆交流竹子的各种功用,感知竹子用处大。学习初步的分类方法,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师小结:竹子的本领真大,像扁担、畚箕、竹篮、牙签、席子、坐垫等等,都是用竹子做的。

4、开竹制品商店:

师:“今天我们教室里也来了很多竹制品朋友,让我们也来开一家竹制品商店,好不好?”

请幼儿将竹制品按要求分类摆放:(各竹制品上贴有标签,如菜板贴上101,就将菜板放到厨房用具柜的.101处)。

5、师小结,结束本次活动。

二年级科学竹子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能举例说出常见的人工制造产品。

科学探究。

1、能对人工世界的物体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对校园内和校园外的物体是否是人工制造的进行猜想。

3、能针对寻找人工制造的物体这一活动制订简单的。

计划。

4、能用合适的语言简单描述人工制造的物体。

5、能与同学讨论、交流生活中常见的人工制造的物体。

6、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寻找人工制造的物体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

2、能如实描述生活中的人工制造的物体。

3、能多角度、多方位地认识人工制造的物体。

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观察结果,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2、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

3、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造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准备。

校园外人工制造产品的图片和视频。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看视频,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除了自然物体,还有什么?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1、寻找校园里的人工制造的产品。

制订。

计划。

:去哪里寻找,怎么寻找,需要带些什么,小组同学怎么分工,观察时需要注意什么。

交流讨论。

搜集信息。

处理信息。完成手册第六页。

表达交流。

得出结论:房屋、衣服、文具、自行车等都是人工制造的,它们构成了人工世界。

(三)应用与拓展。

1、说说自己了解的人造产品。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对我们人类有哪些用途。

教学重点:植物的用途。

教学难点:植物的用途。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我们的许多食物来自植物。

2、新课教学。

1、哪些食物来自植物?这些植物长什么样?如:玉米、水稻、小麦、大豆等。

2、植物还有哪些用途?穿的、用的、住的、行的、治病的、玩的等等。

3、植物对我们很重要,我们应该怎样珍惜和保护植物?学生思考作答,教师认真小结归纳。

三、拓展与应用:神奇的植物——黄花蒿。

第三单元语文园地教案。

二年级科学竹子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采集数据并作记录。

知识与技能: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量单位,学会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两个外观一样、内放一些小物体,使质量略有不同的纸盒;方格纸若干张、量杯、量筒、天平、绿豆、温度计、秒表、冷水、热水等。

学生准备:直尺、叶子、水杯。

教学过程:

一、探究“只凭我们的感觉是否可靠”

1、提出问“只凭我们的感觉可靠吗?”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揭示:使用测量工具认识物体比只凭感官准确可靠。

3、出示准备好的纸盒,请学生掂一掂,能否判断轻重。

学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二、测量树叶的长和宽。

1、出示两片形状不同,大小接近的叶子,提出问题:怎么知道谁大谁小?

2、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长和宽。

3、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面积。

三、测量容积(体积)。

1、认识量杯和量筒。

2、指导学生使用量杯。

3、测量自己的杯子能装多少水?

四、测量温度。

1、认识各种温度计。

2、测量冷水、热水、温水的温度。

五、测量时间。

1、秒表练习。

2、测一测跑50米需要多少时间。

六、认识各种各样的测量仪器。

1、认识教材中出现的测量仪器,请学生谈谈它们的用途。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测量仪器。

七、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的测量仪器。

二年级科学竹子教案篇九

1、感知眼睛看到的错觉现象,对错觉现象感兴趣。

2、乐意探索各种错觉材料,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自制心理学错觉图三张、玻璃杯、筷子、勺子、自制错觉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

1.老师请小朋友们猜个谜语:两只葡萄黑又亮,只能欣赏不能吃,白天陪我看世界,晚上陪我入梦乡。(眼睛)。

2.眼睛又黑又亮,能帮我们看东西。你们的眼睛看到过哪些东西?(大树…)。

3.总结:眼睛能看到…能看到我们身边的任何东西,但是眼睛看到的东西一定对吗?

二、出示图片,感知错觉现象。

1.出示横线图(菲克错觉)。

我带来一张图,请你们看看图上两根横线是一样长还是一根长一根短?(一样长/一根长一根短)哪根长哪根短?(上面的长下面的短)。

大家都认为是上面的横线长,下面的横线短,我们的眼睛有没有说真话呢?(小朋友们有了两种看法,到底哪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我把下面这一根拿下来,可以用什么办法比较他们的长短,(放在一起)怎么样?(一样长)。

为什么刚才我们感觉这两根横线不一样长呢?(…)。

总结:因为这两根横线放的位置不一样,它们垂直放在一起,所以感觉不一样长,这是眼睛在看东西时的错觉。

2.出示花朵图(艾宾浩斯错觉)。

看看这张图上的两朵花,它们的花心一样大还是一个大一个小?(一样大/一个大一个小)哪个大哪个小?(黄的大,绿的小)。

小朋友们都觉得黄的大绿的小(小朋友们有了两种看法)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比一下,怎么样?(一样大)我们的眼睛又出错了呢,为什么刚才我们感觉它们不一样大呢?(…)。

总结:花瓣不一样大,所以感觉花心不一样大,其实花心是一样大的,只是眼睛在看东西时的什么(错觉)。

3、出示箭头图(莱尔错觉)。

总结:因为箭头的方向不一样,所以感觉不一样长,其实两根横线是一样长的,只是眼睛看东西时的错觉。

三、实验,感知生活中的错觉。

1.眼睛是我们看东西的好帮手,但是有时候它们也会调皮,就像刚才,变魔术一样。吴老师也要给小朋友们变个魔术。

2.看看桌上有什么?从左到右说(筷子、勺子、杯子、水)这两根筷子一样吗?(一样)看看我没有在上面加任何东西(幼儿摸摸)。再来看看这两个勺子一样吗?(一样)先把一个勺子和筷子分别放到杯子里。

3.这可是一杯有魔法的水哦,要是把它倒进这个杯子里会有什么奇迹发生呢?变变变变变!(筷子变弯变粗了)这杯水真的有魔法哎!

4.要是把这杯有魔法的水在倒进这杯水里,会不会还有神奇的事情发生呢?试一下,变变变变变!(变大变短了)。

6.总结:我们感觉勺子和筷子好像变了,其实是折射现象,是杯子和水给眼睛造成的错觉。

四、自由探索错觉材料。

拿上你们的魔法道具,开始你们的魔法吧!

2.请你们把玩具放到脚前面,告诉我你们发现了什么?(转的快小鸟飞进了鸟笼、黄红陀螺转的时候变成了橙色的…)。

3.总结:刚才我们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这些东西本身有没有变?(没有)对,刚才的这些现象只是眼睛造成的(错觉)。

五、图片欣赏老师这里还有很多神奇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

这幅图里你看到了哪些人?;文章出自.屈.老师.教,案网'(老爷爷、老奶奶、脸上两个、耳朵上一个)。

这张图里你看到了什么?(海、楼)感觉房子好像在哪里(海上)其实房子并没有在海上,只是眼睛再看东西时的错觉。

这张图里你看到了什么?(花瓶、两个小人)。

总结:生活中还有很多错觉现象,让我们一起去仔细观察吧,记得跟自己的家人、老师和好朋友分享哦!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的目标主要是由“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组成。原教材中活动目标的定位仅是“对科学小实验有兴趣,有观察和探究的习惯”——态度、情感目标,对于大班下学期的幼儿来说定位较浅。通过修改活动方案,从活动目标、准备到整个过程,操作性更强。

二年级科学竹子教案篇十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难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教学准备】。

长竹筷、螺丝帽或其他重物、棉线或钓鱼线、塑料盘(学生)。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粉笔;画有螺丝刀撬油漆桶、镊子夹粉笔、开瓶器开啤酒瓶的图片(教师)。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合适)。

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个点,然后进行比较)。

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同学找出其中规律)。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教师小结。

四、小杆秤的研究。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请学生从杠杆的三点之间的关系说一说)。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祥见教参p17~18)。

3、指导学生用逐个放砝码的方法在杆上画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在称盘内放一个50克砝码,然后使杆秤平衡,在杆上刻下刻度,放2个……)。

4、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杆秤。(称一称自己的铅笔盒、书本等物体的重量)。

五、课后思考题。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难点】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准备】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出示阀门式水龙头)。

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尝试回答)。

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

实验操作: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p10),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协同分工能力。

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挂在轮上。

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上台来进行游。

戏。

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人按不同方向转。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请学生进行大胆推测)。

2、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

3、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p11)的表格内。

4、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

四、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

二年级科学竹子教案篇十一

1.探索“水中的宝贝”的各种办法,引导幼儿多动脑,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激发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3.通过实验初步感知大气压的存在和力量。

活动准备。

1.瓷盘、蜡烛、大号玻璃杯、颜色水、小号弹珠,戒指,耳环、打火机等。

2.镊子、夹子、小勺、叉子、筷子等若干。

3.狐狸手偶一个、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1.用手偶进行表演,激发幼儿兴趣。

师:“我是狐狸大婶,看我长得多漂亮呀!我是世界上最神气的狐狸,因为我有许多戒指.耳环等首饰、宝贝。唉,可是现在我很伤心。因为昨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雨,地上到处是水,刚才我走路不小心,把我的许多宝贝都掉到水里去了,怎么找也找不到.小朋友们:你们能帮我找找吗?”

2.出示盘子,请幼儿观察瓷盘里都有什么(中间有根站着的蜡烛和蓝颜色水)。师:“狐狸大婶的宝贝都在水里面,小朋友想想办法,看怎么帮狐狸大婶把宝贝弄出来?但是(语气加重)手不准碰到水。”幼儿互相讨论,商量解决办法。

3.出示工具试探解决的办法。师:“小朋友很聪明,想了那么多好办法。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些工具,说说它们都叫什么名字?”(叉子、小勺。夹子、筷子等。)让幼儿动手试一试,用哪种工具最好(要提醒幼儿别把蜡烛碰倒了)。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发现幼儿有创意的行为。请几位幼儿将自己探宝的办法表演给大家看,并说说谁的办法最好。

4.出示大号玻璃杯,引导幼儿感受科学实验的奇妙。师:“小朋友真能干,想出了很多办法。那么,怎么才能知道宝贝都捞出来了呢?”幼儿讨论片刻。师:“老师也想出了一个办法,你们帮老师来试一试这个办法好不,好?”,老师点燃蜡烛,把玻璃杯轻轻罩在燃烧的蜡烛上火苗越大,效果越佳),让幼儿仔细看发生了什么:蜡烛慢慢熄灭,彩色水进入杯子内,盘子里的水逐渐干了。这时,宝贝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很小的“珍珠”也能用手拿出来。请幼儿再操作一遍,要求幼儿仔细观察,火是怎样熄灭的,水是怎样进入杯子的。教师巡回指导,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完成实验,要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5.提出疑问,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求知的欲望。师:“真是太奇妙了,水怎么会像变魔术似地一下就钻入杯子里呢?小朋友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幼:想。)老师也想知道。这样吧,今天你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实验,找出答案;咱们下次实验课再一起揭开这个谜好吗?”(幼:好。)。

6.做律动“转转、想想”。师:“今天狐狸大婶太高兴了,她丢失的首饰、宝贝都被聪明能干的小朋友找了回来。现在,请小朋友把捞出来的宝贝送给狐狸大婶吧。”然后,随音乐和狐狸大婶一起做律动“转转、想想”,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是以探索水的秘密为主,水是孩子们天天接触,非常熟悉的一个物品,但是水的秘密也非常多,因此,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水的三个特性,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十分有成就感的事,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活动中教师也注重了让幼儿用完整的一句话回答问题,并且鼓励更多的幼儿参与思考,实验,讨论,充分体现了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让幼儿真正做到了学习的主人,自发,自主,自由的开展活动,在同伴与教师的互动中共同探索获得新知。

二年级科学竹子教案篇十二

一、导入新课。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桥梁是一种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最特殊的建筑物。”

二、美丽的彩虹桥-拱桥。

出示图片,观察比较这些拱桥,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各有什么优点?

实验:用木棍做一个拱,然后两个做对比,看是那一个面的受力更大。

1、(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三、拉索桥。

1、观察拉索桥,它们的受力部分主要是哪些?

2、以实际例子说明。观察这些桥的结构是怎样的。拉索桥究竟有什么优点?

3、实验:模拟做一个拉索桥。在实难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当演示完成后回答。

(1)两人同时用力拉绳把“桥”吊起来。我们朝什么方向用力?

(2)把绳子拉平直些,再拉平直些,感觉用力有什么变化?

四、结合我们的生活自己来制作桥。

自己设计的桥有什么特点,请做得好的学生演示讲解,从而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知识。

二年级科学竹子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1、通过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解决数学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初步认识乘法,了解各部分名称,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教学重点: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能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分清几个几。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小黑板:(判断)列示。

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课。

生提问:坐飞机的有几人?坐火车的有几人?划船的有几人?做游戏的一共有几人?

选一个来解决问题。有多少人坐小飞机?

怎样列式?2+2+2+2=8(人)。

这个算式里有几个2?4个2。像这样4个2相加的问题,我们除了可以用加法列式,还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1)2×4=8(人)或4×2=8(人)。

(2)读法:2×4读作2乘4,4×2读作4乘2。

(3)各部分的名称。乘号和加号的区别。2表示相同的加数,4表示有几个相同的加数。8表示4个2相加的和。即4×2的积。

(4)意义:表示4个2相加。

2、你能用乘法解决其他几个问题吗?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含义。

坐火车的有几人?4×6=24(人)或6×4=24(人)表示6个4相加.6从哪来?

划船的有几人?3×3=9(人)表示3个3相加。

3、观察这几个问题的解答,你发现了什么?(怎样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练习。

1、判断题。a:。。。。。

b:。。。。。。

求一共有几个苹果怎样列式?为什么能用乘法?为什么不能用乘法?用乘法计算的条件: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1、试一试p5。

请生自己看图,看懂了什么?说一说。

每棵树上有3只小鸟,4棵树上一共有几只小鸟?

一共有多少个小矮人?(每盒有7个,2盒有几个。)。

加法算式?乘法算式?意义?

2、看算式,写出表示几个几相加.

5×89+9+96×28+8+8+8。

板书:儿童乐园。

坐飞机的有几人?坐火车的有几人?划船的有几人?做游戏的有几人?

2+2+2+2=8(人)4+4+4+4+4+4=24(人)3+3+3=9(人)1+2+3=6(人)。

2×4=8(人)4×6=243×3=9。

读作:2乘4表示6个4表示3个3。

4×2=8(人)。

读作:4乘2。

表示4个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较简便。

作业:1、读书p4-5。

2、看算式写出表示几个几相加。

6+6+6+63+3+3+3+35+510+10+107+7。

二年级科学竹子教案篇十四

1、能读懂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

2、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凡是要多动手、多实践,别盲目相信。

4、学习按正确的方法抄写句子。

理解课文、明白道理。

理解科学家说的话。

生字卡片、小黑板。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的认字情况。利用抽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检查。

2、听写词语。

问题错误答案。

(教师提醒学生的写字的正确姿势。)。

抽生说。

问:孩子们说的真好,那你们知道本文讲的谁的问题吗?生:是科学家的问题。

二、学习课文。

1、请孩子们打开书,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找一找,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

孩子们是怎么回答的呢?理解“议论纷纷”的意思。孩子为什么有这么多离奇的答案呢?

师引渡:所有的孩子们都相信了吗?生:玛丽亚不相信。

2、学习三、四自然段。

(1)请同学们快速地读第三、四自然段,从课文中找出能体会玛丽亚不相信科学家提出的问题的句子。抽学生说。

当孩子说到玛丽亚“满腹疑惑”一词,想象她会想些什么呢?从而理解这一词语。

(3)玛丽亚听了妈妈的话,她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请一名学生读。

(4)玛丽亚得出了什么结论?结合插图和回家实践的理解“漫”的意思。

(5)得出结论后,玛丽亚很生气。思考:她为什么生气呢?

抽学生说。齐读第四自然段。如果是你,会生气吗?

师引渡:是呀,玛丽亚的确很生气,我很崇拜的科学家怎么会骗小孩呢?得找那个科学家问问。

3、学习四、五、六自然段。

(1)请同学们默读四、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玛利亚的问的句子。抽学生回答。

生:“你怎么可以提出错误的问题来骗我们呢?”

师:这是一个反问句,语气比较强烈。为什么她会这样问呢?联系前文说。体会玛利亚这是心情怎样的?把这种生气的语气送进句子中读。指名学生玛丽亚的话。从你读中我听出来了你是很生气的。

(2)科学家听后,他有什么表情呢?(生:哈哈大笑)。

师:科学家回答这个问题时哈哈大笑?

生:科学家为自己提的问题而发笑。

生:科学家看到玛利亚的认真实践而高兴。

(3)科学家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

生自由回答。勾画出反复读。出示小黑板。齐读。

(3)玛利亚明白了什么?

生:他明白了只有不迷信,多动手做才能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

……。

三、作业:

(1)抄写科学家的话。这道题是第一次出现,教师要求学生:把一句默记完整后再抄,不能看一个字或词就写。(教师巡视,如果发现没掌握方法及时纠正)。

(2)抄写词语。

议论纷纷满腹疑惑。

板书设计:

议论纷纷。

满腹疑惑。

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年级科学竹子教案篇十五

1、通过表演和聆听,能够体会音乐情感,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能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并在学会歌曲后,跟着老师准确地按音高唱唱名。

3、能用废旧物品自制沙锤等无固定音高的简易打击乐器,并积极参与。

1、师播放校园歌曲《去秋游》,生边听边律动进教室。

2、师操作多媒体,看有关郊游的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听!他们哼起了歌。”师放《郊游》音乐,生结合图欣赏。

4、揭题:今天,我要带你们到大自然中走走、看看。

以类似的、熟悉的歌曲,以视觉、听觉的感触,初感大自然和郊游的气氛,激发兴趣,导入揭题。

(一)准备:组织排好队伍。

1、初听全曲:生边听音乐边排着队伍绕着教室走。

(二)出发:

2、再听全曲:生用手指指着旋律高低走,师用多媒体连接。

3、第三遍:生原地踏步走或配上手的摆动或简单的律动。

4、试唱第一、二句,并纠正音准、节奏等。

5、“看!路上白云悠悠、阳光柔柔、青山绿水一片锦锈”。师边说边操作多媒体出示图片。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师放第二句音乐,引导学生唱准音并声情并茂地歌唱带动学生的情感。

6、唱全曲:师问:“为什么来郊游?”“心情怎样?”生先跟伴钢琴唱,再与磁带伴奏唱。

7、着老师准确地按音高唱唱名。

(三)、到达:

“到达目的的,你想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想做的第一件事又是什么?”

以“郊游“的过程为线索展开教学。

让学生在情境活动中熟悉歌曲。

唱好第一、二句的音准和节奏。

通过有感情地引导、演唱,从而解决“小难点”

激发情感,声情并茂地唱全曲。

情境渲染,承上启下。

二年级科学竹子教案篇十六

设计意图:

把废旧塑料瓶和纸制圆锥体进行巧妙的组合,变成一个能飞上天的小火箭,这种活动对于好奇、好问的中班幼儿来说,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因此我就利用这种吸引力,并创设幼儿喜爱的活动情境,来激发幼儿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探索兴趣。通过玩让幼儿探索火箭飞上天的方法,从而感知空气的存在,其次利用空气推动的力量进一步探索了解火箭发射的高度与力度之间的关系。整个活动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幼儿玩中思考,玩中学习,体现了操作中认知的特点。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流动的力量。

2、探索小火箭发射的高度与拍打瓶子用力大小的关系。

3、能积极动手,体验探索小火箭飞上天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1)自制饮料瓶“小火箭”人手一个。

(2)大火箭1个。

(3)课件。

2、经验准备:

(1)幼儿对空气已有初步的认识与了解。

(2)课前幼儿已对火箭发射有所了解。

活动过程:

1、(出示慢羊羊)以动画人物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今天来一位客人,咦!慢羊羊今天怎么啦?

2、幼儿探索小火箭上天的方法。

(1)提供可乐瓶及纸制圆锥体(其中有瓶盖的瓶子5只),让幼儿自由尝试小火箭上天的方法。

教师提醒幼儿发射器放在地上不动,让火箭飞上天。

(2)个别幼儿演示小火箭上天的各种方法。

我们一起来用这个方法试一试。

幼儿验证性实验。(同时用双手重重地拍打可乐瓶两侧,小火箭就会飞上天。)。

3、探索小火箭上天的原因。

(1)他的小火箭怎么用这个方法不能飞上天啊?(.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引导幼儿观看瓶子后发现盖了瓶盖。

(2)小结:(演示课件,讲解原因)同时用双手重重地拍打可乐瓶两侧,瓶子里的空气就会从瓶口冲出来,小火箭就飞上了天。

4、探索小火箭发射的高度与拍打瓶子用力大小的关系。

(1)竞赛游戏:火箭发射。

要求幼儿两两结对,比比谁的小火箭飞得高。

个别提问:为什么你的小火箭飞得高,他的小火箭飞得低呢?

幼儿自由讲述。

(2)教师小结:拍打瓶子用力越大,使瓶子里流出的空气速度越快,力量也大,小火箭就会飞得越高。

5、小结:

今天,我们帮慢羊羊找到了火箭上天的好办法,还找到了让小火箭飞得更高的方法,我们真了不起。你们看!(出示大瓶火箭)慢羊羊又发明了大火箭,那么是小火箭飞得高,还是大火箭飞得更高呢?来,我们带着它们回到教室里再去试一试,比一比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03009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