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能从哪里来教案(热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2 07:48:13
电能从哪里来教案(热门12篇)
时间:2023-12-02 07:48:13     小编:灵魂曲

编写教案可以让教学过程更加有序和高效。在编写教案时,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案的示范教学可以提供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帮助教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

电能从哪里来教案篇一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自身从哪儿来,是如何长大的。

2、激发幼儿探索自身奥妙的好奇心。

3、教育幼儿尊敬、热爱长辈的情感。

活动准备:

子宫和胎儿在母腹中的解剖图,视频仪、录音机、磁带、碟子,幼儿每人一张作业卡,铅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想一想。

幼儿议论并按自身的意愿回答。

二、观察视频仪,了解婴幼儿在母腹中的生活情况:--看一看。

1、每个妈妈的肚子里都有一间小房子,这间小房子叫”子宫“,婴幼儿出生以前就住在这间”子宫“房子里。

2、出示胎儿在母腹中的解剖图(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摆放)。

3、小婴幼儿一天天的长大,他没有牙齿,会吃东西吗?不会吃东西怎么长大呢?(组织幼儿讨论)。

三、看碟子,观察婴幼儿在妈妈体内长大的实况过程:--议一议。

讨论:”婴幼儿出生以后不会说话不会吃饭,大人要为婴幼儿做哪些事情呢?我们应怎样做来感谢他们呢?"。

教师小结。

四、幼儿做练习,巩固加深印象:--做一做。

教师分发作业卡,幼儿标出顺序号,以标明婴幼儿在妈妈体内的生长变化。

五、听音乐扮演婴幼儿的生长、出生过程:--跳一跳。

最后师生共跳《猜拳舞曲》结束。

电能从哪里来教案篇二

前几天的下午,突然下起了雨。有的孩子则特别兴奋,高声叫到:“下雨了!下雨了!”有的孩子闷闷不乐的说“:下雨就没法出去玩了”,这时一个孩子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天空为什么会下雨呢?”孩子们的回答真是千奇百怪,带着这个问题,我设计了这次的活动。

活动《雨从哪里来》选自主题十二《下雨了》。

1、激发幼儿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2、培养幼儿大胆推测、操作及细致观察的能力。

3、了解“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等科学现象,知道雨与人们的关系。

重点:通过幼儿的主动实验,了解雨形成的原因。

难点:在实验过程中让幼儿大胆操作,细致观察试验现象。

“雨的形成”这一问题对于5、6岁的幼儿来说比较抽象,不容易弄明白,如果仅凭教师枯燥的讲述,幼儿被动的接受,不但达不到活动目标,更让幼儿对这节活动产生厌烦,所以我就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简单的实验,自己得出结论,既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又让幼儿学会寻找问题,不怕困难,根据问题难易程度来寻找答案。5、6岁的幼儿好动,对新鲜事物、现象虽充满好奇,但往往沉不住气耐心的观察、探索,所以,本活动的难点就是让幼儿大胆操作、耐心细致的观察。

1、雨的形成的课件:小水滴旅行记,雨声的录音。

2、实验器材:酒精灯、试管、试管夹、玻璃片、夹子、水等。

教学中我运用了实验法、讲述法、直观法,引导幼儿了解雨的形成过程,活动中把枯燥的灌输、被动的接受为幼儿主动的实验,大胆的推测、迁移的学习,从而自己得出结论。

(一)请幼儿听雨的声音,引出活动内容:

师:小朋友竖起你们的小耳朵仔细得听,这是什么声音呢?

幼儿:下雨的声音。

提出疑问: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呢?(允许幼儿充分想象和猜测)。

(二)引导幼儿了解雨的形成原因。

1、教师介绍实验器材,教师操作实验,幼儿观察,了解“蒸发现象”。

幼儿1:有气泡。

幼儿2:有气从试管口冒出来。

幼儿3:有水蒸气。

幼儿4:感到热了。

总结:水热了就会有水蒸气,许多水蒸气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

2)你在那里看见过水“蒸发”的现象?

(烧水、煮饭、晾衣服......)。

(由于实验中需酒精灯,对幼儿的安全考虑所以使教师操作。)。

2、幼儿自己操作实验——观察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

幼儿1:玻璃片上有水。

幼儿2:玻璃片上有气。

(过了几分钟)。

幼儿3:我发现玻璃片上有水珠。

幼儿4:我发现玻璃片上的水珠掉下来了。

(很多小朋友都发现了这个现象)。

2)让幼儿思考:玻璃片上为什么会有小水珠呢?

共同得出结论:许多水蒸气在一块遇冷变成小水滴。

3、幼儿观看雨的形成的课件:小水滴旅行记,更深一步了解雨的形成的原因。

请幼儿结合刚才的实验,再来说一说:雨的怎样形成的?

幼儿:水加热以后,形成了水蒸气,水蒸气渐渐多了,他们抱在一起,当遇到冷空气,形成了小水珠,当他们快托不住的时候,小水珠就落下来,这就是雨。

(三)引导幼儿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知道雨对人的好处与危害。

(四)以古诗结束,通过雨联想到带雨字的古诗,让幼儿复习、背诵。(《春晓》《夜雨寄北》)。

电能从哪里来教案篇三

今天老师上课时,问同学们知道水力发电吗,全班同学都不知道,马小淘决定下学后问问博士。

下学了,他跑到木屋里问:“博士,什么是水力发电呀?”“水力发电,就是用水来发电。”“水是怎么发电的`呢?”马小淘接着问。“首先会抽取水库中的水,这些水会进入涡轮,在涡轮中,高速度的水会让涡轮装置快速运动,从而产生了电,这些电会进入发电厂中,发电厂中电线会把电带到各处。”零零……电话响了,一会儿,博士对马小淘说:“我有事,要走了,明天我再给你讲剩下的内容。再见,马小淘!”“好吧,再见,博士”。

“博士真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人呀,我一定要多学知识,长大成为像博士一样用学问的人。”马小淘望着博士远去的背影暗暗想到。

电能从哪里来教案篇四

科学概念:

电池是把化学能或者光能转化成了电能。

电能是由其他能量转化来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资料认识电能的来源。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一号电池、玩具小电机、溜溜球上的绳子、透明胶。

2.教师准备:小电珠、导线、指南针,手摇发电机。

(一)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电,你知道我们使用的电能都从哪里来吗?(板书课题:电能从哪里来?)。

(二)各种各样的电池。

1.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可以带着走的“电能”吧。

2.看书p62,它们是用在什么地方的电池?这些电池里的电是什么能量转化出的呢?

3.除了这些电池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哪里得到电?

(三)我们来发电。

1.大家看老师这里的手摇发电机,转动摇杆它就可以发出电来。演示发电。

2.介绍手摇发电机的结构(磁铁、线圈、导线、底座和摇杆)。

3.看了这个结构之后,你联想到我们之前学习的什么装置?它们有哪些相似之处?

4.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小电机发电吗?可以怎么做?

5.要知道是否发出电来,我们应该怎么检验?

6.用你们说的方法试一试吧!

7.成功没有?让小电机发出电来的原因是什么?(介绍机械能p61)。

1.自从奥斯特发现了电和磁之间特殊的关联之后,人们继续研究,不久就发明了发电机,从此人类全面进入了电器化时代!发电机被广泛的使用在各种不同的发电站里。

2.你们知道目前有哪些类型的发电站?这些发电站都是使用什么能源发电的?

3.介绍三峡发电站。

板书设计。

电能从哪里来教案篇五

“我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孩子和家长。敏感的话题常常困扰年轻的父母因为尴尬而回避,甚至拿“街上捡来的”“河里捞上来的”等答案来搪塞幼儿。而幼儿好奇的天性并不因为家长的回避而消失。因此为了正面引导幼儿的好奇心,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我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我从哪里来》。

1、通过观看课件,让幼儿初步了解人生命的由来。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并用动作表现出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快乐生活,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3、通过体会妈妈怀胎十月的辛苦、了解妈妈抚养自己长大的艰辛,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1、课件 2、小枕头若干。

1、课件出示婴儿图片,引出主题。

1) 他们是谁?是从哪里来的?你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 播放课件,让幼儿通过观看,初步了解人生命的由来,同时鼓励孩子大胆发问。

看了刚才播放的画面,你找到正确的答案了吗?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要问老师吗?

小结:爸爸和妈妈结婚以后,爸爸的种子找到妈妈的种子,形成一个小圆球,留在了妈妈肚子里的.小房子里,胎儿在小房子里一天天长大,经历了280天左右,就从妈妈肚子里出来了。

3、 创编活动:在妈妈的肚子里

1) 请幼儿猜想:“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都做了些什么?”

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同时用动作加以表现。

2) 请幼儿一起表演。

我要做个魔术师,把小朋友们都变回妈妈的肚子里,在妈妈肚子里做个小捣蛋鬼,听我口令(教师语言提示):肚子里的宝宝像个小蚕豆,紧紧地抱成一团,一动也不动, 慢慢慢慢长大了些,宝宝说,我要当个拳击手,左边两下嗨嗨,右边两下嗨嗨;我还要学习踢皮球,左边两下,右边两下;我还会生气皱皱眉撅起我的小嘴巴;我还经常舔舔我的小脚丫,揪揪我的小耳朵;好困啊,打个哈欠睡一觉吧。(幼儿表演两遍,第一遍师领)

4、让幼儿直观了解妈妈怀胎十月的辛苦,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1) 出示怀孕妈妈图片,让幼儿初步了解怀孕妈妈的外形特征。

小朋友,你们在妈妈的肚子里越长越大,妈妈的肚子也越来越大,想一想妈妈会有些什么感觉呢?我们来听一听妈妈的话。

2)、点击课件《妈妈的话》。(附后)

3)、游戏:《学做妈妈》

请小朋友每人在自己的衣服里塞上一个小枕头,跟着老师的台词表演一位怀孕的妈妈。〈教师按照慢慢起床---小心走路- -弯腰打扫卫生---扶着肚子散步---弯腰捡东西---轻轻坐下〉。老师按照小心走路—弯腰打扫卫生—蹲下系鞋带—扶着肚子散步—弯腰捡东西—轻轻坐下等进行语言提示。

5)我们应该对妈妈说声“谢谢妈妈”。

5.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结束活动。

附:《妈妈的话》

我的宝贝:

自从你住进了妈妈的肚子里,妈妈真开心啊!

那时候,妈妈每天上班时都要乘汽车,可是一闻到车厢里浓重的汽油味,就会昏昏沉沉,经常想吐。但是妈妈心里却很高兴,因为有你这个小宝贝与妈妈做伴。不过妈妈有时也会感到不安,因为乘车时怕你会被挤着、吓着,所以妈妈总是用两只手护着你。

下班后妈妈总是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常常累得连饭也不想吃。但想到医生阿姨的嘱咐:要多吃些饭菜、水果,好让肚子里的你能有充足的营养。妈妈就强忍着阵阵恶心,硬逼着自己吃下饭,等到后来你会在妈妈的肚子里开始运动了,左一下右一下踢着妈妈的肚子,虽然感觉有些不舒服,但这样能让妈妈感觉到你很健康,妈妈就非常开心了。

电能从哪里来教案篇六

1、通过视频、图文让学生对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的产生和制作书本的过程有感性认识,感受书的来之不易及工业的变迁。

2、通过数据及日常生活现象,增强学生自觉爱惜书本的意识,渗透环境教育,意识到要尊重工人的辛勤劳动,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二、活动准备:

1.准备《一本书的诞生》《一本书的独白》和《传统印刷的转身》等小视频。

2.让学生在家中找寻20世纪80年代及之前的书籍,向家长打听他们当年的阅读读物和今天的差异。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课题:“书本从哪里来”,让学生就自己当前的了解说说:书本从哪里来。

(相机归纳演示:伐木-纸浆生产——纸张——创作——编辑、排版——印刷——装订——成品)。

(二)感受印刷术的演变。

2.师:一本书的诞生大致都要经历这些阶段,但是近三十年来书的“样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欣赏一组图片(出示80年代之前出版的图书和当前各类精装书示例)让学生简略说说不同时期的书的差异。

(过去:纸张粗糙、编排单一;现在:精美、精致)。

3.师:大家猜猜过去这样一本在我们看来比较粗糙、简单的书出版大约要多长时间?

4..播放《传统印刷的转身》视频,看后说说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体会到活字印刷的不易)。

5.让学生默读41页人物“扫描”,师简述活字印刷之前的雕版印刷的费力和今天的激光照排的先进。

(三)延伸拓展,让学生多角度感受到一本书诞生的不易。

1师:即便科技发展到了今天,一本书的诞生也依然不易,请欣赏《一本书的诞生》视频。(侧重展示从印刷到装订的无数细节工序)。

2.以上仅是一个装订环节,大家都感受到了一本书的诞生凝聚着太多人的心血。请读几则小短文《造纸术的发明》、《纸前的“纸”》和《树木造纸》《你知道吗》等小短文(课中下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书的更深的了解。

3.小结:略。

(四)以设计“书的自白”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角色互换,增强体验,唤起自觉爱书、节约纸张的意识。

1.师:纵然一本书的诞生并不容易,可是他们中不少同类来到这个世界后的命运也很蹉跎。

2播放卡通视频《一本书的独白》(被抛弃的书的委屈自述)。

3.以“一本书的自白”为题,以书的名义拟一份“自我宣言”或者创作一个公益小广告(图文结合),也可以写一份倡议书。让人们更加了解书,唤起人们自觉爱惜书的意识。时间有限,每个人可以选取一个小环节:比如“纸质书的纸张来之不易及宝贵”、“印刷装订的艰辛”等,(1)学生分头写作。

(2)同学展示。

(3)总结。下课。

电能从哪里来教案篇七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体验爸爸妈妈的艰辛。

2、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一、以提问的形式与幼儿交流。

“宝宝们,你是从哪里来的呢?猜猜看。”

回答各异:有的说捡来的,有的说妈妈生出来的。

不同的回答给予不同的评价。

二、看课件。

1、爸爸的种子和妈妈的种子结合在一起。

师问:爸爸的种子像什么?(像小蝌蚪)师:这些小蝌蚪游得可真欢啊!学小蝌蚪游呀游的动作。

它们住在妈妈的肚子叫什么?(子宫)。

2、妈妈吃东西的情节,认识脐带的作用。

3、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的情节,宝宝在肚子里会干什么?

幼儿:会睡觉,会伸手,也会翻身……我们一起来学小胎儿做做动作吧。

师:妈妈为了宝宝要改变许多不好的习惯。

4、宝宝出生时的样子。

有的宝宝自己爬出来,有的需要医生帮忙。

宝宝出生了,大家叫他婴儿或新生儿。

三、感受妈妈的辛苦,表达对妈妈的爱。对妈妈说一句感谢的话。

妈妈我爱你!

妈妈真辛苦!

我要帮妈妈做事。

我要听妈妈的话。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上好一节科学活动,特别是有关宝宝出生方面的课,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把握不好,会变得很枯燥,我充分利用课件将深奥的知识简单化,使孩子明白一个生命史如何起源的,更体验到母亲的艰辛,在孩子的言行中有不少宝宝明白自己是妈妈生出来的。相信这节课后,他们明白,一个生命创造是爸爸妈妈共同努力的。

不足之处:

如果能请一位怀孕的妈妈或医生阿姨讲述妈妈怀孕时的艰辛,讲讲宝宝出生时的故事,幼儿会更感兴趣,记忆会更深刻。

电能从哪里来教案篇八

1、能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各种材料,大胆尝试制作泡泡水,体验探索的乐趣。

2、愿意在同伴面前交流自己的发现。

幼儿自带的洗手液、洗发水、沐浴露、洗衣粉、吸管、带小孔的瓶子、一次性杯子等。

1、交流材料,回忆经验。

从孩子们对吹泡泡特别感兴趣入题,询问小朋友还找到了哪些会变泡泡的东西,并请他们跟好朋友互相交流一下自己带来的材料。

2、分类介绍,丰富经验。

(1)请小朋友向大家介绍各自带来的材料,说说他是怎么知道这种材料可以制泡泡水的。

(2)由于小朋友带的材料可能有重复,无需一一介绍,当介绍到某种较普遍的材料时(如沐浴露),可以问问还有谁也带了这种材料,带的是什么牌子的,等等。

3、运用经验,积极探索。

(1)在探索活动正式开始前,教师对材料作简单介绍。

师:今天我们就用自己带来的材料做泡泡好吗?戚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材料,有杯子、盖子上带小孔的水瓶、吸管、泡泡圈,材料篮里也有各种不同的材料,你们也可以选择。

(2)孩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的问题。

a、观察孩子们使用材料的情况;

b、及时根据孩子们的探索情况给予指导和帮助;

d、发现幼儿不同的操作方法时,及时让其他幼儿分享这些信息。

4、交流分享,体验快乐。

(1)当有的幼儿制作出泡泡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和同伴、老师分享自己的快乐和经验。

(2)和孩子们一起玩吹泡泡的游戏。

电能从哪里来教案篇九

目标:

了解、探索蝴蝶的演变过程,尝试运用肢体动作表现蝴蝶的生长过程。

准备:

蝴蝶演变的挂图,蝴蝶标本。

过程:

一、以帮助毛毛虫找妈妈的口吻引入。

二、讨论:

1、毛毛虫的妈妈是谁?长什么样?

2、你们知道哪儿可以找到毛毛虫的妈妈?

三、编故事《好饿好饿的毛毛虫》,从故事中让孩子了解毛毛虫变成蝴蝶的过程。

1、老师讲述故事,幼儿边欣赏挂图边安静的倾听。

2、提问:毛毛虫是怎么样变成蝴蝶的?

3、小结毛毛虫演变的过程:卵——毛毛虫——蛹——蝴蝶。

四、讨论:你们还知道还有哪些动物宝宝和他们的妈妈长的不一样?

(比如:蝌蚪,蚕,蛆……)。

五、户外观察活动:带孩子到户外的草丛和树叶下观察,看能否找到毛毛虫或蛹。

幼儿园优秀教案:大班科学活动——用盐巴玩游戏。

一、活动目标。

1、能了解盐的溶解和结晶。

2、能制做不同浓度的盐水。

二、活动准备。

盐、糖、杯子、水、小勺、棉棒、实验记录表、已制作好的盐水画。

三、活动过程。

1、出示糖和盐,让幼儿辨别哪个是盐,哪个是糖?

2、启发幼儿进行观察:

盐和糖是什么颜色的?(当它们堆在一起是白颜色的,当它们放到水中是无色的`)。

盐摸起来感觉如何?

闻一闻,它们的气味是什么样的?

尝一尝,它们的味道是什么样的?

3、请幼儿回想我们前面做过的为认识糖的颜色而做的实验。请幼儿说一说盐和糖是否都会溶解到水中?请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4、将幼儿分成四组做溶解实验,让幼儿做出不同浓度的盐水,并学会简单地记录。

5、出示盐水画,让幼儿了解盐的结晶并激起幼儿画盐水画的兴趣。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回到班里自己制作盐水画。

电能从哪里来教案篇十

电不是自然存在的能源,而是由其他能源(风能、水能、热能等)转换来的二次能源。

本课共有三个活动:

1、了解各种各样的电池。教材中列出了干电池、光电池、蓄电池、纽扣电池,以帮助学生了解他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了解它们把哪些能量转化成了电能。

2、我们来发电。教材中安排了用电动机模拟发电的活动。教材中的用电动机来发电,难度很大,小电动机很小,露出来的小螺丝口很难拴住绳子,为此,我对这个实验进行了改进。详见教学过程,活动一。

学情分析。

在上一课中,学生认识了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磁能,这一课认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这就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电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互相转化。

第一课中学生已经能够制成电流检测器。学生对于电转化成磁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这一课将磁铁也缠上线圈,移动起来,反过来,就产生了电,可以用第一课的电流检测器来检验磁能是如何转化成电能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电池是把化学能或者光能转化成了电能。发电的方法有多种。

电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来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资料认识电能的来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第二个活动,我们来发电,将磁能转化成电能。

难点。

电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来的。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本课采取,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完成对“电能是哪里来”的理解。

1、借助第一课和前几课对电产生磁,引出电能转化成磁能,进而通过分组实验,探究磁能转化成电能的过程直观看到电磁之间的互相转化,转化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发电厂的电是哪里来的。

2、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解剖一节电池,让学生观察电池的内部构造,理解电池作为有毒垃圾的特殊处理方法。

做一个浓盐水电池和水果电池,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能可以转化成电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解剖好的一节1号电池。

2、铜片、锌片,导线,浓盐水。

为每个小组准备:

1、电流检测器(罗盘和线圈组成的)。

2、条形磁铁。

3、导线一米长。

4、手摇发电机。

实验记录单一份。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1分钟。

出示做好的电流检测器,说说构成和使用方法。

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这里面其实也包含着,可逆性这一认知。比如,我们可以从一楼走到三楼,那么反过来,我也能从三楼下到一楼。

新授。

活动一:我们来发电。

分组实验。

(20分钟)。

1、每组一块条形磁铁,将导线缠到磁铁上,和缠到铁钉的方法一样,注意两端留出线头,以便和电流检测器相连。

2、观察各组的实验情况,适时停止实验,进行小结。

3、教师小结:

这个实验说明了,电能是从磁铁晃动来的。磁能可以转化成电能。

手摇发电机,也是利用摇把摇动使磁能转化成了电能。

那么电能都是从磁转化来的'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书:63页各种各样的电池。

1、各小组按照老师要求,做出简易发电器,然后,开始实验如何证明这个发电器发出了电,如何和我们前面做的电流检测器连在一起。

2、讨论交流实验发现:

a、电能产生磁。

b、磁铁来回移动产生了电,电流检测器里面的小磁针摆动起来了。

c、……。

3、给每组下发手摇发电机,让每个学生进行操作,观察小灯泡是否亮了,进一步了解发电机的原理。

动手操作,教师适当引导做出简易发电器,再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通过动手操作,真正理解磁能是如何转化成电能的。

新授。

活动二:各种各样的电池(演示实验)。

(10分钟)。

提问:教材中列出了哪些电池,说说是将什么能转化成了电能。

大家一定对电池很感兴趣,下面请大家看看老师解剖好一个一号电池,看看它的内部构造。

1、教师解剖一个一号电池,让学生观察里面的化学药品。

2、浓盐水电池:

将铜片和锌片(废电池外壳)插入盛有浓盐水的杯中,用导线连接在“电流检测器”上,可以看到产生了电流。

3、水果电池。

做一个水果电池,将铜片和锌片插入水果中,也可以产生电流。

请学生思考回答:电池为什么不能乱扔?

同学们感兴趣,可以回到家里,也可以做一个水果电池。

新授。

活动三:(5)。

发电站的电是哪里来的?

现在我们了解了电池里的电是哪里来的,那么发电厂的电呢?

我们使用的绝大部分电是来自发电厂,发电厂都是用发电机来发电的。发电机和我们刚才做的简易发电器类似。

煤电。

是用煤烧锅炉,化学能变成热能,并把热量传给水,高温、高压的水蒸气带动蒸汽轮机转动,热能变成动能,蒸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动能变成了电能。

风力、水里发电就是靠风力和水流动的力量,推动涡轮机,涡杆转动磁铁产生电流。

填写:64页表格。

课堂小结。

2分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电是哪里来的,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

1分钟。

做一个水果电池。

阅读课外读物,关于电学知识。

板书设计。

来回移动缠着线圈的电磁铁。

铜片和锌片放入浓盐水。

产生了电流。

电流检测器里的小磁针转动。

电能从哪里来教案篇十一

科学概念:电池是把化学能或者光能转化成了电能。电能是由其他能量转化来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资料认识电能的来源。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一号电池、玩具小电机、溜溜球上的绳子、透明胶。

2.教师准备:小电珠、导线、指南针,手摇发电机。

(一)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电,你知道我们使用的电能都从哪里来吗?(板书课题:电能从哪里来?)。

(三)我们来发电1.大家看老师这里的手摇发电机,转动摇杆它就可以发出电来。演示发电。2.介绍手摇发电机的结构(磁铁、线圈、导线、底座和摇杆)3.看了这个结构之后,你联想到我们之前学习的什么装置?它们有哪些相似之处?4.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小电机发电吗?可以怎么做?5.要知道是否发出电来,我们应该怎么检验?6.用你们说的`方法试一试吧!7.成功没有?让小电机发出电来的原因是什么?(介绍机械能p61)。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电能从哪里来教案篇十二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妈妈怀孕的过程和感受。

2.体验妈妈怀孕的辛苦,萌发更爱妈妈的情感。

3.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意识。

活动准备:

1.幼儿向妈妈了解怀孕时的过程和感受,收集一些胎儿在妈妈肚子里的书籍、资料。

2.妈妈怀孕时的ppt。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欣赏妈妈怀孕时的ppt。

2.说一说妈妈怀孕时是怎样的。

二、了解生长过程。

1.了解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生长的过程(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通过脐带进行呼吸并吸收营养逐渐长大,9个月后,宝宝就出生了。)。

2.小结:我们都是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在妈妈肚子里住了9个月,并且慢慢长大。

三、模仿体验。

1.幼儿在自己的衣服里面塞上枕头,步行、爬楼梯、奔跑等。

2.小结: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妈妈很辛苦,现在我们长大了,懂得了要更爱妈妈。

拓展延伸:

宝宝会在妈妈肚子里做些什么事情呢?幼儿在纸上画下来,并说一说。

活动建议:

1.家园互动,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孩子了解妈妈怀孕的过程和感受。

2.可以借鉴“长高”的诗歌,让幼儿更好地了解妈妈、爸爸把我们带大很艰辛。

3.在语言区里提供有关书籍,了解妈妈的.生育过程和宝宝的生长过程。

活动反思。

在道德情感中爱是核心,激发幼儿爱的情感是我们重要的社会责任。然而,幼儿爱的情感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而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经验感受和体验来获得的。让幼儿从小知道爱父母和长辈、同伴,老师,养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情感冷漠的习惯,那么长大以后就很难做到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因此,从小加强对独生子女爱的情感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从小培养幼儿有爱心、爱父母、同伴、老师的品质,从小在幼儿心中播下爱的种子,会对孩子一生的幸福产生十分有益的影响。幼儿在环境的熏陶中,爱的情感不断升华。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94677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