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为了实施一堂课而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指导材料。教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教案的分享讨论可以促使教师们积极思考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三年级金子教案篇一
重点句子:
1、听说有人在萨文河畔无意中发现了金子,淘金者便蜂拥而至。他们在河床上挖出很多大坑,希望找到金子,结果,绝大多数一无所获,只好扫兴离去。
2、就在他即将离去的前一个晚上,天下起来了倾盆大雨,并且一下就是三天三夜。雨终于停了。彼得走出小木屋,发现眼前的土地和以前不一样了:坑坑洼洼的地方已被大水冲刷平整,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茸茸的小草。
3、彼得留了下来,他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
4、五年以后,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他不无骄傲地对人说:“我是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三年级金子教案篇二
1、通过欣赏《猜调》和《木偶的步态舞》体验其童趣。
2、通过节奏问答活动,培养学生节奏创编能力。
感受乐曲中速度的变化带来不同的情感
创编表演
一课时
钢琴 教学光盘
1、师弹奏不同的速度《春天在哪里》的音乐,让学生随音乐表现不同的律动进教室。
2、师生问好
1、放一段木偶戏
2、学生模仿木偶的动作及走路。
3、说说木偶的形象
4、揭题——《木偶的步态舞》
5、播放第一部分音乐(学生在座位上边听音乐边无声地做脸部表情和动作)
6、再次聆听第一部分(学生离开位置,互不交流,听音乐走合拍的步子)
7、教师评价。
8、聆听第二部分的音乐(学生还是听音乐合着拍走)
9、说说两部分音乐速度的变化,表达的木偶的形象。
10、完整地聆听乐曲(学生随音乐发展变化模拟木偶动作)
1、师:同学们刚才把木偶形象表演得栩栩如生,老师想问问大家 木 偶/ 怎样 的/,请你回答的节奏与老师问的节奏一样长。
2、学生答。
3、继续问:你是 怎么/ 表演 的/
4、学生继续答。
5、学生问老师答。
6、同学之间相互问答。
1、老师问:什么长长上天?哪样长长海中间?什么长长街上卖?哪样长长在你跟前?想知道谜底就请仔细听。
2、欣赏《猜调》并出示歌词。
3、学生间说说刚才的谜底。
4、分析歌曲演唱形式及速度变化。
5、布置课外收集谜语。
随《猜调》出教室。
三年级金子教案篇三
1、学会演唱《我们的祖国是花园》。
2、学跳集体舞,并在学跳集体舞中学会合作。
3、活泼有序的表演演唱。
1、创编练习:请同学展示自己的创编成果。教师和同学评价。
2、复习歌曲《在祖国怀抱里》:教师伴奏,请同学齐唱、独唱。教师和同学评价。
3、感受情绪:请同学感受歌曲《我们的祖国是花园》欢快的情绪。
5、感受歌曲节拍:一边听,一边拍手。
二、学习歌曲
1、师范唱
2、学生跟琴用lu哼唱
3、师教唱
4、齐唱
5、习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提示学生要互相配合,做到活泼而有序。
6、歌表演:一边听歌曲,一边表演。
三、自我评价:
四、教学反思:
学会跳集体舞。这样的课可以带学生到室外去上。如在教室上,可以让学生观看更多的维吾尔族歌舞片段,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录像了解更多的维吾尔族风土人情,激发学生兴趣。要让学生有种想去新疆旅游的x,这样,民族情感、爱国主义教育都将会渗透。
三年级金子教案篇四
一、知金。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先来读课题。
指读课题。
哎呀,我听出了兴奋。是呀,金子!多值钱呀。
你读。
不得了,眼睛都笑细了。人家说见钱眼开,可你却是眯起了眼睛。
恩,值钱的东西大家都感兴趣,那就快速读课文,看看课文里哪些地方提到了金子。
(1)听说有人在萨文河畔无意中发现了金子,淘金者便蜂拥而至。他们在河床上挖出了很多大坑,希望找到金子,结果,绝大多数人一无所获,只好扫兴离去。
好,我们来品品这句话的味道。一句一句来,谁来读第一句话?
你品出了什么味道?(无意中、听说、蜂拥而至)。
蜂拥而至是什么意思?(人就像蜂群一样涌了过来,密密麻麻的。)。
很形象,很多的人。看见过蜂群吗?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胖吗?就是小时候掏蜂窝被蜂群蜇的。
人多,还有哪些词语说明人多?(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比肩继踵、水泄不通)。
看看,听说不能确定,无意中不是故意,这样一个没有经过证实的不确切的消息却引来了蜂拥而至的人群,他们都想(发财)。
对,想发财。你想不想发财?
我也想,我总想,要是我能中个五百万多好呀!他们也想发财,听说能捡到金子,于是就(蜂拥而至)了。
恩,有点意思了。结果呢?
你从这句话中又品出了什么味道?
恩,酸酸的,一无所获,什么也没有得到。
只好,很无奈,很不情愿,但是,没有办法。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小节。
(2)五年以后,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他不无骄傲地对人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可是有一个人不酸,他实现了他的梦想。什么梦想?(发财)哦,我们把发财换掉,梦想,好听,是不是?梦想实现了,叫什么?(梦圆)。
那其他的淘金者,没有能淘到金,扫兴的离去了,叫什么?(梦灭)。
你品出什么味道来了?(甜味,得意,高兴,开心。)。
唯一,就我一个。他是唯一一个找到金子的人吗?
(不是,绝大多数。说明,还是有一部分人找到了金子的。)。
哦。再读读这句话,看看有什么问题。
真金,别人找到的金子不是真金,他找到的是什么真金呢?
不知道,不要紧,怎么办?(读书。)。
二、寻金。
彼得梦想实现是一帆风顺的吗?(不是。)从哪儿可以读出来?(终于)。对,能从课文中找出几句话,来描述一下彼得的寻金之旅吗?(希望失望(绝望)(若有所悟)实现)。
(1)他埋头苦干了几个月,几乎翻遍了整块土地,也没有发现一丁点儿金子。面对着坑坑洼洼的土地,他失望了。
失望的味道是什么样的?(苦、酸)。
(2)六个月后,他连买面包的钱都没有了。于是,他准备离开这儿,到别处去谋生。
把这两段话连起来读,你能品味出什么?
(失望之后,彼得还是付出了努力,6个月;连买面包的钱都没有了,无法生存下去,他(绝望)了,所以打算离开。)恩,我都想哭了,我估计彼得那会儿大概也要哭了,咸咸的。
(3)五年以后,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他不无骄傲地对人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我们把这三段话一起读,体会一下,你有什么感受?
自读课文,上黑板板书。
(不甘心、默默、埋头苦干、翻遍、坑坑洼洼、几个月、六个月,五年、全部精力、若有所悟)。
(4)若有所悟。
什么让彼得若有所悟?(引读四、五自然段)。
哎呀,彼得真智慧。我想起了一句话,说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门,必定会给你开一扇窗。
再来读读这句话: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勤劳+智慧=成功。
爱迪生说,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同学们,这是美国西部大开发中若干例子的一个,其实,彼得并不是唯一一个寻找到真金的人,还有许多人都获得了成功,我们来试试,相信你也可以做到的:
(1)萨姆?布兰南是一家小杂货店的店主,他看见蜂拥而来的淘金者,就将原来20美分的淘金用的铲子、斧子和盘子等工具提价,以15美元的价格出售,短短几个星期,他就成为了最富有的人。
(2)一个叫李维的小伙子见许多淘金工人的裤子容易磨损,便用帆布做出结实耐磨的裤子卖给工人,这便是我们现在的牛仔裤的发明者。
(3)最大的赢家,《纽约论坛报》登载了总统波尔克的话,该报还用极富扇动性的语言描绘西部黄金资源之丰富:地面上,黄金随处可见,就象我们大街上的泥巴一样,成千上万的淘金者的到来,使美国由此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金国。1849年初,加利福尼亚约有人口26000人,到年底已达11.5万人。南北战争更为关键,由此导致自十字军东征以来最为震惊的巨大人口移动,开启了美国现代经济发展之进程。
读了课文,再看看上面的例子,对你有什么启迪吗?我这儿还有两个故事。
(1)听说,有人在沙漠发现了金子。淘金者______。
甘得和大多数人一样,怀着发财的梦想不远千里,来到沙漠。结果,一无所获,反被饥渴折磨得半死。望着周围人干裂的嘴唇和水袋中仅剩的一丁点儿水。甘得若有所悟:___________________。
于是,甘得留下来,做起了卖水的生意。几年后,甘得靠卖水挣了很多钱。提到这段经历,他______地对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到这儿,学生都笑了,笑着说这是《守株待兔》。我说,你会怎样劝劝这些农民呢?
生1:捡一次死兔子是可以的,但不可能回回捡到。你们还是回家,老老实实地种地。
生2:天上可没有兔子往下掉。你们别做这样的美梦(笑)。
师:脑轻松,知道吗?听说有人喝了脑轻松,学习成绩一下子好了起来。于是,很多小朋友,都吵着爸爸妈妈要去买脑轻松哎呀,那东西,可贵啦!(笑)你会怎么劝说这些小朋友呢!
生1:成绩好是自己努力学习得来的,不是靠喝脑轻松喝出来的。
生2:不认真学习,是不会取得好成绩的。不能太相信广告,有些广告是假的。
师:看来,同学们都找到学习的真金了。让我们记住爱迪生的这句话: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读书也是这样,不动脑去读,再努力都没有用。下课!
三年级金子教案篇五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着重练习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计的能力。教学重点:
进一步感受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明确思路。
教学难点:
进一步感受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明确思路。
教具准备:
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补条件,提问题。
(1)大汽车有45辆,小汽车比大汽车多12辆。?
(2)白兔有15只,白兔和灰兔一共有几只?
学生先独立解决在集体订正。
二、揭示课题师:这节课我们着重练习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三、解决问题。
1、练习五的第6-7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在交流分析解答问题的方法。
2、练习五的第8题。
师: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同桌讨论,并交流。全班解答。
3、完成练习五的第9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根据题目画出相应的线段图,指明板演。
独立解答,集体反馈。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教科书77页第8题。
三年级金子教案篇六
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课讲的是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去时,发现雨后土地上张出了小草,从中得到启发,便留下种花,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要想靠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全文内容简明,情节曲折,其中蕴含的.道理比较深刻。
这个故事十分有意义,学生不一定完全理解寓意,要引导阅读。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财富。
3、畅谈梦想,祝愿梦想成真。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讨论,理解彼得最后说的话。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从中悟出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劳动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由梦想引入课文。
许多人都有过寻找到金子发财致富的梦想。“金子”我想大家都知道,它是一种贵重的金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金子有关的生动有趣而又蕴涵道理的故事。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词句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读情况。
四、自学课文。
要求:
(1)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和句子。
(2)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读不懂?
五、检查:
1、指名朗读课文,及时评价。
2、通过认真的聆听,相信同学们一定看出来了:
(1)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2)他有什么样的梦想?
(3)他一开始有没有实现梦想?(一无所获)。
(4)后来他有没有实现呢?(找到真金)。
3、回答上面的问题。
4、再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哪里写了彼得一无所获?(1-2)哪里写了他找到真金?(7)。
六、作业:
1、写字。
2、组词。
三年级金子教案篇七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大提琴的历史:大提琴的历史可以追随到16世纪末,是由15世纪的一种叫做低音维奥尔琴或膝间维奥尔琴的乐器变而来的。维奥尔琴的体积不像大提琴那么大,弧形也不那么明显,演奏时可以夹在两膝之间,像大提琴那样用弓拉奏。(播放《梦幻曲》为背景音乐)
师:聆听第一遍:音乐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请学生回答
(有如一副淡淡的水墨画,幽静恬适,随着音乐的流动心情很快变得安详宁静,获得无限的满足。)
师:聆听第二遍:请说说你感受到大提琴的音色是怎么样的?(大提琴给我们带来一种悠扬婉转的音色。)
(具有优美的曲线和弧面,造型显得柔美。直线的琴杆和琴弦,使提琴的造型显得柔中有刚。大提前的比例感很适当,点、面、线均衡,造型完美,素有乐器中的“美男子”之称。)
师:高贵的大提前能够奏乐出优美的音乐,使人入迷。这首优美的《梦幻曲》是德国浪漫派鼎盛期之佳作,舒曼作曲家二十八岁那年的作品。
《儿时情景》曲集一共有十三首小曲,内容均为描述幼小的孩子们无忧无虑地嬉戏玩耍、围在火炉旁听故事或是在大厅中奔跑的情景。《梦幻曲》是其中的第七首,它描写了孩子玩累了,临睡前一边听着妈妈唱催眠曲,一边进入梦境,幻想着各种奇异景象。
原曲本为钢琴曲,后来被改编成小提琴曲或者是管弦乐曲,是八音盒中欢迎的曲子。此曲子虽然仅两分钟,但是旋律优美动人,洋溢着温馨感人的气氛,使人深深地陶醉其中。但凡是听过的人都会回味无穷、百听不厌。
孩子们刚才听老师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了作品,对作品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最后请孩子们模仿着小提琴的的样子来演奏让我们离开音乐教室。
三年级金子教案篇八
1、能学会演唱歌曲《和祖国在一起,和妈妈在一起》。
2、能认真听赏童声合唱《我们把祖国爱在心窝里》,并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爱祖国的真挚感情。
3、能了解并初步掌握“v”的发声口型。
4、在竖笛吹奏练习中,能掌握“6、3、2”三个音的指法,并为歌曲《牧童谣》作简单伴奏。
1、学唱歌曲《和祖国在一起,和妈妈在一起》。
2、听赏童声合唱《我们把祖国爱在心窝里》。
3、唱一唱
教唱《我们把祖国爱在心窝里》,并指导学生从音乐中体验、表现爱祖国、爱他*的情感。
指导学生把这种“爱妈妈”的具体情感溶入到较为抽象的“爱祖国”的情感之中。
1、听赏歌曲。引导学生认真聆听歌曲,体会歌曲的情绪、感情等。
2、朗读歌词。播放伴奏带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感受歌曲所表达的对祖国、对他*的真挚情感。
3、学唱旋律。采用听唱法和视唱法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学唱旋律。首先让学生听旋律,数音乐旋律34 56 | 5 1 |出现的次数,然后根据乐句特点,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每个乐句1、2小节与3、4小节的接龙视唱。
4、学唱歌词。在旋律与歌词都已熟悉的基础上,让学生跟着琴唱歌词,个别不够准确的地方在纠正。
1、认真聆听歌曲。
2、说一说歌曲的内容,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3、让学生画一画歌曲中“绿水映青山”、“绿叶捧红花”、“小鸟睡在绿树上”、“苗苗长在大地间”的景象。
4、在次听赏并轻声跟唱歌曲。
1、让学生说一说对“鱼”的种类和喜爱等。
2、引导学生掌握元音“v”的发声口型,要求声音集中、统一,逐步建立起高位置的歌唱意识。
本节课主要学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明白了“祖国就象妈妈一样”的道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很快就学会唱歌曲,并很自然地接受了“祖国就象妈妈一样”的道理。
学吹竖笛,掌握“6、3、2”三个音的指法和伴奏练习。
指导学生吹奏“6、3、2” 三个音
熟练每个音的指法,并按好气孔,防止漏气造成变音。
1、听一听。老师新吹了三个什么音?
2、看一看。每个音老师的手指按住了哪些孔?
3、吹一吹。学生试着吹这三个音。
4、说一说。学生之间交流学吹这三个音的体会。
5、比一比。分组进行比赛,看哪组音吹得最准,音色最好听。
6、课件游戏:一颗音乐苹果树,学生根据树上掉下的一个个音乐苹果,马上吹出这个音。
1、学生跟琴唱谱。
2、学生跟琴唱词。
3、学生根据教材编排的伴奏谱模仿牧童吹笛的样子为歌曲伴奏。
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大部分同学都能吹准新学的三个音,并能为歌曲《牧童谣》伴奏,学生吹奏的兴趣很高。
三年级金子教案篇九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巨龙穿行在大地,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激发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激趣1、师:我们的祖国像一条巨龙,似一条绸带,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师: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3、师出示图,认识长城和运河,指明说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2)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杭州嘉峪关
(2)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
(3)指名联系句子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地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子。
谱写: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奇异的景象。
天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三、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2、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6、“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7、“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8、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9、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10、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11、指名读,生评议。
12、齐读。
五、读第二部分
1、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洒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5、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6、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7、同桌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8、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9、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六、讨论探究
1、师:作者把长城和运河称作“人间奇迹”,你能说说“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吗?
2、为什么会把长城和运河称作“人间奇迹”呢?
3、生分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4、指名汇报交流。
5、引读: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6、生齐读这两句话。
七、全班朗读全文,会背者可背诵
八、总结质疑
1、师:学了这首诗歌你都明白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2、师小结。
九、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2、学习写介绍长城运河的短文。
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奇迹长城——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像巨龙)
运河——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像绸带)
今天,我接受学校领导安排,开设《长城和运河》公开课,接受区教育局教研室常规调研。
“读书贵入境,入境始与亲。”课上我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去领悟文中角色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意境,以此促使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在新课的导入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长城和运河雄伟奇丽的景象,在强烈的视觉,听觉的冲击下,学生似乎来到了长城边,运河旁,他们的情感也随之调动了起来。作者的情感体验迅速转化成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文本的描述似乎成了他们内心真情的表白,朗读时的声音、气息,和谐地融入他们发自内心的情感中,是内心情感的自然外化。这里通过观看短片头脑中对长城和运河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所以再读课题,便会读出长城和运河的气势,由衷地抒发出赞美之情。
诗歌教学主要以读为主,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我希望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感,体会作者所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朗读这首诗歌时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要拖腔拖调,要引导学生按诗歌的节奏进行。第二,要注意声音的轻响变化,给人以起伏感,这样才能突显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雄伟气势。可喜的是学生对此篇课文兴趣浓厚,在指导朗读时师生都投入了十分的感情,激动、自豪之感溢于言表。学生在课堂中朗读的积极性非常高,效果良好。整堂课从激情导入到识字教学,从读通诗句到语言实践,教学过程清晰,环环紧扣,有机穿插,彼此衔接,自然流畅。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说明很多家长都能配合老师完成资料的收集。由于事先都收集了资料,所以孩子们对长城和运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上课之处就已经深深为长城和运河而感到骄傲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着重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而是简单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检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梳理资料,逐步学会寻找资料,理解资料。
当初阅读这篇文章设计教案时,我的第一感觉是,这首诗是引导学生借助长城与运河与祖先做一次对话。这个对话是非常美的,这个对话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创造奇迹是不朽的诗篇。所以,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就应该让学生读,让学生诵,让长城、运河成为学生心中的一个“美”点。于是在我的课堂上出现了反复读四句重点句的场面。我试图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就熟知描写长城和运河的句子,这样在第二课时讲解就能水到渠成了,学生也能很快背诵课文了。
教研室领导在评课时认为第一课时要让学生把握文体特征,初步感知课文大意。事后我去问学生:“你们知道第一课是什么类文章?”学生都能回答是诗歌。我再问:“课文分几小节?每小节讲什么?”学生也知道分两小节,第一节讲长城很雄伟,第二节讲运河很美丽。看来学生已经到达不需要老师教的地步。事实上我的教学安排中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这些内容,只不过没有明确提出罢了。
三年级金子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能够语言较通顺、内容较具体的进行习作。
2.明确写作要求及思路,激发写作的兴趣。
3.增强对学生们对文化古迹的了解,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做到语言通顺、内容具体。
如何明确写作思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学们,你们旅游时最想去的是哪里?老师这里有几个特别好的去处,谁想跟着我一起去?
1、胡新宇笔下的笔架山
2、王思维笔下的长城
3、聂立雯笔下的辽沈战役纪念馆
4、请导游(学生本人)来带我们先领略一下这些名胜古迹。
1、指名写的好的同学谈习作体会,在习作时该注意的问题。
2、听了他们的总结你学到了什么?以后在写作中该注意哪些问题?
a.思路清晰
b.写后要多读、修改,句子通顺,无错别字。
3、屡清思绪,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4、写完后小组交流修改,拟定。
学生自读、其他同学赏析
交流、评论,说一说他们的习作哪里写的好。
学生分析失败原因,找到原因,全班交流写作心得。
板书设计:
a.思路清晰
b.写后要多读、修改,句子通顺,无错别字。
教学反思:
本课我采取了自学的方法,让同学们自己总结习作经验,再进行小组、全班的交流写作心得。这样对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会更有帮助。
三年级金子教案篇十一
1、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经历比较商品单价高低贵.......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4、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单元是在我们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加、减法以及学习了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并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让我们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比较小数的大小,在探究中学习小数的'加、减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的学习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时紧密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首先,读懂商品标价牌是购物必需的知识技能。会用元、角、分说明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是理解小数意义的一个标志。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并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
2、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货比三家”要放手让学生想办法独立去解决“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的问题,并进行交流,与同伴分享各自不同的策略;切忌包办代替,把某一种策略归纳为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禁锢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或质疑。
3、要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加法是结合“买书”的情境,务必要在讨论小数加法的多种算法的过程中,揭示这些不同算法的共性,即相同单位(数位)的数才能相加。这也是理解小数相加时,小数点要对齐的根据。只要理解了这一点,就为学生打通了把整数加减法的经验向小数加减法迁移的大道。
4、整个单元的教学要逐步扩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买书”一课,在教师的指导下,侧重理解了小数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后,应该把小数减法的问题交给学生独立去解决。
案例1。
《买文具》教学实录(一)。
教学目标:
1、结合买文具的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认读写简单的小数,难点是明确小数的意义与特征。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第2页的情境图;第2页试一试。
学生准备:剪下课本附页中的人民币图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以前买过东西吗?
三年级金子教案篇十二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感悟秋天的美好。教学重点:边读边想,能交流体会,自己创作诗歌。
创作诗歌。
教学时间:
一课时。
1、各种声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的录音带。
2、配套的课文朗读磁带。
3、旋律优美的轻音乐磁带。
一、游戏导入,展开想象。
1、游戏导入:同学们,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你们想欣赏一下吗?下面我们做一个听录音猜声音的游戏,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然后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2、展开想象:听着这些美妙的声音,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次播放声响录音带,引导学生想象并交流。
3、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你们想听听吗?(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遍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3、指名学生读,喜欢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1、品读第1—3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展开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这些方面来想象)。
2、指名学生进行描述,把自己想象的画面描述得美一点。
3、学生评议并补充画面,把画面说生动、说形象。
4、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一节。
四、品读体会,升华情感。
1、指名诵读最后一节。
2、交流:从这一节感受到了什么?
3、带着这种情感齐读最后一节。
五、续写,述诗文。
1、联系生活说一说,你还听到什么声音?
(老师作一些提示,如蛇的声音“咝咝”;蛙的声音“呱呱”;燕子的声音“喳喳”等等。)。
2、写写,秋的声音。
学生写诗,每人写一小段即可,四人小组合成一首。
六、小结:
是啊,秋的声音,在大自然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再次来感受秋声带给我们的喜悦吧!
七、布置作业。
1、给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收集有关秋的诗歌。
板书设计:
听听,秋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_______。
看看,秋的色彩________。
闻闻,秋的味道________。
三年级金子教案篇十三
知识与能力: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方式地朗读达到背诵的目的。结合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通过对读、赛读感受一家人对大海的爱,理解海的气息塑造了“我”的品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
1、识字,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背诵课文。
ppt课件。
视频短片。
一、激趣导入:
播放大海的视频后问学生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指名说)引入课题《海浪》。
二、新授。
1、师范读诗歌,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观察诗的格式和以前学习的诗歌有什么不同?
2、向学生介绍阶梯式诗体。
3、学生自读诗歌,圈出本课要求认识的4个生字。
4、课件出示4个生字,指名认读、组词说识记方法。
5、指名读文,同时思考问题(大屏幕出示问题)“诗歌中写了哪几个人物?他们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海浪的喜爱?”
6、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师相机板书:爸爸、妈妈、我。
7、爸爸用了什么方式?(录音)那你能说说爸爸喜欢的是海浪的什么吗?(声音)。
过渡语:是啊,那海浪是个多变的家伙,时而轻柔,舒缓;时而波涛汹涌,巨浪滔天。爸爸怎能不喜欢呢?下面我们伴着海浪声,读第一小节来感受爸爸对海浪的喜爱之情。(出示配有海浪声的图片)。
8、那么妈妈用了什么方式?她又钟情于海浪的哪个方面呢?(把海浪曝光在软片里。说明妈妈喜欢看海浪)想一想在妈妈的照片里会看到些什么呢?(生自由说)师:同学们说的很美,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海景图,些看吗?好,我们一起看一看。(向学生展示海边图片)看了这些你们有什么样的感觉?(美)那让我们带着美美的心情来读一读第二小节吧。(指名读)我们还可以把海浪装进什么里呢?(课件出示“把海浪在他(她)的里。”)让学生说句子。
过渡:那么作者呢?(齐读3、4、5小节)。
经过同学们的回答,相信你们都感受到了大海的宽广,并从中得到了勇气。让我们来读一读吧,读出你的斗志昂扬,独处你的远大理想。(指名读3、4、5小节)。
三、巩固练习。
1、男女生对读诗歌(男1、3小节,女读2、4小节,齐读第5小节)。
2、男生读一遍,女生读一遍。
3、试着背诵全诗。
4、理解加点词的意思(课件出示课后题)。
四、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写大海吗?(生说)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你们愿意记住他们吗?(出示词语)让同学们抄写到积累本上。
小结:大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等待我们去探索和分享,现在让我们乘着海浪,再次感受作者对大海的深深眷恋。有感情地齐读诗歌。(伴随海浪音乐)。
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一些自己心中的大海。
板书设计:
海浪。
爸爸——“录”妈妈——“照”
我——“学”
深沉、坚毅、无穷无尽······。
三年级金子教案篇十四
泵半︽遍爸邦﹀。
罢财罢﹀翟罢︽惩半︽拜罢︽搬采邦10x1=10罢翟︽椿笛()伴唇邦︽创()泵拜︽睬罢()超稗︽庇爸()锤扳︽叼扳邦()。
币︽春罢()。
扳便︽伴班爸邦()罢登罢邦︽搬插稗()橱邦︽罢()。
超︽地爸邦()。
罢册邦﹀挡罢︽帛罢︽柄﹀。
3x3=9得爸︽办邦:
搬惮稗︽斑:
伴捣办:
()。
笆晨︽糙︽翟邦蝶搬︽霸爸︽罢般爸︽篡︽锤邦︽呈︽椿拜︽伯敌︽拜充︽搬槽拜︽()。
八得爸︽办邦︽呈︽惩半︽伴档办︽搬敌︽车稗﹀()疤比︽坝︽呈︽钓罢︽柏罢邦︽得罢︽编︽脆爸︽﹀()巴茨稗︽冲︽呈︽底稗︽佰稗︽白稗︽卞︽脆爸︽﹀()。
搬得﹀罢绊扳︽卞︽翟︽扁敌︽衬罢︽邓︽窗邦8x2=16瓣︽半搬邦()。
搬拌爸︽柏()。
稗︽颁()。
船罢︽冲()。
兵办︽霸()。
涤拜︽瞪半()。
拜遍︽捶()。
扳霸邦︽斑()。
布﹀罢绊扳︽卞︽挡罢︽编︽霸︽鼻爸﹀4x2=8吧茨稗︽冲︽睬爸︽拌拜︽伴醇半︽爸︽稗﹀()。
版︽彼邦︽拌邦︽宝邦︽伴遍爸邦︽斑︽稗﹀。
()笆霸︽爸稗︽斑︽摈拜︽办︽佃半︽稗﹀。
()八长罢︽编。
︽
地
︽淬︽。
传
︽
稗︽底。
拜
﹀
()。
档拜︽昌敌()底︽锤拜﹀。
搬炒︽鄙拜()伴档︽搬﹀。
彼拜︽颁办()粹︽豺罢。
痘︽败爸()惩半︽碘罢。
锤()罢佃罢︽斑﹀。
搬拜罢()蝶搬︽表罢邦﹀。
壁拜()拜充︽柏﹀。
垂邦︽斑()吵邦︽惭稗﹀。
粹︽豺罢()伴拜搬︽扳﹀。
搬吵稗﹀。
八搬白爸邦︽伴表办︽拜扳罢︽()粹邦︽兵办︽掉爸︽碧搬︽椿拜﹀。
疤晨︽糙︽荡︽地爸()地︽淬︽淳邦﹀。
巴拜贬稗︽霸半﹀稗扳︽邓︽舱︽伴敝罢︽拆︽雕爸︽搬﹀传︽搬︽庇爸︽吵︽伴捣办︽稗邦()。
搬兵拜﹀罢绊扳︽卞︽罢搬︽办稗︽窗邦﹀2x3=6。
吧霸︽橱︽罢瓣邦︽罢底稗︽罢册邦︽碉︽辩邦﹀。
缠罢︽拆︽霸︽稗邦︽扳︽韧︽伴车稗。
办稗:()。
笆
橱稗︽邓︽布︽底拜﹀。
成拜︽邦︽罢财罢︽翟稗﹀。
半爸︽脆爸︽霸︽霸﹀。
惭︽残爸︽脆︽罢财罢。
椿拜︽乘邦︽雕︽雕﹀。
办稗:()。
拜贬﹀。
罢绊扳︽卞︽翟︽扁敌︽搬半︽畅罢︽编邦︽崔办︽拜便邦﹀2x4=8。
缔爸︽吹。
忱爸︽稗邦。
蹿爸︽搬郴半︽椿拜﹀。
地︽淬敌。
佃半︽稗。
典︽扳︽懂爸︽﹀。
点︽典半。
伴淳︽党办。
拜贬稗︽醇办︽吵︽雕爸︽﹀。
庇罢︽缠。
栋︽串罢邦︽碉。
锤︽搬︽脆︽伴彪搬﹀。
搬睬﹀。
泵拜︽伴仓罢︽翟︽扁︽得罢︽伴淳︽拜便邦1x8=8。
三年级金子教案篇十五
1、明白倒叙的特点及在文章中的作用。
2、学习倒叙的方法,能运用倒叙进行作文。
明白倒叙的特点,学习倒叙的方法。
运用观察法、实验法,与学生上次的学习情况作对比,总结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交流导入。
1、《燕子专列》这篇课文运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
2、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倒叙。
3、小结:学生现在对倒叙的认识情况。
二、认识倒叙
1、ppt出示倒叙的定义。
2、播放微课,生动的认识倒叙。
3、ppt出示倒叙流程。
4、结合课文《燕子专列》《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理解倒叙及倒叙的好处。
5、总结倒叙的好处:文章开头适当地运用倒叙:
(1)、可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眼球,激发阅读的兴趣和欲望。
(2)、便于作者调动情感,勾起对往事的深情回忆,更符合生活的真实。
(3)、还可以使内容有波澜,行文有起伏,文章叙述也生动,结构也曲折多变。
三、学习倒叙的写法
1、睹物回忆法 由眼前之物引起回忆
举例说明
2、对比回忆法 由对比冲突引出矛盾
举例说明
3、情境回忆法 由描绘情境引出回忆
举例说明
4、抒情回忆法 由直抒胸臆引出回忆
举例说明
四、课堂练习:
采用倒叙的手法写一写你父母对你的爱吧!
五、作品展示。
三年级金子教案篇十六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成、对”等6个字,学习“又字旁、绞丝旁、门字框”。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1、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在读中感悟“小树在春风里摇绿了嫩芽和树梢,摇红了花蕊和花苞”,以及小树和小鸟说的话,识字,培养想象力。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2、理解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再整体感知。
1、借音自读课文,一节一节地读,再连起来读。
2、标出课文一共有几小节,并用横线画出生字词,然后自己反复拼读,把生字读准。
3、同桌互相认读生字,并纠正读音。开火车选读带拼音的生字词,再读去掉拼音的生字词,全班读。
4、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做到不加字不漏字。小组合作,轮读课文。再指名读、评读。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选你最喜欢的一节反复读,想想:读了这节,你明白了什么?小组交流。
3、检查,你最喜欢读哪小节,你读懂了什么?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认读生字。回忆课文内容
二、背诵,诵中感悟
1、谁能准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一读?
2、练习背诵,同桌互相背背。指名背。
三、书写,学会生字
1、认读带拼音的生词,再认读没拼音的生词,然后用“会认字”与“会写字”组词、说话。
2、仔细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边书空边说说笔顺。
3、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互相说说。教师指导书写,再独立书写。
四、识词、积累运用。
认读词语花篮里的词。你从这里还学会了哪些新词?把你最喜欢的选几个填在花篮里。选择你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再小结全文。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929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