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教案(模板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2 05:30:02
北师大版教案(模板13篇)
时间:2023-12-02 05:30:02     小编:HT书生

教案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指导自己进行教学活动而编制的一种工具,它是教育教学的核心。教案的编写不仅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还应具有规范性和完整性,以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效传达和学生的有效学习。教案的编写需要结合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这里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示例,供教师们参考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北师大版教案篇一

学生在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这类题目时,有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时没有注意题目中所给数据的单位不同。

课题实践活动课课时37。

教学目标:

1.会用厚纸制作七巧板。

2.能说出各部分的名称,知道各块的面积。

3.会用七巧板拼长方形、正方形,会估计、测量他们的周长和面积。

4.认识七巧板是我国人民发现的世界优秀文化,是我国人民对数学发展的重大贡献,能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尊重与理解他人。

北师大版教案篇二

1.通过阅读课文和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在语文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得到发展。

2.认字423个(下限),学习30个(下限)常用偏旁(部首),学习看上下文猜字等认字方法,综合运用学过的方法认字,独立认读“语文天地”中的现代诗文。

3.写字230个(下限)。

4.抄写字母和音节,能为生字标音。

6.积极、认真地参与各项语文活动,用普通话、积极地、又创造地完成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初步形成合作、探究的意识。

7.学习教材传授的科学知识,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8.继续培养天天阅读、收集图片资料、经常“回头看”等好习惯。

9.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

1.识字423个,写字230个。

: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合作、探究。

课件、录音机、生字卡片、挂图、小黑板。

1.元宵节6-7课时。

2.家园6-7课时。

3.春天8-10课时。

4.植物6-8课时。

5.动物6课时。

6.爱护6-8课时。

7.愿望7-8课时。

8.认真8-9课时。

9.车的世界5课时。

10.雨7-8课时。

11.星空7-8课时。

12.朋友6-8课时。

13.时间7-8课时。

14.丁丁冬冬学写字8课时。

15.长大7-8课时。

16.快乐7课时。

周次。

日期

课时数。

备注。

单元。

第1周。

3/1--3/5。

第一单元。

1元宵节。

第2周。

3/8--3/12。

第二单元。

2家园。

第3周。

3/15--3/19。

第三单元。

3春天。

8课时。

第4周。

3/22--3/26。

第三单元。

3春天。

2课时。

第四单元。

4植物。

6课时。

第5周。

3/29--4/2。

第四单元。

4植物。

2课时。

第五单元。

5动物。

6课时。

第6周。

4/5---4/9。

第六单元。

6爱护。

第7周。

4/12--4/16。

第七单元。

7愿望。

第8周。

4/19--4/23。

第八单元。

8认真。

第9周。

4/26--4/30。

第九单元。

9车的世界。

5课时。

第10周。

5/3---5/7。

第11周。

5/8--5/14。

第十单。

北师大版教案篇三

1.学习从多角度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

2.学习本文生动性说明的说明方法。

3.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了解更多的事物,增长知识。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的研度,全面掌握课文内容,学习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事物。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研度,全面掌握课文内容,学习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事物。

教学准备。

幻灯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蜘蛛”图片,指一名同学介绍蜘蛛。

2.再出示生物课本上对蜘蛛的介绍,提问:你认为作为一篇说明文,还应该。

补充什么内容?

二、自由朗读,把课文读正确。

重点关注一下词语:甲胄妨碍防御捕获陷阱抛弃挣扎俘虏。

似乎。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读后请同学们说一说有哪些字形、字音及意思需要重点突出、注意的。

3.课文围绕说明对象,作者主要说明了哪些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

四、学习课文开头部分。

1.齐读。

2.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内容?

3.如果让你介绍蜘蛛的话,你将怎样开头?

五、作业。

把课文读流利,把自己读后的感受真实地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

一、重点学习第二、三段,体会蜘蛛的聪明之处。

1.自读。

3.出示动画:蜘蛛捕捉昆虫的画面。

4.学生边复述,老师边板书。

5.这两段在语言文字上的特点是什么?

6.如果改成下面一段文字,效果如何?

修改之后的文字与原文比较,有哪些不同,你认为哪一种写法好,为什么?

7.再齐读第三段,体会生动说明的作用。

二、再一次体会生动说明的作用。

1.读下面一段话:

你可别小看指纹,它的用途可大啦!指纹由皮肤上许多小颗粒排列组成,这些小颗粒感觉非常敏锐,只要用手触摸物体,就会立刻把感觉到的冷、热、软、硬等各种情况传给大脑,然后大脑作出反映。指纹还具有增强皮肤摩擦的作用,使手指能紧紧地握住东西,不易滑掉。

2.你能否将上面的这段文字介绍,再介绍得生动一些?

3.请同学介绍修改后的文字。

是不是所有的说明都用生动说明好呢?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早餐关系着一天人体可以产生多少能量,而能量产生的多少,则决定着精力的是否充沛和自我感觉的是否良好。人体所需要的能量是靠糖产生的,其次靠脂肪和蛋白质氧化产生的。

4.这一段文字要不要改成生动说明,为什么?

三、总结生动说明的方法。

从上的几段文字看,进行生动说明可采用哪些方法?

(采用一些修辞手法或进行描写等。)。

四、总结本课内容。

要求学生谈谈本课学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选择自己熟悉的一种小动物,生动介绍它的外貌或某一生活习性。下节课交流。

北师大版教案篇四

学习目标:

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会认双横线中的10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集体的力量大,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学会与他人合作,领悟友谊的真谛,分享集体生活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能够正确书写。

2.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涵的道理------学会欣赏别人,学会与他人合作,追求真挚的友谊。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课后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及双横线中的10个生字,会写田字格中4个生字。

2.初读课文,试着把课文读通顺,了解课文大致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出示课题,指名认读“谊”字。

2.全班读题,设疑而问:看了这个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友谊桥是一座什么样儿的桥?谁架起了友谊桥?)。

二、自主识字,在游戏中识字。

1.学生自由地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翻翻课后生字表,把字音读准。

2.学生找藏在文中的生字宝宝,田字格中的“会写字”用圆圈圈画,横线上的“会认字”用横线画,边画边读。

3.出示会认会写的字,指名认生字。

4.送生字宝宝回家,学生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5.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并正音。

三、学习生字词。

2.书写时你想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

3.在书上描红。

4.在本子上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写后面的四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集体的力量大,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学会与他人合作,领悟友谊的真谛,分享集体生活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复习生字组成的新词:娃娃、皮肤、争吵、忠厚、麦田、一支歌、架起。

二、联系生活实际,读文感悟。

1.学生围绕“争吵”这个话题,讲述生活中的小故事。

2.学生自由朗读1、2、3、4、5自然段,了解蜡笔娃娃们为啥争吵?

3.分角色朗读2、3、4、5自然段。重点指导朗读“蓝娃娃”说的话,读中理解“傲慢”一词,要求学生读出“蓝娃娃”傲慢的态度。

4.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和看法,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读中理解“忠厚”一词,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

三、图文结合,深化体验。

1.出示插图,欣赏蜡笔娃娃们一起画的“蓝天”、“红日”、“青山”、“小溪”、“麦田”……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第8自然段,体验蜡笔娃娃的感受:“啊——真是美极了!”理解“惊叹”一词.再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要读出惊叹的语气。

2.在“蓝天”、“红日”、“青山”、“小溪”、“麦田”的画面上添加“一道彩虹”,让学生联系前文,展开讨论:“一个蜡笔娃娃能画出美丽的彩虹桥吗?”自由练读最后几个自然段,体验蜡笔娃娃们的自豪、快乐的心情。

四、自主选择,读文背诵。

1.学生朗读全文,说说自己喜欢哪个蜡笔娃娃?为什么?

2.自主选择合作角色,朗读课文。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五、学习生字词。

2.教师重点指导“麦”字。

3.生在书上描红。

4.在本子上练习。

《医生的心思》。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13个,积累词语10个,句子2句。

2、正确流畅地朗读全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理解医生惜时如金,节约时间多为病人看病的高尚医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说说平时是怎么看病的?

2.怎样与医生交谈的?

3.医生在听病人讲病情的时候表情怎么样?

4.你是否知道医生在想什么?

5.出示课题,质疑:这位医生是谁?什么叫心思?他的心思是什么?

二、读课文,解决疑问。

1、读后解疑。

2、这位医生是——学习生字“德”

3、读课文第一节。联系上下文理解“心思”,划出描写医生心思的语句。学生读后找,找后交流。

4、联系上下文理解“络绎不绝”

5、医生的心思并不被病人所理解,大多数病人都是怎么做的?

6、有一位特殊的病人让格里辛格难忘,请读课文§2—14。体会这是怎样的一位病人。

7、自读。

8、同桌互读。

9、师生配合读。

10、读课文第14小节。

医生为什么不收女病人的费用?体会医生惜时如金,节约时间多为病人看病的高尚医德。

北师大版教案篇五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8、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重点。

掌握8、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故事引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吗?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

(出示图片:猪八戒吃西瓜1)。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图,说一说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并请你想一想,接下来会出现。

什么情况?根据你的想象,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生1:猪八戒把大西瓜分成了8块,它吃了1块,还剩几块?

生2:猪八戒把大西瓜分成了8块,它一块也没吃,还剩几块?

生3:猪八戒把大西瓜分成了8块,它全都给吃了,还剩几块?

……。

2.教师:那么究竟出现了什么情况,和你们想象的一样吗?

(出示图片:猪八戒吃西瓜2)。

教师提问:看图请你说出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1)猪八戒把大西瓜分成了8块,它一口气吃了5块,现在还剩几块?

(2)猪八戒把大西瓜分成了8块,它一口气吃了几块,现在还剩3块,它吃了几块?

(3)猪八戒一口气吃了5块,现在还剩3块,原来有几块?

3.学生自选解答。

教师:刚才同学们看图提出了三个数学问题,请你任选其中的一题或几题解答出来.。

4.小组内部互相交流。

教师: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做?你是怎么想的?

5.全班交流。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二:解决学生开始提出的数学问题.。

教师:开始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想象还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请你们小组任选你们喜欢的。

三、活动三:归纳总结,发现规律.。

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列式解答的结果,老师有意有序的排列出来,便于学生观察,发现规律.(竖排列便于观察)。

8-0=88-1=78-2=68-3=58-4=4。

8-5=38-6=28-7=18-8=0。

教师提问:观察这些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些算式之间有什么规律吗?

2.小组讨论。

规律:被减数都是8,减数一个比一个多1,差一个比一个少1.。

四、活动四:观察主题图,解决数学问题.。

1.教师:冬天到了,学校要举行跳绳比赛,操场有许多同学在练习跳绳,我们去看看吧!

(出示图片:跳绳)。

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们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3.全班交流。

(1)同学们跳绳,摇绳的有2人,跳绳的有6人,一共有几人?

(2)同学们跳绳,戴帽子的有1人,不戴帽子的有7人,一共有几人?

(3)同学们跳绳,男同学有4人,女同学有4人,一共有几人?

(4)同学们跳绳,穿裙子的有3人,穿裤子的有5人,一共有几人?

北师大版教案篇六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

2、了解蜘蛛的生态特征以及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3、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本文生动的说明特色。

4、赏析本文生动行象的描写,准确凝练的表达。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通过重音、停顿和语调表达自己对蜘蛛的赞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蜘蛛是怎样利用它的网抗御敌人和进行捕食的的,体会作者对蜘蛛的赞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研究学习蜘蛛是怎样利用它的网抗御敌人和进行捕食的。

2、学习一些说明事物的方法,并能学习使用。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请看这是什么?(出示幻灯片;蜘蛛侠)它是由哪种动物演变而来的?

师:(板书题目:蜘蛛)关于蜘蛛我们了解多少呢?(出示幻灯片;蜘蛛介绍)。

二、作者简介。

三、默读课文自己解决字词问题。

四、阅读课文,讨论分析。

(1)文章开头引用诗谜的作用是什么?

(2)用自己的语言概述蜘蛛捕捉食物的几种情形及其捕捉方法?

(3)文中说蜘蛛在生物界中是“名件”指的是什么?

(4)蜘蛛织网的生理机制是怎样的?

(5)文章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6)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五、品味语言:运用了说明方法,作用。

1、等到看看那飞将将挣扎的力量已弱,才靠近它的身边,把它细细的捆缚。有时捆缚的丝密到像一个布袋。

2、如果来的飞将是带枪的,例如蜜蜂,蜘蛛见它被网粘住,赶到前面,用丝向飞将身上绕一下,转身便走,恐怕被它的标枪投着。

3、它的腹中有数种腺,藏着液体,都能从腹部末端放出来。一种叫做壶状腺,放出来的液体,遇空气凝结成丝,用以做最初的棚架和辐射线。一种叫做葡萄状腺,放出来的液体也固结成丝,用以做螺旋形的线。

4、蚕丝一股有一英寸的二千分之一粗。园蛛的丝细到只有大约一英寸的一万五到二万分之一的光景,比蚕丝细得多了。

七、拓展链接。

八、学以致用。

把你喜欢的小动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给大家。

北师大版教案篇七

1、“读读”主要是练读台词,有感情地根据场景、人物特点有滋有味地练读台词。

2、“议议”通过结合日常生活,人生经历来进一步理解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3、“演演”通过课本剧的表演,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生动具体地外现出来。

北师大版教案篇八

可翻书回顾所学的分数的知识,并和同桌说一说。

1、学生独立完成后,当“小老师”检查同桌作业并交流做法,评价作业。

练习课。

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订正答案。

四、合作交流,取长补短。

1.小组讨论:我的成长足迹。

(1)我解决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

(2)我读了一本有趣的数学读物……。

(3)我学会了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2.分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小组总结汇报,师总结板书。

生独立思考,自由说:

学过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等。

平方厘米可用来测量橡皮、书本等的面积……米可用来测量教室的面积、黑板的面积等……。

学生讨论,小结:图形必须是封闭的。

独立做提。(可以拿出面积单位比一比,再思考。又组长主持讨论、评估、反思)。

生独立看图。

小组合作学生可能提:

(1)房间面积?

(2)瓷砖面积?

(3)需要多少块砖?

小组汇报,解决问题。

北师大版教案篇九

1、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通过活动,培养合作、交流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激发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

北师大版教案篇十

送别诗是中国古诗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或婉约,或缠绵,或凄清,或感伤,诗人们从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读来让人觉得那送别的声音绕粱千年,余音犹在,好象那一幕幕送别的场景就在昨天。而在众多的送别诗中,《别董大》可谓是独树一帜,一改送别诗的凄凄惨惨,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道出了多少志士和游子的心声,分别时的豪情壮志千百年来被人们争相传诵。

要让小学生学懂这首诗,需要学生对诗人高适和琴师董大当时的景况有所了解。高适,盛唐时期一位一心想入仕途报效国家的知识分子,但屡屡受挫,无人举荐赏识,漂泊多年毫无建树,内心充满郁闷和不甘;董大,一个七弦古琴的音乐圣手,可生在一个盛行胡乐的时代,一身绝技却难觅知音。这两位,是能互相欣赏的是知己。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相聚的日子总是很短暂的,这首诗就是在两人都怀才不遇,董大要离开时高适为董大做的。

运用读(读通、读熟、读出味道),释(借助教师或资料帮助能说出诗的大概意思),悟(感悟诗的内涵和意境),背(在多次朗读中当堂能背诵),吟(有节奏地朗诵或配上合适的曲调把诗歌唱出来)五步教学法来进行古诗教学,是我多年来一直在尝试和研究的教学方法。这首诗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读、释、背已经不是问题,很多同学在很早以前已经会读会背,诗句的意思也能说得出来,但对诗歌的内涵一时还未能解读到位,故笔者认为该诗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的内涵,从而帮助学生突破理解(慷慨豪迈)这一难点。这是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特别之处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面进行突破。

一、导入直奔“特别”

佛学中有人生七大苦之说,这七大苦就是生老病死别离、憎恨、求不得,离别是人生的大苦之,正因如此,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送别诗,老师认为它是送别诗中最特别的一首诗,为什么会特别呢?我希望通过学习我们能一起找到答案。

(这样的导入既有崭新的人生之苦的知识学习,又能直奔特别这一主题,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渴望大有裨益。)。

二、学诗感受“特别”

让学生探讨两个大问题:

(这是一个初具探究的教学设问。尽可能聆听学生的声音,有的学生觉得诗中没有愁绪,是对诗歌内涵还未感知。有的学生能从白日曛,北风,大雁,大雪等景物感受到凄凉,眼前凄凉景正好是作者心中愁绪的反映,诗人在借景抒情,对诗歌的内涵已经有所感悟。这时教师可乘机让学生争鸣:有的资料书说是一群大雁,有的说是一只孤雁,你觉得是一只还是一群?他们心里此时在想什么?在争鸣中让学生感受董大的孤单,离别的凄凉,在想象二人心里中感悟二人内心的郁闷和对前途未卜的惆怅,进而从诗歌的前两句悟出:这是一首送别诗,描述的是两个失意人。)。

(这是一个极具开放性的探究话题,既让学生对送别诗有了整体的回顾与感知,又能给学生一个思想相互碰撞的空间。到底是以什么相送,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教师可做如下点拨: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诗言情,诗言志。本诗吐露的是什么呢?让学生小组探究,教师提供学习支持帮助:(1)根据最后两句推断一下,诗中诗人对友人说了什么?(2)如果把最后两句换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你读一读,觉得诗的内涵有什么变化?(3)对董大这样一个身怀绝艺,却无人赏识的失意人来说,离别之际需要什么?如果董大是你的朋友,你会对他说什么?在教师的点拨下,在学生的假象与朗读中,学生能悟到朋友情深,亦能悟出惜别时的依依不舍。能悟出知己就是在对方遭受挫折时给以安慰,失意的时候给以鼓励,相互欣赏,相互鼓舞。亦能悟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这样的学习帮助环节,既能让学生悟出诗歌的意境,又能帮助学生突破理解上的难点;既能让学生通过联想拉近与文本和作者的距离,又能通过对比朗读感受到诗歌中流露的慷慨与激昂,豪迈与坚定。谁解其中味?豪情句间藏!学生在朗读,联想,对比,假想中感受出本诗是以情相送!知己情,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相送!)。

三、总结悟出“特别”

这首诗有什么特别之处?学到此处学生能明白了,它一改送别诗中的感伤,对朋友充满鼓励,赏识,让朋友在离别之时信心大增,踌躇满志。可谓是一样的送别诗,不一样的情怀: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

四、读唱吟出“特别”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可以声请并茂地朗诵,也可以配上一个合适的曲调进行吟唱,用独特的方式把这首送别诗的特别之处表现出来。

(整个教学以探究诗歌的“特别”之处贯穿教学的始终,有的放矢。通过学生朗读,合作探究,对比,想象,吟唱等学习方式按着读、释、悟、背、吟五步来展开学习,学生学得起劲,对知识有吸纳,有运用,可谓是有条不紊,水到渠成。)。

同行借鉴注意:

(整个教学是以读为教学着力点,读顺,读熟,读出味道是古诗教学中读的三步曲,但在整个诗句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读出不舍,读出忧郁,读出迷茫,读出劝勉,读出激励,读出豪情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读,去揣摩!)。

附板书                   别董大。

一首送别诗,

两个失意人。

谁解其中味?

豪情句间藏!

北师大版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紧扣题意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2、能复述课文。

3、培养学生尊师、爱师、亲师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

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二、深入学习,再现情景。

1、速读课文第二段。

2、同桌讨论。

3、你想听一回田老师的国文课吗?

4、开学第一天,田老师上怎样上课的?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5、反复阅读第五自然段,然后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大家听。

三、默读课文第三段。

1、读一读,想想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2、指导朗读。

3、小组研究: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

四、总结全文。

1、跟着录音轻读课文。

2、纵观全文,说说田教师是一位怎样的教师?把你心中的感受用一两句话说出来?

板书设计:

师恩难忘。

我田老师。

描红,学古诗编故事,讲故事。

爱好文学培养兴趣。

北师大版教案篇十二

一、指导学生完成偏旁归类练习。

1.分别出示偏旁子、鸟、心、竹字头及例字让学生说说偏旁名称,读一读例字。

生练习:在书上写出带有以上偏旁的字。

名回答并口头组词、订正。

二、学生用非常、经常造句。

1.出示例句,读一读,比较非常和经常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2.在小组内说一说句子。

3.指名交流、订正。

三、组织展开讨论在课堂上怎样做才算勇敢?

1.出示讨论题,小组间讨论。

2.各个小组选派代表,参加班级讨论。

3.老师小结。

四、让学生看图,并练字说话。

1.学生看图,展开想象说说图上发生了什么事?

2.学生说说自己在家害怕吗?介绍自己独自在家的经历。

五、读一读,表演故事。

1.先请学生自己读一读短文,说一说爸爸妈妈不在家时,冬冬家里发生了什么事。

2.演一演。

3.说一说,总结。

学习了这一单元,你觉得要怎么样做才算是勇敢的孩子?

学生自由发言。

北师大版教案篇十三

在唐朝的众多诗人当中,有一位叫胡令能的诗人特别富有传奇色彩。胡令能原本是个加工镜子和铁器的工匠。有一天,在睡觉的时候,他梦见一个神仙把他的肚子剖开,放了本书在里面,醒来以后,他就变得很会作诗了。而在他的诗中,咱们今天要学的这首《小儿垂钓》是最为有名的。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自主识字。

1听老师读这首诗,注意听清字音。

2请大家各自试着读一读,在拼音的帮助下把字音读准。

3和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读音,一起想办法记住这五个生字。

4集体认读生字,给大家说说你的识记好方法。

5各自练读古诗,练好了就读给大家听一听。

三、自主学习,读中感悟。

1熟读诗句,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做上记号。提出问题。

2联系解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纶:钓鱼用的丝线。

垂纶:钓鱼。莓:一种小草。

苔:苔藓植物。映:遮住。

借问:向人打听。应:理睬。

3探究与争论:

4朗读背诵古诗。

作者只用了短短四句话二十八个字把一位垂钓孩子的外貌、姿势、环境、神情勾勒得生动传神,跃然纸上。让我们把自己当作这个垂钓的孩子,带上动作来朗诵这首诗吧!

四、拓展积累。

送元二使安西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动于高适与董大知己相别的感人情景,今天,让我们再走进清雨纷纷的渭城,领悟王维的送别情怀。

(板书课题)。

二、以读促悟,探究新知。

1、课题入手解题析意。

师:同学们和老师轻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明白了什么?

生回答。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生读文。

师:好,同学们,我相信大家对诗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谁能说一说?

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学生读文,并互相进行点评。并齐读。

3、品词析句深入探究。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有感染力,如果我们想真正读出诗人的情怀,那只有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诗文的具体意思,现在请同学们由字到句再到篇的分析一下诗文意思。

学生自学后有不懂的地方进行小组讨论。

进行汇报。

4、以情感人挖掘精髓。

师:有了理论支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一定更声情并茂,谁愿意读一下?喜欢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

生自愿读文。

师:再读诗文,你对诗或者是诗人与元二之间的情谊有什么更深的感悟么?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回答。

[此环节有太多令自己感动的地方,比如在设计上作到了从题目入手,带着目的去读,每一次读都有一定的任务,使学生从课的开始便保持着一种阅读期待,直到课程的结束。尤其是在分析诗句意思的环节,更是能够让学生从字到句,由句及篇的进行分析。除了在设计上自认经高老师指导后有了一定的进步外,在学生的表现中我更是体会到了什么是惊喜:首先学生能够认真的倾听别人的谈话内容了,并且能够针对其发言内容补充谈的不够具体全面的地方,尤其是有的同学还能够根据他人的发言激发自己的全新体验,听来让人耳目一新,像杨爽同学对“渭城朝雨悒轻尘”一句独特的理解,充满了儿童的天真,又充满那种儿童对友谊的珍重。

三、对比探究,拓展研读。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91531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