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九年级物理教案(优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2 05:27:12
质量九年级物理教案(优质12篇)
时间:2023-12-02 05:27:12     小编:BW笔侠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能够更好地组织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编写教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案虽然只是一种教学工具,但是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质量九年级物理教案篇一

1、了解内能的概念。

2、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知道做功和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实质。

3、知道热量的概念,知道功和热量都可以用来量度内能的变化。

4、知道热机的种类和热机中能量的转化。

质量九年级物理教案篇二

2.天平的主要结构。

(三)练习用天平测同学们自己的学具橡皮擦、铅笔等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协同品质、科学态度)。

1.学生结合教材p11阅读和讨论老师编制的托盘天平使用说明书:

a.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a.每个天平都有自己的“称量”,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也有自己的“分度值”,即标尺上每个小格所代表的值。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称量。

b.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

c.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

b.托盘天平正确的使用方法:

a.放:把天平水平放置。

b.调: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首先把游码左边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其次,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

c.称:物体放在左盘,根据事先估计的物体质量,用镊子向右盘从大到小加减砝码,还可适当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d.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之和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e.复原:测量结束要用镊子将砝码夹回砝码盒,并整理器材,恢复到原来的状况。

2.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老师巡视,适时引导。

3.组间交流,直觉靠得住吗?

(四)探究: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跟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温度有关吗?(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完成教材p11想想做做得出结论。其中第1个称塑料瓶改为橡皮泥,分9组,第2个分6组进行实验,每小组3人。(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分别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和将白糖溶于水中再称它们的质量,比较两次称量的结果。)。

四、达标检测(独立完成)。

1.下列物体中,质量可能是0.15kg的是()。

a.一头大象b.一个苹果c.一台电视机d.一只蚂蚁。

2.下列数据中,你认为最接近你身体质量的是()。

a.40kgb.400gc.4.0×1010mgd.0.40t。

3.下列几种情况中,物体的质量发生变化的是()。

a.一块冰块熔化成了水b.航天员从地球到月球。

c.将泥团捏成小动物d.一支铅笔用去了一半。

4.用调好的天平称物体的质量。当左盘中放入待测物体,右盘中加入35g砝码时,天平指针偏向分度盘右边,这时()。

a.向右盘中加砝码b.减少右盘中的砝码。

c.将游码向右移动d.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五、总结提炼: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一起来谈谈自己的收获。

六、课外作业:

必做题。

1.如何测出一个大头针的质量,说出你的测量办法。

2.猜想p11想想做做的结论,说出你的理由。

选作题:自制一架天平交给老师。

质量九年级物理教案篇三

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比较合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生求实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三、教学难点。

1、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四、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2..讲述: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

导入新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

板书: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陈述:既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今天我们就通过探究一个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化学的奥秘。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研究,讲述:在点燃蜡烛前,请大家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提示学生用水作为参照物来研究蜡烛的密度)。

1、对学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结合蜡烛的这些性质,点燃蜡烛,观察燃烧着的蜡烛有哪些特点。

(2)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蜡烛的火焰在轻微地闪烁,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如果没有风,火焰可以一直保持轻微的闪动。蜡烛的火焰可以分成三层:最里面一层火焰较为暗淡,底部呈淡蓝色,为焰心;第二层火焰较明亮且呈圆锥形,为内焰;围绕在最外面的第三层火焰呈黄色,明亮而不耀眼,为外焰。

(4)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可以看到处于火焰最外层的先变焦,第二层变化次之,最里层变化最小;这说明火焰的温度是从里向外依次升高的,即外焰的温度是最高的,焰芯的温度是最低的。

2、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继续引导: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哪些物质。首先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又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1)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后,过一会儿,烧杯壁有水雾生成。(2)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3)说明了蜡烛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练习:

1.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人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右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处最先碳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层温度最高。

变浑浊。结论:石蜡中一定含、元素。

质量九年级物理教案篇四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建立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2.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

3、理解质量是物质的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知道一般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大小不同所含的物质多少不一样。从而建立质量的概念。

2.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3.通过用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天平对石块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质量的概念和天平的使用方法。教学难点: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能正确读数。教学用具:托盘天平(带砝码),小石块。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宇宙上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新课教学。

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1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材这种物质的多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符号:“m”表示。国际单位:千克(kg)。

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4)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做适当讲解)。

一根铁丝折弯前后它含的铁的多少是否改变?

一个木凳子从武山拿到天水含的木材的多少是否改变?

一根铁钉烧热前后所含的铁的多少是否改变?

一根铁钉熔化成铁水所含铁的多少是否改变?

称量:能测出的最大质量。(500g)。

感量:能测出的最小质量。(0.1g)。

(3)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使用方法:

(1)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2)调: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3)测: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4)读:物体的质量=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游码指示值教师强调:

(1)、调节平衡螺母: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2)、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3)、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用完后砝码放回砝码盒内。

(4)、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太重了,则应改为移动游码。

2

(5)、游码的指示值是游码的左边线所对标尺的刻度值。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1)不能超过称量(天平的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

(2)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3)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3、学生实验(多媒体展示操作步骤)。

三、小。

学生对照板书对本节课教学的内容进行小结复述:

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不是生活中常说的“质量”

2、质量的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

3、质量测量工具:天平。

b、调节天平平衡;。

c、把小石块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

d、读数——小石块的质量=砝码的总质量+游码读数(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四、作业布置。

教材第112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一、质量。

1.什么叫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它不随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3.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

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二、质量测量。

1.实验室测量质量工具:天平2.天平的使用。

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3

1.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称量;三.使用天平注意事项。

2.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3.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教学反思:这节课是概念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一节课。第一节质量是学好《质量与密度》这一章的关键所在,学生要理解质量的概念,和生活中常说的“质量”相区分。要学会正确的使用天平进行测量。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在这一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很好的驾驭本节内容,合理安排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真正掌握、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全面提高认知能力、实验操作技能。教师在传授本章知识的教学活动中,首先要从生活入手,利用浅显的事例来展示新知识,从而使学生真正懂得质量的概念。通过讲解并配合演示教会学生用天平测质量的方法。

质量九年级物理教案篇五

课程标准: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音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音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音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这一节的重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演示实验器材:广口瓶、橡皮塞、抽气机,电子发声体,土电话、吉他等。

3.分组实验器材:音叉、鼓、锣等。

质量九年级物理教案篇六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观察、实验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3)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变化的关系。

(3)通过分析、类比、学会用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

质量九年级物理教案篇七

浮力的概念本节的重点,阿基米德原理是本节重点也是难点。在生活中及小学的自然课上对浮力认识已有一定的基础,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其概念由两个现象直接得出并强调“浸”和“向上”。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是难点,先让学生从生活现象和动手做课桌上的小实验现象猜测加推理“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再由水中水袋受的浮力和排开的水的重力的关系,最后由分析加表达式推导得出原理,这样层层推进,分散难点。

反思:从经验,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猜测避免猜测的盲目性。由于同学个体的差异及实验的自主选择,避免“整齐划一”,保证多样性,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教师在应有充分的准备学生猜测的“意外”,如:猜浮力与深度有关等。学生并没有从生活中或已有的经验出发,这样猜测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此时教师可加以引导。学生交流,回答“小鱼和大鱼由于深度和体积不同而产生浮力不同的争论”,“改错题:木块浮在水上受到的浮力”两个问题。

反思:情境化的问题,增加亲切感,易引起兴趣。“改错题”降低难度,又加深对原理的理解。题型的多样化可避免解决问题烦味与枯燥。不足的是题目的覆盖面不广,可增加对浮力方向理解的问题;可换浮力在生活应用的例题,从而增强物理服务于社会的意识。

不足之处也很多: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时,当学生猜与深度关系时,可用学生分组实验来代替教师的演示;学生说完自己看法时,没有及时的形成或结果型激励评价等等。

质量九年级物理教案篇八

1.知道电源的作用、电压的单位,知道生活、生产中常见的电压值。

2.知道电压表是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的仪表和电压表在电路中的符号3.通过练习会将电压表接到被测电路的两端测电压,会读电压表的读数。

教学重难点。

知道电压的单位,学会使用电压表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会读电压表的读数。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过渡语:了解了学习目标,请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课本,时间约7分钟。

二、先学环节。

(一)出示自学指导。

1.阅读课本p55—56,了解电源的作用,电压的单位、符号,电压常用单位及其换算,知道生活、生产中常见的电压值。

2.看课本p57—58,知道电压表的作用及在电路中的符号,记住电压表的使用方法,会使用电压表是测量电路两端电压。

7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完成检测题。

(二)学生自学教材,师巡视。

(三)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7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让5个小组的的同学到黑板前展示,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下面同学交换学案,小组长组织成员用红笔将错误画出,准备更正。

1.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电路两端就要有________,在电路中提供电压的装置是________。

2.电压用字母________表示,国际单位是________,简称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电压的单位还有________、________,它们的换算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5.怎样在电压表上读数(与电流表读数类比)。

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第三步:_____。

三、后教环节。

(一)展示交流,统一答案。

先交换学案,然后更正。选取4个小组同学分别展1个题目,下面同学提出修改和补充建议,老师要做出及时评价,2分钟时间让学生用红笔更正,提出先学中未解决的疑惑,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

(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小组合作连接一个简单电路,并用电压表测出小灯泡和干电池两端的电压,进一步总结电压表的使用和读数方法。

质量九年级物理教案篇九

教材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灯泡发光、电动机砖动”现象提出问题:灯泡发光、电动机转动,都需要电流,那么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呢?引起学生思考.

学生在思考后得不出结论的情况下,需要教师的讲解点拨.电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教材用水流类比电流、阀门类比开关、涡轮类比电灯、抽水机类比电源、水位差类比电压.让学生体会用“水位差是形成水流的原因”类比“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用“抽水机是形成水位差的原因”类比“电源是形成电源的原因”;用“流动的水冲动水轮机转动”类比“流动的电荷使灯泡发光”.

在学生初步知道电源、电压、电流的作用后,介绍了电压有高低、电压的单位;介绍了生产、生活中的用电器的电压值,是学生感觉到“电压”就在我们身边.

电压概念的初步建立过程充分体现了“类比的科学方法”,把难懂的概念用通俗的方法说明使学生容易理解.

质量九年级物理教案篇十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显微镜、望远镜结构原理。

教学器材:显微镜、电脑平台。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2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1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5cm时,成。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要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

进行新课:

1、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显微镜如何放大物体:课本p65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另一个做放大镜。

2、望远镜:图3.5-2示。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望远镜如何看清远处的物体:课本p66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另一个做放大镜。

4、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课本练习。

2、我还想知道……?

教学后记:

质量九年级物理教案篇十一

1、常识性了解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的知识.

2、知道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3、知道水能和风能是清洁能源,在使用中的能量转化和我国使用能源的概况.

4、通过本节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和节约能源的教育.

本节介绍了天然的机械能-水能和风能,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开发和利用.教材的内容联系实际,是动能和势能的知识延续,是机械能在自然界中的具体体现,学习本节可以使学生对机械能形成比较具体的概念和全面的认识,在教材中还包含了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的内容,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本节的重点是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对建筑拦河坝提高上游的水位,到水流冲击水轮机,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这三个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风能和水能的利用可以采用让学生阅读,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教学.提供的资料是:我国水能的使用情况;我国风能的使用情况;关于水能和风能使用的照片.

做好调查的准备,课本后面有两个调查题目,分别是是否有利用水能和风能的可能,及是否有水电站,对于水电站做一些调查.

第三节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课题】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重点难点分析】从动能和势能转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修建拦河坝来提高上游的水位,对于水轮机的构造和发电厂的组成不要详细分析,从联系实践来学习,并扩展对机械能的认识视野.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内容建议用阅读的方法学习。

1,用课前诊测引入新课。

提出思考问题:重力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动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河水从高处落下,说明水的能量转化情况.

2,阅读水能的利用。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行阅读并提出问题,组织成小组讨论,并提交思考答案,由全班同学审查.此种方法适合于班级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并组织的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较广的知识面.

方法2,提出思考问题:我国古代利用水能的情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水能发电的情况;拦河坝提高水位的意义;利用水能发电的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利用潮汐发电的方法和意义及其发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3,阅读风能的利用。

教学方法同上,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提供关于风能的利用的资料(这是在上一节课应当布置的课题),学生提供的资料可以由班级共享.对于一般的教学过程,可以提出思考问题:风能的利用状况;风能的特点(优点和发展特点)等.

4,布置学生实践题目。

调查本地域中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状况;是否还有可以利用的水能和风能资源;实际的水电站的使用情况等.

质量九年级物理教案篇十二

1.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2.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也要随之改变。

3.知道内能与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教学重点。

内能以及内能改变与温度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

内能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实验。

教具。

红墨水、玻璃杯、热水、冷水。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分子运动论的基本观点。

由已学过的机械能知识类比得出内能的概念。

二、内能。

物体内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三、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物体温度越高,物体内分子运动速度越大,分子动能大,内能越多。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因此此种运动又叫热运动。

四、比较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和相互作用决定的能,与物体微观结构有关;机械能是宏观物体机械运动有关的能量。

例题:甲、乙两块冰的质量相同,温度均为—10℃.甲冰块静止于地面,乙冰块静止在距地面10m高处,则这两个冰块相比较()。

a.机械能一样大。

b.乙的机械能大。

c.内能一样大。

d.乙的内能大。

答案:选项b、c。

五、小结。

内能与温度有关。

六、作业。

p17—1、2。

教师引导。

实验比较在不同下扩散现象的快慢(对比红墨水在冷水与在热水中的扩散)。

引导。

讲评。

回忆分子运动论的三个基本观点。

观察实验现象。

想一想造成这一实验结果的原因,并自己得出结论:物体内能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内能增多。

比较比较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做题。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91462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