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观潮教学设计大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2 05:15:24
八年级观潮教学设计大全(13篇)
时间:2023-12-02 05:15:24     小编:字海

高效沟通是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能,它可以减少误解和提高效率。总结应该遵循简洁明了、条理清晰的原则,展现出观点的连贯性。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

八年级观潮教学设计篇一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的特点。

3.背诵课文。

1.把握文章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课时。

教学要点: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有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大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去吧。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三、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音韵美。

1.明确:第一段重点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避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说一层层的悬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说明江面狭窄,两岸雄峰相连,峭壁对峙,只看见一线天。突出峰峦重叠,雄峻险拔的山势。

2.二、三、四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山峡的不同景象。

第二段写夏季三峡情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说夏天水涨,江水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不能通航,突出大水猛涨。“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此句是说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才会有航船,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教师板书:夏季夏水襄陵乘奔御风奔放美)。

第三段:写三峡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丽风光。“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说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山静、飞泉、柏怪、水奇,构成一幅挺拔超脱的画面。“清荣峻貌,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用极为精练的四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文。(教师板书:春冬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清荣峻茂清幽美)……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三峡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幽美。

第四段:写三峡的秋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是说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充满凄清肃杀的气氛。“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是说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肃瑟气氛。(教师板书:秋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凄婉美)。

2.文章最后一句引用渔者歌,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借渔者的感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用哀转久绝的猿声来侧面衬托三峡的凄凉与悲哀。)。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三峡》。

教学要点: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涵咏品味文章的语言;拓展阅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检查翻译(资料上的)。

二、根据课文内容,想象三峡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教学步骤:

1.选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三峡的奇景(教师提醒学生想象要扣紧山水、季节、景物特征,如: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啼、悲凉的渔歌等)。

2.本文对三峡的描写比较客观,作者的感情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来,但是字里行间仍然可以体会到作者丰富的情感。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结合具体景物,说说隐含作者哪些情感?(明确:如写群山连绵、高耸入云,体现了作者欣赏赞叹的感情。他惊叹自然的神奇,盛赞三峡夏日之时的奔放美,春冬之时的清幽美,秋日之时的凄婉美。作者听到凄凉的猿啼,悲凉的渔歌,仿佛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三、品味作者独特的语言魅力(学生见资料)学生齐读这三个句子,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连的特点。)。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3.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山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即从正面摩声,又从侧面引用,以渔歌的凄凉来写猿鸣,手法多变,摇曳多姿。)。

四、拓展阅读:阅读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一诗,请说出它和本文内容上的联系。(明确:诗和课文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为游记散文。文章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歌的第三句相对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五、布置作业:课外阅读《水经注》、《三峡》笔记写在“读书笔记”上。

八年级观潮教学设计篇二

2.会用立方运算求一个数的立方根,了解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

3.了解立方根的性质----唯一性.。

4.区分立方根与平方根的不同.。

5.分清两个互为相反数的立方根的关系,即。

5.渗透特殊---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1.经历对立方根的探究过程,在探究中学会解决立方根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策略.。

3.通过对立方根性质的探究,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分类讨论的意识.。

2.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重点:立方根的概念及求法.。

难点:立方根的求法,立方根与平方根的联系及区别.。

本节内容教学法为:类比法。

八年级观潮教学设计篇三

2011年8月29日。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由声现象、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物态变化、电流和电路五个单元组成。教材从出生起最初感受到的声现象入手,然后再介绍无处不在的光现象、物质的冷热变化、家庭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电现象,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从而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知识就是生活知识的一部分,消除了学生对物理的陌生感、畏惧感,增加了亲切感和兴趣。教材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材中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在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让教师能更好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在实验、插图、练习中,设计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考,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培养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总目标:

1、了解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方向及趋势,学习新的物理教育观念。围绕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教学上要积极实践,积累经验。

2、加强物理观察、实验教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做演示实验或随堂实验;落实学生实验,认真思考和操作;并适当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

3、突出应用物理知识教学,树立知识与应用并重并举的观念。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积极探索开展物理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环节。要尽可能地扩大物理教学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物理实践活动要以问题为中心,初步训练一些科学工作方法,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询、科技制作、科学实验等。物理科普讲座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与物理相关的现代科技常识。

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要注意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

(二)、各章节目标:

“声现象”单元分五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声音的特征”“噪声的危害与控制”“声的利用”。第一、三节主要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和“声音的特性”,让学生声音的产生条件和声音的特性,充分培养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本章在内容上,以大量的图片、想想议议、动手动脑等等感性材料使得形式活泼而且涵盖了多种的有益的信息,让学生更易掌握本章的知识点,使学生初步形成一些良好的思想意识。“光现象”单元主要通过实验,探究光的传播特点、光的反射与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及光的色散等。本章中实验非常多,培养学生动手探究的能力,强调了实验作用重要性。教学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透镜及其作用”单元主要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凸、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眼睛和眼镜”“显微镜”“望远镜”是凸透镜成像的拓展,加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的理解,开阔眼界,同时也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的联系是非常的密切,物理是很有用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态变化的规律,培养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同时还运用了图像法,让学生更易认识物理现象变化规律。

“电流和电路”单元分为两部分,一为静电知识,二为电路知识。要求学生能从能量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通过学生实验探究,了解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和成果共享的喜悦,充分培养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特征”“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平面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温度计的使用及物态变化”“电路的识别和连接”等知识点,它们是解释各种现象的基础,也为今后学习物理知识打下基础伏笔,是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

中段的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电流和电路”中“电路连接方式的辨别和连接”等内容,要求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去学习,需学生有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四、教法和学法。

1、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2、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3、组织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开展探究活动,敢于向权威挑战,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创新。

4、提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按预习-上课-复习三步进行教学,保证科学探究顺利开展。

5、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6、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做好记录。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辅助教学。

七、教学进度。

1、声现象约6课时(1~3周)。

2、光现象约8课时(4~7周)。

3、透镜及其应用约8课时(8~11周)。

4、物态变化约5课时(12~14周)。

5、电流和电路约11课时(15~20周)。

八年级观潮教学设计篇四

本节课《辽阔的疆域》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的第一节,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国士的辽阔和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及其分布。本节课的知识基础性非常强,是学生较为全面了解我国自然国情的重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我国较为全面和基本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为今后的地理知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既是第一章的基础,也是本册书的基础。

由于本节知识基础性强,加之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所以对本节知识的认识和接受较为容易。本节课的内容是认识、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国士的辽阔和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及其分布,其知识特点表现为较强的记忆性,理解性的知识相对较少。因此,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在于对一些常识性、基础性地理知识的.识记上。学习的重点在于迅速识记相关地理知识,在课堂学习中尽可能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做到随堂识记,牢固记忆。

1、认识了解我们伟大祖的优越位置。

2、认识了解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疆域和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其分布。

1、能通过地球仪,找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并能说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能在中国地图上找出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名称及其位置。

1、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认识和识记。

八年级观潮教学设计篇五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竞争与合作都是必不可少的,竞争与合作在激发个人潜能和加快社会进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锻炼顽强的毅力和树立坚定的信心以面对生活中的竞争和挑战,善于把竞争的压力转化为动力,力争上游,懂得以正当的方式参与竞争;同时学会与人合作,锻炼合作能力与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竞争意识,具备参与竞争、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信心,锻炼能够面对竞争中的挫折与失败的良好心理素质,形成正当参与竞争的品质;使学生形成宽容他人、欣赏他人的胸怀,培养乐于与他人合作的品质,形成关心集体、重视集体荣誉、为集体作出贡献的精神。

重点: 认识竞争,以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面对竞争;锻炼学生合作能力与技巧,形成合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

难点:怎样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竞争中的挫折与失败;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创设情境 引出课题

我们这一课就来学习《竞争与合作》,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一点帮助。

(环节1)感受竞争寻找生活中的.竞争(可寻找科技竞争、人才竞争、商业竞争、体育竞争、学业竞争等方面的事件;可以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也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通过学生讲述自己经历过的,看到过的,听到过的竞争的事例,感受竞争时时处处存在,构成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例子,进行一步步解析,引导出引入竞争就获得动力,取得进步。竞争使每个人全力以赴地参与和争取,以实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延伸到集体与国家社会,小到人与人的竞争,大到国与国的竞争,只有竞争才能催人奋进,催国富强。要树立竞争的意识。

(环节2)学会竞争《人生ab剧》

通过选择,加深对各种不良竞争心态的弊端的认识,自我反省,学会以正确的心态和做法面对竞争,清晰面对竞争的压力我们应该怎样做?只有敢于竞争,善于竞争,才能不断完善自己,超越别人。

(环节3)团结合作《五指争功》

(活动目的:从学生喜爱故事出发,引发学生的兴趣。揭示主题--在竞争中还要学会合作。)

在许多情况下,个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还需要依靠集体的合作。正如泰戈尔所说:“唯有具备强烈合作精神的人,才能生存,并创造文明“。

例举团结合作的事例,体会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环节4)实践体验 《集体造句》

培养竞争与合作能力,“一朵鲜花开不出美丽的春天。“孤单的竞争是无力的,竞争呼唤合作。

八年级观潮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赏析亮点:精练、含蓄的题目,对比的写法;精巧、耐人寻味的结尾。

2、探讨人性的美与丑。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赏析亮点:精练、含蓄的题目,对比的写法;精巧、耐人寻味的结尾。

2、探讨人性的美与丑。

教学方法:诵读、赏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早晨我们打开窗,会看到冉冉升起的朝阳,夜晚我们打开窗,又会看到灯火阑珊的都市,今天我们要打开泰格特的小说《窗》,听到的却是一段美丽的谎言,一起感受人间的善恶美丑。

二、赏析“窗”的美点。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这篇小小说发表在了1987年7月号的《外国小说选刊》上,不久入选了中学教材,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可想而知,他一定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小小说是训练作家的最好的学校”,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赏析小说的亮点,通过这篇小说让同学们学会一些写作的方法。请看大屏幕上我为大家提示的亮点(题目、写法、结尾)接下来的时间请大家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一会儿我们一起来一一赏析亮点。

1、题目。

小说为什么以“窗”为题?

明确:《窗》更简洁含蓄,小说的情节紧紧围绕“窗”展开,一语双关,既指病房的窗,也指心灵之窗(美好、丑陋),以窗为题,更能突出主题。

以后同学们在给文章定题目的时候也应该像《窗》一样,精炼、含蓄。

2、写法。

(1)对比。

人物的对比。

明确:靠窗的人:乐观善良、热爱生活、品德高尚(善、美)。

不靠窗的人:自私自利、冷酷残忍、卑劣丑恶(恶、丑)。

孟子曾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莎士比亚也说过:“任何一只猛兽也有点恻隐之心。”小说中的不靠窗病人连一只猛兽都不如,自私心理多么可怕!

看到的景物的对比。

明确:靠窗的人:风景优美。

不靠窗的人:秃墙一堵。

第4、5自然段:描写景色非常优美,充满生机活力,幸福美好。我相信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和我一样对这一部分有很深刻的影响,接下来请大家在我的朗读声中去感受这些美好吧!

明确:更能够突出靠窗病人为病友苦心着想,说明他心地善良,道德高尚。小说中的美景,是靠窗的病人想象出来的,编织的美丽谎言。在自己病重的情况下,还竭尽全力为病友描述窗外的美景。可见他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因为一个心灵里没有美景的人,不会也不可能编造出如此生动丰富的美景。公园美景描绘越生动,我们就越信以为真,我们越信以为真,就越为下文不是公园,而是光秃秃的一堵墙,造成了一种落差。

人物心灵的美与丑,善与恶表现得十分突出。对比手法,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更有力的表现了人物性格。无比赞美高尚的靠窗的病人,无情地嘲讽和鞭挞自私冷酷的不靠窗的病人。我们在《孔已己》和《范进中举》中已学过对比手法,希望同学们在作文时也要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

(2)一波三折。准确地表现人物心理变化和人性的扭曲的曲折过程:

享受--羡慕--妒忌--恨--取代。

3、结尾。

本文的结尾巧妙在何处?

这个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心灵的震撼和思考的余地。这个结尾正是文章最具震撼力的部分,文章到此戛然而止,出人意料而又耐人寻味,这正是“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美国短篇小说作家欧亨利的很多文章都具有这个特点,同学们课下可以阅读他的《最后一片藤叶》、《麦琪的礼物》和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项链》,进一步品味这结尾的无穷魅力。

(1)如果给《窗》的结尾再加两个字,你们猜我会加哪两个字?“活该!”。这是高中时代学习的鲁迅先生写的《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最后一段,一个词成一段,多么有力和痛快。今天被戴婷婷同学借用到《窗》的结尾,由此可见,同学们要多读书,多看书,这样就能在关键的时候将自己所学都用上了。

(2)如果结尾改为“他看到的是一幅幅怡人的美景。”这样的结局仿佛就告诉人们做一个损人利己的、见死不救的人是有善报的,是有好结果的。这就违背了世人的正确的道德观。

三、畅所欲言说感悟。

如果我要大家在你们的微博上每个人发表一条学完《窗》后的感受,你会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四、教师赠言。

一扇小小的窗户,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成为我们窥视灵魂、认识人性的了望台。让我们懂得了只有纯洁的心灵、高尚的人格才能浇灌出绚丽多彩的生命之花,才能幻化出充满生机的、美好、幸福的生活之景。一个人心中没有春天,他的眼中只能是一片荒漠。一个道德卑劣的人是不会找到亦美亦善的境界的。让我们在生活中,用至仁、至善、至美的心灵,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美丽的风景,把他送给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

五、回顾目标。

1、题目含蓄简洁。

2、运用对比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4、结尾要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从课文的学习中去学会写作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

小说的结尾戛然而止,原来窗外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请大家发挥想像力,续写一段情节,要写得既有创意,又切合小说的中心意思。

八年级观潮教学设计篇七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验与分析男女生交往过程中的现象,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异性同学,明确男女生交往的必然性,树立健康的异性交往观念。

2、能力目标:掌握男女生交往的恰当方式。

3、知识目标:了解男生和女生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与友谊。

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均在于:男女生应当如何以恰当的方式正常交往。

讨论法、活动法

(一)兴趣导入

(出示两组照片:一组是两张婴儿的照片,另一组是一张男女中学生合照的照片)

师:两组照片哪一组更容易区分性别?为什么?

学生回答: 略

师:进入中学以后,同学们会悄悄地发现无论自己还是周围的同学在生理上都在发生着变化,因为你们已处在青春发育期,生理上的成熟使性别特征也越来越明显,男生更像男生,女生更像女生,让我们今天一起走近“男生,女生“。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7页第二单元第三课。

出示课题(板书):男生女生

(二)自主探究

(播放歌曲《我是女生》,出示歌词)

我是女生,漂亮的女生;我是女生,爱哭的女生;我是女生,奇怪的女生......

师:这首歌是女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男生心目中最欣赏什么样的女生?女生又欣赏什么样的男生呢?请同学们填写课本37页探究园里的问题。

(男生和女生分别请3--4个发言,老师做适当的记录)

师:虽然刚才同学们用的词汇不完全相同,但总体上看勇敢、宽厚、坚强的男生和热情、善良、温柔的女生最受异性同学欢迎,我想这和同性同学的观点也是一致的`。同学们思考一下,你们是怎样形成欣赏这样的男生/女生、不喜欢那样的男生/女生的印象的?(过渡到男女生交往的问题)

小调查:小学是女子学校或男子学校的同学有多少,有没有从未和男生说过话的女生或从未和男生说过话的女生。

师:同学们在学校不可避免地要和异性同学进行交往,但异性同学毕竟存在性别和个性的差异,请每位同学们讨论在与异性同学交往当中遇到过哪些烦恼和困惑,男女生交往的恰当方式是什么?然后请各小组长搜集并归纳本小组的意见,进行发言。(10左右分钟,老师做相应的记录)

师:同学们的这些烦恼和困惑一定是在具体的事情中产生的,能否通过小品的方式表现出来,并用你们认为的恰当方式处理这些烦恼和困惑。

(三)讨论好动:男女同学该不该交往?

论点一: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与异性交往是长大以后的事情。

论点二:中学生还不成熟,不懂事,不具备与异性交往的条件。

论点三:与异性交往很容易发展为“早恋“,使中学生犯错误。

论点四:中学生与异性交往是少数学生的行为,“好学生“不应该仿效。

论点五:中学生与异性交往没有什么好处。

(四)热点探究

男女生之间应如何交往呢?然后请各小组长搜集并归纳本小组的意见,进行发言。(10左右分钟,老师做相应的记录。过渡到男女生交往的方法)

师:根据各小组的意见,男女同学交往的恰当方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a、自然大方,合作互助(打出字幕)

男女生既不能故意压抑和异性交往,也不能交往过密,举止亲昵,应自然地、落落大方地进行交往,建立纯洁的友情。男女同学之间的友谊不宜只在个别人之间建立,而应该在集体活动中发展,应尽量扩大交往的范围,这样才会有更多机会了解各种禀赋、气质的异性同学,这样也可避免他人误会。同时男女生本身并无性别优劣,在生理结构、性格发展和思维方式上各有所长,要做到取长补短,学会互助合作,才有利于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b、相互尊重,文明用语(打出字幕)

交往时男女同学都要学会尊重对方,包括尊重对方的人格,尊重对方的意愿。交往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语言艺术,一句话能把人逗乐了,也同样能把人惹恼了,在男女生交往中特别要注意这个问题。男生自尊心强,女生不要出言不逊,伤害男生;男生也不要大大咧咧,不小心得罪了敏感的女生,更不能利用体质方面的优势欺负女生。

c、自尊自爱,把握尺度(打出字幕)

每个人都很爱护自己的尊严和名誉,珍惜自己的人品和人格。懂得自爱,才能赢得对方的尊重和友情。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常常不由自主地注意异性,渴望与异性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同时希望自己也能够得到异性的注意与肯定,这种情感是正常的,如果能够正确引导,男女生之间的友谊依然可以保持纯洁美好。但如果过早地陷入爱河不能自拔,等于提前品尝未成熟的果实,滋味肯定是苦涩的,不仅不利于学习,而且对身心健康、家庭关系、人际交往都有影响。要进行符合年龄身份的交往,掌握好与异性同学交往的技巧和尺度,男女同学都要学会自爱。

花季的情感是一种美好的情感,然而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毁了自己的一生。人生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使命,我们千万不可以在春天就挥霍夏天。莫让情感航船过早靠岸。

八年级观潮教学设计篇八

1、了解东北地区人口的分布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记忆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3、通过阅读闯关东来了解东北地区人口迁移的情况。

4、了解长春市、沈阳、哈尔滨等东北的主要中心城市,掌握它们的工业优势,比如长春市我国汽车工业的`“摇篮”等。

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

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的分布。

导入:播放《家在东北》音乐,这首歌激昂欢快,催人奋进,从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学生倾听、歌唱《家在东北》欣赏东北地区的图片。

自主学习:自学课本,对课本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31—35面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填空。

2、举例说明哈尔滨是一个具有“异国情调”魅力的城市;结合有关知识,解释哈尔滨具有这种独特的异国情调的原因。

八年级观潮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掌握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从而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了解唐代人物画概况。

教学重点:欣赏、讨论画中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是细节的描写。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唐代仕女画中的人物造型与其他时期人物画造型的比较,以及和西方古典绘画中的任务比较,在感性的理解学习中,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情操和认识唐代仕女画所达到的高度成就及艺术和历史文献价值。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教科书等。

学具准备:收集来的资料、教科书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多媒体播放《武则天》影视片段。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剧中人物的体型、服饰、动态等。引出问题:

1.剧中讲述的是什么朝代的故事?

2.剧中妇女的体型是胖还是瘦?她们穿戴的服饰有何特色?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我们来看看唐代的画家是如何体现他们当代的生活片段的。请同学们看屏幕。(板书课题)。

播放课件的《捣练图》全图。

(一)这是典型的中国古代仕女画,

问题:什么是仕女画?

它以中国传统的长卷形式,表现了唐代宫廷妇女用木杵捣练、熨烫和缝纫的劳动场面。

问题:

1.什么是捣练?

2.什么是熨烫?

3.这幅画的作者是谁?

4.据传这幅画是宋徽宗赵佶的摹本,那赵佶是谁呢?

引导学生通过教科书或其它途径查找作者张萱及周昉、赵佶的生平及艺术特点。可在课前安排学生通过上网或有关书籍收集更多资料。

学生解答“仕女画”。

学生解答“捣练”、“熨烫”。

学生查找资料,认识张萱、周昉、赵佶及相关背景。

(二)共同探讨,解读《捣练图》。

2.画家十分注重构图的技巧,着重刻画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注重细节描写,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把这些细节找出来。(播放一段古典音乐)。

些细节的刻画非常真实、生动而富有生活情趣,使互相对称的构图不致呆板。

3.人物的.造型(丰颊肥体)及其衣着的设色,与同时期的女性人物雕塑和绘画的造型完全一致,是盛唐时期的典型风格。

请同学们比较教科书中那三幅同时期的女性形象的画作。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

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细节描写,派代表描述。

学生对比相同时期和不同时期女性的形象及服饰,畅所欲言。

唐代人物画中人物造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教师再播放一组西方古代人物画作品,提出问题:

《捣练图》与你了解的西方古代人物画相比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对这幅作品是否有新的、不同的认识?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如学生可能问:为什么唐代仕女画中的妇女都是“丰颊肥体”的?(教师启示学生从唐人和今人的审美标准进行比较。)。

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或发表个人观点。教师归纳。

评价与小结这幅画着重刻画人物的动作姿态,注重细节描写。体现了中国古代工笔人物画独特的表现形式,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唐代仕女画所达到的高度成就。它对于了解唐代宫廷妇女的劳动生活,特别是她们的服饰,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课下自己查找相关资料,写一篇关于唐代人物画与不同朝代人物画以及与西方古典人物画比较的小论文,要求:1.要有自己的观点。2.条理清楚,语句通顺。3.字数不少于500字。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从而更加喜爱美术,更加珍惜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

理解“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这一基本认识。

教学难点:

美术作品与特定时代文化的联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得的。即便文字出现以后,也需要造型实物提供直观的印证。所以,一件美术作品不仅仅是由美术的意义,而且能够代表一定的文化特征,所以我们说“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因此,我们在接触一件美术作品时,不仅要从审美的角度加以欣赏,而且要善于发掘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簪花仕女图〉〉唐代周昉。

提问:

1.从作品仕女的姿势造型中,你能看出表现了什么样的生活内容?

2.从作品仕女的华美服装和精美的手饰中,你觉得唐代纺织技术与工艺水平如何?

3.从作品描绘的仕女面庞、体态、你能说出当时对女性的审美观吗?解释:

2.从画中描绘的轻纱薄翼般的华美衣裙,反映出唐代的纺织技术和工艺水平已是相当的高超。

3.反映出当时对女性美的审美标准是丰腴,而非我们当代苗条。

与同学讨论,共同探讨几件作品的文化意义。

1.〈〈舞马衔杯纹银壶〉〉是传统的中原样式吗?

2.从〈〈三彩骆驼载舞俑〉〉中的人物的面目特征来看,他们是哪里的人?

分组讨论书中作品,教师提出要讨论的问题。

服装组的图片讨论。北京街道的图片讨论。

建筑图片讨论。岩画的图片讨论。传统工艺品图片讨论。

每组代表分别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通过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从而更加喜爱美术,

更加珍惜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将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与美术知识结合起来,提高对问题的整体认识和综合思维能力。

手绘线条图象----物象的多视角表达。

1.在对手绘线条表达物象多视角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从多视角观察事物的习惯,全面、整体认识事物的能力和理解分析的能力,培养综合能。在绘画和设计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

2.初步掌握用手绘线条表达物象的多视角的方法,表达物象的多个角度,对物象有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分析法、分析法。

教学重点:

对物象进行多视角观察后,能够对物象的结构、方位有明确的认识。教学难点:

对物品的平面、正视、侧视图中所画的各个局部,能从空间上有正确的理解。教学过程:

1.物象多视角”的理解。

(1)实物举例。

教师拿一个实物,如水壶、汽车模型,将他的前面、侧面、背面多角度让学生观察,看同一物体不同角度的特征。让学生说出物体的组成部分、结构关系,可以用简单的线条将物体的各个角度勾画出来。

2.共同研讨。

对物象的多视角的;理解与表达的意义。

a.你很熟悉的同学、老师,他们的正脸你认识,看到侧脸你也不会认错,他们的背面也认识。为什么?因为你对他们了解记住了他们的特征。因此,只有只有全面了解物象,才能更深刻感受物象。

八年级观潮教学设计篇十

1、知识与能力:了解沈从文;掌握“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结构,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唱歌场面的内容与特点,体会作者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

三个唱歌场面的内容和特点。

人物描写的方法。

这是一篇表现云南民俗的散文,采用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想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需要预习展示反馈三个课时才能完成。由于比赛形式与时间的限制,我对文本作了相应的处理,采用边预习边展示的形式进行教学。

语文教育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得到听说读写能力的良好训练,培养学生各种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为了体现新课标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采用阅读写作、赞赏激励的教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法。

预习展示课。

阅读写作法、赞赏激励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一、课前准备:小组建设,分发学案。

(1分钟)二、导入新课。

老师唱着歌进入课堂,“月亮出来亮弯弯,亮弯弯……”同学们熟悉这首歌吗?它就是云南民歌。要想对云南民歌有更多的了解,下面我们来学习沈从文的散文——(板书课题:云南的歌会)。

(1分钟)三、明确学习目标、展示要求与课堂评价(小黑板准备)。

1、学习目标;三个唱歌场面的内容与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2、展示要求:积极发言,声音洪亮,尽量脱稿。

3、课堂评价(只要你大胆发言,说对说错都没关系。)。

二、合作交流,展示提升。

(一)整体感知,展现你敏锐的感悟力。

(1分钟)1、感知歌会: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尽量用四字短语回答)。

第一种形式:山野对歌。

第二种形式:山路漫歌。

第三种形式:村寨传歌。

(二)探究质疑,提升你的分析理解力。

(5分钟)(1组)1、说歌会: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歌会形式,对有关文段深入阅读,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有不同意见可以展开辩论)。

温馨提示:我喜欢的是第种歌会形式,是因为。

(山野对歌:才情智力的大比拼山路漫歌:自然、淳朴的本色美村寨传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隆重:人多、时间长、盛妆))。

2、品读歌会,体味云南的美和作者的感情。((1)——(4)分组讨论,2分钟准备)。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结合文章中所做的标注和提示反复研读课文后,进行回答。

(3分钟)(2组)(1)文章第四段对云南优美的自然风光有精彩的描写,请同学们认真研读后作答,这里写出了云南的景美。

(4分钟)(3组)(2)文中写了三种类型的人,年轻妇女表现了外貌才情美;赶马的女孩子表现了青春活力美;吹鼓手(歌库)表现了内在智慧美。

(4分钟)(4组)(3)从演唱内容与特点方面看,第一种歌会形式美在以情歌、故事进行对歌,比赛才情智慧具有对抗性,第二种歌会形式美在景色迷人的山路上唱山歌,淳朴自然,充满情趣,第三种歌会形式美在场面宏伟,气势壮观,是传歌的盛会集中体现了云南的歌美、民俗美、人情美、艺术美、文化美。

(1分钟)(4)从文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云南人美、歌美、景美、民俗美、人情美、艺术美、文化美的赞美之情。

(3分钟)(5)现在云南遭受罕见的干旱,读过课文后,你想对云南人民说点什么?你对云南人民有怎样的'希望?(话不在多,能表达真情就行)干旱是暂时的,你们一定能克服困难。我希望你们的歌声依然美,生活依然美,明天会更美。

(三)写作实践。

(2分钟)1、学过课文后,你能把云南比喻成什么,最好用排比造句。

云南是诗歌的家乡,云南是民歌的世界,云南是民歌的海洋。

云南是山鸟的天堂。

(8分钟)2、文章写人很有特色,比如写年轻妇女,描写了云南年轻妇女的性情,脸庞,白白的糯米牙,穿着打扮,特别是抓住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特色来描写她们的衣裤、围裙、鞋等美丽的装饰,赞扬了云南整个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妇女的勤劳、美丽和智慧。

学习课文写人的方法写写你身边最熟悉的一个人,男女老少不限,能抓住其外貌持征用几十个字刻画出来即可。

头戴一顶美羊羊图案的红色狗头帽,穿一件白碎花红棉衣,脚上一双火红色套鞋。听到做操的广播响起,小鸟一般飞向操场的,就是我那未满三岁的大头儿子。

三、小结,宣布课堂评价结果。

云山野对歌歌美。

南人美。

的山路漫歌景美。

歌民俗美。

会村寨传歌文化美。

八年级观潮教学设计篇十一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知识目标

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德育目标

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1.诵读教学法。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张开联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4.讨论法。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2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指导学生自读《使至塞上》,品味诗歌的人情美、风物美。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一些应注意的词语: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

2.要求学生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如“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要求学生仔细听读,订正不恰当的读音和节奏。

4.学生齐读。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3.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逐句解释如下: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第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选两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4.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1)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

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2)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5.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6.深层探究

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可提供另外两首田园诗帮助学生理解。

7.学生默写《归园田居》(其三)。

1.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流连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的最大的艺术特色。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选择一首意境雄浑开阔的古曲作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大声读诗,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1)教师提示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疏通诗句。

(2)选两位同学概述诗意,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出使边塞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觉得自己好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好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自己一路跋涉,看到的沙漠中特有的景色。“萧关逢侯骑”,进了萧关却没有遇见将官。“都护在燕然”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作战呢。总言之,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边塞奇丽壮阔的景象,也写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

4.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诗情画意。

(1)学生朗读诗歌。

(2)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多媒体显示边塞奇丽风光,帮助学生想像。

选两位同学描述诗中的画面,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3)名句赏析

提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体会。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多媒体显示:

学生明确: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4)体验诗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沉吟品味,明确:“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圆”“直”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5.学生默写全诗。

学生齐背两首诗,默写两首诗。

让我们在吟诵声中结束对两首诗的学习,以此表达对诗人的崇敬之情吧。

预习《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

八年级观潮教学设计篇十二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乐于制作弹簧测力计,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方法既是此节的重点,又是此节的难点。

1课时。

一、引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或接触到一些有趣的物体。它们在被挤压后,形状或体积会发生变化,但一旦撤消挤压,它们就会恢复原来的形状;而一些物体即使撤消挤压后,它们也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样貌。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日常所见、所用,找找哪些物体能够恢复形状?哪些物体不能恢复原貌?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

介绍弹性和塑性的概念,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二、新课教学。

1、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通过讨论使学生对弹性有更进一步的理解,通过发表见解,培养学生语言表述能力。

表扬学生的讨论,并鼓励学生利用手上的器材,进行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归纳结论。

引导学生分析一个完整的弹簧测力计还需要些什么?

学习要求:

(1)学生制作简单的弹簧测力计(参考课本p8《弹簧测力计及其结构》内容。)。

(2)学生学会使用测力计。

(3)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弹簧测力计并用此测力计进行测量、记录数据。

(4)学生根据自己的制作和使用过程,总结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并积极回答。

(5)启发并引导学生指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6)教师指出市场上用的各种测力计及秤都是利用在弹性范围内,弹簧受的力越大,弹簧的伸长越长的原理制成的`。

3、怎样用图表示力。

教师引导学生参照课本力的图示,用一段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支出箭头方向代表物体所受力的方向。

找出错误的力的图示演示图,并指导学生分辨力的图示和受力图的区别。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

1、弹性和塑性。

2、弹力产生的条件。

3、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4、制作和使用弹簧测力计。

八年级观潮教学设计篇十三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2、合作调查能力、搜集整理能力、创造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

2、自学讨论法、行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感受.热爱吆喝这门艺术。

2、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抢救工作做一点贡献。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2、每人模仿一两句旧时的吆喝声,并适当作出评价。

【教学目标】。

1、交流学生调查或搜集到的旧时各种吆喝,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学习鉴赏创作吆喝这门艺术,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写法。

【具体步骤】。

一.说说吆喝。

1.以谈话的方式引出话题--吆喝。

学生交流各自所收集到的吆喝声。

1.欣赏带有浓郁的`北京特色的吆喝声。(听录音)。

2.模仿你认为不错的吆喝声,挑战你认为会更不错的吆喝声。

三.创作吆喝。

1.学学作者介绍的有关吆喝的声调音韵节奏等,为创作吆喝作准备。

2.让学生发挥自我创造的能力,为某种商品创作一则吆喝的广告。

四.整理吆喝。

1.学习本文作者写作思路及材料安排的有序性。提出感悟,疑惑,全班进行交流。

2.写一篇介绍本地吆喝的文章,为抢救工作做一点贡献。(第二课时)。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91133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