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改进的空间,从而不断提升自我。总结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使读者容易理解。以下是一些精选的总结范文,通过阅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总结的要领和方法。
植树的季节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树对人类的贡献。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认识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4、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热爱树的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
1、读一读:
师:这首诗歌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树是人类和动物的朋友。
师:对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人人都应该栽树,爱树。那么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现在是春季。
2、引出课题:
3、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自由读课文,圈画出不认识的生字。
·师范读,在不认识的字上做上记号。
·再自己读一读,注意生字读音。
·请学生讲一讲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汇报:
·教师归纳:
·读文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条中的15个生字。
·指名读,并读出音节,组出词语。
·小组内互教互读生字,记忆生字。
·小组比赛读生字,评出优胜小组。
·读课文。
·找学生读课文。
·评价他读的怎么样。
·齐读课文。
·指导书写生字。
·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
·认读,你能组成哪些词?
·扩词训练。例:植:植树、植物场:广场场地操场。
·用字、词说话练习,你能用这些词或说一句话吗?
例:植树: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到公园去植树。
整齐: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迎接检阅。
·观察每个字容易被写错的地方。
生:(葱:不要忘记“点”)植:不要少写一横。
生:培:不要写成“陪”
·学生试写,重点指导“整”“葱”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生:我学会了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生:要爱护树木,不乱砍树木。
生:植树能美化环境。
植树的季节教学设计篇二
1、认识15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课文内容,知道植树的好处,体验植树的快乐,感受自己象小树一样成长。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5个生字。
2、感悟课文内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引出课题。
1、出示图片:画面上画了什么?你了解到了什么?
2、出示课题:我们去植树
3、齐读课题,教师重点指导“植”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文,找一找哪些读音自己读不准。
2、听老师范读课文,学一学自己读不准的字音。
3、自己在课文中找到要求认的字,并画出词语,再读一读。
4、出示词语卡片进行认读,再出示会认字的卡片进行认读。说说你记住了哪些生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5、再读课文,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字的读音?
三、解读课文,朗读课文。
1、读一读第一段,你了解到什么?
(1)、我们是怎样种树的?
(2)、边看图边读,你有什么感受?
2、你们想到哪儿去种树?快读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从马路、小山、河岸的话中你们体会到什么?
(2)、教师引读,听了这些感谢的话你们会怎么说?
(3)、表演读。
(4)、练习背诵。
3、自由读第三四自然段,你又了解了什么?
(1)、小树给我们带来哪些快乐?
(2)、我们和小树之间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3)、快带着快乐读读课文吧。
(4)、试着背一背这两个自然段。
四、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想法?
第二课时
1、会写八个会写字,学习新笔画。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5个字,会写8个生字。
2、感悟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准备活动。
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用什么方法汇报上节课你的收获?怎么汇报?
2、汇报。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3)、读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
二、识字写字。
1、抽读识字卡片,开火车读。
2、抽读识字卡片,指名读后齐读。
3、观察这些字,你能为它们分分组吗?
4、按笔顺写一写这些字。
5、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6、写字指导。
(1)、观察“洒”字,哪两笔最难写?是怎样占格的?
(2)、动笔写一写,边写边订正。
7、其他字的书写练习。
(1)、强调书写姿势和书写习惯。
(2)、课堂巡视,个别辅导。
板书设计:
2我们去植树
栽端铲洒
我们小树
植树的季节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阅读,结合搜集的资料和教学挂图,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课文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学习过程中,从课内外资料了解植树造林的重要性,激起对植树造林的强烈愿望,以及对保护环境的初步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分析理解喜欢植树的原因。通过搜集资料,小组讨论等深刻感知树与人类共生共息的关系,激起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
搜集资料,关于毁坏山林的危害,植树造林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孩子们,你们知道到哪个季节最适合植树吗?(生:春天)导出课题,(春天是)植树的季节。
二、新课教学。
(一)学习第二段,指导朗读。
1、自读课文,找出课文哪一段写春天适合植树的原因,并汇报;
2、(cai春雨图,理解“一场一场”,“湿漉漉”)。
细密的春雨洒落到地上,把泥土浇得(湿漉漉的)。
春雨那么细小,怎样才会把泥土浇得湿漉漉的呢?
3、(cai太阳图)“暖暖”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憋气小游戏,把握“呼吸”的感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齐读第二段。
(二)了解植树的过程。
1、范读课文第三段。多么美好的季节啊!我和少先队员们一起到郊外植树。(cai图)。
2、想和老师一起植树吗?拿出铅笔,自读该段,一边读,一边勾画表示植树动作的词。
4、理解比喻句“风吹着我们的红领巾,像小小的树开放了一朵朵红花。”
5、结合图,把握植树的心情,有感情地齐读第三段。
(三)分析、理解植树的原因。
1、少先队员们为什么那么喜欢植树,课文那些段落告诉我们原因(生:找到4、5自然段)。
2、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一边听一边思考,为什么“我们”喜欢植树。
3、理解“再过十年、二十年,小树就能撑起高大的伞”,引读该段第二句。
4、(cai图)感受生活的美好,凸显父辈种树,后人受益的道理,激起孩子的感激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6、小组合作学习,假如爷爷、爸爸没有种树,或者从现在起我们就不植树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讨论结果,充分体会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7、怎样才能避免这些灾难呢?你有哪些好办法?(生汇报交流)。
9、小结:看来,孩子们都深知树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朋友,而我们现在植树,不仅是“为了现在,也是为了将来”
10、引读第6自然段。“所以,一定到春雨的声音……春天总是我们植树的季节。”
(四)感情升华,培养植树造林的意识。
1、孩子们,明年春天,明年植树节,你们想干什么?
2、你想对自己亲手种好的小树说什么?
植树的季节教学设计篇四
4、引出课题:对了,植树的季节到了。让我们共同来学习《植树季节》。5、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
1)画出生字词待教。(2)讲一讲读懂了什么?、3教师简笔画一棵小树,教师动情地描述:今天我们有来种下一靠小树,希望大家能用心地学习,为小树提供知识养料,让小树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
三、品读课文。
1、教师提问导读:春天是植树季节,文中哪个自然段写出了春天的美好?请大家找一找,再认真地读一读。
(1)指名反馈,读课文第2自然段。
(2)说说,从第2自然段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
(3)学生自由发言,引导体会:春天里,春雨滋润着大地,阳光温暖着大地,是一个最适合万物生长的美好季节。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读出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2、教师小结、导读: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让我们赶快趁着这大好春光去植树吧!
(1)指名读课文第3自然段。(2)文中对“我们”进行了哪些动作描写?请用笔画出来。
(3)指名反馈。
(4)教师小结:文中只用了四个动作词就写出了“我们”种树的。
过程能够,这四个动作词用得太准确了,让我们回到课文中把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5)学生齐读第3自然段中的第一、二两句话。
(6)教师导言:植树虽然辛苦,但“我们”的心中却充满快乐,当风吹动“我们”的红领巾,仿佛是树上开放了红红的花朵。
(7)学生再读课文第3自然段,读出种树的快乐。
(8)理解文中的比喻句,将“红领巾”比作“一朵朵红花”,表达了“我们”对小树苗的祝福与期待,有写出了“我们”愉快的心情。
3、教师设疑导读:“我们”为什么要种树呢?大家能否从第4自然段中寻找到答案?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
在郊外植树,这里将是一片青葱翠绿。
(3)教师小结:文中的介绍让我们知道了植树可以绿化山林,可以为人们遮阴乘凉,可以。
美化环境,看来,植树的意义真大呀!
(4)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5自然段,读出对树木的喜爱、对未来的憧憬。
四、拓展延伸。
1、交流课外查找的资料,说说植树造林还有哪些好处。
2、教师小结:植树有这么多的好处,难怪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
“我们“都积极地参加植树造林。在这里,教师要送给大家三句名言警句,请读一读,记一记。
(1)十年树木方成材。
(2)毁树容易种树难。
(3)前人种树,后人乘凉。3、学生回到文中,练习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
参天大树。
六、布置作业。
1、亲手栽种一棵小树。
2、设计提醒人们保护树木的广告语。3、选用课时作用优化设计。
植树的季节教学设计篇五
临近《植树的季节》,作为教师要如何备课呢?下面是由百分网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植树的季节》经典教学设计,喜欢的可以收藏一下!了解更多详情资讯,请关注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
1.认读本课的16个生字,规范地书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发散思维,展开述说。
〖〗
1.师:小朋友,春天来了,你喜欢在这美好的季节里做些什么呢?(放风筝、到野外春游等)
2.师:看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呢?出示课件:春天到了,一群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到郊外植树。
3.师:他们都在植树。可是,怎样才能把刚才看的'录像说得更具体、更美一些呢?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作家刘湛秋写的一篇文章《植树的季节》吧。
1.师:请大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读读课文,遇到不懂的生字想办法认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2.(指名读课文,学生相互评价,相机纠正错误的读音。)师:相信其他同学一定也能把课文读通顺了,下面和你的同桌一起,再把课文好好读一遍。
1.师:谁发现刚才录像里看到的可以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来描述呢?(第2、3自然段)
2.课文怎么写的,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3.你觉得课文写得好吗,为什么?(学生品读,老师点拨。)
(1)(课件出示:一场一场的春雨,把泥土浇得湿漉漉的。太阳暖暖地照着,热气从土地里冒出来,仿佛整个土地,开始了呼吸。)
师:树木的生长需要雨水的滋润和暖和的气温、阳光。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美丽的春天为什么是植树的季节。难怪小朋友们开始了植树,作者把春天写得多么美丽温暖呀!
(2)(课件出示:风吹着我们的红领巾,像小小的树开放了一朵朵红花。)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吗,老师很喜欢这一句,猜一猜,为什么?(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师:是的,作者不但将它写得很美,很形象,还在巧妙地赞美少先队员们植树呢。我们带着赞美的语气再来读一读吧。
4.我们把课文前三自然段一齐来美美地读一读吧。(播放录像,齐读课文)
1.学习课文4―6自然段。
师:小朋友们知道了为什么春天是植树的季节,知道了我们是怎样植树的。你还想知道什么?(生说)好,我们看看课文第4―6段又写了什么。
师:请小朋友分小组合作学习,看看学习要求。
(1)各小组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讨论。
(2)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
(3)讨论:在植树的季节,你想对小树说些什么?
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并分题分组汇报。
汇报第一点:分组读课文,释疑、理解“纳凉、采伐、屏障、制服”等词语。
汇报第二点:读懂了什么?(板书:纳凉、采果子、采木材、空气新鲜等。)
汇报第三点:(出示课件:植树后小朋友在树下牵手庆祝,载歌载舞。)这时,你想对小树说些什么?(引导学生运用新学的词语表达对树木的感激之情和自己的期盼之情。)
2.老师总结。指板书,引读课文4、5、6自然段。
小朋友们通过合作学习,懂得了“我们”喜欢植树,是因为(生接书上句子)路旁的人就能……荒山就能……就能……我们知道……我们喜欢植树,因为……当山野长满树木,大地就有了……风沙就会……空气就会……泥土……河水……我们知道……是为了现在,也是为了将来,更是为了我们爱护生存的环境,为了我们的美好的生活。
所以……所以,春天总是我们植树的季节。(板书:春天总是我们植树的季节)
1.师:读到这里,老师想起了书中第27页的一首诗歌《记住》(课件出示诗歌,老师配乐朗诵)
植树的季节教学设计篇六
1、学习课文,了解树对人类的贡献。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认识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4、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热爱树的感情。
·导入:
1、读一读:
师:这首诗歌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树是人类和动物的朋友。
师:对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人人都应该栽树,爱树。那么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现在是春季。
2、引出课题:
3、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自由读课文,圈画出不认识的生字。
·师范读,在不认识的字上做上记号。
·再自己读一读,注意生字读音。
·请学生讲一讲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汇报:
·教师归纳:
·读文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条中的15个生字。
·指名读,并读出音节,组出词语。
·小组内互教互读生字,记忆生字。
·小组比赛读生字,评出优胜小组。
·读课文。
·找学生读课文。
·评价他读的怎么样。
·齐读课文。
·指导书写生字。
·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
·认读,你能组成哪些词?
·扩词训练。例:植:植树、植物场:广场场地操场。
·用字、词说话练习,你能用这些词或说一句话吗?
例:植树: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到公园去植树。
整齐: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迎接检阅。
·观察每个字容易被写错的地方。
生:(葱:不要忘记“点”)植:不要少写一横。
生:培:不要写成“陪”。
·学生试写,重点指导“整”“葱”。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生:我学会了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生:要爱护树木,不乱砍树木。
生:植树能美化环境。
植树的季节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
17、118页例。
1、例2。教学目标: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收到热爱劳动,保护环境的教育。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律。教学难点:
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具准备:
尺子、树、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教学“间隔”1.猜一猜。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则谜语你们想猜吗?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是什么呢?(手)。
2、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到处有数学。请你们伸出一只手张开手指,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5个手指,4个空)这4个“空”也可以说成4个“间隔”,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4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手指之间呢?(请生在自己的手上指一指)2个手指之间呢?(全班一起找)通过刚才我们找手指数和间隔数,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少1。)。
师:你们真聪明!发现了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像这类问题其实就是——植树问题(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小黑板出示:
同学们在20米长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探究植树的方案。(3)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作品。2.师小结各种方法,并板书。
3、尝试应用。
小黑板出示题目:
同学们在100米长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真能干!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存在许多类似的植树问题.学生完成例二后的做一做。
小结:同学们真棒!不仅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找到植树问题中当两端都栽树时棵数=间隔数+1,只栽一端的话:棵树=间隔数;两端都不栽的话:棵树=间隔数-1;而且还运用规律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其实植树问题里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如植树时有时需要一头栽一头不栽,在圆形的球场一周栽树的问题等,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特点。
植树的棵树。
间隔数。
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两端都栽:
棵数=间隔数+1只栽一端:
棵树=间隔数两端都不栽:
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种、两端不种、及封闭图形。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我所执教的这节课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是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通过课前活动,以大家都熟悉的手为素材,从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感知间隔数与手指数的关系。
二、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
四、多角度的应用练习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创设浅显易懂的生活原型,让数学走近生活。
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课前活动时,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手指并拢、张开的活动中,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然后做快速问答的游戏,使学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间隔和点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体验探究之乐。
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生活情景图引入后学生动手操作出示实例图示,引导学生在观察、点数形象图形后进行对比,发现两端植树时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当学生对实物图有了清晰的认识后,教师将形象的图形抽象成线段图,让学生在脱离实物图后,依然能够发现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学生直观的体会到了植树问题中相关的量,在观察思考后学生则进一步验证了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利用学生资源,加强生生合作。
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生生之间的差异是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应在小组交流的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合理的利用。
不足之处是:
1、自己的普通话不过关。
2、时间没掌握好,学生合作探究时花费时间长了,导致延时。
植树的季节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认识17个生字,学会写9个汉字。
2、能用喜欢的方法去识字,并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用喜欢的方法在阅读中识字。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树的资料,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探讨。谈论话题“有关树的知识”。通过同学们的谈论,不难看出树是人类的好朋友,这节课我们便来学习一篇关于植树方面的课文。
二、新课。
(一)自学。
初步感知,阅读中自主识字。
1、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会。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二)识字。
多种方式识字。
1、同桌相互交流,把熟字与不熟的字进行分类。
2、认读生字、词。不熟的字再认。
3、同桌相互考查认字情况。
(三)交流。
整体感知课文。
1、练读,读准字音。
2、小组内合作,选出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四)诵读。
读中悟,悟中读。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用不同方式读文。
(五)评价。
全方位评价。
1、在小组合作读文时,组内成员相互评价。
2、在全汇报读文时,全班范围内进行评价。
(六)写字。
自学易学的生字。
1、认读9个生字并扩词。
2、自主找出易学会的生字。如“植、扛、培、队、齐”。同桌交流学习。
3、观察田字格中的位置,练写生字。
(七)练习。
1、组词,看谁组得多。
树叶树树。
2、读一读、背一背《咏柳》。
第二课时。
(一)交流。
读中悟,悟中读。
1、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把你最喜欢的自然段读经同桌听。
3、谁能把描写“春天”的那个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画出小树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4、谁来读读“少先队员是如何种树”那一自然段?画出你认为很美的句子,再读一读。
5、读第4、5自然段,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要植树。
6、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二)写字。
自主合作学习生字。
1、认读剩余的难字并扩词。
2、“向困难挑战”:看看谁能学会这些难字。
重点指导:场的右半部是,荒中间部分是亡。葱中间的点不要丢掉。
3、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认真练写。
(三)练习。
1、照样子写一写。
我们和老师一起去种树。
我们和一起去。
我和小树是好朋友。
我和是。
讨论:说说树的作用。你想对小树说些什么?
植树的季节教学设计篇九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07页例2及相关内容。
1.建立并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2.通过画线段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尝试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建立并理解“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课件。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情况,谁能说一说是用怎样的数学模型解决这类问题的?(棵数=间隔数+1)能快速地完成下一题吗?(课件出示题目)。
指名回答:60÷3+1=21(棵)答:一共要栽21棵树。
再来看看这一题(课件出示例2)认真思考,这两个题目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例2是在例1的基础上教学的,对已学知识的复习是为了找准知识迁移的“原点”,为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
教师: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你的发现吗?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指名汇报)。
预设1:准备题是一边,例2是小路两旁。(追问:在图上该如何表示?)就是有两条线段。(怎么计算?)只要先算出一边的树木数量,再“×2”就可以了。
预设2:准备题是两端都栽,例2是两端不栽。(追问:你能通过示意图说说为什么吗?)因为小路的两端都是场馆。
教师:这个题目该如何解决呢?你想到了什么方法?(可以先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请你在草稿本上试一试。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题意,引导“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来”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该环节的设计还重点突出了对“先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再将规律应用于问题的解决”这一数学方法的迁移。
指名回答,过程预设:
1.先画一个简单的线段图看看,以20m长的线段为例,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间隔数+1”,需要栽5棵树。
2.同样长的线段,在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下只需要栽3棵树,也就是说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教师追问:可以用怎样的数学模型表示?)棵数=间隔数-1。
60÷3-1=19(棵)19×2=38(棵)。
答:一共要栽38棵树。
教师追问:为什么要“×2”?(因为小路两旁都要栽树)。
教师小结: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题目的解决过程。通过与例1中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相比较,采用同样的方法得出了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即棵数=间隔数-1。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促使学生自主探索,经历了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对数学思想的渗透也在知识的'迁移和转化过程中得到了体现。在教学实际中,可结合“你能用不同的方法对这一数学模型进行验证吗?”这一问题,进行开放式的教学实践,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探索出规律。
教师:利用这一数学模型,还能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
1.一条走廊长32m,每隔4m摆放一盆植物(两端不放)。一共要放多少盆植物?
学生练习,指名回答:
32÷4-1=7(盆)。
答:一共要放7盆植物。
教师:如果改为两端都放,该怎么算?
32÷4+1=9(盆)。
教师:这两种不同的摆法相差几盆?(2盆)为什么?(两端都放时,盆数=间隔数+1;两端都不放时,盆数=间隔数-1。)。
教师:这个问题和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有关联吗?属于植树问题中的哪一种情况?可以先用画图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练习,分析讲评:
10÷5-1=4(次)8×4=32(分钟)。
答:锯完一共要花32分钟。
【设计意图】第1题在完成后进行了比较练习,加深了学生对两种不同数学模型之间关系的认识;第2题虽然不是植树的情境,但规律是相同的,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即可抓住题目的本质,同时扩展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视野。
教师:这题与已经学过的植树问题有什么不同?(一端栽一端不栽)先猜一猜,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预设1: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间隔数+1;两端不栽的情况下,棵数=间隔数-1。这种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情况,应该是棵数=间隔数。
预设2:是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得出的,一共要栽7棵。
预设3:直接用35÷5=7(棵)。(教师追问:35÷5算的是什么?)间隔数。(用这样的方法计算其实是以什么作为依据的?)在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情况下,棵数=间隔数。
教师:比较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说说你自己的理解。
【设计意图】以已学知识为基础,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鼓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这种情况的规律,在最后的比较环节也强调说出自己的理解。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取的知识、思维活动的经验才能更加鲜活和深刻,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小结: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应该先判断出属于哪一种情况,再根据题意列式解答。
课外作业:先判断以下各题属于哪种情况,再列式解答。
植树的季节教学设计篇十
1、在摸一摸、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中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在亲身体验、交流中,进一步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并解决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上的应用,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课件。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肢体体验:同学们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它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它里面还蕴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它吗?请举起你的右手,并将五指伸直、张开、用左手摸摸右手,数一数,五个手指有几个空格?(4个空格),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空格叫“间隔”。也就是说,大小拇指在一只手的两端: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弯弯你的大拇指看:4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把大、小拇指一齐弯弯看:3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那么,将5个手指换成小树,5棵小树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
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间隔吗?(两棵树之间、两个同学之间、楼梯、锯木头、敲钟…都有间隔。)。
2、引入课题:师:树可以美化环境,清新空气,我们要多植树。在一条直线上种树,每两棵树之间相等的段数叫做间隔数,每个间隔的长度叫间距,也叫株距。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数学里统称植树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在一条不封闭的直路上的“植树问题”。(揭题,板书:植树问题)。
二、探究规律,解决问题。
1、找出两端都种树的规律。
植树问题情景1,师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师:请同学们默读题目,谁来分析一下这道题的条件、问题、关键词和单位?要求一共需多少棵树苗?先要知道两端都栽树,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100米这个数字有点大,不好验证,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先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验证。
师:现在我们用研究出的两端都栽树,棵数等于间隔数加1的规律来解决例1中的问题,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生:100÷5=20(个间隔)20+1=21(棵)。利用两端都栽树,棵数=间隔数+1”这个规律解决了两端都植树的问题。
走进生活:
(一)目标检测:
1、排列在同一条直线上的16棵树之间有()个间隔。2、从第1棵树到最后1棵树之间有30个间隔,一共有()棵树。
(二)闯关题。
2、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
3.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4、小明从1楼到3楼需走36级台阶,小明从1楼到6楼需走多少级台阶?
5.15个军人站成一列,每两个军人间距离为1米,这列队伍有多长?
实地考察。
两端要栽:棵数=间隔数+1;
植树的季节教学设计篇十一
“植树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它通常是指沿着必须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平均分成若干个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以及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本节课就是要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透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来发现现实生活中它们的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规律解决植树中的相关问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中三种状况:两端都要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的解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
掌握“植树问题”中三种状况:两端都要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的解题方法。
教具学具:
绳子、挂图、泡沫、小树、题卡
教学过程:
1.小游戏:
点名学生动手操作,给绳子打3个结并观察:给绳子打3个结,会把绳子分成几个间隔?(有三种状况:4个、3个、2个)(解释“间隔”的意思)
透过刚才的游戏,你得出了什么结论?(强调结数和间隔数的三种关系)点评:透过游戏激趣,引出“间隔”、“间隔数”的概念教学,由于有绳子打结作铺垫,抽象概念得到了具体化,同时间接渗透了间隔与间隔数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探究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2.导入新课:这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点评:所选例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同时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引入例题,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简单愉快的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中学习数学。
2.分组动手操作(分八小组,每组6人),在泡沫上“植树”,
要求:(1)计算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2)思考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点评: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透过仔细观察、交流讨论,有效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体验以及情感的体验过程,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汇报结果:
(1)两端都种:50÷5+1=11(棵)结论:棵数=间隔数+1
(2)只种一端:50÷5=10(棵)结论:棵数=间隔数
(3)两端都不种:50÷5-1=9(棵)结论:棵数=间隔数-1
4、总结(学生汇报教师书写):
(1)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2)只种一端:棵数=间隔数
(3)两端都不种:棵数=间隔数-1
点评:孔子说:“吾听吾忘,吾见吾记,吾做吾捂!”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仔细观察,用心思考,在操作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充分交流,加深对植树问题三种状况的理解。结论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1、做一做:
2、数学竞技场:分组竞赛,每组派代表选题,解答对得相应的分值,解答错则机会让给其他表现好的小组,总分最高的小组获胜。
(1)挂灯笼(20分):要在长90米的教学楼上每隔5米挂一个灯笼,需要准备多少个灯笼?(两端都不挂)
(2)插彩旗(20分):校园要在长12米的国旗台前每隔2米插一面彩旗,一共需要多少面彩旗?(两端都插)
(6)街道上(50分):在一条全长2000米的街道两旁每隔50米安装一盏路灯,一共需要几盏灯?(两端都安装)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资料?你还有什么疑问?(植树问题的三种状况)
植树问题
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只种一端: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不种:棵数=间隔数-1
例题:寰岛小学决定美化校园,要在长50米的塑胶跑道的
一侧每隔5米植一棵树,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两端都种:50÷5+1=11(棵)
只种一端:50÷5=10(棵)
两端都不种:50÷5-1=9(棵)
(1)挂灯笼:要在长90米的教学楼上每隔5米挂一个灯笼,需要准备多少个灯笼?(两端都不挂)
(2)插彩旗:校园要在长12米的国旗台前每隔2米插一面彩旗,一共需要多少面彩旗?(两端都插)
(6)街道上:在一条全长2000米的街道两旁每隔50米安装一盏路灯,一共需要几盏灯?(两端都安装)
教学后记:
本节课旨在透过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理解“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最终掌握植树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总的来说,本节课学生参与面广,用心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效率也高,较好地展示了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优势,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本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学具设计不同的植树方案,有利于学生发挥小组交流合作的优势,学生在相互的表达和倾听中促使思路的清晰化,促进知识结构的构成,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本节课的教学我既注重教学过程,也注重教学效果。在练习环节中,我设计了有梯度的练习,体现了分参次教学。同时我还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植树相关问题,有效实现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目的。由于练习的解答采取竞赛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数学竞技场的练习题学生大约能够做5道题,其余的题可留到第二课时再完成。)
本节课,我透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模拟植树)------交流讨论(植树方案)------得出结论(三种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应用结论(解决生活中植树的相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做了适时的点拨。
植树的季节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性: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手种树,初步感知。
1、创设情景。
2、理解题意。
[出示要求]:在操场边上,有一条20米长的小路,学校计划在小路的一边种树,请按照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你的设计理由。
师:从这份要求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0米长的小路,一边,每隔5米种一棵)。
3、设计方案,动手种树。
师:了解了信息,请同学们设计一份植树方案。你可以用这条线段来代表20米长的小路,其中每一小段的长度是1厘米,我们用它来表示1米长的小路,请你用自己喜欢的图案或图形来表示小树苗,把你设计的方案画一画。比一比,谁画得快种得好,老师就聘请他作学校的环境设计师。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4、反馈交流。
师:根据你的方案,需要种几棵树?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设计出了这么多的方案。那他们的方案分别是怎样的呢?
请设计师们给大家作一下介绍。
师:他的设计符合要求吗?
师:这位同学是按照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来设计的,我们把这个距离叫做间隔距离,在这份设计方案中,有几个间隔距离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4个这样的间隔距离。像这样间隔距离的个数我们又把它叫做间隔数。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种4棵树的设计方案是怎样的?
生答。
师:最后我们来看看种3棵树的设计方案又是怎样的呢?
生答。
师:就一个要求,同学们就设计出了三种不同的植树方案,真是太能干了!
看来你们都有成为环境设计师的资格。李老师会把你们的方案上交到学校的。
师:第一种方案,在路的头尾都种了一棵树,我们就把它叫做是“两端都种”的植树方案,第二种方案,只种头不种尾或者只种尾不种头,我们就把它叫做是“只种一端”的植树方案,第三种植树方案头尾都不种树,我们就把它叫做是“两端不种”的植树方案。(板书: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不栽)。
二、合作探究,
总结。
方法。
1、总结规律。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在这三种植树方案中,它们的间隔数和树的棵数之间分别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同桌同学先讨论讨论,然后完成这张表格。
植树方案间隔数(个)棵数(棵)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
学生反馈交流,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每隔5米种一棵树的要求,发现了植树的三种方案,并知道了每种方案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我们重点来研究“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
(学生活动后反馈交流)。
师小结。
2、运用规律。
三、开放练习,应用方法。
(1)学生独立解答。
(2)全班交流结果。
2、师:如果两侧都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樟树苗?(把。
第1。
题中的“一侧”改为“两侧”?)。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反馈。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反馈。
师小结。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反馈。
师:看来,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6、书本p122练习二十第4题。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主板书)(副板书)。
间隔距离间隔数棵数。
两端要栽:间隔数+1=棵数1米20个21棵。
只栽一端:间隔数=棵数2米10个11棵。
两端不栽:间隔数-1=棵数4米5个6棵。
10米2个3棵。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875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