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六年级苗族风俗范文(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1 08:59:09
苗族的六年级苗族风俗范文(20篇)
时间:2023-12-01 08:59:09     小编:翰墨

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语文水平非常重要。怎样使总结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表达能力。

苗族的六年级苗族风俗篇一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就如同五十六朵花一样,洒落在神州大地,又如同五十六颗星星,拥抱着祖国妈妈。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个少数名族——苗族。

苗族大约有140多万人口,分布在湖南、云南、海南、广西、贵州、湖北等地。苗族居住地带气候温和,山水环绕,大小天地点缀在山岭之中。树木郁郁葱葱,遍地奇花异草,百花争奇斗艳,到处弥漫着花草的馨香。枝头鸟儿啭唱,声声悦耳。河中流水潺潺,清澈透底,苗族人民一遍忙活着一边唱着山歌,在这里安居乐业。

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以捕猎为辅,生产水稻、谷子、玉米、棉花、小麦等。除此,被林遮树掩的大山里还蕴藏着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物元素。苗族的节日较多,比较隆重的节目有“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他们的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里面包着鲜肉和酸菜,味道极为鲜美,让人有了食欲,胃口大开。他们的特色食品还有血灌汤、辣椒骨、虫茶、万花茶、酸汤鱼、捣鱼等。

苗族的刺绣、蜡染、织锦、剪纸、挑花、首饰制作等工艺美艺瑰丽多彩,远近驰名。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刺绣也是苗族妇女擅长的手工活,通常会绣出蹲在枝头嬉戏的鸟儿,或者草丛中妖娆的百花。

苗族的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不管男女老少都爱戴服饰,服饰的种类有很多,有银花冠、银牛角、银花带等,这可以同世界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比美。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名族,我喜欢苗族。

作者:李紫含。

公众号:酒泉市实验小学。

苗族的六年级苗族风俗篇二

每年春天听到第一声雷响,在三天之内不准犁田、挖地,称为祭雷。三天之后又听到第二声,再禁忌三天;三天以后又三天,如果连着三天打雷,就算打了三次,忌三天就行了。而在丹寨县合心的塘中、杉木等苗寨还把忌雷过成了节日。到第一次打雷的那天,这些寨子里的青年男女要到丹寨和三都交界的二台坡去唱山歌。

在春天还要忌吃最早发芽的蕨菜,以为吃了瞌睡多。在鼠场天和马场天忌下种。以为下种了会招鼠虫害。苗家人称马日为虫日,所以有这种说法。水稻播种必须是卯日。不仅仅是水稻播种,苗家人无论过年(苗年)、吃新等等生活中的重大节日都要选在卯日过。这是因为苗家人认为卯日是吉祥的。吹奏芦笙的禁忌。芦笙是苗族最喜欢的乐器,但也不是一年到头都能够吹奏。在芦笙的吹奏时间上是有讲究或者说是有很大的禁忌的。一是从犁田、准备撒秧开始,到谷穗开始黄熟,吃新节前。这段时间不准吹芦笙。有故事说,吹了芦笙米魂(谷神)就被逗引去游方、跳芦笙玩乐去了,不安心农作甚至离开农田,庄稼就长不好而歉收。二是春耕、喀嘛(青蛙)叫开始,也是到谷子发黄过吃新节这段时间,禁止吹芦笙。传说谁要要这段时间吹芦笙,不但庄稼长不好,而且像青蛙鼓噪时那样要成为鼓胀的-子。三是从农历二月第一个翻鼓节、封鼓开始,到九月第二个翻鼓节后才准吹芦笙。传说苗家后生布腊,芦笙吹得又昂(昂,丹寨方言,响亮的意思)又好听,麻雀听了不想飞,姑娘听了不愿走,大人小孩都围拢来看。吹到二月间,桃花李花都开了,布谷鸟也催下种子,他还在吹,天神老人发急了传话送他:二月翻鼓节,活路渐渐忙,男人要犁田,女人要挖荒,田地种好了,有粮才不慌,九月再翻鼓,芦笙会更昂……。

风俗禁忌。

1.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2.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

上山砍大树不准唱山歌,不准打口哨,不准打吆喝,违反怕出事。每年栽秧要由“活路头”先栽,其他农户才能栽,禁止在“活路头”未栽之前擅自栽秧。过完苗年后,也要由“活路头”先动土才能动土。对燕子十分钟爱,不准打、不准捉。

在外劳动休息时,农具也要休息。如果是犁田,要把牛放了,犁要抽出来;如果是在挖地、掏土等,休息时锄头、钉耙都不能插在土地中;如果是在抬土,休息时簸箕不能装土,装了也要把土倒出来,体现的就是一个“要休息大家一起休息。”家里的灶不能用脚蹬。晚间灶上不能放东西,锅里没有食物时不能扣锅盖,这样做是为了“让灶休息。”在家里不准戴斗蓬。蓑衣也不准拿进屋。在芦笙堂上也不能披蓑衣戴斗蓬。姑爷和舅爷的鞋子不能交换着穿,穿了得罪舅爷。但只限姑爷本人,其兄弟不在此例。姑爷不能爬舅爷家的果树,舅家立房子时不能上楼。姑爷还不能摸舅爷家锅灶,以至与妻子同姓的人家的锅灶都不能摸。丹寨县苗族忌锅灶还有许多讲究。忌锅灶就是忌摸锅、灶和甑子。本地苗语叫做基威喜(jitweilxit)。具体来说就是苗族女子结婚后,不准再摸娘家或婆家的锅灶。苗族女子在婚姻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并不在男方家常住,只在农忙或特定的节日才会到男方家常住。住在男方家这段时间只能帮忙挑水、洗菜等事,不能摸男方家的锅、灶、甑子。就算吃饭,需要添饭也需要男方家人帮忙。或是由男方家母亲,自己的婆婆把米饭倒在一个大盆里或其他可以盛饭的器具,放在桌子上,女子才会自己去添饭。一直到女子怀孕后,在男方家常住,才会去摸男方家的锅灶。如果长期不生育,必须征得娘家同意才能选好日子在婆家做饭。到选好的那个日子,要举行做饭仪式,请族中老人聚餐。娘家(就是舅爷家)和族中老人送些米来。吃过饭后,如果舅爷家近,当天就要给舅爷家送饭去。路远的话,第二天一早去。在婆家做饭后,回到娘家就不能再摸娘家的锅灶。女子回娘家时,就像以前不常住的男方家那样,吃饭也要娘家人帮忙添饭。这就是忌锅灶的习俗。这种习俗在丹寨一带流传已久,据说在唐代,苗族的这种禁忌风俗就已经形成了,现在只是保留和继承过去的风俗。但也有的新娘在回门后,会给婆家带一包叫做“浣手饭”的糯米饭。如果娘家做“浣手饭”给新娘,就表示娘家已经同意新娘可以摸婆家的锅灶了,而不能再摸娘家的锅灶了。这种“浣手饭”是新娘的母亲悄悄地交给随新娘一起回门的新郎家的叔母的。回到新郎家后,就相约新郎的伯母、叔母们一起来吃,男人禁吃。吃完“浣手饭”后,一位叔母就悄悄地去拿一个甑盖,冷不防地擦在新娘身上,并大吼一声:“打浣了!”新娘就害羞地跑出门去,引得哄堂大笑。新娘第二天就可以在男方家做饭了。这种忌锅灶的习俗,在苗族中已成为不可更改的禁条。男女双方都必须共同遵守,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得更改,更不能犯忌。传说一个叫娥久的女人犯了这条禁忌,引出老虎精吃掉她的儿子的大祸来。

婚丧习俗。

恋爱:以歌为媒,农历三月初三,青年男女穿戴整齐,成群结队赶到山头水边,对歌恋爱。情同意合者,便相邀离去,表示恋上了。平时看牛、放羊也对歌,并赠红。双方父母同意便结婚,如不同意,还有逃婚的习俗。

结婚:一般在结婚前一个月,长则半年,就开始哭嫁。对长辈要一个一个地器,然后再送礼物,现在改变了许多。男女结婚时,女方和来人到男方家吃三天三晚酒,这三天新娘只能同伴娘睡,不能与新郎同床。三天后,新娘与伴娘一起回娘家生活,二年、三年、五年不等。男方有农事需人帮忙,接女方在男方家同住。待女方怀孕后,才能接新娘到男方家长住期共同生活。

丧事:老人落气时,要抬到中堂里,坐在正中,备有斗(容器)、凉筛,坐在斗上脚踏凉筛落气。洗尸,由长教子井里担水,参入桃叶、菖莆叶煮成温水给洗尸,洗过的水(倒入便桶),让其后代每个尝三点,表示吃字不愁,叫“衣饭水”,在死者身上围白线,一岁一根,平时掉的牙齿要保存着,殓时放入棺材内,死后头发禁烧。进棺材时,口含银,手捏茶叶米还要到飞山庙点亮。

苗族的六年级苗族风俗篇三

春节是我们每家每户的重要节日,风俗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了!

“噼噼啪啪……”这个声音把正在做美梦的我惊醒了。我听这声音就知道春节来啦!

在春节里,年夜饭是必不可少的风俗啦!晚上我在门外,只见妈妈在厨房里忙得不可开交,汗水淋漓;所谓年夜饭,就是家里所有人都聚在一起吃自己爱吃的菜;我像一只小馋猫一样,闻着味儿走了进去,走近一看,哇,妈妈真在做听名字就很美味的“红烧猪腿!”

首先妈妈先用烫水把它煮一遍,放进盆里后抹上甜甜的蜂蜜,哇!现在就已经开始流口水啦!然后放进油锅里炸一炸,这一下白嫩嫩的猪蹄变成了金灿灿的黄色,现在味道变得更香了!等下做好了还用说吗?最后妈妈把八角,麻椒,酱油,草果,姜等食材和猪腿一起熬制。过了一会儿,猪腿变了一个好看美味的颜色:棕色让人看了想吃,肯定吃了之后还想吃口水一直流个不停!

盼呀盼呀……都已经等好久了,怎么还不吃年夜饭呢?忽然一阵香味飘来,对我这个吃货来说两眼都放光了!原来妈妈已经开始上菜了,那猪腿儿出锅后变得太诱人啦!

我们一家人围着桌子,每个人都互相对家人说着祝福溶,年味十足!

苗族的六年级苗族风俗篇四

摘要:绥宁是巫傩文化发祥地之一,民族文化浓郁神秘,丰富多彩,千百年来苗、侗、瑶等多个少数民族在那里繁衍生息,和睦相处,共同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本文主要从苗族风俗音乐来分析。

关键词:绥宁苗族;龙灯歌;三月三赛山歌;苗族婚俗歌。

湖南省绥宁县地处湘西南麓,毗邻湘桂黔边境,武陵山脉与雪峰山交界地段,地理环境分为南片、北片两大块。绥宁历史上叫做“苗疆要冲”,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以少数民族聚居为主。目前境内一共有19个少数民族其中苗族、侗族、瑶族为主体少数民族。全县少数民族人口超过60%,是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绥宁因为山多而陡峭交通比较闭塞所以仍然保留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较常见的有吹木叶、逗春牛、舞龙舞狮、三月三、四月八、苗族婚俗、唱土地、山歌等游艺习俗,本文主要从每年正月舞龙灯歌、三月三赛山歌、苗族婚俗这三个苗族传统习俗中的风俗音乐来分析。

一、龙灯歌。

舞龙灯是苗族一项群众性的娱乐活动。男女老少都参加,苗族对此都非常重视各个村寨都有专门主持舞龙和接待龙灯的组织――灯会。

苗族的龙灯分为吊龙和滚龙,一般吊龙是有一节一节的灯笼组成,每小节的灯笼都是用很薄的白影纸,打上牛胶,画上背脊上的龙翅、身上的龙鳞,里面点上蜡烛。每小节之间用红麻索和竹环连起来再用杆子撑起来,前面连着龙头,后面接着龙尾。滚龙较为粗糙,节与节之间不相连都用布串连着。

苗族的龙灯一般都在正月初四、初五晚上开始出灯,在正月十四或者十五的时候各个村寨的龙灯会以集镇为中心会灯。一般在龙灯到来之前会白天专门派人每家每户通知然后发蜡烛,晚上龙灯会在红宝的引导下串户,每家每户都要以鞭炮迎接,龙灯进门之后龙灯会随队的人会唱“龙灯歌”,龙灯歌有一人唱众人合、一人唱锣鼓合等,分出灯歌、落马歌、敬酒歌、谢酒歌、安龙神歌、出门歌。

《龙灯歌》―出灯歌。

二、三月三赛山歌。

赛山歌即对唱苗歌,又称苗歌会。苗歌会也是苗族的'主要娱乐形式之一。绥宁各个苗族乡至今仍有赛歌的习俗,每逢农历三月三就会登上神坡山赛歌。苗族对歌大多都是随心的,自编自唱,出口成歌,带有很浓郁的民族风情,苗歌的创作中充分表现了苗族人民的聪明才智。

《绥宁苗寨山歌》。

男唱:小溪水流得长/流来流去归大江/站在江边要问下妹/九个妹妹你有几个郎。

女唱:隔江看郎看不准/心想过河怕水深/变个岩鹰又无翅/变个鲤鱼嘞又无鳞。

三、苗族婚俗歌。

绥宁苗族虽然与其他民族杂居,但就其青年男女的婚姻恋爱来看,依然保持着浓厚的民族特点。自由选择,歌语联姻,是苗族青年恋爱的一个重要特征和基本方式。苗族青年男女从相爱到结婚,通常要经过请媒人、配属相或占卜、放口等双方父母都同意这门婚事之后便是定吉日举行“订婚仪式”,男方要准备好礼品,进女方寨子之前女方大嫂们会设卡盘歌,歌毕才能进寨。入席之前会有“入席歌”“敬酒歌”。

苗族婚俗“哭嫁”是绥宁苗族人民流传的一种习俗。苗族人认为女子嫁人不哭不发,越哭越发,新人不哭,娘家无福,哭嫁是一种吉祥如意的象征。“哭嫁”的过程先是待嫁姑娘自哭,婚前一夜,姑娘相好友和三亲六戚姊妹集聚一堂,围坐一屋轮番哭述,内容一般都是诉说父母养育之恩、兄弟姐妹深厚情谊、邻里之爱和离别之苦,或者是表述自己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担心等。哭嫁歌朴实自然、情真意切、催人泪下,是苗族婚俗中最富有情感的一幕,“哭嫁”过去都是用苗语演唱而现在也有用汉语演唱的。

《苗族婚俗歌》――出嫁。

娘唱:我的宝贝女儿呀/是娘的娇娇崽/今天你就要到婆家去了/我怎能舍得哟。

女唱:迎亲锣鼓咚咚响/敲得我心里好心慌/今天女要出嫁了/我也不舍得。

由于现代社会的变迁,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民族民俗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日益增多,使得更多人年轻人熟悉自己本民族的风俗文化,而很多民间艺人对于民族风俗文化艺术的传承保护意识比较差,不懂得整理,更不懂得推介自己的艺术,致使人才奇缺,使得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风俗音乐几乎失传。本人认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应当在政府的帮助下将本民族特有的风俗音乐挖掘、整理、保存再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吴荣臻,杨章柏,罗晓宁.古苗疆绥宁[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苗族的六年级苗族风俗篇五

花垣苗族节庆较多,除春节、春社、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与汉族相同的节日外,最具表性的有如下节庆:

赶年场(调节)农历正月,各地苗民自行约定地点、日期赶场。是日,男女老少身着盛装聚会,各地艺人歌手、狮子龙灯云集,年场内人流如潮,异常热闹,人们可尽情地坐秋千,观看狮子、龙灯、武术、杂耍、刀梯、听歌手对歌,青年人趁机物色情侣。

樱桃会县内排碧、排料、董马库一带,多产樱桃树。每年农历三月樱桃成熟时节,当地苗族青年男女,邀约聚会樱桃林中,对唱苗歌,进行社交活动,时间半月左右。这种活动苗语中意为摘樱桃。

赶秋“赶秋”是花垣苗族比较隆重的节庆。苗语叫“赶秋场”。每年立秋这一天逢哪一个地方赶场,那个地方就是这一年的秋场,苗族人民穿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地涌来,这便叫“赶伙”。此时,还是庄稼成熟、丰收在望时节,故有庆丰年之意。年长者,亲情逸致,意气风发,年轻者,三、五成群,寻情会友。其他人则利用“赶秋”这一天,做生意买卖,渴望生意兴隆。所以,这一天的“秋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常。

赶秋场除了舞狮、打猴儿鼓外,最有特色的要数打八人秋。这种秋千,外形纺车一样,高约8米,可以转动,8人秋,汉族人称为八人秋,一个秋可坐单人也可坐双人。八人秋用人力转动,当快速转动停下来谁在晨高处,谁就要唱歌,如果不唱,摇秋的人就不放他下来。

至1999年,已成功组织了7届“赴秋节”,每届观众均达数万人之多。

吃新苗族以农耕为主,一年所望是尝新。每到夏熟时节,各地自定一日为吃新节。是日,家家户户除办酒肉外,还将新包谷、稻,新辣子、茄子、豆夹等采回家中,做成饭莱,先祭祖祭神,后全家人品尝,表示吃上新谷新米,免除饥饿。

挂社花垣苗族在对新立祖先前三年的祭奠不在清明,而在寿礼日,称为挂新。立春后第五个的日子叫做社日。这几天有新立祖先的儿女都要上三条新鲜的蒿莱(苗语为“山务”)和野萌葱(谐语为“光”),洗净切碎,加上腊肉丁,花生米、芝麻、红枣、冬笋、豆腐干、猪油等煮成社饭拿去新丧祖坟祭奠。满了三年不再挂新,仅在清明节祭奠。挂新回来,全家围桌而食,再用以馈赠亲邻。现在社饭不仅是一种祭祀供饭,而是立春以后的美餐。肠肉、蒿莱、葫葱合在一起蒸煮后,打开锅盖满屋皆香,吃到口里,余味无穷,据传还有防病健身之效。

苗族的六年级苗族风俗篇六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每个地方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但也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清明祭祖,基本大同小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晚唐诗人杜牧脍炙人口的《清明》。诉说着思念,传达出哀伤。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奠追思已故亲人的日子。

每到清明节,我们一家总要早早起来,拎上装满了纸币、金银元宝和香的袋子,准备去扫墓。我们从城里驱车来到乡下的老家,又走了很长一段路才祖先的墓地。这时,太阳已经升出地平线很高了。在我们老家,必须等到太阳把露水晒干了才可以祭祖,我们到达坟地时,时间把握得正好。

这时,爸爸拿出铁铲,从附近的田地里挖了一块方方正正的土块,我忙问:“这是干什么呀?”爸爸答到:“这是土帽子,用来压钱纸的。”然后爸爸把钱纸放在坟头,再用刚才挖的这块土稳稳地压上。爸爸还跟我说,这钱纸,使人一看就知道这坟墓里的人后继有人。就这样,扫墓的第一步就完成了。

直到所有的纸钱和用纸折成的金银元宝全部化为灰烬我们才能离开,这样,祖先们都收到后辈进贡的钱物了,他们在那边就可以衣食无忧过得幸福了。

清明时节,用这样的方式祭奠祖先,虽然有些迷信,但能表达出我们对逝去亲人的怀念。难怪这样的风俗代代相传了。

苗族的六年级苗族风俗篇七

我的家乡在洛阳,那里有闻名世界的牡丹、永不垂朽的习俗,今日,我就要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家乡的习俗。

我说的家乡,当然就是中国,大家可能会奇怪,我说的是洛阳,怎样跟中国扯上关系啦,别急,大家听我细细道来:

洛阳是中国的一个地方,习俗嘛,当然跟洛阳有关系。

中国的习俗,(也就是节日)有端午节、重阳节……今日,我就为大家介绍重阳节:

据说,重阳节的来历是关于一个叫桓景的人,那年,河里出了一个瘟魔,很多人都被感染了,仅有桓景活了下来,他决定为民除害。他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找到了名叫费长房的神仙,他日日月月的练习剑法,最终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一天,瘟魔又来捣乱,桓景急忙回家,让大家拿着茱萸叶又让大家喝了些菊花酒,然后带大家的上了高山,瘟魔来啦,他追上了山,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感觉头晕眼花,这时,桓景用宝剑在后面把瘟魔给扎死啦。以后,每年这一天,人们都要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

苗族的六年级苗族风俗篇八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民族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习俗和风格。下面,让我来为大家讲一下苗族的风俗和习惯吧!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在的人口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8940116人,他们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出产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

说起苗族的历史,那可是源远流长,让表达能力差的人来说就算说上个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而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祖先起先生活在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和长江中下游;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经常迁移,一会儿到湖南,一会儿到贵州、过几天又到云南。除此之外,我查阅资料,而资料上还显示说苗族有只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语言。资料上说是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还是个音乐和舞蹈圣地,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除了这些,苗族还有很多的工艺美术,如: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

苗族的简称也有许多,如:他们曾自称“牡”、“蒙”、“摸”、“毛”、“嘎脑”、“果雄”、“带叟”、“答几”等;他称“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等。

苗族的六年级苗族风俗篇九

过年了,过年了,个个家里都是喜气洋洋,热热闹闹。可是,鞭炮不仅仅是我们小孩最受欢迎的,大人也不例外。擦炮,摔炮……种类繁多,好玩极了!

大年初一一早,“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就响了起来,甭提有多热闹了!

对了,要说放鞭炮,还有一段故事传说呢!传说,很多很多年前,森林里有种十分凶恶的野兽,叫做“年”。每年夏历腊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来大吼大叫,专门吃人和牲畜。当时没有人能够制服它。为了躲避“年”的灾难,人们都要在除夕那夭杀猪宰羊敬供年,仅有让它胀满肚子,它才不伤害人畜。

有年腊月除夕这天,人们忘了杀猪宰羊来敬“年”,“年”一来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们没法只好关上大门,爬到竹楼上去躲着。“年”从这家走到那家,到处转来转去找东西吃。它见到处空空荡荡的一无所得,不由气得发疯嚎叫。这时,邻近一家的竹楼失火了,火势很大,烧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乱响。“年”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响声,吓得逃回森林去了。

躲在楼上的`人们发现了这个秘密,以后每到腊月除夕这一天,便去砍许多竹子来烧,竹子“劈劈啪啪”一爆响,“年”就被吓跑了。同时,人们还发现“年”怕鲜红的颜色,于是又把桃木板染成红色,挂在大门的两边,这就是批符。以后发明了鞭炮,鞭炮就代替了爆竹。

每当晚上我和爸爸妈妈散步,都会看到那美丽的烟花,都会融入那喜气的气氛当中……。

苗族的六年级苗族风俗篇十

我的家乡在江门,那里,每年过年,市民们举行的活动可多了!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除夕,江门习俗称“过年”。

除夕前人们就忙碌各式年货了:买鸡、鸭、鹅、鱼肉、衣饰、家具、器皿、画、春联……样样都有。餐桌上摆的大鱼大肉和糖果,让人直流口水。

人们还会买柑桔、青橄榄那些象征吉祥如意的水果。

旧俗过后,男的必新理发,女的必“挽面”。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和“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过年外出的家人一定要赶回来团聚。家里还会吃团圆饭。

如果是晚农家的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这样才能年年好运气。

农历二十三晚,俗称小年夜,人们为表示灶君一年来保护各家各户灶火不断、饮食平安的谢意,在灶君向玉皇大帝述职时,特地给他贱行。谢灶要摆设贡品,主要有:一碗清水,一碗白米,几棵带尾叶的甘蔗,还有炒米饼、柑桔、红糖和一封利是,以及一份“灶君疏”,大意是向灶君请罪,请他上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就是谢灶。

说了这么多,也该说花市上了。

临近过年,香港人都喜欢按照习俗购买年花,取其“花开富贵”之意。

哎!不说这么多了,喉都干了,喝点水,自己查阅吧!我们江门可是有数不清的习俗哦!

苗族的六年级苗族风俗篇十一

除夕,是春节的前夕,是一个热闹又忙碌的好时节。为了除夕,我的爸爸大清早就开始做菜。因为这是我们这里的习俗,要提前把菜做好,摆在祖先的墓前,让他们先吃。

除夕的前三天,村里人都去买年货,而我的爸爸不会,他就喜欢后买。除夕早上,爸爸把年货买回来了。我和妈妈准备把猪肉炖了。

我的鼻孔里飘进了一股清爽又恶心的味道,问:“妈妈!这里面是不是烧坏了?这么臭!”妈妈乐呵呵得说:“傻孩子,这是他在为自己洗澡。”

下午,我们家的男丁都会去祭拜祖先,其他人就在家中准备晚饭。

除夕的晚上,我特别兴奋,因为我有零花钱了。晚上天空漆黑的,一束束烟花在空中绽放,五颜六色,美丽极了。屋内,一家人围坐一起,温暖的气氛瞬间软化寒冷。

等了整整一年,终于到了,我迫不及待了:“爸爸,准备给我多少钱的红包呢?”我用手拉了拉爸爸的衣袖。

爸爸没有直接回答,问道:“你知道除夕的由来吗?”

我胸有成竹地讲:“知道。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爸爸拿出一个大大的红包奖励我:“小子,还真知道不少。给你一个大红包,作为奖励。”哈哈,有大红包拿了。

除夕,一家人一起吃团圆饭,还有红包发,真好。大家其乐融融,热闹非凡。除夕、春节,是各地的习俗,也是我们应该热闹起来的时间。

苗族的六年级苗族风俗篇十二

我的家乡—河南省焦作市,有一种风俗习惯: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要祭灶。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吧!

祭灶是河南的传统节日,俗称“小年”“小年”拉开了春节的序幕,每到腊月二十三,我总是能够听见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这是新年的第一轮鞭炮,所以家家户户都要燃放。而人们也都开始忙于购买灶糖,火烧等祭灶食物。而在农村祭灶仪式则在鞭炮声中开始了。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据说鸡是灶王爷升天时所骑的马。人们不把鸡叫为鸡而称为马。红公鸡称为红马,白公鸡称为白马。这时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用天执酒浇鸡头。若鸡扑楞有声,就说明灶王爷已经领情。这就是农村的祭灶仪式,祭灶的食物也很异常,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在河南首选的祭灶食物是灶糖和烧饼。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小时候,我听大人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的神,为了不让灶王上天说坏话,就吃灶糖来黏住灶王的嘴。这种糖是小孩们的最爱,我却不喜欢吃,因为我觉得这种糖太黏牙了,而我又不喜欢吃甜食所以祭灶时我很少吃这种糖。祭灶这天除了吃灶糖外,还要吃火烧。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烧饼摊点的生意就十分兴隆。在河南,人们把祭灶看做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的人们都要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为的是吃到家里做的祭祖火烧。祈求来年平安无事。

朋友们,百闻不如一见,还是请你亲自来焦作看看祭祖仪式,尝尝灶糖和火烧吧!到时我必须会热情款待的。

苗族的六年级苗族风俗篇十三

我的家乡是美丽的昌吉,春天万物复苏,夏天花香四溢,秋天瓜果飘香,冬天大雪纷飞。

在我的家乡有一个重要的节日,那就是春节,春节是一个很隆重的传统节日,在那天人们放鞭炮,吃团圆饭,收红包等。全家人欢聚一堂,别说有多喜庆了。

春节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在很久以前,一种叫“年”的怪物,身长九尺、高十丈,像一辆大巴车那么大,破坏村庄、吃小孩儿。而有一天人们发现年害怕爆竹发出的声音和红色,于是每当“年”来破坏村庄时,就用这些来赶走“年”。后来便有了放鞭炮和贴对联的习俗。

在年三十晚上,我们一家人欢坐在一起,有说有笑,有的人边看春晚边谈着趣事,有的人准备着团圆饭,还有一些孩子在雪地里打雪仗、放鞭炮,让人感觉到处都有浓浓的年味儿。

春节不仅是节日也是艺术的盛宴,长辈写对联、写福字,红纸、墨、毛笔无不是艺术的精华,长辈们写对联,艺术在纸上停留,一个个字栩栩如生,像一个个小人儿,为春节又增添了几分喜庆。

这就是我的家乡风俗,这不仅是个节日,还是家人团聚的喜悦,是记忆最深的、最珍贵的味道。

苗族的六年级苗族风俗篇十四

“新年好呀,新年好呀,祝贺大家新年好……”新年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春节我老家——潮汕有很多节俗以及活动,特别有趣。

回老家虽然坐了四小时的车,晕死人了,但我一下车,就闻到一股不一般的年味儿,让我晕意全无。原来我奶奶和爷爷在烧纸,形状各式各样,金元宝、纸钱等,我听大人说这是烧给天上神仙的,真神奇。再看看屋内,桌上摆着卤鹅、猪肉、鱿鱼干来拜天上的神仙。我知道其实晚上才最好玩。

终于到了晚上了,我们开始吃年夜饭,大鱼大肉,山珍海味,都上来,我愿称之为“满汉全席”。

随着十点钟声敲响,我听到锣鼓喇叭齐响,那声音如雷贯耳,原来是游行队伍来了,他们是抬老爷的,老爷就是天上的神,詹厝村的人都很迷信老爷,我们是很激动,特别是年纪小的孩子,提着灯笼就跟着队伍走,我也是。我发现大人的灯笼都十分古典,我们小孩的灯笼就不一样,有老虎的,蝴蝶的,蜈蚣的,五颜六色,造型各异,看着活泼有趣。我用灯笼照着旁边的人的脸,大家的脸都洋溢着笑脸,谈着一年的收获和趣事。我们小孩互送糖果,大人还送我们红包。红红火火的游戏队伍,犹如一条火龙。我在龙头的位置,看到龙头的人都拿一面锦旗。旗子上绣着一对龙凤,代表祥瑞、吉祥。锦旗上面还绣着一些吉祥祝福的话,那是大家对新一年的祈盼和期望。突然人群中小孩们开始骚动,原来是老爷来了。这眉毛、嘴巴,真带点神仙的气。一大群人跟在后面,人山人海,鞭炮声、锣鼓声、人群的喧闹声响彻云霄,顿时整个村子灯火通明。我们沿着村子最外围的道路转了一圈回到村子的祠堂。老爷们在祠堂前刚威武坐定,大家就开始上香拜老爷了。我们都要上前,跪在地上的垫子,向老爷许愿,报平安。走之前我发现祠堂大门上倒着贴的福字和两个门神,我问大人:“这么粗心,为什么把福贴倒了呢?”大人们解释说:“其实不然,福倒了的意思是福‘到’了。”至于门神,一定是神将秦琼和尉迟恭了,他们两位可以驱走不好的事情和妖魔鬼怪。

这就是我老家潮汕的过年风俗,虽然有些迷信,不过非常热闹,让人开心。如果你想来潮汕,热情好客的潮汕人欢迎您的到来!

苗族的六年级苗族风俗篇十五

妈妈平时工作很忙,一天到晚难得看到她闲的时候。但无论多忙,元宵节这一天,她总会腾出时间给我们一家做汤圆。

“妈妈,今天元宵节你又要做几种汤圆?”“哎呀,你没看我正忙着呢,你哪凉快上哪去,别给我添乱!”“哦,知道了。”

趁着汤人在锅里煮的时间,我问妈妈元宵节是怎么来的?妈妈说她也不知道,要我自己去查手机。

我打开百度搜了一下,便搜找到一个跟元宵有关的故事。相传刘邦死后,刘盈登基为帝,但因刘莹胆小懦弱。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术中,之后吕氏一族想模仿的诗被邪王刘囊知道后,他灭了吕氏一族,帮刘氏夺回了皇权又把平定叛乱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就是元宵的由来历了。

我放下手机,走进厨房,看见妈妈掀开锅盖。有一股白烟往上冲。妈妈往锅里看了看,然后说道“汤圆煮好了,把红糖拿一罐出来。”我应了一声,就跑到。厨房后面拿了一罐红糖。

妈妈拿漏勺把锅点汤圆拿了出来,放进成有红糖的白色的小圆球外面又围了一层红糖。看起来美味极了。

红糖汤圆一端上桌,我们几个孩子就抢疯了。妈妈说:“慢点夹,锅里还有呢。”我夹了一个放入口中软软的汤圆,再配上一层甜甜的红糖,糯糯甜甜,简直是世间的美味。爸爸也一个劲地夸好吃。看着一大家人吃得稀里哗啦的,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元宵的红糖汤圆不仅裹着红糖的甜味,还有大家浓浓的亲情。

苗族的六年级苗族风俗篇十六

在安徽,春节差不多是从腊月二十四开始的,这是一年里最热闹的时候,人们忙碌了一整年,大部分会在这个时间赶回家过年。村子里热闹了起来。

腊月24这天要做豆腐、炸圆子。早上起床,家家户户都飘着豆香味儿。用柴火将锅烧热,将泡了一夜的黄豆磨成糊,放入锅中再加上水。熬到微微粘稠,就可以出锅了。在正方形的木架上铺一层纱布,将熬好的糊放上去,把木架固定在老屋的房梁上,接着,开始过滤。将过滤的豆浆再次下锅烧开,放入石膏点卤,冷却后倒在豆桨布袋中,用重物压两小时,这样豆腐便做好了。烧开的豆浆也可以直接喝。

接着,就是炸圆子。将煮好的一大锅糯米饭倒到盆里,再加入适量的肉沫、生姜沫、葱花、盐、酱油等调味品,然后用木棒搅拌,直到完全没有饭粒了,可以搓成丸子为止。把糯米饭搓成一个个像乒乓球一样大小的圆子,再撒上一层面粉,就可以放入热油中炸了。在锅中不停地上下翻动,等到圆子呈现红褐色,捞出即可。第一锅圆子一定要要装在盘中,摆放在灶台上供给灶王爷。听长辈们说,寓意是来年风调雨顺有吃有喝。

中国还有许多节日和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值得我们去了解。

苗族的六年级苗族风俗篇十七

我的家乡在福建,那里充满了我甜蜜的童年回忆。那些美好的瞬间让我难以忘怀,那些美味的水果也让我念念不忘,还有那些特别的风俗让我记忆深刻。

我的家乡有很多奇特的水果。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午后,妈妈出门去了,我自己一个人在家玩,不一会儿,饥肠辘辘的感觉驱使着我到厨房里去寻觅好吃的。我在厨房里翻翻这儿,看看那儿,顿时,一个金黄金黄的大木瓜出现在我的眼前,怎么吃呢?我迫不及待地拿出小刀把它切开,黄灿灿的果肉包裹着一颗颗滚圆滚圆的小黑籽,就像一颗颗圆溜溜的小珍珠,摸起来滑滑的。我捏起一个放入嘴里,咬了一口。哇!好辣啊!满嘴都充斥着火辣辣的味道。这个小黑籽味道还挺怪呢,害我喝了三杯水才让那味道在我嘴里渐渐淡去。不过,木瓜的果肉的确好吃,吃起来甜甜的、软软的。

除了木瓜,在我的家乡还有很多奇特的水果,比如小柠檬和波罗蜜。说起波罗蜜我总会想到大榴梿,它们长得实在是太像了,外面都有尖尖的刺,好像同胞兄弟。虽然它们长得像,但吃到嘴里的味道却有很大差别。大家都知道榴梿闻起来臭臭的,吃起来香香的,而波罗蜜的气味和味道都是甜甜的,吃完很久,嘴里还留存着它的香甜。相比较而言,我还是更喜欢那香甜的波罗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苗族的六年级苗族风俗篇十八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晋文公。重耳(晋文公)流亡逃走。

介子推在晋文公流亡期间,他们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介子推随晋文公在外逃亡十九年,最终返回晋国,重耳力为晋君,介子推可谓进了犬马之劳。

这犬马之劳中最可敬的是“割股充饥”一事。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差人去找介子推时,介子推已背着老母隐入绵山。晋文公找不到,听小人之言火烧绵山,火烧了三天三夜。而今完工也只找到了介子推母子的尸体。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设立寒食节来纪念他。

现在的清明节我们又叫踏青节。在这一天我们要吃清明果。清明果又名青团,艾果等,我老家的人都管这叫清明粑。

清明果虽然外形有些类似于饺子,但口感上的差别还是很大的。饺子的皮一咬就破,而清明果的皮略带拉伸性,还有点粘牙。

还记得有次清明节半夜醒来肚子空空的正好锅里传出阵阵香气,我掂死角偷偷溜进厨房,偷吃外婆花做的清明果,清明国旅略带辣椒,对于我这个不爱吃辣椒的人来说,那点辣椒可真是把我辣惨了。

隔天早上醒来,我顶着一张香肠嘴被表姐和表妹笑了好几天呢!

苗族的六年级苗族风俗篇十九

在广东,快过年的.时候,大家备办各式年货,比如:买鸡、鸭、肉、鹅、鱼……选购春联、年画等。最重要的是要买柑橘、青橄榄、香梨等水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新送亲朋好友的佳果。

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去“述职”之时,这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要进行清洗,谓之“采囤”。

晚上,我们还会将水缸里贮满水,米缸里填满米,灯火不熄灭,以象征这“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当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苗族的六年级苗族风俗篇二十

大年三十,到处是红色。家家户户贴起“福”字,家里人有会书法的,便一定会写一幅喜气的对联助兴。采办年货的街坊邻居擦肩而过时,都会相互热情地打招呼,互道新年好。

当晚,我家自然也准备了一桌子年夜饭。这一日没有了往日的寂静,每一个窗口都在讲述团聚的故事,餐厅在温暖的灯光下被衬得格外温馨。外公准备了两条鱼,一条是准备放着过年的,寓意是“年年有余(鱼)”,一条则是打算煮了一起吃的,因为我最爱吃鱼。外公白天就给我看了厨房洗手池里活蹦乱跳的鲫鱼,说是要给我们煮鲜鱼汤。

等菜上齐了,我们围坐在餐桌边,一家人其乐融融地等开饭。我眼巴巴地看着热腾腾还泡着白泡的鱼汤,被妈妈小心翼翼地端放到桌子中间,一看就非常美味的样子。外婆从容地先舀了一口汤尝了尝,眉头却骤然皱了起来,接着就莫明其妙冲到厨房洗手槽边漱口去了。妈妈不明所以,也随手夹了一块鱼肉送进嘴里咀嚼,同时露出了一言难尽的表情。我再也忍不住心中的冲动,舀起一勺汤送进嘴里,呃……果真是一口汤让我怀疑人生。

“外公!”我是第一个挑战大厨权威的人,“你放错调料了吗?味道好怪噢。”爸爸一听,明智地缩回了筷子静观其变。外公将信将疑:“怎么会!鱼可好了,难道我放多盐了?”他说完也尝起了鱼汤,然后崩着脸,严肃地扫视全场,下了个颇符合逻辑的结论:“鱼的苦胆破了。”一旁的爸爸似乎并没有认同,而是默默拿着大勺往汤里搅了搅,几秒钟后,生生捞出了一块半个手掌大、滑不溜丢的黄色不明物体。外公不禁疑惑道:“是生姜吗?”爸爸很犹豫:“不像……”就在这时,在厨房里头的外婆突然嚷嚷了一声:“我的透明皂呢?!”

接下来,我们你看看我,我瞧瞧你,片刻之后,我不由地噗哧笑了出来。哈哈哈哈哈……最后,全家人笑得一发不可收拾,停也停不下来。这明明是个悲伤的故事呢!

虽然没吃上鱼,但还有一桌美味的佳肴。全家人坐在一起过春节,一起笑,心里不由地就觉得满足又幸福。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87383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