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函数与幂函数教案(实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1 08:34:09
二次函数与幂函数教案(实用19篇)
时间:2023-12-01 08:34:09     小编:MJ笔神

编写教案可以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材内容,准备充分的教学素材。教案的编写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这个教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次函数与幂函数教案篇一

通过小球飞行高度问题展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然后进一步举例说明,从而得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最后通过例题介绍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经历探索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总结出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表述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2)。会利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意识,从中体会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难点: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讨论探索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h=20t5t2。

考虑以下问题。

(1)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15m?如能,需要多少飞行时间?

(2)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20m?如能,需要多少飞行时间?

(3)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20.5m?为什么?

(4)球从飞出到落地要用多少时间?

分析:由于球的飞行高度h与飞行时间t的关系是二次函数。

h=20t-5t2。

所以可以将问题中h的值代入函数解析式,得到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方程有合乎实际的解,则说明球的飞行高度可以达到问题中h的值:否则,说明球的飞行高度不能达到问题中h的值。

解:(1)解方程15=20t5t2。t24t+3=0。t1=1,t2=3。

当球飞行1s和3s时,它的高度为15m。

(2)解方程20=20t-5t2。t2-4t+4=0。t1=t2=2。

当球飞行2s时,它的高度为20m。

(3)解方程20.5=20t-5t2。t2-4t+4.1=0。

因为(-4)2-44.10。所以方程无解。球的飞行高度达不到20.5m。

(4)解方程0=20t-5t2。t2-4t=0。t1=0,t2=4。

当球飞行0s和4s时,它的高度为0m,即0s时球从地面飞出。4s时球落回地面。

由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有什么关系?

例如:已知二次函数y=-x2+4x的值为3。求自变量x的值。

分析可以解一元二次方程-x2+4x=3(即x2-4x+3=0)。反过来,解方程x2-4x+3=0又可以看作已知二次函数y=x2-4+3的值为0,求自变量x的值。

一般地,我们可以利用二次函数y=ax2+bx+c深入讨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二)问题的讨论。

(2)y=x2-6x+9;。

(3)y=x2-x+0。

的图象如图26.2-2所示。

先画出以上二次函数的图象,由图像学生展开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回答以上的问题。

可以看出:

(1)抛物线y=x2+x-2与x轴有两个公共点,它们的横坐标是-2,1。当x取公共点的横坐标时,函数的值是0。由此得出方程x2+x-2=0的根是-2,1。

(2)抛物线y=x2-6x+9与x轴有一个公共点,这点的横坐标是3。当x=3时,函数的值是0。由此得出方程x2-6x+9=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

(3)抛物线y=x2-x+1与x轴没有公共点,由此可知,方程x2-x+1=0没有实数根。

总结:一般地,如果二次函数y=的图像与x轴相交,那么交点的横坐标就是一元二次方程=0的根。

(三)归纳。

一般地,从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可知,

(1)如果抛物线y=ax2+bx+c与x轴有公共点,公共点的横坐标是x0,那么当x=x0时,函数的值是0,因此x=x0就是方程ax2+bx+c=0的一个根。

(2)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位置关系有三种:没有公共点,有一个公共点,有两个公共点。这对应着一元二次方程根的三种情况:没有实数根,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

由上面的`结论,我们可以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由于作图或观察可能存在误差,由图象求得的根,一般是近似的。

(四)例题。

例利用函数图象求方程x2-2x-2=0的实数根(精确到0.1)。

解:作y=x2-2x-2的图象(如图),它与x轴的公共点的横坐标大约是-0.7,2.7。

所以方程x2-2x-2=0的实数根为x1-0.7,x22.7。

七小结。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位置关系有三种:没有公共点,有一个公共点,有两个公共点。这对应着一元二次方程根的三种情况:没有实数根,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

八板书设计。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

抛物线y=ax2+bx+c与方程ax2+bx+c=0的解之间的关系。

例题。

二次函数与幂函数教案篇二

这节课我首先让学生思考了三个列函数关系式的实际问题,接着在学生探究这三个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思考、归纳出二次函数的定义以及探讨对二次函数的判断,最后针对二次函数的定义和能用二次函数表示变量之间关系进行了巩固应用。本节课通过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感受二次函数的意义,感受数学的广泛联系和应用价值。通过学生的探究性活动(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引出二次函数的概念,使学生感受二次函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新知的巩固应用环节,我精心设计了不同题型的问题,很好巩固应用了本节的新知,课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也让我真正意识到:对于每节课的教学不能仅仅凭经验设计。在每节课的课前,一定要进行精心的预设。在课堂中,同时要结合课堂的实际效果和学生的情况注意灵活处理课堂生成。课堂上在进行分组教学时,提前预设好教学时间,在每节课上,既要放的开,同时又要注意在适当的时机收回,以保证每节教学基本任务完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二次函数与幂函数教案篇三

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增减性的理解和求法·。

三、解答题。

7·(1)请在坐标系中画出二次函数y=x2—2x的大致图象;

(3)观察图象,直接写出方程x2—2x=1的根(精确到0·1)·。

(1)当t=3时,求足球距离地面的高度;

(2)当足球距离地面的高度为10米时,求t;

二次函数与幂函数教案篇四

1.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

2.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继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之后,学生要学习的最后一类重要的代数函数,它也是描述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的数学模型。

3.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理应得到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赞扬。现在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应抱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与肯定,并做出正确的解释。

4.初中阶段主要研究二次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用二次函数的观点审视一元二次方程,用二次函数的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次函数与幂函数教案篇五

学习目标:

1、能够分析和表示变量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解决用二次函数所表示的问题。

2、用三种方式表示变量间二次函数关系,从不同侧面对函数性质进行研究。

3、通过解决用二次函数所表示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学习重点:

能够分析和表示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解决用二次函数所表示的问题。

能够根据二次函数的不同表示方式,从不同的侧面对函数性质进行研究。

学习难点:

能够分析和表示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解决用二次函数所表示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即表格、表达式、图象法,我们都不陌生,比如在商店的广告牌上这样写着:一种豆子的售价与购买数量之间的关系如下:

x(千克)00。511。522。53。

y(元)0123456。

二、探究活动。

(一)合作探究:

交流完成:

(1)一边长为xcm,则另一边长为cm,所以面积为:用函数表达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格表示:

123456789。

10—。

(3)画出图象。

(二)议一议。

(1)在上述问题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2)当x取何值时,长方形的面积最大?它的最大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得到的?请你描述一下y随x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点拨: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即是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请大家互相交流。

(1)因为x是边长,所以x应取数,即x0,又另一边长(10—x)也应大于,即10—x0,所以x10,这两个条件应该同时满足,所以x的取值范围是。

(2)当x取何值时,长方形的面积最大,就是求自变量取何值时,函数有最大值,所以要把二次函数y=—x2+10x化成顶点式。当x=—时,函数y有最大值y最大=。当x=时,长方形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25cm2。

可以通过观察图象得知。也可以代入顶点坐标公式中求得。。

(三)做一做:学生独立思考完成p62,p63的函数表达式,表格,图象问题。

(1)用函数表达式表示:y=________。

(2)用表格表示:

(3)用图象表示:

三、学习体会。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问?

四、自我测试。

1、把长1。6米的铁丝围成长方形abcd,设宽为x(m),面积为y(m2)。则当最大时,所取的值是()。

a0。5b0。4c0。3d0。6。

2、两个数的和为6,这两个数的积最大可能达到多少?利用图象描述乘积与因数之间的关系。

二次函数与幂函数教案篇六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3、通过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培养大家的合作交流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2、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次函数与幂函数教案篇七

《34.4二次函数的应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冀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十四章第四节,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二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及性质的基础上,让学生继续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教材通过小球飞行这样的实际情境,创设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对应了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等实根、有两个相等实根、没有实根的三种情况。这样,学生结合问题实际意义就能对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有很好的体会;从而得出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这也突出了课标的要求:注重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本节教学时间安排1课时。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2.经历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的过程,获得用图象法求方程近似根的体验.

3.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通过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估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进一步掌握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提高估算能力。

1.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让学生亲自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通过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培养大家的合作交流意识。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关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预习作业:

1.解方程:(1)x2+x-2=0;(2)x2-6x+9=0;(3)x2-x+1=0;(4)x2-2x-2=0.

2.回顾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利用函数的图象求方程3x-4=0的解.

师生行为:教师展示预习作业的内容,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回顾旧知,教师做出适当总结和评价。

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结论准确性,能否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2题的格式要规范。

设计意图:这两道预习题目是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课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1题中的三个方程是课本中观察栏目中的三个函数式的变式,这三个方程把二次方程的根的三种情况体现出来,让学生回顾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2题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的问题,这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熟悉的知识类比探究本课新知识。

问题。

1.课本p94问题.

3.结合预习题1,完成课本p94观察中的题目。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可适当引导,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进行梳理和规范;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问题3是由学生分组探究的,这个问题的探究稍有难度,活动中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正确结论。

1.学生能否把实际问题准确地转化为数学问题;。

2.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否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3.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能否经历独立思考、认真倾听、获得信息、梳理归纳的过程,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准确。

设计意图:由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入手给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体会二次函数与实际问题的关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交流,探求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积累学习经验。

[活动3]例题学习巩固提高。

问题。

例利用函数图象求方程x2-2x-2=0的实数根(精确到0.1).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预习题2独立完成,师生互相订正。

教师关注:(1)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格式是否规范;(2)学生所画图象是否准确,估算方法是否得当。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题2的铺垫,同学们已经从旧知识中寻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很容易明确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既降低难点且突出重点。

[活动4]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二次函数与幂函数教案篇八

3.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关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启发引导 合作交流

课件

计算机、实物投影。

检查预习 引出课题

1.解方程:(1)x2+x-2=0; (2) x2-6x+9=0; (3) x2-x+1=0; (4) x2-2x-2=0.

2. 回顾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利用函数的图象求方程3x-4=0的解.

教师展示预习作业的内容,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回顾旧知,教师做出适当总结和评价。

学生回答问题结论准确性,能否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2题的格式要规范。

这两道预习题目是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课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1题中的三个方程是课本中观察栏目中的三个函数式的变式,这三个方程把二次方程的根的三种情况体现出来,让学生回顾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2题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的问题,这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熟悉的知识类比探究本课新知识。

二次函数与幂函数教案篇九

让学生经历根据不同的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函数关系式。

:各种隐含条件的挖掘。

:引导发现法。

(一)诊断补偿,情景引入:

(先让学生复习,然后提问,并做进一步诊断)。

(二)问题导航,探究释疑:

(三)精讲提炼,揭示本质:

分析如图,以ab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以过点o的y轴的垂线为x轴,建立了直角坐标系。这时,涵洞所在的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对称轴是y轴,开口向下,所以可设它的函数关系式是。此时只需抛物线上的一个点就能求出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

解由题意,得点b的坐标为(0。8,-2。4),

又因为点b在抛物线上,将它的坐标代入,得所以因此,函数关系式是。

例2、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出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a(0,-1)、b(1,0)、c(-1,2);

(2)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为(1,-3),且与y轴交于点(0,1);

(3)已知抛物线与x轴交于点m(-3,0)(5,0)且与y轴交于点(0,-3);

(4)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为(3,-2),且与x轴两交点间的距离为4。

分析(1)根据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三个已知点,可设函数关系式为的形式;(2)根据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可设函数关系式为,再根据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可求出a的值;(3)根据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坐标,可设函数关系式为,再根据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可求出a的值;(4)根据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3,-2),可设函数关系式为,同时可知抛物线的对称轴为x=3,再由与x轴两交点间的距离为4,可得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为(1,0)和(5,0),任选一个代入,即可求出a的值。

解这个方程组,得a=2,b=-1。

(2)因为抛物线的顶点为(1,-3),所以设二此函数的关系式为,又由于抛物线与y轴交于点(0,1),可以得到解得。

(3)因为抛物线与x轴交于点m(-3,0)、(5,0),

所以设二此函数的关系式为。

又由于抛物线与y轴交于点(0,3),可以得到解得。

(4)根据前面的分析,本题已转化为与(2)相同的题型请同学们自己完成。

(四)题组训练,拓展迁移:

1、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出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0,2)、(1,1)、(3,5);

(2)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为(-1,2),且过点(2,1);

(3)已知抛物线与x轴交于点m(-1,0)、(2,0),且经过点(1,2)。

2、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轴是x=-1,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是–6,且经过点(2,10),求此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五)交流评价,深化知识:

确定二此函数的关系式的一般方法是待定系数法,在选择把二次函数的关系式设成什么形式时,可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灵活选择,以简单为原则。二次函数的关系式可设如下三种形式:(1)一般式:,给出三点坐标可利用此式来求。

(2)顶点式:,给出两点,且其中一点为顶点时可利用此式来求。

(3)交点式:,给出三点,其中两点为与x轴的两个交点、时可利用此式来求。

本课课外作业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a(-1,12)、b(2,-3),

(2)用配方法把(1)所得的函数关系式化成的形式,并求出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和对称轴。

二次函数与幂函数教案篇十

通过学生的讨论,使学生更清楚以下事实:

(1)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是一种互逆关系;。

(2)分解因式的结果要以积的形式表示;。

(3)每个因式必须是整式,且每个因式的次数都必须低于原来的多项式的次数;。

(4)必须分解到每个多项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活动5:应用新知。

例题学习:

p166例1、例2(略)。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应用提公因式法共同完成例题。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活动6:课堂练习。

1.p167练习;。

2.看谁连得准。

x2-y2(x+1)2。

9-25x2y(x-y)。

x2+2x+1(3-5x)(3+5x)。

xy-y2(x+y)(x-y)。

3.下列哪些变形是因式分解,为什么?

(1)(a+3)(a-3)=a2-9。

(2)a2-4=(a+2)(a-2)。

(3)a2-b2+1=(a+b)(a-b)+1。

(4)2πr+2πr=2π(r+r)。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

通过学生的反馈练习,使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对因式分解意义的理解是否到位,以便教师能及时地进行查缺补漏。

活动7:课堂小结。

从今天的课程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明白了哪些道理?

学生发言。

通过学生的回顾与反思,强化学生对因式分解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清楚地了解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的互逆关系,加深对类比的数学思想的理解。

活动8:课后作业。

课本p170习题的第1、4大题。

学生自主完成。

通过作业的巩固对因式分解,特别是提公因式法理解并学会应用。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15.4.1提公因式法例题。

1.因式分解的定义。

2.提公因式法。

二次函数与幂函数教案篇十一

分组复习旧知。

探索:从二次函数y=x2+4x+3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可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1)如何画图。

(2)顶点、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

(3)所形成的三角形以及四边形的面积。

(4)对称轴。

从上面的问题导入今天的课题二次函数中的图象与性质。

二次函数与幂函数教案篇十二

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数学》下第26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二次函数的概念,对于函数的积累知识有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本节内容是对二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学习,是后续研究二次函数图像的变换的基础。二次函数在初中函数的教学中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初中代数内容的引申,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更为高中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和圆锥曲线奠定基础。

本节课中的教学重点利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建构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知识体系,教学难点是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描述函数,根据解析式判断函数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特征,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2.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用描点法画出函数y=ax2的图象。

知道抛物线的有关概念。

会根据公式确定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开口方向、对称轴以及抛物线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二次函数的教学进一步体会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加深对于数形结合思想的认识。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归纳问题的数学能力,改善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情感与态度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让学生感受二次函数图像的对2。

称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辩证观点。

3.说教学方法。

教法选择与教学手段: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是学习新知及其综合运用,应着重采用复习与总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先从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复习入手,通过提问思考、归纳总结、综合运用等形式对二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教学。教学的模式为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分析,演示、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利用白板的动态画板功能,画出不同的二次函数图像,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

学法指导: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4.说教学过程。

(一)为对二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相关知识进行重构做准备。通过回忆复习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等相关知识引入新课。利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总结规律,会根据公式确定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开口方向、对称轴。说出a为何值时y随x增大而增大(增大而减小),引导学生掌握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从图象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运用联想、概括方法对二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领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化归迁移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

(二)通过对二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学习,采用学生思考,教师分析,解题小结三个环节构成的练习题讲解模式,巩固二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基本题目的一般解题方法,并进一步研究二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应用。

(三)反思概括,方法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着重理解二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相关知识和基本解题方法,领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学会用化归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由题及法,由法及类的数学总结归纳方法。

(四)作业。

课后通过练习来巩固本节课所复习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强化教学目标。

各位老师,以上所说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课堂上是千变万化的,会随着学生和教师的灵性发挥而随机生成的,预设效果如何,最终还有待于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本说课一定存在诸多不足,恳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二次函数与幂函数教案篇十三

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数学》下第26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二次函数的概念,对于函数的积累知识有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本节内容是对二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学习,是后续研究二次函数图像的变换的基础。二次函数在初中函数的教学中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初中代数内容的引申,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更为高中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和圆锥曲线奠定基础。

本节课中的教学重点利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建构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知识体系,教学难点是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描述函数,根据解析式判断函数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特征,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2.说目标。

二次函数与幂函数教案篇十四

根据我们学校人人皆知的船模特色项目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让班级中的上科院小院士来简要介绍学校船模组的情况以及在绘制船模图纸时也常用到抛物线的知识的情况,再出题:船身的龙骨是近似抛物线型,船身的最大长度为48cm,且高度为12cm。求此船龙骨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在解题中的作用。

二次函数与幂函数教案篇十五

1.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叙事的区别:教学案例与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反映的是教学预期;而教学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教学过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学结果。

2.教学案例与教学实录:它们同样是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事实判断),而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

4.教学案例必须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选择有关信息,必须事先进行实地作业,因此日常教育叙事日志可以作为写作教学案例的素材积累。

二次函数与幂函数教案篇十六

在整个中学数学知识体系中,二次函数占据极其关键且重要的地位,二次函数不仅是中高考数学的重要考点,也是线性数学知识的基础。那老师应该怎么教呢?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初三数学二次函数教案教学方法。

一、重视每一堂复习课数学复习课不比新课,讲的都是已经学过的东西,我想许多老师都和我有相同的体会,那就是复习课比新课难上。

四、要多了解学生。你对学生的了解更有助于你的教学,特别是在初三总复习间断,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复习情况有助于你更好的制定复习计划和备下一堂课,也有利于你更好的改进教学方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二次函数与幂函数教案篇十七

1.注意渗透局部和全体、有限和无限、近似和精确等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

2.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结合所画二次函数y=x2的图象,要求学生思考:

(1)y=x2的图象的图象有什么特点。(答:具有对称性。)。

(2)如何判断y=x2的图象有上面所说的特点?(答:由观察图象看出来;或由列表求值得出来;或由解析式y=x2看出来。)。

二次函数与幂函数教案篇十八

一、教材分析:

《34.4二次函数的应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冀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十四章第四节,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二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及性质的基础上,让学生继续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教材通过小球飞行这样的实际情境,创设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对应了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等实根、有两个相等实根、没有实根的三种情况。这样,学生结合问题实际意义就能对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有很好的体会;从而得出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这也突出了课标的要求:注重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本节教学时间安排1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数学思考: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2.经历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的过程,获得用图象法求方程近似根的体验.

3.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解决问题: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通过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估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进一步掌握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提高估算能力。

情感态度:

1.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让学生亲自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通过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培养大家的合作交流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关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合作交流。

五:教具、学具:课件。

六、教学过程:

[活动1]检查预习引出课题。

预习作业:

1.解方程:(1)x2+x-2=0;(2)x2-6x+9=0;(3)x2-x+1=0;(4)x2-2x-2=0.

2.回顾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利用函数的图象求方程3x-4=0的解.

师生行为:教师展示预习作业的内容,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回顾旧知,教师做出适当总结和评价。

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结论准确性,能否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2题的格式要规范。

设计意图:这两道预习题目是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课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1题中的三个方程是课本中观察栏目中的三个函数式的变式,这三个方程把二次方程的根的三种情况体现出来,让学生回顾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2题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的问题,这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熟悉的知识类比探究本课新知识。

[活动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问题。

1.课本p94问题.

3.结合预习题1,完成课本p94观察中的题目。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可适当引导,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进行梳理和规范;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问题3是由学生分组探究的,这个问题的探究稍有难度,活动中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正确结论。

教师重点关注:

1.学生能否把实际问题准确地转化为数学问题;。

2.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否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3.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能否经历独立思考、认真倾听、获得信息、梳理归纳的过程,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准确。

设计意图:由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入手给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体会二次函数与实际问题的关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交流,探求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积累学习经验。

[活动3]例题学习巩固提高。

问题。

例利用函数图象求方程x2-2x-2=0的实数根(精确到0.1).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预习题2独立完成,师生互相订正。

教师关注:(1)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格式是否规范;(2)学生所画图象是否准确,估算方法是否得当。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题2的铺垫,同学们已经从旧知识中寻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很容易明确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既降低难点且突出重点。

[活动4]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二次函数与幂函数教案篇十九

二、立足课堂,提高效率:做到教师入题海,学生出题海.教师应多做题、多研究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并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众多复习资料中,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最佳练习,也可通过对题目的重组。

三、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让每一节课都给学生留有时间,让他们有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

四、激发兴趣,提高质量: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在上复习课时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在关注知识复习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效果,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感.这样他们才会更有兴趣的学习下去.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87000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