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精选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1 08:23:08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精选16篇)
时间:2023-12-01 08:23:08     小编:QJ墨客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备课准备,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教案的编写还需要注意教学环境和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学习这些教案范例,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实施水平。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篇一

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这为以后学习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学习本节课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篇二

让学生在明白“平均分”含义和会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运用所学的关于“除法”的知识写出除法算式,以巩固对除法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课前准备】。

学生:学具卡片。

教师:例5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二、合作探究。

1、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用卡片摆9÷3=3,然后同一小组里交流所得。

2、把12个卡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4个。摆出来,并列了算式。

3、说出6÷3=2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4、练习:

同组有在一起讨论后,独立完成练习四的7、8、9、10题。

第22页的思考题,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帮助。

三、总结。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篇三

分数除法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也是非常要的一课,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后面解决问题的学习。由于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必须在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要培养学生在探索除分数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篇四

理解算理并比较熟练地计算这类除法题.。

教具学具准备。

幻灯片、小黑板.。

1.口算.。

52013=90018=24048=75025=。

720036=910013=64016=96024=。

在口算过程中说一说5201324048910013是怎么想的?

2.二人板演,其余的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1.导入.。

师:通过刚才的复习,说明同学们对除数是一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掌握得很好.。

出示例14782023=。

师:除数由一位变成了两位数,仍然是商末尾有0的除法,你们还会做吗?

2.教学例14。

(1)学生试算例14782023=。

一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教师在下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尝试做题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2)教师提问:这道题的商是多少?为什么?被除数十位上的商是4,已经没有余数,为什么还要在个位上商0?(将问题写在小黑板上.)。

(3)小组讨论,充分发表各种见解.。

因为782023商的首位在被除数的百位上,商应该是三位数,所以应该是340.。

注意:教师要强调这个0不能丢,并用红色粉笔描一描这个末尾0.。

(4)对比练习。

引导学生明确因为十位上的余数1表示一个十,把个位上的0移下来,余数则表示是10.。

提问:商的末尾不添0行吗?为什么?

教师提问:比较两道例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口述:相同点都是商末尾有0的两位数除法.。

不同点前一道没余数,而后一道有余数.。

3.反馈练习.。

918054=577854=374931=。

全课小结。

随堂练习。

1.笔算.。

2.判断.。

(1)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商的末尾也就有几个0.()。

(2)被除数的末尾有0时,得出的商末尾可能有0.()。

(3)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错在哪儿,讲清理由.)。

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篇五

本单元的学习是以第一单元为基础,学生已经学习和掌握了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进行熟练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90%以上的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乘法口诀进行口算,基本掌握了表内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学生具有一定的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探索的过程,基本达到独立完成探究简单问题的水平。

由于学生从二年级开始,非常熟悉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的内容安排做了相应的调整。将第五册的第一、四、六单元乘除法部分的知识做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能结合具体情境和计算过程,发展估算意识和能力。

4、理解连除、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5、能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6、经历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等活动,并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三、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三年级上册已经学习:

1、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及其运用。

2、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及其应用。

3、混合运算(需要具体说明吗?)。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1、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2、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3、除法的验算。

4、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后续学习的:

四年级上册。

1、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及其应用。

2、混合运算。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在问题情景中理解并掌握连乘、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五、单元要点。

1、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2、能正确运用估算,进行正确试商。

3、能用乘法验算除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4、理解连除、乘除混合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用。

5、结合具体情景,提出问题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篇六

1.以3盒水果糖的重量为问题为切入点,请你们列出算式并计算,看谁算的又快又好!

(1)每盒水果糖重100g,那么3盒有多重?

100×3=300(g)。

(2)3盒水果糖重300g,那么每盒有多重?

300÷3=100(g)。

(3)300g水果糖,每盒重100g,可以装几盒?

300÷100=3(盒)。

2、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三个算式,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的已知数和得数,说一说它们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这就是分数除法的意义。

讨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吗?

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篇七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分数除法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分数与除法》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第五课时的教学内容。

在学生第一学段初步认识分数、体验分数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读写一些简单分数的基础上,在本册教材的第三单元前四课时,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再次认识分数,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本节教学内容重视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教材从分蛋糕的实际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并结合分数的.意义得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几个算式,探索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或把分数写成两数相除的形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基本性质的基础。

1、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树立新的教学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把只关注知识结果转向要重视知识结果,更要关注获取知识的过程,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是难以引起学生思考的。这节课,我不想把知识、结果直接告诉给学生,而是为学生探索发现新知创造机会,给他们提供一些感兴趣的、有思考价值的数学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小组讨论等活动来获取知识。

2、重组教材,树立新的教材观。

新课程主张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由对教材的挖掘者、执行者走向课程开发的研究者、设计者。本节课,我对教材进行分析后,把原来教材2课时放在一个课时教学,体现了大容量的课堂。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初步理解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

教学重点:

1、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正确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引导探究发现、归纳等教学方法。在探索知识本质规律处适当给予启发、指导、点拔,帮助学生完成探索知识的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新知。

课件播放分饼情境,学生观察说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和用分数表示每人分得的块数。这个环节承接了上一节课学生熟悉的分饼情境,引出除法与分数这两个教学内容的主角。

二、探究发现,归纳认知。

1、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时教师及时将学生分饼的思维顺向发展,快速练习

(1)、把a块饼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多少块?

(2)、把a块饼平均分成b份,每份是多少块?

学生先写出除法算式,再用分数表示结果,教师板书

12=1/2块

94=9/4块

a8=a/8块

ab=a/b块

通过这个练习完成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渡,为充分发现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创造条件。

2、归纳认知,明确关系。

(1)、学生观察思考:分数和除法有怎样的关系?

(2)、汇报发现。

板书:被除数除数=

(3)、引导思考: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那在分数中应该有怎样的规定呢?

学生讨论得出:分母不能为0。

板书:(除数不为0)。

3、尝试用字母表示。

4、及时练习。

23= 87= 165= 1012=

5/6= ()() 13/15=()()

12/7= ()() 100/6= ()()

(二)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

怎样把7/3化成带分数呢?怎样把2化成假分数?

1、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师出示温馨提示,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2、检测合作学习效果。

3、师做针对性点评。

4、及时练习。

课本40页第2题。这个环节引导学生探索出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并采取边学边练的形式,使知识得到及时巩固。

四、全课小结,学生谈收获。

学生总结出本课的知识点,对本节课的学习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的缩影,我的板书就是抓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进行设计的。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篇八

1、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的新生命的,但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

2、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

3、播种凤仙花的方法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播种植物时要注意:要挑选那些饱满的、没有受过伤的种子;要将一块小瓦片放在花盆的出水处;种子放在深度约1厘米的小坑后再用土盖上;之后浇上适量水放温暖处;已经成株的植物要等土壤差不多干时再浇花,要浇就要浇透。

4、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每天约5毫米。

5、凤仙花种子萌发时,最先出土的第一对“叶子”是子叶。第一对“叶子”和以后长出的叶子是不同的。凤仙花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是为了吸收更多的阳光。

7、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9、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运输水分的方向是从下向上,运输养料的方向是从上向下。植物生长初期茎的生长速度较快,中期生长速度最快,后期较慢最后几乎停滞。

10、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过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果;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几部分;果实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的;果实中有种子。

11、凤仙花的植株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组成的。叶缘有小锯齿,叶柄肉质多汁。果实呈纺锤形,有白色茸毛,成熟时果皮能裂开,颜色由绿色变成黄褐色。种子是球形的,呈褐色。一株凤仙花大概能结出二十多个果实,每个果实一般有十七八粒种子。

12、绿色开花植物生长一般都要经历一定的生命周期: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

13、凤仙花等植物的茎是垂直地面向上生长,叫直立茎;牵牛花的茎缠绕在其它物体上向上生长,这样的茎叫缠绕茎;葡萄的茎攀缘在其他物体上向上生长,这样的茎叫攀缘茎;红薯的茎平卧在地面蔓延生长,这样的茎叫匍匐茎。

14、研究植物根的作用的实验:

实验材料:油、试管、水,有根的一株植物。

实验结果:我发现试管中的水在慢慢(减少)。水量变化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植物的根(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15、在三个密闭的透明玻璃钟罩内放入一些生物。1号钟罩内是一盆不缺水的绿叶植物;2号钟罩内是提供了充足食物和水的小老鼠;3号钟罩内是一盆不缺水的绿叶植物和有充足食物和水的小老鼠。任选一个钟罩分析钟罩生物会出现的现象和原因。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篇九

1.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对称轴: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特性是相同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3.轴对称的性质: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以下性质:

(1)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类似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对称轴是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4.轴对称图形的作用:

(1)可以通过对称轴的一边从而画出另一边;。

(2)可以通过画对称轴得出的两个图形全等。

5.因数:整数b能整除整数a,a叫作b的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或约数。在自然数的范围内例:在算式6÷2=3中,2、3就是6的因数。

6.自然数的因数(举例):

6的因数有:1和6,2和3.

10的因数有:1和10,2和5.

15的因数有:1和15,3和5.

25的因数有:1和25,5.

7.因数的'分类:除法里,如果被除数除以除数,所得的商都是自然数而没有余数,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我们将一个合数分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这样的几个质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8.倍数:对于整数m,能被n整除(n/m),那么m就是n的倍数。如15能够被3或5整除,因此15是3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也就是说一个数的倍数的集合为无限集。注意:不能把一个数单独叫做倍数,只能说谁是谁的倍数。

9.完全数:完全数又称完美数或完备数,是一些特殊的自然数。它所有的真因子(即除了自身以外的约数)的和(即因子函数),恰好等于它本身。

10.偶数:整数中,能够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

11.奇数:整数中,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是奇数,

12.奇数偶数的性质:

关于奇数和偶数,有下面的性质:

(1)奇数不会同时是偶数;两个连续整数中必是一个奇数一个偶数;。

(2)奇数跟奇数和是偶数;偶数跟奇数的和是奇数;任意多个偶数的和都是偶数;。

(3)两个奇(偶)数的差是偶数;一个偶数与一个奇数的差是奇数;。

(4)除2外所有的正偶数均为合数;。

(5)相邻偶数公约数为2,最小公倍数为它们乘积的一半。

(6)奇数的积是奇数;偶数的积是偶数;奇数与偶数的积是偶数;。

(7)偶数的个位上一定是0、2、4、6、8;奇数的个位上是1、3、5、7、9.

13.质数:指在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中,除了1和此整数自身外,没法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数。

14.合数:比1大但不是素数的数称为合数。1和0既非素数也非合数。合数是由若干个质数相乘而得到的。

质数是合数的基础,没有质数就没有合数。

15.长方体:由六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长方体.长方体的任意一个面的对面都与它完全相同。

16.长、宽、高:长方体的每一个矩形都叫做长方体的面,面与面相交的线叫做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17.长方体的特征:

(1)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至少有两个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特殊情况时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他四个面都是长方形,并且完全相同。

(3)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可分为三组,每一组有4条棱。还可分为四组,每一组有3条棱。

(3)长方体有8个顶点。每个顶点连接三条棱。

(4)长方体相邻的两条棱互相(相互)垂直。

18.长方体的表面积:因为相对的2个面相等,所以先算上下两个面,再算前后两个面,最后算左右两个面。

设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则它的表面积s:

s=2ab+2bc+2ca。

=2(ab+bc+ca)。

19.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设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则它的体积v:

v=abc=sh。

20.长方体的棱长:

长方体的棱长之和=(长+宽+高)×4。

长方体棱长字母公式c=4(a+b+c)。

相对的棱长长度相等。

长方体棱长分为3组,每组4条棱。每一组的棱长度相等。

21.正方体:侧面和底面均为正方形的直平行六面体叫正方体,即棱长都相等的六面体,又称“立方体”、“正六面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2.正方体的特征:

(1)有6个面,每个面完全相同。

(2)有8个顶点。

(3)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

(4)相邻的两条棱互相(相互)垂直。

23.正方体的表面积:

因为6个面全部相等,所以正方体的表面积=一个面的面积×6=棱长×棱长×6。

设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则它的表面积s:

s=6×a×a或等于s=6a2。

24.正方体的体积: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设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则它的体积为:

v=a×a×a。

25.正方体的展开图: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一共有11种。

26.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27.分数分类:分数可以分成: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百分数。

28.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一。如:1/2,3/5,8/9等等。真分数一般是在正数的范围内研究的。

29.假分数:分子大于或者等于分母的分数叫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

假分数通常可以化为带分数或整数。如果分子和分母成倍数关系,就可化为整数,如不是倍数关系,则化为带分数。

30.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分数的值不变。

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数学千克、克、吨之间关系。

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吨可记作“t”,千克可记作“kg”,克可以记作“g”。公式可以记作1kg=1000g,1t=1000kg。

常见单位间换算题:

13吨=13×1000=13000千克。

14000千克=14000÷1000=14吨。

8吨60千克=8×1000+60=8060千克。

5600千克=15吨600千克。

8千克=8×1000=8000克。

21000克=21÷1000=21千克。

3千克120克=3×1000+120=3120克。

4123克=4千克123克。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篇十

课本p19页例5,练习四第4、5、6题。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情景图或课件等。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篇十一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表达估算的思路。

口算卡片、每个小组每人准备30根小棒。

(一)复习旧知,巩固技能:

1、师出示口算卡片:

1800÷3、2400÷6、250÷5、420÷6。

2700÷9、140÷7、120÷6、5400÷6。

学生开火车直接说得数。看哪一组开得又对又快。

2、同桌一人说算式一人回答,答对的就坐下。

(二)引入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教学挂图,呈现农贸市场的情境图。

师:上一节课我们共同为赵伯伯、李阿姨和王叔叔解决了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为李叔叔他们三人解决困难,好吗?他们遇到了什么难题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呈现李叔叔三人的情境图:

师:你们看,李叔叔他们三人想怎么把蔬菜运走呀?

(用三辆车一次把这124箱蔬菜全部运完。)。

课件演示:小精灵聪聪出现了: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同桌交流、讨论。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板书:

李叔叔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师:这道题该怎么解决呢?(让学生讨论)。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师引导:你能大概猜一下他们每一个人运了多少箱吗?可以用什么方法快速地解决它呢?

生讨论后反馈结果。

请一学生叙述估算的过程。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把124看成120,120÷3=40(箱)。

(2)把124拆成120和4,再分别和3除,每人平均分了40箱,还剩4箱,又分了一次,最后还剩下一箱,每个人大约运了41箱。

师板书:124÷3≈40(箱)。

或者124=120+4120÷3=404÷3=1……1。

124÷3≈41(箱)。

(三)小结:

估算经常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当我们遇到数字较大的题目,比如分东西,而你又不能准确地算出该平均分多少物品给每个人时,我们就可以用估算来计算。

(四)巩固练习,加深印象:

做p16“做一做”第1、2题。

1、学生说说题意,并说一说为什么260可以看作240或者280。

之后解答这道题目。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本道题。之后进行全班性讲评。

(五)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游戏:神算子。

游戏的规则:

1、要求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牙签放到一起。

2、每抓一把牙签后放到一边,先数出根数。接着再快速地算出该平均分给组内每个成员多少根牙签。

3、每人一次机会。看谁算得又快又好。

4、最后评选出组内的神算子。

124÷3≈40(箱)。

或者124=120+4。

120÷3=40(箱)4÷3=1(箱)……1(箱)。

124÷3≈41(箱)。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篇十二

教材第27~28页的内容及练习。

1.借助实际操作和图形语言,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基本算理。

2.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1.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推导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揭题。

2.引入并板书课题:分数除法(二)。

设计意图:设疑激趣。明确目标。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分一分,引导感知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

2.画一画:引导完成27页的画一画,理解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3.引导完成28页的填一填,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4.引导归纳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总结归纳计算法则。

三、反馈矫正。

出示p28的试一试。

1.统一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2.指导完成p28练一练的1~4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预习:p29分数除法(三)。

板书设计:分数除法(二)。

4÷1/2=4x2=8;4÷1/4=4x4=16。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篇十三

1、口述下列分数的意义:

1/44/57/9。

2、口答列式计算。

120÷12=10(人)。

(2)把12米长的钢管平均截成6段,每段长多少米?

12÷6=2(米)。

归纳:这两题都是将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的应用题。用除法计算。

如果把(2)题的12米改成1米,如何列式?

1÷6。

它的商不能用整数表示,怎么办?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解决的问题。

出示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篇十四

使学生明确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初步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1、复习7、8、9的乘法口诀。

2、根据图意,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一)教学例1。

1、根据主题图,引导学生布置教室,提出问题。

2、(1)有56面小旗,挂成行,平均每行几面?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568=()。

讨论:怎样计算?

板书:七八五十六,商是7。

(2)如果挂成7行呢?平均每行几面?

板书:567=()应该想哪句口诀呢?

(二)完成做一做。

1、出示74口诀。

(1)启发学生想一想,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2)分组讨论,想一想商是几,用哪句口诀,怎样想的?

2、再出示余下的题目,由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

练习十一。第1~4题。

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例1、78=56。

568=(7)口诀:(七)八五十六。

567=(8)口诀:七(八)五十六。

学生有了前面的学习作为基础,这部分的内容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效果不错。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篇十五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一)下面各题中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1.花手绢的块数是白手绢的。

2.白手绢块数的正好是花手绢的块数.。

3.花手绢的块数相当于白手绢的。

4.白手绢块数的倍相当于花手绢的块数。

(二)教师提问。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的.几分之几用什么方法?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

3.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什么方法?

(三)谈话导入。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3。

2.比较.。

(1)我们把这三道题放在一起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相同点:三个数量是相同的;需要找准单位“1”来分析.。

(2)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不同点:已知和所求不同;解题方法不同.。

3.小结:分数应用题主要有以上三类: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抓住分率句;找准单位“1”;画图来分析;列式不必急.。

三、巩固练习。

1.一个排球36元,一个篮球40元,一个排球的价钱是一个篮球价钱的几分之几?

(1)学生独立分析列式。

(2)要求根据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改编出一道分数乘法应用题和一道分数除法应用题.。

2.学校有故事书36本,是科技书的,科技书有多少本?

3.学校有故事书36本,科技书是故事书的,科技书有多少本?

(二)补充条件并列式解答.。

一条路长15千米,修了全长的,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正确答案。

1.修一条长240千米的公路,修了,修了多少千米?

2.修一条长240千米的公路,已经修了150千米,修了的占全长的几分之几?

240×240÷150÷240240÷150。

(四)思考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三类题的对比练习.解决这三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一)解答下面各题。

1.六一班有学生45人,其中女生有20人.女生人数占全班的几分之几?

2.六一班有学生45人,女生占.女生有多少人?

3.六一班有男生25人,占全班的.全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二)校园里栽了杨树144棵,栽的松树的棵数是杨树的,校园里栽了松树多少棵?

(三)学校买了蓝墨水30瓶,红墨水24瓶.蓝墨水是红墨水的几倍?

六、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篇十六

使学生明确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初步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1、复习7、8、9的乘法口诀。

2、根据图意,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1、根据主题图,引导学生布置教室,提出问题。

2、(1)有56面小旗,挂呈行,平均每行几面?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568=()。

讨论:怎样计算?

板书:七八五十六,商是7。

(2)如果挂成7行呢?平均每行几面?

板书:567=()应该想哪句口诀呢?

1、出示74口诀:

(1)启发学生想一想,写出两道出发算式。

(2)分组讨论,想一想商是几,用哪句口诀,怎样想的?

2、再出示余下的题目,由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

练习十一、第1~4题。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86687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