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教案的编写需要根据学生的评价和反馈进行及时修正和调整。教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中班教案悯农篇一
2、学习古诗《悯农》。
米饭、馒头、花卷等幼儿常见的食物;农民伯伯和他们的劳动成果。
一、导入活动。
教师通过出示多种食物的'图片引出活动的主题。
出示图片后,教师请幼儿说出它们的名字?
二、关键步骤。
1、教师请幼儿观看农民耕种的flash的动漫,告诉幼儿粮食是农民辛苦种出来的。
2、教师大志地、有韵律地朗诵古诗《悯农》。
3、幼儿学习朗诵古诗《悯农》。
三、结束活动。
师生共同朗诵古诗,结束活动。
1、区域活动:泥塑区。
在泥塑区投放采泥,指导幼儿学习团、搓、压、捏的技能,练习制作好吃的面食。
2、其他活动:比比谁最节约粮食。
制作一张大表格,写上小朋友的名字,谁吃的最干净就给谁盖上小印章。
1、孩子对哪些活动最感兴趣?为什么?
2、你认为这个活动的成功之处是什么?
3、你认为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该如何改进?
中班教案悯农篇二
1.会认“农、午、汗、粒、辛”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劳动人民的辛苦,学会珍惜粮食。
1.会认5个字。
2.朗诵、背诵古诗。
通过朗读感悟使学生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初步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思想感情。
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总课时数:1课时
授课时间: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看古诗中的图片,教师描述:唐朝有一位诗人叫李绅,他也是朝廷的一个大官。有一年夏天,他来到郊外的农村,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田间干活,不由得吟诵到:(教师范读古诗)
2.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悯农》。板书课题,认识生字“农”,强调读准后鼻音。齐读课题。
二、认读生字,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2.同桌合作,互相读一读生字,正音。
3.多种形式的读生字卡片,检查认读。
4.再读古诗,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三、诵读感悟
2.指导朗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3.现在,你和诗人就在田间,你想对这位老农说些什么?
(让学生跟随诗人一起去看看、想想,就能很快理解诗句的意思,读出的诗句也很有感情了)
4.是啊,这么炎热的夏天,老农还在锄禾,他身上的汗珠直往下滴,滴落在禾苗下的土地里,多么辛苦啊!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5.我们吃的米、面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三、四行诗。指名回答。
6.是啊,我们碗里的米饭每一粒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行。
(联系生活实际,想想农民种田时的情景,让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我们要爱惜粮食。)
7.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诵读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诵读比赛,还可以配上动作,每组推荐一名代表。
1.分小组演读。
2.小组代表展示。
3.师生评议。
4.(出示图片)很多同学都已经会背了,愿意一起来背一背吗?(全班齐背)
四、课外延伸
读一读,背一背。
悯农
李绅
春种一粒栗,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古诗诵读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中班教案悯农篇三
1、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尝试背诵古诗,了解农民劳作的艰辛。
3、知道粮食来之不易,萌发对农民伯伯的尊重之情。
1、经验准备:幼儿提前通过图片、视频等了解水稻种植、种植过程等。
2、物质准备:ppt图片、米饭的图片。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各种米饭的图片,引入活动,讨论:我们每天都要吃饭,你指导我们吃的米饭是从哪里来的吗?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朗诵故事,理解诗歌意境。
1、引导幼儿倾听诗歌朗读《悯农》,欣赏理解古诗。
2、讨论理解古诗的含义。
3、学习词语"辛苦",并用"辛苦"说一句话。
4、引导幼儿学习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味美。
三、尝试背诵,加深理解。
在幼儿对古诗内容及含义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鼓励幼儿看图,尝试背诵。
四、交流讨论,了解农民种田劳作的艰辛。
1、提问:你见过农民伯伯种地吗?他们是如何种田的?请你学一学。农民伯伯劳作这么辛苦,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通过讨论表达对农民的敬意,懂得爱惜粮食,不浪费粮食。
2、小结:《悯农》这首诗歌描写出农民劳作的艰辛,提醒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一粒粒米粉,不要浪费。
中班教案悯农篇四
1、引导幼儿感知故事中的韵律美。
2、培养幼儿从小懂得爱惜粮食,珍惜成人的劳动。
悯农图一张,小朋友吃饭图一张。
观察图片,猜图意。
提问:图片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你觉得这是什么时候?(请幼儿说说图上的内容)。
感受古诗特点,理解古诗内容。
师;这幅图可以用一幅图来表达,他的名字叫《悯农》。
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解释古诗的含义:中午太阳红红照在地上,农民在松土除草,汗水一点一点禾苗下面的土地里,谁知道碗里的饭呀,颗颗粒粒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
提问;。
听了这首古诗后你有何感想?小朋友以后进餐时该如何做?
我们今天吃的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苦出力、流汗种出来的,所以,我们要爱惜粮食,热爱农民伯伯。
1、根据图片,幼儿跟着教师朗诵。
2、幼儿有感情地、完整的朗诵古诗。
3、请部分幼儿表演朗诵古诗。
分析人物行为,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教育。
出示图片二,观察图上小朋友的行为,说一说她这么做对不对?为什么?我们该怎么做?(幼儿讨论)。
小结:我们要爱惜粮食,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比一比以后谁吃饭最干净,不浪费粮食?比一比以后谁洗手不浪费水?
中班教案悯农篇五
1、结合读本和幼儿自身经验,帮助幼儿丰富、深化有关影子的认识,特别是人物的活动和影子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2、理解“也”字如何运用,学习运用句型—谁在做什么,谁也在做什么?
3、引导幼儿充分观察和讨论图画。
4、结合读本内容,进一步深化对光和影子的关系的认识,特别是人物和影子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5、帮助幼儿熟悉书中的文字内容。
大书《影子和我》、幼儿人手一本小书。
1、教师以猜谜的形式引出活动的主题: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体乌黑头,灯前月下陪着你,却是哑巴不开口。(影子)。教师提问:你在什么地方看到影子?引导幼儿发散思维。
教师提出本次阅读的主题—影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本很有趣的书。
2、教师出示大书:小朋友猜猜这本书在说一个什么?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见解。
3、教师翻开大书的第一页,提问:
1)、你看到了图上有什么?
2)、为什么要有蜡烛?
6、出示遮住人物的第四页,教师提问:请小朋友说说这个影子象什么?发散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说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教师提问:你知道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吗?让幼儿比比动作,教师掀开纸张:原来是用手做出了影子的牙齿。
7、教师出示遮住影子的第五页,请幼儿说说:墙上的影子会和小朋友做什么样的动作?教师引用原句进行小结。
8、出示第六页,教师提问:图上的影子在做什么?小朋友也在做什么?
9、教师:我们看看小朋友怎么啦?影子怎么样了?引导幼儿想象的情节。
10、出示第八页,教师提问:小朋友发现这页和前面颜色有什么不一样?你发现什么不见了?为什么?引导幼儿说出:影子不见了。原来有光的地方才有影子。
小姑娘和她的影子有什么区别?(问题回答方向:影子永远是黑色的,只有轮廓,没有细节)。
12、教师:我们一起来分享这个有趣的吧。幼儿自己拿一本小书,跟着教师进行的指读,并注意引导幼儿:一个一个字进行指读。
13、教师:现在我们也要和影子做了。
(1)到操场上去找影子,并能告诉老师你在什么地方找到影子?
(2)同伴互相玩踩影子的。
(3)幼儿组合影子游各种造型,请一个幼儿用粉笔将地上的影子画下来。
中班教案悯农篇六
1、在会朗诵基础上,理解诗的大意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理解诗中“辛苦”一词,并能说一句话,发展幼儿词汇的运用能力。
3、懂得粮食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来之不易,萌发幼儿热爱农民的情感。
1、古诗挂图、小米粒的头饰若干。
2、儿歌:《捡米粒》小小一粒米呀,来得不容易,小小一粒米呀,别把它看不起,农民伯伯早出晚归,忙着种田地,小小一粒米呀,来得不容易。
一、出示图片,引出主题。
1、图片上有谁?在做什么?
2、当时的天气怎么样?
二、朗诵古诗,解释诗意。
1、指导幼儿朗诵韵律节奏及重读音(日、午、土、餐、粒粒、辛苦)。
2、当太阳最热的时候,有一位农民伯伯还在田里锄草,他的汗一滴滴掉到土里。唉,谁知道我们碗里的饭,都是农民伯伯一粒粒辛苦劳动出来的。
3、“锄禾日当午”:“锄”指锄草的动作,“禾”指庄稼,“日当午”指到了中午太阳当头照。中午太阳当头照的时候,农民在地里松土、锄草。“汗滴禾下土”:农民的汗水一滴滴都滴在禾苗下面的土里,形容农民劳动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盘”指碗,“餐”指粮食,“皆”都的意思。谁知道碗里的饭,一粒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
4、学习词汇“辛苦”,来说一句话。例如:爸爸工作很辛苦。(出示图片)妈妈干家务辛苦等。
5、爸爸、妈妈、农民伯伯这么辛苦,我们应该怎么做呀?教育幼儿要从小爱惜粮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三、游戏:(捡米粒)教育幼儿日常中要爱惜粮食。
在活动中我给幼儿提供了一个想说、敢说、有话说的环境,幼儿在与环境、老师、同伴的互动中自主的、自在的发展,同时在进行此活动时我对教材内容全面、透彻的分析,从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等多方面分析,抓重、难点进行教学,这样就能较好的发挥作品的功能。
中班教案悯农篇七
1、通过欣赏古代优美的诗歌,培养幼儿对诗歌的理解转变为绘画造型的能力。
2、启发幼儿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并且引导幼儿要爱惜粮食,尊重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
:联想创作画,画唐诗《悯农》
各种材料的纸张(生宣纸、水粉纸等)、笔(水彩笔、水粉笔、毛笔等)、以及各种辅助材料。
一、和幼儿一起探讨:我们吃的粮食是怎样来的?是谁辛勤耕种出来的?
(农民伯伯辛勤的耕种出来的……)
三、向幼儿介绍怎样用油画棒与国画色结合绘制出一幅画,(先用油画棒图小面积,再用水调稀点颜料渲染背景)。
四、 幼儿进行绘画,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1、启发幼儿大胆画出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和与《悯农》相关的内容,如:爱惜粮食等……
五、讲评幼儿作品,鼓励用色大胆,内容丰富的幼儿。
六、结束
中班教案悯农篇八
1、结合读本和幼儿自身经验,帮助幼儿丰富、深化有关影子的认识,特别是人物的活动和影子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2、理解“也”字如何运用,学习运用句型―谁在做什么,谁也在做什么?
3、引导幼儿充分观察和讨论图画。
4、结合读本内容,进一步深化对光和影子的关系的认识,特别是人物和影子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5、帮助幼儿熟悉书中的文字内容。
大书《影子和我》、幼儿人手一本小书
1、教师以猜谜的形式引出活动的主题: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体乌黑头,灯前月下陪着你,却是哑巴不开口。(影子)。教师提问:你在什么地方看到影子?引导幼儿发散思维。
教师提出本次阅读的主题―影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本很有趣的书。
2、教师出示大书:小朋友猜猜这本书在说一个什么?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见解。
3、教师翻开大书的第一页,提问:
1)、你看到了图上有什么?
2)、为什么要有蜡烛?
6、出示遮住人物的第四页,教师提问:请小朋友说说这个影子象什么?发散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说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教师提问:你知道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吗?让幼儿比比动作,教师掀开纸张:原来是用手做出了影子的牙齿。
7、教师出示遮住影子的第五页,请幼儿说说:墙上的影子会和小朋友做什么样的动作?教师引用原句进行小结。
8、出示第六页,教师提问:图上的影子在做什么?小朋友也在做什么?
9、教师:我们看看小朋友怎么啦?影子怎么样了?引导幼儿想象的情节。
10、出示第八页,教师提问:小朋友发现这页和前面颜色有什么不一样?你发现什么不见了?为什么?引导幼儿说出:影子不见了。原来有光的地方才有影子。
小姑娘和她的影子有什么区别?(问题回答方向:影子永远是黑色的,只有轮廓,没有细节)。
12、教师:我们一起来分享这个有趣的吧。幼儿自己拿一本小书,跟着教师进行的指读,并注意引导幼儿:一个一个字进行指读。
13、教师:现在我们也要和影子做了。
1)、到操场上去找影子,并能告诉老师你在什么地方找到影子?
2)、同伴互相玩踩影子的
3)、幼儿组合影子游各种造型,请一个幼儿用粉笔将地上的影子画下来。
1、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尝试背诵古诗,了解农民劳作的艰辛。
3、知道粮食来之不易,萌发对农民伯伯的尊重之情。
1、经验准备:幼儿提前通过图片、视频等了解水稻种植、种植过程等。
2、物质准备:ppt图片、米饭的图片。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各种米饭的图片,引入活动,讨论:我们每天都要吃饭,你指导我们吃的米饭是从哪里来的吗?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朗诵故事,理解诗歌意境。
1、引导幼儿倾听诗歌朗读《悯农》,欣赏理解古诗。
2、讨论理解古诗的含义。
3、学习词语"辛苦",并用"辛苦"说一句话。
4、引导幼儿学习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味美。
三、尝试背诵,加深理解。
在幼儿对古诗内容及含义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鼓励幼儿看图,尝试背诵。
四、交流讨论,了解农民种田劳作的艰辛。
1、提问:你见过农民伯伯种地吗?他们是如何种田的?请你学一学。农民伯伯劳作这么辛苦,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通过讨论表达对农民的敬意,懂得爱惜粮食,不浪费粮食。
2、小结:《悯农》这首诗歌描写出农民劳作的艰辛,提醒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一粒粒米粉,不要浪费。
中班教案悯农篇九
1、引导幼儿学会尊重家民伯伯和他们的劳动成果。
2、学习古诗《悯农》。
米饭、馒头、花卷等幼儿常见的食物;农民伯伯和他们的劳动成果。
教师通过出示多种食物的图片引出活动的主题。
出示图片后,教师请幼儿说出它们的名字?
1、教师请幼儿观看农民耕种的flash的动漫,告诉幼儿粮食是农民辛苦种出来的。
2、教师大志地、有韵律地朗诵古诗《悯农》。
3、幼儿学习朗诵古诗《悯农》。
师生共同朗诵古诗,结束活动。
1、区域活动:泥塑区。
在泥塑区投放采泥,指导幼儿学习团、搓、压、捏的'技能,练习制作好吃的面食。
2、其他活动:比比谁最节约粮食。
制作一张大表格,写上小朋友的名字,谁吃的最干净就给谁盖上小印章。
中班教案悯农篇十
1、引导幼儿学会尊重家民伯伯和他们的劳动成果。
米饭、馒头、花卷等幼儿常见的食物;农民伯伯和他们的劳动成果。
一、导入活动。
教师通过出示多种食物的图片引出活动的主题。
出示图片后,教师请幼儿说出它们的名字?
二、关键步骤。
1、教师请幼儿观看农民耕种的'flash的动漫,告诉幼儿粮食是农民辛苦种出来的。
2、教师大志地、有韵律地朗诵古诗《悯农》。
三、结束活动。
师生共同朗诵古诗,结束活动。
1、区域活动:泥塑区。
在泥塑区投放采泥,指导幼儿学习团、搓、压、捏的技能,练习制作好吃的面食。
2、其他活动:比比谁最节约粮食。
制作一张大表格,写上小朋友的名字,谁吃的最干净就给谁盖上小印章。
1、孩子对哪些活动最感兴趣?为什么?
2、你认为这个活动的成功之处是什么?
3、你认为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该如何改进?
中班教案悯农篇十一
1、在会朗诵基础上,理解诗的大意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懂得粮食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来之不易,要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萌发幼儿热爱农民的情感。
3、理解“辛苦”一词,并能用语言表达一句话。
挂图四幅、视频朗读古诗、小孩用餐照片、。
一、幼儿复习古诗引出主题。
师:我们已经学过好几首古诗了,小朋友还记得吗?
幼:记得。
师:哪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吧,《春晓》、《咏鹅》、《七步》。
幼:想。
幼:太阳。
师:对了,中午的太阳是最红最热的。晒得禾苗都弯下了腰。(出示第二幅图)
中班教案悯农篇十二
1、通过欣赏古代优美的诗歌,培养幼儿对诗歌的理解转变为绘画造型的能力。
2、启发幼儿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并且引导幼儿要爱惜粮食,尊重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
:联想创作画,画唐诗《悯农》。
各种材料的纸张(生宣纸、水粉纸等)、笔(水彩笔、水粉笔、毛笔等)、以及各种辅助材料。
一、和幼儿一起探讨:我们吃的粮食是怎样来的?是谁辛勤耕种出来的?
(农民伯伯辛勤的耕种出来的……)。
三、向幼儿介绍怎样用油画棒与国画色结合绘制出一幅画,(先用油画棒图小面积,再用水调稀点颜料渲染背景)。
四、幼儿进行绘画,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五、讲评幼儿作品,鼓励用色大胆,内容丰富的幼儿。
六、结束。
中班教案悯农篇十三
活动目标:
1、在会朗诵基础上,理解诗的大意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理解诗中“辛苦”一词,并能说一句话,发展幼儿词汇的运用能力。
3、懂得粮食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来之不易,萌发幼儿热爱农民的情感。
活动准备:
挂图42号、古诗、小米粒的头饰若干。
活动难点:
1、理解诗的大意和所表达的情感。
2、学会运用辛苦一词。
活动过程:
1、大馒头是从哪里来的?
2、农民伯伯种出来容易吗?
附:
大馒头,哪里来?
大大馒头哪里来?白白面粉做出来。
白白面粉哪里来?黄黄小麦磨出来。
黄黄小麦哪里来?农民伯伯种出来。
农民伯伯劳动忙,大家都要爱惜粮。
1、指导幼儿朗诵韵律节奏及重读音(日、午、土、餐、粒粒、辛苦)。
2、当太阳最热的时候,有一位农民伯伯还在田里锄草,他的汗一滴滴掉到土里。唉,谁知道我们碗里的饭,都是农民伯伯一粒粒辛苦劳动出来的。
3、“锄禾日当午”:“锄”指锄草的动作,“禾”指庄稼,“日当午”指到了中午太阳当头照。中午太阳当头照的时候,农民在地里松土、锄草。
“汗滴禾下土”:农民的汗水一滴滴都滴在禾苗下面的土里,形容农民劳动很辛苦。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盘”指碗,“餐”指粮食,“皆”都的意思。谁知道碗里的饭,一粒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
4、学习词汇“辛苦”,来说一句话。例如:爸爸工作很辛苦。(出示图片)妈妈干家务辛苦等。
5.爸爸、妈妈、农民伯伯这么辛苦,我们应该怎么做呀?教育幼儿要从小爱惜粮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附:小小一粒米呀,来得不容易,小小一粒米呀,别把它看不起,农民伯伯早出晚归,忙着种田地,小小一粒米呀,来得不容易。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幼儿不知道粮食是从哪里来的,更有一些幼儿不爱惜粮食,用餐时饭粒经常掉得满地都是,为了让幼儿知道:每天吃得饭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懂得粮食来之不易,要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使幼儿萌发热爱农民的情感。本次活动由儿歌导入,引出主题,然后通过挂图,老师讲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教育幼儿要从小爱惜粮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最后通过游戏《捡米粒》教育幼儿日常中要爱惜粮食。达到了预期目的。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不需要逐字逐句地去理解,去解释,但可以借助图画、想象等手段,知道古诗的大概意思。让幼儿找到共鸣,找到切入点。在这一片断中,抓住了诗眼“辛苦”字,通过唤醒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看图想象,转换角色,层层深入,激起幼儿情感的涟漪,品诗中之情,让幼儿懂得粮食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来之不易,萌发幼儿热爱农民的情感。突破了体味诗意的难点。
中班教案悯农篇十四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意思,知道劳动人民是财富的创造者;封建社会的制度是不合理的。
2、指导学生欣赏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劳动人民是财富的创造者。
教学难点:
封建社会的制度是不合理的。
教学过程:
一、吟唱古诗,引出诗题
1、同学们,古诗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瑰丽灿烂,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所以古诗不仅能诵读而且能吟唱,我们每天下午上课前,总要吟唱一首古诗,来放松头脑,陶冶情操,谁来清唱一首?而且每天吃午饭前,都会听到广播吟唱一首什么诗?《锄禾》大家一起唱唱吧!很好,锄禾是李绅写的,也叫《悯农》,这是第一首,唱了这首古诗,李绅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农民种田很辛苦,我们要爱惜粮食)
2、是呀,古代劳动人民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生活却怎样呢?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李绅写的古诗,板书课题:悯农(二)。谁想来介绍介绍诗人。
(收集资料要注意筛选,懂得抓关键。大家要向他学习哦!)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师:诗中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请听课文范读。
师:再请一个同学读读这首诗,注意是否读准字音,字正腔圆。(指明评价)
师:老师想考大家,读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呢?
生:“悯”是什么意思呢?(和我想到一块去了,你真是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看能否找到答案吧。)
三、读悟结合,感受画面
1、师:俗话说:诗中有画,画里有诗。(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现在自由小声地边读古诗边想象画面,并把你读懂的地方标注出来,读不懂的提出问题,现在开始。(师巡视指导)
2、师:现在四人为一个小组交流一下你的读书心得吧。
3、生:汇报读书心得。(小组派代表先来说说你们读懂的地方吧!)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粟:粮食作物。泛指粮食种子。
子:这里读第三声,成熟的稻子。
(2)从第一句诗中你还读懂了什么?
(粮食获得丰收。)
粮食要怎样才能获得丰收呢?(要进行辛苦的田间管理)
(3)你还感受到什么呢?
(从“春种”――“秋收”、“一粒粟――万颗子”这中间要经过一系列的田间管理,如除草、杀虫、灌溉、施肥等感受农民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你的领悟力太强了。
(4)指导朗读。那么这句诗要读出什么感情呢?(劳动艰辛)对诗的不同理解就会读出不同的韵味,谁来试试吧?(评价:让我感受到丰收的不易,掌声送给他)你也来读读吧!大家听出什么了?(同情)本句朗读的节奏、重音建议。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师小结:读得太棒了,让我眼前仿佛出现了农民不畏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画面(一片丰收的喜悦景象)。全班再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边读边想象画面。
(5)“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普天下,全中国。无闲田:没有丢弃不种的田地。
犹饿死:还是饿死了。
(6)谁有问题要问吗?
为什么种了那么多粮食又获得丰收,农民还是活活饿死呢?
是谁剥夺了农民的劳动成果?
丰收的粮食哪里去了?
(7)你们预习时,有收集时代背景的资料吗?谁来说说为什么?
(由于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迫,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是指:当时农民没有土地,是找地主借的地,所收的粮食都被地主没收了。因为种的越多,收的越多,交给地主的也越多。)
(8)此时你想说些什么呢?
师小结:本来粒粒粮食滴滴汗,但是,这些苛捐杂税压得人民饿的饿,死的死。这些社会现实诗人没有明说,然而,只要稍加思索,就会发现现实的另一面:那无数的粮食“输入官仓化为土”的罪恶。这种社会太不公平了。
(9)指导朗读。那么后面这句诗应怎么有感情地读呢?(既同情又愤恨)你来试试?哪个小组也来示范读读呢?(指名评价)读得真好,你也来试试!(师评价:让我仿佛看到一个痛恨统治者的好少年,喔又让我听到你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声。)本句朗读的节奏、重音建议。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10) 师先配乐朗诵,生再配乐朗诵。
(11)学了这首诗你知道诗人要告诉我们什么吗?诗人所要表达什么情感呢?
(表达诗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剥削者的强烈愤恨)
(12)那么诗题的“悯”字你理解了吗?
(有同情、怜悯农民之意!)
四、再找组诗,拓展延伸
1、观看唱古诗视频《悯农2》学着唱。(大家想不想学唱这首古诗呢?)
2、你还读过哪些关于劳动的古诗呢?各描写什么劳动场面呢?
a.《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b.《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五、教师总结,升华主题
同学们没有不劳动的个体,只有不愿劳动的思想, 败的思想,违背规律的思想,这都将――受天地所摒弃。而爱劳动是最光荣的,因为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才能体现生命的真正价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深入骨髓的传统和习惯,将会世代相传。
板书设计:
怜悯、同情--- 悯农(二)
春种-----秋收
一粒-----万颗
无闲田 (艰辛)
犹饿死 ( 同情、愤恨)
中班教案悯农篇十五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明透、背桶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指导学生观素描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时划分:两课时
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
1、出示古诗图文: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禾:禾苗。锄未是什么意思呢?
3、讲读诗句第1句。
(l)自读。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
(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内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午独体字,与干、牛相比较。
粒左窄右宽。
辛、苦:这两个字都有一长横,要写得稳而长。
2、师范写禾、粒、辛、苦
3、生描红、临写。
教学后记:学生懂得了粮食来之不易,学会要爱惜粮食。
我们吃的粮食来之不易,平时要怎么样做?
问:这幅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粟:小米。泛指谷拉。
子:这里读第三声,也指谷粒。
2、体会春――秋、种――收、一粒粟――万颗子的对比,感受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劳和取得丰收的不易。(指导朗读)
3、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精耕细作、千仓万箱
4、可是面对一片丰收,农民为什么会出像诗句中的悲惨象呢?
5、学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普天下,全中国。无闲田:没有丢弃不种的田地。
犹饿死:还是饿死了。
6、指导朗读。
体会无闲田与犹饿死的强烈对比,让学生感受遍地丰收景象与农民怕死荒野这两幅图,在心中激起为什么的疑问。
7、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想问什么?
8、小结:农民在黑暗的社会里受到剥削阶级的残酷剥削,过着悲惨的生活。
1、收:左窄右宽。
夫:注意撇捺的舒展与平稳。
闲:门字框要写得舒展些。
2、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教学后记:学生对旧社会的农民的悲惨生活,懂得粮食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要爱惜粮食,不吃剩一粒米饭。
中班教案悯农篇十六
1。引导幼儿感知故事中的韵律美。
2。培养幼儿从小懂得爱惜粮食,珍惜成人的劳动。
悯农图一张,小朋友吃饭图一张。
(一)开始部分。
观察图片,猜图意。
(二)基本部分。
感受古诗特点,理解古诗内容。
1、帮助幼儿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师;这幅图可以用一幅图来表达,他的名字叫《悯农》。
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解释古诗的含义:中午太阳红红照在地上,农民在松土除草,汗水一点一点禾苗下面的土地里,谁知道碗里的'饭呀,颗颗粒粒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
2、教育幼儿要懂得爱惜粮食、尊重劳动成果。
提问;
听了这首古诗后你有何感想?小朋友以后进餐时该如何做?
我们今天吃的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苦出力、流汗种出来的,所以,我们要爱惜粮食,热爱农民伯伯。
3、学习依据对古诗的理解,用不同的声调、语气朗诵古诗。
1。根据图片,幼儿跟着教师朗诵。
2。幼儿有感情地、完整的朗诵古诗。
3。请部分幼儿表演朗诵古诗。
(三)结束部分。
分析人物行为,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教育。
出示图片二,观察图上小朋友的行为,说一说她这么做对不对?为什么?我们该怎么做?(幼儿讨论)。
小结:我们要爱惜粮食,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比一比以后谁吃饭最干净,不浪费粮食?比一比以后谁洗手不浪费水?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777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