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对于所教授内容的一种理解和总结,也是对教学过程进行规划的重要手段。教案的编写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有效性。下面是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们分享的教案案例,供大家学习参考。
石榴教案设计篇一
活动目标:
1、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围绕主题大胆地描述,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2、在游戏中掌握儿歌结构,初步了解拟人手法,并尝试说出简单的拟人句。
3、在教师的引导下,仿照儿歌结构大胆仿编有关月亮的儿歌,体验创造乐趣。
4、探索、发现生活中石榴的特征。
5、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事先了解各种常见水果的颜色、形状、味道等基本特征;。
2、物质准备:石榴、香蕉、葡萄、苹果、桔子的'水果实物,《摘果子》音乐。
活动过程:
1、游戏导入:
师:秋天到了,田野里瓜果飘香,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田野里摘果子师幼同做律动《摘果子》,激发幼儿描述水果的兴趣。
2、学习儿歌:
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描述不同水果的颜色、形状、味道等,当描述到石榴时,教师带领大家欣赏儿歌,通过角色游戏熟悉儿歌内容(石榴:石榴婆婆,宝宝多多,一个一个,满屋子坐,哎呦、哎呦,小屋挤破。)其中教师充当石榴婆婆,幼儿充当石榴宝宝,幼儿跟随教师缓慢的语速表演儿歌内容,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熟悉儿歌。
3、仿编儿歌:
引导幼儿变换儿歌中的人物名词,带领幼儿初步认识拟人手法,使幼儿认识到拟人句就是把某件东西比喻成与人相同,根据想象将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或感想。鼓励幼儿说出简单的拟人句子:水果宝宝,蔬菜阿姨,太阳公公,大地母亲,微笑的花等。
带领幼儿观察香蕉、桔子等食物,引导幼儿根据儿歌特点,变换儿歌中的个别词,把“石榴”换成“香蕉”、“桔子”等,将“婆婆”换成“哥哥”,“妈妈”等,尝试仿编儿歌,教师示范创编,并在幼儿创编过程中给予引导和帮助,善于肯定幼儿的创造,让幼儿在你编编,我编编中学习别人、体会仿编儿歌活动的兴趣。
4、集体表演仿编儿歌,边读儿歌,边做动作。
附:仿编儿歌:
香蕉——香蕉姐姐,朋友多多,一个一个,都来排队,哎呦,哎呦,小队排好。
桔子——桔子妈妈,宝宝多多,一瓣一瓣,围圈而坐,哎呦,哎呦,都来开会。
月亮——月亮哥哥,朋友多多,一个一个,围着他坐,哎呦、哎呦,闪闪发光。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创编与别人不同的儿歌。
活动反思。
小百科:中国栽培石榴的历史,可上溯至汉代,据陆巩记载是张骞从西域引入。中国南北都有栽培,以安徽、江苏、河南等地种植面积较大,并培育出一些较优质的品种。其中安徽怀远县是中国石榴之乡,“怀远石榴”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石榴教案设计篇二
《石榴娃娃笑了》是一首儿歌,内容浅显易懂,写了石榴成长过程中的样子。文章用了拟人的写法,把石榴当成娃娃,夏天时闭着嘴巴,秋天到了张开嘴巴,露出小红牙,表示已成熟。这首儿歌清新活泼,贴近秋天这一单元主题。
设计理念。
以兴趣为先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读得轻松,读得高兴,增强读书的成就感。注重学生阅读的实践,珍视学生在读书中的独特体验,使学生喜欢阅读,并感受阅读的乐趣。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知道秋天石榴成熟时的特征,感受秋季景物的变化。
2、让学生在“快乐读书屋”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喜欢阅读。
3、认识本课要求认识的4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了解秋天石榴成熟时的特征,感受秋季景物的变化。
教具准备。
石榴,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读书兴趣。
1、展示石榴实物,简单介绍,引入“快乐读书屋”。
2、谈话引导。
(1)让吃过石榴的学生说一说石榴的样子、味道。
(2)自学读文前提示。
(3)适时提问:儿歌中写石榴娃娃笑了,露出了小小的红牙,石榴娃娃什么时候才露出小小的红牙?引入读文。
二、自读,感知课文内容。
1、借助拼音自由读文,读后和同桌说一说石榴娃娃什么时候露出了小小的红牙?
2、尊重差异,独自试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3引导学生圈画出本课要认的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4、生生互动:同伴之间互相读给对方听,注意倾听,发现同伴读得好的地方学一学,对同伴读不好的地方要帮一帮。
5、指名分段汇报朗读,师生相机评价、鼓励,使学生感受自己能读书的乐趣。
6、讨论、交流:石榴娃娃什么时候露出了小小的红牙?你是怎么知道的?
7、引导有感情读文:秋天一到,石榴娃娃高兴地笑了,你们高兴吗?带着愉快的心情,带着微笑,再读课文。
三、检查、认读生字。
1、同桌互相检查,比一比,认一认。
2、开火车读字卡识字。
3、指名认读字卡。
四、迁移拓展。
1、介绍一种熟悉的水果,可以从它的颜色、形状、味道等几方面说说它的特征。
2、阅读儿歌《丰收谣》。读后汇报:你能说出高梁、稻子、玉米、白菜这些农作物是什么样子的吗?课外找实物或图片观察一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石榴教案设计篇三
《石榴》一文,通过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生长过程,用艺术的手法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教参中也提及,在本课时的教学中,应该围绕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和按照一定顺序描写事物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通过感情朗读来了解石榴的生长特点,感受与领悟作者语言的精妙。
因此,针对本课时的教学设计,第二部分的问题设置就脱离了这个教学要求,教学思路出现了偏差。在复习回忆引出石榴的叶、花、果三部分后,提出:“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枣庄,去细细地欣赏这驰名中外的石榴园,你觉得石榴的哪个部分最美?自由读课文2--4自然段,把你感受深的词、句圈一圈,划一划。想想你为什么喜欢?”这一问题的提出,势必会产生很多自主选择的结果,事实上上过课文后,就不难发现,学生大多喜欢花、果,可怜的叶子几乎没有人提及,老师只能在台上干着急。而且这样的问题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不按生长顺序讲述课文,而是完全出于学生的喜好来讲了,这样也会打乱了原本的教学思路,如学习完第四自然段后进行仿写练习。如果学生跑上来就提出喜欢石榴的子儿,那等全文学完后,还得再重炒冷饭,再试着仿写。那教学过程就混乱了。
因此,这种看似自由民主的教学方法,在这一课里统领全文的教学就不恰当了。如果把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来学习的方法放在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引出石榴果以后,让学生自读自悟,说说你喜欢石榴果吗?你喜欢它的什么呢?为什么喜欢它呢?然后让学生找出文中的语句来体会交流,把握关键词句,体会成熟石榴果的可爱。这样的处理针对性更强,效果也肯定更好。
那第二自然段石榴树抽枝长叶、开花的部分该怎么教学呢?在名师陈教导的指导下,豁然开朗。在复习导入课文后,让学生自由朗读,仔细地读读第二自然段,然后问问学生这一小节主要讲了什么事情?从石榴树抽枝、长叶、开花的过程中,你感受到这个场面怎么样?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有没有词语可以概括这个场面?这样的教学引导学生把书读薄,找出“热闹”一词来概括这一场景。接着把文本读厚,回到第二自然段,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这一热闹。从而进一步细致地体会语言,把握文本,并相机做好感情朗读的指导。
教学设计这样一变后,植物的生长过程学生理解了,掌握了,文本的写作顺序也清晰了,教学目标也实现了。从本文的教学中,我再一次认识到,教师的教学机制需要灵活多样、随机应变,教学要因文而异,更要因人而异。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本文转载。
石榴教案设计篇四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其中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及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4.了解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石榴的。能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
1.本课课件。
2.本课教学光盘。
第一课时。
一、欣赏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见过石榴吗?谁能来说说你见到的石榴?(请几位同学说一说)同学们说得不错,老师今天要把你们请到石榴园,请你们欣赏一下石榴的姿态。(点击光盘,欣赏视频)。
二、自读课文,梳理文脉。
1.石榴园的美景把我们深深吸引住了,同时被吸引住的还有一位石榴园所在地——山东枣庄的中学生。他用手中的笔记录下了自己的咸受,就有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石榴》(学生齐读课题)。
2.我们先来听一听,他是怎么描写石榴的?(点击光盘,欣赏课文朗读)。
3.同学们一定也想学一学,看看中学生大哥哥是怎么把石榴写得这么美的。好,现在老师就请你们自读两遍课文。注意老师的自读要求:
(课件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3.老师要来看一看,课文的词语你们学得怎么样了?
(课件出示本课词语:抽出长出开出。
枝条叶子石榴花。
露出剥开红白相间。
嫩绿绿黄色。
火红。
青绿色青中带黄黄中带红一半儿红,一半儿黄)。
组织学生用“小弹簧”的游戏来读词。
4.观察词语,发现秘密。
老师这样排词语,是有一定原因的。请大家看第一组,你看出什么了吗?(动词与名词一一对应)请同学们根据这六个词语练习说一句话。
第二组词呢?(多音字)眼睛真亮,奖励你们玩一个小游戏。(点击光盘,玩游戏“练武厅”,以巩固多音字)。
第三组词呢?(表示颜色)那老师为什么不把它们写在一排?(分别描写了不同的东西)对了,这样一理,文章描写了什么你就会清清楚楚了。请你带着对文章最初的了解再去读一读课文。
5.检查朗读。
三、教学生字,描红仿影。
1.让我们一起翻开电脑老师送给我们的电子字典。(点击光盘,看电子字典)。
教师要相机进行“抽”、“扒”的义项选择训练,注意“仿”的笔顺,练读“佛”的句子进行积累。
2.再来看一看,怎样把这些字写得漂亮呢?电脑老师这儿有不少小秘诀呢!(点击光盘,看字形指导)。
3.开始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1.本课课件。
2.本课教学光盘。
3.石榴实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石榴》一课,老师想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生字词掌握情况。请同学们打开自备本,听好电脑老师报的词语,开始默写。(出示电脑光盘,进行听写)。
2.开始校对。
二、精读指导。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齐读。
2.换词训练:驰名中外声名远扬闻名中外。
3.教师小结:家乡的石榴园驰名中外,令作者感到骄傲,这也是作者爱自己家乡的原因。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出示课件:词语)。
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自然段的意思,可以用上老师提供给你的词语。
(春夏季节,石榴树抽出了枝条,长出了叶子,开出了石榴花。)。
2.这一节描写了石榴花的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思考。
(花的颜色、花的形态)。
3.体会用词的精妙。
(出示课件: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
2)这里有一个词:挂。我换一个词,开,可以吗?为什么?
(开,是可以的。但“挂”更形象,更生动)。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们默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石榴的果实?用笔把你的发现画一画。
2.颜色变化。
(先是……逐渐……最后)。
老师把“逐渐”一词换成“接着”,可不可以?(逐渐体现了颜色的动态变化)。
同学们对颜色变化把握得很好。
3.形态变化。
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他们笑的姿态各有不同,有的……有的……(跟读)(点击光盘,欣赏石榴成熟后的姿态)。
大家都看到,石榴成熟后都从树叶之间露出来了。课文中是用的哪一句话来形容?读一读。
你喜欢这句话吗?为什么?
是啊,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触摸到作者的思想情感。他是满怀着深情来写这些石榴的,大家可以想想,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同学们可以联系前文第一小节想一想。联系上下文读懂文章,这可是阅读的一项重要本领啊!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现在,让我们怀着和作者一样的情感,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再和老师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关注点:玛瑙般的、紧偎、红白相间、晶莹透亮、酸溜溜、甜津津等词。
点击光盘,让学生感性认识石榴。
三、回顾全文。
对,是石榴的生长顺序。老师这儿也有一道表示顺序的题,看一看,谁能按顺序重新排列?(点击光盘,玩“神奇小果树”)。
2.如果现在你手中有一个水果,你准备从这篇文章里学些什么方法来描述它呢?
3.一篇文章,让你们收获了写文的方法。如果你们能用这种学习的方法去读其他文章,老师相信你的语文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
石榴教案设计篇五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小作者的家乡在--(生接读),那里有--(生接读)的石榴园。什么叫“驰名中外”?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块去这驰名中外的石榴园看一看!
二、精读第二自然段。
1、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师出示开满了花的石榴树.请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相机读好“火红的石榴花”)。
让我们再走得近一点去看!(师出示一朵石榴花。)你瞧它长得特别象什么?你把它说得真是太可爱了,谁能读好这句话?师出示:“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3、同学们,你们瞧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生接读),长出了--(生接读)。这叶儿长得怎么样?老师送给小朋友一个词语“郁郁葱葱”。(读好词语。
5、这么多的花,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教学”热闹”
三、精读第三自然段。
1、秋天到了,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的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这些小石榴是怎样长大的呢?谁能为我们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小朋友一边听一边找找答案!(教学“石榴一天天成熟,一天天长大。”)。
2、a老师说是“石榴一天天成熟,一天天长大”?可以这样说吗?为什么?
你们说得真好,真爱动脑筋。
b那石榴是怎样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的呢?
c你能给这些石榴娃娃从小到大排排队吗?师出示石榴标签。
排得对吗?对极了!你能看着这些石榴娃娃来给我们介绍一下它们成熟的过程吗?石榴娃娃都在为你喝彩呢!
这样写是不是也可以呢?
你们说得对极了。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推敲,才把文章写得如此生动,用词如此准确,这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让我们再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4、最后石榴娃娃都熟透了,你们想看看熟透的石榴娃娃吗?
学到这,你想对石榴娃娃说些什么呢?让我们一块儿来美美的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吧!
四、精读第四自然段。
1、同学们想不想看看这么可爱的石榴娃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一起剥开它的外衣去瞧一瞧吧!瞧------师出示实物。
2、你能说说你看到的石榴籽吗?它们是怎么样的?相机教学“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紧偎”
能读好这句话吗?
4、这么好吃啊,老师的口水都快被你说得流出来了,一块来读读这句话吧!
5、好吃的石榴应该让没尝过的人也尝一尝,同学们能不能为它设计一句广告语,让所有的人听了口水都会流出来!比比谁的本事最大!
太好吃,让我们再来品尝一次石榴吧!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五、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一同去领略了这驰名中外的石榴园的风景,给你留下了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既然印象这么深,那就让我们再稍稍停留一会,再去领略一下!齐读全文。
石榴教案设计篇六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托石榴之物,言颂扬我们民族美好情操之志。
2、学习作者状物的形神兼备。
3、品位本文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课前学习:
1、积累文中的字词,划出文中描写生动的地方。
2、收集前人赞誉各种花草的诗文名句。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勾画出作者笔下石榴的可爱之处。听读、勾画。
4组织评价交流、评价。
教学反思。
二、阅读课文,体验作者情感。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创设:学习作者状物的形神兼备。品味本文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教师示例:(略)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2组织交流、评价组内交流,讨论。
教学反思。
三、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布置任务:课后练习三练习、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摘录文中状物形神兼备的语句并背诵。
2.学习使用文中的手法,写一个200左右的片断,描绘一种植物。
石榴教案设计篇七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
3、能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以及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三、课前准备。
自制的石榴花、课件。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吃水果吗?瞧,今天老师给你们带什么来了?(生:石榴)谁能介绍一下石榴的样子或者是味道呢?(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想不想更多地了解石榴?这节课我们就去枣庄的石榴园看一看那里的石榴。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或者同学,还可以查字典。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生字词。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读书特别认真,生词会读了吗?(生:会读了)[出示课件]。
石榴、剥开、活泼、急切、咧开嘴。
喜讯、甚至、扒开、张望、甜津津。
师:先自已读一读试试。
学生开火车读生词,读对了学生跟读一遍。(出现错误及时纠正)。
三、精读课文,整体感悟。
生:学生分段读课文。
(其他同学把书捧好,认真听,听完别忘了告诉老师你知道了什么?)。
师:谁来告诉老师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汇报读书结果。
师:这些同学真了不起,自已读书就知道了这么多。同学们你们听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子向我们走来了,小鸟在枝头歌唱,石榴树也被春姑娘唤醒了,春天的石榴树会有怎样的变化呢?同桌先交流一下。(播放音乐)。
生汇报交流结果。
(长叶、抽枝、发芽)。
师:枣庄的石榴也这样吗?我们下节课学习。
四、学习生字。
1、学习生字:佛、讯、甚、甜。
2、师范写、生书空。
3、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小作者的家乡在——(生接读),那里有——(生接读)的石榴园。什么叫“驰名中外”?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块去这驰名中外的石榴园看一看!
二、精读第二自然段。
1、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师出示开满了花的石榴树.请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相机读好“火红的石榴花”)。
让我们再走得近一点去看!(师出示一朵石榴花。)你瞧它长得特别象什么?你把它说得真是太可爱了,谁能读好这句话?师出示:“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3、同学们,你们瞧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生接读),长出了——(生接读)。这叶儿长得怎么样?老师送给小朋友一个词语“郁郁葱葱”。(读好词语)。
师:刚才有同学发现叶子有变化,还有同学发现了石榴花,谁来读一读描写花的部分?
学生读描写花的部分(教师贴两三朵石榴花)。
师:行了吗?(不行)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一朵朵、越开越密、越开越盛、挂满了。
师:你真细心,我们再来看看课文是怎么描写的?自已读一读。
指名读(其它同学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师:这位同学读得真不错,同学们想象到石榴树开满石榴花的情景了吗?感觉怎样?
生:很美。
师:假如你就是一朵火红的石榴花,你会怎样把自已的美丽通过朗读展现出来呢?同桌再读一读试试,看谁读得更好.
同桌互读。
师:谁愿意把自已的美丽展现出来呢?
指名读(放音乐)。
生: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石榴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
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
生:应该是热闹而不是开。
师:这个词不改行吗?为什么?
生:热闹说明花开的很多、很旺盛、把它当来写的。
师:把改后的这段话读一读好吗?(学生读)。
师:老师发现你读一天天,突然慢了下来,能告诉老师原因吗?
生:因为石榴不是一天长大的,而是慢慢儿长大,所以应该慢一点儿读。
师:你理解的真好。同学们,石榴在成长过程中除了会逐渐长大,
还有其它的变化吗?你们看老师的这两只石榴哪只是正在成长的,哪只是熟透了的?(出示石榴)。
三、精读第三自然段。
师:谁来读读听听?老师觉得绿黄色中的绿黄都是表示颜色,把黄字去掉行不行?
生:不行。因为已经到了秋天,叶子应该发黄了。
师:你们觉得这些石榴娃娃怎么样?可爱吗?那就赶紧读一读,读出它的可爱来。
学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再读一读试试,最后一句还可以加上动作。
学生自由读。
师:咱们男女同学比比赛读好吗?
男女生分组读。
学生再读课文。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生:我想吃.....
师:那就赶紧摘一个尝一尝,(教师可以分石榴给学生尝一尝。)。
说说尝后的感觉。
师:看看课文中是怎么描写的?自已读一读,指名读。
教师小结:真好吃,有机会老师一定请你们品尝一下枣庄的石榴好吗?
五、布置作业。
1、向父母介绍枣庄的石榴。
2、比比谁的本事大,为石榴设计一句广告语,让所有的人听了都流口水。
3、仿照第四段写一种植物的成熟过程。
颜色。
石榴 形状 特点(可爱)。
味道。
石榴教案设计篇八
1、感知石榴的味道,了解石榴的外形特征。
2、学习儿歌,了解石榴的成长过程。
重点:学会朗诵儿歌。
难点:知道石榴夏天开花,秋天成熟。
实物石榴、幼儿用书第四册第12页。
一、谈话:出示课件1、2。
师:你喜欢吃哪种水果吗?
幼:苹果、香蕉、葡萄、西瓜石榴等等。
二、观察、品尝石榴,感知石榴的味道。
出示课件3。
师:小朋友,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礼物,你们看是什么?
幼:大石榴——。
1、观察、了解石榴的外形特征。
师:对了,请小朋友观察一下:
师:石榴是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的?
幼:圆形,圆圆的像个皮球,有红色的黄色的。
师:打开外皮,你会看到什么?
幼:红红的石榴子。
(常会裂开,露出晶莹如宝石般的子粒。)。
师:你吃过石榴,是什么味道的?个别幼儿回答。
学说词汇:酸甜多汁。
三、知道石榴的.成长过程:
出示课件4、5、6。
1、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了解石榴的成长过程。
(开花、花落、结果、成熟)。
2、学习儿歌,
师有表情的朗诵儿歌,幼儿学说儿歌2-3遍。
3、出示课件7。
复习石榴的成长过程。
知道石榴夏天开花,秋天成熟。
四、知识拓展:
你还知道哪种树是夏季开花,秋季结果的吗?例如:枣就是夏季开花,秋季结果的。
石榴教案设计篇九
自主、合作、探究。
一、导入新课。
高尔基借勇敢无畏的海燕象征当时敢于直面沙皇暴行奋勇斗争的革命者,矛盾借倔强挺立的白杨树象征抗日根据地的广大军民,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借物抒怀的写作方法。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郭沫若先生借石榴来抒怀的散文。
二、整体感知(听读课文)。
1、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2、作者描绘了石榴的哪些方面?
生:喜欢石榴、描绘石榴、赞美石榴。
生:描绘了它的是枝、叶、花、果。
三、诵读欣赏。
1、你喜欢石榴的哪部分,读给大家听。
2、它有什么特征?
生读。
生答:枝奇崛不枯瘠叶清新不柔媚花单瓣陆离双瓣华贵果透明光嫩。
点评:你们的朗读让老师也感受到了你们对石榴浓浓的喜爱之情,老师也被你们感染了,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
四、探究情感。
找出作者对石榴情感的句子。
生:作者喜欢石榴,赞美石榴。
生:石榴数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生: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
生:那可不就是夏天的心脏吗?
生: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生:最可爱的是它的花。
生: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
提示:作者描写的石榴美观可爱,作者赞美的不仅仅是它的外形,还有什么?
生:还有它的精神美。
生:它不怕骄阳,敢于同炎炎烈日抗争。
生:它的勇敢,无畏。
点评:同学们分析得很到位。本文写于1942年10月,当时正值抗日战争如火如荼之时,作者正是借石榴的外形美和精神美来颂扬我们民族敢于斗争的美好情操。
五、品味语言。
这篇散文形神兼备,语言凝练优美,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极富表现力。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画下来,说说理由。
讨论归纳。
“花瓶儿”比喻石榴花,写出了花的灵秀、精巧。
“它会笑你呢”“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对偶修辞使句式整齐,石榴个性鲜明。
“琢”字写出了花的精致。
“劈”字写出了四瓣花瓣分裂的整齐匀称。
六、我爱质疑。
学生提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1、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2、红玛瑙琢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成中国式的金,殷周时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
3、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
4、文章开头写一般树木起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1、这是石榴花后期的形状。
2、这是花的成长过程,先是希腊式的安普剌,后是中国殷周时的金。
3、夏天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季节,热情奔放,一切都生机勃勃,作者爱夏天,他把石榴比做夏天的心脏,如果没有石榴,夏天将暗淡无光,所以他更爱石榴。
4、开头将少数树木和一般树木进行对比,是为了引出石榴。
七、语言运用。
1、仿照第二段“…而不…,…而不…”写话。
2、写一段咏物寓理的话(如粉笔、橡皮、鸽子等)。
3、教师示范大方而不张扬清香而不浓郁钉子:压力愈大钻劲愈大。
4、学生展示。
八、总结。
自然万物,孕育了我们的生命,他们虽不言语,却给了我们许多人生启示。让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慧眼和心灵去发现,去探索那些无声胜有声的哲理。
《石榴》是一篇状物抒怀的散文。文章虽然短小,但是内容丰富,情感饱满。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课堂上大多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师只是起到一个点拨引导的作用。文章的难点是:作者通过对石榴毫不避易炎阳的直射的描写抒发他爱石榴的勇敢、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此文写于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高潮的时候,作者笔下的石榴体现了当时抗日军民的精神状态,所以这方面是老师介绍的。质疑部分是经常设计的一个环节,希望通过这个环节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怀疑精神。语言是本文一大亮点,通过品味语言和语言运用两个环节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操,也掌握了借物抒怀的写法。自我展示环节让学生很有成就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石榴教案设计篇十
院子里有棵石榴树,树上挂满了石榴。妈妈说:“石榴一笑,就可以吃了。”
石榴什么时候笑呢?王力力想:我逗逗它,它会不会笑呢?力力唱歌,石榴不笑。力力跳舞,石榴不笑。力力讲笑话,石榴还是不笑。
呼——呼——呼——秋风来了。树上的石榴慢慢地咧开嘴,露出牙齿,笑了。力力望着石榴,也笑了。
1、认识“石、棵、什、时、就、王、力、不、讲、还、出、牙”12个生字,会写“力、王、牙、石”4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弄清“石榴笑了”是什么意思。
3、让学生明白所有植物的生长都有一定的规律。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认字、识字。
2、知道“石榴笑了”是什么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所有植物的生长都有一定的规律。
课前准备:一个石榴、生字词语卡片。
一、出示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1、板书课题。
2、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石榴吗?石榴是什么样子的呢?(让学生说,不作评判,然后出示一个课章前准备的石榴,让学生直观感受)。
3、石榴怎么会笑呢?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那我们就一起来看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把本课的生字在课文中圈出来。仔细的拼读拼读。
2、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让同学说)。
三、再读课文。
1、想一想文中哪个自然段是写第一幅图的内容,哪个自然段是写第二幅图的内容。
2、看一看图,对照着图再读课文。
四、逐段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观察没笑的石榴是什么样子,想象树上挂满石榴的情景。王力力的妈妈是怎么说的?读一读(注意对读的指导)。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读课文第二段,说说王力力想了哪些办法来逗石榴笑?结果怎样?(让学生读,还可让学生演)。
3、学习第三自然段。
讨论:力力逗石榴,石榴不笑,为什么秋风来了,石榴就会笑呢?
五、拓展。
说说你还知道什么水果或庄稼一般情况下在什么季节成熟,成熟后是什么样儿的。教师讲解,现在科技发达了,象催熟、冷藏等技术的不断提高,果熟期已不受季节限制了。
课文讲了王力力看到石榴,想吃石榴,秋天到了,石榴成熟了这样一个充满童趣的故事,向我们介绍了石榴成熟的过程,同时也刻画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
教学中,我以读为本,以“品”为主,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紧扣“笑”字,带着学生逐层深入,将每一段的笑都很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第一自然段妈妈说:石榴一笑,就可以吃了。对于这个“笑”字,我先让学生自己读读,初步感知,然后联系学生实际,让他们同桌互相笑一笑,把笑字的表面意思呈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语锋一转:妈妈说的石榴一笑中的笑,和我们小朋友的笑一样吗?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都知道不一样,妈妈说的笑是指石榴成熟的意思,通过读、想、比,石榴一笑的笑就在学生头脑中清晰了,为后文的笑做好了坚实的铺垫。
课文第三自然段“石榴慢慢地裂开嘴,露出牙齿,笑了。”我先让学生在句子中找一找从哪儿可以看出石榴笑了?再结合学生的回答紧扣“慢慢地裂开嘴,露出牙齿”这些关键词语来读、悟、品,感受石榴’笑”的具体过程。当学生对石榴一笑中的笑有了深刻地感悟之后,再次联系王力力的笑,让学生感受到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句子中表示不同的意思,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妙。
石榴教案设计篇十一
2、能用粗细不同的线条描绘看见的石榴。
3、知道石榴的功效,乐意品尝石榴。
石榴、ppt、作画工具。
一、整体观察。
师:1、这是什么?(石榴)它是什么样的?你看见了石榴的什么地方?
2、摸一摸,是什么感觉?我们把它切开来,看看石榴的里面是什么样的。
二、局部观察。
师:1、石榴有什么部分组成?都是什么样的?
2、来摸一摸,闻一闻。
三、教师范画。
师:老师也来画一个石榴。我看见了石榴的果皮,是…。
四、幼儿作画。
师:1、请你们把自己看见的.石榴画下来。
2、作画时,老师有几点要求:
1、作画前,在画纸上写上自己的学号。
2、作画时,请保持安静,不打扰别人。
3、听到钢琴声后,将工具整理好。
五、互动评价。
师:1、你画了哪个石榴?请你介绍一下。
2、你最喜欢哪个石榴?为什么?
师:今天你们画的都很细致,有些小朋友看见石榴坏掉的地方,也用笔画了出来,非常棒。
石榴教案设计篇十二
《石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荚散文。教学时,引导学生在熟练诵读全文的基础上,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析石榴的形象(特征),领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进而体会作者借对石榴的描写,所表达的志向、抱负。
在指导学生熟练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通过合作、讨论等方式领会作者所托之志,培养学生积累优美语句的兴趣和习惯。辅之以多媒体教学。
1、一边利用多媒体展示石榴的图片或实物,一边让学生说出有关石榴的诗句(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石榴的诗句和资料)。
2、教师补充石榴的有关知识。(课件展示)。
石榴又名安石榴、若榴等。属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花两种),果在秋季成熟。石榴原产伊朗的扎格罗斯山?喜欢光和温暖的气候。我国在西汉时由张骞从西域带到中原,后传布南北各地。山东枣庄有我国最大的.石榴园,有“天下第一榴园”和“冠天下石榴园”的美称。此外云南、四川、新疆等地也是石榴的主要产区。石榴叶翠绿,花大而鲜艳,故各地公园和风景区也常有种植以美化环境。根据花的颜色以及重瓣或单瓣等特征又可分为若干栽培变种,如月季、石榴、白石榴、重瓣白花石榴、黄石榴、玛瑙石榴等,这些变种主要供观赏。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o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抗日战争期间,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主要作品有:《女神》(诗集),《屈原》、《蔡文姬》、《棠棣之花》(历史剧)等o《石榴》写于1942年10月31日,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一些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生。在此背景下,作者写成此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
1.词汇积累(结合注释,明确一些词语的音或义)。
奇崛枯瘠犀利辟易金垂安普刺忍俊不禁。
骨朵柔媚争妍斗艳古味盎然光嫩潜溢。
2.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提醒学生注意听老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情感的把握和处理)。
(2)学生朗读2--9自然段(每人读一段),然后让其他学生对朗读情况进行点评。(教师稍加评价,意在指导朗读)。
石榴教案设计篇十三
1.知识目标:认识“石、棵、什、时、就、王、力、布、姜、还、出、牙”12个生字,会写“力、王、牙、石”4个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弄清“石榴笑了”是什么意思。
3.情感目标:让学生明白石榴到了秋天才成熟,懂得所有植物的生长都有一定的规律。
1.识字、写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二课时)。
1.小朋友们喜欢吃水果吗?谁来说一下你喜欢吃的水果?
2.老师这里有一则关于水果的谜语,看谁先猜出来。“黄瓷瓶,口儿小,瓶里装着红珠宝,只能吃,不能戴,又酸又甜味道好”(石榴)。
3.板书课题。
4.激趣,石榴怎么会笑呢?
(1)要求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分小组读生字,看谁读得正确。
(3)读了课文后知道了什么?
想想哪个自然段说的是第一幅图的内容,哪个自然段说的是第二幅图的内容。图文对照,朗读课文。
1.让学生观察及笑出石榴的样子,想象树上挂满石榴的情景。
2.王力力的妈妈是怎么说的?
3.指导朗读。
1.读一读,说说王力力想了哪些办法逗石榴笑?结果怎样?
2.演一演。
3.指导朗读。
1.那么究竟怎样石榴才会笑呢?
2.引导学生说说“石榴笑了”是什么意思?
3.力力为什么也笑了?
4.想象石榴一笑,力力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5.小组讨论:秋风来了,石榴为什么就笑了呢?
6.指导朗读。
1.利用以前学的某个部件记字。如:“棵、什、时、讲”。
2.用认字的笔画和说词语记字。
3.对字形较复杂的字看清结构,多读、多认。
4.利用对比记字。
1.出示生字卡片“力、牙、王、石啊。读一读。
2.观察生字的笔顺、占格。
3.学生描红,最后仿写。
1.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
2.从课文中写两个词语在空花篮里。
石榴只有到了秋天才能成熟,其他植物也是一样的,都有各自的生长规律。
石榴教案设计篇十四
提示:
1、欣赏生动细致的描写,想想桐花有怎样的品质?
2、作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仔细体味状物抒情的特点。
八、布置作业。
仿照课文状物抒情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文字。要求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写出你对物象的外形与精神的独特感受。字数在200——300之间。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744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