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教育的读后感(优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15:42:08
芬兰教育的读后感(优质20篇)
时间:2023-11-30 15:42:08     小编:雅蕊

读后感可以是对作品中人物、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读后感的写作应该注重逻辑和结构的合理性,使文章的内容有条理、层次分明。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精选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和创作灵感。

芬兰教育的读后感篇一

初见《芬兰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这本书时,我有些疑惑:芬兰这个靠近北极的小“冰国”,教育真的是全球第一吗?书的封面上印着“全世界最好的教育,不让孩子输给世界!”的字眼,让我充满期待,开始阅读这本书。

纵观整本书,作者从社会、历史等方面讲述了芬兰教育的发展史。芬兰教育有今天的成就,与芬兰人民的毅力以及整个芬兰社会对教育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在作者眼中,芬兰教育成为全球第一有很多的因素,但我感受最深的,是自由,平等的芬兰教育。

自由的芬兰教育。这里的“自由”是指孩子们养成了一种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孩子们的课程表(p50—52),没有设定固定的上下课时间;孩子们的课后生活,不是无尽的作业,而是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学习活动;孩子们的寒暑假,留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自己的喜欢的,去看,去玩,去探索,去发掘,这种“自由式”的自我学习才是最有意义的,也是最有效率的;孩子们的作业本,几乎没有老师的批阅,全是自己或是同伴的修订,因为在芬兰老师们的眼中:“我们学生本来就有答案本,自己可以去核对答案啊!”看到这里我笑了,这样的“自由式”教育可以算是近乎完美了,如果我们的学生也能有如此强烈的自我管理能力,那我们的老师也可以轻松些,也许那时我们就可以真正实现“快乐学习,轻松教学”了。

平等的芬兰教育。书中有多处提到:“平等、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人落后”;“没有后进班,只有引导班”;“尽可能地不比较、不评分,对学生和老师都一样”等这些关于平等教育的语句。我觉得芬兰教育之所以能达到“世界上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与他们平等且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息息相关。芬兰教育为学困生安排了特殊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给他们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给予了更多的关爱与鼓励。我深深地被芬兰教育这种“不让一个人落后”的努力所震撼。

对待老师的平等,更是让我对芬兰教育有了更深厚的敬仰。一位芬兰教育家这样说道:“没有评比,没有等级,我们所有的老师都是一样好,这是对老师们的信任与尊重!”也许正是芬兰人民平等地对待教育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才铸就了芬兰教育的奇迹与辉煌。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我,从自身出发,平等对待并充分信任我的每一位学生,给他们更多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的机会,这些是我力所能及的事,也是我今后在教学工作中奋斗努力的目标,就像作者所说的:芬兰做到了,我们也行!

芬兰教育的读后感篇二

从开学至今,终于看完本书,芬兰教育给教师和父母的45堂必修课读后感。看时热血沸腾,因为感觉芬兰的教育太接近我的理想教育了,如果看一本书能引发多种思考,多半是好书,而且我也很喜欢作者的表达方式,充满理性和感情,作者自序中说是一本最动人的励志书。

作者陈之华,英国曼彻斯特都会大学视觉传播硕士,目前旅居芬兰,个人博客《北国风情》,述说芬兰、欧洲及世界各地的生活、人文、设计、艺术、建筑、音乐、教育、旅游等感受与体验,获20xx年全球华文博客大奖“生命记录”首奖。她的两个女儿在芬兰受教育数载,她对芬兰教育有全面了解后的纵深解读。

首先一点是对目前许多学校绩效考核的思考。眼下许多学校对教师的考核采用与工厂生产零件差不多的方式考核,固然有其可取的一面。但是教育的产品是在学生成人之后,成绩是显性的一个因素,而对于人影响更大的价值观的因素是隐性,无法考核的,况且教育的初始产品也不同。因为自己也经历过那种考核制度,感受颇深,某些制度一定要按照学生成绩分出教师的优劣,导致教师之间资源不愿共享,想法不交流,不合作,各自闭门造车,固步自封,甚至引发教师内部的矛盾。也有许多教师直接指向结果,忽视过程教学,利益的最大影响者自然是学生,读后感《芬兰教育给教师和父母的45堂必修课读后感》。因为这种竞争的意识太强,教师身心疲惫。而芬兰社会的思维是引导出自发性的认真态度,才能确保教师与员工的教学与工作质量。天性如我者以为这才是事物的根本,一个惯用外力,一个强调内力,显然内力的激发技胜一筹,乐教才会乐学。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学校采用这种制度归咎于学校,因为社会对学校的评价首先就是成绩,一所学校要生存,只有遵循社会评价体系。而在芬兰,每个孩子的尊严和权益放在最先,公众都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任何事物,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思维和选择不同,所带来的结果不同。中国向来学而优则仕,也许本身这种观念就缺少劳动者的平等意识,所以只能选择这样的思维方式。

第二点是精英教育,我们的孩子从小排名,被贴“标签”,被贴好标签的孩子承受的压力大,自我感觉中优越感太强,被贴坏标签的孩子易自暴自弃,两者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为标签,产生许多无谓的较劲。而芬兰不为赢而教,不为分化和选拔而教,绝没有排名,同学之间不会特别佩服成绩好的孩子,反而对具有不同才能或兴趣的孩子更为欣赏。父母和师长不会被教育“绩效”所蒙蔽,不被升学率高低所牵引,而较真挚地以孩子们的材质个性为出发点,设计、执行整体良善的教学内容和制度。在北欧,你我没有比任何人更伟大,也没有人是不可或缺的,任何人再伟大,也绝对比不上自然伟大。正是这种平等意识减少了内耗,加强了合力,出现群龙无首的景象,在《易》中,的“群龙无首”预示着广阔的未来不可限量。这正是芬兰的智慧之处,以最少的力做最大的事,以健康稳定的“小我”发展处坚实的“大我”。

芬兰教育的读后感篇三

在继续教育研修中,我选修了母校一位教授的课程。老师在授课中两度提到《芬兰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这本书,加之我对外国教育颇感兴趣,当即买了此书,读罢,我产生了一些思考。

然而,我的忧虑是多余的,“不考核”不代表没有目标与方向。在看似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下,“信任”成为芬兰教育的核心价值。“防制不是管理的法则,相互尊重与相互信任才是教育的开始。”

信任学生,培养他们独立管理与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学生每天上课的时间与节数不同,所上的课程也是随时调整。学生能够自主管理自己的时间,合理规划一天的行程,而不是死板地“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我想这也是我们的学生所欠缺的,我们把一天的时间切分成大大小小固定的几块,装在不同的“抽屉”里,到了固定的时间就打开对应的“抽屉”,让学生做一成不变的事情。就像《小王子》中的掌灯人,每天只会干一件事——“点灯”“熄灯”,这是何等可悲?当我们有大把富余的时间需要自主安排时,反倒无所事事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管理”“的能力,才是我们的教育所应给予的。

信任教师,芬兰人意识到“如果一个社会体制对自己的教师连最基本信任都没有的话,那还谈什么教育呢”?只是很可惜,很少有人能够意识甚至做到这一点。我们都说“干教师,是一件良心活。”就我个人而言,如果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是万万不敢登上讲台的。只要我们有过准备不足的经历,我相信大家都会“痛定思痛”。且不说我们有多高尚,为了学生,为了家庭,为了学校。就单单为了自己的尊严与颜面,也会认真对待课堂与学生。因为谁都不想体会“被挂在讲台上”的尴尬与无助。归根结底,我们都是人,有作为人的尊严。那么,大胆地放手给教师,是不是会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呢?我想一定会的。

二是关于家庭教育。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生究竟该是一次马拉松长跑,还是一场只在乎赢在起跑线的百米冲刺?”这句话深深震撼到了我,《虎妈猫爸》应该是中国家庭教育的一个缩影——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家长们要给孩子挑最好的幼儿园,买最有优势的学区房,动用各种关系,以便让孩子进入最好的小学。此外,对孩子的兴趣培养是万万疏忽不得的,书法班、舞蹈班、绘画班、钢琴班、跆拳道班······形形色色的兴趣班,恨不得给孩子全部报上去,希望孩子从小就是一个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只是,现实情况是,孩子并不是对所有的兴趣班都感兴趣,在家长的“威逼利诱”下,孩子们利用有限的课余时间穿梭在各种兴趣班中,而家长们也被裹挟在迎来送往的大军中。我们不愿意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因为我们心中有太强的不安全感,也有着太多的期望!

反观芬兰教育,他们想的却是“尽力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人生最适当的位置,让行行都能出状元”。我想我们在一路往前奔跑的过程中,是不是忘记了我们的孩子最合适什么、最喜欢什么、不适合什么、不喜欢什么,忘记了孩子最大的天性是“玩耍”与“游戏”。

有一首小诗写道:“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慢一点,再慢一点,不只关注开始起跑时的那百米冲刺,而是多一些理解与陪伴。在孩子十岁前,哪怕多花一两年时间用在孩子习惯的养成上,在漫长的马拉松长跑中,孩子才会对各种事物拥有持续不断的动力与兴趣。老话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也是同样的道理。

此外,此书还让我意识到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性——阅读是终生资产。芬兰的孩子每天会坚持至少半小时阅读,就像每天要洗漱一样自然而然,没有强制与要求。因为他们知道读多读少,是自己对自己负责,并且读书是以乐在其中为宗旨。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阅读现状,要求孩子读什么、怎么读,还要定时检查。当阅读成为一种任务的时候,它便很难形成一种自觉。但我不得不承认,适当的强制与要求还是有必要的,当一切步入正轨后,便可以撤掉外力这一“支架”。同时,我们做家长与老师的,需要做好孩子阅读的熏染者与同行者!

芬兰教育中的智慧还有很多,比如无论练习技能还是教学,都主张“先见林,再见树”,让学生对知识或者技能有了总体的了解形成兴趣再进行学习,这远比支离破碎地教授好的多。就像溜冰或者花样游泳,从一个个肢解的动作开始,孩子只会过于注重细枝末节;反之,向他们展示了各种溜冰姿势、各种游泳动作后,孩子的好奇心与兴趣就会大大激发,学起来自然有动力,再进行细致的动作指导,孩子便不会觉得枯燥乏味了!教授技能如此,课堂教学亦是如此!

芬兰教育的读后感篇四

这本《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本书感觉有点像流水账,而且各章也连接不是很紧凑,感觉一般般吧!

芬兰的教育特点先见森林再见树木,先让学生喜欢上这个科目或者某项活动,而不像东方这么在意某个细节不断的,不断练习不断重复~~使学生厌恶。

芬兰在17世纪定下了一个规定,凡是要结婚的人就必须能看懂圣经,于是教育就慢慢的发展~~芬兰教育改革是从边缘山区的地方开始改革的,因为这样反对的声音比较少。现在的教育规划是教育部定出一个教育大纲,课程教科书(有很多版本)都是由老师(中小学老师必须有硕士学位)自由安排。学校与学校,不会去所无谓的竞争,排名,学生与学生更不会做原本起跑点就不公平的较劲。

芬兰教育理念不放弃每个学生,是教育落差最低的国家。无论城市还是郊外,教育的资源不还相差很多。没有后进班,只有辅导班。后进生有多少制度和师长先放弃他们,让他们也逐渐产生了自我放弃的心酸?如果我们的制度先放弃他们,而又期待他们自谋生路,岂不是把教育的义务和日后社会可能面对的矫正成本,一股推向全民去共同承担?是谁真正放弃他们,让他们自暴自弃?整个社会和教育的既得利益者,难道没有丝毫责任?如果社会是环环相扣,互相依赖,如果职业是不分贵贱,教育是有教无类,那我们做到了什么?我从来没有想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千年百年来对我们在不熟悉的教育理念。却在北欧扎扎实实地付诸实现!芬兰只是有一句话,不让一个落后,而真实的执行。

芬兰教育的读后感篇五

初见《芬》这本书时,我有些疑惑:芬兰这个靠近北极的小“冰国”,教育真的是全球第一吗?书的封面上印着“全世界最好的教育,不让孩子输给世界!”的字眼,让我充满期待,开始阅读这本书。

纵观整本书,作者从社会、历史等方面讲述了芬兰教育的发展史。芬兰教育有今天的成就,与芬兰人民的毅力以及整个芬兰社会对教育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在作者眼中,芬兰教育成为全球第一有很多的因素,但我感受最深的,是自由,平等的芬兰教育。

自由的芬兰教育。这里的“自由”是指孩子们养成了一种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孩子们的课程表(p50-52),没有设定固定的上下课时间;孩子们的课后生活,不是无尽的作业,而是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学习活动;孩子们的寒暑假,留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自己的喜欢的,去看,去玩,去探索,去发掘,这种“自由式”的自我学习才是最有意义的,也是最有效率的;孩子们的作业本,几乎没有老师的批阅,全是自己或是同伴的修订,因为在芬兰老师们的眼中:“我们学生本来就有答案本,自己可以去核对答案啊!”看到这里我笑了,这样的“自由式”教育可以算是近乎完美了,如果我们的学生也能有如此强烈的自我管理能力,那我们的老师也可以轻松些,也许那时我们就可以真正实现“快乐学习,轻松教学”了。

平等的芬兰教育。书中有多处提到:“平等、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人落后”;“没有后进班,只有引导班”;“尽可能地不比较、不评分,对学生和老师都一样”等这些关于平等教育的语句。我觉得芬兰教育之所以能达到“世界上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与他们平等且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息息相关。芬兰教育为学困生安排了特殊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给他们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给予了更多的关爱与鼓励。我深深地被芬兰教育这种“不让一个人落后”的努力所震撼。

对待老师的平等,更是让我对芬兰教育有了更深厚的敬仰。一位芬兰教育家这样说道:“没有评比,没有等级,我们所有的老师都是一样好,这是对老师们的信任与尊重!”也许正是芬兰人民平等地对待教育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才铸就了芬兰教育的奇迹与辉煌。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我,从自身出发,平等对待并充分信任我的每一位学生,给他们更多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的机会,这些是我力所能及的事,也是我今后在教学工作中奋斗努力的目标,就像作者所说的:芬兰做到了,我们也行!

芬兰教育的读后感篇六

作为一个有理想有目标的青年教师,坚持阅读无疑是最好的自我提升途径。一直在各大论坛和微博看到社会热议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诀,也因此一直对芬兰的教育充满了好奇。这次青年教师读书活动,终于能静静得徜徉在作者的描述与感受中,体验了很多教育的小幸福,内心多了些对教育更深层的思考,也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有了些许反思。

“见树又见林,先见林,再见树”的芬兰教育课程体系是最令我惊叹不已的。先让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或技能有总体的了解,引发他们的兴趣后再进行不同层次的学习。这的确比先逐个细节来教学,效果要好得多!比如溜冰和有用,若直接开始从换气、姿势等一个个细节开始,可能学生会丧失兴趣或太注重细枝末节;相反,如果直接向他们展示各种溜冰姿势、各种游泳美妙瞬间,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便会大大激发,学习起来更有动力。

这个理念完全可以用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比如七年级第一节英语课,如果直接开始教授新课内容,未免太为乏味,更不适合刚进入中学的青少年的好奇和活泼的心理。因此每个学期的第一节课,我都会进行一整节课的英语启蒙或体验课,比如用环游世界的照片,北极看极光的视频,带外国访问者参观故宫侃侃而谈的记录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向往,再告诉学生我们将进行怎样的学习。如果是八年级第一节课,我可以将学生通过一年以来的英语学习取得的进步和成就做成动态视频,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付出与收获,为孩子下一阶段的学习注入新的动力。

为每个孩子提供了足量的阅读书籍。很多小镇上甚至有流动书屋,整个芬兰,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氛围,都弥漫着书香,让学生在长期的优质阅读中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个人品质。

芬兰的教育体系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细节落实,每项政策每个角落背后都体现的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实现了教育对每一个孩子真正的尊重。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这句经典名言对于教育的过程来说的确是对的,但许多中国家长和孩子却因为这句话疲于奔命,焦虑不安。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是大家都误解了这句话背后的深意。人生是场马拉松,起跑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一场和自己赛跑的马拉松,而非他人。

“立身以立学为本,立学以读书为先。”在今后的思想、学习、生活、工作各个方面,我将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一个胸怀匠心、有责任感,能够走到群众中去,真诚地为群众服务的人,将自己这本“无字之书”写成言之有物、读之有味、感而思进、他人爱读的好书!

芬兰教育的读后感篇七

在翻到这本书之前,我对芬兰最大的印象是nkia,曾经的手机行业巨头,但这本书,从教育的角度让我重新认识了芬兰。

它的国土面积与德国一样大,许多国土处在北极圈内,因此它实践的是真正的小班化教育;它被瑞典多年殖民,因此国民十分珍惜独立,也特别重视教育。一个低调的北欧小国,却有着许多令我们惊讶的事实:

1、芬兰教育是全球最均衡、学生成绩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

2、芬兰学生多在全球pisa测试中名列前茅,被评价为整体表现第一;

3、芬兰的高等教育,几乎被每一届世界经济论坛评为最佳;

4、与上述三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第四条,芬兰是全球课时最少,课后复习时间最短,假期最长的国家。

如此轻负高效的学习,让我忍不住一口气读完此书,并且深深为之打动,书中的内容平实但精彩纷呈,到处可以碰撞出教育思维的火花。

作者陈之华女士,旅居芬兰六年,两个女儿都得益于芬兰的教育。她本人的众多头衔,使她有机会全面地了解芬兰的教育。本书从初到芬兰的新生活,芬兰教育的特点,芬兰的基础教育,走访各地的感动,以及教育的未来这五个章节展开。那么,芬兰教育究竟是怎样做到全球第一的呢?我想说说令我印象最深的四点。

一、见树又见林的教育全局观。

通常,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点接着一个点,一个动作学会再学另一个动作,就连我们的教材也大多这样设计。但是学生学完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将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因此,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芬兰人则站在全局的角度,先启动孩子的学习兴趣,以及对整个学科即森林的了解,这样做的效果远胜于对着一棵棵树木的细节雕琢,将精力消耗在题海中。

对于这一点,我自己很有感触。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很喜欢音乐课,每要学一首新的歌曲,我总是非常期待,但当时要先一遍一遍地学唱简谱,即使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歌曲,终于到了唱歌词的时候了,可我们已经没什么兴趣了。

又比如学游泳,常见的模式是这样的,第一堂课可能就是让大家在泳池边双腿打直使劲地踢,或是双臂滑啊滑的练习,重复演练某段基本动作。在接下来的课上,也是反复操练动作,甚至逐个过关,最后才开始下水。可是孩子们真的能在课程结束时自主游上几十米吗?会不害怕地在水中沉浮自如,轻松换气吗?芬兰式的教法,是让大家快乐地先见林。基础游泳班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先玩水,在水波中浮沉自如,快乐逐浪,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自行换气、轻松游泳的乐趣。不是一直强调要学什么自由式、蛙式的标准动作,这种看似既不严谨,又不要求动作标准,而用体验、鼓舞的玩乐教学,却能让孩子们真心不怕水,以最自然的方式,如鱼得水般地畅游!

另外,芬兰举国上下,英语都讲得非常好。他们本国语言有三四种,此外再学英语的难度其实很大。有一种做法似乎起到了无心插柳的效果。各大电视台起先为了节约开支,引进的外国电视影片,都不会配上芬兰发音,而是原音播出,同时打上芬兰文字幕。我想,这对于我们学英语也有所启发,从英文动画片、英文游戏等入门,有了兴趣,一切都能水到渠成。

二、老师一样好,不用评比。

最近这段时间,应该是我们老师最辛苦的阶段了,各种比赛蜂拥而来,但是在芬兰,老师们不用评比,他们得到了教育制度的最大信任。芬兰教育历经多转型,以前也是严格管控的,渐渐就转为自由开放了,对老师,对学生也从百般规定转变为充分信任了。据调查,教师在当地是最受敬重的职业,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中学生今后的梦想是当老师。基础教育的老师,大多拥有硕士学历,他们在教学上有很大的空间,但是每隔一段时间,他们会收到来自校方、家长、学生等的不同意见和满意度数据,以便自我调整。

三、教育因材施教,量身订做。

对于智力不足、身体残障、新移民的孩子,政府都会保障公平的受教育权。由于部分国土地处北极圈,有的学校只有30人,甚至15人,学校虽小,可政府提供的图书馆、营养午餐等也是齐备的,只是规模小一些,人均享用机会反而更高。有的学校每位学生都有助教来指导学习。

放学后,有的学生会去上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如音乐、舞蹈等,这些课程大多不是由学校提供,而是交由当地政府或私人机构长期配合的。

芬兰没有后进生,只有引导班。比如对坐不住的学生,老师会用另一种方式教学,如不在教室上课而是去附近的商家实践。一人落后,老师和全班同学会一起帮助他,没有家长投诉进度慢了,耽误我家聪明孩子了。

四、人生是场马拉松。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中国,这是一句再正常不过的口号,而芬兰的教育观认为,人生真的不是一场需要赢在起点的百米冲刺,而是与自己竞赛的马拉松。学习不是争一朝的冠军,而是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他们不刻意培养精英,却个个都是精英,这源自他们的教育理想,不是为了获得第一,而是为了把事情做好。如果一再强调孩子要赢在起跑点,却没有适当地去发掘每个孩子的差异、天分与资质,那就是鼓吹每个人用冲刺的方法去长跑,赢了起点,却会在中途把气力和耐力用尽。

芬兰教育的读后感篇八

芬兰之于我只是一个国家的名字,用我仅有的地理知识知道那是一个欧洲的小国家,还有就是我的第一部手机是nokia的,我知道那是芬兰制造的。除了这些我对她一无所知。然而读完了陈之华女士的《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之后,让我对芬兰的教育肃然起敬,敬佩之余更多的是深思。

一团接一团来参访,多到让芬兰教育机构应接不暇,其中来自西欧国家像德国、奥地利、法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瑞士,甚至像北欧邻居的冰岛、丹麦、挪威,以及大西洋对岸的美国等等,都派了无数的参访团来芬兰“取经”,更不用说来自亚洲的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代表团了。看来不分东西南北、不分种族肤色,大家都急于想知道,芬兰是如何办到的?芬兰的教育成就始终被oecd高高举起,绝非侥幸与偶然。

芬兰人重视教育,是世界公认的教育体制最完善的国家之一。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主校区位于首府赫尔辛基的市中心,对应于中国来说,这所大学位于人民大会堂的位置。教育事业在芬兰的地位,可见一斑。那么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是什么?说起来一点也不神奇:一:众生平等。二:社会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这里的平等,表现在城乡差距小;教育资源共享;各地校舍与建筑品质优良状况相同;学校与地方图书馆分布、藏书丰富情形相似;不论你我的出生和家庭,绝对保障享有高水平基础教育;不论你是在芬兰的哪个地方,你在学校所得到的教育是完全一样的。芬兰从不强调精英教学,只在乎不要有孩子掉队,他们认为,有天分的孩子已经比别的孩子占了优势了,那么就多帮助一下有可能落后的孩子吧——芬兰是个小国家,学龄的孩子人数更少,靠扎实的教育和人才发展到如今的芬兰,不能承受哪怕不到1%的人才耗损。

芬兰的学生是没有制服的。若问,为什么没有制服?没有制服,如何管理呢?在芬兰,无论是教育专家还是普通教师都会反问你,教育的根本是什么?是管理,还是学习?他们认为,教育的根本,不是让学生穿上整齐划一的制服以便管理,有限的教育经费也可以节省下来,用在对教育有真正意义的地方。归根结底,一个国家教育的良好发展与秩序,是同丰厚的经济、清明的政治、完善的体制、开放的文化心态所构成的良好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国家好,则教育好。教育好,则国家的未来更好。教育的本质是为了给孩子良好的学识、心态和人生,从而促进社会良性成长,是为了让大家都好。如果脱离了好的社会氛围而一味讲求“精英教育”、“从幼儿园开始赢在起跑线”,这样给孩子的,只是一生无尽去争去抢的烦恼。天才与精英毕竟是极少数,大部分的孩子,要过的还是平凡充实的人生啊。

在芬兰,那里的教育处处都体现着公平。一个最基本也最平凡的真理。由此想到我们的教育,城乡的差距,大城市与小城市的差距。每个地方的教育优先权。我们的不平等已经在教育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教育的不公是最大的不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教育能提供给我们的下一代一个相对的公平。

芬兰教育的读后感篇九

这本《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本书感觉有点像流水账,而且各章也连接不是很紧凑,感觉一般般吧。

气候:芬兰有部分国土在北极圈内,室内外温差相差20—30度,芬兰的室内全都有暖气热备。

地理:左边瑞典,右边俄罗斯。

芬兰的学校是没有校服的,为什么呢?

芬兰的教育特点先见森林再见树木,先让学生喜欢上这个科目或者某项活动,而不像东方这么在意某个细节不断的,不断练习不断重复,使学生厌恶。

芬兰在17世纪定下了一个规定,凡是要结婚的人就必须能看懂圣经,于是教育就慢慢的发展~~芬兰教育改革是从边缘山区的地方开始改革的,因为这样反对的声音比较少。现在的教育规划是教育部定出一个教育大纲,课程教科书(有很多版本)都是由老师(中小学老师必须有硕士学位)自由安排。学校与学校,不会去所无谓的竞争,排名,学生与学生更不会做原本起跑点就不公平的较劲。

芬兰教育理念不放弃每个学生,是教育落差最低的国家。无论城市还是郊外,教育的资源不还相差很多。没有后进班,只有辅导班。后进生有多少制度和师长先放弃他们,让他们也逐渐产生了自我放弃的心酸?如果我们的制度先放弃他们,而又期待他们自谋生路,岂不是把教育的义务和日后社会可能面对的矫正成本,一股推向全民去共同承担?是谁真正放弃他们,让他们自暴自弃?整个社会和教育的既得利益者,难道没有丝毫责任?如果社会是环环相扣,互相依赖,如果职业是不分贵贱,教育是有教无类,那我们做到了什么?我从来没有想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千年百年来对我们在不熟悉的教育理念。却在北欧扎扎实实地付诸实现!芬兰只是有一句话,不让一个落后,而真实的执行。

对于肢体有缺陷的学生可以申请一个辅助教员费用政府给,而对与质优生是芬兰教育比较弱的,他们觉得质优生他们想学更多东西的话会自己找书看,把资源放在最重要的普通同学身上。

芬兰教育的读后感篇十

用一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对芬兰教育有了初步的了解,主要给我以下几点启示:

书中介绍,芬兰学生都在网上进行考试,上课也要用电脑查找资料,这让我惊叹芬兰教育的信息化程度之高。看完书后,我在手机上看到《广州日报》的一则新闻——“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达6亿,青少年视力尤其堪忧,近视率居世界第一。广州大部分儿童、青少年也在遭遇近视困扰······市教育局牵头起草了《广州市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为了防止近视要限制电脑的使用。这跟芬兰学生天天接触电脑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我个人觉得学生近视的原因其实跟使用平板电脑关系不大,不然芬兰学生的近视率应该比我们高才对。反而信息化这是时代潮流,我们应该积极接受,如果学生能在网上做作业、考试,这将大大减轻老师的工作量,不少简单的题目可以依靠电脑完成批阅。

我自己工作的学校也有平板班,学生上课可以使用平板电脑,但我个人觉得自己对平板对信息化的利用还是不到位的。可能根源在于自己对学生的不信任,不相信学生能借助平板电脑作出什么创意,课上所谓让学生借助平板查资料,不过是让学生从网络中找出某个问题的标准答案罢了,课上还不断警惕着学生有没有用平板做别的无关的事情。如何做到像芬兰的老师一样信任学生,对于我自己而言也是一个修炼。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非常喜欢芬兰的课室布置,像作者说的一样,就像家一般。如果课室像家一样,如果厌学的学生就会少很多吧。可惜受限于当前的课室空间——课桌几乎已经把课室填满,作为班主任也很难做出太多改变——比如增加沙发等温馨的物品。但我觉得芬兰课室里面提供文具的做法可以供我们参考。我的学生天天上课前就在找文具,数学课找圆规,语文课发现没有作文本用完了,物理课上没有架子夹试卷,美术课发现没有白纸。如果文具变成公共的,是否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尤其是美术这类课程,为了上课每个学生都要买刻刀、白纸、水彩笔、水桶等各种东西,每周上完两节课这些东西就不用了,变成公共用品,可以节省不少开支,体现环保的理念,也方便收纳。

我感觉我们各学科的老师更多是竞争关系——竞争学生的时间,总希望学生多学点自己科目的知识,多花时间做自己科目的作业,只要学生自己科目学好了,自己的学科是最重要的,才不管他其它科目怎么样。但细想一下,学生进入社会后,遇到的问题难道靠单一的学科知识就能解决吗?芬兰教育中的跨学科现象教学给我们很多启示。我们各科老师也应该改变心态,学会跟其他科目的老师合作。

今天我们的课堂基本都会有小组探究的环节,倡导学生合作学习。但我觉得自己设计的合作环节其实是假合作。小组讨论的材料其实一个人也能看完,也能解决,而且合作学习时间最多只有7分钟,学生还没分完工,时间就到了。所以课堂的合作更多其实是组里的优生或者是组长做完了全部的任务。我觉得芬兰的小组合作才比较合理,任务足够有挑战性,而且时间也比较充裕,可以用几节课完成。如何把这种形式应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这值得我们探究。

我觉得芬兰这方面真的做得很好,没有围墙,直接融入到社区里,社区成员与学校互动频繁。而我们最多只是请某些优秀学生家长来学校讲讲话,或者让社区民警来学校普法,学生对社区的了解还是很少的,在社区生活多年,也不知道当地的历史。其实与社区联系,更有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部分,有助于加深他们的家国情怀。可惜我们对社区并不信任,对家长不够信任,总担心社区成员或者家长会给学校挑刺,会宣传学校的负面消息。

从某个角度讲,这些问题都是信任问题——老师与老师之间互不信任,老师与学生之间互不信任,学校与社区之间互不信任,我们把大量精力用在防范对方,监督对方上了,而忽略了合作,那么这种不信任从何而来,为何芬兰就能做到互相信任呢?这也是我看书后的最大的疑问。

芬兰教育的读后感篇十一

芬兰教育体制真心把每个别人家的孩子,都珍视为自己的宝贝,去拉拔抚育、用心灌溉,给予时间、空间,找到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协助鼓励养成学习动力,从不刻意强调精英、先进、竞争、比较,从不要求学生和老师具备超人能耐,从不奖励全勤与整齐划一,而将人人视为有着喜怒哀乐的平凡人性,然后从人性的根本上,去寻思如何陪着他们健康、正常地走完成长中的教育。如此而已。

我最羡慕芬兰老师的,不是他们优渥的待遇,不是他们全球最少的课时,最长的假期,不是他们几乎不用批改作业,更没有一些形式的官方文件要上交。而是整个社会给予老师的充分尊重和信任。

他们的学校从不给老师做无谓的评比和评分,教育机构的官员们的回答是:“我们的老师,都是一样好!”芬兰人还会反问:“请问,对老师作评比的意义何在?”

当然,我们也讲信任和尊重,但是似乎停留在举旗帜,喊口号阶段。而中国的怪现象是,口号喊得越响亮的,问题就越严重。于是,社会不信任教育部门,教育局不信任校长,校长不信任老师,老师不信任学生,反过来,学生也不信任老师。所以,一级一级下来,设计了无数的条条框框,来进行管理。然后,揪住一点小错,就无限放大,喋喋不休。比如现在的安全问题,已经到了草木皆兵的程度:学生如果假期游泳,出现了人身危险,班主任要为此负责。外来人员闯入校园,和班上学生发生冲突,班主任要为此负责。这些规定简直让人啼笑皆非。

同样的,芬兰的教育也给了孩子们充分的信任和尊重。这种尊重,不是浮于言语上的,而是扎扎实实的落实于行动中的。他们的教育参事在一次演讲中说:“赋予自由,就是责任的开始。”

芬兰的学生上课,没有固定的时间,上了中学之后,没有固定的教室。信任起于自我管理。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存在类似“警察和囚犯”的管制。

芬兰的教育是全球最均衡,学生成绩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他们不强调“精英”,教育体系不带头,不鼓动,不排名,希望落实相对的平等,以此为教育施政最基本的考量。毕竟,天才与精英是真正的少数。并且,他们为社会小众和弱势群体倾注更多的教育资源,对智力不足,身体残障,移民的孩子,都保障相对公平的手教育权利,将他们努力转化为社会安定发展的中坚力量的一部分。

我们的教育,大概是人口众多的关系,充满着紧张的竞争,是多数人争取少数的良好教育资源的过程。因为这样的背景,学校也仿佛变成了优胜劣汰的冷血丛林,对于暂时没有跟上大部队的同学,我们只是过分强调他个人的努力,而没有能力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引导他们寻找出自己的兴趣和出路。甚至有时还会不自觉地冷嘲热讽,让他们在中途就自我放弃。

“有教无类”,“众生平等”已经变成了苍白无力的口号。

“不抛弃,不放弃”。在教育的途中,坚持永远比放弃艰难。我希望我能带着三班的所有同学在接下去的九个月里,无论风雨,共同前行。

芬兰教育的读后感篇十二

“芬兰堡”要塞位于赫尔辛基南面的岛屿上,由6个岛屿组成。军事要塞,内有明堡、暗堡、军营、大炮等古迹。是古老的海防要塞,扼制着从芬兰湾进入赫尔辛基的海上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岛上至今保存有过去的城堡、古炮台、兵营和仓库,并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使用过的潜水艇和大炮博物馆。这里的博物馆、画廊、咖啡馆和海滩会使你在岛上度过难忘的时光。

风景优美的“芬兰堡”要塞是芬兰重要的名胜古迹之一,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予以保护,现已成为赫尔辛基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夏季,轮渡频繁地来往于该岛和南码头之间,从市中心南码头坐摆渡仅需用5分钟,人们常到这里游泳、钓鱼、野餐和进行日光浴。夏季时分,这里不仅有戏剧演出,还举办展览和音乐会等各种文化活动。

塞乌拉岛上的露天博物馆有18世纪的庄园,农舍、作坊、小店、教堂、浴室、磨坊等都是从各地赶来的。

罗瓦涅米。

罗瓦涅米(rovaniemi)是芬兰北部拉普兰省省会,是世界上惟一设在北极圈上的省会,也是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旅游中心。二战期间这座城市遭到严重的破坏、曾被夷为平地。战后,按照芬兰著名建筑大师阿尔托(alvaraalto)的规划进行重建.据说阿尔托是按照北部驯鹿的形状设计这座城市的重建蓝图的。市内随处可见阿尔托当年设计的建筑,如拉毕大厦和图书馆。90年代初修建的北极中心(arktkumhouse)向游人展示了拉普兰地区土著居民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以及北极地区的自然风光现已成为来北部观光游客的重要参观地点之一。

芬兰的经济教育文化多如此吸引人,去芬兰留学的同学可以大饱眼福。

芬兰教育的读后感篇十三

尽管门槛高,又受欢迎,但教师在芬兰并非高薪工作。不论是新进或资深者,芬兰教师平均薪资都比先进国家和欧盟平均要低。一个中学教师每月收入扣税之后,大约有只2000欧元(约人民币2万多元),跟大学毕业生差不多。

严格要求师资品质,芬兰政府也相对给老师和学校最大的教学自主权。教委会和教育部每四年制定并公布核心课程纲要,但在过去的20多年中,这些课程很少被细节化或规范化。

国家核心课程纲要基本上只起到一个框架的作用。其他如征聘师资、经营管理则由各校自治,举凡班级大小、课程内容、学生课表,甚至是每年上课几学期都由学校全权负责;至于要教什么、怎么教、用什么教科书,则由老师自由选择。

主管教育的中央教育部或地方政府,并不实施学校评鉴制度,对学校有绝对信任,再小的学校,也拥有绝对行政自主权。在有些国家,这几乎是异数。

这一条,对学校也是适用的,芬兰也有国家教育部和地方教育部门,不过,和世界上很多国家教育行政机构不同,芬兰教育部最重要的任务是规划全国教育大纲,对学校几乎没有行政领导的权力。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学校有高度的自主性和多样化的教学选择方式,但这些都是建立在芬兰社会对教育已经形成高度共识的基础上。在芬兰,教育公平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深入到每一个芬兰人心中的神圣信条,即便在人口稀少、相对不发达的北极圈地区的学校,依然和首都的学校保持同等的建设水准和师资配置。

芬兰教育的读后感篇十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芬兰的教育系统。芬兰在国际上以其高水平的教育而闻名,其学生在各项国际教育排名中名列前茅。我有幸在芬兰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观察,深感其教育体系独特之处。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分享我在芬兰教育体系中所获得的心得体会。

首先,芬兰教育在关注个体需求方面非常注重。在芬兰的学校里,学生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尽管学校有自己的教育计划和指导大纲,但教师们很灵活地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学科和兴趣领域中进行选择,并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展自己的潜力,并在学校中感受到被重视和尊重的态度。

其次,芬兰教育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力的培养。在芬兰的学校中,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传授。课堂上的教学往往更加互动和开放,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们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独立的学习和研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主性。这种培养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教育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也培养了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

此外,芬兰的教育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芬兰的学校并不只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还非常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们在学习科学、数学和文学的同时,也学习音乐、体育、手工艺等课程。学校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这种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教育整个人。

此外,芬兰的教育体系强调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尊重。在芬兰,教师的地位非常高,教师被普遍认为是社会的重要角色和知识的传承者。芬兰的教师普遍具备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也享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待遇,这有效地保证了教师队伍的质量和稳定性。

最后,芬兰教育强调教育的公平性和平等性。在芬兰的学校中,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入相对较高,确保了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的公平分配。同时,教育不只是为了选拔优秀的学生,而是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支持,实现自身价值和幸福感。

综上所述,芬兰的教育体系在许多方面具备独特的特点。注重学生的个体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力,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重视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尊重,追求教育的公平性和平等性。这些特点使得芬兰的教育系统备受赞誉,并为其他国家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希望我所看到的芬兰教育的优秀特点能够为我国教育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芬兰教育的读后感篇十五

当然,教师问题是芬兰教育至关重要的一点,但是,这也是置于芬兰的整体教育特点上的。贯穿芬兰改革脉络、促使政策成功的教育核心价值,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平等精神。

芬兰的中小学更注重教给儿童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更高年级学生的合作意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科知识不再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反而是成为另一层次教育的载体。

在芬兰的学校,对“好的成绩”定义非常广泛,不局限于在某一门或某几门学科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芬兰人为包括职业高中在内的学生提供了非常广泛和丰富的课程。

另外,绝不放弃学习慢的孩子。提升学习迟缓者的学习能力,是芬兰专注策略的另一个重点。专门负责特殊教育的教委会顾问寇依薇拉指出,教委会的目的是让“每个”小孩都具备基本能力,当学生出现短暂学习困难时,老师会立即提出矫正计划,在课堂上或是放学后进行个别辅导,费用由政府负担。

芬兰反对对学生进行任何形式的“分类”或“排名”,整个社会花下巨资在教育上,为的是把可能的“差生”降到最低,以避免这些在学校的弱势者最终成为社会上的潜在问题或犯罪制造者。

这种理念也表现在了钱的使用上,在九年一贯教育中,芬兰学生课本、交通和午餐费用,全由政府负担,经费则由中央政府出资57%,地方政府分摊43%。这个决策延续数十年至今,不因政党轮替而改变。虽然芬兰在教育上投了很多资金,但芬兰不是砸更多钱办教育,而是选择“专注”策略,把资源配置在“最需要的地方”,也就是初级中学和学习迟缓者身上。

芬兰教育的读后感篇十六

芬兰被誉为全球最佳的幼儿教育模式,这让来自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家长和政策制定者相继前来拜访。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芬兰的一所幼儿园观察学习并实践,这为我带来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个人体验。

我所在的幼儿园以儿童的个性和需要为中心。幼儿园注重儿童的自主性和自我发展。教师不会给予孩子太多的指示,而是尽可能的为孩子们提供各种探索和尝试的机会,让孩子们自主选择和探索。我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孩子们的自信和好奇心,使他们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第三段:团队合作。

幼儿园中所有老师都是通过严格的培训和筛选进入的。每个老师都能够理解幼儿的成长需要,并且愿意为此付出时间和精力。在幼儿园中,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领域和专业领域。他们会相互补充,在各自的领域分工合作,为孩子们提供最优质的教育和服务。我深受这种团队合作的精神所感动,并将这种精神带回国内。

第四段:环境营造。

幼儿园的教室非常宽敞明亮,充满艺术气息。孩子们可以在这里自由地学习和玩耍。教室里的装饰和玩具都是由幼儿园的老师们亲手制作的,这些以自然主题为基础的装置艺术和贴纸被孩子们认真观察和解读。同时,幼儿园也注重在自然环境下进行活动,希望能开发孩子们的感官和环保意识。

第五段:总结。

这次关于芬兰幼儿教育的学习和体验不仅让我深入了解了这种教育模式的核心理念和内涵,而且也带给我了很多启示和灵感。我相信将芬兰幼儿教育的精髓带回中国,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为中国的幼儿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芬兰教育的读后感篇十七

芬兰几乎拥有全世界最严苛的教师选拔制度,这仅从教师学历上就可见一斑。在芬兰,只要你想当教师,哪怕是幼儿园教师,首要条件就是要拥有硕士学历。

学生高中毕业申请师范学校时,除了要提供在校成绩,还必须通过层层面试,确认有教学热诚与创新思维,才能“挤进”师范类院校的大门。而师范类院校在全国的录取率,仅有10%。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的帕西教授说,2014年于韦斯屈莱大学的师范本科教育专业接收到了2387份申请,最终只有86人被录取。

随后,芬兰师范院校的教学和实训体系,将使这些未来的教师接受完整的教学能力训练。经过芬兰师范教育体系打磨的教师,几乎个个拥有研究、教学与思考的多轨能力,实现芬兰人所说的“老师一样好”。

正是因为这样严格的选拔和高质量的培养,教师在芬兰成为真正的精英职业。据芬兰第一大报《赫尔辛基邮报》调查,芬兰年轻人最向往的职业就是教师;中小学教师受民众敬重的程度,甚至超过总统和大学教授。

但这仅是芬兰教师教育四大突出特征中的一个。第二是芬兰强调提升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传统的教师培训项目常常将好的教学法视为普遍适用的。但由于芬兰的教师教育是由教师教育团队和学科团队共同负责的,因此他们将大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在未来的小学和高中教师的针对学科的教学法能力上。

第三,所有的教师都被要求接受培训。学习如何诊断学生的学习困难,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习风格进行差异化教学。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特点,是芬兰教师非常注重临床经验。老师会参与学生的讨论,问题解决小组是芬兰学校的一个常见组织,它会经历策划、实施和反思评价这样一个循环过程,整个教师教育过程都会不断强化这种做法。

专研师资培育的赫尔辛基大学教授坎萨宁指出,芬兰师范体系的唯一任务,是培育有能力的老师,并发展必要的专业品质,以确保教师生涯能够持续进步。换句话说,在芬兰,老师必须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与意愿。

芬兰教育的读后感篇十八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芬兰,一个北极圈的小国,透过《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给我的是深深的感动,。在这里,芬兰的教育体制真心把每个别人家的孩子,都珍视为自己的宝贝,去精心抚育,用心灌溉,给予时间、空间,从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协助鼓励每个孩子鼓起学习的无尽动力,不刻意强调精英、先进、竞争、比较,从不要求学生和老师具备超人能耐,而把每个人都视为有着平凡的喜怒哀乐的人,然后从根本的人性上去寻思如何陪伴孩子们健康,正常的走完成长中的教育。在1897年,距离今天100多年前,英国作家崔迪在《行过芬兰》一书里,就如此写过:“出众的教育制度,将会确保芬兰前途似锦!芬兰国家的未来,就仰仗她的教育制度!”她的语言式的观点,在今天果真应验了。

一个缺乏自然资源、人口稀少、强邻环伺的小国,就因为有很深的自知之明,也知道唯一能建构起国家未来的,只有人力资源---这就仰仗教育。因此,在17世纪的芬兰典章中就定下规范,凡是即将结婚的夫妻,都必须要会识字,因为教会希望年轻一代都能阅读《圣经》。芬兰国会的提何能博士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们这么小的国家,必须一起肩并肩作战,我们无法去区分彼此,区分贫富贵贱。也就是这样,唯有人人都有好教育,我们的国家才会有世世代代的人才,整个民族的前途,才会有希望。”正像芬兰的一线老师常常说的一样:我们这样的小国,不能容许社会上出现学习落差与失衡!在芬兰,没有所谓的后进班,只有引导班。

在芬兰,没有人放弃“后进生”,不但教育体制不放弃,更期望学生自己不放弃。只要学校和学生共同找出一种激励学习动力的生路,或许,这个过程比一般学生要漫长而曲折,但生命终究会自己寻觅到出口,只要给予它适当的机会和平等对待的诚意。这也正是芬兰教育的精髓所在-----不让一人落后!芬兰的教育者,是以切实,恳切,诚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育工作,一位大学校长斩钉截铁的说:“我们未来的挑战之一,还是专注于如何减少中辍生的比例,因为百分之五到十五的比重,对芬兰这样的小国,实在是太高了。我们承担不起这样的人力资源耗损。我们的社会不能容许这样的学习不平衡!”从独立之初的内战到“二战”,让芬兰人相信了社会和族群不能自我隔离,只有充分落实教育与生活上的平等精神,才会得以生存和长期发展。就是这么执著于这个道理,才长期在全国各地各校,对于需要特殊教育辅导的学习缓慢学生,投入不间断的关心和更多的教育资源。“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在这个北欧国家扎扎实实地付诸实践。人生究竟是一场马拉松赛跑,还只是百米冲刺?要想“赢在起跑线上,那就跑不成马拉松,因为需要调整步伐、调匀呼吸、自我激励的长程赛跑,不能只看重起跑点......

在芬兰,孩子满7岁方可入学。因为他们认为,7岁的孩子,就心智与情绪各方面的发展相交成熟,适合开始小学学习。但如果孩子尚未准备好,会特设开启班或是预备班,此种也是有深意的。芬兰的教育者认为,孩子在10岁前是一切学习态度养成与阅读习惯建立的基础阶段。如果能及早在各方面多加观察觉到需要特别协助的孩子们,并配合他们的特别请况设计出适合他们发展学习能力的课程,即使是多了一两年时间,但日后整体教育所需要再为这些孩子付出的额外辅导与附加倾注的资源,就会相对降低。如果,身为父母,置身这样的社会,会是怎样的踏实与幸福啊!

芬兰教育的读后感篇十九

芬兰教育一直以来都备受世界瞩目,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系统之一。我有幸前往芬兰进行教育交流,深入了解他们的教育理念和实践。通过这次体验,我深切地体会到芬兰教育的独特之处,也重新审视了我们自己的教育方式。以下是我对芬兰教育的心得体会。

首先,芬兰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在芬兰的学校里,学生有很大的自由度,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教师们通过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维能力。这种个性化的教育方法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潜力,不再被同质化的标准化教育束缚。

其次,芬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和情感智力。在芬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师生关系,而是建立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的伙伴关系。学生们被教育成为能够积极合作、理解他人、解决问题的社会人。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和小组活动被广泛采用,学生们在互相交流和合作中培养了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三,芬兰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在芬兰,学生们的学习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们经常参与实践项目和社区服务,从实践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芬兰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真正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

第四,芬兰教育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芬兰的教师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和培训,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教师们不仅需要丰富的学科知识,还需要掌握全面的教学技能和教育心理学知识。他们被视为教育的专家和引导者,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灵活地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师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是芬兰教育成功的关键。

最后,芬兰教育重视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芬兰的教育系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他们通过提供免费教育、提高教师工资和优化教学环境等措施,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不论学生的家庭背景如何,他们都能够获得相同的优质教育,这使得芬兰的教育更加公正和平等。

在这次与芬兰教育交流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芬兰教育的独特与优秀之处。与芬兰的教育工作者交流和互动,我对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同时,我也看到了我们自己的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应当从芬兰教育的成功经验中吸取启示,改善和完善我们的教育体系,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实践能力,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以及更公平地分配教育资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走向更加优秀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芬兰教育的读后感篇二十

为什么很多人变富了却没有快乐起来?有一位丹麦的作家说:最重要的一点原因是因为没有把幸福从财富中剥离出来。

幸福是由情感维度,认知维度和使命维度组成的。有调查研究显示,那些居住在乡下的人比在大城市里的人更快乐,原因是因为大城市的人比较有野心,他们习惯性的针对现状不满。

很多人都知道,芬兰跻身于全球最幸福的国家之列,同时很多人也都好奇,那里的人是怎样创造出幸福的呢?芬兰总统尼尼斯托被问及芬兰成功的秘诀时,他骄傲地笑着说:“大概是因为sisu。”

sisu是一种行为模式,同时也是芬兰人的价值观。那么它具体的含义是什么呢?在芬兰的作家乔安娜·尼隆德所著的《芬兰人幸福的艺术》这本书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73776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