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起到指导教师教学行为和提供教学资源的作用。教案的编写要注重反思和总结,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以下是一些教师们分享的教案范本,希望可以给大家的教学工作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语文师恩难忘教案篇一
认识并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连贯地复述“我”开学第一课的情景。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感悟作者对教师的难忘之情。
一、导入课题。
2、揭题:下面,我们听一听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
二、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词。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理清文章条理。
1、自由读读。试给课文分段。
2、交流分段情况。概括段意。
四、略读第一段。
1、读一读。
2、想一想,田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说一说。
五、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爱师尊师的.名人故事与名人名言。
板书设计:
我田老师。
描红,学古诗编故事,讲故事。
爱好文学培养兴趣。
语文师恩难忘教案篇二
1、认知目标:认识并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连贯地复述“我”开学第一课的情景。
2、能力目标:能复述课文。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师、爱师、亲师的感情。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感悟作者对教师的难忘之情。
一、导入课题:
2、揭题:下面,我们听一听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
3、播放课文录音。
二、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词。自由读,指名读,再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理清文章条理。
1、自由读读。试给课文分段。
2、交流分段情况。概括段意。
四、略读第一段。
1、读一读。
2、想一想,田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说一说。
五、布置作业:
a:抄写词语。
b:收集有关爱师尊师的名人故事与名人名言。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紧扣题意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一、回顾复习。
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二、深入学习,再现情景。
1、速读课文第二段,找田老师教学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并用笔画下来。
2、同桌讨论,指名汇报。
3、你想听一回田老师的国文课吗?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再指名朗读。
4、小组研读:开学第一天,田老师上怎样上课的?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5、反复阅读第五自然段,然后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大家听。并交流一下你很快能复述出来的秘诀。
三、默读课文第三段。
1、读一读,想想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2、指导朗读:说说怎样读才能表达作者对教师的尊敬与感激之情?
3、自由读,再指名读。
4、小组研究: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
四、总结全文。
1、跟着录音轻读课文。
2、纵观全文,说说田教师是一位怎样的教师?把你心中的感受用一两句话说出来?
五、迁移练习: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选择有关他的一件事写下来。
六、布置作业:
a:准备名人故事交流与尊师名言交流活动。
自制贺卡,在教师节前送给你的教师表达自己的祝福。
b:预习下文。
本文是一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叙文,是一曲歌颂老师的赞歌。记叙了作家刘绍棠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从小培养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引导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的事情。文中虽然作者从老师那里获得的只是由一首小诗引申的一个小故事,但从这篇课文里我们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殷殷关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深厚感情。教学中,我紧扣关键词语“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结合田老师把古诗改编成动人的故事来讲课的经过,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老师是怎样的“教学有方”——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不忘教导学生做人……使学生深入体味到老师的“恩”和对学生的爱。然后,再让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它使我的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学习效果明显。
语文师恩难忘教案篇三
我在教学《师恩难忘》一课时,认为课堂生成不是无规律可循,应该是在师生自由平等的交流中自然产生的,就好像两个人在闲聊,顺着一个话题能够越谈越深入,越谈越有劲,越谈话越多。所以,我觉得教师课堂生成的能力应该是可以通过日常的课堂教学自觉培养的,课堂生成强调师生交流的自由平等,但同样强调教师的“心中有数”,不能“偏题”、“跑题”,这就需要教师还要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在教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时,学生就“戛然而止、引人入胜、身临其境”词语只是说字典上的意思,后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解释词语的意思,学生就很自然的理解词语的意思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才是学生思维解放的保证,是课堂精彩的源泉。关于春雨、冬雨和夏雨的讨论,以及把“滋润”换种说法等等,既是语言的训练和是情感的领悟,又是教育的熏陶。课文语言的品味,课文情感的品悟,思想情感的熏陶就是一个相互交融的整体。像这样的交流讨论,就是最有效的阅读教学。本文最后一段,虽然不是文章的重点段,但是在教学中,我却重点的讲授和启发学生去理解。在这一段课文里,“如春雨点点”的比喻。我是这样教学的:这句话用了打比方的方法,请问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的呢?(把田老师讲的故事比作“春雨”。)为什么不把田老师的故事比作“冬雨”、“夏雨”呢?(冬天的雨是冷的,春天的雨是温暖的。)就是说老师的故事像春天的雨一样怎样?(温暖。)田老师的故事还给人怎样的感觉?(老师的故事是娓娓动听的。)春天的雨是绵绵的,田老师的故事是娓娓动听的。它们给人的感觉是相似的,所以,作者才会由田老师的故事想到“春雨”。是啊,春雨让花草树木快乐地生长,老师的故事则让作者健康的成长,这是多么美妙的比喻啊!“这些故事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滋润”还可以换成什么样的说法?(教育、培养、培育、栽培。)有如春雨点点说明什么?(田老师教技艺高超,作者在四年中听了上千个故事,受到老师的教育熏,从内心发出对老师的赞美)那么,像这样的好句子该怎样来读呢?(指导学生感情练读。)。
在教学“我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敬礼”的举止,“深深感谢”,“教诲之恩,终身难忘”的直抒胸臆,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感恩情怀。教学时,我注意启发学生想象作者再一次见到恩师时的心情,让学生感悟当时的场面,效果较好。
(第一范文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师恩)。
此文转载。
语文师恩难忘教案篇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3.学习作者选择典型事例凸显中心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2.齐读课题。
(一)直奔重点,对比理解。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认为文中的“我”最难忘田老师的是什么?(故事教学法)
(3)品读重点句: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二)“春雨点点”——悟“教诲”之质
1.田老师的故事启蒙让年幼的“我”有哪些收获?请学生回读故事教学法这一部分,讨论交流。(学生联系故事,明白可以学到知识,体会到快乐,明白做人的道理,爱美护美懂得保护环境等等)
2.品读重点句 “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1)从“上千个故事”中,我们懂得了什么?
(三)“恭恭敬敬”——感“教诲”之恩
1.品读重点句: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1)回读全文,搜索田老师对“我”的文学上的启蒙是什么?
(2)学生交流、汇报。
2.联系课文体会:
(1)他口才、文笔都很好——像田老师那样有丰厚的文化积累。
(2)编写故事中体现出来的想象力、遣词造句、做人到里的渗透等诸多功能——像田老师那样提高自己的想象力,表达水平,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3)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像“我”那样用心、专心,才能学有所成。
3.体会“恭恭敬敬、行礼”以及文章题目《师恩难忘》《教师引进门》等表达出来的对田老师的敬意。
4.小组研究: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有点题的作用)
5.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同学们,我们的心中此时此刻也一定勾起了对曾经教育培养自己的.一位位老师的回忆,那就借大作家来表达我们心中共同的这份难忘师恩。
2.我们这篇课文作者选取了田老师爱讲故事的事例,平常,普通,但却典型,具体。文章要选择典型事例凸显中心。刘绍棠难忘的是“插柳之恩”,是田老师在他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所以在学习的四年里,有很多课,很多事,也有很多故事可以写,作者唯独选择了“小诗故事教学”这一课。小诗是一种古典文学的熏陶,故事是现代文学的影响,更让“我”感受到了神奇的文学想象力。因此我们在写文章时,也要注意事例与中心的一致性。
1.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选择有关他的一件事写下来。
2.推荐阅读:
魏巍《我的老师》,鲁迅《藤野先生》。
语文师恩难忘教案篇五
授课类型。
讲读课。
教学时间。
20xx年9月2、3日。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挂图、卡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激起兴趣:
1、有人把老师比喻为蜡烛、春蚕,也有人把老师比类灵魂的工程师,可见教师的工作是多么高尚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课。(板书课题)。
2、读题。你想知道什么呢?(作者的老师是谁?为什么难忘这位老师?这位老师是怎么上课的?……)。
3、带着这些疑问请学生先自读课文。
设计意图:
感悟,既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目标之一,又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基本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法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又说,“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教学本课,我们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学会感悟,善于感悟。因此,提示课题后,大可不必径直开讲,可引导学生自主解题,自主推测课文应该写些什么。接着,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向文本,寻求答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引读导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步步推进,效果应该良好。
二、检查自学:
1、检查生字词。
炊烟念叨感谢姥姥歇脚捅了一下戛然而止。
(1)自己读读这些一类字和二类字,你有什么收获?(这个汇报内容可以从音、形、义等不同方面进行,还应鼓励那些已经学会弄懂这些字的学生介绍方法“从哪里我知道了什么?”)。
(2)集体认读。
2、检查朗读课文。
(1)分节朗读。
(2)评议纠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本文主要写了作者小学一年级时的田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级也如此,给作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内容?(他先把这首诗念了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四、再讲解课文,理清条理:
1、课文哪一部分是讲田老师怎样上课的?(第3~7自然段)。
2、把这部分再读一读。
3、小组合作讨论分段及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写“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去读书以及学校的概况。
第二段(第3~7自然段):写开学头一天,田老师根据一首小诗编了一段有趣的故事,后来每讲一课都是如此。
第三段(第8~9自然段):写“我”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并终生难忘。
五、指导书写:
1、复习生字词:
2、重点指导“歇、诲”(注意“歇”左部分的写法,“诲”要注意右边的书写顺序。)。
3、描红、临写。
4、评价:
(1)学生互评:
看看临写的字和范字像不像,像的就用红笔把它圈起来,不像的字请你告诉他(她)哪儿不像,指导他(她)再写一遍。
(2)老师总结,表扬红圈较多的同学。
语文师恩难忘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3、学习作者选择典型事例凸显中心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走近人物。
2、齐读课题。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直奔重点,对比理解。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认为文中的“我”最难忘田老师的是什么?(故事教学法)。
(二)“春雨点点”——悟“教诲”之质。
1、田老师的故事启蒙让年幼的“我”有哪些收获?请学生回读故事教学法这一部分,讨论交流。(学生联系故事,明白可以学到知识,体会到快乐,明白做人的道理,爱美护美懂得保护环境等等)。
2、品读重点句“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1)从“上千个故事”中,我们懂得了什么?
(三)“恭恭敬敬”——感“教诲”之恩。
(2)学生交流、汇报。
2、联系课文体会。
(1)他口才、文笔都很好——像田老师那样有丰厚的文化积累。
(2)编写故事中体现出来的想象力、遣词造句、做人到里的渗透等诸多功能——像田老师那样提高自己的想象力,表达水平,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3)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像“我”那样用心、专心,才能学有所成。
3、体会“恭恭敬敬、行礼”以及文章题目《师恩难忘》《教师引进门》等表达出来的对田老师的敬意。
4、小组研究: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有点题的作用)。
1、纵观全文,说说田老师是一位怎样的教师?把你心中的感受用一两句话说出来?
魏巍《我的老师》,鲁迅《藤野先生》。
语文师恩难忘教案篇七
生字卡、插图。
四、教学过程。
(三课时)。
第一课时(略)。
(一)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练习读文。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意思。(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二)通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b.他为学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他是怎样讲这个故事的?(相机理解“娓娓动听”)。
c.田老师讲的故事与所学的小诗有什么关系?
d.从哪儿看出我听得入了迷?(相机理解“身临其境”、“戛然而止”)。
e.田老师的故事对我有怎样的影响?(相机理解比喻句“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这句话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变序学习课文,直奔中心,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自读第一局部,你了解到田老师的什么特点。
(五)学习课文第三局部。
1.默读课文,想一想:
(1)哪些词句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感激之情?
(2)儿时的一位乡村小学老师为什么这样令作者难忘?
2.指导朗读:怎样读才干传达出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六)总结全文。
第三课时。
(一)学习生字。
语文师恩难忘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自学生字词,并结合课文理解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感知理清课文脉络。教学重点:自读自画,再读解疑。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设境导入。
1、抽读生字,纠正读音。
2、出示阅读要求,指导认真自读。
(1)阅读要求(书本第4页金钥匙)“阅读时,在有问题的地方做记号,比如画问号后直线。”
1、师导:课文题为“师恩难忘”,根据刚才读文学文你认为文章重点写什么内容?(老师对我的帮助教育,对我产生了积极影响。)。
2、画出相应段落。(4―9)段。
学兄带着,描红摹纸印象深刻。
山村故事,娓娓动听。
如临其境,入迷开窍。
语文师恩难忘教案篇九
那年正月新春,我不满6周岁,便到邻近的乡村小学去读书。
这个小学设在庙内,只有一位老师,教四个年级。当时学生少,四个年级才一个班。老师姓田,17岁就开始教书了。他口才、文笔都很好。
开学头一天,我们排队进入教室。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同学上课,叫三年级学兄把着一年级学弟的手描红。描红纸上是一首小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_十枝花。
田老师给一年级上课了。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我还记得,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一个小孩子,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一口气走了二三里地。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进一座亭子里去歇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很茂盛,小孩子伸出小手指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越看越喜欢,想折下一枝来。妈妈拦住了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看不到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了,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那时候的语文叫国语。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有一年我回家乡去,在村边遇到了老师,他拄着拐杖正在散步。我仍然像40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他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
语文师恩难忘教案篇十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感知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自学生字词,并结合课文理解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感知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
把课文读通顺。
教学过程:
一、设境引入。
1、学生通读课文。
2、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位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
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意思?
2、师生进行交流,加深感知。
五、指导写字,完成作业。
1、感知字的写法。
娓……这个字的左边的“女”就偏在上面,与“尸”相配合好。
诲……这个字是左右结构,注意左窄些,同时注意字的读音。
2、完成字词练习。
语文师恩难忘教案篇十一
1、学习课文,理解“师恩”一词,使学生了解启蒙老师田老师对作者的巨大影响——使他成功地走上了文学之路,感受作者对老师的理解、敬佩和感激之情,激发学生敬师爱师的情感。
2、在自读课文时,引导学生练习画出自己的问题,学做批注笔记。
3、学认生字13个,学写10个,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嘎然而止、引人入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以及俗语“无心插柳柳成荫”等。
4、仿照田老师编故事学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给古诗编故事,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学习语文。
5、学写摘录笔记。
一、预习课文要求。
1、自读课文,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了解课文大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坐上标记,试着寻找答案。
二、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根据你预习的情况说说课题的意思。
3、引导学生思考:让作者难以忘记的老师是谁?什么事让他难忘?
三、了解课文大意。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2、全班交流,弄清课文主要写了“我”的启蒙老师田老师用讲故事的方法教“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给“我”巨大影响的事。
四、指导认真阅读,深入理解课文。
1、分小组讨论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2、小组汇报本组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在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
4、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重点理解词语:
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嘎然而止、引人入胜、年近古稀、恭恭敬敬。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成语造句。
5、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课文第七段。
质疑:田老师的故事讲得怎样?从“我”的表现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生朗读第七段,找出相应词语理解交流(入迷、恍如、发呆、惊醒)。
请生分别扮演田老师讲故事,“我”听故事,再现场景,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6、过渡:田老师编故事讲课对“我”以后有什么影响?
7、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第九段。(简介“刘绍棠”,帮助学生理解。)。
五、鼓励学生选一首学过的古诗编个故事。
一、将自己所编的故事全班交流。
二、再读课文,赏析课文。
1、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田老师是怎样的人?你喜欢他吗?”说出理由。
2、再读课文,小组交流。
3、小组汇报交流成果。
4、过渡:作者对田老师的态度如何?
5、生找相应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理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思。
6、小结:田老师用心地教导学生,对“我”有巨大的影响,“我”深深地敬爱着这位老师。
7、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
三、学写摘录笔记。
将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摘录下来。注意写清文章题目、作者、书名和日期,以备查阅。
一、学生交流摘录情况,进行评议。
二、比较记忆字形,巩固识字。
恍畔杖描。
光伴仗瞄。
三、练习写生字10个。
语文师恩难忘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娓娓动听”和“身临其境”两个词语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三.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给文章分段。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渗透了老师的多少心血,不少同学热情讴歌过辛勤培育自己的园丁。著名作家刘绍棠在《师恩难忘》这篇文章里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这是一篇深情而朴实的文章。我们能深切体会到作者的一片尊师情。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带着“是一件什么事使作者难以忘记老师的恩情的”这一问题自读课文。
3.理解词语:姥姥念叨戛然而止引人入胜身临其境
4.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生字词正音
念叨炊烟茂盛邻近娓娓动听歇脚往事心田滋润身临其境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意思。
(四)理清课文脉络
1.用提取中心段的方法分层。
课文哪几自然段是讲田老师怎样上课的?
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读书。
第二段(2~7):教语文的田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4年都是如此。
第三段(8~9):“我”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
(五)分段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3.会用“娓娓动听”和“身临其境”两个词语造句。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词。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哪几小节写了这件事?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2.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地方还读不明白?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3.四人小组交流自学所得。
(3)这件事为什么让我到今难忘?
5.指导朗读。
(1)从这几个自然段的阅读中,你们觉得田老师教课有什么特点?
(2)我们应该怎样读?
(3)指名试读,自由练读,全班齐读。
(三)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找出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感激之情的词句,并想一想你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仍然、像……那样……恭恭敬敬、行礼、深深感谢、教诲之恩、终生难忘)
3.儿时的一位乡村小学老师为什么这样令作者难忘?
4.指导朗读:范读、试读、自由练读、齐读。
5.小结并板书。
(四)自由朗读并尝试复述全文。
(五)作业。
语文师恩难忘教案篇十三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在阅读品味中感知作者对教师的情感。
培养学生热爱老师的情感,永葆感恩的心。
1课时。
熟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查找作者资料,搜集有关感恩的诗词或者名言。
1.正确读出下列词语。
高瞻远瞩陨落忧心忡忡远见卓识。
冥思苦想宁静淡泊娓娓动听歇脚。
念叨身临其境教诲炊烟。
2.讲讲你和老师的故事。
3.交流关于感恩的诗句或者名言。
4.根据你预习的情况说说课题的意思。
1.师恩难忘,难忘师恩,文章回忆了哪几位恩师?概括其给我的恩惠。
2.哪件事详写,哪件事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1.写自己师恩难忘,为什么在开头写几则尊师的.佳话?
2.你怎样理解师道无穷?联系实际谈感受。
3.给第一自然段写点评。
4.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以及你学习完本文的收获。
针对预习中出现的问题还未解决的提出来,师生共同完成。
1.交流感恩的诗句和名言,并说出感受。
语文师恩难忘教案篇十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悟田老师是一位教学有方的老师。
3、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1、感悟田老师是一位教学有方的老师。
2、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理解“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这句话的意思。
1、听写词语。
炊烟。
歇脚。
念叨。
恍如。
惊醒。
滋润。
拐杖。
2、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
(1)哪些语句写出“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教诲之恩”指的什么?
(2)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刘绍棠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理解。总结、过渡:正是因为有了田老师那上千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的引领,作者才一步步迈进文学的殿堂,取得巨大的文学成就。因此,40年后的再相遇,作者——(引读第八节)也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第九节)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一节,你是怎样理解的。三、读写结合想象40年后“我”在村边遇到老师的情景,并写下来。
师:
编故事。
娓娓动听。
如春雨滋润。
生:
听故事身临其境。
语文师恩难忘教案篇十五
这是一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叙文,作者是著名作家刘绍棠。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全文依循行叙事后抒情的顺序,情真意切,塑造了一位可敬、可亲的乡村教师形象。课文共9人自然段,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3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从田老师讲的故事与所学的古诗的关系中体会田老师教学有方。
2、理解“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的含义。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授课类型。
讲读课。
教学时间。
20xx年9月2、3日。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3、能结合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准备。
挂图、卡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激起兴趣:
1、有人把老师比喻为蜡烛、春蚕,也有人把老师比类灵魂的工程师,可见教师的工作是多么高尚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课。(板书课题)。
2、读题。你想知道什么呢?(作者的老师是谁?为什么难忘这位老师?这位老师是怎么上课的?……)。
3、带着这些疑问请学生先自读课文。
设计意图:
感悟,既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目标之一,又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基本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法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又说,“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教学本课,我们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学会感悟,善于感悟。因此,提示课题后,大可不必径直开讲,可引导学生自主解题,自主推测课文应该写些什么。接着,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向文本,寻求答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引读导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步步推进,效果应该良好。
二、检查自学:
1、检查生字词。
炊烟念叨感谢姥姥歇脚捅了一下戛然而止。
(1)自己读读这些一类字和二类字,你有什么收获?(这个汇报内容可以从音、形、义等不同方面进行,还应鼓励那些已经学会弄懂这些字的学生介绍方法“从哪里我知道了什么?”)。
(2)集体认读。
2、检查朗读课文。
(1)分节朗读。
(2)评议纠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本文主要写了作者小学一年级时的田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级也如此,给作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内容?(他先把这首诗念了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四、再讲解课文,理清条理:
1、课文哪一部分是讲田老师怎样上课的?(第3~7自然段)。
2、把这部分再读一读。
3、小组合作讨论分段及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写“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去读书以及学校的概况。
第二段(第3~7自然段):写开学头一天,田老师根据一首小诗编了一段有趣的故事,后来每讲一课都是如此。
第三段(第8~9自然段):写“我”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并终生难忘。
五、指导书写:
1、复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娓、姥、炊、歇、叨、诲”。
(2)指读。
(3)观察字形,想一想: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
2、重点指导“歇、诲”(注意“歇”左部分的写法,“诲”要注意右边的书写顺序。)。
3、描红、临写。
4、评价:
(1)学生互评:
看看临写的字和范字像不像,像的就用红笔把它圈起来,不像的字请你告诉他(她)哪儿不像,指导他(她)再写一遍。
(2)老师总结,表扬红圈较多的同学。
语文师恩难忘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学会通过一、两件事来写人,并在叙事的过程中,对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描写。教学重难点: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并能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园丁之歌》的mv及相关图片,导入新课。
2、学生谈感受。
过渡:有人说,师恩如山,因为高山巍巍,使人崇敬。也有人说,师恩似海,
二、明确写作要求。
挑选一位你最想感激或最怀念的老师,从一、两个方面去赞颂他/她,突出他/她的品格、特点。写作时,注意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
三、指导写作。
1、凤头:“凤头”是说作文的开头要像凤凰的头那样秀气、漂亮。
(ppt出示三文段,文段一开门见山话题点穿,文段三排比点题铺排文气)小结:三文段均抓住人物的外貌描写,突出人物特征。
2、猪肚:“猪肚”是说作文的中间要像猪肚那样丰满、充实。(ppt出示例文)小结:中间从一、两个方面赞颂你的老师,引用材料,表达感情。其中可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
3、豹尾:“豹尾”是说作文的结尾要像豹子尾巴那样有力、刚健。(ppt出示三个例子)。
小结:结尾抒发自己对老师的感情,升华中心。
四、课堂小练笔。
把你想写的内容用列提纲的方式写出来。
五、学法指导,课外延伸。
写人的文章,就是要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来表现人物一种或多种品质。同时,要会在叙事的过程中,对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描写。
六、布置作业。
2、根据提纲完成作文。
七、板书设计。
凤头:外貌描写,开门见山。
猪肚:引用材料,表达感情。
豹尾:抒发感情,升华中心。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师恩难忘》作文指导课。下面我简单地对我的教学设计加以说明。
一、选题思路。
选材上,我选择了大家都很熟悉的人物——老师,这样一来,内容贴近生活,大家对题材比较熟悉不至于无话可说、无话可写。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学会通过一、两件事来写人,并在叙事的过程中,对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描写。教学重难点: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并能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采用情境创设法、介绍讲解法、比较鉴赏法、点拨启发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实施本堂课的教学。
2、学法:学生通过情景再现、比较鉴赏、知。
识迁移、课堂小练笔来完成本课的学习与训练。
四、教学流程。
我把教学流程分为六大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首先让学生欣赏一段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老师生活的点滴,同时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二)解读文题,捕捉素材。
首先让学生读明白写作要求,确定写作范围,明确本节课的写作技巧。
(三)授之以渔,再现生活。
让学生去鉴赏和比较几种开头和结尾的写法,从而使学生整体感知,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让学生明白其他写人的文章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
五、课件和板书设计:
在ppt课件中,我在一些重要部分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做了适当的提示,帮助学生直观去感受和理解内容。我的板书是精心设计的一颗爱心,直观的显示本节课的写作方法。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语文师恩难忘教案篇十七
1、认知目标:认识并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连贯地复述“我”开学第一课的情景。
2、能力目标:能复述课文。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师、爱师、亲师的感情
两课时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感悟作者对教师的难忘之情。
2、揭题:下面,我们听一听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
3、播放课文录音。
1、自学生字词。自由读,指名读,再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自由读读。试给课文分段。
2、交流分段情况。概括段意。
1、读一读。
2、想一想,田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说一说。
a:抄写词语。
b:收集有关爱师尊师的名人故事与名人名言。
学习作者紧扣题意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1、速读课文第二段,找田老师教学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并用笔画下来。
2、同桌讨论,指名汇报。
3、你想听一回田老师的国文课吗?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再指名朗读。
4、小组研读:开学第一天,田老师上怎样上课的?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5、反复阅读第五自然段,然后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大家听。并交流一下你很快能复述出来的秘诀。
1、读一读,想想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2、指导朗读:说说怎样读才能表达作者对教师的尊敬与感激之情?
3、自由读,再指名读。
4、小组研究: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
1、跟着录音轻读课文。
2、纵观全文,说说田教师是一位怎样的教师?把你心中的感受用一两句话说出来?
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选择有关他的一件事写下来。
a:准备名人故事交流与尊师名言交流活动。
自制贺卡,在教师节前送给你的教师表达自己的祝福。
b:预习下文。
语文师恩难忘教案篇十八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娓娓动听和身临其境两个词语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给文章分段。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渗透了老师的多少心血,不少同学热情讴歌过辛勤培育自己的园丁。著名作家刘绍棠在《师恩难忘》这篇文章里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这是一篇深情而朴实的文章。我们能深切体会到作者的一片尊师情。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带着是一件什么事使作者难以忘记老师的恩情的这一问题自读课文。
3.理解词语:姥姥。
念叨。
戛然而止。
引人入胜。
身临其境。
4.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生字词正音。
念叨。
炊烟。
茂盛。
邻近。
娓娓动听。
歇脚。
往事。
心田。
滋润。
身临其境。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意思。
(四)理清课文脉络。
1.用提取中心段的方法分层。
课文哪几自然段是讲田老师怎样上课的?
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读书。
第二段(2~7):教语文的田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4年都是如此。
第三段(8~9):我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
(五)分段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语文师恩难忘教案篇十九
1、让学生了解教师节的来历,教师工作的辛苦。
2、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别人的劳动,学会体贴关心老师。
3、培养学生尊师敬师爱师的好品质。
了解教师的辛苦,学会体贴关心老师,尊敬老师。
一、教师节的来历。
问学生:你们的节日有哪些?预设:生日;六一儿童节。
老师也有自己的节日,那就是教师节。
由教师介绍教师节的来历。语言通俗易懂。
附搜集的资料:中国教师节(9月10日)。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我国的教师节。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更是留下了“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等一系列至理名言。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被中国人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其实早在1932年,民国政府曾规定6月6日为教师节,解放后废除了6月6日的教师节,改用“五一国际劳动节”为教师节,但教师节没有单独的活动,没有特点。而将教师节定在9月10日是考虑到全国大、中、小学新学年开始,学校要有新的气象。新生入学开始,即尊师重教,可以给“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创造良好的气氛。1985年9月10日,是中国恢复建立第一个教师节,从此以后,老师便有了自己的节日。
二、了解教师工作:
同学们,你知道老师一天里,都做些什么吗?
学生列举,教师补充(用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语言):
1、教课。
2、管理班级。
3、辅导学生。
4、批改作业。
……。
三、你想为老师做些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
1、课堂上怎么做。
2、下课后怎么做。
3、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和爱……。
四、教师总结:
感谢同学们对老师的体贴和关心,希望你们严格要求自己,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这是送给老师最好的礼物。
语文师恩难忘教案篇二十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多音字“正”。
3.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娓娓动听、身临其境、戛然而止、引人入胜、恭恭敬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4.学习课文第一段,通过抓关键词句感知田老师的独特教学。
重点:把课文读通顺,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正确理解并运用本课的成语。
1.自制ppt。
2.刘绍棠,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3岁开始就发表作品,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被誉为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长篇小说《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敬柳亭说书》获首届中国大众文学奖。《蒲柳人家》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多部中、短篇小说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泰国、孟加拉、阿尔巴尼亚文出版。
1.朗读课文,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理解词语的意思。
2.摘抄本课四字词语,完成课后练习2的填空,联系上下文思考词语的意思。
4.《习字册》生字部分描红一个,写一个。
1.学生交流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位老师,说清楚他为什么使自己难忘。
2.学生深情齐读课题。
3.学生认真倾听教师介绍。
1.读准词语的字音。
2.提出书写时的注意点。
3.“正”多音字,组词。
1.说说预习时找到了哪些成语。
2.指名回答题目。
结合上下文说说所填成语的意思。
娓娓动听:形容田老师讲故事生动,使人爱听。
身临其境:亲自到那个地方。
引人入胜:田老师讲的故事很有吸引力。
恭恭敬敬:对田老师严肃有礼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本文指培养人才很不容易,是长久之计。
1.小组选择喜欢的方式合作朗读课文。
2.指名小组朗读展示。
3.在教师指导下练读。
4.自由练读。
1.自由朗读课文,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意思。
2.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学习时间:5分钟。
1.学生自主学习。
2.学生展示。
第一段(1)“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读书。
第二段(2-7)教语文的田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生动有趣的故事,且4年都是如此。
第三段(8-9)“我”不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3.课文主要写了作者上小学的时候,有一位教他语文的田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总是把课文编成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讲给同学听,正是这些故事如春雨滋润着作者,使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1.回忆我6岁时到邻近的乡村上小学的情景。
2.(开篇)那年。
3.一位老师教四个年级。
17岁就开始教书了,他口才、文笔都很好。
4.用陈述的语气来读好这一段。
(1分钟)。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2.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师恩难忘》,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写了他对儿时老师的回忆。学生齐读课题。
3.教师介绍作者刘绍棠。
语文师恩难忘教案篇二十一
中要着重指导学生自读自悟。
一、抓关键词句。
教学中,我紧扣关键词语“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等想象田老师把古诗改编成动人的故事来讲课的经过,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老师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不忘教导学生做人……使学生深入体会到老师的“恩”和对学生的爱。然后,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带着学生感受作者对老师的喜爱、敬佩和感激之情,理解感悟文中重点句子——“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二、把握整体,抓重点。
在读课文后,学生已经知道了文章的脉络,这是我抓住时机,及时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反复朗读4—7自然段,让学生真正明白作者的那份情意来自何处。学生在充分朗读田老师用诗歌改编的故事之后,要求学生娓娓动听地把故事讲给大家听。其他学生边听边想,看看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然后进行交流。这样,学生不但了解了这首诗的每句话的意思,更能体会到田老师把诗句变成故事,来解释诗意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也在诵读中、评议中、交流中内化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师恩难忘教案篇二十二
1.认知目标:认识并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连贯地复述“我”开学第一课的情景。
2.能力目标:能复述课文。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师、爱师、亲师的感情。
2课时。
下面,我们听一听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
1.自学生字词。自由读,指名读,再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自由读读。试给课文分段。
2.交流分段情况。概括段意。
1.读一读。
2.想一想,田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说一说。
1.抄写词语。
2.收集有关爱师尊师的名人故事与名人名言。
学习作者紧扣题意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1.速读课文第二段,找田老师教学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并用笔画下来。
2.同桌讨论,指名汇报。
3.你想听一回田老师的国文课吗?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再指名朗读。
4.小组研读:开学第一天,田老师上怎样上课的?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5.反复阅读第五自然段,然后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大家听。并交流一下你很快能复述出来的秘诀。
1.读一读,想想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2.指导朗读:说说怎样读才能表达作者对教师的尊敬与感激之情?
3.自由读,再指名读。
4.小组研究: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
1.跟着录音轻读课文。
2.纵观全文,说说田教师是一位怎样的教师?把你心中的感受用一两句话说出来?
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选择有关他的一件事写下来。
1.准备名人故事交流与尊师名言交流活动。
2.自制贺卡,在教师节前送给你的教师表达自己的祝福。
语文师恩难忘教案篇二十三
(老师出示例文,学生自读)。
生:在作文中,小作者写了冯老师帮助我纠正写字姿势的事。我在读了以后,觉得那个老师真是一位关心同学的老师。
师:你说的很好。小作者写的这件事太平常了,但很感人。请你再仔子细细地读一读例文,画出描写冯老师关心同学的语句,读一读。
生:(继续读例文)。
生:忽然,一只温暖的手扶着我的前额,慢慢地向上抬起。
生:冯老师轻轻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朝前走去。
师:这两句是从什么方面写冯老师的?
生:这两句是从动作方面来写冯老师的。
生:她的一双眼睛望着我,好象在说:三个一怎么又忘了?
师:这句话又是从什么方面来写的?
生:神态方面写的。
师:冯老师给你的印象深不深了?为什么?
生:因为小作者抓住冯老师的动作和神态进行了具体的描写,所以已让我牢牢地记住了冯老师。
师:你们说的真好。从例文中我们可以受到这样的启发:我们在写人时,要把人物的动作表现写具体,这样,我们笔下的人物才能生动、传神。另外,例文还告诉我们,适当地写写我的感受和反应,也为突出所写人物的特点起一定的作用。
点评:五年级的学生都知道如何写人,都知道写人离不开写事。可究竟如何写人,怎么写才能让所写人物“活起来”,却认识不清了。好多学生看到此类习作,往往在平淡陈旧的事情中打转转,只是把事情罗列出来就算完成写作任务了,根本不去管他生动与否,具体与否。本环节本着让学生通过读例文,学方法的宗旨,让学生先读例文,再说说写得细腻的、感人的地方,并说说为什么会感人。学生们通过自读、圈划、思考,都得出了:要把人物写得细腻,必须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写具体。有时,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712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