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内加法的教学设计(热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14:01:13
以内加法的教学设计(热门18篇)
时间:2023-11-30 14:01:13     小编:BW笔侠

爱与关心是人们最基本的需要,要珍惜和维护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写总结时,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以内加法的教学设计篇一

1.通过计算使学生加深加减法的含义,提高20以内进位加法的熟练程度。

2.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师生共同体验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20以内加法(进位加)脱口而出。

三.教学过程。

(一)对口令。

2.口答。

6个一和1个十组成,1个十和2个1组成()。

(二)基本练习。

数学游戏。

1.教师将1——10的两组卡片,打乱顺序,分放在两个纸盒里。

2.一个学生抽出两张卡片,较快说出得数,如果算对了,就把卡片留在自己手中,如果算错了,就把卡片放回去,然后由另一个学生抽卡片,算出得数,这样轮流抽,直到所有卡片抽完为止,最后手中得到卡片多的为优胜者。

3.看图写出一图四式。

(三)指导练习。

(1)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一个学生出示口算题卡片,并做裁判,另外两个学生抢答,看谁又对又快,给得胜的学生发红花,然后,三个学生交换角色,再玩。

(2)视算:7+52+95+87+46+6。

2.口算下列各题。

3+2=7+4=5+3=7+8=6+6=8+0=9+0=。

5+7=1+6=4+7=4+5=2+7=9+4=5+5=。

1+3=2+3=3+3=4+4=6+6=7+7=8+8=。

3.填空。

()+3=65+()=810-()=7。

()+4=97+()=10()-4=3。

()-5=29-()=7。

总结方法:若出现进位加法算式,可使用凑十法完成。先凑十位,再凑个位。

小结:说一说你这节课收获了什么?

以内加法的教学设计篇二

本单元计算部分分为三节,即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这样编排,体现了学习知识和形成技能的反复认识过程。

在计算当中,要求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数学问题,收集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数据,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求得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1、动手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凑十法”,发现20以内进位加法的规律。

2、逐步抽象,促使学生通过思考口算出得数。

3、解答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的方法。

1、充分利用主题图。

2、让学生动手摆小棒、。

3、运用口算卡片,使学生熟练地进行计算。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

2、观察法、实物操作法。

9加几。

本节教材开始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口算加法。教材分为两段进行编排,第一段是9加几的口算加法,第二段是“用数学”。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可以安排2课时教学9加几的内容,并在课堂上进行巩固练习的混合练习。完成练习十七中的习题,可以安排1课时教学“用数学”的内容,并在课堂上进行9加几和10以内加减法的练习完成练习十八中的习题。

教学例子时,要出现运动会全景挂图,幻灯投影(课件),并用语言描述生龙活虎的比赛场面,吸引学生“入场”。

教学例题时,要让学生自己摆一摆,使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凑十法的过程,从而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如计算9加速度时,先让学生在左边摆出九根红色小棒,在右边摆3根绿色小棒,然后可以启发学生想:怎样把凑成10?可以多摆几次,边摆边就,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凑十的表象,可以加深学生对凑十法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凑十法。

8、7、6加几。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4课时进行教学。可以安排2课时教学8、7、6加几的内容,并在课堂上进行巩固和混合练习,完成练习十九中的习题。可以安排2课时教学“用数学”的内容,阈在课堂上练习所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式题,完成练习二十中的习题。

教学例1时,利用学习9加几的基础,要让学生独立用小棒摆出把8凑成10的过程,以加深对凑十法的感性认识。在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用凑十法计算85的口算过程,强化了”把凑成10,就把另一个加数分成2和几的认识,为学生掌握8加几的计算方法打好基础。

教学例3时,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89,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5、4、3、2加几。

这些内容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完成这些计算。教科书第110页“复习”,复习前面学过的进位加法式题。为用交换加数的方法计算5、4、3、2加几做好准备。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3课时进教学,教学5、4、3、2加几的内容,并在课堂上进行巩固练习和综合练习,完成练习二十一中的习题。

例1(110页),在57=58=的下面配有教师提出问题的图,意在引导学生用75,85想出得数,使学生初步学会交换加数的方法计算。

例题(第110页)只给出算式。要求学生用学过的8493算出4839的得数,以巩固用交换加数的方法计算小数加大数。

以内加法的教学设计篇三

9加几的进位加法是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开始,它是学习了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对以后学习8加几、7加几的进位加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安排了三个层次,一是体现学生解题方法的多样化,突出“凑十法”的计算方法;二是通过“做一做”第一、二题的练习,借助“凑十法”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凑十法”的理解,掌握“凑十法”的计算方法;三是“做一做”的第三题,巩固“凑十法”的计算方法。

1、通过对问题情境 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学数学的意识,在学习中互相带动学习心理水平的提高。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课件,两种颜色的小棒18根、口算黑板条、小黑板

两种颜色的小棒18根

一、激发兴趣,复习铺垫

谈话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校开运动会,想不想参加?(想)要想参加必须翻越两座智慧山。你们有信心闯过去吗?(有)

师:看看哪位同学能够迅速的说出正确答案,你就能迅速翻越大山,去参加运动会。好,让我们的小火车开起来吧!

(1)、口答:2 4 6 3 5

/ / / / /

1 () 1 () 1() 1() 1()

(2)、口算:

10+5 10+8 10+6 10+2

9+1+2 9+1+5 9+1+3

同学们可真聪明,都顺利地翻越了两座大山。运动会已经开始了,我们快去看看去吧!(出示校园运动会场景图)

(设计意图:通过翻山游戏这样一个情境生成问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 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1、创设情境,教学例1

生:有踢毽子的,有跳绳的,有跑步的。

(2)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这些运动员参加这些比赛很辛苦,于是学校服务队的小朋友们给运动员们准备了许多好喝的饮料,(出示数饮料图)请大家仔细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指名让学生完整的说一遍。

怎样列式?(板书课题:9+4) 再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同桌交流的基础上,指名汇报,学生们有的用点数的方法,有的用接着数的方法,也有的用凑十的方法)

(设计意图:从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感知“凑十法”,并从中体验出“凑十法”是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2、 直观体会凑十法

(1)师:刚才有的同学用数的方法知道了一共有多少盒饮料,也有的同学用计算的方法得到的,其实有的同学是非常聪明的把9加几换成我们以前学过的10加几。下面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小棒代替盒子里的饮料摆一摆,像老师这样,左边摆9根,右边摆4根。(小黑板上已摆好)同桌之间边摆边互相说说你的想法。

(2)老师找几个学生到前面边摆边说。

(3)学生到前面指述后,问:这位小老师说的不错,老师想考考你,为什么要从4里拿出一根呢,2根可以吗,3根可以吗?(哦,是为了凑成10,因为9加几得10,9+1=10你真会思考,掌声!)

(4)这种方法就叫凑十法。师和学生一起边演示边说。边板书凑十的计算过程。师:9+几得10,(生9+1=10),把4分成1和3,9+1=10,10+3=13。

(5)现在像老师这样边摆边说。老师巡视学生摆的情况。

(6)学生到前面指述。(包括摆的过程和算式的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形成“凑十”的表象,再把表象转化为图式,及时内化为计算方法。)

三、巩固新知,寻找规律

1、 训练掌握凑十法

(1)同学们,你们真棒,9+4你会了,那9+5老师相信也肯定难不住你们。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像老师这样,左边摆9根,右边摆4根,边摆边说。老师巡视学生摆的情况。然后把小棒放到一边,做书上89页第1小题。

(2)学生到前面指述并填空(小黑板)。

(3)做第1小题的右边那道。(指名回答时,其他学生手拿笔自己判,以提高其注意力)

2、 合作探究深化凑十法

(1) 同学们,你们真棒,老师非常喜欢你们的表现。下面开始做第2小题,认真做,你一定会有新发现。

(2)请把书合上。 同学们,你们真棒,你们这么爱动脑筋,都可以称的上是小数学家了,真了不起。下面老师要再考考你们这些小数学家了,看谁又快又对的算出老师出的题,(课件展示出的题)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指名说。

3、 强化巩固凑十法

(1)同学们表现这么棒,老师特别想和你们玩开火车的游戏,要上火车得有火车票才行,想玩的快快完成做一做的第3题。

(2)这个游戏老师玩的很开心,我还想和你们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你们想玩吗?“已知有9朵小花,师报一个一十几的数,让学生猜老师手里有几朵。”奖励答对的同学一朵小红花。

(设计意图:通过提高性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熟练9加几的计算)

四、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今天我们学习的题目有什么特点?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的小结点到为止,不给过多的结论性的东西,不限制学生的算法。)

以内加法的教学设计篇四

本单元计算部分分为三节,即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这样编排,体现了学习知识和形成技能的反复认识过程。

“用数学”编排在计算当中,要求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数学问题,收集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数据,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求得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1、动手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凑十法”,发现20以内进位加法的规律。

2、逐步抽象,促使学生通过思考口算出得数。

3、解答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的方法。

1、充分利用主题图。

2、让学生动手摆小棒、。

3、运用口算卡片,使学生熟练地进行计算。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

2、观察法、实物操作法。

9加几

本节教材开始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口算加法。教材分为两段进行编排,第一段是9加几的口算加法,第二段是“用数学”。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可以安排2课时教学9加几的内容,并在课堂上进行巩固练习的混合练习。完成练习十七中的习题,可以安排1课时教学“用数学”的内容,并在课堂上进行9加几和10以内加减法的练习完成练习十八中的习题。

教学例子时,要出现运动会全景挂图,幻灯投影(课件),并用语言描述生龙活虎的比赛场面,吸引学生“入场”。

教学例题时,要让学生自己摆一摆,使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凑十法的过程,从而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如计算9加速度时,先让学生在左边摆出九根红色小棒,在右边摆3根绿色小棒,然后可以启发学生想:怎样把凑成10?可以多摆几次,边摆边就,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凑十的表象,可以加深学生对凑十法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凑十法。

8、7、6加几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4课时进行教学。可以安排2课时教学8、7、6加几的内容,并在课堂上进行巩固和混合练习,完成练习十九中的习题。可以安排2课时教学“用数学”的内容,阈在课堂上练习所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式题,完成练习二十中的习题。

教学例1时,利用学习9加几的基础,要让学生独立用小棒摆出把8凑成10的过程,以加深对凑十法的感性认识。在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用凑十法计算8 5的口算过程,强化了”把凑成10,就把另一个加数分成2和几的认识,为学生掌握8加几的计算方法打好基础。

教学例3时,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8 9,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5、4、3、2加几

这些内容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完成这些计算。教科书第110页“复习”,复习前面学过的进位加法式题。为用交换加数的方法计算5、4、3、2加几做好准备。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3课时进教学,教学5、4、3、2加几的内容,并在课堂上进行巩固练习和综合练习,完成练习二十一中的习题。

例1(110页),在5 7=5 8=的下面配有教师提出问题的图,意在引导学生用7 5,8 5想出得数,使学生初步学会交换加数的方法计算。

例题(第110页)只给出算式。要求学生用学过的8 49 3算出4 83 9的得数,以巩固用交换加数的方法计算小数加大数。

以内加法的教学设计篇五

知识与技能。

2、使学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便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操作、表述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的组成”来进行加法计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小棒、圆片,小动物贴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大家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看,请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和组内小伙伴说一说。(出示主题图)。

交流汇报:生列式师板书:4+1=5。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4加1等于5,你是怎样算出的?可以利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想一想,说一说。

2、小组交流,探讨多种算法。

3、全班交流,代表汇报。

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师做适当的引导:点数、接数、心算、摆学具、数的组成4和1组成5所以4+1=5,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体现算法多样化。

4、一道题,就有这么多算法,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学生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后,师对于用数的组成求和的同学给予高度评价。

3、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1、做第25的“做一做”第1题。

(1)仔细观察、分析、说图意。

(2)全班交流,汇报算式。

根据学生的汇报师板书:3+2=52+3=5。

(3)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4)仔细观察这两道题,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做第25的“做一做”的2题。

(1)学生按要求摆一摆。

(2)口头列算式。

(3)打开书填在书上。

3、由学生独立完成第28的1题。

4、师出示卡片1+1、2+1、1+2,生动手用学具摆,并汇报得数。

5、做第28的2题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四、寓练于乐,巩固深化。

分组进行“红花配绿叶”的活动。

要求:为“绿叶”上的算式,找到相应的“红花”答案。

活动方式: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个组找到的答案多,图案设计最美。

学生互评:给优胜的小组奖励“团结协作星”、“智慧星”。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表现的真好!而且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加法的计算,老师希望你们课下多练习,提高自己的计算速度。

以内加法的教学设计篇六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法计算,且刚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此时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较熟练,在上个单元“认识人民币”计算中也有退位减法的习题,能理解“破十法”的基本含义。但对于100以内的较大数的退位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方法。本课教学内容较难,要借助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呈现,观察思考,帮助学生从抽象理解到具象化的内化过程,重点要利用旧知迁移,与学具直观操作、对比分析、语言表征等活动相结合,体现算法多样化,理解减法的意义及对算理的感知,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

1.探索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算理,感受算法多样化,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算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比较、合作交流,学具直观感知等过程,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感受退位减法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能正确进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

通过动手操作,探索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算法。

课件、情境图、小棒、计数器。

一、旧知复习,引入新知。

(一)口算(课件出示)。

第一组:48—659—987—5。

第二组:18—916—812—6。

1.学生分组进行练习。

2.观察两组算式,比较两组算式的不同。

(二)看图列算式。

(三)找朋友。

出示数学卡片。

请学生在这两个数中选择一个数填入方框,组成算式。

24—()=3()—7=。

学生可能列出4个算式,如下:

24—(3)=3(8)—7=。

24—(8)=3(3)—7=。

学生尝试计算,再比较算式,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发现后两个算式是退位计算,引发探究欲望。

二、新知探究体现多样。

(一)出示主题图,引导观察。(课件出示)。

教师谈话引入:同学们都喜欢体育课吧,一(1)班体育委员到体育器材室去借足球,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1.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2.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完整把信息和问题叙述出来。(课件出示)。

3.交流汇报,板书算式。

36—8=。

教师追问:算式中各数表示的意义,加强对减法意义的理解。

(二)比较算式,猜测结果。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复习题中的算式:36—5=与36—8=。

这两题有什么不同?“36—8”这道题结果是多少?

学生汇报,会出现:“36—5==31”,而“36—8=”个位上的“6”不够减“8”

2.可能有学生会算,保留学生的结果。

教师追问:一定是这个结果吗?我们一起来验证吧。

(三)利用学具,探究算法。

1.让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试着算一算。引导学生拿出3捆和6根小棒,尝试摆一摆来计算如何“减8”。

教师:“6减8不够减,怎么办”?

2.引导学生提出:可以再打开一捆再减的方法。

3.同桌合作摆小棒,算出得数。

教师引导:6根小棒减8根小棒,不够减,需要“打开一捆再减。”

同桌合作,互相说说如何摆。

4.学生汇报用小棒进行计算的过程,老师根据汇报进行展示。

(三)算法呈现,比较优化。

1.呈现摆法,直观感知。

可能出现两种摆法:

2.小组交流讨论计算方法。

老师根据汇报板书:

3.分析算法,明确算理。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种方法中,前一种是采用破十法,也就是直接拿出一捆打开中的10根减去“8’,剩下的根数相加;后一种摆法是把打开的一捆10根与原有的根数相加,再减去“8”剩下的数与整十数相加。

(四)整理归纳,小结算法。

1.同桌交流,相互说说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用语言表征:把36分成()和(),先算……,再算……,所以36—8=28。

2.即时练习。教材第70页“做一做”的第1题。(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对照小棒直观图,先在图中圈一圈,整理口算过程,再算出得数。

三、拓展探究,深化算理。

出示教材第70页“做一做”的第二题。(课件出示)。

1.自主探究,尝试计算。

2.汇报结果,结合提示语,完整表述。

3.即时练习。

20—5=50—8=。

四、巩固应用,反馈练习。

(一)教材第73页练习十六第11题“夺红旗”。(课件出示)。

以开火车形式口算各题。

(二)教材第72页练习十六第7题“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再进行计算。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以内加法的教学设计篇七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能解决简单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些学习经验为小括号的学习提供知识基础。本课以生活情境“剪五角星”引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认知冲突,引出小括号,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用小括号,感受学习小括号的必要性,理解小括号的意义。同时小括号的出现可以增加式题的变化,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1.让学生经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探索过程,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2.让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引入新符号的必要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带来乐趣。

课件、五角星学具。

理解小括号的意义,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课前准备:班级将选拔运动员参加学校运动会,在前一晚布置学生回去完成两项体育项目自测:1分钟计时跳绳和20米行进托球。

教师:昨天两项运动完成情况怎样,谁来说说。

学生汇报,可能会出现:

(1)我是先进行一分钟跳绳( )下,再进行托球练习。

(2)我是先进行托球练习,再进行一分钟跳绳的,我跳了( )下。

教师给予肯定,并小结:虽然这两项运动大家完成顺序可能不同,但都很好完成布置的任务。

(一)创设情境,提供研究的素材

1.读懂情境,了解信息

教师:为了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运动,老师想请欢欢和乐乐剪一些五角星送给学生。

(课件呈现教材第74页例3情境图。要求动态演示,先出示10个五角星,再出示主题图,主题图中的两位小朋友分别是欢欢和乐乐,对话内容依次出现。)

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整表述信息内容:原有10个五角星,先剪掉2个,再剪掉3个。

教师:你能根据获得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根据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板书(课件出示):还剩下几个五角星?

教师:请同学完整把条件和问题完整说一说。

教师: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

(二)分析问题,初步形成策略

1.动手操作,直观感悟

(1)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五角星或学具代替,摆一摆情境中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活动。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学具摆出问题。摆好后,与同桌交流你的方法。

(2)说一说

汇报交流。教师请一名同学利用老师提供的五角星在黑板上摆一摆。

2.分析研究,确定思路

交流学生的作品,在分析比较中巩固对问题的理解。

(三)认识“小括号”,理解意义

1.旧知解决,引发认知冲突

教师:要求“还剩下几个五角星?”你打算怎么解决?试着在稿纸上列式子。

教师补充:你能用不同的算式来解答吗?

汇报交流。可能出现解决的方法有:(课件出示)

(1)先用总数减去2个,再接着减去3个。

10–2–3 (师板书)

教师追问:这道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减去2个后剩多少,再算又减去3个后还剩多少。

继续板书计算结果。 10–2–3=5(个)

(2)我是先算一共减去多少个,再算还剩下几个。

2+3=5(个) 10–5=5(个) (师板书)

(3)我是用一道算式来解决的。

10–2+3

2.分析算式,感受“小括号”的必要性

教师板书算式“10–2+3”

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10–2+3 这样列式行不行?

引导学生计算,让学生发现结果与实际剩下的个数不符。

可能会有学生反馈:,如果这样列式,就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就必须先算10–2=8,再算8+3=11,结果就不对了。

3.创造“小括号”,理解意义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添加一个记号,说明算式中要先计算“2+3”。

同桌合作,尝试创造。

汇报交流,请学生上来板演。预设情况有:

(1)加一个框框:

(2)加一条横线:

(3)加一个圈圈:

(4)加一个( ):

教师肯定学生创造这么多的表达方式,对于这么多的方式,说说自己什么感受?

学生说感受,可能会说:方法很多,杂又乱。

教师分析小结,引入小括号。

4.认识“小括号”,感受符号化思想

(1)认识小括号。

教师:同学们的创造都有价值,但我们是否应该选用统一的,简洁的符号,来表示先算的“2+3”呢?刚才有同学的想法与数学家们想法一样。创造出“()”,我们叫它他小括号。表示小括号里面的算式先计算。(课件出示小括号的写法,加重颜色,动态闪烁)

(2)小括号的写法和读法。

如:将学生创造的第(4)个算式突出颜色分析,并说明: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的数,再算小括号外面的。(课件出示算式,突出小括号左右各一个相对的弧,规范写法。)

回顾例题,完善解答方法。

教师示范读出带小括号的算式,“10减2加3的和”,学生模仿试读。

5.运用“小括号”,掌握运算顺序

变式练习:(课件出示)

(1)15+(4-2) 18-(3+8)

请学生说说每题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10+( )=15 ( )-30=52

教师:“10+( )=15”的小括号与“5+(2+4)”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分析归纳:“10+( )=15”中小括号表示未知数,而“15+(4-2)”中的小括号里的加法算式表示先要计算。

(3) 10–2 +3=5 10–(2 +3)=5

教师:回忆这两个算式,想一想小括号在算式中有什么作用呢?为什么要添加小括号?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分析比较,得出:没有小括号的算式从左往右计算,有小括号的算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小括号能改变运算的顺序。

(课件出示)

1.练习

2.下面各题中,哪题先算8+4。

16-8+4=   8+4-5= 16-(8+4)=

3.有两种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师: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小括号,你知道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吗?请举例说说。

以内加法的教学设计篇八

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口算:9+6=5+5=6+8=。

8+6+1=8+2+1=6+5+1=。

求385与705的和。

全班齐练,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你能不能自己写出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算式呢?

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师:刚才的复习,是前面刚刚学过的进位加法,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进位加,但和前面学的稍有不同,今天要学习的是连续进位加。

连续进位加。

教学例1。

学生尝试摆小棒求得98+25的结果(允许有各种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喜欢哪种方法,引导研究课本中的方法。

提问:

师:先加哪一部分,单根的8根和5根怎样加?给8根小棒凑几根就是10根?(8+2+3=13)。

满了10根可以捆成一捆,捆好举起来让大家看看,放在哪里呢?10个1根捆成1捆,也就是1个十,放在整捆小棒下面。

把单根小棒合起来,满了10根就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小棒下面。

单根合起来满十就可以捆成一捆,放在整捆下面,表示1个十。

列竖式计算。

学生自由书写竖式,再讨论哪一种合理。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从哪一位加起呢?(从个位加起。)。

那么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怎样写呢?

想一想:小棒应该怎样摆?

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讲评:同桌口述并检查,在进位时1写的位置对不对,做进位加法时,是否漏写1或忘加1。

1、直接在书本上计算,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2、求出每一个胡萝卜上的算式的得数。

3、练习四,第一题,连一连。

以内加法的教学设计篇九

本课教学是学生基本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有了这些知识储备,对于整十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会相对容易些。新授内容的计算方法同10以内数的加、减法基本相同,只是计数单位是以“十”为计数单位的,运用旧知迁移,直观操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法和算理,便于学生形成口算技能,也是为后面学习任意两个数相加、减奠定扎实基础。

可能会有教师提出:对于单元主题图在第一课时是否有必要进行认识,分析?

单元主题图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提供一条主线下的各种情境图,为各课时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既有生活中情境再现,体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也有知识间层次推进,从编排上来看:(发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写大字)两位数加、减;(剪五角星)理解小括号的意义,都离不开情境的支撑。单元主题图的认识是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学生学习数学提高兴激发探究欲望。整体情境内容与第一课时关联不大。放在第一课时进行认识既有生活情境的素材支撑,也为后面课时学习奠定基础。

1.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理解口算的算法和算理。

课件、小棒、计数器。

一、旧知复习,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学习找准生长点。

(课件出示)。

(一)说一说。

1.10、20、30、()、()。

2.80里面有()个十,()个十是50。

3.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

(二)拨一拨。

1.拨出8,1个1个地拨,拨到10,再10个10个地拨,拨到40.。

2.先拨出20,再20个20个拨,拨到80。

3.先拨到60,十位上拨去一个珠子是几十,再拨去一个是几十。

(三)算一算。(让学生做在练习卡上)。

3+5=2+7=5+4。

30+5=20+7=50+4=。

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轮流汇报结果,教师给予鼓励。

二、联系生活,在情境图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信息,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课件出示图片)。

(一)谈话过渡,出示单元主题图。

从这幅图中你了解到什么?

学生观察单元主题图,说自己观察并分析的信息。

(二)汇报交流,完整表述相关情境中的数学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把图上内容分成几个部分(发书、写大字、剪五角星)进行观察,了解相关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三、主题定位,经历删选、操作、感悟、明确“理清法明”的探究过程。

教师:我们一起去了解在发书过程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主题图)。

(一)主题定位,信息重组。

学生汇报信息,教师选择性进行板书。

可能有:共有30本;(学生直观感受)10本10本地数。

教师引导追问:

1.这些书是怎样摆放的?

2.为什么是10本10地数?

左边10本,右边有20本,一共有30本。

学生列式,教师板书:20+10=。

(二)自主探究,直观操作。

学具操作,尝试验证。学生汇报过程,可能会出现:

1.小棒摆放。

左边2捆小棒,右边1捆,共3捆,就是30根。

2.计数器拨数。

先再十位上拨出2个珠子,再在十位上拨出1个珠子,十位上共有3个珠子,就是30;

3.直接数数。

10个10个地数,数到30.。

4.旧知迁移。

因为1+2=3,所以10+20=30.。

(三)感悟算理,促进对计数单位“十”的理解。

学生感悟,突出对整十数的计数单位“十”理解,计数单位相同的数可以直接相加。

(四)算法多样,算理明确。

学生汇报结果,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体现用多种方法理解算理。

课件出示小棒图,附一图三式。请学生口答补充完整。

2.口算抢答。

3+2=4+5=6-4=7-3=。

四、巩固应用,深化对整十数加、减算法的理解。

(一)夺红旗。(教材63页第2题)课件出示。

学生完成在书上,指名汇报。

(二)购物。(教材63页第2题)课件出示。

学生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三)拓展延伸。(教材63页思考题)。

1.合作交流,探索方法。

2.汇报分析,方法多样,明确解题策略。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以内加法的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0以内进位加法整理和复习》教学目标:1.通过分组整理,明白用先分类再按顺序整理出20以内进位加法算式。

2.通过观察找出规律,使学生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及敏捷性,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形成自主探索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及敏捷性。

2.探索规律,总结出计算的简便方法。

今天老师特意给大家带来一位神秘朋友,他是:圣诞老人,给它打个招呼吧。

圣诞节快到了,圣诞老人给我们派送礼物来了,大家想知道什么礼物,我们一起打。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刚才计算的题,这些都属于上册第八单元我们学习的20。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回顾单元知识,突出重点。

我们一起先来回顾一下,在这个单元中都学习了哪些内容。看电子课本:老师。

把课本搬到屏幕上了,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我们先学习了……,然后又学习了……,还学习了……,最后学习了……。

板书: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解决问题。

2.举例想算法。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9加几、8、7、6加几还有5、4、3、2加几,你还记得这些加法算式吗?学生举例。生举例师:同学们要仔细听,看他举的例子对吗?生:9+6师:得数是多少?还记得怎样计算吗?引出凑十法。

师:谁还想说?5、4、3、2加几的算式谁还记得?3+9怎样计算这道题呢?生说凑十法师:还可以怎样想呢?引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方法。

师:如果让你来整理,你打算怎样整理呢?

师:有的同学已经有想法了,快和同桌之间交流一下,你们打算怎样整理。

3、整理发现规律。

师:圣诞老人也整理出一张加法表,想看吗?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它是怎样整理的吗?把你的发现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开始。

预设a:竖着看。

师:谁来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是按照9加几,8加几?整理的。

生:竖着第一个加数都是9,第二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多1。

师:哦,你发现了这个,咱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这样?那其他列是不是这样的,我们再来一起看看(随意指一列验证)归纳:竖着看,第一个加数不变,第二个加数依次大1,和也依次大1。这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预设b:横着看师:刚才这个同学竖着观察找出了规律,可真棒!还有没有别的秘密?

生:横着看第一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小1,第二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大1.

师:(手指第一个加数)来看看是不是这样?哦,还真是这样,你真会观察!那他们的得数呢?快来算一算预设:横着看,得数都是一样的。(根据学生的发现课件演示)归纳:横着看,第一个加数依次小1,第二个加数依次大1,和不变。

预设c:斜着看师:还有吗?预设:斜着看第二个加数是一样的,第一个加数变大,得数变大。师:斜着观察也有规律啊,你可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根据学生的发现课件演示)归纳:斜着看,第一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设计)个加数依次大1,第二个加数都是9和依次大1。师:同学们真是太厉害了,在表中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现在老师任意指一道题,你是不是能很快算出来呢?9+68+77+86+9师:同学们怎么算得这么快,有什么小秘密吗?生:这一行的得数都是15.再来:9+69+79+89+9怎么又算得这么快?生:竖着一个比一个多一。师:同学们真是太棒了!不光能找到规律,还能利用规律很快的算出得数。

d:交换位置找朋友请同学们看这两个算式:9+22+9你又有什么发现呢?生答。

师:这两个算式的加数交换了位置,那他们的和怎么样?

预设:左右两边的算式是相反的,两个加数交换位置。

(根据学生的发现课件演示)。

归纳:左右两边的算式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学生:6+68+89+9(课件出示)。

同学们说的太好了,那我们只要会计算前面这些算式,后面的算式是不是就很容易算出来了。师:看(隐去小数加大数的算式),现在看起来这张20以内的进位加法表记起来是不是就简单多了?师说算式,学生说答案:7+44+78+66+8。那我们只要记住左边这些算式,就能记住整张表了,对吧!小结:同学们真是太棒了!发现了表中那么多的小秘密。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8+6=3+9=6+7=。

2+9=4+7=9+4=。

7+5=10+4=8-3=。

13-2=4+8=0+6=。

师:第一关轻松通过,接下来会给我们出什么难题呢?

第二关:解决问题小能手。

解决问题可有点难,同学们还。

有信心吗?

课件出示,一共有多少只猴子?

这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会解。

决吗?快拿起铅笔在答题纸上列出。

算式。

做完的同学用你的坐姿告诉。

老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列式。

的?

生:7+9=16(只)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8+8=16(只)。

你又是怎样想的?师:同学们,同样的问题,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列出了不同的算式,但我们用的方法都是一样的。

小红吃了8个水饺,还剩下6个,原来有多少个?

师:谁来说一说这道题目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我吃了8。

个水饺。还剩6个。

师:你说的可真清楚,那要解决什么问题呢?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好,快速在本子上列出算式。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你是怎么想的?

这样解答正确吗?为什么用加法来计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第三关:圣诞屋屋。

1、草莓后面藏着几?

2、梨后面的又是几?

3、第三个可有点难了,小朋友们快想想这两个水果后面是几呢?

4、看最后一个,你能看明白吗?水果后面应该是几呢?

以内加法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0~41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计算解决问题,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直观演示,感知加法的含义。

出示5盘橘子,5个盘子里的橘子数分别是1、1、2、2、3。

生1:我想可能会送第一盘和第二盘,一共是2个橘子。

生2:我想可能会送第四盘和第五盘,一共是5个橘子。

指出:把第一盘和第二盘的橘子合起来,可以用加法算,列式为1+1=2;

把第四盘和第五盘的橘子合起来,也要用加法算,列式为2+3=5。

介绍:加号及加法算式的读法。

提问:如果送第一盘和第三盘,一共是几个橘子?算式怎么列?

如果送第三盘和第四盘呢?

小结:要知道两个数合起来一共是多少,要用加法算。

二、看图计算,初步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1)观察画面——鸡妈妈一家。

提问:图上有几只母鸡,几只小鸡?一共有几只鸡?算式怎么列?

(2)观察画面——小兔一家,青蛙一家。

2.“想想做做”第4题。

要求先按顺序观察三幅图,再在小组里说说每幅图的意思,最后让学生把图下的算式填完整,并进行交流。

三、联系生活,丰富对加法的认识。

要求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如,我有2枝铅笔,又买来1枝,一共有3枝铅笔;(2+1=3)。

树上有3只小鸟,又飞来了2只,一共有5只小鸟;(3+2=5)。

一年级有2个班级,二年级有2个班级,一共有4个班级;(2+2=4)。

……。

四、独立计算,巩固认识。

1.“想想做做”第2题。

要求先看清算式,画一画,最后列出算式。

2.“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得数,再组织交流。

3.“想想做做”第5题。让学生先连一连,再交流。

4.“想想做做”第6题。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

以内加法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教科书62页例1及相关内容。

本课教学是学生基本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有了这些知识储备,对于整十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会相对容易些。新授内容的计算方法同10以内数的加、减法基本相同,只是计数单位是以“十”为计数单位的,运用旧知迁移,直观操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法和算理,便于学生形成口算技能,也是为后面学习任意两个数相加、减奠定扎实基础。

可能会有教师提出:对于单元主题图在第一课时是否有必要进行认识,分析?

单元主题图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提供一条主线下的各种情境图,为各课时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既有生活中情境再现,体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也有知识间层次推进,从编排上来看:(发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写大字)两位数加、减;(剪五角星)理解小括号的意义,都离不开情境的支撑。单元主题图的认识是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学生学习数学提高兴激发探究欲望。整体情境内容与第一课时关联不大。放在第一课时进行认识既有生活情境的素材支撑,也为后面课时学习奠定基础。

1.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理解口算的算法和算理。

课件、小棒、计数器。

一、旧知复习,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学习找准生长点。

(课件出示)。

(一)说一说。

1.10、20、30、()、()。

2.80里面有()个十,()个十是50。

3.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

(二)拨一拨。

1.拨出8,1个1个地拨,拨到10,再10个10个地拨,拨到40.。

2.先拨出20,再20个20个拨,拨到80。

3.先拨到60,十位上拨去一个珠子是几十,再拨去一个是几十。

(三)算一算。(让学生做在练习卡上)。

3+5=2+7=5+4。

30+5=20+7=50+4=。

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轮流汇报结果,教师给予鼓励。

二、联系生活,在情境图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信息,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课件出示图片)。

(一)谈话过渡,出示单元主题图。

从这幅图中你了解到什么?

学生观察单元主题图,说自己观察并分析的信息。

(二)汇报交流,完整表述相关情境中的数学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把图上内容分成几个部分(发书、写大字、剪五角星)进行观察,了解相关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三、主题定位,经历删选、操作、感悟、明确“理清法明”的探究过程。

教师:我们一起去了解在发书过程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主题图)。

(一)主题定位,信息重组。

学生汇报信息,教师选择性进行板书。

可能有:共有30本;(学生直观感受)10本10本地数。

教师引导追问:

1.这些书是怎样摆放的?

2.为什么是10本10地数?

左边10本,右边有20本,一共有30本。

学生列式,教师板书:20+10=。

(二)自主探究,直观操作。

学具操作,尝试验证。学生汇报过程,可能会出现:

1.小棒摆放。

左边2捆小棒,右边1捆,共3捆,就是30根。

2.计数器拨数。

先再十位上拨出2个珠子,再在十位上拨出1个珠子,十位上共有3个珠子,就是30;

3.直接数数。

10个10个地数,数到30.。

4.旧知迁移。

因为1+2=3,所以10+20=30.。

(三)感悟算理,促进对计数单位“十”的理解。

学生感悟,突出对整十数的计数单位“十”理解,计数单位相同的数可以直接相加。

(四)算法多样,算理明确。

学生汇报结果,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体现用多种方法理解算理。

课件出示小棒图,附一图三式。请学生口答补充完整。

2.口算抢答。

3+2=4+5=6-4=7-3=。

四、巩固应用,深化对整十数加、减算法的理解。

(一)夺红旗。(教材63页第2题)课件出示。

学生完成在书上,指名汇报。

(二)购物。(教材63页第2题)课件出示。

学生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三)拓展延伸。(教材63页思考题)。

1.合作交流,探索方法。

2.汇报分析,方法多样,明确解题策略。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以内加法的教学设计篇十三

1.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到“小猴摘桃”的数学活动中,并能遵守游戏规则。帮助幼儿能正确熟练地运算,提高计算能力。

2.鼓励幼儿在活动中积极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数学游戏化,进一步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引导幼儿积极参加活动,遵守游戏规则,能正确熟练地运算,掌握运算方法,提高运算能力。

运算中能灵活运用运算方法,思维灵活。

场景设置:自制一棵桃树(桃树上结满了桃子)、石块(泡沫垫子)、皱纸(溪水)、小猴头饰若干、自制篮子若干。

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

师:“小猴子们,猴外婆打来电话说院子里的桃子熟了,叫我们小猴子们去摘桃,高兴吗?(高兴)好!那我们就出发吧!外婆家离我们比较远,我们可要勇敢呦!不怕困难。”

二、小猴去摘桃。

1过小溪:

(1)“猴妈妈”(老师)带着“小猴子”(小朋友)去摘桃,可有一条小溪挡住了去路,小溪里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石块。小溪边还有一块牌子(请你踩着石块走,只能踩算出来得数是10的石块,踩错了要掉进水里的)。

(2)师:“赶快找找能踩的石块吧,哪块石头可以踩?为什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3)幼儿进行相应的计算:4+6、3+7、8+2等,并说出运算过程。

(4)找出后,幼儿一个一个过小溪。

2租篮子:

(1)总算安全地过了小溪,小猴们继续往前走,咦?路边还有个出租屋,专门出租篮子,真好。正好可以把篮子借给我们用。出租屋的外面还有一块牌子呢(只出租10号篮子,请你看清楚三个数,相加是10,这只篮子就租给你)。

(2)师:“小猴们赶快找找哪些是10号篮子,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算”?(又快又准确)。

(3)幼儿进行相应的.运算:3+3+4、2+3+5、1+4+5等。

三、小猴摘桃:

师生:哇!又大又红的桃子真多呀!

小猴准备摘桃。

(1)老师讲明要求:有的桃子上有算式,有的桃子上有数字(4、6、或2、3、5)。

(2)只摘相加得数是10的桃子。

四、庆丰收:

(1)老师播放欢快的音乐,小猴们欢天喜地分享劳动的收获与喜悦。

(2)老师播放轻松的音乐,小猴们稳定情绪,休息吃“桃子”。

五、课后延伸:游戏“卖桃子”。

以内加法的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

1、主动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2、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交流自己的算法,感受算法多样化。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主动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是重点;感受算法多样化是难点。

教学过程:

以内加法的教学设计篇十五

本单元计算部分分为三节,即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这样编排,体现了学习知识和形成技能的反复认识过程。

教材中的“用数学”编排在计算当中,要求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数学问题,收集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数据,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求得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1、动手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凑十法”,发现20以内进位加法的规律。

2、逐步抽象,促使学生通过思考口算出得数。

3、解答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的方法。

1、充分利用主题图。

2、让学生动手摆小棒、。

3、运用口算卡片,使学生熟练地进行计算。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

2、观察法、实物操作法。

9加几。

本节教材开始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口算加法。教材分为两段进行编排,第一段是9加几的口算加法,第二段是“用数学”。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可以安排2课时教学9加几的内容,并在课堂上进行巩固练习的混合练习。完成练习十七中的习题,可以安排1课时教学“用数学”的内容,并在课堂上进行9加几和10以内加减法的练习完成练习十八中的习题。

教学例子时,要出现运动会全景挂图,幻灯投影(课件),并用语言描述生龙活虎的比赛场面,吸引学生“入场”。

教学例题时,要让学生自己摆一摆,使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凑十法的过程,从而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如计算9加速度时,先让学生在左边摆出九根红色小棒,在右边摆3根绿色小棒,然后可以启发学生想:怎样把凑成10?可以多摆几次,边摆边就,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凑十的表象,可以加深学生对凑十法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凑十法。

8、7、6加几。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4课时进行教学。可以安排2课时教学8、7、6加几的内容,并在课堂上进行巩固和混合练习,完成练习十九中的习题。可以安排2课时教学“用数学”的内容,阈在课堂上练习所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式题,完成练习二十中的习题。

教学例1时,利用学习9加几的基础,要让学生独立用小棒摆出把8凑成10的过程,以加深对凑十法的感性认识。在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用凑十法计算85的口算过程,强化了”把凑成10,就把另一个加数分成2和几的认识,为学生掌握8加几的计算方法打好基础。

教学例3时,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89,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5、4、3、2加几。

这些内容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完成这些计算。教科书第110页“复习”,复习前面学过的进位加法式题。为用交换加数的方法计算5、4、3、2加几做好准备。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3课时进教学,教学5、4、3、2加几的内容,并在课堂上进行巩固练习和综合练习,完成练习二十一中的习题。

例1(110页),在57=58=的下面配有教师提出问题的图,意在引导学生用75,85想出得数,使学生初步学会交换加数的方法计算。

例题(第110页)只给出算式。要求学生用学过的8493算出4839的得数,以巩固用交换加数的方法计算小数加大数。

以内加法的教学设计篇十六

1、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学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便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操作、表述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使学生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的组成”来进行加法计算的方法。

教学课,小棒、圆片,小动物贴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大家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看,请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和组内小伙伴说一说。(出示主题图)

交流汇报:生列式师板书:4+1=5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4加1等于5,你是怎样算出的?可以利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想一想,说一说。

2、小组交流,探讨多种算法。

3、全班交流,代表汇报。

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师做适当的引导:点数、接数、心算、摆学具、数的组成4和1组成5所以4+1=5,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体现算法多样化。

4、一道题,就有这么多算法,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学生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后,师对于用数的组成求和的同学给予高度评价。

3、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1、做第25的“做一做”第1题。

(1)仔细观察、分析、说图意。

(2)全班交流,汇报算式。

根据学生的汇报师板书:3+2=52+3=5

(3)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4)仔细观察这两道题,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做第25的“做一做”的'2题。

(1)学生按要求摆一摆。

(2)口头列算式。

(3)打开书填在书上。

3、由学生独立完成第28的1题。

4、师出示卡片1+1、2+1、1+2,生动手用学具摆,并汇报得数。

5、做第28的2题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四、寓练于乐,巩固深化

分组进行“红花配绿叶”的活动。

要求:为“绿叶”上的算式,找到相应的“红花”答案。

活动方式: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个组找到的答案多,图案设计最美。

学生互评:给优胜的小组奖励“团结协作星”、“智慧星”。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表现的真好!而且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加法的计算,老师希望你们课下多练习,提高自己的计算速度。

以内加法的教学设计篇十七

2、使学生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便的方法。

3、通过观察、操作、表述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4、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科书第24页。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或圆片。

投影片(主题图抽拉片),人物贴图,开放题材料(红花、绿叶、信封袋)。

创新情境,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主题图抽拉片:从美丽的大森林外景到草地内景,再到陆续飞落草地吃食的小鸟。)。

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看,请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和组内小伙伴说一说。

交流汇报:

生1:有4只小鸟在吃小米,又飞来1只,一共有5只小鸟吃小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1=5。

1、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师:“4加1等于5,你是怎样算出的?可以利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想一想,说一说。

2、小组交流,探讨多种算法。(师参与讨论。)。

3、全班交流,代表汇报。

生1:我是看图1、2、3、4、5数出来的。(数数法。)。

(根据回答贴图板书)。

生2:我先数4只,接着再数1只,就是5只。(接着数。)。

生3:我可以心算。

生4:我会数指头或小棒来算。

生5:先有4只小鸟,又飞来5只小鸟,4和1就组成5,所以4+1=5(师给予高度评价。)。

4、师生评价。

a、师:一道题,就有这么多算法,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生评略。)。

b、师介绍自己喜欢的方法,说明理由。

1、第24页的”做一做“第1题。

a、仔细观察、分析、说图意。

b、全班交流,汇报算式。

c、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d、仔细观察这两道题,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集团和不变规律)。

2、第24页的”做一做“第2题。

a、学生按要求摆一摆。

b、口头列算式。

c、打开书第24页填上书上。

分组进行”红花配绿叶“活动。

a、要求:为”绿叶“上的算式,找到相应的”红花“答案。

b、活动方式: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个组找到的答案多,图案设计最美。

c、生生互评:给优胜小组奖励”团结协作星“、”智慧星“。

以内加法的教学设计篇十八

1.通过分组整理,明白用先分类再按顺序整理出20以内进位加法算式。

2.通过观察找出规律,使学生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及敏捷性,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形成自主探索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及敏捷性。

2.探索规律,总结出计算的简便方法。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主要突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系统整理20以内的进位加法,渗透对知识整理和复习的方法第二,在观察分析加法表、发现规律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第三,充分利用20以内的加法表进行练习。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今天老师特意给大家带来一位神秘朋友,他是:圣诞老人,给它打个招呼吧。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刚才计算的题,这些都属于上册第八单元我们学习的20。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回顾单元知识,突出重点。

我们一起先来回顾一下,在这个单元中都学习了哪些内容。看电子课本:老师把课本搬到屏幕上了,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我们先学习了……,然后又学习了……,还学习了……,最后学习了……。

板书: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解决问题。

2.举例想算法。

生:9+6师:得数是多少?还记得怎样计算吗?引出凑十法。

师:如果让你来整理,你打算怎样整理呢?

师:有的同学已经有想法了,快和同桌之间交流一下,你们打算怎样整理。

3、整理发现规律。

师:圣诞老人也整理出一张加法表,想看吗?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它是怎样整理的吗?把你的发现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开始。

预设a:竖着看。

师:谁来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是按照9加几,8加几?整理的。

生:竖着第一个加数都是9,第二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多1。

师:哦,你发现了这个,咱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这样?那其他列是不是这样的,我们再来一起看看(随意指一列验证)归纳:竖着看,第一个加数不变,第二个加数依次大1,和也依次大1。这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预设b:横着看师:刚才这个同学竖着观察找出了规律,可真棒!还有没有别的秘密?

生:横着看第一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小1,第二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大1.

师:(手指第一个加数)来看看是不是这样?哦,还真是这样,你真会观察!那他们的得数呢?快来算一算预设:横着看,得数都是一样的。(根据学生的发现课件演示)。

归纳:横着看,第一个加数依次小1,第二个加数依次大1,和不变。

预设c:斜着看师:还有吗?预设:斜着看第二个加数是一样的,第一个加数变大,得数变大。

师:斜着观察也有规律啊,你可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根据学生的发现课件演示)。

归纳:斜着看,第一个加数依次大1,第二个加数都是9和依次大1。

生:竖着一个比一个多一。师:同学们真是太棒了!不光能找到规律,还能利用规律很快的算出得数。

d:交换位置找朋友请同学们看这两个算式:9+22+9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答。

师:这两个算式的加数交换了位置,那他们的和怎么样?

预设:左右两边的算式是相反的,两个加数交换位置。

(根据学生的发现课件演示)。

归纳:左右两边的算式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学生:6+68+89+9(课件出示)。

同学们说的太好了,那我们只要会计算前面这些算式,后面的算式是不是就很容易算出来了。

师:看(隐去小数加大数的算式),现在看起来这张20以内的进位加法表记起来是不是就简单多了?师说算式,学生说答案:7+44+78+66+8。那我们只要记住左边这些算式,就能记住整张表了,对吧!

小结:同学们真是太棒了!发现了表中那么多的小秘密。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第一关:摘取平安果。

8+6=3+9=6+7=。

2+9=4+7=9+4=。

7+5=10+4=8-3=。

13-2=4+8=0+6=。

师:第一关轻松通过,接下来会给我们出什么难题呢?

第二关:解决问题小能手。

解决问题可有点难,同学们还有信心吗?

课件出示,一共有多少只猴子?

这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会解决吗?快拿起铅笔在答题纸上列出算式。

做完的同学用你的坐姿告诉老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列式的?

生:7+9=16(只)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8+8=16(只)。

你又是怎样想的?师:同学们,同样的问题,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列出了不同的算式,但我们用的方法都是一样的。

小红吃了8个水饺,还剩下6个,原来有多少个?

师:谁来说一说这道题目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我吃了8个水饺。还剩6个。

师:你说的可真清楚,那要解决什么问题呢?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好,快速在本子上列出算式。

第三关:圣诞屋屋。

1、草莓后面藏着几?

2、梨后面的又是几?

3、第三个可有点难了,小朋友们快想想这两个水果后面是几呢?

4、看最后一个,你能看明白吗?水果后面应该是几呢?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71209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