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类的老师教案(模板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10:33:17
2023年人类的老师教案(模板12篇)
时间:2023-11-30 10:33:17     小编:翰墨

教案内容需要根据学科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等因素进行科学的编排。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课堂时间的分配和利用,确保教学进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人类的老师教案篇一

一、揭题导入:

二、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分自然段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优化新授,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默读课文,思考: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词句不懂?

2、小组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

四、迁移运用,自主性诊断:

1、交流课外了解到的仿生学事例。

以“--------------的自述”的形式,选文中一个事例或其他事例自编一个人类以生物为师的童话小故事。

人类的老师教案篇二

本课主要的教学思路是“以导促学,让学习成为学生事”,因此,首先课前学生根据预习指导进行自学和资料的收集,然后课堂师生共同合作探究,最后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科普读物。学生活动方面主要是:读、找、议、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穿整堂课。

人类的老师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中提到的科学知识。

2.过程与方法善于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及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科学知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探究发现的习惯。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出示飞机模型,学生讨论飞机是怎样飞行的?

2、出示文中第3自然段,学生自由读。

3、学生讨论:飞机从诞生到发展都是人类从哪些生物身上得到的启发的?

4、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法:

先介绍人们遇到的困难: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

再写研究蜻蜓翅膀的特点:末端比周围略厚。

后写再造飞机。

二、学习课文第1、4、5、6自然段。

1、引导学生分析第3自然段的学习方法。

2、出示表格,学生自由读课文、填表。

发明创造。

学习对象。

学习内容。

3、学生汇报填表。

三、全文。

1、学习课文最后一句话,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2、学生讨论,并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人类从动物身上学到知识的事例。

四、课堂。

学生自由交流学习课文的收获。

人类的老师教案篇四

《人类的老师》短小有趣:通过生动的事例,介绍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是: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能让人们从中受到启发,人类只有科学认识大自然的规律,才能科学地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人类只要科学地认识地球上生物一些运行规律,就能有所发明创造。

【设计理念】。

本课主要的教学思路是“以导促学,让学习成为学生事”,因此,首先课前学生根据预习指导进行自学和资料的收集,然后课堂师生共同合作探究,最后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科普读物。学生活动方面主要是:读、找、议、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穿整堂课。

【导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启发,激发阅读仿生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导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教学方法】自学释疑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品读、朗诵等。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ppt课件(演示文稿)自学卡。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堂探究】。

一、激趣导入:

二、自由诵读,感知文本。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我能自主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并会给生字标音。

机翼()略()重关键()鲸()。

2.我能说出短文的大意。

《人类的老师》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三、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各得到什么启示?

从蜻蜓身上得到的启示:

从鲸身上得到的启示:

四、综合运用。

你知道吗?

1.科学家研究蝙蝠夜间飞行的原理,制成了雷达。

2.人类研究了萤火虫,发明了高效的冷光源。

3.蝴蝶翅不仅使我们懂得了迷彩服的价值,还为装潢材料谱写了新篇。

4.人们在苍蝇蝇眼的启示下,制成了一次可拍1329张高清晰照片的蝇眼照相机。

5.航空专家从跳蚤身上得到启示,成功制造出几乎能垂直起跳的鹞式飞机。

你能选用下面的句式把收集到的资料补充完整吗?

(1)“因为……所以……是人类的老师。”

(2)“科学家从得到启示,发明了”,或者“人们模仿造出了”。

五、拓展学习。

奇思妙想。

1.资料阅读:

鱼儿在水中有自由来去的本领,人们就模仿鱼类的形体造船,以木桨仿鳍。相传早在大禹时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观察鱼在水中用尾巴的摇摆而游动、转弯,他们就在船尾上架置木桨。通过反复的观察、模仿和实践,逐渐改成橹和舵,增加了船的动力,掌握了使船转弯的手段。这样,即使在波涛滚滚的江河中,人们也能让船只航行自如。

苍蝇的楫翅(又叫平衡棒)是“天然导航仪”,人们模仿它制成了“振动陀螺仪”。这种仪器目前已经应用在火箭和高速飞机上,实现了自动驾驶。

苍蝇的眼睛是一种“复眼”,由30o0多只小眼组成,人们模仿它制成了“蝇眼透镜”。“蝇眼透镜”是用几百或者几千块小透镜整齐排列组合而成的,用它作镜头可以制成“蝇眼照相机”,一次就能照出千百张相同的相片。这种照相机已经用于印刷制版和大量复制电子计算机的微小电路,大大提高了工效和质量。“蝇眼透镜”是一种新型光学元件,它的用途很多。

鸟类的翅膀具有许多特殊功能和结构,使得它们不仅善于飞行,而且会表演许多“特技”,这些特技还是目前人类的技术难以达到的。小小的蜂鸟是鸟中的“直升机”,它既可以垂直起落,又可以退着飞。在吮吸花蜜时,它不像蜜蜂那样停落在花上,而是悬停于空中。这是多么巧妙的飞行啊。制造具有蜂鸟飞行特性的垂直起落飞机,已经成为许多飞机设计师梦寐以求的愿望。

在企鹅的启示下,人们设计了一种新型汽车“企鹅牌极地越野汽车”。这种汽车用宽阔的底部贴在雪面上,用轮勺推动前进,这样不仅解决了极地运输问题,而且也可以在泥泞地带行驶。

你知道吗?

苍蝇的眼睛,发明了蝇眼摄象机。

苍蝇的灵敏感知,发明了危险探测仪,用在危险工作场所。

鹰的滑翔技巧,发明了滑翔机。

鸟类的留线造型,改变了飞机的外型,更符合空气动力学。

鸟类的骨头,改进了飞行器的骨架结构,更轻,强度更高。

蝙蝠和海豚的声波探测,发明了超声波雷达。

3.生交流。

五、总结:《人类的老师》让我们知道了人类要虚心向大自然学习,从中得到启示,造福人类。其实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这些。

板书:

蜻蜓――飞机。

鲸――轮船。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与以往教学比较,最大的突破在于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和引导。首先,我根据课文的特点,深入把握了课文的重点、难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了“导学案”,从学生学习的角度预设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可能遇到的困难,在学法指导的`部分给予提示和帮助,从而把课堂的主动权尽量的交还给了学生。

在课堂上,由于学生预先了解了学习的内容,并得到学法提示,因此,各个层次的学生均有自己的学习所得,激发了参与的热情;而我通过检查导学稿的预习情况,对学生的学情也有清楚的认识,引导方面更能有的放矢,一语中的。因此,整个课堂,体现了我个人比较期望达到的“生动、生本”的状态,较好的达到了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学生热情高涨,一直到下课铃响起还在争取表达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的成果。互联网的运用一直贯穿在学习的过程,包括学生与老师课前的准备,课堂上的展示以及课后的拓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网络的强大,并渗透给学生查找、选择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合理运用网络资源的能力也是本课学习的一个有利学生今后发展的目的和收获。

人类的老师教案篇五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给出提示:读通顺课文,借助拼音或工具书准确识记生字。

2.点名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3.鼓励学生用老师教给的多种形式识记生字。要求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已有知识给生字组词,并能自己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4.检查学生生字的学习情况。用“我给大家提个醒”的方式,让学生来说说每个生字的字音、字形需要注意些什么,并能给每个生字组出几个不同的词语来。

5.全体学生练习朗读全文,指导学生读通顺。

6.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回答开课时提出的问题:课题中的“老师”为何要加引号?这些“老师”究竟是谁?先在书上用笔画出来,再说一说。从学生的汇报中引导学生学习第二段“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蝙蝠一种?”引导学生读懂这句反问句并理解它。(板书:人类的老师不止是蝙蝠)。

人类的老师教案篇六

《人类的老师》短小有趣:通过生动的事例,介绍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是: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能让人们从中受到启发,人类只有科学认识大自然的规律,才能科学地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人类只要科学地认识地球上生物一些运行规律,就能有所发明创造。

人类的老师教案篇七

1.指导学生朗诵课文,了解一些关于仿生学的知识,从中受到启发,树立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向。

2.引导学生认识6个生字,理解“雷达、原理、关键”等词语。

了解一些关于仿生学的知识,从中受到启发,树立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向。

一课时。

1.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抽查识字效果。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2.读完课文,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自然界种种生物(板书)齐读最后一句(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了解的?)。

3.学习链接:p111“仿生学”

4.为什么说自然界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细细地体会,填写表格。

5.汇报交流。

人类的老师教案篇八

(1)学生速读课文后,指名回答。(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板书:种种生物。

(2)齐读第七自然段

(3)这句话还告诉了我们什么?

交流:(从“种种生物”知道了自然界中人类的“老师“很多。)

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自然界中人类的“老师”很多吗?

(4)齐读。

(5)第二自然段:“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鱼类一种。”

a.男生齐读。

b.从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

2.为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呢?哪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1)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用笔在书上划出原因。

(1)学生自由读、划。

(2)指名交流。(请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

(3)齐读第一自然段。

3.课文还介绍了哪些“老师”?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3-6自然段,找一找,用笔圈出来。

(1)交流:(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鲸、鸡蛋、袋鼠、贝壳)

(3)谁先来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例子?

第三自然段

a.%???苏庖欢?你知禒?b什么?(飞机设计)

b.人类为什么要想发明飞机?人类是怎样发明飞机的?(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

c.是啊,人类有了梦想,就积极地向自然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最后终于发明了飞机,为科学进步做出了贡献。可见鸟儿就是人类的——(读题)

e.出示蜻蜓图片。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而破碎的方法,避免了机毁人亡的惨祸,可见蜻蜓——(读课题)。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指导读)

所以说苍蝇、蚊子等昆虫是人类的——“老师”。

g.总结。

h.齐读。

第四自然段

b.可见鲸是人类的——“老师”。

c.喜欢这个例子的同学齐读。

第五自然段

a.说说为什么对第五自然段感兴趣?(鸡蛋捏不碎)

b.为什么小小的鸡蛋这么难捏碎呢?

(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单壳的各个部分。)

c.指导朗读书上的原句。(用“之所以……是因为……”造句)

d.从这种“薄壳结构”特点中,建筑师受到了什么启发?

e.下面拿好书,一起把第5自然段读一读,记住人类从蛋壳中获得的启发,进行建筑设计的例子。

4.课文3-5自然段详细介绍了几种人类的“老师”,为什么还要加上第6自然段呢?第6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指名读。

5.除了书上介绍的之外,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交流资料)

6.是啊,自然界的生物让我们受到了启发,并有了很多发明创造,真不愧是人类的好“老师”!再读第7自然段。

1.学了课文,大家有什么感想?

2.我想,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以自然界的生物为师,相信在走近自然的同时,一定会得到更多的启示,产生更多的发明创造。

人类的老师教案篇九

今天上课的时候,老师说我们人类是地球上最聪明的生物,是地球的主宰。我们不是动物。我很奇怪,心想:“人类是地球上最聪明的生物我不否认,但说人类不是动物简直是谬论!人类也是动物,只不过拥有其它动物所不及的聪明才智而已啊!难道就凭着这一点,人类就不肯承认自己是动物了吗?”直到回家,我也还在想这件事。

人类可以残忍地杀害所有的小动物,伤害孕育他们的大自然,他们可以说是聋子,是瞎子,对眼前所看见的荒漠视而不见,对耳边所听到的哀号充耳不闻。人类还真是“主宰”啊!主宰着世上所有生灵的生命长短,打破上帝所定下的生命规律。他们拥有的是野心,妄想夺过太阳系,银河系,甚至整个宇宙的统治权,妄想拥有更多财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类的老师教案篇十

文明的区域性特征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以法律维系社会,反映了人类正义和公平观念的进步;以文学、史学、哲学、艺术表现精神生活的不同领域,反映了人类对社会的理解和思考。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形成了法律体系和社会意识的巨大差异。人类对自然和人生的最初探讨逐渐发展为宗教,它对社会有着深刻而长久的影响。

法律源于原始时代的习惯与禁忌,随着国家的诞生而形成。早期成文法典既有原始法律遗风,更具阶级统治特征。社会经济和社会意识的区别,决定了各文明区域法系特征的差异。审判制度的演变既是人类追求司法公正和公民权利的过程,也是法制文明不断演进的过程。法律制度的逐渐完善是文明传承和相互交往的结果。

(1)了解从习惯到法的历史演变,分析法律产生的条件;了解早期成文法典的内容,分析早期成文法典的特征。

(2)了解中华法系、罗马法系、英国法系的形成和发展;了解不同法系特征,分析经济生活和社会意识与法系特征的关系。

(3)了解审判制度的历史演变,分析审判机构和刑罚的功能;了解不同法系审判制度的差别,辨别近代不同的法院设置。

(1)通过学习法律的产生、不同法系的形成和审判制度的演变,使学生学会从历史角度观察事物,从而掌握历史追溯的方法。

(2)通过对典型法律内容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从材料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3)通过对法系和法院设置的辨别,使学生学会对不同事物的比较。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法律的产生和审判制度的逐渐完善是社会发展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体现了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

(2)法系特征的不同是文明区域性特征的表现,不同背景下的文化要彼此尊重。

(3)法律思想、法律体系的相互影响是文明交往的结果。

(1)法律的产生和早期成文法典的特征。

(2)世界主要法系的特征。

(3)审判制度的完善是法律文明进步的表现。

(1)法律是由习惯演进而来的,又是国家统治的产物,所以早期成文法典带有明显原始遗风和统治工具的特征。法律是社会秩序的保证,它伴随着文明社会的到来而形成,又成为维系社会文明的重要机制,所以法律制度作为制度文明的内容,其形成与发展表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2)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们受经济活动和思想意识的影响,对法律有着不同的理解,从而形成不同特征的法系。不同的法系特征正是文明多样性的表现。

(3)审判机构和刑罚功能的演变既反映了社会的演变,更是社会文明在法治文明上的体现。

人类的老师教案篇十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渎课文,弄懂三个主要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一课时。

一、揭题激趣。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分小组朗读课文在小组内评议,正音,不熟的地方再多读几遍。

3、同学们刚才读得真热闹,谁愿意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指名分节朗读)。

4、课文读到这里,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谁愿意来告诉大家?(指名回答)。

自然界种种生物(板书)。

齐读最后一句(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了解的?)。

三、精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讨论。

2.集体交流。

读懂并讲述清楚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三个方面向生物是如何学习的?

(1)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

(2)科学家研究鸟儿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

(3)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4)建筑师根据“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5)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

(6)人们模仿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

四、奇思妙想。

2看来,大家一定有许多奇思妙想,能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吗?

人类的老师教案篇十二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说说第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4、能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1、能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

2、学习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

3、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学习课文重点段,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

多媒体课件

1、复习词语。

2、同学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呢?(各种生物)

1、出示最后一自然段

(1)我们从这句话中还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指名回答。

(2)(第二自然段)出示:为什么呢?(何止……一种)鼓励。那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自然界中人类的“老师”很多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从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鼓励。

2、为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呢?哪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第一自然段)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用笔在书上划出原因。

(1)学生自由读、划。

(2)指名交流。(用“因为……所以”的句式)

(3)齐读第一自然段。

3、课文还介绍了哪些人类的“老师”?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65938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