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班教案(热门2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06:26:14
文化班教案(热门23篇)
时间:2023-11-30 06:26:14     小编:MJ笔神

教案的编写需要反复修改和完善,保证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编写教案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教案的编写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化班教案篇一

林畲是茶的故乡,产量大,栽培。生产历史悠久,具有下火。明目。降脂等的特点,很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要求,在福建省享有盛名。本次活动旨在让幼儿了解家乡特产的用处,从而激发幼儿爱家乡,爱家乡人民的情感,并为自己是清流人而感到骄傲。自豪。

1、了解茶在生活中的用处,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粗浅的茶文化。

2、知道林畲是茶的故乡,激发幼儿爱家乡,爱家乡人民的情感。

3、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4、感知故事中象声词运用的趣味性。

以圆桌布置成小茶室。各色茶叶,杯子,碟子,水,林畲茶场的图片。

一、教师与幼儿交谈,生活中父母的爱好,许多幼儿表示父母爱喝茶。

二、幼儿分组进行情感感知:

听音乐进入小茶室:“这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

三、体验了解:

1、观看了解各种茶叶:“闻闻桌上各种茶叶的香味,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数一数桌上有几种茶?”

2、教师与幼儿共同小结茶叶的种类,形状。

3、观看林畲茶场的图片,让幼儿知道我们林畲乡是茶的故乡,激发幼儿爱家乡,爱家乡人民的情感。

四、泡茶-闻茶-观茶:

1、教师泡茶,幼儿观察各种茶叶的变化。(颜色。形状)

2、请幼儿品尝茶:“茶的味道怎样?”

3、了解各种茶叶的功用。

4、教师与幼儿共同小结茶叶的功用。

在活动中,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特别高,因为这是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只是个别孩子对这方面的知识欠缺,但是在活动中,他们能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来参与活动,我个人认为,这节课还是成功的。

小百科:茶,植物学名:camellia sinensis (l.) o. ktze.,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无毛。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先端钝或尖锐,基部楔形,上面发亮,下面无毛或初时有柔毛,边缘有锯齿,叶柄无毛。花白色,花柄有时稍长;萼片阔卵形至圆形,无毛,宿存;花瓣阔卵形,基部略连合,背面无毛,有时有短柔毛;子房密生白毛;花柱无毛。蒴果3球形或1-2球形,高1.1-1.5厘米,每球有种子1-2粒。花期10月至翌年2月。

文化班教案篇二

认知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北京的胡同及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

设置情境点拨法多媒体教学。

一课时。

1、导入。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一首诗,它无声地传达着各种思想。走进一座座建筑,你会陡然觉得这空间依然存在着先人们灵魂。(展示几幅古建筑图片)。

今天,我们学习涉及到另一种古老的建筑——胡同的文章——《胡同文化》。

2、解题。

胡同的由来、“文化”的含义、课题的含义。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

胡同——胡同文化——对没落的胡同文化的感情(建筑——文化)。

2、指名朗读第一段,分析第一段的作用。

总说——分说的关系。

3、北京的胡同的特点。

方正。

取名有各种来源。

宽窄和数量。

封闭安土重迁。

渴望独门独院。

各人自扫门前雪。

易满足,物质要求不高。

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5、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表现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茶馆》。

《八月骄阳》。

电梯事件。

6、作者对这种封闭的、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

(欣赏《前门情思大碗茶》,感受对老北京深厚的感情,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

听后三段朗读(展示几幅衰败的胡同和现代化都市的照片)。

作者的态度:怀旧、伤感。

8、文章的语言特色。

1、京味、京腔(胡同味)。

2、平淡、朴素、口语化。

3、典雅。

学完本文后,你怎样评价“胡同文化”?与今天的居住氛围相比,你更喜欢住在哪?试阐述理由。

“过去的总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无可奈何之中,总有新的希望在生长。”同学们,记住心中的那一份思念,去迎接新的明天。

文化班教案篇三

汽车,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词,是一种驰骋世界的工具,是一方历史悠久的文化,更是一类风靡全球的潮流。它来源于人们对于“打破空间、时间限制”的需求。它的出现给人类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提升了时间的价值。汽车作为现代交通工具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对于汽车的认识,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常识。

一、中国的车文化的变迁与汽车文化的发展。

虽然汽车起源于欧洲,但在中国古代车文化就已经产生并发展壮大,中国古代的车文化对于现代的汽车文化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历史变迁中,车的变迁,可谓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都具有时代个性,代表着一种文化背景和品位。车的发展由简到繁、由人畜力到机械、由慢到快的沧桑巨变,在我国就有几千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英雄好汉驰骋沙场英勇杀敌骑的是马;后来应皇上出游或战争的需要,人们发明马、牛、驴拉的.两轮车,从兵马桶的出土和许多古迹壁画上也恰恰反映了这点。到了汉代,四川民间出现了“鸡公车”是用硬木制造而成,在独轮两侧安设车架,用于载人或者载物,长大约4村,由一人掌握两个车把推动前进,也可以前拉后推,车子看着小巧,却可以载重几百斤。“鸡公车”因为是独轮着地,不管平原还是山地小道都可以畅行无阻,这是一种胜过人力担挑和畜力驮载的既经济又实用的交通运输工具,更是人类交通史上一项重要发明。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在《三国演义》中提到“司马懿占北原谓桥,诸葛亮造木牛流马。”这一项发明比“鸡公车”进了一大步,可以爬坡上坎。到了宋代,“鸡公车又进行了一次改革,一人掌握变成两旁扶推,前面用驴拉,这就称为“串车”。到了明代,在“串车”的基础上加上拱形的席作顶,用来拉客,被称为“双缱独轮车”。到了清代,在明代的基础上增加了风帆,巧妙地利用了风力。在战争时期,将粮草运往前线,起到巨大的作用。到了20世纪初,城市里出现了双轮的人力黄包车,可以说翻开了城市客运的新篇章,通行便捷,至今仍然是城市客运的一道亮丽的风景,颇受旅游者青睐。

作为新时代的人类,相信没有人会拒绝时代的产物。在中国,汽车产业的兴起更是带动了成千上万个子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我国汽车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929年5月我国第一辆汽车在沈阳问世,由张学良掌管的辽宁迫击炮厂制造而成,命名为民生牌75型汽车,这一次试验成功开辟了中国自制汽车的先河,为我国现代汽车行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自1953年7月第一汽车制造厂动工兴建,1956年7月投产,1957年7月13日我国生产出了第一辆载货用的汽车,被称为解放牌汽车。1958年5月,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自行研制设计生产了第一辆红旗牌轿车,被誉为“东方神韵”。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我认为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53中国汽车行业的诞生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国第一次正式建造汽车的这一阶段初步奠定了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第二个阶段,1978年到20世纪末。在这一阶段中国汽车工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从载重汽车到轿车等各类汽车都有了全面发展。而这一阶段也被称为是我国汽车工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转型期。第三个阶段,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汽车工业在中国加入wto,全面融入世界的汽车工业体。

汽车作为工业文明之境,深刻的反映了社会的变迁。16由荷兰工程师史文发明制造,顺风时速可达30km的世界上最早的“风力大车”。1769年法国陆军技术军官居诺花了6年时间制成,时速为4km世界上最早的一辆蒸汽汽车。1860年卡尔-本茨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汽油汽车。

回顾欧洲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赛车的“竞赛”意识是深植在他们的文化中。欧洲作为汽车产生的先驱者,其政治文化多起源于古希腊,在政治方面“竞争”成为整个欧洲政治体制主流;在民俗方面,赛马等竞技体育竞赛转化为风靡全球的赛车运动,并成为了欧洲汽车文化的核心。因此我们发现其汽车工业的发展与赛车是不可分割的。因为赛场是检测一辆车的性能、品质和安全性极好的场所,这是现代意义上的汽车。

汽车的出现对于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无论世界各国的汽车形态、功能有什么差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汽车的速度、性能等也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节奏也不断发生改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汽车从诞生到融入社会机体,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的各个方面,凝聚并丰富着人类文化,推进着人类文明进程。汽车文化遍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体现。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的不断追求,汽车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会不断延伸,将越来越深入地改变世界,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

当然无论什么东西,什么事情,它总是有利有弊的,汽车也是一样。人类在享受汽车文明的同时,也承受着汽车社会所带来的能源、环境和安全等负面影响。汽车排放的汽车尾气无时无刻不再污染着我们呼吸的空气,汽车的噪音在一定程度上也危害了我们的身体健康,汽车行驶中发生的交通事故也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和财产。

我认为只有建立健康和谐的汽车文化,人类才能更好地享受汽车文明,才能更快实现人车和平共处,达到“人车合一”的理想境界。我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汽车文化的逐步完善,中国的汽车强国之路将势不可挡,我们也终将走进真正的汽车时代!

文化班教案篇四

1、给你的车找个温馨的家吧!

2、海峡百车,服务万家。

3、汽车市场全涵盖,综合经营一条龙!

4、以车会友,边赏边购。

6、为商家服务,为顾客服务,为汽车服务。

7、海峡车友,君子好逑!

8、海峡汽车文化广场,用品质呵护你的生活。

9、“脉动”海峡,“飘移”天下!

10、海纳百川,车载千年;文化盛宴,汇聚广场!

11、车载海峡,优质周到,快驿人生!

12、汽车的海洋——海峡汽车文化广场。

13、车的世界,车的`港湾——海峡汽车文化广场。

14、无须东奔西走,这里应有尽有——海峡汽车。

15、出来车往,海峡为家。

16、汽车的世界,也有语言。

17、海峡汽车广场,榕万款新旧之车!

19、车友世界,海峡当先——海峡汽车文化广场。

20、彰显品牌魅力,大气时尚魅力。

21、骏驰天下汇,伯乐尽纷呈!

22、畅舒海峡情怀,服务汽车时代。

23、汽车的世界,智者的选择。

24、海峡汽车聚精品,文化广场迎佳宾。

25、爱车之道,海峡有道。

27、服务天下车友,传播海峡文化。

28、来海峡,汽车服务无暇!

29、跨越海峡九州华夏是一家,驰骋千里汽车文化展中华!

30、知驾驭者赢天下——海峡汽车文化广场。

31、汽车城堡的金牌管家!

32、海峡汽车,车的海洋;文化广场,车友天堂!

33、一车一世界,相聚乐海峡。

34、情系海峡两岸,打造汽车圣堂。

35、这里只为汽车提供服务——海峡汽车文化广场。

36、海纳百川,车汇广场;海峡广场,一站车服。

37、知行天下,安享一生。

38、车行天下,海峡为家。

39、天下车汇,驭领东南。

40、一品车生活,相约天下人。

41、万车云集,海峡商机。

42、休闲生活,车行天下。

43、情融汽车海洋,心享服务优畅。

44、倡导新主张,引领新生活。

45、海峡汽车文化广场,与君携手驰骋天下。

47、汽车四驱并驾,海峡一统天下。

48、海峡广场,车载辉煌。

49、海峡——让世界不在遥远!

51、车领生活,乐赢未来。

53、汽车到海峡,服务锦上花。

54、更给力,更动力——海峡汽车文化广场。

文化班教案篇五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北京的胡同及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2.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

理解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

1.教法:点拨法

2.学法:朗读法、讨论法

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谈自己对于北京的印象(庄严,古老,现代)

2.学生发言,谈谈对与北京的印象

3.用多媒体观看几张有关北京的图片

4.自己.总结:北京不仅是帝王之都,也不仅是现代化大都市。在北京城里有着许许多多的胡同,它们一样也是北京文化发展和历史变迁的见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北京胡同的文章。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呈现)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他当过教师、编辑。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而且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整体感知,明确学习内容

1.提问:你们觉得胡同是什么样的?

接着用多媒体观看几张胡同的图片。

2.提问:什么是文化呢?

利用多媒体.总结明确: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3.提问:什么是胡同文化呢?请同学翻看文章找出有关语句。

然后用多媒体呈现有关语句:

(学生分组讨论),谈谈比如“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的看法,以及北京人“安分守己”的优缺点,有意识得培养学生辨证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四、理清思路,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

1.齐读14段,谈谈北京的胡同有哪些特点。

方法: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

(在学生读课文的同时自己板书:布局,名字,数目,环境)

(让学生走上来在黑板上填写有关特点的字词)

文化班教案篇六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古希腊著名的《荷马史诗》、悲剧《俄底浦斯王》;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杰出的科学家阿基米德;著名建筑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2.能力培养:通过本课学习,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鉴赏世界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的能力;指导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和生活见闻,领略古代科技、文学、戏剧与建筑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古代科技、文学、戏剧与建筑的兴趣,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去欣赏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以及探究科学真理的精神,进一步树立为发展祖国的科技事业、繁荣祖国的文学艺术做出积极贡献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荷马史诗》、《天方夜谭》、阿基米德及主要贡献、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教学难点:世界古代东西方建筑的主要特点。

【导入新课】。

本课的主题还是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记录着古代人类生活的两种文字和三大宗教,这一课我们要了解的是杰出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及其重大发现、色彩斑斓的文学与戏剧、风格独特的著名建筑。”

一、文学与戏剧。

许多古希腊神话中,《荷马史诗》非常突出,它是欧洲最重要的长篇文学作品,全篇有27000行诗句。为什么要叫荷马史诗?相传这史诗是一位瞎了眼睛的诗人荷马创作的。实际上是经过几百年口头相传到盲诗人荷马,最后整理定型。是神话,为什么叫史诗?因为《荷马史诗》虽然叙述很多神话,但内容有反映公元前11世纪—9世纪希腊氏族公社末期的历史传说。即使神话,其间也有被奉为神的英雄的故事。也就是说古希腊神话,随着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神话中传说的成分大大增加了。它是后世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希腊社会重要的文字材料。《荷马史诗》的具体内容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长篇叙事诗。描写的都是迈锡尼文明末期希腊人远征特洛伊城(在今土耳其西北查纳卡累省)的故事。《伊利亚特》意思是“伊利昂”的'故事,伊利昂是古希腊人对特洛伊的称呼。这篇史诗描写了希腊人攻打特洛伊城第十个年头的情景。《奥德赛》意思是奥德赛的故事。描写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足智多谋的希腊英雄、伊大卡(在爱奥尼亚群岛)国王奥德赛回乡途中,历险十年,最后和忠贞的妻于团聚的故事。《荷马史诗》是一部不朽文学名作,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

古代希腊是欧洲戏剧的故乡,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悲剧和喜剧作家,《俄底浦斯王》就是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品之一。学生只要识记索福克勒斯及代表作品就可以了。

《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不少学生可能读过其中的篇目。名篇《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请学生讲一讲这两个名篇所叙述的故事。《天方夜谭》生动描绘了阿拉伯帝国丰富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显示了阿拉伯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是阿拉伯人民留给世界人民的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至今还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二、杰出的科学家。

古代希腊人最爱好思考和探索,科技上有着巨大的成就,阿基米德就是众多科学家中最杰出的代表,被后世的科学家们誉为“科学之神”。特别是他一生献身科学,忠于祖国,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扬。“导入框”介绍的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的生动有趣的过程。科学需要探索,探索离不开思考,善于思考是阿基米德成为一位杰出科学家的优秀品质,这种优秀品质是当代中学生应当学习、继承和发扬的。阿基米德的重大发现是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或多或少会对反映这两个定律的物理现象有所了解和感知,做必要的讲解。教材小字介绍了阿基米德遇难的事件和古代希腊另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亚历士多德,可由学生自己阅读。

三、著名建筑。

东方著名建筑麦加大清真寺和西方著名建筑巴黎圣母院。设问:“这两个著名建筑的最突出特点和重要的相同点是什么呢?”,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和观察进行比较归纳,相互间可以展开探讨和交流。巴黎圣母院最突出的特点为“高而尖”,麦加大清真寺最突出的特点是“大而高”,而它们重要的相同点则都是宗教圣地。建筑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建筑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及其观念的变迁。

文化班教案篇七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作者的行文脉络。

2、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2、品味北京胡同的文化韵味,对胡同文化有自己的看法。

三、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2、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

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品味胡同的文化韵味,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

课时计划

1课时

预习提纲:

1、通读全文,利用词典排除字词障碍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行文脉络,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3、了解各自然段大意,分段。

教学过程:

一、生字词

胡同?约鸡蛋?镊?庠?噌?檩?摞?虾蟆?国子监?熬白菜

二、胡同

1、是北京的一种古老的城市小巷(图片)

2、北京胡同的特点

布局:方正

名字:奇(记数、物件、人名、行业、形状)

大小和数量:宽、小、多

交通:作用大

环境:静

三、胡同文化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北京胡同独特的特点造就了北京特有的文化――胡同文化。

1、什么是胡同文化?

?“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2、胡同文化有什么特点?

封闭:安土重迁,不愿搬家;独门独院,过往不多;易于满足,要求不高;爱瞧热闹,不管闲事;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精义“忍”

这是由北京特殊的历史、政治环境造成的。因为北京是几代封建王朝的首都,北京人所受的封建专制统治更为严酷,他们的封建思想自然更为浓重。另外,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使得这种文化特点更加突出。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由此可见,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形成都有其复杂的、特殊的背景,要深入其实质,就应联系历史、政治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进行发掘。

4、作者对这种封闭的、以“忍”为精义的文化持什么态度?

关于“忍”我们再来看一段作者在他的文集里面的观点:

“中国人有一种哲学,叫做“忍”,我小时侯听过“百忍堂”张家的故事,就非常讨厌。现在一些名胜估计拍卖碑帖的文物商店卖的书法拓本最多的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二是一个大字“忍”。这是一种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学。”

――《汪曾祺全集六》

态度:厌恶和嘲讽

四、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命运

1、胡同的命运

?衰败、没落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补充:胡同的命运――

城市里,文物的保护和城区发展建设在国内外向来都是一个尖锐的矛盾,在中国,拆与保的对抗中,往往是拆占了上风。

20xx年10月,《北京晚报》刊载消息说,1949年北京有大小胡同7000来条,到20世纪80年代只?下约3900条,近一两年来,随着北京旧城区改造速度的加快,北京产的胡同正在以每年600条的速度消失。

2、作者对胡同文化包含了什么样的感情?

(一)对胡同文化:

(1)推崇与喜爱: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

作者一生对传统文化都怀有深厚的感情,毕竟生活了多年,对胡同、四合院都有深厚感情,受过胡同文化许多熏染,作者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观许多都和胡同文化水乳交融,比如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等,都符合作者清新淡泊的性格。

(2)反思与讽刺:胡同文化的封闭

对学生运动的态度

“忍”的消极意义

胡同文化,并不是局限于住在胡同内四合院里的人,北京这些年发展很快,很多胡同、四合院消失了,许多人搬进高楼大厦、甚至拥有私家别墅,但胡同文化的传承仍表现在他们身上。第三个例子中作者要伸张正义,而同楼两个老北京却说“忍着吧”,胡同文化的根心植根在这些人心中。胡同是没落了,失去根源的胡同文化也将没落,不过文化的没落不等于物质的消失,在迈向现代文明的旅程中,既要创新又要继承,胡同文化的内涵,哪些该继承,哪些该扬弃,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面对“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胡同,作者怀旧与不舍涌上心头,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所以最后作者说“再见吧,胡同”,一声长叹,这叹息中有着几分清醒、几分伤感与几分无奈。

胡同文化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北京人或者说是我们中国人保守封闭的思想意识。胡同的衰落导致胡同文化的没落,高楼大厦代替了红墙碧瓦,一种新的文化、新的意识正在兴起,新北京正在崛起,北京在前进,中国也在前进!所以我们很高兴地和胡同再见吧。

五、语言风格

1、京味、京腔

2、平淡、朴素、口语化

3、“书卷气”

品味下列语句的丰富内涵。

(1)虾米皮熬白菜,嘿!

一个“嘿”字,充分表现了北京市民吃了虾米皮熬白菜之后的那种极其满足的表情,证明了作者“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看法。

(2)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对别人无可奈何,只能自我安慰,充分表现了北京人的那种忍耐性格。最后“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有着局外人的佩服和调侃。

(3)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四个四字短语一气呵出,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感伤,其语言显示出雅致的一面。

胡同,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历史的遗迹和见证人,会有一部分具有文化价值的四合院保留下来,其余的部分将会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它必将继续保留,因为文化是沉淀在人们的心里的。

[课后作业]

课外阅读《汪曾祺散文选集》。

文化班教案篇八

进入90年代以来,全球企业间兼并重组的消息不断传来,一个个巨型跨国公司的康采恩不断涌现,以下是“德国汽车文化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德国是这一浪潮中的“弄潮儿”,制造业、电讯业、银行业,可以说,凡有重大兼并事件,几乎都可见德国的身影。在德国经济发展战略中,汽车工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显然是由其在德国整个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全球范围内汽车工业的竞争特点决定的。

一、德国汽车工业的现状:

德国是个工业化程度极高的国家。长期以来,汽车工业一直是德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德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据统计,德国拥有各种汽车生产企业(整车和零部件)888家,销售额为3978亿马克,就业人数75.5万人。占到全部加工业销售额的17.6%,创造价值的14.6%,就业人数的12.4%。19,全球范围来看,德国本土企业及在国外的合资企业共生产各种品牌的汽车569万辆,其中小轿车531万辆,商用车38万辆。德国汽车总产量占世界汽车产量的10.2%,占全欧洲两种车型总产量的31%和16%。占欧洲汽车业产值和销售额的40%,创造价值的45%,就业人数的42%。

二、德国汽车工业在国内的地位:

1、它是德国最大的`雇主。

目前约有76万人就业于汽车行业,占加工业就业总人数的12%。如果考虑到汽车行业对产业链的带动作用,由此带动的下游行业,例如,与汽车使用有关的汽车销售、管理、维修、加油等,以及与汽车服务有关的银行、保险、行政管理等行业,每7个工作位置中就有一个与汽车行业有关。按这样的口径计算,76万直接参与汽车产品生产的就业者就只是一小部分,目前大约有近500万人就业于与此相关的各种岗位上。

2、它是德国税收的主要来源。

汽车在生产、销售及使用中创造的毛价值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5。年国家从汽车工业获得亿马克的税收,相当于当年国家税收总额的1/4。另一方面,消费者在使用汽车时还有一些特殊的支出,例如,石油税、增值税、车辆税以及1995年起实行的载重车道路使用费等,仅这些当年就为国库增加了大约800亿马克的收入。

3、它是设备投资的主体力量。

95-99五年中,德国汽车工业的国内投资累计约700亿马克,占全国工业设备总投资的1/5,其中,为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现代化水平的投资占80%,为生产的合理化和替代品的投资占20%。随着国际竞争压力的加剧,出于国际化战略和减轻成本压力的考虑,各厂商更加注重国外直接投资。1999年比全部设备投资增加9.4%,其中海外投资达90亿马克,主要仍在欧盟和美国。

4、汽车行业的研发力量名列前茅。

汽车行业属于高技术含量的行业。1999年该行业研发支出为223.65亿马克。90年代初,该行业的研发投入仅占德国全国研发投入的17%,99年已占到28%。超过电子数据处理行业和化工行业,成为全国之最。全德各行业的专职研发人员约有30万人,其中汽车行业占到21%,约为6万多人。

三、德国汽车工业的国际地位:

1、从企业规模来看。

经过90年代以来的调整壮大,目前德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之一。按照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统计,1999年全球共生产汽车5556.4万辆,其中,德国占到10.2%,568.7万辆,日本占17.8%,为989.5万辆,美国占23.4%,为1302.1万辆。在生产总量上,位于全球第三位。在全球以生产量排名的十大整车厂商中,德国有两家榜上有名。大众公司以占世界总产量的9%位于第四位,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以8%的份额位居第六位。

2、从市场占有情况来看。

1)、欧洲市场:德国向欧洲市场出口小轿车327万辆,商用车24.2万辆,出口额1900亿马克,进口额910亿马克,贸易顺差1000亿马克。几乎占欧盟市场的半壁江山。按国别比较,在销售额、产值、毛价值及就业人数等指标中,德国分别占欧盟总数的40.8%、40.5%、45.2%和41.8%。

2)、美国市场:美国虽然拥有占据世界汽车行业头把交椅的通用和福特两大汽车公司,但德国向其出口仍占有相当比例,年出口额260亿马克,进口额40亿马克,贸易顺差220亿马克。

3)、日本市场:1998年出口额约60亿马克,数量不大,但日本却是德国非常重要的贸易伙伴。德国汽车工业每年要从世界各地进口约90亿马克的特殊材料和零部件,其中1/10来自日本。

四、德国汽车工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未来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取决于全球汽车工业的走向。决定未来汽车工业走向的主要外部推动力量是:

1、市场的发展。

北美和西欧市场需求量将趋于下降。两个地区的市场占有率,1998年轿车为38%、32%,商用车为17%、27%,预计变化为32%、27%和13%、20%。亚洲将成为新的增长点,两种车同期的比例变化为:轿车由18%增加到23%,商用车由43%增加到55%(戴姆勒-克莱斯勒分析报告)。未来汽车工业争夺市场的主战场将在亚洲。

2、客户的要求。

客户的消费理念更趋成熟,对个性的要求日益提高,这就对产品的创新思维、上市时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品牌的维护和发展以及多品牌经营对引导消费也至关重要。

3、技术的进步。

就汽车行业来说,未来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替代燃料的电子部件方面。就燃料而言,未来的走向是:燃料电池技术-混合燃料车辆-其它替代燃料-无硫汽油和柴油-沼气、氢气(长期)。就电子部件而言,主要作用体现在:安全导向、舒适导向、通讯、降低燃料消耗的发动机管理及远程导向。因此,德国汽车工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以归结为:

1)、独立整车生产厂减少,竞争进一步加剧合并。1960年全球规模较大的独立整车生产厂大约有50家,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截止99年,作为集中的结果,全球只幸存13家完全独立的汽车康采恩。未来这种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继续。幸存的几个巨型厂商利用旗下品牌在全球竞争中定位。

2)、结构调整将带来汽车行业的全方位竞争。目前全球汽车行业的结构划分是:大众化份额部分,大约年产2640万辆;专用(多用)车部分,年产约1080万辆;豪华品牌车,年产380万辆。经过几十年的相互融合渗透,全球几大品牌厂商几乎在这三大领域都有建树,只是比例多少不同而已。未来的结构调整将体现在:大众化车份额将挤占高档车份额,同时也挤占专用车份额;高档车份额也在考虑适当涉足大众车领域外,更注重进入专用车领域。也可以说,未来的竞争将集中在专用车领域。

3)、节能、环保和应用电子商务将是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随着世界各国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对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和噪音标准会提出更高要求。同时,电子商务已渗透到从研发、采购、生产、市场销售以及财务控制等领域,从厂商对厂商客户,汽车工业与电子商务越来越密不可分。在上述各方面,德国汽车工业可预见的未来仍具有明显优势。而且,他们也已为此作好了充分准备,并已经采取了行动。

文化班教案篇九

3、理解作者对北京胡同的感情,培养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理智取舍。

了解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理解作者对北京胡同的感情,培养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理智取舍。

读书指导法+圈点批注,即指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提取关键信息,然后直接在书上圈点批注。

多媒体资料

1课时

一、导入

1、先请同学们听三首歌:《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胡同文化之北京的胡同》。(播放幻灯片)

2、语言述说:

提起北京,我们都会肃然起敬,她是我们国家的首都,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们会想到天安门广场,会想到金碧辉煌的故宫,想到雄伟的万里长城,更会想到2008年的奥运会。可你曾想到过北京的胡同吗?方正的北京胡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北京市民,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胡同文化,或者叫北京市民文化。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她将经受怎样的历史沧桑?现在,让我们通过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一文来打开北京胡同的“视频”吧!

二、题解与作者

1、何谓“胡同”?(学生读读课后方框内容)

2、何谓“文化”?(学生查词典)

3、汪曾祺知多少?

(幻灯片):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卓记事》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听录音朗读,播放胡同图片。

四、研读课文:了解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理解作者对北京胡同的感情,培养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理智取舍。

(一)、采用读书指导法和圈点批注法,解决下列问题。

1、第1―4段是第一部分,写北京胡同的特点。请提取关键信息,依次概括北京胡同的四个特点。

――明确:

1、形状――正(1段)

2、名字――俗(2段)

3、数量――多(3段)

4、环境――静(4段)

2、第5―12段是第二部分,写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请提取关键信息,依次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四个特征。

――明确:

1、封闭文化――居住“安土重迁”;交际“独门独院”(6、7段)

2、知足文化――“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8段)

3、闲适文化――“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9段)

4、隐忍文化――“安分守己,逆来顺受”(10、11、12段)

――明确:复杂纷繁

1、佩服与调侃,有反思:“睡不着眯着”这话太精彩了!……真有你的!

2、伤感与无奈,有眷恋: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3、理解与超脱,有豁达:再见吧,胡同。

(二)、教师归纳板书:

胡同文化

胡同的特点形状――正

名字――俗

数量――多

环境――静

胡同文化的特征封闭文化――居住“安土重迁”;交际“独门独院”

知足文化――“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闲适文化――“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

隐忍文化――“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胡同的没落佩服与调侃,有反思;

伤感与无奈,有眷恋;

理解与超脱,有豁达。

五、理解语言特色

(一)、完成课后“练习二”

1.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所以有虾米皮熬白菜,他们已经很满足了,感叹词“嘿!”表现了他们心满意足的良好感觉。

2.北京人“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就是对他们这样能“忍”的`文化根性的最好注解。“北京人,真有你的!”表现了作者对北京人这样的个性的调侃,既有佩服也有嘲讽的意味。

3.化古人意境,描写胡同衰败颓唐的景象,满怀怀旧、感伤、无可奈何之情。

(二)、归纳语言特色:

语文别致,既平白、朴实、口语化强,又典雅杂糅,富有表现力。

六、拓展,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价值作出正确的判断

思考:“商经济大潮对胡同文化的冲击”是这一文化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你如何看

待商品经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七、总结

八、作业

《绿色通道》中的练习。

文化班教案篇十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回答后,明确旅游看的是当地的文化,出示幻灯片:

1、江南水乡图片

2、张家界山的图片

明确:不同的风景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代表的文化不是同一内型)再出示两张同样是亭子的照片(一张是苏州园林的照片,一张是颐和园里的照片)

明确:两座亭子给人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皇家园林中亭子给人的感觉是“雄”,而苏州园林给人的感觉是“秀”。将内容引进课文:

北京,大家并不陌生,请说说北京有代表性的建筑(学生大多都会说天坛、地坛、故宫、天安门、长城),今天我们就随着文化老人汪曾祺一同走进北京,走进北京胡同,感受胡同文化。

打出课件主页,显示课文标题,作者等。本文是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序,介绍有关序的知识。(这部分请学生朗读)

序是一种文体,是附加于著作或书画等并与它们有一定关联的评述性的文字。序,在古代分为书序和赠序(写出来送人的文章),多放在书后,后来一般放在书前,所以也叫前言,在专业著作里还叫导言;而把放在书后的叫做“跋”,或叫“后序”或“后记”。序和跋的体例大致相同,因而合成序跋文。

序跋文既可以由作者自己写,也可以请别人写。这种文体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介绍式、评价式、阐发式和随感式等几种。

本文的标题为《胡同文化》,我们刚才也说了那么长时间的文化,那什么是文化呢?(接着介绍有关文化的概念、分类)

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他可以分为:

(1)精神型的。容易理解,我们平时所接触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精神文化产品就是。(2)物质型的。主要指凝聚着人类文化的物质产品,。(3)心理型的。比如,吃文化、酒文化就较为复杂,主要指人们通过某物某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定式。

我们首先来看看胡同文化它属于哪一种文化:齐读课文第五段,思考什么是胡同文化?请学生回答。

胡同文化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因此,他就应该是一种心理型的文化。

那么它的内涵是什么,指导学生找出概括胡同文化的特点的词语——封闭。

这种封闭性的表现是什么(老师示范朗读第6段,指导学生概括其内容,其余部分由学生自己默读概括)板书如下:

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爱瞧热闹,不管闲事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对北京的市民文化有如此深刻地理解了,我们还是来看看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他长期生活在北京的胡同里,有机会经常接触北京的普通市民,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表现出来的文化心态。他多年从事民间文艺工作。在他笔下,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极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乡村风俗小说。他自称是一个中国式的柔情的人道主义者。

正因如此,在作者笔下的散文都具有一种浓浓的“京味”,在本文当中,在描摹北京人易于满足时有一段对话(“有窝头……嘿”),以及《八月骄阳》中的对话,就极其富有京味,首先让学生酝酿,再由他们推荐代表朗读,最后听有关音频朗读。

多媒体展示胡同的图片,引导学生从直观视觉去印证胡同的特点,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图片看出北京胡同的另一特点,那就是破旧,作为长期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面对着胡同的衰败,作者心中有何感想?听课文最后部分的朗读,说说作者所流露出的感情。

存在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北京胡同,将要离我们而去了。告别之际,作者的情感相当复杂:有对胡同往日辉煌的怀念,有对胡同衰败的无可奈何,有对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伤感,有对冲击胡同文化的商品经济大潮不可抗拒之势的赞叹,有对胡同及胡同文化将归入虾蟆陵、乌衣巷之列的怅惘低徊……但是总的来说,作者显得还是比较洒脱的,正如他在《日子就这么过来了》中所说的“过去的总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无可奈何中,便有新的希望在增长”

我们也要说,再见吧,胡同文化!

课后作业(研究性学习内容)

读下面一段文字,请你概括苏州吴文化的特点,并谈谈你对吴文化的看法。

苏州缺少金陵王气。这里没有森然殿阙,只有园林。这里摆不开战场,徒造了几座城门。这里的曲巷通不过堂皇的官轿,这里的民风不崇拜肃杀的禁令。这里的流水太清,这里的桃花太艳,这里的弹唱有点撩人。这里的小食太甜,这里的女人太俏,这里的茶馆太多,这里的书肆太密,这里的书法过于流丽,这里的绘画不够苍凉遒劲,这里的诗歌缺少易水壮士低哑的喉音。

——余秋雨《文化苦旅·白发苏州》

文化班教案篇十一

汽车作为现代文明的`产物,已成为人类文化及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将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而更加的丰富.首先对企业文化进行概述,然后就汽车文化的特性、表现形式进行详细的探讨,最后,对如何创建和谐的汽车文化进行展望.

作者:翁维雅作者单位: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苏州,215104刊名:硅谷英文刊名:siliconvalley年,卷(期):“”(12)分类号:g24关键词:和谐社会汽车文化

文化班教案篇十二

摘要:随着汽车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汽车文化知识的需求日益增长。首先分析了汽车文化进高校的必要性,汽车文化进高校是推进汽车文化普及,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提升社会汽车文化素养的有力举措。进一步阐述了汽车文化进高校的方式,有利于加强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汽车文化宣传的队伍建设和理论研究。

关键词:高等学校;素质教育;汽车文化;价值分析。

0引言。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现代汽车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国的汽车产量和保有量相比过去都大大提高。据公安部交管局发布的权威数字,截至2012年7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33亿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达到1.14亿辆。同时,截至2012年底,全国机动车驾驶人数量达到2.47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1.86亿人。[1]我国已进入车轮滚滚汽车时代。汽车不是单纯的机械,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如欧美日等汽车工业发达且文化积淀厚实的地区和国家,经过汽车文化长期的熏陶,人们有着较高的安全环保意识,在我国,汽车的迅速普及使关心汽车的群体越来越广泛,人们对汽车文化知识的需求日益增长,开展汽车文化推广教育,有利于国民正确地、全面地认识汽车与汽车产业政策,有利于培养遵纪守法、节能环保、安全文明,顺应社会发展,符合时代要求的一代新人。

1.1汽车文化进高校是普及汽车文化的有效手段。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能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国家还提出,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汽车作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汽车文化对社会文化发展起到支撑和引领作用。

教师和学生是构成高校校园的主要人群,他们具备较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与较强的理解能力,随着汽车进入普通家庭,他们中很多人希望了解汽车,对汽车文化有浓厚的兴趣。近几年的汽车热使高校教师拥有私家车已是普遍现象。而作为思想活跃,积极进取,生活现代时尚的在校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社会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带动未来汽车消费的潜在动力,也将是促进汽车健康和谐发展的主力军,更应该深刻了解汽车文化的相关内容。高校师生来自全国各个地区,各种家庭,在高校师生中普及汽车文化知识能有效、正确地影响到其他社会群体,在某种程度上有益于更便捷地将汽车文化知识在国民中推而广之。因此在高校开展汽车文化教育,是普及汽车文化的有效手段。

1.2汽车文化进高校是引导广大学生掌握汽车基础知识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用人单位对实用型人才需要的转变,迫切需要高校增加对大学生关于汽车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涉足汽车的设计、制造、销售、使用和维修。许多大学生将汽车驾驶证和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视为求职必备的三件宝。学考驾照、品评车型、参观车展……成为了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一部分。这都说明了人们对汽车文化知识的需求日益增长。汽车文化不仅仅是香车美女,汽车文化还有更深的内涵。为弘扬汽车文化,推动校园及社会汽车文化的发展,普及大学生汽车基本常识,引导大学生对汽车文化形成正确认识。为此许多高校纷纷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汽车文化》公选课,将汽车文化知识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

1.3汽车文化进高校是提升社会汽车文化素养的有力举措汽车文化是伴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而形成的,它包括五个方面:生产文化、销售文化、管理文化、消费文化和延伸文化。而消费文化是靠司机、靠广大的消费者来建立的。高水平的消费文化是伴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而提高的。[2]汽车已走进了平常百姓家,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汽车使用的日渐普及,许多高速飙车、乱闯红灯、抢道、频繁变线、私自改装、低俗等糟粕“汽车文化”也越来越多,因此很有必要弘扬汽车文明和道路交通文明,倡导节俭、环保型的汽车消费理念和汽车生活方式。社会文明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大学是社会文明的灯塔,而大学生是社会文明的传承和拓荒者。将汽车文化进高校,促进汽车消费文化的发展。引导校园师生正确认识汽车,提高汽车消费自我约束,从而提高觉悟、提高素质。以此带动全社会汽车文化素养的提高。

在高校开展汽车文化普及教育,首先应积极引导师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汽车的兴趣,再利用学校的各种现有资源进行汽车文化教育。发挥汽车文化对社会大文明的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

2.1加强汽车文化课程建设,满足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汽车人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汽车文化推广首先应抓好课堂教学,一是汽车专业课程教学,在专业课程中渗透汽车文化人文素质教育。二是抓好面向全校大学生的《汽车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建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紧紧围绕汽车文化时代特征,既要体现汽车相关基本知识,又要反映汽车文化紧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和趋势,还要紧跟社会发展需求。除了汽车基本知识,汽车发展史、汽车新技术的学习,更要引导学生对汽车带来社会问题的思考。如近期议论比较多的雾霾天气、《新交通法规》、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关注等都可以作为教学材料引入课堂。总之在课堂教学上应紧紧围绕汽车知识普及、汽车品质学习、汽车文明安全和和谐发展展开,优化课程体系。以培养懂汽车基本知识,又有较高的安全环保意识,遵纪守法、安全文明、符合时代要求的一代新人为目的。

2.2弘扬汽车校园文化主旋律,打造高品位育人环境。

紧紧抓住校园文化的大环境,树立氛围浓郁的汽车校园文化。可依托学校团委、学生会成立社团,组织成立“汽车爱好者协会”、“汽车驾驶员协会”,通过协会开展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汽车专题讲座、校园汽车文化节、汽车知识竞赛、有关汽车的辩论赛等。以吸引全校师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求知欲。充分挖掘汽车文化资源,将汽车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打造高品位育人环境。

2.3重视汽车文化课程教育培训,加强汽车校园文化队伍建设汽车文化进高校,课堂教学与引导是主阵地,因重视汽车文化课程体系建设,加强汽车校园文化队伍建设。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要有高深的学科造诣,高尚的人文精神,同时又要与时俱进,不断从人类文化的宝库中吸取营养,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应重视汽车文化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带出一批有一定领导力和组织力的学生队伍,让他们开展汽车文化宣传工作。从而将课堂教育延伸到校园文化平台和社会实践平台。

2.4加强汽车文化进高校的理论研究汽车文化进高校是现代汽车社会发展的一种需求。而对发展一百多年的汽车来说,它有着丰富的内涵,有专业技术层面的,有文化素质层面的。开展汽车文化素质教育体系构建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需要专人对汽车文化这一内容进行多方面研究。如教学理念的确认,文化特色的挖掘,知识体系构建,实施效果的评价体系建立等方面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2012年7月份全国汽车保有量过亿辆.

[2]申崇明.汽车文化需要积淀.时代汽车,2010.01.

[3]帅石金.汽车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蒋德喜.论汽车文化人才的培养[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2).

文化班教案篇十三

学习目标:

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及胡同文化的内涵。

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训练学生抓关键词概括要点的能力,

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1、 对文章深层思想的理解,概括整体内容要点。

2、 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

品味语言及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传统文化的感情

1课时

设计1在座的很多同学可能都去过很多地方旅游,有没有去过北京的同学?(若有可以请他讲一下在北京都参观了哪些景点,然后引出胡同)

设计2:如果准备去北京旅游,大家会打算去看什么呢?

(可能出现的说法:万里长城!天安门!故宫!圆明园!颐和园等)

这些都是大家很熟悉的景物,故宫!圆明园!颐和园这些地方,以前都是那些皇宫贵族居住和游玩的地方,普通的老百姓大都住在什么地方?(大大小小的胡同里面)

放音乐及画面或电影(或投影歌词)

那我们就来看看北京的胡同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什么特点?胡同里的文化又有什么特点?(投影《胡同文化》)

一提到“文化”,也许有的同学就觉得深奥很难把握。其实文化可以体现的很具体,可以在很小很细微的方面表现出来。比如,喝茶是种文化,饮酒是种文化,穿着是种文化,同样,老北京的胡同里也存在着文化。

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汪曾祺(多媒体出现作者的照片和文字介绍)同学们请看,汪曾祺,现代著名小说家,师从沈从文。大家知不知道沈从文是谁啊?他的代表作是什么?(《边城》)沈从文的创造风格恬淡自然,而作为沈从文学生的汪曾祺也是这样,他的文字质朴、自然,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本文即体现了他的这一语言特点,这篇文章又比较口语化,也就是京味很浓重。同学们,你们所知道的作家中,还有谁是“京味”的代表呢?(老舍——老舍一生都在用北京话创作,他的作品也大都以北京为背景,比如戏剧《茶馆》、《龙须沟》,小说《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还有戏剧大师曹禺,他的京味代表作品《北京人》,当代作家刘心武,他的作品《钟鼓楼》,还有女作家霍达;尤其是霍达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全书都以北京的语言风格创作的,是本很好读的书,同学们有机会可以读一下)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北京这方土地也滋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在南方也存在另一个创作派别,那就是海派作家,也就是以上海为创作背景的作家群体,比如我们熟知的张爱玲、王安忆等等。

1介绍过了作者,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这篇文章。请同学们看书下注释一,说这篇文章是作者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序,但这篇小文,即使单独拿出来,也是很有韵味的,所以我们还可以称它为小品文或艺术散文。我们先来熟悉一下课文内容,在大家快速阅读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训练一下快速阅读能力。(投影课文第一段)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变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这在外地是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别标明是斜街,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1——5段,然后提问几个问题考考学生的阅读质量。

a什么是胡同文化?引用作者的一句话回答。(训练筛选信息)

(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b那作者为什么说是胡同文化,而不说是沙漠文化、草原文化、或是京剧文化?请再引用书上的话回答。

(因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的生活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

c那么北京的胡同又是怎样的呢?

(1——4段内容:四方四正、取名和日常生活有关、胡同数量多、接近闹市却也安静)

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可以是自愿读),——配上音乐。

读的时候注意语速不要过快,要尽量读出韵味来。别的同学读的时候,其他的同学要注意听,整体感知课文。看看老北京胡同文化有哪些特点?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作者以怎样的感情来描绘胡同文化的。

4者从他那深邃的洞察力,从北京的胡同看出了北京的市民文化。找找文中的关键句,提取文章要点,说说胡同文化的内涵有哪些。

如: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北京人易于满足;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北京文化有那么多内涵,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自由发言)

提示:如封闭性,封建社会传了几千年,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作为几朝古都的北京成了其中的代表。而美国,一辈子起码要搬三四次家,而我们却仍在“安土重迁”,不太愿意搬家。这种封闭的思想必将带来观念上的保守与落后,我们现在虽然已经“入世”了,国门打开了,不再闭关封国了,但我们的思想观念基本上还是封闭的,所以要跟上世界步伐,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思想观念的问题。

如:“处街坊”为一节。他们表面上是有来有往,礼尚往来,可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可见他们的来往仅仅是一种礼节上的应酬,他们的内心还是封闭的。

如:“他们的爱睢热闹不爱管闲事。北京是民主运动的发源地,但因为他们生活在皇城根下(就是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所以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否则随时会有杀头的的危险。所以他们只能忍。(让大家发表一下对“忍”的看法。)

如北京人也有一个很大的优点(你们发现了吗?)北京人易满足作者有几句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请学生读读这几句话,要读出韵味,读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比分析的效果好很多。)(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然后比较阅读:(大家齐读或指名读)

“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比较阅读完之后,为加深对胡同文化内涵的理解,全体再朗读有关胡同文化特点的段落。可以是自己品味,也可以是同桌对同桌读。

作者对北京胡同、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集中体现在哪几段?(最后三段)

(学生齐读第十三段,注意要能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读出韵味。)

(齐读完后再让学生齐读最后几个短语:“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细细品味这几句语言。)

1这几句语言有什么特点?和前面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一节是同样的语言风格吗?

不同:前面几句是北京市民的口头语言,而这几句是书面语。前者较轻快,后者较深沉。

2如果把它换成和前面一样的语言,该如何换?效果如何?试试看。

如:“那种衰落的样子,还有什么说的。”“那荒凉的景象,真没得说。”“那种衰败,确实很惨。”

效果完全不同。口头语没有书面语的回味无穷,意韵悠长,而用了书面语之后,感伤惆怅之情扑面而来。

3面对如此衰败没落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的心情?从下一段找。

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4作者是不是只有伤感、忧伤而没有其他的想法了?

也有他理智、超脱的一面。如。。。。。。

5请大家用快、中、慢三种语速齐读结尾句,体味一下三种语速表现出的三种不同感情。可以读得夸张一点,快速的更快,慢速的更慢,这样容易体会、比较。

(朗读:略)

快速的表示什么感情?(欢快、轻松)

中速呢?(认真、郑重其事,有悲和喜,复杂多样)

慢速呢?(深沉、悲凉)

本文该用哪一种语速读才得体呢?(中速)

学生再齐读一遍。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感受到了汪老先生京味语言的醇厚魅力,也体会到了北京市民的散淡平和自足及作者的怀旧伤感与超脱理智。作者的眼光非常敏锐,从北京的胡同就可看出北京市民文化的特点。我们能不能也做点事情呢?看大家能不能从自己当地的建筑中发现出什么东西来。(见“单元知识”)(介绍一处的民俗和建筑,如:客家围龙屋)

如果你想了解的话,你会哪些方面去着手研究呢?(思考、讨论后让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当作课外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去阅读或去调查研究。)

明确:上海市民文化的特征:“精明、实惠、小家子气、自私自利”。因为他们居住生活在狭小、拥挤的“羊肠小弄”和狭窄阴暗的“鸽子笼”里。两地共通之处:市民文化的形成都深受人们的居住环境与居住方式的影响。这说明一个城市中人们的居住环境和方式会对其市民文化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2仿照“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语言形式,写一组自己熟悉的景物,表达一种鲜明的情感。

例:院落毗连,炊烟袅袅,引车卖浆,熙来攘往。

小街横贯,深巷悠悠,窗明几净,老树参天。

对佛山旧城区(或你自己所居住的地方)进行考察,分析它们的居住环境、居住方式对当地市民文化产生的影响,并探讨当地市民文化中的优点与缺陷。仿照《胡同文化》的写法,介绍这类建筑表及其表现的人们的生活习俗和心理特点。

一、作者一生对传统文化怀有深情,但作者对这种封闭的小市民文化,并没有沉醉其中,是怀有一份清醒的。正因为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是下层平民的文化,是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文化,是无力与现代文明抗争的文化,作者在理智上知道在商品经济地大潮下,这种文化一定会衰落下去,遭到淘汰。但在感情上作者是怀有一种伤感的情绪的,对胡同及胡同文化还是有一种留恋的。

二、提供下面材料,再次印证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感情:

“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动感情的人。我不喜欢那种口不臧否人物。绝不议论朝政,无爱无憎,无是无非,胆小怕事,除了猪肉白菜的价钱什么也不关心的离退休干部,这种人有的是。

“中国人有一种哲学,叫做“忍”。我小时候听过“百忍堂”张家的故事,就非常讨厌。现在一些名胜古迹卖碑帖的文物商店卖的书法拓本最多的一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二是一个大字“忍”。这是一种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学。

“周作人很欣赏杜牧的一句诗“忍过事则喜”,我以为这不像杜牧说的话。杜牧是凡事都忍么?请看《阿房宫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汪曾祺全集·六》116页)

思考:以上材料中哪些词最能反映作者的态度?

文化班教案篇十四

1、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思想。

2、让学生通过本篇作品认识到事物的存在有其传统的、发展的一面,但也会有改革的、变化的一面。

二、教学基本内容。

1、通过对关键语句和关键词语的理解梳理文章的中心。

2、体会序言表达方式的多样化特点,在恰当的表达方式即说明的表达方式中也能融合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作品语言特色,让学生认识语言恰切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特殊效果。

4、培养学生透过表象挖掘事物本质的能力。

1、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

2、语言在本文中所体现出来的特色和效果。

辩证地认识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落。

重点一: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

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在文章中起着支撑文章主旨的重要作用,它们是正确理解文章的关键因素,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文章中筛选关键语句和关键词语,编织成理解文章中心的信息网络。

本文在文体上属于说明文,但在说明中仍然能体现出作者鲜明的思想感情,而承载这种感情的则是那些关键语句和词语。

关键语句在表达方式上以议论或抒情为主。

关键语句的位置一般处于一段的开发或结尾;个别处在文段中间,但它往往是以因果论证为主的文章或文段。

信息筛选也是高考在阅读能力上对学生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每年在高考阅读.试题中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体现,在日常的课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通过筛选关键语句关键词语理解文章、理解文段、理解文句很重要。

从本文看,文章基本上分为两大部分:一为介绍北京的胡同,一为介绍北京的胡同文化。对前者,我们要能够从胡同的特征角度把握,以便能顺势把握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教师要引导学生分别筛选能够体现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词语和句子:

北京胡同的特点:

前五个自然段分别从方方正正的形状、命名的方式、胡同的大小、胡同的寂静、胡同与四合院(规规矩矩)的相关性等方面介绍,这些是形成胡同文化的基础,如果说胡同文化是上层建筑,那么胡同就是物质基础。

文章本身在结构上的辩证关系为我们引导学生体味对胡同和胡同文化认识的辩证关系打下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在这方面,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很好的的统一。

总体上,作者认为“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然后作者分别从下面几个方面揭示(要求学生摘录现成语句):

居民安土重迁;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胡同与胡同文化的联结点在第五自然段,这是由表象到本质认识升华的一个关键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两者的联结点,联结点也是一个关键语句: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筛选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表达作用,对中心的支撑作用。

对关键词语的说明,可放在语言层面上把握、理解。

重点二:语言在本文中所体现出来的特色和效果。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总体是平白、朴素、口语色彩浓烈,富于表现力。

体味本文的语言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文体特点决定的语言特点:准确。

文章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说明以准确取胜,这篇文章也不例外,如“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在对胡同命名方式说明的时候,有的充满肯定语气,如“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库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猜测,如“小羊宜宾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大概因为这条胡同的样子有点像羊尾巴。”

2、口语化、京化的语言给人以亲切的感觉。如“你往南边去一点。”“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3、语言平白朴素。如“北京城像块大豆腐。”多生活化的语言!

4、短句给人以干净利落的感觉,韵味实足。如“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

5、在平白朴素中融有古典韵味。如“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在体味上面富有特色的语言时,可以采取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方式,也可以筛选出上面词语,让学生结合语境去把握,但绝不能背离语境,让学生就句论句。

难点:辩证地认识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落。

这是一篇在行文和内容上都具有辩证色彩的文章,结构上的前后衔接,逻辑严密,三个部分自然天成。从内容上说,辩证性更多地表现在文章的第三部分:胡同的衰退。

认识到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退需要学生从语言层面入手,通过体味语言中所寄予的作者感情来明确。

作者的感情在本文中可以说是复杂的。

1、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这是满含感情,充满留恋的流露。

2、“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远亲不如近邻。——这是对胡同温馨一面的推崇。

3、“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这是对北京人“事不关己”的批判。

有的句子本身就很复杂,让人一时体味不出感情味儿,如“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你说是一种什么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这点也会给学生以更多思考。

总之,我们看到,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感情是复杂的,既有对它们的喜爱、留恋,又有对它们将逝去的豁达,胡同文化的没落,让作者看到了传统文化的令人心动的一面,也让作者看到了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带给旧有事物的冲击。在现代文明突飞猛进的时代,不可避免地,传统要受到冲击。

在对胡同和胡同文化没落的认识上,作者表现出了鲜明的辩证思考,同样,在对北京人固有的文化形态的认识上,作者也含有辩证的认识。比如“安分守己”,这是一种源自于更古老传统的思想意识,它对许多中国人,对作者本人都产生过和产生了深远影响,作者的达观、安贫乐道与之不无关系。相反,我们也可以看到,“安分守己”也会带来不思进取,固步自封,羁滞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熟悉北京生活的作者,熟悉北京的胡同,他更从胡同的特点中揣摩出胡同文化的内涵。他推崇胡同和胡同文化,但他更知道,胡同与其它传统事物一样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淡出舞台,这是作者理智、冷静的思考。

积累下面词语:

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绝。

安土重迁: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迁移。

文化班教案篇十五

1、走近作者:了解作者及其散文的特点。

2、了解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作者的行文脉络。

3、学习作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德育目标]。

1、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的情感。

2、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

2、理解胡同与胡同文化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答。(答案各种各样。但学生的回答会出现两条思路:一是答到了去北京,另一是答了一些其它地方,这时侯教师必须善于把握时机,抓住切入点,把话题引向正题――北京,进一步导入课题并出示(幻灯片1、2、3)。

生答。

明确:胡同。(幻灯片4)。

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汪曾祺一起去北京的胡同走一走,看一看。(出示幻灯――配有背景的课题《胡同文化》)。

二、简介作者,了解作者。(出示幻灯片5)。

汪曾祺(1920―),江苏高邮人,当代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卓记事》等。

汪曾祺的散文似“水”,他的散文是“水”孕育出来的,具有鲜明的“水性”。归于胡同,又具有浓郁的“胡同”味。这种“胡同”味,是其散文显示的一种综合的北京胡同的地方特色,它既表现在取材、构思和抒情习惯上的平民性,同时杂语言上也具有北京胡同的京腔京调的韵味。

三、研习课文。

(一)请全体学生朗读课文第1―4段,思考: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出示(幻灯片6)。

朗读完毕,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圈划每一段的关键句,然后请同学回答,教师出示(幻灯片7)。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胡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各具特色的胡同名。

同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数量之多。

胡同是贯穿大街的网络―――――――――环境安静。

(二)(出示幻灯片8)教师进行小结并进而过渡到下文。那么,长期生活在这样正而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又形成了怎样的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他们是怎样表现的呢?为什么会这样?请同学们速读课文6―12段,找出关键词句,并进行概括。

(给学生4分钟的时间速读并概括,然后回答,出示幻灯片9)。

封闭――舍不得挪窝破家值万贯。

文喜欢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有窝头,就知足了。

大腌萝卜,就不错。

易于满足,要求不高――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

化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

虾米皮熬白菜,嘿。

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精义――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三)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胡同与胡同文化之间的联系点是什么呢?(出示幻灯片10)。

生答(略)。

教师明确:胡同的总特点是“方正”,这种方正影响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市民的思想,并形成了封闭的胡同文化。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特点。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而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甘做顺民。

(四)听录音13――15段,思考并讨论:胡同与胡同文化的前景如何?(先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推荐代表发言)。

教师明确:随着旧城的改造,胡同消失了,胡同文化也会消失没落。因为胡同文化的封闭性不符合时代开放前进的步伐,而且胡同文化中有一些东西是消极的,必然会随时代的发展而被遗弃。所以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出示幻灯片11)。

(五)看着这样一组日益衰败的胡同照片,同学们你的心情怎样呢?

(生答)。

那么,汪曾祺老人的心里,涌起的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请找出例句加以说明。

生答。

教师明确:心情很复杂。在情感上“怀旧和感伤”,作者熟悉并喜欢胡同文化,所以当他直观地面对衰败的胡同时,不禁有点感伤。但在理智上,他也意识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再见吧,胡同。”表现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心情。(板书:批判,感伤,欣喜)。

四、小结。

胡同文化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北京人或者说是我们中国人保守封闭的思想意识。胡同的衰落导致胡同文化的没落,高楼大厦代替了红墙碧瓦,一种新的文化、新的意识正在兴起,新北京正在崛起,北京在前进,中国也在前进!所以我们很高兴地和胡同再见吧。

五、拓展练习。

请同学谈谈:我们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六、作业。

教学反思: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经常会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应试味”太浓,但反思到最后,倒昏了自己的头脑。

文学即人学,语文教学应该提倡人文教学,怎样才能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呢?像《胡同文化》这类的文化课,就应该进行文化熏陶,通过语文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我这堂课基本上围绕这一思想来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节的。希望通过情境的设置,让同学通过形象性的图片观看,获得感性的认识,让课堂具有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把僵化的教材还原成活生生的生活,在比较枯燥的课堂上注入浓浓的人文气息。让学生设身于这种氛围中,反反复复地体验,获得语文的营养,唤起为人为文的思考,一步一步感化。通过这种熏陶,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格水平。

文化班教案篇十六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及胡同文化的内涵。

能力目标:

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训练学生抓关键词概括要点的能力,

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教学重点:

1、对文章深层思想的理解,概括整体内容要点。

2、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及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设想:1课时。

一导入讲课。

设计1在座的很多同学可能都去过很多地方旅游,有没有去过北京的同学?(若有可以请他讲一下在北京都参观了哪些景点,然后引出胡同)。

设计2:如果准备去北京旅游,大家会打算去看什么呢?

(可能出现的说法:万里长城!天安门!故宫!圆明园!颐和园等)。

这些都是大家很熟悉的景物,故宫!圆明园!颐和园这些地方,以前都是那些皇宫贵族居住和游玩的地方,普通的老百姓大都住在什么地方?(大大小小的胡同里面)。

放音乐及画面或电影(或投影歌词)。

那我们就来看看北京的胡同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什么特点?胡同里的文化又有什么特点?(投影《胡同文化》)。

二、理解课文。

(一)作者及相关知识介绍:

一提到“文化”,也许有的同学就觉得深奥很难把握。其实文化可以体现的很具体,可以在很小很细微的方面表现出来。比如,喝茶是种文化,饮酒是种文化,穿着是种文化,同样,老北京的胡同里也存在着文化。

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汪曾祺(多媒体出现作者的照片和文字介绍)同学们请看,汪曾祺,现代著名小说家,师从沈从文。大家知不知道沈从文是谁啊?他的代表作是什么?(《边城》)沈从文的创造风格恬淡自然,而作为沈从文学生的汪曾祺也是这样,他的文字质朴、自然,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本文即体现了他的这一语言特点,这篇文章又比较口语化,也就是京味很浓重。同学们,你们所知道的作家中,还有谁是“京味”的代表呢?(老舍——老舍一生都在用北京话创作,他的作品也大都以北京为背景,比如戏剧《茶馆》、《龙须沟》,小说《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还有戏剧大师曹禺,他的京味代表作品《北京人》,当代作家刘心武,他的作品《钟鼓楼》,还有女作家霍达;尤其是霍达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全书都以北京的语言风格创作的,是本很好读的书,同学们有机会可以读一下)。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北京这方土地也滋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在南方也存在另一个创作派别,那就是海派作家,也就是以上海为创作背景的作家群体,比如我们熟知的张爱玲、王安忆等等。

(二)阅读课文。

1介绍过了作者,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这篇文章。请同学们看书下注释一,说这篇文章是作者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序,但这篇小文,即使单独拿出来,也是很有韵味的,所以我们还可以称它为小品文或艺术散文。我们先来熟悉一下课文内容,在大家快速阅读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训练一下快速阅读能力。(投影课文第一段)。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变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这在外地是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别标明是斜街,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1——5段,然后提问几个问题考考学生的阅读质量。

a什么是胡同文化?引用作者的一句话回答。(训练筛选信息)。

(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b那作者为什么说是胡同文化,而不说是沙漠文化、草原文化、或是京剧文化?请再引用书上的话回答。

(因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的生活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

c那么北京的胡同又是怎样的呢?

(1——4段内容:四方四正、取名和日常生活有关、胡同数量多、接近闹市却也安静)。

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可以是自愿读),——配上音乐。

读的时候注意语速不要过快,要尽量读出韵味来。别的同学读的时候,其他的同学要注意听,整体感知课文。看看老北京胡同文化有哪些特点?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作者以怎样的感情来描绘胡同文化的。

4者从他那深邃的洞察力,从北京的胡同看出了北京的市民文化。找找文中的关键句,提取文章要点,说说胡同文化的内涵有哪些。

如: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北京人易于满足;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三)进一步理解课文,评味文章语言。

北京文化有那么多内涵,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自由发言)。

提示:如封闭性,封建社会传了几千年,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作为几朝古都的北京成了其中的代表。而美国,一辈子起码要搬三四次家,而我们却仍在“安土重迁”,不太愿意搬家。这种封闭的思想必将带来观念上的保守与落后,我们现在虽然已经“入世”了,国门打开了,不再闭关封国了,但我们的思想观念基本上还是封闭的,所以要跟上世界步伐,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思想观念的问题。

如:“处街坊”为一节。他们表面上是有来有往,礼尚往来,可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可见他们的来往仅仅是一种礼节上的应酬,他们的内心还是封闭的。

如:“他们的爱睢热闹不爱管闲事。北京是民主运动的发源地,但因为他们生活在皇城根下(就是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所以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否则随时会有杀头的`的危险。所以他们只能忍。(让大家发表一下对“忍”的看法。)。

如北京人也有一个很大的优点(你们发现了吗?)北京人易满足作者有几句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请学生读读这几句话,要读出韵味,读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比分析的效果好很多。)(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然后比较阅读:(大家齐读或指名读)。

“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比较阅读完之后,为加深对胡同文化内涵的理解,全体再朗读有关胡同文化特点的段落。可以是自己品味,也可以是同桌对同桌读。

(四)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作者对北京胡同、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集中体现在哪几段?(最后三段)。

(学生齐读第十三段,注意要能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读出韵味。)。

(齐读完后再让学生齐读最后几个短语:“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细细品味这几句语言。)。

1这几句语言有什么特点?和前面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一节是同样的语言风格吗?

不同:前面几句是北京市民的口头语言,而这几句是书面语。前者较轻快,后者较深沉。

2如果把它换成和前面一样的语言,该如何换?效果如何?试试看。

如:“那种衰落的样子,还有什么说的。”“那荒凉的景象,真没得说。”“那种衰败,确实很惨。”

效果完全不同。口头语没有书面语的回味无穷,意韵悠长,而用了书面语之后,感伤惆怅之情扑面而来。

3面对如此衰败没落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的心情?从下一段找。

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4作者是不是只有伤感、忧伤而没有其他的想法了?

也有他理智、超脱的一面。如。。。。。。

5请大家用快、中、慢三种语速齐读结尾句,体味一下三种语速表现出的三种不同感情。可以读得夸张一点,快速的更快,慢速的更慢,这样容易体会、比较。

(朗读:略)。

快速的表示什么感情?(欢快、轻松)。

中速呢?(认真、郑重其事,有悲和喜,复杂多样)。

慢速呢?(深沉、悲凉)。

本文该用哪一种语速读才得体呢?(中速)。

学生再齐读一遍。

三、小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感受到了汪老先生京味语言的醇厚魅力,也体会到了北京市民的散淡平和自足及作者的怀旧伤感与超脱理智。作者的眼光非常敏锐,从北京的胡同就可看出北京市民文化的特点。我们能不能也做点事情呢?看大家能不能从自己当地的建筑中发现出什么东西来。(见“单元知识”)(介绍一处的民俗和建筑,如:客家围龙屋)。

如果你想了解的话,你会哪些方面去着手研究呢?(思考、讨论后让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当作课外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去阅读或去调查研究。)。

四、拓展阅读,认识居住环境与市民文化之间的关系。

1阅读补充材料《夹缝中的上海人》,质疑讨论:材料中上海的市民文化有什么特点?在作者看来上海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市民文化?上海市民文化的形。

文化班教案篇十七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及胡同文化的内涵。

二、能力目标:

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训练学生抓关键词概括要点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教学重点:

1、对文章深层思想的理解,概括整体内容要点。

2、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及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设想:

1课时。

一导入讲课。

设计1在座的很多同学可能都去过很多地方旅游,有没有去过北京的同学?(若有可以请他讲一下在北京都参观了哪些景点,然后引出胡同)。

设计2:如果准备去北京旅游,大家会打算去看什么呢?

(可能出现的说法:万里长城!天安门!故宫!圆明园!颐和园等)。

这些都是大家很熟悉的景物,故宫!圆明园!颐和园这些地方,以前都是那些皇宫贵族居住和游玩的地方,普通的老百姓大都住在什么地方?(大大小小的胡同里面)。

放音乐及画面或电影(或投影歌词)。

那我们就来看看北京的.胡同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什么特点?胡同里的文化又有什么特点?(投影《胡同文化》)。

二、理解课文。

(一)作者及相关知识介绍:

一提到“文化”,也许有的同学就觉得深奥很难把握。其实文化可以体现的很具体,可以在很小很细微的方面表现出来。比如,喝茶是种文化,饮酒是种文化,穿着是种文化,同样,老北京的胡同里也存在着文化。

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汪曾祺(多媒体出现作者的照片和文字介绍)同学们请看,汪曾祺,现代著名小说家,师从沈从文。大家知不知道沈从文是谁啊?他的代表作是什么?(《边城》)沈从文的创造风格恬淡自然,而作为沈从文学生的汪曾祺也是这样,他的文字质朴、自然,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本文即体现了他的这一语言特点,这篇文章又比较口语化,也就是京味很浓重。同学们,你们所知道的作家中,还有谁是“京味”的代表呢?(老舍――老舍一生都在用北京话创作,他的作品也大都以北京为背景,比如戏剧《茶馆》、《龙须沟》,小说《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还有戏剧大师曹禺,他的京味代表作品《北京人》,当代作家刘心武,他的作品《钟鼓楼》,还有女作家霍达;尤其是霍达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全书都以北京的语言风格创作的,是本很好读的书,同学们有机会可以读一下)。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北京这方土地也滋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在南方也存在另一个创作派别,那就是海派作家,也就是以上海为创作背景的作家群体,比如我们熟知的张爱玲、王安忆等等。

(二)阅读课文。

1介绍过了作者,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这篇文章。请同学们看书下注释一,说这篇文章是作者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序,但这篇小文,即使单独拿出来,也是很有韵味的,所以我们还可以称它为小品文或艺术散文。我们先来熟悉一下课文内容,在大家快速阅读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训练一下快速阅读能力。(投影课文第一段)。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变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这在外地是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别标明是斜街,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1――5段,然后提问几个问题考考学生的阅读质量。

a什么是胡同文化?引用作者的一句话回答。(训练筛选信息)。

(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b那作者为什么说是胡同文化,而不说是沙漠文化、草原文化、或是京剧文化?请再引用书上的话回答。

(因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的生活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

c那么北京的胡同又是怎样的呢?

(1――4段内容:四方四正、取名和日常生活有关、胡同数量多、接近闹市却也安静)。

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可以是自愿读),――配上音乐。

读的时候注意语速不要过快,要尽量读出韵味来。别的同学读的时候,其他的同学要注意听,整体感知课文。看看老北京胡同文化有哪些特点?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作者以怎样的感情来描绘胡同文化的。

4者从他那深邃的洞察力,从北京的胡同看出了北京的市民文化。找找文中的关键句,提取文章要点,说说胡同文化的内涵有哪些。

如: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北京人易于满足;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三)进一步理解课文,评味文章语言。

北京文化有那么多内涵,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自由发言)。

提示:如封闭性,封建社会传了几千年,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作为几朝古都的北京成了其中的代表。而美国,一辈子起码要搬三四次家,而我们却仍在“安土重迁”,不太愿意搬家。这种封闭的思想必将带来观念上的保守与落后,我们现在虽然已经“入世”了,国门打开了,不再闭关封国了,但我们的思想观念基本上还是封闭的,所以要跟上世界步伐,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思想观念的问题。

如:“处街坊”为一节。他们表面上是有来有往,礼尚往来,可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可见他们的来往仅仅是一种礼节上的应酬,他们的内心还是封闭的。

如:“他们的爱睢热闹不爱管闲事。北京是民主运动的发源地,但因为他们生活在皇城根下(就是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所以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否则随时会有杀头的的危险。所以他们只能忍。(让大家发表一下对“忍”的看法。)。

如北京人也有一个很大的优点(你们发现了吗?)北京人易满足作者有几句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请学生读读这几句话,要读出韵味,读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比分析的效果好很多。)(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然后比较阅读:(大家齐读或指名读)。

“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比较阅读完之后,为加深对胡同文化内涵的理解,全体再朗读有关胡同文化特点的段落。可以是自己品味,也可以是同桌对同桌读。

(四)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作者对北京胡同、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集中体现在哪几段?(最后三段)。

(学生齐读第十三段,注意要能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读出韵味。)。

(齐读完后再让学生齐读最后几个短语:“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细细品味这几句语言。)。

1这几句语言有什么特点?和前面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一节是同样的语言风格吗?

不同:前面几句是北京市民的口头语言,而这几句是书面语。前者较轻快,后者较深沉。

2如果把它换成和前面一样的语言,该如何换?效果如何?试试看。

如:“那种衰落的样子,还有什么说的。”“那荒凉的景象,真没得说。”“那种衰败,确实很惨。”

效果完全不同。口头语没有书面语的回味无穷,意韵悠长,而用了书面语之后,感伤惆怅之情扑面而来。

3面对如此衰败没落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的心情?从下一段找。

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4作者是不是只有伤感、忧伤而没有其他的想法了?

也有他理智、超脱的一面。如。。。。。。

5请大家用快、中、慢三种语速齐读结尾句,体味一下三种语速表现出的三种不同感情。可以读得夸张一点,快速的更快,慢速的更慢,这样容易体会、比较。

(朗读:略)。

快速的表示什么感情?(欢快、轻松)。

中速呢?(认真、郑重其事,有悲和喜,复杂多样)。

慢速呢?(深沉、悲凉)。

本文该用哪一种语速读才得体呢?(中速)。

学生再齐读一遍。

三、小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感受到了汪老先生京味语言的醇厚魅力,也体会到了北京市民的散淡平和自足及作者的怀旧伤感与超脱理智。作者的眼光非常敏锐,从北京的胡同就可看出北京市民文化的特点。我们能不能也做点事情呢?看大家能不能从自己当地的建筑中发现出什么东西来。(见“单元知识”)(介绍一处的民俗和建筑,如:客家围龙屋)。

如果你想了解的话,你会哪些方面去着手研究呢?(思考、讨论后让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当作课外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去阅读或去调查研究。)。

四、拓展阅读,认识居住环境与市民文化之间的关系。

明确:上海市民文化的特征:“精明、实惠、小家子气、自私自利”。因为他们居住生活在狭小、拥挤的“羊肠小弄”和狭窄阴暗的“鸽子笼”里。两地共通之处:市民文化的形成都深受人们的居住环境与居住方式的影响。这说明一个城市中人们的居住环境和方式会对其市民文化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2仿照“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语言形式,写一组自己熟悉的景物,表达一种鲜明的情感。

例:院落毗连,炊烟袅袅,引车卖浆,熙来攘往。

小街横贯,深巷悠悠,窗明几净,老树参天。

五、研究性作业。

对佛山旧城区(或你自己所居住的地方)进行考察,分析它们的居住环境、居住方式对当地市民文化产生的影响,并探讨当地市民文化中的优点与缺陷。仿照《胡同文化》的写法,介绍这类建筑表及其表现的人们的生活习俗和心理特点。

补充:

一、作者一生对传统文化怀有深情,但作者对这种封闭的小市民文化,并没有沉醉其中,是怀有一份清醒的。正因为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是下层平民的文化,是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文化,是无力与现代文明抗争的文化,作者在理智上知道在商品经济地大潮下,这种文化一定会衰落下去,遭到淘汰。但在感情上作者是怀有一种伤感的情绪的,对胡同及胡同文化还是有一种留恋的。

二、提供下面材料,再次印证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感情:

“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动感情的人。我不喜欢那种口不臧否人物。绝不议论朝政,无爱无憎,无是无非,胆小怕事,除了猪肉白菜的价钱什么也不关心的离退休干部,这种人有的是。

“中国人有一种哲学,叫做“忍”。我小时候听过“百忍堂”张家的故事,就非常讨厌。现在一些名胜古迹卖碑帖的文物商店卖的书法拓本最多的一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二是一个大字“忍”。这是一种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学。

“周作人很欣赏杜牧的一句诗“忍过事则喜”,我以为这不像杜牧说的话。杜牧是凡事都忍么?请看《阿房宫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汪曾祺全集・六》116页)。

思考:以上材料中哪些词最能反映作者的态度?

文化班教案篇十八

一、说大纲:

20xx年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整体要求:“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大纲同时提出“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无疑这是重视“能力”的基石,重视文化的熏陶浸染,这些指导思想体现在教学大纲的具体条目中了。

大纲中又重点提出“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我设计这课为讨论课,先引导概括,再引发讨论,就是紧扣大纲要求,以大纲为教学实践的原则。

二、说教材和教学目标的设计:

《胡同文化》这一课是高中人教版新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的自读课文。这篇课文是老作家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作者诠释了北京居民建筑和市民文化之间的关系。语言诙谐幽默,京味十足,极具张力。学生应该具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本单元教学目标是概括要点和提取精要。根据以上情况,我把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确定为:

2、深入探究这种文化深刻的成因。

3、拓展讨论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班教案篇十九

1、简单了解作者及其散文的特点。

2、了解胡同及其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初步训练概括要点的能力。

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的情感。

1、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2、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朗读法、讨论法。

一课时。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胡同这种建筑形式已悄悄地从我们身边消失了,大家这个年龄段已对胡同很陌生了。北京的胡同又独具特色。那么,胡同到底是什么样子,又有怎样的文化底蕴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一起揭示这个这个问题的答案。

(白板出示)。

(先让学生结合步步高了解,然后师强调重点)。

作者汪曾祺,1920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高邮一个书香门第。1998年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我国现当代著名的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代表性的作品有小说《职业》、《受戒》《大淖记事》《虐猫》等,散文有《人间草木》《故乡的元宵》《胡同文化》等。其作品被看成最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和较高文化品位的美文,有着朴实、清新、优美的特点。

学习如何概括每段要点,进而把握全文的中心意思,是这篇课文的重点。概括全文要点,须先把握每段要点。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抓住段落的总起句、总结句、主旨句、关键词句等,理清句子与句子、句子与中心句或关键句的关系。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北京胡同的?(即概括每一段的要点)。

约二斤鸡蛋:称重量。

关键句是“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要使学生在自读时就能发现这些句子的价值,必须提醒他们分析段落时应该有全文意识,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留下这个问题,最后总结,起统领全篇的作用)。

关键句是“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因为下面的全部举例,都是说明胡同得名缘由的,例子很多,足见胡同取名的来源之广。

写了胡同的大小、数量。

写了胡同是勾通大大街的网络。

那么,长期生活在这样方正而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又形成了一种怎样的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他们是怎样表现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学习第5—12段,按前面介绍的概括要点的方法进行概括。

安土重迁房檩国子监祭酒置身事外。

冷眼相对安分守已逆来顺受。

关键句是“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从而结束了对胡同在城市建筑方面的特点的介绍,段末点题,点出写作本文目的,开始转入对胡同所连带的地方文化性质的思考。本段也就是本文的枢纽,它连接着“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两部分。

关键句是“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学生速读)写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独门独院”,其本质也是自我封闭,他们宁愿把自己关进比胡同更小的盒子一般的四合院里。北京人讲究处街坊,把握“除了”和“此外”,得出真正意思在于“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学法指导:抓住关键词)。

(学生速读)继续从物质生活方面写北京人的封闭文化。他们满足现有的一切,拒绝外界事物到了固执的程度,当他们说“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时,天知道他们与多少“别处”的优长和进步失之交臂。

北京人的生活习惯:北京人的生活习惯接近农民。爱吃硬面饽饽,水饺,荞麦饼,冰糖葫芦,爱喝大碗茶,二锅头,爱过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爱玩的是养鱼养鸟养蛐蛐,逮蜻蜓,粘知了,放风筝。这些都与某些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如吃奶油蛋糕三明治,喝咖啡威士忌,过圣诞节、情人节,玩高尔夫球等形成了鲜明对比。

(学生齐读)写了北京人在政治方面的封闭,他们生为“民主运动策源地”的“民”,却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之,其思想本质仍是满足于现有的生活。

对“胡同文化”的封闭性质作更深人的剖析,指出其精义是“忍”。封闭的胡同文化所期望的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心理满足,当这种期望的水平或层次被人为他不断压低时,满足会变得愈来愈不容易,这时“忍”就成了维持这种文化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础。在这三段中,作者各选取一个典型材料来表现“忍”。所以说它们典型,是因为这些材料都是通过北京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境中逆来顺受忍气吞声,来暴露正是“忍”在支撑着胡同文化。

北京人的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是由其特殊的历史政治环境造成的。京都之中,帝辇之下,人们看得最多的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看得最透的是仕途险恶,天威难测,官运无常。今儿个,新科状元金榜题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明儿个,菜市场人头落地,大观园底儿朝天。这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使北京人学会了忍耐,也学会了世故通达。做为专制制度下的小民他们太微不足道了,强大的皇权要消灭他们,比碾死只蚂蚁还容易,所以他们学会了忍耐,学会了明哲保身,学会了得过且过。)。

那么,胡同与胡同文化之间的联系点是什么?

胡同的方方正正的特点,影响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市民的思想,并形成了封闭的胡同文化。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特点。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已,逆来顺受,甘做顺民。

写了胡同文化时发展趋向,随着胡同的衰败、没落,胡同文化也在走向消亡。随着旧城的改造,胡同消失了,胡同文化也会消失没落。因为胡同文化的封闭性不符合时放前进的步伐,而且胡同文化中有一些消极的东西,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遗弃。因此,胡同文化的没落是必须的。

这个层次的难点在于对作者感情的把握,应该说,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文化曾长久地体现着北京市民的生态和心态,它的衰落确实带给了作者怅惘和忧伤。但是,作者更看到了胡同文化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向它告别是时代的要求。因此,作者的心情很复杂。在情感上“怀旧和感伤”,作者熟悉并喜欢胡同文化,所以面对衰败的胡同时,不禁有点感伤。但在理智上,他也意识到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

通过本文的学习,大家结合课后练习二,感受一下作者语言方面的特色。

1、一个“嘿”,朴素,亲切,大众化,口语化,充分体现了北京市民吃了是虾米皮熬白菜后的那种极其满足的表情。感觉到北京人容易满足。

2、非常富有表现力,既是对别人的无可奈何,又是自我安慰,表现了作者对北京人的那种忍耐性格的佩服和调侃。不愠不火,雅俗杂糅,带有浓浓的北方方言味儿。

3、四个四字短语一气呵出,带有浓浓的书卷气,不仅尽情渲染了胡同衰败、没落的凄惨景色,而且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感伤。

北京的胡同正在衰败,北京的胡同文化今天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运用你的`知识,发挥你的想象,谈谈你的看法。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本文虽是篇书序,可又不同于一般的评点或介绍性书序,实质上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通过本文的学习,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序言在形式方面自由多样的特点,也了解到了作序者的思想感情和阐述的道理。

汪曾祺。

(1)四方四正。

胡同(1—4)(2)取名来源。

(3)大小、数量。

(4)网络。

(5)过渡(13—15)。

(6)封闭文化。

(7)独门独院。

文化(5—12)(8)易于满足。

(9)不爱管闲事。

(10—12)精义:忍。

文化班教案篇二十

本文的教学时数为一课时。

1、导入

化气息吧!

2、解题

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什么内容?

明确:胡同:小弄(long)堂

(点出了写作对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

文化: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

*现在这社会,没文化是不行的。(知识)

*北京大学有很浓的文化氛围。(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科学等)

屏示――胡同与文化的关系:

“当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时代淘汰、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转移到曾经共存的物品和环境中。过一段时间人们就从这器物和环境中了解感受与认识昔日生活形态和精神了。这样,器物与环境更发生了质变。”

――冯骥才《文化眼光》

3、速读课文,概括段落要点

圈点每段要点(运用跳读方法,找到所需信息即可)

师生总结概况要点方法(见板书)

根据要点理总体思路(运用已学过的第二单元阅读方法――

理清思路)

*(第5段)过渡段

*(1――5)北京胡同的一些特点

*(6――12)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前后两部分符合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胡同文化在胡同这种特定环境中形成的。

概括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方正――封闭)

对文中几个极富表现力的词进行揣摩:

*写北京人易于满足的六句话,尤其一个“嘿”字

*“睡不着眯着”

师生概括语言特点(见板书)

4、思考:

根据课文倒数第二段的“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这句话,思考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

明确:

态度很复杂既喜欢又否定,结合文章第二部分内容分析。作者毕竟在北京胡同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对胡同及胡同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也认识到了这是历史的必然。

屏示――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

“过去的总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在无可奈何之中,总有新的希望在生长。”

――汪曾祺《日子就这么过来了》

5、推荐好书:

为扩大学生阅读量,了解中国的居住文化,了解汪曾祺,了解其朴素语言里包含的丰富内涵,介绍下列好书。

屏示:

《中国居住文化》(丁俊清著同济大学出版社)

《汪曾祺文集散文卷》(江苏文艺出版社)

《老头汪曾祺》

(江彬等著

人民大学出版社)

《悠闲的生活艺术》

(汪曾祺等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文化班教案篇二十一

1.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北京的胡同及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2. 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

教学方法:1.教法:点拨法

2.学法:朗读法、讨论法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谈谈自己对于北京的印象.

(庄严,古老,现代……)

2. 学生发言,谈谈对与北京的印象

3. 用多媒体观看几张有关北京的图片

4. 自己.总结:北京不仅是帝王之都,也不仅是现代化大都市。在北京城里有着许许多多的胡同,它们一样也是北京文化发展和历史变迁的见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北京胡同的文章。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呈现)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他当过教师、编辑。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而且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整体感知,明确学习内容

1. 提问:你们觉得胡同是什么样的?

接着用多媒体观看几张胡同的图片。

2. 提问:什么是文化呢?

利用多媒体.总结明确: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3. 提问:什么是胡同文化呢?请同学翻看文章找出有关语句。

然后用多媒体呈现有关语句:

( 学生分组讨论),谈谈比如“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的看法,以及北京人“安分守己”的优缺点,有意识得培养学生辨证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四、理清思路,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

1. 齐读1—4段,谈谈北京的胡同有哪些特点。

方法: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

(在学生读课文的同时自己板书:布局,名字,数目,环境)

(让学生走上来在黑板上填写有关特点的字词)

文化班教案篇二十二

教学目标:

1. 学习了解北京的胡同及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2. 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

教学方法:1.教法:点拨法

2.学法:朗读法、讨论法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1. 谈谈自己对于北京的印象.

(庄严,古老,现代……)

2. 学生发言,谈谈对与北京的印象

3. 用多媒体观看几张有关北京的图片

4. 自己总结:北京不仅是帝王之都,也不仅是现代化大都市。在北京城里有着许许多多的胡同,它们一样也是北京文化发展和历史变迁的见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北京胡同的文章。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他当过教师、编辑。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胡同文化》教案》。而且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1. 提问:你们觉得胡同是什么样的?

接着用多媒体观看几张胡同的图片。

2. 提问:什么是文化呢?

利用多媒体总结明确: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3. 提问:什么是胡同文化呢?请同学翻看文章找出有关语句。

然后用多媒体呈现有关语句:

( 学生分组讨论),谈谈比如“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的看法,以及北京人“安分守己”的优缺点,有意识得培养学生辨证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1. 齐读1—4段,谈谈北京的胡同有哪些特点。

方法: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

(在学生读课文的同时自己板书:布局,名字,数目,环境)

(让学生走上来在黑板上填写有关特点的字词)

2.齐读5——12段,谈谈胡同里的居民形成了怎样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

方法: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

用多媒体呈现:

(1)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2)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3)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4)爱瞧热闹,不管闲事

(5)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文化班教案篇二十三

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举措,坚持不懈地开展好,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节约资源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来加以统筹推进。

如何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协调、管理科学、效益优化、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汽车企业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创建节约文化是这一课题的理想归宿,是汽车企业适应市场环境转变,主动寻求竞争机遇,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

一、创建节约文化是汽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想选择。

资源节约涉及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的各个环节。

生产过程尤其是节约的重点环节,企业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体之一,高耗能企业更是重中之重。

目前多数企业的资源消耗指标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改善空间。

在当前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严峻形势下,汽车企业创建节约文化显得非常重要。

首先,作为汽车企业,效益的最大化目标实质上转变为成本最少化目标,降低成本成为增加企业收益的重要来源。

成本降低意味着节约,节约就是要促进降低成本,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以良好的成本收益作为支撑。

没有良好的成本收益,企业就不可能真正做大做强。

为此,就要坚持厉行节约,弘扬优秀文化,深入内部挖潜,适时转变增长方式,寻找成本新的降低点,开源节流,竭尽所能来挽救利润,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其次,汽车企业能耗的高低直接影响运作成本高低,决定了企业市场应变能力及核心竞争力的强弱。

企业之间竞争的关键要素正在发生变化,这些一致决定了以技术进步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以持续降低成本来谋求竞争优势,成为现阶段汽车工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再次,创建节约文化不仅具有巨大的企业成本收益,而且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就汽车企业来说,既是资源消耗大户,又是大气污染的主要“贡献者”,对于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

特别是一汽、东风、上汽等国内骨干汽车企业,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更是肩负着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这既是时代的呼唤、社会的需要、企业的责任,也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树立良好形象的内在要求。

二、创建节约文化的具体对策与措施。

汽车企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应增强创建节约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率先垂范,积极探索,努力走在全国企业的前列,把节约文化创建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1.把节约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和重要工作日程。

首先认真制定节约型企业中长期实施方案与规划,组织实施和制定具体可行的工作目标、管理措施,明确指导思想、目的要求,摸清情况,找准问题,找准定位,清晰定义;其次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领导责任制;最后要把实施方案分解成班组、员工个人的具体指标,并确立详尽的奋斗目标和配套措施,实施方案既要有节约型改善课题,又要有节能降耗目标。

2.倡导节约精神,培育员工节约意识。

企业员工是节约文化的实践主体,要整合员工个体愿景,化解重塑为企业整体的共同愿景,使员工从企业愿景和大局出发,将企业战略变成具体行动,着力把员工的主人翁意识灌输到节约工作中,培育员工节约意识。

结合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节约文化的宣传教育,真正从思想上把员工发动起来,激发员工的节约热情,用道德的力量全方位提高节约成效。

要加强员工养成性教育,引导员工牢固树立节约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结合企业成本、质量、交付等工作,着力培养节约型员工,打造一支想节约、懂节约、会节约的员工队伍。

3.持续提升精益化管理水平。

通过全面开展设备自主保全,达到恢复设备精度,提高设备综合效能的目的,为建设节约型企业提供有力保证。

建立能耗统计体系,分解费用总量,落实单向目标值,对成本费用指标实施具体有效控制,为定量化管理提供依据,推进精益生产。

开展资源耗损普查工作,抓紧制定出台节约重点内容、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突出抓好重点耗能部门的节约。

要善于发现、解决潜在的浪费问题,针对浪费的关键点、降成本的重要环节和复杂问题,将其作为对象,成立跨职能课题攻关小组,把握现状,分析要因,确定改善目标,策划改善对策,进而展开实施,最后对改善效果予以评价确认,达到降低成本、消除浪费的目的。

4.广泛应用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世界大多数国家注重节能始于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期间,面对着全球能源的日益紧张,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对节能技术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近30年来,各国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与应用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不但节省了大量的能源,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改善了环境,降低了污染破坏。

企业技术、装备部门应善于搜集国内外先进经验,加以吸收、消化,加快现有设备的技术改造,淘汰浪费严重,污染超标的设备。

5.提高班组长素质,夯实管理基础。

强化班组管理与考核,堵塞管理漏洞。

一是加强班组长节能降耗知识的培训,通过班组长自身素质的提升和示范效应,影响带动班组其他成员积极投入到节约活动中来,增强节约意识;二是要表彰在节能降耗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优胜班组,并公示先进做法,以点带面,促进企业降成本工作;三是深化以节约为主要内容的竞赛活动,围绕本岗位、本班组的浪费现象,重点开展改善活动,搞好各班组小指标节约成果的评选工作;四是规范各类岗位的作业流程和作业行为,实现作业动作标准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善,实现规范化、程序化管理,逐步消除工作上的浪费,促使广大员工节约的自觉意识不断加强;五是制定各车间、部门和各关键生产点的电量消耗的月、季、年度标准,实行总量控制、分片包干、责任明确的监控模式。

6.充分发挥党群组织的作用和优势。

企业工会、共青团、女工委是联系企业上下的桥梁与纽带,也是创建节约文化的具体推动者和实践者。

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和优势,形成节约文化创建“多管齐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一是党员干部、团员青年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高,更为容易团结和带动身边员工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推动开展监督工作,给员工群众作好示范,在点滴之处体现党员先进性,行举手之劳,做节约之事;二是青年是企业未来的开拓者和继承者,是建设节约型企业的一支生力军和突击队,对于培育、弘扬企业节约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

7.建立约束、监督与激励机制。

建设节约型企业、创建节约型文化,加强领导是关键,落实责任是保障,形成自觉意识是根本。

特别是要通过制度有效地激励节约,通过制度有效地遏止浪费,不断优化建设节约型企业的外在和内部环境,从而形成节约资源的长效机制,保证节约文化创建工作持续深入开展。

具体来说:一是制定行为规范,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系;二是纳入培训,把员工节约观念与能力,作为长期工作纳入员工培训计划,不断对员工进行养成性教育;三是落实指标,按照各种考核要求,把考核指标落实到各部门、班组直至每个岗位,形成科学、完善的责任体系;四是成果奖励,把工作业绩与节约成果挂钩,不断调动员工参与节约的积极性,把降低能耗、节约开支与员工自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五是定期评价,对干部、人才、员工建立定期节约绩效评价制度。

通过企业、部门与个人的量化指标考核,将企业战略与个人目标、资源配置、激励制度、考核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节约文化创建工作长效机制的形成。

总之,创建节约文化必须突破认识、观念上的桎梏,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坚持精打细算明算帐,坚决反对铺张浪费。

要学会向习惯要节约,向技术要节约,向管理要节约,向节约要效益,努力弘扬勤俭办企业的优良传统,使厉行节约成为一种共识、一种习惯、一种风尚,成为企业精神的一部分,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59589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