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三教案设计(精选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06:24:23
练习三教案设计(精选17篇)
时间:2023-11-30 06:24:23     小编:BW笔侠

教案中还可以加入一些教学评价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掌握和分析。编写教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教案范文中的教学评估方法和教学反思也是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应该关注的重点。

练习三教案设计篇一

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同桌同学两人一组比一比“看谁先到达终点。”老师还应另备几组题供学生游戏计算。

2.练习三3。下面每题得数各是几十多?

(1)先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再出示第一组题:86―30和37―3。

让学生讨论一下它们的得数各是几十多?你怎么想的?

(2)学生独立完成剩下的三组题,老师巡视,对估算困难的学生给予辅导,集体交流估算结果。

(3)估算完之后可让学生计算出这8道题的结果,并与估算结果进行比较。

练习三教案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和要求1、能读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重点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

1、出示教科书第86页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先引导学生读懂图表,再回答三个问题:

(2)从哪幅图能更明显地看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

(3)从哪幅图能看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

2、师生共同小结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

二、合理选择适当的统计图。

1、教科书第87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一说选择某种统计图的理由,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每一种统计图的特点。

第(1)题反映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所以选择扇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第(2)题反映的是喜欢各种课外活动的人数情况,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第(3)题反映的是小学生身高的变化情况,所以选择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

2、教科书第87页“实践活动”。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和要求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学难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区别。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去找工作时,他一般最关注什么?

生:工资。

生:工作环境和待遇。

师:是呀,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注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招聘广告上写着:本超市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1000元,现招收工作人员若干。李叔叔一看条件还不错,就去应聘。超市副经理拿出了超市工作人员的工资表。

某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表单位:元。

理副。

理员工a员工b员工c员工d员工。

e员工。

f员工g员工h员工。

i

月工资3000900800750650600600600600550。

问题1(投影呈现)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2)你有什么想法?

生:刚才我算了一下,这11个数的平均数是1000,所以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

师:对,我们学过平均数的知识,平均数是1000元是没有错的。

生:不过,我还是认为存在欺骗性,因为两位经理的工资很高,而工作人员的工资都不到1000元。

师:你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看来这组的数据中,由于出现了两个很大的数据所以平均数1000不能反映真实超市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水平,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数反映这个超市的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比较合适呢?请大家观察这些数据的特点,然后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小组讨论。)。

生1: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用600元是比较好的,因为这里600元的人是最多的,有4个人。

生2:我认为650元比较合理,因为它正好是中间那个数。

生3:我们还认为可以把两个经理的工资去掉再求平均数。

师:大家分析的不错,很有自己的想法。除了平均数外,数学上还有两种统计表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那就是中位数与众数。(板书)。

师:按照你的理解能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吗?

生1:中位数可能就是中间的那个数。

生2:我要补充一下,应该是按大小顺序排好后,中间的那个数。否则,如果把经理的3000元放在中间,就不行了。

生:650。

生:用中位数更合适,两位经理的工资太高了,平均数太大。

师:对,平均数会因为一些特别偏大或特别偏小的数据的影响,不能很准确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而这种极端的数据对中位数没有影响。数据650处于中间,反映的是中等水平的工资,能表示这组数据的中等水平,李叔叔应当关心中位数。

师:大家再想一想,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众数?

生:众是多的意思,应该是出现最多的一个数。这里600出现4次,众数600元体现的是多数人的工资水平。李叔叔应该关心众数。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练习三教案设计篇三

(1)学生大声自由练读。

(2)同桌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4.反馈。

(1)指名读。

(2)集体练读。

(3)集体齐背。

(4)指名背。

二、教学第六题。

1.审题。指名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让学生借助查字典自读这首诗。

(2)指名试读。

(3)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范读和领读。

(4)教师讲解这首诗的意思。

篁:竹林,也泛指竹子。

啸:即啸歌,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诗的大意:“我”独自一人坐在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撮口长啸。竹林幽深,没有人。

练习三教案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

2.认识部首的意义,并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3.在括号里选择能够和后面的名词相搭配的动词。

4.练习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5.熟记12条成语。

6.读背古诗《竹里馆》。

7.补充图意,再把几幅图连贯起来说一说。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l.审题。

(1)指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题中的这段话。

(2)学生思考并说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3)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说哪些字不易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晨”、“碧”、“澈”、“粼”4个字。(“晨”和“碧”要把竖画缩短,写得上紧下松些;“澈”和“粼”要把横画缩短,把字写紧凑)。

练习三教案设计篇五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3页练习三。

教学目标:

进一步提高学生口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的能力,提高口算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

复习.

1.口算:。

83―20=76―50=65―30=。

83―3=76―5=65―3=。

先比一比每一组的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再算一算,每一个同学自选一组说说口算过程.

2.导人新课:。

刚才我们复习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今天我们要上一节练习课,做一组练习。

练习三教案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和要求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看懂统计图,体会统计图的特点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使学生在看懂统计图表、分析数据、简单推断的过程中体会数据统计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科书第90页第1题。

(1)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讨论:用什么统计图表示比较好?并说出理由。

(2)同桌合作,完成折线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回答有关问题。

2、教科书第91第2题。

先让学生说出从图中得到的信息,再解决第(2)个问题。

3、教科书第91页第3题。

(1)让学生计算出每个店营业额的平均数。

(2)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应该关闭哪个店?”

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观点,但教师主要关注的是学生能否用数据有理有据地说明理由,而不必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评判。

4、教科书第91页第4题。

先让学生自己读图,再组织交流。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和要求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学难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区别。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去找工作时,他一般最关注什么?

生:工资。

生:工作环境和待遇。

师:是呀,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注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招聘广告上写着:本超市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1000元,现招收工作人员若干。李叔叔一看条件还不错,就去应聘。超市副经理拿出了超市工作人员的工资表。

某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表单位:元。

理副。

理员工a员工b员工c员工d员工。

e员工。

f员工g员工h员工。

i

月工资3000900800750650600600600600550。

问题1(投影呈现)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2)你有什么想法?

生:刚才我算了一下,这11个数的平均数是1000,所以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

师:对,我们学过平均数的知识,平均数是1000元是没有错的。

生:不过,我还是认为存在欺骗性,因为两位经理的工资很高,而工作人员的工资都不到1000元。

师:你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看来这组的数据中,由于出现了两个很大的数据所以平均数1000不能反映真实超市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水平,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数反映这个超市的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比较合适呢?请大家观察这些数据的特点,然后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小组讨论。)。

生1: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用600元是比较好的,因为这里600元的人是最多的,有4个人。

生2:我认为650元比较合理,因为它正好是中间那个数。

生3:我们还认为可以把两个经理的工资去掉再求平均数。

师:大家分析的不错,很有自己的想法。除了平均数外,数学上还有两种统计表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那就是中位数与众数。(板书)。

师:按照你的理解能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吗?

生1:中位数可能就是中间的那个数。

生2:我要补充一下,应该是按大小顺序排好后,中间的那个数。否则,如果把经理的3000元放在中间,就不行了。

生:650。

生:用中位数更合适,两位经理的工资太高了,平均数太大。

师:对,平均数会因为一些特别偏大或特别偏小的数据的影响,不能很准确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而这种极端的数据对中位数没有影响。数据650处于中间,反映的是中等水平的工资,能表示这组数据的中等水平,李叔叔应当关心中位数。

师:大家再想一想,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众数?

生:众是多的意思,应该是出现最多的一个数。这里600出现4次,众数600元体现的是多数人的工资水平。李叔叔应该关心众数。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练习三教案设计篇七

教学内容(课题)。

教学目标和要求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能运用百分数表示事物。

2.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问题。

教学重点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问题。

教学难点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组织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分数、百分数。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备注栏。

一、复习旧知。

让学生说说百分数的含义。

二、指导练习。

1.教科书第73页第3题。

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最后全班讲评。

2.教科书第75页第8题。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明白“成活率”指的是成活的棵数与所有植树总棵树的百分几。

独立完成后,全班讲评。

3.教科书第75页第10题。

先让学生明白“优秀率”的含义,鼓励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4.教科书第75页第11题。

先看表,弄清题意,然后独立完成。

学生汇报全班讲评。

授课教师:

教学过程备注栏。

5.教学“实践活动”

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体会百分数、分数之间的联系。

然后鼓励学生分别总结生活中使用百分数和分数的例子,结合具体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作业设计教科书第73页第1、2题。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整理与复习(第一课时)教科书第76页。

教学目标和要求1.通过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养成对所学知识及时思考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概括和整理能力。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概括和整理能力。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及时思考和整理。

教学准备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备注栏。

一、指导整理。

1.学“你学到了什么?”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并用简单的语言对每个单元进行概括。

学生进行交流然后汇报。

教师鼓励学生富于个性的整理方式,并于全班讲评。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教师参与讨论。

学生汇报,学生自评通过交流从而解决问题。

二、指导练习。

1.练一练。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77页1题。

教师个别指导全班讲评。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77页2题。

数学学科(五年级)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教学过程备注栏。

让学生自评。

然后请学生自己出题进行练习。

三、总结。

教师请学生试着小结相机补充。

作业设计教科书第77页345题。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练习三教案设计篇八

教学要求:

准确拼读两拼音节和三拼音节,并说出他们的不同。

区别6组形声字并练习组词。

练习对对子。

练习将排列错乱的一段话整理成为一段连贯通顺的话。

熟记成语。

学会用真诚的语言赞美别人。

第一课时。

第一题。

指名读题目。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

复习两拼音节和三拼音节的有关指示,重点引导复习“声轻介快韵母响”的三拼音节连读方法。

让学生自由读四组词语中带点的字和词语。

教师领读。

学生齐读。

第二题。

齐读题目。

让学生说说这道题应该怎样练习?

指导学生读6组形近字。

分析字形、字音、字义。

口头练习组词。

第三题。

指名读题目。

明确练习要求。

指导。

尝试口头对对子。

第二课时。

第四题。

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复习本册中学过的写人、写景、写事的文章。

自由读五句话,弄清每句话的主要意思。

找出第一句话。

按顺序分别找出其他的话。

再读一读,确定正确、流利、通顺。

第五题。

指名读题。

说说练习要求。

自由读8条成语。

借助工具书和经验理解成语。

练习三教案设计篇九

(1)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自由练读。

(2)指名读、齐读。

(3)练习背诵。

(4)指名试背、全班背诵。

4.反馈。

(1)检查朗读。

(2)检查背诵。

(指名背,表扬当堂能背诵出来的学生)。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1.把班级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3~4人。

2.在黑板上写上“名言交流会”,并加以美化。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训练要求。

2.指导。

(1)启发谈话:名言以通俗而精炼的语言反映丰富而深刻的道理,

难怪同学们在书上、报刊上看到它时,总喜欢把它抄录在自己。

的摘抄本里。这样做既可以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言,又可以用。

它来激励自己,鞭策自己进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举行一个。

“名言交流会”,待会儿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一句名言讲给大家。

听,看谁讲得最精彩。

(2)你知道哪些名言?在这些名言当中,你最喜欢哪一句?

(3)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名言?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或说出自己从中。

受到的启示、教益,或对照.总结出自己的经验、教训,或说出对自己。

的鼓舞、激励)。

练习三教案设计篇十

大声自由朗读。

同座位练习背诵。

集体背诵。

第三课时。

第六题。

审题。

揭示话题:

教师对有些同学进行赞美,揭示话题:

学会赞美。

初步体会到赞美的重要性,以及赞美要真诚。

帮助学生明确练习要求。

师生共同表演,学生学会赞美。

分小组表演。

练习三教案设计篇十一

这个练习共安排8道训练题,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用钢笔描红。

2.了解“一”的变调规律。

3.按要求写词。

4.照样子扩展句子。

5.熟记成语。

6.读背谚语。

7.说话练习。

8.学写毛笔字。

[教学要求]。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略)。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引导学生弄清楚题目的要求。

2.指导。

(1)请学生自由试读这两行词语,注意“一”的声调变化。

(2)指名读,思考:“一’’的声调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的?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对这两行词语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悟出:第一行的前三个词语,

“一’’都在词末,故仍读本调第一声;后两个词语,因“切”、“致’’这。

两个字念第四声,在第四声字前面的“一”应该念成第二声;第二行词语。

中“一”,后面的“杯”、“条”、“本”、“丝”都不念第四声,“一”在非第。

四声字前面声调应该变读为第四声)。

(3)集体读,加深体会。

(4)教师小结:“一”的变调是口头上的自然变化。拼写时,声。

调符号仍按原调标注。书上这样标,是为了方便我们学习“一”的。

变调规律。

练习三教案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2、在拼搭和辨认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3、让学生在猜一猜、搭一搭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引发学生对操作活动产生兴趣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从立体图形的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来玩搭积木,同学们高兴吗?今天老师把要求稍微提高了一点,不仅要考察谁会搭,还要考察谁会看、会画。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教师说明活动要求——猜一猜、搭一搭。

2、教师发出指令:用4个正方体搭出的立体图形从正面看有3个正方形。

3、学生分小组讨论拼搭方法并拼搭。

4、学生交流自己所拼搭出的形状。

5、教师发出指令:从上面看有4个正方形。

6、教师发出指令:从侧面看有2个正方形。

7、再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自己新搭的立体图形,你发现了什么?(丛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8、学生分小组做上述拼搭游戏。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第1题:学生先用正方体学具搭出题中立体图形;分别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后,再做判断和选择;组织交流。

2、第2题:学生按题目要求独立想一想、搭一搭、看一看,再连一连。

3、第3题:引导学生明确题意;学生先想一想,再独立搭一搭、看一看、填一填;组织全班交流。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总结:通过今天搭立体图形的活动,我们知道,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

2、拓展:你们能将自己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立体图形形状的样子画在方格纸上吗?

教学反思:

练习三教案设计篇十三

(1)让学生照刚才指导的样子轻声试说。

(2)学生轮流在小组里练讲,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说话的同学做到语句通顺,条理清楚,声音响亮,速度适。

当,听的同学要认真)。

(3)小组评议每人练说的情况,并推选出代表。

2.反馈。

3.小组的代表上台讲述。

[要引导全班学生认真地听,并对同学的讲述作出评价,以。

鼓励为主]。

第八题(略)。

练习3由本站会员分享,,请注明出处!

练习三教案设计篇十四

1.能按笔顺书写本单元所学汉字。

2.进行有关形声字的字词句训练。

3.熟记成语与儿歌。

4.按从外到内的顺序,练习书写三框儿的字。

5.口语交际训练,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清笔顺。

一、审题。

1.指名借助拼音读题目。

2.让学生说说题目有什么要求。

二、指导。

1.出示所有生字。

3.请同座位的小朋友先检查一下画五角星的字是不是记牢了。

4.教师随机抽查学生画星的字是否会了,并小结检查结果。

5.师:刚才老师让同学们先解决了前几天学习中记得不牢的字,下面老师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互相提问,检查是否能用正确的笔顺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用字词句。

一、审题。

1.指名借助拼音读题目。

2.让学生说说题目有什么要求。

二、指导。

1.同学们你们先自己读一读题目。请同学们看老师手中的转盘,谁会读这个字?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现在丁和谁交上了朋友?

3.出示词语:

4.指导学生看书上插图,说说图上有什么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5.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你就会觉得这些汉字委有趣。

1.师:在汉字中类似的形声字还有不少。

讨论:

2.提问:你能找到以“青”你基础字的形声字吗?

3.自己用这个方法再认识一组字,交流。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读读背背。

2、学写铅笔字。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2.指导。

(1)学习成语歌。

(2)学习儿歌。

二、教学第四题。

1.审题。

2.指导。

(1)复习以前学过的书写规则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2)今天,我们学写字,看看这些有三框儿的字就按什么顺序书字。

(3)出示:同。

练习三教案设计篇十五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音节,写出词语。

2、能按制定的字各组成3个词语;能仿照例子减缩词语。

3、能用“谁、在什么地方、怎么样地、干什么”的句式和“专心致志”“兴高采烈”“不顾一切”写句子;能把陈述句改写成反问句。

4、能正确朗读并背诵有关格言和谚语,了解其教育意义。

5、能按事情发展顺序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音节,写出词语。

2、能按制定的`字各组成3个词语;能仿照例子减缩词语。

3、能用“谁、在什么地方、怎么样地、干什么”的句式和“专心致志”“兴高采烈”“不顾一切”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第1题。

1、拼读音节,读准字音。

2、写词语,注意“藏、凳”不要写错。

二、第2题。

1、说说课文里学过的有关词语,再口头组词。

2、选择3个写下来,注意不写错别字。

三、第3题。

1、理解例句的意思。

2、说说,并写下来。

四、第4题。

1、明确题意,让学生知道写句子的要求是什么。

2、让学生充分思考后指名试说,并评议订正。

3、写下来,反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把陈述句改写成反问句。

2、能正确朗读并背诵有关格言和谚语,了解其教育意义。

3、能按事情发展顺序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教学过程:

一、第5题。

学生独立参照例句改写句子,然后相互检查,引导生自己订正。

二、第6题。

告诉学生这几句是前人总结的经验,很有意思。读读背背。

三、第7题。

明确题意后,读读练习题中的5个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写了一件什么事,再思考5个句子的顺序,最后在括号里标上序号。

练习三教案设计篇十六

练习四。

拟3课时。

累计。

第81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本单元的生字。说说笔画和笔顺,再按笔顺描红。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认识6个词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养成复习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说说笔画和笔顺,再按笔顺描红。

难点:认识6个词语,练习把句子说完整。

教学简要过程及重、难点的.突破。

一、教学第一题,按笔顺写字。

1、审题。

(1)学生借助拼音读题目。

(2)讲清要求:认识一个新笔画,按笔顺写字。

2、教师指导,学生描红。(反馈)。

二、教学第二题:学习字词句。

1、指导观察图画,自读生字词。

2、指名认读“苹果”一词注意“ping”是后鼻音。

3、说说苹果是什麽样子。

4、指名将苹果与拼音、词语用直线连起来。

5、请学生按照上面的方法与步骤,借助拼音学习词语。

6、句子训练。

(1)你爱吃哪些水果,为什麽?

(2)自己试着用“我喜欢吃的水果有——,有——,有——,还有——。”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实施修改意见。

易错笔顺重点指导。

出示句式指导。

变换内容,拓展练习。

练习三教案设计篇十七

教学。

目标。

1、能从自己识字的实际出发,恰当选择查字方法查字典。

2、初步学会使用“居然、果然、突然”,“可是、由于、尤其”等词,给“怪、当年、片刻之间、瞥”找到近义词。

3、能照例句扩写句子。

4、能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练习中的短文。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查字典;扩写句子;找出重点段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用词的确切性;根据句子意思确定扩写什么内容。

投影片。

第1课时。

一、指导完成第1题。

1、读准字音。

2、独立完成写词语。

3、同桌互查。订正。

4、师根据巡视的情况作点评。

二、指导完成第2题。

1、自由读这段话,想:这段话的意思。

2、集体交流。

3、独立填表。

4、交流表格内容,并说出依据。

三、指导完成第3题。

1、回顾这一类题该怎么做?

(1)辨析词语的意思。(“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突然”表示在短促的时间里发生,出乎意料。)。

(2)读句子,理解语意。

(3)选词填空。

(4)再读句子,看词义和语义是否吻合。

2、用同样的方法完成第2小题,交流反馈。(“可是”表示转折;“由于”表示原因或理由;“尤其”表示进一步。)。

3、质疑问难。

四、指导完成第4题。

1、读题,明要求。

2、找出带点词的近义词。

3、比较哪个更确切。

4、说说给我们的启示,体会用词的准确。

五、作业:《作业本》第1-4题。

第2课时。

一、指导完成第5题。

1、读题,明要求。

2、学习例句,弄清楚要注意什么。

3、自由选一句口头练习扩句。

4、交流。

5、小结:扩句的意义。

二、指导完成第6题。

1、回顾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2、自由读短文。给短文分段,找出重点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第二段(第2-6自然段)写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大娘让共产党员买车票的事。

第三段(第7自然段)人们向小吴投去崇敬的目光。

3、细读重点段。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去理解。

(1)大娘为什么要问:“谁是共产党员?”

4、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三、作业:《作业本》第5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59545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