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教案(专业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05:51:32
小学四年级语文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教案(专业14篇)
时间:2023-11-30 05:51:32     小编:碧墨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把握教学进度和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果。教案的编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下面是一份详细的教案模板,供教师参考使用。

小学四年级语文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教案篇一

1、自学课文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内容提出问题。

2、继续学习积累与表达,在阅读中读懂文章结构,学习总起分述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感受其悠久的音乐文化和独特的音乐氛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春天到了,又是个百花盛开的季节,载着这美好的春光,听着优美的乐曲,今天让我们踏上维也纳之旅,去感受音乐之都的魅力!一起读课题。

师:那么维也纳究竟在哪?又是个怎样的地方呢?

出示画面,出示第一小节内容,指名读。

你觉得维也纳是个怎样的地方?

我们要把这么优美的景色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齐读)。

二、初读感知,提出问题。

2、交流:

(1)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2)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3)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4)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其中以创建于1869年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最为著名,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大致为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2)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3)为什么说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4)为什么国家歌剧院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4、想知道答案吗?让我们来学习课文。请你选择你最感兴趣一个问题,认真仔细地读课文,将自己读后的感受在小组中交流。

5、学生自由选择浏览,朗读,交流感受。

三、解决问题,重点研读。

第一个问题(课文第二自然段):

1)学习第二小节。

(1)指名回答,找出这小节的中心句。

(2)教师引导理解摇篮。

a、这是一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摇篮?

b、摇篮是什么意思?(我们最初成长的地方)。

c、为什么把维也纳比作摇篮?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3)利用图片、抓重点字词引导理解,生简介音乐家。(出示图片)。

(抓许多著名的、都在、大部分理解)。

(4)教师总结:是啊,维也纳曾是那些著名音乐家生活、学习、进行音乐创作的地方,对他们的成就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造就了欧洲的音乐,所以被比作摇篮。

(5)拓展延伸:少年宫是____的摇篮。

___是____的摇篮。

(6)指导朗读第二小节。师:现在你觉得维也纳是个怎样的城市?(引读第一句)。

第二个问题(课文第三自然段):

1)学习第三小节。

师:说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第二个原因是?

你知道装饰什么意思吗?(装扮)是的`,维也纳用音乐装扮着自己。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好了。

师:你从哪儿体会到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呢?

生:在这儿到处铜像或大理石像。(有没有听出他读的时候主要抓住了哪些词。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出示图片)。

师:还有谁要补充的?生:为了音乐家的名字命名(出示图片)。

师:还有吗?生:就连王宫花园也用鲜花作为装饰。(出示图片)。

师:是啊,维也纳用音乐装饰着自己,一起来把第二小节读好。

过渡:音乐之都维也纳到处充满着音乐的氛围。课文还从哪个方面来叙述?

第三个问题(课文第四自然段):

1)学习第四小节(女生读)。

师:你从哪看出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生:人们在漫步时(两句)。

师;从这两句话中这里体会到了(音乐与自然、人类巧妙地连在了一起。)齐读。

生:维也纳的许多家庭。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维也纳人民沉浸在音乐中的画面)(出示图片)。

*说话练习: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合家欢乐的时候都会做些什么?比如在我们中国八月十五是合家欢乐的日子,我们都做些什么呢?(生交流)。

师过渡:而维也纳人民呢?他们真是把音乐当作精神食粮了啊!一起来读好这一句。

师:还有吗?

生:更有趣的是,政府会议成了一种习惯。

师:你读懂了什么?(生交流)。

师过渡:是啊,在维也纳小到普通人民大到政府,音乐已经融入了人们的血液,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了维也纳人民的一种习惯。我们一起拿起书读这一小节,把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迫切需要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

(生配乐朗读第四小节)。

第四个问题(课文第五六自然段):奥地利号称欧洲的心脏,维也纳则是心脏的心脏,而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在大家的心目中可能就是心脏的中心吧。

默读第五自然段,说说国家歌剧院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宏伟壮观,在全世界影响巨大。)(出示图片)。

(1)交流歌剧院的宏伟壮观。

a、交流:1642个座位、567座位、110人的乐队、金碧辉煌16尊大理石像、金光闪闪(出示相应图片欣赏)歌剧院大抓住数字读好相关的几句话。歌剧院金碧辉煌作者连用四个金色体现金碧辉煌。(出示图片)。

b、歌剧院如此宏伟壮观,老师也忍不住要和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引读第5小节。

(2)交流在全世界的巨大影响。(这么宏伟壮观的歌剧院一定会举办盛大的音乐会,让我们来读一读最后一小节)。

教师引读:每年除夕,。一年一度的文化节期间,。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歌剧院中浓浓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歌剧院在全世界影响巨大。

四.学习总结,布置作业。

1、维也纳何以称得上是世界音乐之都?

师:难怪有人会说: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没有音乐就没有维也纳,失去了音乐,维也纳也就失去了一半的美。维也纳每天都沉浸在悠扬的乐曲之中。学完课文,你一定会对美丽的音乐之都维也纳由衷地赞叹吧!请你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题。

2、课后作业:搜集有关介绍世界名都的资料,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板书设计:

总起。

分述。

古典音乐的摇篮。

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小学四年级语文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教案篇二

余继宏。

1、在朗读中积累优美词句。

2、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动物身上折射出来的可贵精神。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见解。

4、激发学生关爱动物、珍视生命的感情。

1、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动物、自然的关系。

1、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提出不同观点,相互交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对动物喜爱之情,并与动物能够和谐相处,增强保护生命的群体意识。

cai课件。

一、导入  。(cai播放乐曲《骏马奔驰保边疆》)。

师:亲爱的同学们,随着这美妙的音乐,让我们放飞想象的翅膀,一起踏上快乐的语文之旅吧!

师:从这美妙的乐曲声中,你们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奔驰的骏马……)。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马吗?

师:其实自古以来,马就是人类最忠实而高贵的朋友,战场上有它们无所畏惧的身影,旅途中有它们不辞劳苦的足迹。它们默默无闻的见证着的历史,可是,试问人类自己,我们对马的了解又有多少呢?今天,让我们随着布封先生一起走进马的世界。去探寻动物王国的灵性之美。

二、初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1、作者简介。

师:提到布封,大家熟悉吗?(cai展示作者简介)。

师:要说布封,那我们就不能不提《自然史》,这位法国的博物学家用了40年的时间著成的巨作。在他在作品中提到:宇宙里没有上帝的位置,人才是自然界的中心,决定他周围的一切。然而作为科学家的布封颇爱诋毁,作为文学家他却又受到普遍欢迎,因为他写的自然史语言形象,笔锋细腻而富有感情。我们今天所学的这篇科学小品《马》便是其中的一篇精典之作。

2、把握课文内容。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从这篇课文里知道些什么?

师:带着这些疑惑,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不过,在读课文以前,老师很想知道你们预习的怎么样了?(cai展示生字词,让会读的同学自由的站起来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组合,然后按照你们自己喜欢的形式快速浏览课文,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以下几个问题:(cai展示阅读思考)。

师:有没有同学愿意把讨论结果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抽同学答问题1)。

师:课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这两种马的特点,请把你找到的句子大声的读出来!(学生自由读)刚才大家读的是布封先生向我们介绍的马的特点,下面让我们跟随摄影师的镜头来一次眼睛的动步之旅!(cai展示“形形色色的马”)。

师: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两种马的特点吗?(抽同学答问题3)。

师:看来马的确颇受人们的青睐?但我们的布封先生对于这两种不同的马却有着不同的态度。下面我们来合作朗读课文二、三自然段(cai展示两种马的对比图片)。

师:你认为布封对这两种马分别寄予了什么感情?你喜欢哪一种马?为什么?

3、延伸拓展。

师:是啊,不仅是你们喜欢马,其实自古以来,马就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西游记》中白龙马一路忠心护主;三国时赤兔马英勇救主;马也因此而成了众多艺术家笔下的宠儿。今天,让们再次踏着清脆的马蹄声,再次走进马的世界!(cai展示与马有关的)。

(展示绘画作品中的马《八骏图》等)。

(cai展示马救主人片断)。

师:大家知道这是个什么故事吗?这是一匹什么样的马?

(cai展示文学作品中的马)。

师:同学们齐读一遍,这是一匹什么样的马?

(cai展示:与马有关的成语或俗语)。

三、体验与反思。

师:还记得赤兔马在关羽败走麦城时以死殉主的悲壮,也难忘的卢马一跃三丈跨檀溪的神奇。而如今,人类带给动物又是什么呢?(cai展示捕杀动物图片)。

师:你们看到了一种什么现象?对于这样的一些人,我们应该对他们说点什么?

四、小结。

师:世界在变,人类在变,我们的生存环境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但不管如何变化,只要我们永远怀着一颗善良的心来关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生灵,那么我相信,刚才我们在图片中看到的悲剧就不会再重演,人类和动物之间,才会成为真正的朋友!最后我衷心祝愿大家事事马到功成,天天龙马精神,处处一马平川,将来成为一匹脱颖而出的“千里马”!

小学四年级语文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积累自己感兴趣的反映动物特点的词句。

2、了解游记着重记录见闻感想的写法。

3、根据情景展开想象,用旅游者的口吻写一段话。

4、针对课题,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游记着重记录见闻感想的写法。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说说去过什么动物园,有什么有趣的见闻或感受。

2、出示课题:天然动物园漫游记。

猜一猜:今天学的课文里写的内容,可能和以往我们在动物园的见闻有什么异同?(相同:涉及很多动物;不同:是写在野外的动物。理解:“天然”的意思,天然:在然存在的、自然产生的,和人工、人造相对。)。

二、自学课文,初步感知。

1、自学课文。

要求:

(1)轻声地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全班交流。

(1)读词语,并用这些词语说一句话。

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鲁伏河米库米。

(2)出示第3小节,读正确。如果坦桑尼亚的朋友到上海动物园会怎么说?用下面的句子开头说几句话。

说话:跟我们的天然动物园相比,这里的动物园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3)读句子,边读边想象:读正确后,说说想到了什么。

当我们从他们中间穿过时,顽皮的基马猴竟围着车子奔前跑后,周旋了好一阵子。

(从“围”“奔前跑后”“周旋”等词,想象基马猴奔跑的样子,神情,与坐在汽车里的人的关系。)。

(4)指名分小节读课文,要有边读边想象的感觉,读后正音。

(5)交流小组讨论后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如果深究文章的话,学生可能会提出“天然”和“动物园”是不是矛盾,从本质上讲是矛盾的,但是作者把这一矛盾的词语用在这里,更突出了天然动物园的特点,如果换成:动物保护区漫游记,感觉就没有这么强烈了。)。

三、深究语言、了解特点。

1、默读课文,思考:

(1)作者见到了哪几种动物?(羚羊、长颈鹿、斑马、基马猴、水牛、大象、犀牛、野狗、黄牛、狮子)。

(2)请用不同的词句形容天然动物园中的动物(选择5种以上,可以用文中的'词句)。

例如:(泰然自若)的斑马。

(3)用一个词概括天然动物园动物的特点。(自由自在等)。

2、再读课文,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课文写的是“天然动物园”的,把你感受最深的和同桌交流。

四、总结课文、写话练习。

1、课文的题目是“天然动物园漫游记”能不能改成“天然动物园”?

(不行,是游记,而且是“漫游”。前者主要是介绍,强调准确、比较全面【比如:要讲清楚多大】;后者是按游览顺序记叙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另外课文中地点转换顺序不清楚,而时间顺序相对清晰,原因就是“漫游”——随意游玩,这也是天然动物园的特点。)。

2、写话练习。

导游阿里在返回的路上,讲了几个趣闻,可惜文章没具体写。请你选一个(也可以自己选材,展开想象,用旅游者的身份写得具体些。)。

3、布置作业。

积累自己感兴趣的描写动物的词句。

板书设计:

20、天然动物园漫游记。

自由自在乐趣无穷。

羚羊长颈鹿。

犀牛斑马。

狗基马猴。

黄牛大象。

狮子。

(略写)(详写)。

小学四年级语文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教案篇四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主要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喜爱音乐的情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教学难点】

让学生感受维也纳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的音乐情趣。

【教学准备】

录音机、挂图、投影仪。

【教学过程】

2、揭示课题:《音乐之都维也纳》

质疑: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读顺句子。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解释词语的意思,教师相机点拨。

3、各自轻声读课文,思考每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说说各段讲的是什么。

5、理清脉络。

讨论:课文分为几段,每段段意怎么概括?

交流:

第一段(1):介绍“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位置。

第二段(2-4):从三个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

第三段(5-6):介绍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宏伟壮观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

第四段(7)总结。

6、小结。

1、分析字形。

2、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词语。

2、这篇课文分为几段,各段段意是什么?

1、默读课文,画出中心句。

(1)交流,出示: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的音乐之都。

(2)谈谈你对“音乐之都”这个词语的'理解。

(3)指导朗读,突出“世界著名”、“音乐之都”。

2、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体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交流。板书:古典音乐的摇篮

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世界著名的歌剧中心

3、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文。

(2)交流:你知道了什么?

(3)指导朗读:

突出“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波光粼粼”。

小学四年级语文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在此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句。

2、揣摩文中的对比描写,了解对比描写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3、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对比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初知大意,并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2、阅读注释,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布封。

3、安排一个学生准备书法作品。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  :

展示书法作品:学生用小篆和隶书写的“马”及教师用楷书在黑板上写的“马”。

要求学生说出三个“马”字分别属于哪种字体。

学生回答后,教师语:时代不同,“马”的写法也不同,这是汉字形体演变的结果;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马的生存方式及其命运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布封的文章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马。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请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马马。

2、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并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

3、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

三、交流研讨。

围绕上述问题,请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将学生的意见进行归结。

文章写了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等),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分别是“驯良”、“自由奔放”。

表现自由奔放的词句:奔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

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二、三自然段。

四、重点研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读二、三段。

1、自读读二、三段,发现问题。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力求在小组内解决问题。3、班上交流,重点研讨以下几句:

1)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2)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3)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

4)所有的家马则都只有人工所能赋予的东西,即技巧与媚妍而已。

(二)深层探究。

1、请同学介绍布封情况,明确作者是人文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要求点到为止)。

3、班上交流:由男女生各派两个代表到班上交流自己的看法。

4、教师小结: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也是一篇礼赞自由的优美散文,它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两种马的特质,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人文情怀,实为文质俱美之文。

五、延伸拓展。

用多媒体展示梁晓声《如果我为马》中的片段,学生齐读。 是的,如果在对生命形式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 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

六、作业 。

找出自己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语句(段),作点评(完成在资料卡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展开讨论,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

布封的马为我们展示了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是驯良与自由。下面我们来欣赏这两种马的生活片段。

二、延伸、拓展。

1、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家马、野马的生活画面,请学生欣赏。

2、请同学谈自己欣赏哪一种马,并陈述理由(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要受作者的影响)。

3、讨论。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下例问题:

1)家马的驯良的天性吗?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自己的观后感,并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

讨论结果略。

三、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导入  语: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书,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不仅让我们受到诸多启发,而且在语言上、行文上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1、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摘录在资料卡的语句,并陈述自己的理由。

教师要注意参与到活动当中,引导学生去体会文中人格化的描写。

2、再读课文,了解对比的运用及其作用。

1)找出文中对比描写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其作用。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3)教师对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概述:就全文来看,作者是将家马与野马作比,以家马的驯良来衬托野马的自由奔放,就最后一段来看,是以其它动物来衬托马的美貌。

3、用对比方法写一段话,描绘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重点刻画其外貌,字数在150字左右。

4、班上交流写作片段。

四、作业 。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任选五个词语造句。

2、课外阅读布封的《松鼠》或其他作家写动物的文章,作读书札记(一周内完成)。

[附]板书:

家马:驯良——同情作比较,

野马:自由——欣赏突出事物的特点。

小学四年级语文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教案篇六

能通过关键句子的把握,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能对文本中的关键字词进行细读品味,从而理解“马”的形象和。

通过比较、思考、讨论,能理解“自由”的,初步形成尊重天性、崇尚自由的价值观。

一、导课。

今天早上咱们做了预习,从头到尾读过一次的同学请举手,从头到尾读过两次的同学请举手,从头到尾把段落序号标号的同学请举手!同学们的做法很棒!很对!因为,今天这篇课文可不一般哦,它是被人们公认的写马写得的一篇文章;今天这位作者,被称之为与大自然一样伟大的天才!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马的世界,去领悟天才带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二、感受自由。

明确:驯养之马(家马)天然之马(野马)。

2.作者更喜欢那种马?哪一句话直接表明了作者的态度?请找出文中的语句作为依据。

明确: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些;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

3.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些,这是一种____之美?找出相关的句子来分析。

生:自由之美、奔放之美、团结之美、协调之美……。

师:这些美都是天然之马所固有的,所以,这是一种天性之美,自由之美。

集体朗读——(注意语气——赞美,语调——轻快)。

三、受尽束缚。

豪迈而剽悍的野马被人类给征服了,它变成了什么马呢?请结合课文前两段内容,从用途上说一说。

野马——战马、(赛马)、役马、宠马。

生:役马——可怜、

师重点引导细读,并作出改动。

原文——嘴巴被衔铁勒得变了形,腹侧留下一道道的疮痍或被马刺刮出一条条的伤疤,蹄子也都被铁钉洞穿了。

改文——嘴巴被衔铁勒得歪在一边,腹侧留下好多道的疮痍或被马刺刮出好多条的伤疤,蹄子也都被铁钉打穿了。

(讨论后,要求带着重要朗读)。

生:宠马——可悲(可笑)(可耻)。

师引导——丧失自我,成了主人手中的万物。

生:战马——可敬(可怜)(可叹)。

师:对主人而言固然可敬,但对自身而言显得可怜。

3.适时介入资料——臧克家《老马》全班学生朗读。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这就是人工驯养的马,这就是一辈子在人工驯养下的老马,他的身体受到了——?(束缚、摧残)他的精神显得——?(麻木、不自由),好可怜的马!

四、回归自然。

2.学生讨论,能,不能,要求结合文中相关句子说说。教师适时做好评价。

五、思考原因。

2.学生思考发言,共同探讨“自由”的,形成“真正的自由是精神的自由”的共识。

3.介入“狱友”的话:“老布没疯,他只是体制化了。起先你狠它,后来你习惯它,到最后你离不开它------”——长期的束缚,使其丧失了精神的上的天性和自由。家马如此,老布也如此;动物如此,人也如此。

六、结课。

说到这里,我们似乎明白了《马》这篇作品的真正好处,作者其实在通过马来写——人,其实,马只是一个比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匹马,我们都有野马的天性,但我们或许都正受到某种束缚,怎样才能不丧失自我的天性和自由呢?布封没有讲,但他用自己的行动作了解答:(学生齐读)。

布封的时代是一个神学时代,人们的思想被挟制在不自由的空间里……。

在“离经叛道”的声音中出版《自然史》……。

在风格趋同的文坛中发出“风格即是个人”的声音……。

让我们与布封一样,与野马一般——尊重天性、崇尚自由!

小学四年级语文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教案篇七

这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五种不同的形象,流露出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工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在他的作品里,惯用人性化的笔触去描摹动物,所以,他的作品大都具有人格化的这一写作手法,本文中的马就被赋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士。

对于小品文,我们不仅要通过阅读理清文章的思路,而且要注重学生对语言的品味。所以,设计初读,学生就知道作者介绍的马的类型,紧接着让学生默读,在品味散文化语言的过程中分析出各种马的性格,然后从中体会作者对各种马的思想感情。

应该说,做到这一步就基本完成了本文的教学任务,但我觉得还应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马的特点谈谈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于是我就设计了一个比较新颖的环节,就是让学生针对“假如我是一匹马,我愿意做什么马”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既是对文本的进一步深化,又是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一、导入  新课。

提起马,我想大家脑海里肯定有非常鲜明的印象,那我们就先来欣赏一下马的风姿,然后请同学们谈谈感受。(教师播放马的图片)。

(学生谈感受,)。

的确,正如同学们所说的,马留给我们的印象或是飒爽英姿,或驰骋疆场,或雄姿英发,或勇猛剽悍,即使年已衰老,但仍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马的风姿。(课件展示课题)。

二、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文章写了哪几种马?

(此设计在于让学生能从初读中概括出马的类型,为下文分析奠定基础)。

2、默读课文,分别找出各种马的特点。

(此问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细读课文,区分出不同类型的马的性格,有鲜明的印象感知)。

3、从作者的描绘中,你可以看出作者对各种马分别持怎样的态度?(可用原文语句回答)。

(这一问题较之先前的两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仔细的阅读就可以发现答案,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这个问题解决了,文章的主旨就显而易见了)。

三、探究研讨。

学生在讲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做必要的评论,对合理的价值观可进行肯定,对有消极思想的应即使加以疏导纠正。教师的评论可参考:

“难道你没看到,大战前,几乎每位战士都会情不自禁的对他的战马喃喃自语,诉说些肝胆相照的话,战马那时的姿态是那么的高贵;当战斗结束,若战士荣归,战马生还,战士总会对战马表示一番友好”

“在某些人身上,不也留下了劳动的痕迹吗?你看那手上的老茧,腱上的死肉疙瘩等等”

……             。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各种马的基础上,结合生活进行思考,谈谈自己的价值观,既围绕文本生发,又不拘泥于教材,让学生能畅所欲言,学有所用。)。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刚才都说得很精彩,但事实上,你们并不能去做马,所以,只能说你们愿意做像     马一样的人,其实这就是将马当作人来讲述,而我们的作家布封之所以将马写得栩栩如生,这正是把人的思想浸入到马身上的缘故。在布封的笔下,马已被赋予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士。所以,与其说作者赞美野马,不如说作者赞美有着野马一般美质美德美貌的人。

自古文人相惜,作家梁晓声就曾写过《假如我为马》这样一篇文章,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是的,我如果在对生命形式进行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课件展示)。

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这段话。(生齐读)。

五、作业 布置。

六、板书。

小学四年级语文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教案篇八

四年级上册语文《小木偶的故事》是一篇童话故事,这篇童话故事趣味性强,学生理解课文并不难。因此在教这课时,采用了以下教学流程: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读课文,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积累词语,丰富语言——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其中,感觉最有特色的地方是:“积累词语”这一环节。因为这课表情的词特别多,所以安排了让学生划词、读词、理解词、运用词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把“板着脸、笑嘻嘻、愤怒、亲热、温柔、痛苦、伤心、着急、委屈、生气、龇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怜巴巴、放声大哭”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读词,以边读边做表情动作来理解词,最后以选词说话达到运用的目的。

这环节的设计感觉很好,学生因为有着忽喜忽怒忽悲忽怨各的表情演示,兴致高涨,也能比较直观形象的理解词语的意思,个别学生对某些词理解就犹豫着知道如何做表情动作,这时他们会左右观看,从同学的表情理解自己感到疑惑的词语。这样的教学中,既轻松又收效好,老师的解释已显得多余。

这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连自己也被他们丰富多彩的表情所感染,如果每节语文课都能这样轻松愉悦,又何愁学生不爱学语文呢?这就有效教学吧,能让学生轻松的课堂中学到各种语文知识,让学生深深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小学四年级语文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教案篇九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8个生字,认识一个字。理解“孤零零”“随手”“乐意”等词语。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进行复述。

3、学习课文,把握故事情节,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初步了解汉语语序在表达语义时的作用,做简单的语序变化练习。

学习重点:

知道宵小蚂蚁住进旧书之后,发生了那些新奇有趣的事情。

学习难点:

复述课文,使我们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神奇力量。

导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学法指导,知识链接。

一、质疑导入。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同学们,大家读完这个课题后,你特别想知道什么?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阅读第三课。

二、初读。

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些什么,并边读边圈生字,读完课文后把所圈生字反复多读几遍直到熟练。

检查生字。

把生字送回课文再读课文,想想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可提出来。

三、精读。

1、师: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吗?(指名自由概括)。

2、学习第1、2自然段。

3、指名读1、2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指名说)。

四、独立学习。

1、学习“墙、零”等9个字。

2、让学生多识记字形:随手:顺手。在文中说明小蚂蚁来到书本是偶然的,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乐意:心甘情愿。

花蕊:花的雄蕊和雌蕊的统称。

导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到小蚂蚁,被小女孩无意间夹到了旧书里面,那么随后又发生了哪些新奇有趣的事情呢?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

二、理解课文,读中领悟。

2、学生朗读课文,指名回答。

3、指导朗读:小蚂蚁非常乐意做一个字的,而且它在那本很旧的书里,到处跑来跑去。其他的字也学着它跳跳舞、串串门。它们多快乐呀!

(体会小蚂蚁的乐意、字的醒悟。注意旁白部分对小蚂蚁描写的朗读。——体会“会走路的字”)。

(学生适当进行个人的想象)。

(学生介绍)。

6、你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小姑娘被这本旧书吸引了呢?

(读课文8—9两段,抓住“一口气”、“忍不住”,来指导朗读。)。

默读课文第10—12段。

三、指导复述课文。

一、说教材。

1、说内容:《书本里的蚂蚁》。

2、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内容简单浅显但情节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本文语言生动活泼,富于时代感,充满童趣,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课文前两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一只小小的蚂蚁,因为在一朵小花里睡觉,在浑然不觉中,被一个路过的小姑娘把这花儿采下。它随花一起被夹进了书本里,变成了扁扁的蚂蚁。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通过精巧的构思,把“书本里的蚂蚁”这个拟人化的形象表现得那么灵动而又神奇。一本陈旧的无人翻阅的书,因为一只小小蚂蚁的到来,而让整本书里的文字全都变成了会走路的字,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这些文字因为过着快乐多姿、充满诗意的生活,让书天天变得丰富多彩,富有“魔力”。神奇的蚂蚁,可爱的文字。它让我们感受到另类童话的魅力,也让我们感受到中国文字的魅力。

3、教材编排特点:《书本里的蚂蚁》被安排在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的第三课,“儿童生活”在这个单元主题的引领下,本单元所选的几篇文章着眼于童心、童趣和特殊的童年经历。有的读来清新儿愉悦,如和小伙伴一起享受“糖人”的甜蜜回忆,有的读来神秘而新奇,如书本里的小蚂蚁到底是谁?他们有着哪些奇妙的经历?还有的带来沉重与思考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是一篇自读课文,学习本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身边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童年生活里的无穷乐趣,学习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笔去抒写生活。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蕊、陈”,掌握七个会写的字,理解生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小蚂蚁进入书本后发生的有趣的事。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激发想象,读写结合,通过指导角色朗读和童话表演的方式,使学生融入童话作品中,体会小蚂蚁的灵动与汉字的活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童话神奇的魅力。感受中国文字的魅力,并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字的喜爱。

5、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感情朗读,体会小蚂蚁住进书本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特别是它让陈旧的书发生了怎样奇妙的变化,是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感受童话神奇的魅力,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神奇力量。展开想象,自由写作。二、学情分析:

童年是一个多梦的年龄,对于童话,孩子们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和热情。学生经过三年的语文学习,接触过不少的童话,他们能够通过自读对童话故事有初步的感悟,学习的热情一定很高。但对文中故事情节的准确把握和理解还较为困难,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浅入深,逐步进行深入理解。另外,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图片、动画等形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就可以唤起学生对童话世界的美好回忆和向往,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三、走进童话,领略神奇。

四、放飞想象,练笔创作。

五、课外拓展,不断延伸。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这节课的导入,我直接从题目入手,先展示课件,让学生边看课件上生动的画面,一边猜想: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以此来激发学生表达的热情。

预设:学生可能会想到:蚂蚁怎么到书本里了?到书本里后小蚂蚁又发生了哪些故事?那只小蚂蚁是谁?如果学生说得很多,那么就在最后明确:我们本课重点要弄清前面两个问题,以使学生对本课的教学重点更加明确。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质疑激趣,引发读书欲望,使学生快速进入童话世界。)。

2、介绍作者。我通过课件,展示王一梅的图片及主要代表作。

意图: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记住作者的名字,了解必备的文学常识,另一方面,通过作家作品的介绍,也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了选择的依据。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出示课件)让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准确标注生字生词的读音。

2.自由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圈生字,并把带有生字的词语多读几遍,直到熟练。

3.通过出示课件,检查学生生字、生词的自学情况。学生自己交流记字方法;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花蕊”等词语可以利用图片进行理解。“陈旧”、“密密麻麻”等词语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趴”、“喂”等通过动作体会理解。)。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自学生字词的能力,检查朗读情况,发现阅读障碍,彻底扫清字词障碍。)。

4、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吗?(讲述了一只小蚂蚁爬在花蕊里睡觉,一个小姑娘把小蚂蚁睡觉的花采下来,夹进了书本,这样小蚂蚁就被夹得扁扁的,变成了书本里一个会走路的字。在它的感染下,书本里的字跳舞、串门。每天都能编出新的故事。)。

(设计意图:理清课文脉络,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

(三)、走进童话,领略神奇。

师:我们先来看看小蚂蚁怎样走进书本的?

生:一只小蚂蚁爬在花蕊里睡觉,一个小姑娘把小蚂蚁睡觉的花采下来,夹进了书本。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有着花香与书香的童话意境中去。)。

师:从此,小蚂蚁就在书里安家落户了,发生了哪些新奇有趣的事情呢?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想。(巡视,相机指导)。

预设。

1.书本里的字会讲话有趣。学习3--6自然段,分角色朗读字与小蚂蚁的对话,听到这些话,你有什么想要说的或要问的吗?(此环节除了恰当的比喻外,还有作者奇特的想象,教学时要相机指导。体会童话特有的魅力。)。

2.我觉得小蚂蚁变成了字以后还跳跳舞,串串门,每天跑到不同的页数,很有趣。如果你是那些字,看到了小蚂蚁这个会走路的字,你会说什么?怎样做?(此环节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小蚂蚁和字天天做运动,旧书变成了新书,每天都有新的故事发生。

(注意观察小姑娘的神态的变化,引导学生想象每天都有什么新故事?并说一说。)。

(设计意图:围绕中心,层层递进.抓住小蚂蚁的形象和字的形象的互换,理解书由静到动的变化,内容由陈旧到新鲜的变化,发挥想象,让童话故事中的形象、语言、情感深深印入孩子心中,并感受其所带来的快乐。)。

师:会走路的字会让旧书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做一个文字小游戏,让学生领会会走路的字带给这本书每天的新奇变化。从而让学生对文字的生命力有一种新感觉。

(出示课件)变换字的位置或加上标点,你会有惊奇的发现。

a.妈妈给我梳小辫。

b.他同意我也同意你怎么样。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体会小蚂蚁给这本书带来的影响,激发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欲望。)。

(四)、放飞想象,练笔创作。

1.读完故事,你认为书本里的蚂蚁指的是谁?为什么?

2.你喜欢书本里的蚂蚁吗?你想对它说些什么?

3.现在,你再看看这些书本里的文字有什么感觉?(出示幻灯片)(让孩子把汉字视为活生生的小蚂蚁,感受它的色彩、声音、气味、形象、动作、表情等。)。

(设计意图:让孩子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不用老师去灌输,而是在潜移默化的渗透中去影响。)。

4.观看《狮子王》动画片段。

5、这些书本里的蚂蚁可爱吧,让我们加入它们的行列中,一起游戏,把我们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获记下来,也可以大胆创造,编写出你独特的童话故事,和大家共同分享快乐与甜蜜!(自由写作)。

活动一:根据蚂蚁的图片,发挥想象,进行创作。

活动二:根据提供的情境,发挥想象,编写故事。

情境一:叶子。

情境二:大树大河月亮山洞蚂蚁小白兔猴子(课后交流点评。)。

(设计意图: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应用语言。激发想象、拓展延伸都是从课堂走向生活,由知识转为实践,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从而实现阅读创新。)。

(五)、课外拓展,不断延伸。

1、《兔子的胡萝卜》(出示课件)。

2、推荐阅读王一梅的《鼹鼠的月亮河》《住在雨街的猫》以及《想走的树和想留的兔子》。

(设计意图:体会王一梅童话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开阔视野。)。

小学四年级语文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教案篇十

《纪念日》教材的内容涉及到收集、整理有关节日的资料,策划纪念日活动,进行成果交流等。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语文《纪念日》教学。

教案。

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日历、对话交流,了解重大的纪念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对伟人及各类劳动者的崇敬之情,树立强烈的纪念意识。

2、阅读日历重点记忆具体日期,掌握该日期作为纪念日所表示的特定含义及其来历。

3、利用教材“空白”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畅谈五月特殊纪念日的基础上,填补“空白”日历,生成新的课程资源,在实现资源共享中期待创造意义更新、范围更广的纪念日。

4、通过纪念日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收集资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认识纪念日。

一、导入:

1、多媒体播放庆祝“五一”劳动节的盛大场面。

2、学生谈自己看后的感受。(自由发言)。

3、教师总结并导入。

是啊,有些事情,有些日子,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因此,每年到那个时候,我们都要纪念。国家有国家的纪念日,家庭有家庭的纪念日,甚至我们每个人也有自己的纪念日。“开展纪念活动,如同点燃一支火炬。”可以使我们不忘过去,更好的面对未来。

二、识纪念日――谈纪念日――想纪念日。

1、识纪念日。

(1)多媒体出示五月的日历,让学生通过看日历,了解重大的纪念日及其相关知识。

(2)交流资料,谈纪念日的来历、意义及其纪念方式。

“‘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地球日”、“世界无烟日”、“马克思诞生纪念日”。

2、谈纪念日。

你还知道关于纪念日的哪些知识?向大家介绍你喜欢某个纪念日的原因。

如:国庆节、党的生日、中秋节、儿童节、教师节、春节、圣诞节、戒烟日、端午节、建军节、世界水日、母亲节等等。

3、想纪念日。

(1)以课文中的两句对话为主题,让学生围绕“我家也有自己的纪念日”进行交流。

(2)为班级、学校、社区设定值得纪念的日子。

如:雁塔北广场的落成的日子;。

学校新教学楼的落成的日子;。

社区安装了健身器械的日子等。

三、活动总结:

1、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及感受。

2、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模拟纪念活动。

一、活动准备。

1、明确活动的要求,做好“模拟纪念活动”的准备工作。

2、引导学生把获取的知识整理,按照兴趣分组,并选同学担任组长。

3、确定主题。比如围绕6月5日“世界环境日”确定“保护地球,保护家园”的主题。

二、观摩“五一”劳动节纪念日活动。

1、让学生扮演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说自己工作特点及收获。通过观摩使学生了解到劳动是光荣的,劳动者是受人尊敬的,他们只是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之分。

2、学生评价,找出优点,提出希望。

三、分组模拟纪念日活动。

甲同学:国庆节――诗朗诵,歌舞表演。

乙同学:中秋节――赏月,吃月饼。

丙同学:植树节――各种劳动工具及表演唱《小树,快长大》。

丁同学:某同学的生日――同学送的自制小礼物。

四、拓展延伸。

1、师:通过同学们的表演,我们感到了语文活动就是这么精彩,既增长了知识,又拓展的视野,如果我们能把这些活动资料加工整理,并制作成纪念日历,我们就会了解更多的知识,就会在回顾中反思,在实践中锻炼,在活动中发展,在学习中成长。

2、师提供制作纪念日的网址资料及软件。

五、学生制作纪念日历。

一、单元主题及单元概述。

本教学内容源自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材,本单元是围绕“纪念日”展开综合性语文学习的开放单元。纪念日凝聚了多少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进程。开展纪念日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教材以五月为例,列举了各种纪念日,有政治方面的,有社会生活方面的,有生产、科研方面的,有环境保护方面的,有文化艺术体育方面的,有属于伟人名人的,也有属于大众的……教材57页下面丁丁、冬冬的对话,还将学生关注的对象,引到自己家庭和自己生活的环境中。

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开展纪念活动,要求全体学生全程参与,充分发动学生,发挥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巧妙创设情景,各个教学阶段中,尽可能多给学生创造相互对话的机会,使纪念日活动开展得深入人心,切实起到纪念的作用。让每个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得到锻炼,提升语文的综合能力。

课前鼓励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如上网、查阅图书、请教别人等)收集有关纪念日的资料。课堂上让学生围绕“你知道关于纪念日的哪些知识?”谈收获、提问题,进行交流。然后引导学生立足实际畅谈视野中独特的纪念日,对日历下方的“空白”进行补充,扩展纪念日的范围。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临近纪念日纪念活动,制定计划、开展活动、排演节目。其中主题的确定、计划的制定可在课内完成,开展活动、排练节目可在课外完成,教师应给予指导。并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进一步整理,让纪念活动有所连续,有所落实。最后学生以。

日记。

作文纪念日历学生演示文稿学生网站等形式记下这次活动,锻炼学生的组织创新能力,合作实践能力。

二、单元学习目标。

1.搜集有关纪念日的资料,让学生认识并了解重大的纪念日,利用教材留白,畅谈学生视野中独特的纪念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2.识记纪念日的时间,交流不同纪念日的来历及特定含义,提升对祖国、人民及社会生活的热爱,激发强烈的纪念意识。

3.开展临近纪念日的纪念活动,燃起学生纪念的热情,形成纪念氛围,锻炼学生的组织创新能力,合作实践能力。

三、课程框架问题。

(一)我的基本问题:该如何理解“开展纪念活动如同点燃一支火炬?”

(二)我的单元问题:关于纪念日,你了解多少呢?

(三)我的内容问题:

1.开展纪念活动有什么意义?

2.你都知道那些纪念日?

3.五月都有哪些纪念日?是怎样的来历?有什么意义?人们以什么方式去纪念呢?

4.你还知道那些纪念日?(家庭、班级、学校……国家)。

5.这么多有意义的纪念日,你最喜欢哪个呢?为什么?

6.我们选择一个喜欢的节日来开展一次纪念活动,好吗?

7.这次纪念活动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把它写下来,好吗?

四、涉及的学科领域。

本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涉及品德与生活(社会)、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学科领域,活动范围深而广。

五、所依据的课程标准。

(一)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4.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六、教学和学习过程。

(一)第一阶段:(一课时约35分钟)。

1.使用教师演示文稿,将本次语文实践课的主题告诉同学,并向学生提出单元问题:关于纪念日,你了解多少呢?将研究设想(五月有哪些纪念日?家庭、班级,学校,国家都有哪些纪念日?纪念日的来历、意义及其纪念方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家长、书籍、电视、网络等渠道查找收集相关资料。

2.同学们根据教师提供的任务指南自行形成小组,确定方案与时间表,分工协作。

(二)第二阶段:(一周课余时间)。

学生利用家庭、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整理资料。

(三)第三阶段(两课时约80分钟)。

1.多媒体播放庆祝“五一”劳动节的盛大场面。学生谈自己看后的感受。(自由发言)。

2.识纪念日――谈纪念日――想纪念日。

识纪念日:

(1)多媒体出示五月的日历,让学生通过看日历,了解重大的纪念日及其相关知识。

(2)交流资料,谈纪念日的来历、意义及其纪念方式。

谈纪念日:

你还知道关于纪念日的哪些知识?向大家介绍你喜欢某个纪念日的原因。

想纪念日:

(1)让学生围绕“我家也有自己的纪念日”进行交流。

(2)为班级、学校、社区设定值得纪念的日子。

(四)第四阶段:(一课时约35分钟 )。

引导学生把获取的知识整理,按照兴趣分组,小组合作拟定纪念日活动计划,填写活动计划表,推选负责人,对活动进行分工。

(五)第五阶段:(一周课余时间):利用课余小组合作按照活动计划收集资料、排练节目,准备活动、分组开展模拟纪念日活动。

第五阶段(两课时约70分钟)。

观摩模拟纪念活动。

如:“五一”劳动节纪念日活动:

学生扮演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说自己工作特点及收获。

国庆节纪念活动:诗朗诵,歌舞表演,

手抄报。

植树节――小品《植树》及表演唱《小树,快长大》。

(六)第六阶段 (两天课余时间)。

1.这次纪念活动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把它写下来,好吗?

(学生以日记、作文等形式记下这次活动。)。

2.把优秀习作装订成册,作为本单元实践活动的资料保存。

3.学生在家制作纪念日历、学生演示文稿、学生网站。

七、活动预计时间:(三周时间)。

八、前需技能(学生在开始此单元前必须掌握的知识或技能)识或。

1.学生需要有一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例如鼠标、键盘的使用、打开/关闭程序和保存文件等。

2.学生需要会上网浏览或检索。

九、所需资料。

印刷资料: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第二学期课本、日历、各类介绍纪念日的报纸、书籍、杂志和学生制订的活动计划。

辅助材料:和纪念日相关的图片、音乐、课件。

教材介绍:。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第七单元是一个开放单元,主题是《纪念日》。教材的内容涉及到收集、整理有关节日的资料,策划纪念日活动,进行成果交流等。

课堂。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在围绕《纪念日》这个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今天,我们将分小组进行阶段性的成果交流。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前期的活动策划。(出示课件,教师朗读。)。

二、回顾前期活动策划:

1、对纪念日进行分类,根据自己的兴趣组合成活动小组。

2、以小组为单位查找资料,抓住关键词,用表格的形式整理资料。

3、在整理资料过程中发现、提出自己的问题。

三、老师指导阶段性交流:

师:同学们都选择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而且,我发现大家一直在认真地收集资料,积极准备进行成果交流。今天,同学们该怎样进行阶段性的交流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朗读。

1、交流本组已经开展了哪些活动;。

2、展示阶段性的活动成果;。

3、交流活动中的发现;。

四、各小组进行阶段性成果交流,老师相机指导,板书学生发现的新问题。

五、小结:

1、小结各组交流情况;。

六、指导后段活动。(课件)。

1、确定后期研究的主要问题,小组合作完成活动计划。

2、按计划开展活动,并且记录活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自己的收获等。

3、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活动成果,进行总结性交流。

阶段性交流。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在围绕《纪念日》这个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今天,我们将分小组进行阶段性的成果交流。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前期的活动策划。(出示课件,由3个同学站起来朗读。)。

生:1、对纪念日进行分类,根据自己的兴趣组合成活动小组。

生:2、以小组为单位查找资料,抓住关键词,用表格的形式整理资料。

生:3、在整理资料过程中发现、提出自己的问题。

师:在进行了活动策划以后,我们选择了自己最感兴趣的节日类型作为研究方向,并且成立了活动小组开展活动。那么,大家初步确定的研究主题是什么?请各小组派代表和大家交流一下。(师出示课件)。

中国传统佳节。

名人纪念日。

事件纪念日。

外国的节日。

国际纪念日和节日。

王继威:我们这个小组的同学研究的是“家庭纪念日”。一共有4名同学。我们推选了王子乐担任组长。

尹甜甜:我们4个同学都对“中国传统佳节”感兴趣。

许芝铭:我们6个好朋友都想了解外国有哪些节日,所以我们确定的主题是“外国的节日”。

何任宇:我们从语文课本中知道了冼星海的诞生纪念日,我们还想了解其他名人的纪念日。我自己担任组长,还邀请了4个同学组成一个活动小组。

陈丹妮:我们小组确定的研究主题是“事件纪念日”。

蒋晓东:我们很想知道现在全世界有多少个国际纪念日和节日。我们小组5个同学一起研究了“国际纪念日和节日”这个主题,我们推选了姚晗洁担任组长。

师:同学们都选择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而且,我发现大家一直在认真地收集资料,积极准备进行成果交流。今天,同学们该怎样进行阶段性的交流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齐声朗读。(出示课件)。

生齐读:1、交流本组已经开展了哪些活动;2、展示阶段性的活动成果;3、交流活动中的发现;4、交流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大家一起想办法;5、说一说后段活动的安排,大家可以提建议。

师:吴老师发现同学们早就跃跃欲试了。哪个小组愿意先来汇报交流呢?

“家庭纪念日”活动小组。

王子乐、王继威、何凯文、汤映海。

汇报:

王子乐:我们是“家庭纪念日”活动小组。(出示课件)我们前期开展的活动有:1、在班上调查同学们对家庭纪念日了解的情况;2、发动全班同学写《我的家庭纪念日调查报告》;3、小组同学一起对资料进行整理;4、分工制定调查统计表。

何凯文:我们小组的每个同学都积极地参加活动,请大家看看我们整理资料后制定的统计表。

交流:

汪涛:那天我也是被调查的对象,当时,我只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我真觉得惭愧。

沈尚龙:爸爸妈妈从来没有跟我提起过结婚纪念日,所以我不知道他们的结婚纪念日哪一天。大家都不知道父母的结婚纪念日,可能也是这个原因吧!

胡雅静:我觉得我们太自私了,都只记得自己的生日。我希望同学们都能记住父母的生日。

汇报:

汤映海:统计出这组数字后,我们也感到很惊讶。于是,我们号召同学们回家问问爸爸妈妈。大家看,这是我们4月28日统计的结果。(出示课件)看来,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记住父母的生日和结婚纪念日并不是一件难事。

交流:

姚晗洁:我觉得,父母因为工作忙,常常忘记自己的生日,但是,他们却从来没有忘记过我们的生日,这是因为,他们太爱我们了。我想,我们可以从今年起,记住父母的生日和结婚纪念日。在日历上做一个记号,到了那一天,我们可以亲手做一份礼物献给爸爸妈妈,给他们一个惊喜,他们一定会很高兴的!

肖雅妮:正因为爸爸妈妈结婚了,才会有我的出生。我觉得,爸爸妈妈的结婚纪念日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

师:你准备怎样为他们庆祝呢?

肖雅妮:我暂时还没有想好。

刘锦媛:我们可以把家里每个人的纪念日都写在一个表格里,贴在家中醒目的地方,到了纪念日那一天,互相说一些祝福的话。

李明俊:我想在父母生日那天亲手做蛋炒饭给他们吃。

师:大家的想法都不错,我更希望同学们能把想法变为行动,让每一个家庭纪念日都充满温馨,都过得很有意义。

汇报:

王子乐:父母爱我们,我们也应该回报父母。所以,我们对后期活动的设想是(出示课件):策划家庭纪念日活动。我希望有更多的同学来参与我们的活动,大家都来回报父母的爱。我们今天的汇报结束了,谢谢大家!

师:刚才,我们听了《家庭纪念日》活动小组的汇报,他们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还用上了电脑课上学习的本领,制作了课件,你们的表现真不错!希望你们继续加油!

小学四年级语文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教案篇十一

撰写说课稿不必拘泥于固定、呆板的模式。另外,在语言表述上,既要把问题论述清楚,又切忌过长,避免陈词滥调,泛泛而谈,力求言简意赅,文词准确,语言针对性强。要做到这些,并非易事,还需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多下苦功。下面是关于《草原》说课稿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帮助!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草原》。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五十年代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写下了《内蒙风光》,本文就节选自《内蒙风光》。《草原》这篇课文,作者以热情洋溢的笔调,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受到草原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本文通篇文质兼美,堪称写景、抒情的典范佳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取舍教材是关键。因此,我将此文教学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的风光美。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我今天所要说课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基于本文又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并理解“渲染、勾勒”等词语。

2.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并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兴趣。

3.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语言,初步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感受草原风光的美好。

而对于生长于南方小县城的孩子,草原是遥远、陌生的,因此,如何让学生突破时空障碍,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感受草原的景美,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就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怎样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真正的共鸣,体会草原的景美呢?首先,我将注重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默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配乐读。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并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其次,我将巧妙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文中意境,并配合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本文第一自然段的语句美,意境也美,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形象,丰富形象,从而体会文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及想象能力。

《草原》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语句美,意境也美,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图文结合,启发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配合朗读,领会作者的情感美。教学过程具体如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再因为,本组的主题是“走进西部”。因此,开课之初,我首先多媒体播放配有画面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正悠闲地吃草、散步。远处的小河像一条明晃晃的长带迂回曲折……这样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在感到喜悦、快乐的同时,让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后的感受。此时,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油然而生。于是顺势揭开课题,进入第二环节。

这一环节是由师生配乐朗读课文,弄清课文写作顺序,主要写了那几个画面,是从哪两部分来写草原的,即“风光美”和“人情美”。学生对于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为后面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于是,我先课件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四人小组自读第一自然段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草原的美景,并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并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交流品读。

在品读重点语句时,我将引导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反复朗读;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草原图片,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词句。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将把学生们带入那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之中,并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一碧千里”、“渲染”等词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如:在本段中,作者描写小丘时,有这样一个经典的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轻轻流入云际。”由于“渲染”和“勾勒”都是美术上专用名词,讲起来抽象难懂,我准备了两幅国画,一幅是绿色渲染的草原风景图,一幅是墨线勾勒的鸳鸯戏水图,出示图片,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让学生不仅感受到用绿色渲染的小丘的柔美,还感受到那饱满的绿色正向四周渗透、扩散。在这儿,我没有停止探究的脚步,而是紧紧抓住句中看似矛盾的一个点——“轻轻流入云际”。先引导学生抓住“欲”字理解,再让学生议一议与“轻轻流入云际”矛盾吗?学生一边看图想象画面,一边和着优美的音乐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这并不矛盾的美的意境。这是一幅多么鲜活的中国画啊!这正融入了老舍先生对草原无限的热爱之情,学生也就很自然地领悟到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

再如:文中描写羊群的句子:“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我先让学生结合图画,抓住“绿毯”、“白色的大花”两处比喻,体会草原的辽阔和羊群带给草原的无限生机。之后,删去原句,再让学生展开想象,向老舍先生学习,用自己的比喻句重新描述这样的美景。这样,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原文描写的羊群的静态和动态的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了美的意境,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生反复品读这些精美语句中,我还将不断回扣本段的中心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相信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回扣中心句,不仅能更深切地感受“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意境,作者对草原深深的热爱之情也将在学生内心一次次升华。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老舍笔下的草原那如诗如画的意境,品读之后,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草原风光图画,引读第一自然段。在优美的旋律中再现草原美景,一定能牵动学生内心的情感。这一整体回读,也将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在脑海中形成一幅蓝天共碧草一色,牛羊与骏马齐的美丽画卷。在此意境中,学生定能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草原的无限热爱。

就当学生沉浸在此意境中时,我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互相交流展示并走上讲台朗读诗歌、展示亲自去草原拍摄的照片一级打印的草原风光图,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个性再次得以释放,此时的课堂也将再次涌动着创造的生命力。

授课至此,我小结过后,以布置下节课的任务结束本节课的教学:“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美丽的地方,又孕育着怎样的民族呢?老舍先生又是如何表现草原的人情美的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会会草原上的鄂温克族人民。”

总之,我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尽量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整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及创造能力,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体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导。谢谢!

小学四年级语文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教案篇十二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自主阅读,自读自悟。

1,导游线路的小黑板;。

2、天山景物课件。

1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象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

二,引导第2自然段的学习。

如: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水。读了这段话我仿佛见到了寂静的天山,又是充满生机的天山。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寂静的清凉世界。)。

如何具体、形象地描绘这一景物的呢?

(再次默读课文)我觉得作者不仅仔细观察眼前的景物,而且能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确切的比喻,把天山的景物形象地描绘出来。

你们觉得哪些想象和比喻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雪峰间的云影比作是银灰色的花朵,整个雪峰。

就变成像一块绣着花的白缎子,多漂亮呀!

还有,作者把从峭壁断崖上泻下来的雪水比作银链,既写出了雪水的样子,又写出了它的光亮,多么生动啊!

作者还把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是盛开的白莲花,浪花像玲珑剔透的小水珠。

那么的美,多讨人喜爱,这里也流露了作者当时那种喜爱之情。

揣摩,欣赏?

我还觉得作者用词很巧妙,很有特点,如一开头写“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这个“抛”字,写雪水流下时用“飞泻”这个词,让人感到雪水流下时很有气势。

我觉得作者在写这些景物时,层次非常清楚,从蓝天到雪峰,接着写溶化的雪水,最后写雪水汇成的溪流从上到下,很有条理。

师:说得好。描写景物,要注意按一定顺序写。

这篇课文其余各段中都有很多写得生动的地方值得我们探究发现。现在。

请大家互相合作探究,等会儿把你们探究的成果与大家交流,好吗?

合作学习:你觉得 哪些语段、词句写的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里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班级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激发兴趣,课外延伸: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

摘抄优美词句:用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小学四年级语文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教案篇十三

时间匆匆流逝,在惋惜和感叹过后,才发现自己前面走过的路,收益甚少。听了一些优秀教师、教育专家、教研员的讲座。我的心里豁然开朗,对语文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想法。

回顾过去,劳累、着急、无奈,一直困扰着我。自己每天晚上都像学生写作业一样备课、批作业到九点多,课堂上又声嘶力竭地大声训斥。可学生呢?课堂上多数在摆弄小东西,很少有回答出有价值的答案。课后作业完不成。一篇课文要上三节课。考试结果却不尽人意。为此,我着急上火,可学生仍然无动于衷。更是只布置学生观察、写,根本不会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写出的文章要么干巴巴的不具体,要么兔子尾巴式的。看了张主任的作文教案,听了相关专家的讲座,我感到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在体内涌动。

展望未来,自信、希望、有效一直激励着我。认真钻研教材,做到集思广义,及时与同学科老师进行集体备课。针对教研室提出的教学模式,理清思路,按照教、扶、放的思路,提高课堂效率。把预习课文放在课前,让学生做到四会,即会读生字、会组词、会读课文、会做批注。当成作业布置给学生,抓好信息反馈,及时了解情况,教给学生相应的方法。指导尽量细一些,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批改借鉴任君梅老师的方法,抓两处亮点,提一点建议。让每个学生都对作文有新的认识:只要我努力,就有收获!我没有白忙活,老师表扬了我呢!原来写作业并不难啊!

我坚信:有我的不懈努力,有领导的英明指导,有好学上进的学生,就没有不高效的课堂!

小学四年级语文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教案篇十四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主要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喜爱音乐的情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教学难点:

让学生感受维也纳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的音乐情趣。

教学准备:

录音机、挂图、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2、揭示课题: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58631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