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耳朵叫醒西师版六年级教学设计(汇总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05:07:07
把耳朵叫醒西师版六年级教学设计(汇总19篇)
时间:2023-11-30 05:07:07     小编:QJ墨客

阅读是一种享受,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和魅力。善于归纳和总结是写好总结的关键。总结是自我认知和进步的有力工具,以下是一些优秀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把耳朵叫醒西师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一

《黄河大合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著名诗人光未然创作的大型声乐套曲。它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此,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视觉的画面和音乐来激发学生心中彭湃激昂的民族感情。

【课前准备】。

查找资料,了解关于黄河的地理知识。

【教学内容】。

1、欣赏黄河大合唱第四乐章《黄水谣》,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感受作品内涵。

2、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光辉的一生,知道他的代表作。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聆听史诗性的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了解《黄河大合唱》创作的年代、背景、作者,培养学生感受、体验、理解音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情感内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黄水谣》、《保卫黄河》等作品赏析。

【教学难点】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感受作品的内涵,使之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教材分析】。

《黄河大合唱》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第十六单元第二十九节的内容,本节我选取了《黄水谣》、《保卫黄河》为重点欣赏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其丰富多彩的音乐情绪,进而认识这部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部分。

1、从“炎黄子孙”

一词导入。

师生交流,展示课前准备成果。

课前查阅有关黄河资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播放《黄河船夫曲》片段。

教师:乐曲使你联想到什么样的画面?你知道乐曲的名字和作者吗?

聆听、感受音乐的同时思考问题,展开讨论。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用音乐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课题。

(一)、教师:对于《黄河大合唱》同学们都有哪些了解。

(讨论后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知识进行适当的补充)。

围绕《黄河大合唱》,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与老师展开讨论。

1、与初中音乐教学合理链接,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引导学生掌握《黄河大合唱》的内容、作者及其创作经过。

(二)、《黄水谣》。

1、作品中有哪些音乐要素发生了变化?

2、作品可分为几部分?

3、每部分表现的基本情绪有什么不同?(播放音乐)。

1、聆听并感受。

2、讨论与交流。

3、逐段分析,加深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4、感受音乐情感的变化,正确划分乐段。

5、学唱并加深对作品的感受。

在带有目的性的欣赏中,让同学们协商交流体验,得出结论。

从而培养团结合作探究能力。

4、范唱歌曲。

5、教唱每部分有代表性的句子。

1、以教师的演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不同情感的对比,培养学生分析作品的能力。

2、体验作品要表达的真实情感。

3、复听歌曲《黄水谣》。

进一步聆听感受音乐。

对作品深刻理解后再次聆听,体会作品,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三、《保卫黄河》。

1、教师:同学们对《保卫黄河》这首曲子已经很熟悉了,下面我们集体来演唱一遍这首歌。

2、让学生欣赏一遍《保卫黄河》原唱。

3、教师:我们的演唱和原唱在表现作品上有何不同?

1、演唱《保卫黄河》。

2、聆听并与自己的演唱进行对比,找出差距。

1、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去,做到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通过演唱让学生感知到对作品的演绎存在哪些不足,并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复听作品、展示问题)。

4、全曲的主题旋律一共演唱了几遍?

5、每一遍的演唱形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演唱形式?

1、聆听、感受作品并思考问题。

2、师生交流。

边听边看边思考,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探讨歌曲为什么要采用齐唱、二部轮唱、三部轮唱的演唱形式中,理解歌曲的时代内涵,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6、对作品分析后让学生再次演唱《保卫黄河》。

有激情地演唱。

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后进行再次演唱,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

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对《黄水谣》《保卫黄河》的学习后,同学们有何感受?

与教师讨论交流。

总结本课,点明课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布置作业。

教师:请同学们课后聆听《黄河大合唱》的其它乐章。

课后完整聆听《黄河大合唱》。

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感受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把耳朵叫醒西师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语言表达上“举轻若重”的特点。以词语的选用与句式结构两方面)。

2.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

教学难点:

小组活动时,寻找典型词句,体会“举轻若重”的特点和表达作用。

教学方法:

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建构新的学习。学习策略有: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学习。

1.回忆生活,引入学习。

出示问题:你们一家人一起散步会发生些什么事情?

请两至三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交流。

(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建构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希望给新知的学习构筑起合适的背景,以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要求:轻声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

检查阅读效果: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3.交流感受,把握作者的感情。

出示问题: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请几位同学谈谈个人的感受。

肯定个性化的发现。

(这问题比较宽泛,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注童个体的体验。)。

进一步研究文本: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终是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一个环节也是探究本课语言特点的思维起点)。

总结:散步是日常生活,既轻松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作者笔下变得那么重要。作者从中感受到责任的重大,领悟到家庭、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内涵。(总结可以请学生做。)。

二、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1.朗读第一、二两节,师生共同探讨。

朗读前提出要求:注意,文章中哪些词语或句式很“特别”。

学习第一节:以学生平常习惯的表达方式作为参照进行比较,发现作者选用句式的匠心。

通常习惯的表达有:

我们一家四个人在田野上散步。

我、我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在田野上散步。

……。

归纳比较结果:文章选用的句式有强调的意味,郑重其事地推出一个一个镜头。

(进一步朗读并感受课文语言,切入到本课主要目标--语言的探究,通过比较发现句式的不同寻常。)。

学习第二节:自主发现句式比较特殊的句子。推选用得巧的词语。

句子: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词语:信服。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会发现句式与词语的选用上都有一种“举轻若重”的感觉,更深入地把握作者把小事情写得很重,写得意义不凡。)。

2.学生归纳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作者用心选用句式与词语,整篇文章给人一种“举轻若重”的感觉,使一件平常的生活小事显得那么不同寻常。

(归纳的环节非常重要,它把对具体内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规律性的认识。)。

三、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1.小组学习,圈画交流。

出示要求: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比较特殊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

(小组活动,全员参与,教师适当帮助有疑问的小组,到一定时候教师要提醒小组及时总结,准备交流。这一阶段也可以将文章分成几部分,分别交给不同的学习小组探讨,这样有利于深入推敲每一部分文字。)。

2.班级交流,共享发现。

每个小组派代表把最重要的发现与全班共享择一个句子、一个词语。

可能有的句子与词语: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的母亲老了,……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就是整个世界。

太迟、总算、熬、分歧、委屈、水波粼粼、慢慢地、稳稳地、仔细。

教师在交流中适当引导。

(分享学生的发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把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还给学生。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在于学生自主的发现与交流中。)。

四、拓展:强化发现。

1.调用积累,向课外拓展。

交流明确:

(1)举轻若重的语言能把小事情写得庄重、意义不凡。由学生联想平时生活或阅读中类似的例子。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如“免受鲨鱼之吻”。

(2)有时举轻若重能使得文章轻松幽默,如“扛着一支铅笔”,“学生周末大逃亡”。

2.与作者原文比较,推进研究。

文章选进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出示这三句话,讨论编者删改的意图,并且评价删改的效果。

(教学中,讨论编者的删改意图相对于初一的学生有一定难度,可以先请学生评价删改的效果,再揣摩编者的意图。)。

(教师根据学习情况决定是学生个体独立思考还是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养成平等审视的意识,作者、编者与我们是同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与发现,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合理、能说得通就可以。)。

3.总结。

无论是举轻若重还是举重若轻,关键要注意场合,把握分寸,得体是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再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形成自己的特色甚至是风格。

(学语文,更应该用语文。用中才会思学,学也才会其乐无穷。)。

五、比较:验证发现。

自读(金黄的大斗笠),比较两篇文章语言的特点,并研究造成两文语言风格截然不同的原因。

(金黄的大斗笠)写了一个孩子眼中的姐弟二人的温馨世界,语言是活泼泼的。

(比较是研究性学习经常用到的方法,(散步)与(金黄的大斗笠)的视角截然不同,表达的感情也相距甚远,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也就各有千秋,这两篇文章作为一组教学材料,比较它们的语言风格,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角度。当然,教学中不要赶进度,来不及1课时完成,可以把这一项任务放在课后,作为一次研究性的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后进行适当评讲就可以了。)。

六、布置作业。

假设你是文章中的“我的儿子”,写一写这件事情,感受语言的另一种魔力。

(实践是最好的学习途径,读与写的有机结合会相得益彰,事半功倍。)。

教学资料:

一、括号内为原文删去的三句话:

1.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2.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3.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二、关于作者。

可以运用网站搜索引擎进行搜索。

把耳朵叫醒西师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三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沙漠玫瑰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沙漠玫瑰顽强的生命力。

4.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学习全面地看问题。

教学准备。

有关沙漠玫瑰不同情况下的生长图片。

教材简析。

这篇文章是龙应台女士5月15日在台湾大学法学院的演讲稿中的一个片断。以朴实的语言,明快的节奏,从观察生活具体的事件开始,穿透事件表象,归纳其中反映的问题,再深入分析问题的形成,由此告诉我们知道一个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对全面理解问题是多么重要。

全文首先说朋友从以色列带回一种“沙漠地衣”,这种地衣没水时是一把枯萎了的干草,很难看。然后写自己按照说明书的要求,把它整个泡在水里,每天进行细致观察。地衣从中心一点绿慢慢舒展延伸,直到第八天,全部复活,变为“一朵尽情开放的浓绿的沙漠玫瑰”。作者用八天时间观察到了沙漠玫瑰的复活过程,由衷地赞美了沙漠玫瑰顽强的生命力。

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我们”和邻居对沙漠玫瑰这一特别事物的美的不同理解。我们赞美沙漠玫瑰是因为目睹了它顽强的生命力;而邻居很难把它与美联系起来,是由于邻居认识事物时是孤立的,所以没有体味到“沙漠玫瑰”的美。由此得出,了解一个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对全面理解它是至关重要的。课文告诉我们要学会历史地看问题。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事物的方法,感悟沙漠玫瑰顽强的生命力。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学习全面地看问题的方法。

建议本课教学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课文一开始就写朋友送给“我”一朵沙漠玫瑰,它的样子奇丑无比,但我从说明书中了解到为什么称之为“沙漠玫瑰”,并了解了沙漠玫瑰的习性。这一段内容简单,浅显易懂。教学时,教师不必做过多的讲解,让学生通过朗读去理解。了解“沙漠玫瑰”之所以叫“沙漠玫瑰”的原因就可以了。

*第4、5段,穿透事件表象,归纳其中反映的问题,再深入分析问题的形成。到底一个地衣类植物有多美?孤立地看,它气味潮腐、样子单调,的确很难与美联系起来。可是,当我们把它的生命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结合起来看,就会发现,当沙漠玫瑰积蓄它的生命,等待一场雨水的时候,它就是美的;当等到雨水的时候,它展示自己生命活力的时候,它是美的。文章就是这样一步步把我们的思维引向对沙漠玫瑰的美的赞美。由此告诉我们知道一个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对全面理解它是多么重要。教学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说“沙漠玫瑰的美是惊人的”?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要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第3段对沙漠玫瑰的描写来理解沙漠玫瑰外在的绿色的生命,然后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于是,它就等待,等待那极其难得的降雨。终于到了这一天,它就急忙舒展自己的枝丫,把生命的活力展现到极致”。联系沙漠玫瑰的发生、发展过程,理解沙漠玫瑰顽强的生命力。*最后一段揭示了“我”赞美沙漠玫瑰惊人之美的理由:“出生”于恶劣环境,却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

*第1题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注意了解“沙漠玫瑰”的特点。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

*第2题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沙漠玫瑰”的复活过程。

*第3题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要肯定。

把耳朵叫醒西师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四

1.了解南丁格尔的生平及她的事迹,知道“白衣天使”的含义及来历。

2.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对于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准备。

1.搜集关于南丁格尔的有关资料。

2.了解你所知道的关于护士的工作情况。

一、课题入手,了解背景。

1.自读课题,然后读课文。

2.结合自己搜集的材料了解南丁格尔。

二、通读课文,找出重点。

1.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地方最能说明南丁格尔为什么能成为世界护士的楷模。

2.找出并勾画出表现南丁格尔思想动力的部分。

3.结合课后2题第1句,读一读,抄一抄。

4.同学之间交流一下,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三、重点学习,了解人物事迹。

1.有感情地朗读第6、7段。

2.找出描写战争时期医疗卫生条件恶劣的地方。

3.勾画出南丁格尔克服困难改善医疗条件和护理工作的部分,想一想,南丁格尔这样做的艰辛。

四、理解“提灯女神”和“白衣天使”的来历。

1.自读课文,找出能说明这两个称呼来历的地方。

2.结合课后第2题第(2)句话,理解“提灯女神”的含义。

3.读课后第2题第(2)句话,并抄写这段话。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4.找到能说明“白衣天使”来历的地方,勾画出来,读一读。

5.说一说你对这一称呼的理解。

6.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关于“白衣天使”的事情。

五、适度拓展,加深理解。

1.理解“提灯女神”和“白衣天使”这两个美称。

2.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其他类似的美称没有。

3.对同学提出的如“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类美称的理解。

4.读与这两个美称相关的句子。

5.讨论学习这课的感受和收获。

把耳朵叫醒西师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五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

2.抄写佳段佳句。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天窗的资料。

教学设计参考。

一、引入。

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这篇课文《天窗》是著名作家茅盾写的,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相信大家学习后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二、自学课文。

(1)通读课文。

(2)画出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字词和句子,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三、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课文中心质疑。

1蓖瓿闪废埃出示填空:

乡下人在屋间开了一个小方洞,装了一块玻璃,叫做。时,时,在黑洞似的屋里,小小的天窗是孩子唯一的慰藉,这小小的一方空白是神奇的。

学生讨论、交流,请一位同学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读。

2质疑。

(1)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

出示文章最后一段,齐读。

(2)你们是不是觉得这段话很难理解?有什么问题?

四、学习重点段,解疑。

1看看插图,结合课文内容,为什么说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2薄拔拷濉笔鞘裁匆馑迹课什么说天窗是慰藉呢?(读4~6段)。

3蓖腹这扇天窗,文中的孩子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分别用“--”和“”在文中找出。

看到想到。

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烈地扫荡了这个世界。

带子似的闪电一瞥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这么十倍百倍。

一粒星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

一朵云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

掠过的一条黑影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

我们把孩子所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读一读。

4讨论问题。

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小组讨论,交流。

五、学习想象的方法。

1看文中孩子是如何想象的。

课文中怎样描写他看到的事物的?怎么会写得那么具体?(仔细观察)。

还有哪些地方?

板书:仔细观察。

2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他又是怎样展开想象的?(齐读)。

从数量上展开想象,从形状上展开想象。(齐读)。

男女声对读。

3通过学习,我们发现文章根据看到的事物想到相关的事物,根据看到事物的大小、颜色、形状等展开想象,这就告诉我们想象要从各个角度开展,这样多角度的想象才会丰富多彩。

出示:合理想象。

4大家来想象一下。

看窗外,仔细观察,想象一下,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再说一段话。

六、总结。

刚才同学们的想象力都很丰富,会想的人一定是有创造力的人。希望大家能抓住身边一切想象的机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认识更广阔的世界。

把耳朵叫醒西师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了解沙漠玫瑰的特点及复活过程,学习作者观察细仔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沙漠玫瑰的特点及复活过程。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细仔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一种与沙漠玫瑰具有共性的植物。(制干的与鲜活的都准备)。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今年教师节,老师收到一位同学赠送的玫瑰花,那香味真令人难忘。你能告诉老师,你记忆中的玫瑰花是什么样?(板书“玫瑰”)。

生:(回答)。

进一步揭示:

生:(回答)。

二、简介有关地衣、的知识。

三、出示学习目标:

1、在默课中学习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读通顺。

2、学习课文,了解“沙漠玫瑰”的特点及复活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引导孩子明确学习目标。

五、出示自学指导。

1、出示自学指导(一)。

默读课文,勾画自己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利用工具书解决这些问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反馈信息,师适时点拨。

(3)多种方式读,检测学习效果。

2、出示自学指导(二)。

学习课文1、2、3自然段,用“--”勾画出“沙漠玫瑰”特点的句子,用简洁的语言填写“沙漠玫瑰”复活过程的表格。(表格略)。

(1)学生独立阅读后批注并完成表格。

(2)反馈学习信息。

(3)引导学生谈“阅读”这部分内容的感悟,(可以从着眼于“沙漠玫瑰”的复活经历和作者观察佃仔方面引导,但要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多鼓励。)。

3、出示自学指导(三)。

再读课文,在自己喜欢的句、段上多读几遍,读出你体会到的情感。

(1)学生自主阅读。

(2)小组内互读、互评。

(3)赛课,师生共评。(以激励为主)。

六、小结学习收获。

把耳朵叫醒西师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七

读课题,看到“中华星”三个字,你想到了些什么?请带着你们的思考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勾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3.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讲了哪几件事?你从中感受到了些什么?

5.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1.分组提出读不懂的问题,简单的问题由学生相互解决,教师梳理紧扣课文重点的问题,全班讨论解决。

2.张钰哲发现新小行星后做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导学生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抓重点词、句,如:“惊喜万分”“令人兴奋”“极不寻常”“久久不能平静”等,通过讨论、交流,细细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及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

3.结合课文内容,讨论:假如我也发现了一颗新行星,将会为他命什么名?引导学生大胆发表意见。

4.《国际小行星通报》为什么要把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张星”?

指导学生读重点段落的内容,从中去总结、归纳,能说多少算多少,不求全求准,只要说得有理,都给予鼓励。

5.拓展。

四、分析字形,指导写、记生字。

五、完成课后练习。

把耳朵叫醒西师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页例1、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倒数的意义,掌握找倒数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活动情景,引入概念。

出示例1的一组算式,开展小组活动:算一算,找一找,这组算式有什么特点?

小组汇报交流。(通过计算,发现每组算式的乘积都是1.通过观察发现相乘的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是颠倒的)。

师:同学们发现了每组算式两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所以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分数就做倒数。

让学生读一读:倒数。

出示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二、探究讨论,深入理解。

让学生说说对到数意义的理解。

提问:互为是什么意思?(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一个数不能叫倒数。)。

判断下面的句子错在哪里?应该怎样叙述?

因为3/44/3=1,所以四分之三是倒数,三分之四也是倒数。

三、运用概念,探讨方法。

出示例2,找一找那两个数互为倒数?

汇报找的结果,并说一说怎样找到的?

1,看两个分数的乘积是不是1;

2,看两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是否分别颠倒了位置。

讨论一下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比较快?(第二种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得到。)。

通过具体实例总结归纳找倒数的方法。

找分数的倒数;交换分子与分母的位置。

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例:3/55∕33∕5的倒数是5∕3。

(2)找倒数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在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例:6=1∕66的倒数是1∕6.

四、出示特例,深入理解。

看一看。例2中的那些数据没有找到倒数?(1,0)。

提问:1和0有没有倒数?如果有,是多少?

小组讨论、汇报。

1、关于1的倒数。

也可以这样推导:1=1∕1=1,1的倒数是1.

2、关于0的倒数。

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也可以这样推导:0=0∕11∕0,分母不能为0,所以0没有倒数。

五、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先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2、练习六第3题。

用多媒体或投影逐题出示,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3、同桌进行互说倒数活动(练习六第2题)。

六、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

什么叫倒数?怎样找到一个数的倒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把耳朵叫醒西师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九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并能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感受春天的美好。

3.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

一、学习《绝句》。

(一)复习导入,解题。

1.回忆并背诵已学的和春天有关的古诗。(板书:春天)。

2.导入课题,并简要释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指导读通诗句。

1.配乐范读。注意生字的读音和老师朗读的语气和节奏。

2.自由轻声练读。读准每个字音,遇到生字画出来,并多读几遍。

3.指名读。

(1)读生字,简介鸳鸯。

(2)读诗句,正音,评价。

4.齐读。

过渡:这一回,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展现春天的美好的呢?让我们读读诗句再细细品味吧!

(三)明诗意,悟诗情,指导朗读。

1.指导读第一句。

(1)“迟日”是指春日,诗人在感叹什么呢?

(2)借所学的成语赞美春天,激发热情。

(3)指导朗读第一句(指读、齐读)。

过渡:春天是多么美好呀,下面我们随着诗人一起走向大自然,用眼睛、用鼻子、用耳朵、用心去感受一番。

2.指导读第二句。

(1)当你走向野外时,第一个告诉你春天来临的一定是风,因为春天的风……(引导学生说说春风的特点)。

第二句告诉我们:(暖暖)的春风带着(花草的香气)迎面吹来。

(2)指导朗读。

3.轻轻读第三句。

(1)体会泥的变化,理解“融”。

(2)给“飞”加点。从燕子来回地飞,可以看出它们的心情。

朗读体会(试读、指导、齐读)。

(3)看图,说说燕子们在忙什么事情,完整地说说诗句的意思。

过渡:小燕子忙得不亦乐乎,而美丽的鸳鸯又在干什么呢?

4.指读第四句。

给“暖”加点,这个“暖”字会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猜想一下鸳鸯们睡在沙地上在干什么。

5.用比较的方法指导朗读三、四两句。

(四)诵读,唱诗。

1.指句朗读(评价、指导)。

2.配乐齐声朗读。

3.配上学过的曲子唱诗以助记忆。

二、学习《春日》。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绝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学习《春日》,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人们平常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四)总结评价,课后拓展。

1.诵诗、唱诗。

2.读课后第3题的诗句。

把耳朵叫醒西师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

2、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3、感受作者借物喻人的方法,明白做人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明白做人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歌、图片等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3、兰花形态绰约多姿,给人们带来了愉悦的美的享受。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贾平凹先生笔下的兰花又是怎样的与众不同。

一、引入质疑。

1、这节课我们一同学习第19课,齐读课题。

2、学文要有收获,你想从文章中了解到些什么?(作者眼中的兰花与其他的兰花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他们要去访兰?明明是观赏,作者为什么说“访兰”?)。

二、初读感知。

1、带着你想了解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音,读顺句。

2、检查预习。(相信仔细读书的你们一定能读准这几个生字词。)指名读,齐读。

3、文章写作者与父亲访兰,那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几种类型的兰花呢?(家兰、野兰)。

三、细读感悟。

1、默读课文,用不同的记号勾出描写家兰和野兰的句子。

2、交流。

(1)谁先来交流一下你找到的描写家兰的句子。

a、(12段)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叶嫩花繁)。

b、(13段)样子似乎更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甜、媚、俗)。

c、(7段)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看着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直接进行比较,写家兰美、好看;野兰清爽)。

d、(1段)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观赏。

(间接描写,通过观赏的人多,感受家兰美)。

此处若学生没有办法找到就引导:还有其他地方能感受到家兰的样子吗?好好读一读第一段。

(2)野兰呢?你找了哪些描写野兰的句子?

a、(2段)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香气浓烈)。

b、(7段)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看着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野兰:清爽)。

c、(11段)兰草是空谷的幽物,野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生长环境,姿态优美,集天地之灵气,山野之风韵)。

d、(15段)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点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高雅,纯朴,有灵性)。

3、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呢?

(香味不同)就是香味不同吗?更多的是它们内在的品质。(家兰:甜、媚、俗,野兰:清爽,纯朴,有灵性)。

4、是呀!父亲的眼中,家兰虽美,但甜、媚、俗,而野兰却清爽、纯朴、有灵性。这也就是父亲带我“访兰”的目的,那父亲不远千里带我访兰仅仅是为了让我知道家兰与野兰的区别吗?不是,还有什么?(让我了解野兰的品质,学习野兰的品质)(让我明白的道理)。

5、哪里集中的反映了野兰的品质。(读句子)从中你能读出些什么?(野兰高雅、不俗,我们也不能失去自己的真性,为自己的特色而活,为自己的价植而活……)。

6、这篇文章在选进教材是有所改动,原文后面还有这样一段话,出示句子:父亲拉我坐在潭边,我们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着兰,也在看着我,说:“做人也是这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贡献的。”

这段话真正诠释了父亲带我此行的目的,他要借野兰的“高雅与不俗,借野兰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来告诉我人活在世上,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贡献的。

7、你读了课文后,说说你的感受或体会。

四、深化认识。

1、欣赏完别具一样的野兰,作者内心的情感也发生了变化,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不敢、后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到这儿,你是否知道作者为什么课题用“访兰”,而不用“赏兰”呢?

课后反思:

在选择教学内容之初,我初读了文章,感觉文章蕴含哲理,读后发人深省,应该是一篇不错的文章。但是在提笔拟定教案之时,我才发现原来文章是那样的深奥,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如何透过文字领会野兰花那种独特的灵性和它不为被人欣赏而存在的品质是一个难点。经过反复深入地解读文本后,我发现整篇文章中“对比”运用较为充分,有家兰和野兰的对比,作者前后感情变化的对比以及“两个味儿”的对比。于是我紧紧抓住这一点,来重组教材,从作者笔下描写家兰和野兰的句子入手,找去它们之间的区别,并通过这一区别来领会“两个味儿”和野兰的品质。在这个过程中有效挖掘语文教学资源,组织教学。

教学后,我发现,整个教学过程因为对于文本的解读比较合理,所以较好地选择了教材,合理的将教学聚焦到一点上,就是“对比”上,这样就有效地将“教路、学路、文路”统一在了一起;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挖掘语文知识点,如:侧面描写、对比描写、环境衬托“等等;还在尊重文本的同时,超越文本,引用大量的与之相关的阅读练习,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宽了学生的认知,合理做到将厚书读薄,薄书读厚。

虽然在教学前有效地解读文本,但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不少的瑕疵,如:对学生的放心程度不够,没有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沉入文字去思考和交流;对文章整体的结构处理上显得有些逊色,应该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将野兰花的品质写出来的,优势怎样让我们从野兰的身上悟出人生哲理的等等。

执教《访兰》一课,我真切的感受到了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应合理的利用教材,重组教材,选择切入点,带活整篇文的同时,还应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颗聪慧的心,这样就能更好地发现课堂中的生成问题,并将这一个个生成合理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为教学服务。

把耳朵叫醒西师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十一

海明威是世界知名的文学家,他的《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等作品深受人们喜爱。这篇课文是海明威的儿子对海明威的回忆。

在本文中,海明威的儿子讲述了他学习语文的经历,特别提到父亲在语文学习上对他的帮助。父亲的帮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鼓励和指导。我们知道,学好语文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是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这方面,海明威从来不吝啬对儿子的鼓励,他总是小心翼翼地维护孩子对语文的兴趣。当“我”思考自己的前途时,父亲“十分高兴”地为“我”开了一张书单;当父亲要“我”写小说时,他在“我”动笔之前先说“当然喽,你别指望一下能写出一篇惊人的小说来”,这句话其实也是一种鼓励,鼓励孩子去动笔,又怕孩子因写不好小说而气馁,先告诉他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在“我”写出第一篇短篇小说以后,父亲又鼓励“我”:“挺好”,“比我在你这个年纪时写的强多了”,“你已经表明你是有想象力的”……海明威的鼓励对“我”太重要了!再说指导。开好书单以后,父亲给了“我”及时的建议,告“我”应该如何看书,并指导“我”读短篇小说大师的作品。在“我”写出第一篇小说以后,父亲指导“我”如何修改作品,告诉“我”写作要注意语言简练,还要专心致志,要有想象力。这些,都是父亲对“我”写作上的指导。

全文共有11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1段,用“我至今不能忘怀爸爸在学习上给我的鼓励与指导”来引出后面的内容。

第二部分是2~10段,具体描写爸爸是如何对“我”的学习给予鼓励和指导的。

第三部分是11段,照应开头,“现在我写文章的时候,常常想起爸爸对我的教诲。”用前后呼应的手法强调出爸爸的指导和鼓励对“我”学习写文章的深远影响。

建议本课教学用1课时。

解读与提示。

第1段:这段用一句话引出下文。它和最后一段一样,目的是使文章的结构更严谨、层次更清晰。

第2~10段:爸爸对“我”的写作进行了哪些指导?教学时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读这一部分,就能大概了解这部分写了什么事情。学习这一部分,要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思考父亲给了作者哪些指导,这些指导对作者的学习有什么意义,父亲的这些指导对于我们六年级的学生有借鉴的作用吗?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学习的经历说一说,议一议,谈谈自己的体会。

第11段:文章到这里结束了,作者采用的是前后照应的手法。一个“常常”,写出了父亲的教诲对作者的重要性,它影响了作者的一生;一个“常常”,道出了作者对父亲的爱,这些教诲不仅仅来源于父亲那智慧的头脑,还来源于父亲那一颗充满慈爱的心。教学这一部分,可以让学生联系第一部分来理解,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

课后第2题:这是一个把间接引语改成直接引语的训练。从“爸爸常常讲”后面开始改。

把耳朵叫醒西师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十二

1.学会本课生字,并正确读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企鹅爸爸是怎样呵护小企鹅的,感受企鹅爸爸坚韧伟大的父爱。

3.体会课文的细节描写。

教学设计。

一、谈话交流,引出课题。

1.通过“动物的母爱”这一话题,引出本课课题。

2.读课题,企鹅爸爸是怎么抚育孩子的?交流已知信息。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几个有难度的词语,要求读准确,初步了解它们的意思。

三、再读分享,理解内容。

1.从课后题入手,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2.企鹅爸爸的哪些行动最能体现它对孩子的爱?自由读课文,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再读一读,想象一下。(学生交流自己读的情况,汇报自己的感受。)。

3.抓住几个重点句,体会企鹅爸爸伟大的父爱。

四、激情朗读,畅谈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最受感动的句子;学生谈谈自己读了课文以后的感受。

五、布置作业。

摘录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和句子。

把耳朵叫醒西师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十三

1闭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最让人感动的部分。

2卑盐瘴恼碌闹饕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把主要内容讲清楚。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海明威的相关材料。

教学设计。

一、介绍作者,激发兴趣。

1倍撂猓引入课文。

2笨础翱挝牧唇印保了解海明威的生平,介绍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检查初读情况)。

三、细读课文,理解讨论。

1卑职衷谛醋魃细了“我”哪些指导?自由读课文的第二部分。

2贝影职侄浴拔摇钡男醋髦傅贾校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联系自己的学习经验谈一谈,议一议。

3倍量挝牡淖詈笠徊糠郑想想开头和结尾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四、完成练习,拓展升华。

1蓖瓿煽魏蟮2题。

2备据课后第1题的要求写一个小练笔,回忆一下自己的写作经历。

板书:

回忆爸爸。

不能忘怀鼓励与指导常常想起。

把耳朵叫醒西师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西师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20《天窗》。

教材简析:

《天窗》是文学大师茅盾以自己30年代的童年生活为题材而写的,课文叙述的是一个小孩子借助他家的那一方天窗,观看屋子外面的世界,并由此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表达了他渴望接触和了解外面的世界的强烈愿望。作者抓住了孩子好动爱玩的特点,利用丰富的想象,把天窗下的孩子描写得活灵活现。全文结构清楚,充满童真童趣,可以说,小小的天窗是那么神奇,它不仅给乡下的房子带来了光明,还放飞了乡下孩子的心灵。

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到世界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抄写下来。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合作探究。

2、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与作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孩子渴望接触和了解外面世界的强烈愿望。

2、激发学生的童真童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孩子们从天窗里看到的和想到的。

2、难点:理解语句“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课型:阅读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设疑激趣。

1、同学们,喜欢玩吗?是呀,玩,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想象也是孩子们特有的优势,即使一方小小的天窗,也会成为孩子们的一个好玩的世界。这就是著名作家茅盾的《天窗》一文要告诉我们的。

2、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教学心理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抓题眼质疑,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走进五彩缤纷的课堂,又为顺利打开学生心智的大门配了一把金钥匙,使学生对阅读充满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指名分段读,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3、默读课文,边读边思: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设计意图:此环节,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来感悟课文,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在读中品味和体验,留给了学生自读、感悟的空间。)。

二、对中心质疑。

1、小小的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

2、“慰藉”什么意思?

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安慰、慰藉。

(设计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文中的词语,既形象生动,又深受学生欢迎,于无形中教会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达到了“润物细无声”之效。为学习文本奠定了基础。)。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2、引导学生抓住自己留下感受最深的词、句、段交流,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

3、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

(1)出示最后一段。

(2)为什么要感谢发明“天窗”的大人们??

(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孩子看到什么,想象到什么的”的句子,再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互相启发,帮助解疑。在反复读的基础上,体会“天窗”的作用,从而使学生的认识由抽象变为具体,使难点化难为易。)。

4、感情朗读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

(设计意图:著名教学家陶行知先说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一环节,在学生理解文本时,引导他们抓住文中的典型词句进行感悟、品味,突破了文中的重难点,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以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五、拓展延伸。

1、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事是你的慰藉?

让学生谈谈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什么小玩具……。

2、激励。

把自己的经历像作者这样记录下来,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笔美好的回忆。

(设计意图: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上,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让学生能说会写。这一环节,鼓励学生把阅读与生活结合起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真正落实了读中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这样语言得以运用,情感得以表达,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完美统一。)。

六、温故知新。

1、文中的孩子是如何想象的。

课文中怎样描写他看到的事物的?怎么会写得那么具体?

板书:仔细观察。

2、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他又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从数量上展开想象,从形状上展开想象。

3、通过学习,我们发现文章根据看到是事物想到相关的事物,根据看到事物的大小、颜色、形状等展开想象,这就告诉我们想象要从各个角度开展,这样多角度的想象才会丰富多彩。

板书:合理想象。

4、大家来想象一下。

看窗外,仔细观察,想象一下,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再说一段话。

(设计意图:针对教材结构特点,以概括总结的方式提升学生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表达方式的感悟,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七、我的地盘我做主。

1、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2、把自己说的一段话写下来。

3、阅读茅盾先生的其它作品。

针对自己实际自选作业。

(设计意图:课外作业有助于巩固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课程标准》要求:以人为本,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此环节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

板书设计:

天窗。

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看(仔细观察)。

想(合理想象)。

把耳朵叫醒西师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十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计算、观察、概括,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不同种类数的倒数的方法,并能发现一些规律。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精神和合作交流意识,并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

倒数的意义和求法,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不同种类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

熟练正确的求不同种类数的倒数,发现不同种类数的倒数的一些特征。1.0的倒数,小数的倒数。

教学准备:

写有数的纸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两组字:杏–呆,吴–吞。

师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能说说你们的发现吗?小组内说一说。然后让学生个别说。同学们给予评价。

学生:我们发现这两组字都是由相同的字构成的,都是上下结构。上下两部份交换位置就成了另一个新字。

学生:有,是分数,上面部份是分子,下面部份是分母。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能成一个新的分数。比如:2/3和3/2、6/5和5/6。

师:这样的两个数我们给它们取个名叫互为倒数。(板书:倒数的认识)。

二、新知探究。

(一)小组验证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特点。

师:那好,我们就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我给大家30秒的时间,请你写出分子与分母交换了位置的两个数,看谁写得多。

师:你们刚才写的所有算式都有怎样的共同点?

学生:我们写的每组数的分子与分母的位置是调换了的。

师:请第一组用加、第二组用减、第三组和第四组用乘的方法验证刚才2/3和3/2、6/5和5/6,能发现什么规律?(分小组活动)。

板书:第一组:3/2+2/3=9/6﹢4/6=13/6。

6/5+5/6=36/30+25/30=61/30。

第二组:3/2-2/3=9/6-4/6=5/6。

6/5-5/6=36/30-25/30=11/30。

第三组和第四组:3/2×2/3=16/5×5/6=1。

师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加、相减、相乘有何特点?

学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加的和不相等,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减的差也不相等,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乘的结果都是1。

师: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是1,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倒数的概念)。

2、试下面数的倒数。

2的倒数是0.2的倒数是0.25的倒数是。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用什么方法能快速求出来?(引导学生把小数化成分数:0.2=1/5,想:0.2=1/5,1/5的倒数是5,所以0.2的倒数是5。0.25=1/4……然后再求它们的倒数)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说它们是怎么互为倒数的。

明确:互为倒数的两个的分子分母互相颠倒,这样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是1。

(二)课堂练习:求一个数的倒数。

1、质疑: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征?谁能举例说明什么是互为倒数。

2、师:完成教材p45“填一填”

5/87/462/310。8(补充)。

让学生与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知道求小数的倒数需先把小数化成分数。

3、讨论:0有倒数吗?学生交流。

板书:0和任何数相乘都不能得到1,所以0没有倒数。

4、完成p47课堂活动的对口令。

汇报时让学生说一说谁是谁的倒数。

(小结:刚才我们就学习了倒数的意义,知道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而且倒数不能单独存在,是相互依存的。)。

5、出示判断:

(1)得数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因为9/4×4/9=1,所以9/4和4/9都是倒数。()。

(3)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一定是1。()。

(4)因为1/3+2/3=1,所以1/3和2/3互为倒数。()。

(5)a是1/a的倒数,1/a是a的倒数。()。

(6)a/b是b/a的倒数,b/a是a/b的倒数。()。

6、探索求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倒数的特点。

学生分小组讨论,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本子上,然后小组让代表汇报。

师生共同小结:真分数的倒数一定是假分数。假分数(1除外)的倒数一定是真分数。

把耳朵叫醒西师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十六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了解沙漠玫瑰的特点及复活过程,学习作者观察细仔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沙漠玫瑰的特点及复活过程。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细仔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一种与沙漠玫瑰具有共性的植物。(制干的与鲜活的都准备)。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今年教师节,老师收到一位同学赠送的玫瑰花,那香味真令人难忘。你能告诉老师,你记忆中的玫瑰花是什么样?(板书“玫瑰”)。

生:(回答)。

进一步揭示:

生:(回答)。

二、简介有关地衣、的知识。

三、出示学习目标:

1、在默课中学习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读通顺。

2、学习课文,了解“沙漠玫瑰”的特点及复活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引导孩子明确学习目标。

五、出示自学指导。

1、出示自学指导(一)。

默读课文,勾画自己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利用工具书解决这些问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反馈信息,师适时点拨。

(3)多种方式读,检测学习效果。

2、出示自学指导(二)。

学习课文1、2、3自然段,用“--”勾画出“沙漠玫瑰”特点的句子,用简洁的语言填写“沙漠玫瑰”复活过程的表格。(表格略)。

(1)学生独立阅读后批注并完成表格。

(2)反馈学习信息。

(3)引导学生谈“阅读”这部分内容的感悟,(可以从着眼于“沙漠玫瑰”的复活经历和作者观察佃仔方面引导,但要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多鼓励。)。

3、出示自学指导(三)。

再读课文,在自己喜欢的句、段上多读几遍,读出你体会到的情感。

(1)学生自主阅读。

(2)小组内互读、互评。

(3)赛课,师生共评。(以激励为主)。

六、小结学习收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把耳朵叫醒西师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十七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7题。

访 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闯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远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是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选文有改动)。

1.文章中最能体现野兰特色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

3.简要分析第一段中画线句子所包含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是关于“访兰”过程中父子对话的分析,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a.通过对话,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既照应开头,又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b.通过对话,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寓褒贬于对话之中,发人深思。

c.通过对话,交代了“访兰”的具体内容与“我”认识到野生兰草的特性,并因此而惋惜。

d.通过对话,揭示了父亲约“我”“访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

答:选项是(   )。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简要分析作者借“兰草”这一事物,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参考答案:

1、纯朴。   。

7、一个人只有保持纯真质朴的品格,不献媚,不低俗,才能为人们所敬重,才能有益于社会。

把耳朵叫醒西师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十八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西师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19《访兰》。

教材简析:

课文写了父亲养兰、赏兰,“我”随父亲放山中之兰的一段亲身经历,一种真切感受。文章或写景,或抒情,或问答,丝丝入扣,娓娓叙来。作者把“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的空谷之兰的底蕴和神采,和盘托出。这些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它不俗,叶纯,开的花纯,有灵性,”原因在于“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作者借父亲之口,赞美了兰花的不俗,直透人生的真谛,切入生活的本质,让人读来可思,思之有悟。

课文以兰喻人,探寻做人处事之理,行文如风行水上,极为自然。全文以“访兰”为线索,结构谨严,层次清晰。以“我”和父亲访兰过程中的对话为重点,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对比,揭示了父亲约“我”赏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尤其通过“家兰”和“野兰”的鲜明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主旨。文中写野兰的生存环境,尤见功力,只觉扑朔迷离,别有洞天,风光旖旎,极为感人,为下文议论铺了有力的基础。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家兰”的“甜、媚、俗”与“野兰”的“清爽、纯朴、有灵性”比较,同时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从中悟出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学本课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自读感悟,小组合作学习。

2、抓住描写兰的关键词句,通过对比以及联系实际等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父亲以及作者对野兰的喜爱、赞叹和敬佩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

2、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句、图片等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歌、图片等资料。

课型:精讲课。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兰花图片。

孩子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说说你所了解的兰花,好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2、是呀,兰花的确很美,人们把它和“梅、竹、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它幽静韵高,诗人常以它为题材写了不少诗篇。

3、生交流搜集到的写兰的诗句。

如:兰花。

(明薛网)。

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4、揭题。

兰花形态绰约多姿,幽香清远,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贾平凹先生笔下的兰花。(板书课题:访兰)。

5、交流对作者的了解。(师作补充)。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美丽的图片先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对本节课充满了期待,随后鼓励学生把搜集到的诗句进行展示,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发展开了一个好头。)。

二、初读感知。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要求:扫清字词障碍。

2、指名分节读课文。(检查学生的读书及预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出示生字,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适时给予指导。

4、默读课文,要求:理清条理。

提示:按照访兰的缘由、观赏兰花、访兰后的感想分为三部分。

(设计意图: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此环节,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交给学生学习方法,以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三、探究质疑。

1、孩子们,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边读边思,看有什么疑问?

2、生交流。

问题预设:

(1)家兰和野兰有什么不一样?

(2)父亲带“我”去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3、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上述问题,小组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此环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围绕重点段落,主要问题展开自主阅读,让学生在自读与交流中,把握重点、加深理解,为后面的研读文本做好铺垫。)。

四、快乐温故。

1、抄写生字词。

2、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家长听,并请家长提提意见。

(设计意图: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及时的复习不仅可以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新知,还可以在复习中有新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设疑激趣。

孩子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父亲种植的兰花很美,家兰虽然很美丽,可是作者为何还是更钟情于野兰呢?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再次走进文中,到文中去找寻答案吧。

(设计意图: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进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让学生对阅读充满了期待,激起了探究的欲望。)。

二、整体感知。

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认真读课文,看“我”随父亲去山中访兰,我们交谈些什么?找出有关的语句。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体现语文教学中由整体到部分的教学原则。)。

三、品读课文。

1、同桌合作读,看从“我”和父亲的对话中,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后交流。

3、问题预设。

问题一:家兰和野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野兰:清妙、清爽,“兰草是空谷的幽物……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

家兰:叶更嫩、花更繁更大,美,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重点研读句子:(出示)。

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响声。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

1、指导学生读出源自自然的美。

2、对兰草生长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衬托野兰的高雅不俗)。

(出示)。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1、野兰的不俗还表现在哪里?(不为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

2、相对而言,我们可以推测作者认为家兰的俗是什么?(为别人的欣赏而生长,丢失了自己的本色,丧失了自我。)。

问题二:“两个味儿”指的是什么?

(从兰的香味和品格引导)。

问题三:“我”对兰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作者要挖到不敢挖,可以看我由对兰赏玩的初衷发展到了敬仰的情感。)。

问题四:父亲带“我”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和父亲去深山访兰,然后就野生的兰草与家养的兰草的区别发生对话,自然引出父亲希望儿子达到的一种做人的境界:保持真性,不媚俗。)。

(喜爱、敬佩野兰;人生态度:做人要不失自己本色,不见风使舵,不随波逐流;要勇敢地面对挫折,在挫折面前不低头。)。

5、再读课题,知道课题为什么不是“赏兰”,而是“访兰”了吗?(“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明父亲与“我”对兰草高雅、纯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访”字,把兰草人格化,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一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升华情感。

是呀,作者赞美野兰的不俗,更赞美具有野兰秉性的人们,尤其是父亲的话更令我们深思。

(设计意图:在学生逐层深入情感的铺垫下,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水到渠成,可谓是情动而辞发,学生倾吐的欲望从心底涌出,内化为语文素养,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迁移。)。

五、拓展延伸。

1、孩子们,贾平凹先生作为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卓著的成绩,作品《秦腔》获第七届矛盾文学奖,很多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越语、日语、韩语等多种语言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传播,多次在国际上获得大奖。课下我们可以走进贾平凹先生的其它作品,跟这位大师进行心灵的交流。

2、搜集赞美兰花的诗篇,并和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环节,通过向课外延伸,既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厚了文化底蕴,打下了文学功底,可谓是一举多得。)。

板书设计:

访兰。

得天地自然原气。

空谷幽物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长山野水畔趣姿。

把耳朵叫醒西师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十九

学习目标:

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能准确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展示质疑,在探索活动中,培养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能力。

3、激情投入,挑战自我。

教学重点: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和0倒数的问题。

教学过程:

离上课还有一点时间,咱们先聊一会吧。同学们,我给你们代数学课多长时间了?(一年)一年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我觉得我们之间已经互相成为了朋友,你有这种感觉吗?该怎样表述我们之间的朋友关系呢?(你是我的朋友,我是你的朋友,互相应该是双方面的。)就先聊到这儿吧?好,上课!

一、导入:

生:上下两部分调换了位置,变成了另一个字。

师:对了,把其中任一个字上下两部分倒过来,就变成了另一个字,这个现象很有趣很奇妙吧!

二、合作探究:

(一)揭示倒数的意义。

1.(出示例题课件)请看大屏幕,先计算,再观察这些算式,同桌互相说一说它们有什么规律?(学生自学,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

请同学们按照要求逐一完成,看谁是认真仔细的人,既能准确的计算,又能发现其中的秘密。

师:同学们,在以前我们看来非常简单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研究起来有如此大的发现,那么,像符合这种规律的两个数叫什么数呢?谁能给这种数取个名字?(生取名字)。

师:那么根据刚才的计算结果与发现的规律你能说出什么叫倒数吗?(生答)。

师板书: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你认为哪些字或词比较重要?你是如何理解“互为”的?你能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吗?(生答)。

师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倒数的意义,知道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而且倒数不能单独存在,是相互依存的。就像课前我们聊得话题,老师和你互相成为了好朋友,就是说“老师是你的朋友”,“你是老师的朋友”,我们俩是双方面的。

(二)小组探究求一个倒数的方法。

1.出示例题2课件: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师: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倒数,那你能找出一个数的倒数吗?那好,请完成这道题。

出示课件,请看这里,哪两个数互为倒数?(生找)(生说教师演示)。

提问:你用什么好办法这么快就找出了这三组数的倒数?(同桌互相说说看)(找几名学生汇报)。

师板书:求倒数的方法:分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同学们想出了找倒数的好方法,那就是分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你们把老师想说的都说出来了,太棒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课件)。在这三组数里哪一组不同于其它两组?对,6是整数,像6这样的整数找倒数的方法可以先把整数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找倒数。

2.师提问:再次出示连线题的课件,本题中的还有哪些数据没有找到倒数?它们有没有倒数?如果有,又是多少呢?同桌讨论说说你的发现。

3.出示课件想一想。

我的发现: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师提问:(1)为什么1的倒数是1?

生答:(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

(2)为什么0没有倒数?

生答:(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而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4.探讨带分数、小数的倒数的求法。

师:看来像这样的分数与整数它的倒数求法很简单,可是我们学过的不仅仅是分数、整数,还有呢?这些数的倒数又该怎样求呢?请同桌的同学讨论一下,把你们讨论的结果填在表格上。(课件出示)。

你们有结果了吗?谁愿意到这里把你们组的讨论结果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师切换实物投影),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学生自己用投影展示讨论结果并说明。

(师切换投影):老师也把求这一类数的倒数的方法写出来了,一起看看我们想的是否一样呢?(出示课件5)。

当你给带分数、小于1的小数、大于1的小数找出倒数后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请你对照大屏幕说说自己的发现:。

发现1:带分数的倒数都(小于)本身;。

发现2:比1小的小数的倒数都(大于)本身,并且都(大于)1。

发现3:比1大的小数的倒数都(小于)本身,并且都(小于)1。

(三)学以致用:

师:探究到这里,大家肯定有了很大的收获,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休息一下,休息时想一想什么是倒数?再想一想求倒数的方法是什么?让学生再次记忆找倒数的方法。

1.想不想检验一下自己学的怎么样?

请打开课本24页完成做一做和25页练习六的第4题,(让学生做在课本上,并找学生口答做一做的题。练习六的第4题连线用投影展示学生的作业)。

2.(课件出示)请你以打手势的形式告诉老师你的答案。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我们一起回顾总结出来好吗?

什么叫倒数?怎样找出一个数的倒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57610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