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优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9 19:17:09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优质17篇)
时间:2023-11-29 19:17:09     小编:薇儿

高尔夫球是一项需要精准控制和专注力的运动。写总结时,我们要避免过多赘述细节,着重归纳和总结核心要点。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总结写作的经典案例,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篇一

1、学生有能够相互沟通,小组协作能力。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实践能力。

2、通过自己动手造一张纸,亲身体验纸张的来之不易,养成了节约用纸的习惯。

3、学生了解古代与现代造纸工艺,产生对祖国璀璨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纸巾、玻璃杯、清水、搅拌棒、棉布、毛巾(或旧报纸),每组1份。学生查找古代造纸工艺(或现代造纸工艺)的资料。

小组合作人员:每组6~8人。组长1名,负责领导组员进行科学实验和探究性研究。

副组长1名,负责本小组纪律。

一、整个教学过程

1、引入。

古代的造纸工艺(学生以小组汇报交流的形式进行交流)。

学生通过课前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到古代的造纸过程,可以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进行资料共享,同时每组派出一个组员到讲台前,阅读他们小组收集到的资料,全班进行资料共享。

2、授课。

资料共享完成后,引出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学生通过对比古代造纸工艺(或现代造纸工艺),可能会联想到自己造纸的过程。(给学生一定的想像空间)

教师给予一定评价。

引入书上的造纸过程,教师进行简单的步骤讲解,学生自己动手“造纸”,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造的纸怎么样了,能不能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

学生的回答是否定的,可能有一些组造的“纸”很糟糕,不能揭下来。

小组交流讨论汇报,各小组组长向全班汇报制造“纸”的过程。(自己认为最成功的地方,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小组互相交流,改进造纸“工艺”,制造出自己满意的“纸”(薄、厚、均匀的纸)。

教师提出节约用纸的倡议。

(建议:造一张纸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在造纸的过程中体验纸的来之不易,所以教师的教学活动就要围绕这个目标进行开展。教师在教学的引入中要让学生交流造纸的材料,再引领学生亲身经历制造纸的探究活动中。教师的设计意图要明确。)

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现在化的造纸厂也这样造“纸”吗?引入现代造纸厂的资料(或作为一项课外作业,学生自己查找资料)。

二、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追踪记录

收集保存学生的作品:制作的“纸”。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过程:

(1)猜图游戏,激发热情。(师:你看到的只是它的一半,猜一猜它是什么?)

(2)提出质疑,学生解答。(师:猜得好快呀!谁来说说自己在猜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3)揭示答案。

1、探索发现(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1)观察图形,探索特征。

看看这些图,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了解轴对称图形的一般特点,对称轴的两边完全一样)

(对于学生的回答都给与肯定,尤其是当学生冒出“对称”“完全重合”这样高度凝练的词语时应该用赞赏的语言给予鼓励。)

(2)折图演示,得出结论。(师:刚才我们猜的这些图形,对折以后,发现两侧的图形都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3)板书课题,提出质疑。(师:他们都是轴对称图形,请问轴在哪?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折痕就是轴对称图形的轴)

(4)图形演示,明确画法。(师: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课件演示,明确指出对称轴要画成一条直的虚线,而且要画的长一些。)

(5)再次质疑,严格区别。

师:对称轴指的是什么?生:一条直的虚线。

师:轴对称指的是什么?生:图形的特征。(这两个问题有点难度,学生需要老师的引导与点拨。)

2、操作实践

(1)欣赏激趣,尝试制作。(老师撕一个图案,问学生想不想撕一个,演示并讲清怎么撕的---把一张纸对折以后,在折痕的这边撕出要的图形的一半,就可以得到一个你喜欢的轴称图形。)

(2)欣赏作品,牢记特征。(大家的小手可真巧,撕出了这么多漂亮的图形,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征?生答)

师在课题下板书特征:对折后两侧能够完全重合,有对称轴。

(一)基础练习,巩固所学

(1)图片欣赏,加深感知。(ppt出示具有中国特色的脸谱以及民间剪纸,感受美的同时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2)重温特征,辨图解惑。(出示一张带烟囱的小房子图片,让学生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学生认为不可,只有一门一窗。师换图片出现一门两窗,生判断出是)

得出结论:标准的轴对称图形不但图形两侧要完全重合,而且图形上的图案也要完全重合。

(3)独立做题,验证所学。(p13练习,先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再选出两个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做完后集体订正。电脑出示画对称轴的过程,让学生看看自己画的对称轴标准不标准,并作出适当修改)

(二)综合练习,拓展思维

1、游戏—全体起立,跟着音乐做动作,音乐停时摆出一个对称姿势。再请三人上台表演。

2、抢答。观察周围哪些事物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

(这样设计,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检查了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三)找出同一物体上的不同对称轴

师:请同学们拿出桌上的长方形、正方形、圆,每人拿一种图形,动手折一折,画一画它们的对称轴,再把你的想法在组内说一说。(学生动手折、画、讨论)

指名学生上台展示长方形的对称轴

(看来长方形的对称轴还不止一条呢!那正方形的对称轴又有几条呢?那圆的对称轴又有多少条呢?你们找到了吗?)

请找到最多条对称轴的同学上来折。

师:看来圆的对称轴有许多许多,也就是无数条”。(师边说,边动手演示,最后课件展示)。

(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能够找出同一物体上的不同的对称轴,那请同学们再仔细找一找刚才这道题里星星的这个轴对称图形,它还有别的对称轴吗?学生找出星星的另外几条对称轴。)

小结:看来我们认识的图形,有的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不是轴对称图形。有的轴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有的有好几条对称轴,有的图形,它有无数条对称轴。我们在找的时候一定要细心观察。

4、画出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师:老师这节课还给大家带来了两位朋友,你们想见见他们吗?

师:它们还不好意思,把自己的另一半给藏起来了,你们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它们的另一半吗? (完成70页练习,组内展示学生的结果)

5、提高练习,加深所学(ppt出示)

(1)下面的数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0123456789

(2)下面的英文字母,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abcdefghmq

(3)下面的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喜工中由日口甲……

(4)其实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很多,老师搜集了一些对称图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对称图形。” (学生欣赏)

你们觉得这些图形和建筑美不美?(美)

看来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很美,很美,它把我们的生活装扮得更加五彩缤纷。

四、动手操作,升华知识

展示剪纸拼贴画,问:你们想不想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一幅美丽又有意义的画。小组合作:剪你喜欢的对称图形,并拼贴成一幅漂亮的画。(配乐剪轴对称图形比赛。)

把剪得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让大家欣赏。

(在欢乐的音乐声中竞赛,目的是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调节;把学生作品贴在黑板上,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轴对称图形的美。)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结束语:对称是一种美,是数学美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希望大家能运用今天所学知识把我们生活装扮得更美丽、更精彩!

附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如果一条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

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篇三

1、学生能够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通过观察、操作,学生能够判断所给图画是从什么位置看到的。

3、通过观察、操作,学生能够根据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 猜测可能是什么物体。

能力点: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和动手操作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1、基础性学习包

(1)观察物体

(2)我学会了吗

2、开发性学习包

(1)自己制作正方体,通过摆一摆、看一看、画一画的方式从不同角度观察多个相同正方体的拼图。

(2)丰收园

3、拓展性学习包

(1)物体形状的特性(设计此形状的意图)

(2)语文上课22课《纸船和风筝》,学生学做纸船,观察图形。

1、学科单元内整合:本单元为1个信息窗。主要是从前面、后面、侧面观察物体。先认识一个物体的三个面,然后再做练习。把88页第5题整合到“我学会了吗”后边,然后再延伸出从不同的“侧面”观察物体。

2、学科间整合:语文上册22课《纸船和风筝》,学生可观察其图像。

3、学科与学校特色课程整合:科技课上说出某些物体形状的特性,老师可进行必要的延伸(如三脚架的稳定性)。

4、体验式活动:走进生活观察物体,并画出你观察的物体的三面图形。

5、课时安排:本单元学习共安排2课时。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看到不同的视图,并初步学会根据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学生能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看到不同的视图。

三、教学难点

学生初步学会根据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四、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游戏,激活相关的生活经验

师:出示一个正方体(用布盖着)你们看一看它上面是什么?提出具体要求,把看见的记在心里,不要说出来,一会老师说开始再抢答,分成三个小组来看,其他两组不能看。

说明:正方体每个面贴了不同动物的图片,在分组看的时候让每组看不同的图片。

老师说抢答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会出现大家意见不统一的现象,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根据学生的不同原因进行不同的处理。

揭开盖着的布,演示给学生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面不同结果就可能不同。

(二)观察实物,亲身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可看到不同的视图

1.给小熊“拍照”。

(1) 指导“拍照”方法:请小熊“坐”在课桌中央,让学生用双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搭一个框来表示“相机”,用这个“相机”去给小熊“拍照”,看清楚了就“拍”下来。

(2) 实地“拍照”: 先自己选一个喜欢的角度给小熊“拍”一张照片,想一想这张照片拍出来会是什么样子的,把它“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再变换角度,从小熊的前、后、左、右不同的位置给它拍几张照片。想一想这些照片拍出来又会是什么样子的,把它们都 “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3) 辨认照片:在屏幕上依次打出在小熊的前、后、左、右拍的照片,请学生判断是在什么位置拍的,就站到相应的位置去。当学生辨认左、右两边拍的照片出现困难时,引导学生到小熊的左、右两边再次进行观察,比一比这两个角度拍出的照片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看清小熊的脸是朝哪边的。经过再次观察和比较,让学生重新做出判断,并站到相应的位置去。

2.给小猫“拍照”。

(1)出示4位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给小猫拍照的场景及4张不同的照片。请学生判断这些照片分别是谁拍的吗?在书上连一连。

(2)核对结果。

3.动画:观察照片

4.观察茶壶。

(1)请组长拿出一把茶壶,按老师指定的朝向放在课桌中央。

(2)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仔细观察,并把每次看到的样子记在脑子里。

(3)在屏幕上打出四位同学分别从前、后、左、右观察茶壶的场景,并出示四种不同的视图,请学生判断它们分别是谁看到的,在书上连一连。

(4)小组内交流,全班评议并核对结果。

5.观察茶壶和茶杯

动画:观察茶杯

(1)请组长再拿出一个茶杯,放在茶壶旁边。

(2)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它们的位置关系。

(3)在小组内互相说说从自己的位置看,茶杯在茶壶的哪一边。

(4)请一组学生汇报观察结果。讨论:4个小朋友看到的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动画:观察暖壶

6.反思总结,加深体会。

(1)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一些物体,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进行观察的?

(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观察图片,想象不同角度看到的视图

1、出示一张大楼的照片,说明:这是一幢长方体的大楼。

2、引导学生想象:从大楼的前、后、左、右去观察,分别会看到什么样子呢?

3、在小组内互相说说想象的结果。

4、出示四张图片,请学生判断分别是在哪个位置看到的。

(四)作业

1.动画:观察恐龙

2.动画:观察电脑

五、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 你还想观察些什么?请同学们课后自己再找一些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看会看到那些不同得样子?把你看到的结果和同学交流交流。

注: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多次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提升,后期学习中应鼓励学生通过想象来回答问题。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7页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样子是不一样的,知道要全面的了解物体的特征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全面观察物体的兴趣和热情。

教具学具:小企鹅,茶壶,练习卡,电脑课件等。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

四人一组,围桌而坐

师:这儿有一张照片,猜猜看,他是谁?

电脑出示一张一个人背面的照片,教师又出示这个人侧面的照片,一部分学生会猜到,此时教师又出示这个人的正面照片,学生为自己的正确猜测叫好。

师:请你用一句话来描述老师。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大家都喜欢拍照片吗?

2.老师课前拍了两张照片,请大家看一看。出示教室的前后两张照片,让大家观察。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研究的内容: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究学习,感知体验。

(一)观察小企鹅。

1.师:现在请小组长把塑料带里的小企鹅拿出来,像老师一样。下面我们就从不同的位置来观察观察这只小企鹅,好吗?好,请小组长将放在桌子的中间,将小老鼠的头朝前。放好了吗?请小朋友们围坐在一起。(出示图)我们也像他们这样来观察观察我们的小企鹅。

2.师:你现在看到的小企鹅是什么样子呢?小企鹅头在哪一边?(稍停)闭上眼睛想一想,再睁开眼睛看一看。

3.投影出示企鹅图片,汇报观察结果。 电脑逐个出示企鹅的另外三面,分别请看到这三面的同学起立(对起立并判断正确的同学加以赞扬)。

4.换位观察。师:你们想知道其他同学看到的企鹅是什么样子的吗?下面我们就来交换位置再观察。(让学生顺时针逐个交换位置观察)请同学逐个说出你观察到的企鹅是投影片上的几号水壶,其他同学做裁判,看他说得对不对。

小结:观察物体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物体的形状自然也不同。

三、组织活动,内化新知。

1、师:。

那就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和小企鹅一起闯关吧!

你们敢和我比一比吗?

第一关:师:出示课本67页图(小恐龙)

同学们观察,三位小朋友看到的恐龙照片。用自己的话描述。

你们真聪明!下面我们接着比好吗?

答题卡先做,学生先说,在电脑对答案

第二关:

拿出水壶放在讲台上请四位同学说一说你看到的是茶壶的哪一面

电脑出示情景图(操作完了,回答课件出示的问题)下面学生回答。

你们真棒,还敢比吗?

第三关

第四关:

猜一猜

1. 电脑出示一张三轮车背面的照片,请你猜一猜这是几个轮子的汽车。 2. 电脑出示一张三轮车正面的照片,让大家观察。

(原来是三个轮子的汽车)

师:你为什么看到正面照片时,才敢下结论?

四、谈收获,总结

师:看来,我们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这位车的样子也就不同,观察物体要全面。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物体,所看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物体、理解物体、感受物体,这样对物体的认识才会更加全面。

五、请你欣赏:

生活中一些美的照片(只要大家认真观察,生活很美丽)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新知。本节课安排猜物体观察小企鹅观察茶壶等活动,让学生进行观察、想象、猜测和推理的探究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每个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让学生用实物去摆放,使学生感受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本节课的每一个活动,我都精心设计,课中以小企鹅为主线,创设了承载知识重难点、适合学生心理年龄的教学情境,组织了一个个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活动,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到破案的活动中,课中每个学生在动手、体验和思考中,在与同伴合作、交流、探究中,掌握了知识,启迪了智慧,发展了能力。

3.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节课不仅仅赋予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取到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用生活中从不同方向拍到的美丽照片结尾,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的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的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教学难点: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的变化而改变,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题卡。

教学过程:

一、品读古诗,引入课题。

1、同学们积累了很多的古诗,下面我们再来品读一下王之涣的《登鹳鹊楼》。

课件出示,齐读。

2、在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中,哪一句表达了诗人王之涣登山临水时的感受。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课件情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在墙外向里张望。]。

1、请问,小猴在a处能看到地上的所有桃子吗?为什么?

(1)、学生画,(2)、课件演示。

4、教师小结:小猴爬的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这说明,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观察到的范围也在变化。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观察点越低,观察的范围越小。

现在明白诗人王之涣为什么要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4、生活常识。(1)、课件出示,(2)指名交流。

5、实践活动。

四、全课总结,强化新知。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篇六

设计提要:

“观察物体”重在“观察”。本课设计了形式多样的观察活动,为学生展开空间想象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观察物体”又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察”的层面上,本课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的过程,意在引发学生的思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第三,本课中大胆使用了摄像机这一现代化工具,恰倒好处地解决了学生“有观察难表达”的问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p41,观察物体(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由两组立体图形组合而成的较复杂的物体时所看到的不同形状。

2、通过实际操作,结合学生的合理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由两组立体图形组合而成的较复杂的物体时所看到的不同形状。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从某些角度观察物体时,会发生遮挡的情况。

教学准备:摄像机、多媒体课件、正方体、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二)。

2、观察一个正方体

师:(出示一个正方体,如图,并摆放到合适的位置。)同学们,这是一个正方体,我把它摆到这个位置上。请每个小组也拿出一个正方体,像老师这样摆到你们桌子的正中央。开始吧!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正方体,从你现在的方向看过去,你看到了什么?

应变预设:

学生观察的角度是不同的,老师要注意:1、指导学生调整观察角度,尽可能垂直于被观察的那个面的视角出发来观察正方体;2、学生的回答可能会不完整,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完整的回答:我从( )方向看到( )个( )形。

3、观察二个正方体

师:(添加一个正方体,如图,拼成一个长方体)请各小组像老师这样添上一个正方体。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你们都还是只看到了一个正方形吗?

应变预设:

这样的简单的遮挡现象是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大部分同学应该能够给出合理的解释,如果还有人不清楚,可以适当给予提示,让他们明白,这是由于遮挡的缘故。

4、观察三个正方体

板书: 从正面看

师:从正面观察到的到底是不是这样的三个正方形呢?请同学们都一起到正面来看看!

师:那从上面观察会看到什么呢?现在,也请大家一起从上面观察观察。

板书: 从上面看

师:请同学们再一起来观察左面,还是看到三个正方形吗?

板书: 从左面看

应变预设: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从正面观察的同学,看到的是三个正方形;而从左侧观察的同学,仍然只看到一个正方形,这同样是由于遮挡的缘故。

师:同学们真棒!不仅已经学会了观察一个正方体,而且还学会了观察由一组正方体组成的物体,并且还能正确认识遮挡现象,你们真的了不起!

师:请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师:现在,请各小组像老师这样,再添加一个正方体。

师:摆好了吗?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是否与你刚才的想象相同呢?

1、从正面观察

师:好,同学们,从正面观察,你们看到怎样的形状?

师:(把摄像机摆到正面,将这个物体的正面投影到大屏幕)虽然这是由两组正方体拼成的,可是由于遮挡的缘故,从正面观察我们仍然只看到了这样的三个正方形。

板书: 从正面看

2、从上面观察

师:现在我想问问,从上面观察,你们看到的仍然是这样的三个正方形吗?

应变预设:

一般会摆出如下图的两种形状,老师都应给予肯定,不过,黑板上只保留从正上方观察到的如上左图的形状。

师:(用摄像机拍摄这个物体的正上方,投影到大屏幕)从上面观察,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这是由两组正方体组成的,这一组有三个正方体,另一组有一个正方体,所以从上往下观察,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四个正方形。

板书: 从上面看

3、从两侧观察

(1)从左侧观察

师:现在,我们再从左侧来观察,你们看到的仍然只是这样的一个正方形吗?

师:“不是”?那谁来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形状?

师:哦,你们看到了“两个正方形”!谁能上来摆一摆吗?

板书: 从左面看

(2)从右面观察

师:现在,请大家都到右侧观察观察,看看你们又看到了什么?能不能把你们看到的画到纸上。开始吧!

应变预设:

指导学生在观察时明确:这是由几组正方体组成的?你看到的每一组各是什么形状?它们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弄清楚了上述问题,学生就会把看到的形状画出来了。

师:画好了吗?谁愿意把你的作业拿出来让大家欣赏欣赏?

师:(把摄像机摆到右侧)从右侧观察,我们仍然看到有两组正方体,我们看到的每一组都是一个正方形,它们组成了这样的形状。

板书: 从左(右)面看

应变预设:

通过观察这个立体图形的右面,学生可能会发现正面和反面、上面和下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也分别相同,这时,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师:请大家翻开课本p41页,把例题3补充完整。

师:如果我们把这两组正方体适当分开,再把这一组竖着摆放,这就组成了教材p41页做一做图中的样子,请看大屏幕:

师: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然后独立完成。

提问:(1)从上面观察,为什么红色的这一组的正方体只看到了一个正方形呢?(这是由于遮挡的缘故)

(2)为什么从左面看,绿色的小正方体不见了呢?(因为绿色的小正方体被前面红色的小正方体挡住了。)

(3)从右面看,会观察到怎样的平面图形?(由上面两个红色正方形和下面一个绿色正方形组成的一个竖着摆放的长方形。)

应变预设:

“做一做”与例题3中的物体都是由两组正方体拼组而成的。但是,由于它们摆放的位置不同,所以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和所发生的遮挡现象也不同。弄清楚上述问题,学生也就就明白了其中的变化。

师:请同学们先猜想一下:现在从各个方向观察这个物体,你会看到什么?和刚才看到的图形比,有什么变化?小组的同学也可以讨论讨论。

师:(课件出示)我从正面观察,看到了这样的三个正方形,同学们猜一猜我观察的物体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小组合作摆一摆。摆好之后,请老师看看!开始!

从左面看 从正面看

师:请同学们互相合作,调整一下你们已经摆好的物体,使它从正面看是这样的三个正方形,从左面看也是这样的三个正方形。

师:都摆好了!现在,请同学们告诉我,这个物体是由几个正方体组成的呢?

师:看来呀,仍然不能确定!那老师再给一个条件,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师:从上面观察,老师看到了这样的四个正方形。请你们根据这个条件,再次调整你们摆好的物体!

应变预设:

学生摆的时候要明确:1、这个物体一共是由三组正方体拼组而成的;2、至少有一组是有三个正方体的。

师:看来,这次正方体的个数能够确定了,每个小组都是用了五个正方体来摆这个物体。

师:现在,哪个小组愿意用摄像机来展示你们的作品呢?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2、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画。(课件播放庐山美丽的风景图结合古诗《题西林壁》,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数学知识!)

3、最后,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认识我们的世界,了解我们的世界,长大以后造福我们的世界!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二)

在这篇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注重设计开放式的教学环节和富有趣味性、思考性的教学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并利用摄像机这一先进的教学工具,使课堂变得新颖、有趣、更有实效!

这篇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层次分明。从教学一开始,我就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从观察一个正方体入手,再到观察由两个、三个正方体组成的简单立体图形,最后到观察由两组正方体组成的物体,这样层层推进,环环相扣,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不是凭空想象的。在教学中,我不仅设计多种多样的观察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切实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本课中,我大胆使用了摄像机这一现代化工具,将实物图发展为平面图,使抽象而难以描述的图形具体呈现,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同时,也恰倒好处的解决了学生“有观察难表达”的问题!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篇七

课本p102、105页。

复习米和厘米,使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更深刻的认识,并能对一些实物的长度进行估算和测量,对于角和直角的复习,则使学生学会在几何图形中发现角和直角,并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

复习观察物体,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而复习认识时间,让学生认识时、分和间隔5分钟的时间的读写,并会运用时间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培养学生观察物体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培养学生观察物体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

课件,尺子等。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知道物体的长度。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

(一)米和厘米的复习

1、回顾梳理

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学生小组交流,回答。

2、表象与进率

(1)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

学生理解表象与进率,教师积极评价学生的方法。

(2)1米是多少厘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3、估计与测量

(1)看书上第105页第10题中的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

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

学生活动。

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3)引导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

学生先自己估计。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再次请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并测量出黑板的实际长度。

4、组织完成104页第9题

(二)观察物体(课件出示汽车观察图)

1、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观察物体时,要多

从几个方向观察。

1、 观察圆柱,你可以看到什么形状?从不同的方向观察长方体,你可以看到什么形状?

2、 观察球和正方体你又可以看到什么形状?

3、 看到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它可能是什么物体?

1、学生独立完成105页第11题。

教师巡视,对画法不规范的学生及时个别指导。

2、想一想,填一填。

(1)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作单位。

(2)一枚图钉的长约1()。

(3)过两点可以画()条线段。

(4)学生用尺上“0”刻度到“10”是()。

(5)1厘米1厘米地数,数()次是9厘米。

(6)70厘米-15厘米= 44米+26米=

35米+18米= 56厘米-28厘米=

1米-30厘米= 64厘米+28厘米=

这节课你学到了的什么?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篇八

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教学难点。

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流程。

一、回忆梳理构建网络:激趣:欣赏古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先了解一下同学们第三单元都学了哪些知识?是出示一幅正方体组成的实物。

师: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1)小组交流。

(2)汇报:展示学生所写的,并引导说板书:

师:这单元学习的是什么内容?(板书:观察物体的整理和复习)。

师:观察物体从什么角度来观察?看到的物体是否一样的呢?(板书:观察角度:上、左、右、正等,)。

结合学生的回答问:除了这种情况,生活中许多实物站在不同的角度看是不一样的,就如诗中所见的山峰、、、、、、)。

知识结构网络:

观察物体观察角度:(上、左、右、正等)物体不一样。

的整理和复习。

物体形状观察角度(上、左、右、正面等)。

师:请你用你所学的知识帮它解决一下问题。(出示题目)。

二、典型例题沟通联系。

1、让学生拿出自备的骰子、摆出这样的图形。

(1)定正面。

(2)定好正面后,你从正面、左测面、上面观察到的图形一样吗?请你在纸上画出你在正面、左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图形。

(3)侧面分为左侧面和右侧面,左侧面和右侧面观察到的图形一样吗?(从左侧面看到的是…、,从右侧面看到的也是…、、)。

(1)观察圆柱体的上面:老师拿出一个圆柱形的茶叶罐。

(观察圆柱体的上面和下面,得到的平面图形是圆形)。

(2)观察圆柱体的正面、侧面(难点)。

学生从正面和侧面来观察,得出的图形可能不是正方形有学生认为是。

这样的图形,上面两条边是弯曲的。

师剖析:观察圆柱体的上面学生很容易得出是一个圆形,但是由于观察角度以及光线作用于弯曲的圆柱体侧面的原因,给学生的感觉就是侧面不是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

因此配合课件,来进行讲解。

正面和侧面上面(和下面)。

三、知识应用能力拓展。

1、这个图形是由8个小正方体拼成的,如果把这个图形的表面涂上红色,那么,只有一面涂红色的有()个小正方体;有两个面涂红色的有()个小正方体;只有3个面涂红色的有()个小正方体;有4个面涂红色的有()个小正方体;只有5个面涂红色的有个小正方体。

2、学生按老师要求摆小正方体。

(1)用5个小正方体摆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你能摆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2)用四个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是,从左边看。

也是的情况。

四、小结质疑。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篇九

学习内容:

教材第2页例2。教材第3~4页练习一第3、6、7题。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2.能根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3.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能根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来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教具运用:

课件,小正方体积木。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给出一个实物图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让同学画不同的摆放方法,引导学习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新课讲授】。

(1)屏幕出示教材第2页例2。

(3)学生小组合作操作。

(4)各组展示本组搭好的作品。

(5)师:请说一说你搭过程中的想法和做法。生:略。

(6)师:可以先根据正面图形搭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根据上面观察到的图形搭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最后根据左面图形确定最后的立体图形。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只有唯一的一种情况。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3~4页练习一第3、6、7题。

【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篇十

1、经历探究物体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过程,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

3、凭借动手操作,发展空间观念和合作意识。

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

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写上不同文明用语的大正方体,实物数个。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1、教师拿出写了文明词语的正方体。

指名不同方向的学生说。(学生有的说“您好”,有的说“谢谢”,有的说“对不起”。

2、提出质疑:为什么他们向我们介绍得不一样呢?谁说的正确的?你能说说他们分别是从那一面观察吗?(板书:前面 后面 侧面)

教师指出:侧面有两个不同的方向,左面看到我们称为左侧面,右面看到的我们称为右侧面。

3、揭示课题:虽然是看到同一个正方体但是因为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每个面的文明词也就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谈话引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初步感知、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构建新知。

(1)本位观察:

谈话:(出示玩具熊猫)这是什么?

老师为每一组同学也准备了一只熊猫,请每个同学仔细观察,你看到了这只熊猫的哪一面,是什么样子?(出示从正面、左侧面、右侧面、背面拍摄的熊猫照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和黑板上的哪张照片是一样的?

生1:我从正面看,和第一幅图是一样的。

生2:我从右侧面看,和第三幅图是一样的。

生3:我看到它的圆圆的尾巴,和第四幅图是一样的

生4:我从左侧面看,和第二幅图是一样的。

(2)换位观察:

生1:我现在看到的是侧面,刚才看到是前面。

生2:我现在看到的是背面,刚才看到是侧面。

质疑:为什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和刚才不一样呢?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们绕了一圈。

生2:我们绕了一圈,我们一大组的同学位置都改变了。

小结:对!原来我们换了座位,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的角度也不同了,所以看到熊猫的形状也不一样了。

(3)情感交流:

教师:看过之后,你都想对熊猫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熊猫”,再交换位置,进行观察,这样的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充分体现《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2、连一连(完成教材第68页“做一做”)。

三、巩固新知。

1、说一说。(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的第1题)

小动物们用照相机帮大象拍照,(出示动物拍照图)这四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呢?(指名学生说一说。)

2、连一连。(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的第3题)

3、猜一猜。(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的第2题)

学生填写,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展学生的思维,还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看到自己的成果,体验到创新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意识。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学生积极发言。

观察物体

侧面 正面 后面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77页“搭一搭”

【教学目标】(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2)能根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面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教学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教具准备】小立方体(学生用),大立方体(教师用),比赛记录纸(每小组一张)。

教学前准备:(学生每四人一组)。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说明。

一、从不同方向(正面、側面、上面)观察立体。

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

1、创设“比赛”情景一开展比赛,激发学生。

(1)观察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学习兴趣。

(规则,无遮挡)。

(2)想一想,从正面看是什么形状,从側面、从比较简单的无遮挡实。

上面看呢?又是什么形状?物入手,发现实物与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3)画一画。

(生单独画出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

和想象的立体图形)创设生与生交流环境。

(4)同组同学交流对比,讨论修改后完成比赛记再到师与生交流环境。

录纸项目一。最终实现交流互动。

(5)各组代表上台投影展示本组比赛作品。

(6)师:你们画出的从三个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充分体现学生个性,

与看到的立体图形符合吗?说说理由。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生:

(7)师:这个立体图形是个长方体,从正面看和。

从上面看或从側面看都没有被遮挡小立方体,所以。

就比较直观,容易观察和想象其不同方向的形状。

2、创设“比赛”情景二。

(1)变换成以下的形状,从不同方向再观察,

想象它的形状,并画出来。

(2)画一画从比较简单的无遮挡实。

(生单独画出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物观察进入到有遮挡的。

和想象的立体图形)实物观察,培养学生空。

(3)同组同学交流对比,讨论修改后完成比赛记间想象能力。由浅及深。

录纸项目二由直观到抽象,很符合。

(4)各组代表上台投影展示本组比赛作品。学生的认知规律。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科书第41页例5及相应的课堂活动。

1在实际观察活动中,知道从不同的位置看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2会辨认从正面、侧面和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辨认从正面、侧面和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1教师准备。

数码相机,布娃娃玩具等。

25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坐中间,其他的四个学生围坐在这个学生四周,选一个学生做组长。

一、引入课题。

出示从正面、背面和侧面拍的老师的照片。学生辨认,学生肯定能认出正面或侧面的老师照片,对背面的老师照片也许能辨认出来,也许不能辨认。如果学生能辨认,就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辨认出来的;如果不能辨认,就按以下的方案组织教学。

教师:其实,这张照片也是老师的照片,为什么都是老师的照片,有些照片小朋友认不出来呢?很简单,老师是从不同的角度拍的照片,从不同的角度拍出来的照片是不一样的,你们想知道它们哪些地方不一样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5。

教师:什么叫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呢?我们来看看图上的这些小朋友。

出示例5图。

教师:谁能说一说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小朋友围坐在四周给中间的一个小朋友画像。

教师:这些小朋友围坐在中间这个小朋友的四周,猜猜他们看到的中间这个小朋友是一样的吗?学生可能回答,看到的中间这个小朋友不一样。

指导学生说自己看到的,教师适时作一些追问。如前面的学生说“我看到了他的脸、眼睛、鼻子和嘴”,教师马上追问后面的学生“你能看到这个小朋友的脸、眼睛、鼻子和嘴吗?”当得到否定的答复后,教师再追问:“那么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说出“我看到了他的后脑勺”。

学生交换后再次观察,发现看到的样子是不一样的。

教师:我们再交换一下角色,让中间这个小朋友来观察一下,四周的小朋友选一个到中间去做被观察的小朋友。

学生交换后再次观察,直到每个小朋友都有感性经验为止。

教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指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是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小朋友的样子不一样。

教师:哪些不一样?能向你的同桌描述一下你从正面、侧面和后面看到的小朋友的样子吗?

学生描述时,可能描述不清楚。

教师:大家都感觉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小朋友不一样,但总是说不清楚,怎么办呢?这里我们带有相机,我们在不同的位置把小朋友的样子照下来就好看了。

教师从不同的角度给中间这个小朋友拍照,拍一张拷一张在电脑上演示出来,并注明在哪个位置照的。有相机的学生也可以和老师一起照。

让学生看着屏幕上的照片说出“从前面照出小朋友的脸,从后面照出小朋友的后脑勺,从侧面照出小朋友的半张脸。”

学生相互指。

教师:根据我们刚才观察的经验,你能判断下面哪幅画是前面这个小朋友画的?哪幅是侧面这个小朋友画的?哪幅是后面这个小朋友画的?把这些小朋友和他们画的画线连起来。

学生连线后,抽一个小朋友的作业在。

上展示,并且让这个学生说一说自己这样连线的理由,全班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教师:请同学们翻开书第41页,这儿有一个课堂活动。大家能看懂这个活动的要求吗?请小组长组织你们小组按这个课堂活动的要求进行活动。

小组长组织学生按图上的要求进行活动,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汇报自己看到的结果。

教师:对了,和我们刚才观察的结果一样,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布娃娃的样子是不一样的,从正面看到布娃娃的脸,从后面看到布娃娃的后脑勺,从侧面看到布娃娃的半张脸。

出示第44页第6题玩具火车头图。

每个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回答第一幅图是从前面拍摄的,因为能看到火车玩具的正面;第二幅图是从后面拍摄的,因为看到的是火车玩具的后面,第三幅图是从侧面拍摄的,因为看到的是火车玩具的侧面。

教师:从中同学们发现什么?

指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是:看到物体的哪一面,就是在物体的哪一面拍摄的。

教师:对,只有在物体的前面才能拍摄到物体的正面,也只有在物体的侧面才能拍摄到物体的侧面,也只有在物体的后面才能拍摄到物体的后面。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问题?说出来大家帮你解决。

五、课后作业。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篇十三

1.在观察简单物体的实践活动中,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观察简单物体的过程,体会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并能直观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一年级下册“观察物体”的发展,从两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发展到从三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进一步发展学生观察物体的空间经验和空间观念。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物体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并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本单元课时安排:3课时。

题目看一看(一)备课人邹艳华

教学

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知道物体的正面、右面和上面,能辨认从正面、右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积极主动参与观察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

重难点1、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知道物体的正面、右面和上面,能辨认从正面、右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

准备课件

学具课时

安排1

教学过程

片段一

师:今天我们来观察物体,你们猜一猜要观察什么物体呢?

(有的学生说电视机,有的学生说房子,还有一位学生说外星人。全班同学笑了,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片段二

师:下面我们分五个小组活动,请第一小组先到前面来观察这张讲台。(学生安静下来)你们各自选择一个位置观察,再交换位置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指导这个小组学生变换观察的角度,进行有序的观察,为其他小组的观察活动起示范作用。)

第三小组上来观察时,班上最调皮的阳志江同学绕过桌子的右面,一下子就钻进了讲台下层的格栏里躺下了。

师:你在干什么呀?

阳:老师您瞧,我在观察讲台桌的下面。我躺在里面,只看见桌子的下面,其他面都看不见了。

(我赞许地对他点点头,学生观察的兴致更高了。)

师:刚才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观察了讲台,先在小组内交流。

师:哪一个小组先汇报?请说一说你们是站在哪个位置观察的,看到了什么?

(学生的小手举得高高的,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1:我们小组的同学站在这里看(他指了指讲台桌的左右,一位同学插嘴说:这是旁边。另一位学生又说:这是右面。)

师:你们认为哪种说法好?

师:你们小组真能干,同学们还有补充的吗?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还有不同的吗?

师:站在哪里可以看到5个面?你示范一下,行吗?

(生站到桌子上)

师:你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也不错。通过实地观察,发现了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对于长方体来说,最少可以看到它一个面,最多可以看到它三个面。

师:(打开书本第26页)图中老师、淘气、笑笑分别看到讲桌的哪一面,先想一想,再连一连,做完后把你的想法与同桌进行交流。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孩子。

……

片段三

师: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不论它的大小,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现在每人都拿出一个自备的长方体,看看这个结论是不是正确的,然后,再打开书本第26页,找一找怎么称呼所看到的三个面。自己看书认识长方体的上面、右面和正面。

师:谁能帮他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修改及补充内容

题目看一看(二)备课人卓敬敏

教学

目标

1、经历用正方体搭简单物体,并从正面、右面和上面观察它的活动,辨认简单物体的正面、右面和上面的形状。

2、在搭摆和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体验从同一个方向看不同物体,它们的形状可能相同;正面与一种形状对应的物体不是唯一的。

3、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

重难点1、在搭摆和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体验从同一个方向看不同物体,它们的形状可能相同;正面与一种形状对应的物体不是唯一的。

2、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

准备课件

学具课时

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平常喜欢玩什么?

生:积木、毽子等。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篇十四

1、教师收集有关鱼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征方面的资料。

2、预测学生提出想研究的有关鱼的问题,从而制定相应对策并准备相关研究材料。

一、课前延伸。

(将装有鱼的水槽放在桌上,让学生课前5分钟进入课堂。先让学生自由地、无目的地、随兴所至地观察。同时在黑板上贴出一张大的评价表。)(3分钟后)。

师:同学们在桌上发现了什么?喜欢吗?

生:鱼!喜欢!

生:用来比较哪个小组在各项活动中表现最好,得到的圈最多。

师:对了,我们看哪个小组表现最好,获得的圈最多,就把他们评为优秀研究小组。

(创设一种随意的情境,评价一种共同的表现,不仅仅是让学生在正式学习前有一种真实的感知,更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和欲望。)。

二、开门见山,简约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观察鱼”。课前各个小组都得到了一个圈,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想要得到圈,就不那么容易了。首先,要求各组认真听清活动的要求;其次,要相互团结合作,共同努力完成好活动的任务,才有可能得到圈。

(低年级的学生学科学,明确活动要求很重要,将常规的教育与评价激励有机融合,一举多得。)。

三、小组竞赛,观察、认识、描述鱼。

(没有直接指导学生认识鱼的各部分名称,而是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在画得像与不像的比较中,去认识鱼的各部分名称,这样显得很自然。同时让学生评选出画得好的小组并奖励小圈,及时肯定学生的努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四、引发自主探究,体验探究全程。

1、自主提出问题。

师:下面的活动是提问题,关于鱼,你最想研究哪些问题?

生:我想研究鱼为什么能生活在水里。

师:我们人不能在水里生活是因为人无法呼吸氧气。那鱼需要的氧气从哪里来?

生:水里。

师:对,鱼在水里是怎样呼吸的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

生:我想研究鱼鳞有什么作用。

师:你认为呢?

生:起到保护作用。

师:是吗?待一会儿老师可以提供一些鱼鳞给你们观察研究。

生:我想研究鱼能否听到声音。

生:我想研究鱼是怎么生出来的。

师:好的,也就是鱼是怎样繁殖的。

生:我想研究鱼吃什么。

生:我想研究鱼的尾巴有什么用。

(对学生的问题不能原版照抄,而是进行合理的整合,概括提升,上升到科学的层面。)。

2、自主选择问题。

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比较重要的问题来研究。

师:就按同学们说的办。请各个小组选择一个你们最感兴趣的并能研究的问题。

(学生小声商量,各小组选择问题。接着教师对小组进行统计。在黑板上板书问题并在问题后面写上相应的组别,以明确研究同一问题的小组。)。

(民主、平等氛围下的教学对白,在启发学生思考怎样选择问题、选择怎样的研究方法、怎样来研究、怎样做结论等方面显示出了很大的魅力。“对白”不是告诉,“对白”是一种智慧的启迪。)。

3、自主制定研究计划。

师:各个小组都有了自己的研究问题,下面的活动要求各小组成员围绕你们的问题,认真讨论商量:准备怎样来研究,需要哪些研究材料,弄清楚具体的步骤。

(学生商讨研究计划,教师参与各组的交流,了解各小组问题的研究计划,适时给予指导,并下发研究记录单,要求将研究计划用图或文字简单地记录下来。)。

4、交流、完善计划。

师:现在来交流一下你们各小组的研究计划。其他同学认真听,有不同意见和建议的同学等他们说完了再补充。

生:我们组研究的.问题是“鱼是怎么呼吸的”。准备先拿些蓝墨水放在鱼的嘴边和鳃边,观察从哪里吸进去。

师:如果从鳃里进去了,这说明什么?

生:说明是含在水里的氧气被鳃吸进去了,证明鱼是用鳃来呼吸的。

生:少滴些。

生:鱼动的时候,小心地滴在靠近鱼的鳃边和嘴边。

师:说得非常好。希望实验的时候要注意这些。

(我让8个小组全部交流了他们的问题研究方案,对出色的小组奖励小圈,此过程略。)。

(研究的问题有了,但怎么去研究,这是非常关键的。让问题小组交流自己的研究计划,并修改完善,以进一步明确研究的步骤和方法,为后面的成功探究打下基础。)。

5、自主探究。

师:接下来的活动最为重要。要求各组根据你们制定的计划展开研究,小组成员要相互合作,仔细观察,及时将观察到的、发现的或者收获填写在记录单上。比一比,哪一组研究得最认真。

(教师提供自助餐式的研究材料,让各小组根据各自不同的问题,自主领取相应的材料。教师准备的材料有:米饭、面包屑、颗粒鱼食、细屑青菜叶、双面胶、夹子、橡皮筋、筷子、红水、滴管、暗箱、新鲜鱼鳞、放大镜及相关问题的资料。)。

(对研究主题的分解、研究材料的取舍、相关问题资料的收集,这些准备工作都是上好一节科学课的前提。)。

6、汇报交流研究成果。

师:把你们的研究情况和收获汇报一下。

(让学生把研究记录单在投影仪上展示,进行汇报交流。)。

生:我们研究鱼尾巴的作用。我们用双面胶将鱼的尾巴粘牢,放入水中后发现鱼不灵活了。游得没有原来快了。我们认为鱼尾巴主要是用来游泳的。

生:我们是用夹子夹住鱼尾巴的,放入水中后,发现鱼想不停地摆动尾巴,头也不停地动。可是游不起来了,身体也斜着。我们的发现是鱼的尾巴是用来游泳和稳定身体的。

师:非常好,观察得很仔细。

生:我们组研究的是鱼鳞的作用。我们用手摸了摸鱼鳞,很滑。上面有一层黏液。大概是用来防止碰撞的。又用笔戳了戳,发现很硬,说明有保护身体的作用。

生:我们组研究的是鱼能否听到声音。我们用筷子敲鱼缸,发现鱼不怎么动。仔细一看,鱼的尾巴和胸鳍有一点儿反应。每敲一下,胸鳍就轻微地一张,这说明鱼能听到一点声音。

生:我们还查了资料,发现鱼没有外耳,只有内耳,在头骨里,所以听力很弱。

师:研究得很认真。查资料也是很重要的研究方法。

生:我们组研究了鱼是怎样呼吸的。我们先用滴管在鱼鳃边滴了一滴红水,发现鱼鳃一张一合的。红水没有进去,而是被排出来的水流冲散了,后来再用滴管在鱼的嘴边滴了一滴,发现被吃了进去。说明鱼的呼吸是从嘴里吸气进去,又从鳃里呼气出来的。

师:现在来看看,哪个小组得的圈最多,表现最棒?

(现在再来让学生评选出优秀研究小组,这种过程性评价让学生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到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

五、总结评价,让探究延续。

1、自主总结,多元评价。

师: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知道可以怎样来研究一种小动物吗?

生:可以把观察到的写出来、画出来。

生:对它提出问题,然后来研究。可以制定计划做实验,再讲给大家听。

师:要研究小动物可以先观察,再提出问题,围绕问题想想怎么来研究,再按定好的计划展开研究,最后把研究中的发现和收获像今天这样记录下来。

(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反思,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一种很好的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能得到一种清晰的概括。)。

师:同学们对自己组的表现最有发言权。假如满分是100分,给你们组打打分,并说说理由。

生:我给我们组打100分。因为我们组研究得最认真,而且得的圈最多。

师:好,能勇于肯定自己组的成绩。

生:我给我们组打60分,因为我们还没研究完。

师:很诚实。希望你们能在课后继续研究。

师:来给老师打打分。

生:我给老师打满分,因为我们学得很有趣。

生:我打90分,因为在汇报时,你没有让我们汇报。

师:说得对,老师也意识到了,今后一定注意。

(让学生充满激情地、很好地反思自己小组的研究,而且教师也从学生的评价中得到启发,从而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

2、激趣拓展。

师:这些鱼怎么办?

生:送给我们。

师:可以,但你们准备怎样来对待它?

生:我会好好照顾它。

生:我会天天给它喂食。

生:我会给它买玩具。

生:我想在家里继续研究鱼的问题。

师:鱼是我们人类的朋友,特别是一些珍贵的鱼类,我们应该爱护它。希望同学们要好好照顾它们。

(将鱼送给学生,使得对鱼的探究更加开放,延续到课外。学生在呵护小生命的过程中,将进一步关注、研究鱼的相关问题,同时也会逐渐学会珍爱生命。)。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篇十五

1 、让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可看到不同的视图,并初步学会根据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 、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 、让学牛感受数学与牛活的联系,培养学牛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体验到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操作实践法,合作探究法。

手机、玩具马、课件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课件出示盲人摸象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课件出示)

从前,有五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不知道大彖长的什么样,他们就决定去摸摸大象。第一个人摸到了鼻子,他说:“大彖像一条弯弯的管子。”第二个人摸到了耳朵,他说:“大象像把大大的蒲扇。”第三个人摸到了腿,他说: “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第四个人摸到了身体,他说:“大彖像一堵墙。”第五个人摸到了尾巴,他说:“大象像个细细的绳子。”

问:同学们,同样一头大彖,为什么五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呢?

生:因为他们摸到的地方不一样。揭题:是啊,所站的角度不同,观察到的物体形状也可能不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自主探究

(一)、学习例1

师:我们最熟悉的学习环境是教室,老师这儿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拍的什么地方吗?(在屏幕上依次打出两张分别从教室的前后拍的照片,让学主进行辨认,仔细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想一想:拍的是同一个教室,为什么照片会不一样呢?小组内先说说,再全班交流。(启发学生想象拍摄者的位置。)

得出结论:同一个教室,站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拍,得到的照片是不一样的。

(二)、学习例2 。

1 、给小马拍照。师: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今天老师请来了两位漂亮的模特(拿出动画人物小马:紫月、碧琪),想请大家帮它们拍几张照片。

(1)分组给“紫月”前后左右四个方向拍照:让学生用双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搭一个框来表示相机,用这个相机去给“紫月”拍照,看清楚了就拍下来。(指名上台找出照片)

(2)指名给“碧琪”拍照:指名从“碧琪”的前、后、左、右不同的位置给它拍几张照片拍一张照片,其他同学仔细观察,想一想这几个同学拍出来会是什么样子的,把它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3)辨认照片:在屏幕上依次打出“碧琪”的前、后、左、右拍的照片,请学生判断是谁在什么位置拍的。当学牛辨认左、右两边拍的照片出现困难时,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碧琪”的左、右两边,比一比这两个角度拍出的照片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看清“碧琪”的脸是朝哪边的。经过再次观察和比较,让学牛重新做出判断。

明确:站在小马的前面,拍到小马的正面。站在小马的后面,拍到小马的背面。站在小马的左面,拍到小马的脸朝左。站在小马的右面,拍到小马的脸朝右。

2 、应用实践。

(1) tb示4位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给小猴拍照的场景及4张不同的照片。请学牛判断这些照片分别是谁拍的吗?在书上连一连。

(2)核对结果。

三、巩固检测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先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2)在课木上连一连。

(3)集体交流。

四、反思总结,加深体会刚才我们听了《盲人摸象》的故事,又一起观察了一些物体,想一想,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我们今后观察物体时要注意从不同位置去观察,才能全面观察物体。在思考问题时也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样得出的结论才会更加全面、更加准确。)

五、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

同学们,生活中的物体千差万别,仅凭一节课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对事物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还需要同学们做有心人,学会在生活中观察再观察。你还想观察些什么?请同学们课后自己再找一些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看会看到那些不同得样子?把你看到的结果和同学交流交流。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篇十六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7页。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空间相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每个小组:四本语文读本(或别的书)、娃娃、从四个不同角度拍摄的四本《语文读本》的照片、从四个不同角度拍摄的娃娃的照片; 教师:杨桃、从上面拍摄的四本《语文读本》的照片、从四个不同角度拍摄的学生照片、若干从不同角度拍摄的生活物品照片。

一、激趣导入:同学们认识老师手上的这个水果吗?对,杨桃。今天老师就要给大家讲一个画杨桃的故事。画杨桃的故事:一天,美术老师带来了杨桃让大家仔细观察之后把它画下来,淘气也画了一张。同学们看了都笑话他说:这哪是杨桃啊,分明是颗五角星啊!老师走过去看了看,不但没有批评淘气,还表扬他观察很仔细,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从杨桃的两端去观察,杨桃看起来就像个五角星)杨桃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情况不一样,那其他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情况是不是也不一样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观察物体。

二、探究体验1.活动一:观察物体找图片(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情景有时不一样)。

(1)观察找照片: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摆了四本语文读本和一些照片,四位同学坐在不同的位置,请从你的位置仔细观察,然后把你观察到的图像从这些图片中找出来,放到自己的面前。

(4)请小组长把书和照片收到抽屉里。

2.活动二:根据照片,判断拍照角度。

(3)给小动物拍完照片,他们又被门外的小卡车给吸引住了。 三个人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观察卡车,这辆卡车在他们三个人的眼里是什么样的呢?请你与下面对应的图片连一连。书70页,完成第一题。 投影订正后收起书。

3.巩固练习

(2)换角度观察:你想从其他的角度去观察一下娃娃吗?那我们来个找座位的游戏,请小组长将这四张照片合起来洗一洗,正面朝上随意的发给每人一张,然后请大家根据组长发的照片找到正确的位置坐下来。三点要注意:1. 娃娃不能移动; 2. 不能看照片背面的数字提示;3. 找好了手放膝盖坐好。看看哪一组找的又快又好。 订正:每个同学是不是找对观察角度了呢?我们可以这样检验,如果你坐的位置和照片背面的数字是一样的就说明你们找对了。翻过来看看吧。四个人全找对了的小组请举手。

(3)转娃娃换座位:小娃娃朝一个方向坐累了,请小组长帮帮忙,帮娃娃换个方向,让他们面向××,现在小娃娃转方向了,同学们看看自己手上的照片,在观察一下娃娃,你还能坐在原地不动吗?想想你该坐在哪?请根据照片找到相应的座位。 说说你的座位怎么变化了? 还原座位,小组长收起照片和娃娃。

三、巩固拓展

(2)同学们真聪明,说到大象,汪老师再给同学们讲一个摸大象的故事: 从前,有五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不知道大象长的什么样,他们就决定去摸摸大象。第一个人摸到了鼻子,他说:“大象像一条弯弯的管子。”第二个人摸到了尾巴,他说:“大象像个细细的棍子。”第三个人摸到了身体,他说:“大象像一堵墙。”第四个人摸到了腿,他说:“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 同学们,同样一头大象,为什么四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呢?其实把这四个人说的综合起来才是大象的真正样子。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篇十七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的前、后、左、右几个面,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通过实际操作,判断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单一物体的形状,初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3.积极参与观察活动,在观察活动中体会观察物体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对应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师:“同学们一定还记得老师以前给你们照过好多可爱又有趣的照片吧?现在老师想请你们也为老师照几张照片,可以吗?”学生为老师照相,当老师站在学生当中时叫停,请坐在老师不同方向的学生说说照出的相片是什么样子的。

师:“为什么他们给老师照出的照片不一样呢?”

学生回答,教师不做评判。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1、小组观察活动。

教师课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1)第一次观察活动:观察玩具。

教师巡视,了解各组活动情况。

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汇报。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观察到的都一样吗?”

指名学生回答。

师:“回忆自己小组同学汇报的情况,用一句话说一说?”

让各个小组汇报情况。

师“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各个小组同学的观察结果有的相同,有的不同?”

指名回答。

(2)第二次观察活动:观察带把的水杯。

请一个小组的学生汇报观察情况。

各个小组代表汇报自己组观察的结果。

2.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然后教师课件出示: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问题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3.再次探讨课前相片为什么照出来是不一样的问题。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课件出示练习题。

1.智慧之旅第一站:

帮助小霞和小宇解决问题。

2.智慧之旅第二站:

男孩和女孩看到的是汽车的哪个面?

3.智慧之旅第三站:

教科书19页“练一练”的1、2题。

4.智慧之旅第四站:

教科书19页“练一练”的4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做一做,有困难的可以和组内的同伴讨论。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48835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