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读书心得(模板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9 18:49:07
牡丹亭读书心得(模板17篇)
时间:2023-11-29 18:49:07     小编:薇儿

学习过程中的挑战和收获,都可以在总结中呈现。适当添加个人观点和思考,可以增加总结的独特性和深度。请大家注意,以下是一些经验丰富的作者总结的范文,可以作为参考,但请勿抄袭。

牡丹亭读书心得篇一

《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西厢记》、《窦娥冤》、《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

女主人公杜丽娘长得天生丽质而又多情善感。她到了豆蔻年华,正是情窦初开的怀春时节,却为家中的封建礼教所禁锢,不能得到自由和爱情。忽一日,她那当太守的父亲杜宝聘请一位老儒陈最良来给她教学授课,这位迂腐的老先生第一次讲解《诗经》的“关关雎鸠”,就把杜丽娘心中的情丝触动了。数日后,杜丽娘到后花园踏春归来,困乏后倒头睡在了床上。不一会见一书生拿着柳枝来请她作诗,接着又将她抱至牡丹亭成就了云雨之欢。待她一觉醒来,方知是南柯一梦。

此后她又为寻梦到牡丹亭,却未见那书生,心中好不忧闷。渐渐地这思恋成了心头病,最终因此与世长辞。其父这时升任淮扬安抚使,临行将女儿葬在后花园梅树下,并修成“梅花庵观”一座,嘱一老道姑看守。而杜丽娘死后,游魂来到地府,判官问明她至死情由,查明婚姻簿上,有她和新科状元柳梦梅结亲之事,便准许放她回返人间。

此时书生柳梦梅赴京应试,途中感风寒,卧病住进梅花庵中。病愈后他在庵里与杜丽娘的游魂相遇,二人恩恩爱爱,如漆似胶地过起了夫妻生活。不久,此事为老道姑察觉,柳梦梅与她道破私情,和她秘议请人掘了杜丽娘坟墓,杜丽娘得以重见天日,并且复生如初。俩人随即做了真夫妻,一起来到京都,柳梦梅参加了进士考试。考完后柳梦梅来到淮扬,找到杜府时被杜巡抚盘问审讯,柳梦梅自称是杜家女婿,杜巡抚怒不可遏,认为这儒生简直在说梦话,因他女儿三年前就死了,如何现在能复生,且又听说女儿杜丽娘的墓被这儒生发掘,因而判了他斩刑。

在审讯正吊打之时,朝廷派人伴着柳梦梅的家属找到杜府上,报知柳梦梅中了状元了。柳梦梅这才得以脱身,但杜巡抚还是不信女儿会复活,并且怀疑这状元郎也是妖精,于是写了奏本让皇上公断,皇帝传杜丽娘来到公堂,在“照妖镜”前验明,果然是真人身。于是下旨让这父子夫妻都相认,并着归第成亲。一段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的姻缘故事就这样以大团圆作了结局。

《牡丹亭》里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成为广为传唱的一句话和被后人勇于追逐爱情的“金科玉律”。杜丽娘有情,看起来这一份感情的对象是柳生,但细细思来,实则是爱己,或者说仅仅是爱情的本身。

作者笔下的柳梦梅只是将包括杜丽娘在内的万千女性形象投射到柳梦梅身上了而已。就像我们年少时期纯粹干净的喜欢上了谁,并不是那个人真的有那么好,只是我们把所有对于爱情和伴侣的最初的幻想一厢情愿的投射到那个人身上了一样。

杜丽娘身上的那种“至情”以至于整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以情战理”,那是一种超脱人世的感情。那样的感情纯粹虚幻却又最坚贞真实,它可以穿透现实与虚幻,超越生命与死亡。这样的感情已经不仅仅是爱情那样的简单了,这也就解释得清所谓“至情”两字。

在那样的时代,发出这样的声音已经是难能可贵,明代戏曲理论批评家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说:“《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西厢记》和《西厢记》相比更为大胆,甚至没有借助丫鬟等外界因素,就是这两个人大胆的去追求,甚至与生死相抗衡,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尽管最终的结局不是那么的“合乎常理”,但就这样又有何不可?留一份念想和美好在世人心中,留一份缠绵在世人心中而已。

牡丹亭读书心得篇二

《牡丹亭》一部中国经典古代小说。牡丹亭读完,大家的笔记都会如何写呢?来看看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牡丹亭。

希望你喜欢。

《牡丹亭》中杜丽娘是一个知书答礼的富家小姐,而柳梦梅则是贫穷的文弱书生。文章虽然用极其荒诞的手法,让杜丽娘死而复生,成就了一段佳话。但我们应该看到,即使他们不是富家小姐或贫弱书生,他们对对方的感情都是真挚的,是赋有责任感的。本书单此一点就值得我们学习。

当代中学生谈恋爱,很大成分上都只是游戏,图得一时快乐。中学里勤工俭学的学生还是很少的,大部分学生拿的都是家长辛苦挣来的钱,钱花完了,伸手向家长要,钱便来了,根本是衣食无忧。那些“鸳鸯们”自然不会考虑到出了中学校门以后的情况,即使明知是分手的结局,也还是乐不可止。培养出真感情的也不是没有,但结局既然是分手,又何苦要伤了这份感情,要知道,身体上的伤痛不算什么,心灵上的伤痛是无法弥补的啊!

出生在昆曲发源地的我,也曾有幸看过由这部小说改编而成的戏曲。但由于年龄过小,一直未曾领略其精髓。如今我已是一名中专学生,再次拜读这本小说,有了不一样的感触。

翻开已开始泛黄的书页,想来是有些年数了。《牡丹亭》这本由汤显祖创作的小说,语言细腻,文辞华丽。由于阅读了大量的现在言情小说,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爱恋,多数是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而这部小说颠覆了我的看法,柏拉图式的爱情可以存在。杜丽娘一个有着聪慧之姿,落雁之貌的女子。一日在丫头春香的怂恿下决定去游园,游园前还打扮了一番。打扮本是为人看,但她说“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又怕被人看见。这确实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状态。“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带着无限的伤怀杜丽娘回到了自己的闺房,不一会就觉得乏了,伏于案几上,昏昏沉沉的睡去了。正因为这一睡,改变了她的命运,在梦中他梦见了一英俊潇洒的少年郎,两人情意绵绵,私下定了终身。在那之后丽娘因情而病,因病而死,真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丽娘死后葬于梅花树下,虽在冥界仍不忘寻觅梦中情郎,历经千般苦难,终得大团圆。

文明礼貌月又开始了,哪些是文明行为,哪些又不是的报贴随处可见,最显眼的一条便是文明恋爱。虽说进了中专校,谈谈“恋爱”是很正常的,但要论起文明来,恐怕就差远啦。时下流行的一句话:中学里恋爱的开始,便意味着分手的结局。我看就是最好的说明。

我走进图书馆,借了《牡丹亭》,早就听说是一部将恋情写的不错的古代作品。我们且来看看它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称道。

高中买了西厢记没看完,只知道里面的一些诗句很美。这次花了好几天把牡丹亭而且连着注释好好地过了一遍。其间数度停顿,每一阶段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一开头很顺当,书我已经还了,我不能够说出在具体哪个地方我如何如何,大概讲十几回的时候我觉得不就是做了个梦嘛,犯得着大费周章铺演成戏么?但这也只是暂时的。故事是建立在一系列巧合之上的,所谓无巧不成书是也。结尾大团合结局让我不怎么满意,觉得不够深刻也不现实。能有这样的结局绝对是意外,甚至可以说是奇迹。只要中间哪个环节稍微合常理一点,比如柳梦梅怎么就到了梅花庵里头呢?恰巧就是在南安界内一座桥边滑倒,恰巧就让陈最良碰上,如果没碰上呢,就不会进梅花庵,就不会进那后花园,戏也就完了。

这类不可思议的碰巧的事层出不穷,我直想真要来实践一番,还不得要ng几百万次才可能有一次成功?不过,故事就这么安排了,就这么巧,咱们也不怎么追究了。可喜的是汤显祖的文字功底。

诗词。

素养十分了得,全出剧都用唱词写了出来,很美。而且杜丽娘的形象确实光鲜可爱。柳梦梅虽爱吹嘘自己是擎天柱现世宝,但巧的是他就真能中上状元。对杜丽娘也算痴心一片,有几分可取之处。陈最良的形象从头到尾塑造得也是很成功的。杜家有良好的家教,我对杜宝的印象也不错,对妻女都很有感情,也还算恪尽职守。就是淮城一役解围那当口,我以为会使出什么妙计,不想就写两通信去打发溜金王和他夫人,不承想居然还真给打发走了。那也真是巧了。在最尾一出里杜平章的表现尤其惹眼,在巨大的舆论压力面前很好地坚持了人类的理性判断。众口一词都说女儿死了三年给柳生挖坟救了回来,起死回生,柳生还登堂入室没打声招呼把婚就给结了(这很有违于当时的风俗传统),我当时就想杜平章快快认了女儿女壻这大团贺结局就愈发地无趣了。没想到平章老先生还不依不挠,力排众议,坚持理性判断,不为情所动。稍微换一个有点科学常识的人都不相信一个人在埋在地里的棺材里待了三年还能起死回生,换我我就不信。当然杜老爷出于维护自家声誉,风纲纪常的考虑不能说绝然没有,但我想这不是主要的。杜老这一番坚持不仅表现了杜老为人正直刚正的作派,还让整出剧在最末尾形成了一个连绵的小高潮。汤显祖不愧为剧作一大家。

回转头说一下柳梦梅,柳生在我看来绝对不同于一般的文弱书生。有一处表现得很明白,他乃壮男子也。杜小娘出坟还阳,身体虚弱,急需安神调养。石道姑问陈绝粮安神药。陈绝粮回说壮男子裤档布烧成灰服了,百试百灵。这光荣的任各自然责无旁贷地落到柳生身上。柳梦梅毫不含糊,当场就剪了下来烧灰入水给杜小姐服了,结果证明是有效的,这说明陈最良三代传医名不虚传之外,更雄辩地说明了柳生果真一壮男子也。还有在中山岙见宝打秋风,淮城闹宴顶撞杜老爷,没几分勇力是做不到的。

相当久一段时间之前,r跟我聊到杜丽娘跟柳梦梅,当时我未曾读过原著,对故事很不了然,心中惭愧。看得出r是以为我自应当知晓的,那时我不够坦诚没说我不曾读过牡丹亭。而今读罢,身心舒畅。其实在文学作品里头,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神神鬼鬼是不足为奇的,且放开心胸去关照。汤显祖说得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真情到了,爱得死去活来,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牡丹亭读书心得篇三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四百年前,杜丽娘被姹紫嫣红的园中美景点醒“梦回啼啭,人立小庭深院,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见“春光满目,不能变数”的美景,更是引发了杜丽娘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当她呼吸到在深闺中没有的自由气息的时候,又不由将心事和盘托出:

“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

“不得早成佳配,成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

是啊,在她的那个年代,封建礼教压制着女性,使她们不具备独立的人格,很多方面的权利都遭到了剥削。就连杜丽娘,虽贵为官宦小姐实际也不过是养在笼中的鸟雀。实际上,杜宝的家庭里本来就充满着腐烂霉臭的气味,在理学思想的统治下,一切都丧失了自由,丧失了活力,丧失了生命。她的身上套着一个又一个的枷锁。她因困乏小睡一会就被认为是行为放纵有失检点,她的裙子上绣了成双成对的花鸟,父母也要大惊小怪。就连请一位教书先生都不是为了让其学习知识接受教育,而是去让杜丽娘“收其心”服于“理”;年已二八的她竟不知家里有后花园。

“花花草草由人意,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愿”的痛苦呼声。

可她又能做什么呢?她没有勇气和可能挣脱封建家庭的羁绊,又不肯放弃对幸福自由的追求向往。幸而,她寻到了柳梦梅。

杜丽娘因情而梦,因情而病,因病而死,死而复生。杜丽娘的死,是封建礼教的摧残。但是,死对杜丽娘来说是追求爱情的开始。因为柳梦梅的无惧、对她的深情让她死而复生。她和柳梦梅的美满爱情不过是追求自由的载体。它表达出了封建社会的广大女性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对理想爱情的憧憬。

《牡丹亭》之所以能打动封建社会众多年轻女子的心灵,主要是因为她真实反映了杜丽娘生命意识的觉醒。

在那个窒息人性的、沉闷的时代里,这点亮色足以唤起众多女性心中对青春美丽生命的感慨与珍爱。而其中优美的词句,都成为千古绝唱,至今感动着中外读者。

牡丹亭读书心得篇四

春水望断夏花宿妆残,谁闻秋蝉谁知冬来。

冷秋千笑声似犹在,剪不休思念欲理还乱。

小朋友哪有工夫坐在那里看《牡丹亭》,花了19个小时唱到所有的观众老了。坐火车、地铁、飞机、高速公路又在堵车,聪明的人知道工夫就是钱要把握。

在一片梆子、大小锣鼓等中国的传统乐器伴奏下,蒲月天的阿信和王力宏把时髦的hip-hop中融入了浓郁的中国曲风,这几句歌词来源于第十出《惊梦》的:

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

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阑。

剪不休,理还乱,闷无端。

可是蒲月天的阿信和王力宏把“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扩大并且充实到了一年四季,寄义更为深厚,使一种不经意珍惜大好时光感到惋惜的伤感吐露的淋漓尽致。

最难得还是后面的一段极速rap饶(要在50秒内唱出295个字):

“在梅边,不知爱何时出现,在在现实生活还是在梦里面?

失控之前要喘一口气。汤显祖让我向你学习,这么梦幻没人比你浪漫,四百年的流传我只能说“赞”。我的世界越来越方便,但奇异还是没有办法找到一种爱。我不要跟你们赛跑,由于我知道生命是个礼物,不希望这一辈子没有爱而马不断蹄,好想掉进故事里--步骤慢点儿气氛神秘柳梦梅的美梦里。

汤大师带我们回去充满爱的《牡丹亭》!”

唱完后,才体会到王力宏的唱功一流,一般人难以完成。佩服!固然,其次佩服的是他们改原著的材干,说白了,上面的那段实在就是王力宏的一篇很有实力的《牡丹亭》读后感。用深入浅出的叙述,道出了中国古典文化在这个时代所遇到的困境。一朵锦绣的牡丹花就开在我们的后花园面,都不去欣赏、不去灌溉、有一点惋惜哦!

以上这是歌词《在梅边》的一段,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立异和发展,社会就是在不休的立异中发展和前进的,谁也挡不住。在钱柜和一些热门的歌厅,点这个歌的人很是多,群众喜欢的就是好的。固然这个歌不太好唱,中间还有一段纯挚的昆曲唱腔:“他年得榜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这句话出自《牡丹亭》第十四出《写真》是杜丽娘把它题在那张自画像上的一句话,让柳梦梅回味不已。

是的,老百姓是实实在在的,何况牡丹花盛开的工夫又很短,人们关心最多的应当是阳光下的公理和尊严。

牡丹亭读书心得篇五

前不久,网上流行了这样一句话:“这个年纪爱你,不因为你有车有房,只是那天阳光很好,你穿了一件我爱的衬衣。”初读,便觉得这才是美好的爱情。而当下的社会是物欲横流的`,已然成长的我们所期待的那种纯洁无暇的爱情,却也再是难觅了。

所学的元曲里有很多爱情故事,但是汤显祖在《牡丹亭》的题词中说“如丽娘者,乃可谓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一句话就成全了内心所对爱情的全部希冀。也许在他看来,至情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有至情之人才是世间最可爱之人。《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但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我觉得在当下也是很有社会意义的。“有车有房,无爹无娘”这个准佳婿的标准一经网友说出,立刻受到了热议,然而现实中那些因为男女经济条件或工作背景而被现实分开的真心相爱的人们更就数不胜数了。

或许爱情不是万能的,就像《裸婚时代》中那个残酷的结局一样,应了那句“贫贱夫妻百事哀”,纵使有一颗“爱你到老的心”,仍然拯救不了爱情。但是如果没有爱情,那生活就太现实、太无趣了。或者有一天,我们可以期待着张爱玲所描述的爱情:“于千万人之中你遇见了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以说,惟有轻轻的叹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

柳梦梅和杜丽娘在梦中遇见了。这便是真的传奇。“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从此我开始孤单思念。”从《游园》开始,杜丽娘就明白,她的青春,她的美貌,终有一天也会雨打风吹去,付与那断井颓垣。她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咏叹着,生怕自己稍一草率便辜负了这绝美韶华。但是柳梦梅出现了,虽终究南柯一梦,奈何她却决心等下去,即使是死了。“宁愿相信我们前世有约/今生的爱情故事不会再改变/愿用这一生等你发现/我一直在你身旁从未走远。”杜丽娘葬在了花园的梅树下,等着柳梦梅的发现,一等就是三年,而活在现实中的我们,再真挚热烈的感情也不一定能战胜距离和等待。等到岁月把爱情熬成了伤口,我们就各自挥手。在想,现代生活中,假设如果有谁为情而死如丽娘者,必然遭到众人惋惜之余的批判,因为现代人们更爱的,是自己的生命。虽然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异性,却难以心动。人类发展到现在的时代,我们或许悲哀地发现,我们爱的方式没有进步,爱的能力却仿佛在退化。像杜丽娘那样的至情,不只是文学作品的虚构,而且变得更加遥远。在“为情而死,感情而生”这几个字面前,我们很快就会止步于前四个字,或者还有人为自己找借口说:“既然明知死而不能复生,为何要为情而死?”是啊,痴情如商小玲者,香魂一去再无返。纵是“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更架不住人生苦短,珍爱生命才是真理。因此,我们终究成不了他人羡慕的情侣,因为纯真无暇的爱情而今只能去书中找寻。

牡丹亭读书心得篇六

知道《牡丹亭》是从《红楼梦》里,在很小的时候,妈妈就为我逐句讲解过一些篇章。但大观园里的故事,她没有多讲。后来发现我迷上了红楼梦,还曾经禁止我看,恐怕是像书里说的“只怕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小时候确实更喜欢看书里有宝玉和黛玉的情节,暗暗替宝钗和黛玉权衡谁在作者心中位置更重,几翻计较,花却不少功夫,竟是得不出来。十三、四岁的时候,常拿《红楼梦》中的人物来揣测现实生活中的人,想着谁像熙凤,谁像湘云,常在心里暗谱十二钗,自得其乐。因天性中生来的乐观,所以无论如何比较,觉得自己与黛玉的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差距太大,倒是颇像宝钗。而又因觉得宝钗虚伪,反观自己也觉虚伪,着实苦恼了一阵。

心里实实在在更喜欢黛玉,为什么呢?可能就是因为都在心里存着难以言说的“闲情”。想林黛玉在花园中听到《牡丹亭》的曲子“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时代、际遇、环境都不同,而心却同为之一震。后来找出《牡丹亭》的曲本看,也越加喜欢上了杜丽娘。

十六、七岁的时候,看似无忧无虑,心里却常常苦闷。放假的时候,一个人躲在家里看书,或倚着窗户往外呆望,觉得人生了无生气。时间仿佛过得很慢,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做什么也挺不起精神。正如人说的“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觉得杜丽娘和林黛玉已然“无可奈何花落去”,而我,又“似曾相识燕归来”。

那时候却不像现在这般爱做梦,一觉醒来,天已亮了。所以也未有梦中的人来相折磨,甚幸。梦中得遇有情人的故事在现实中很有可能是真的,戏剧的美好,只在于增加了心中所向往的结局。当杜丽娘问一声“你可曾也梦到我时?”,心中一紧,想世间多少女子,皆死于这一答。“易得无价宝,难得有情郎”,杜丽娘可能活在现实中,柳梦梅恐怕只得在戏文中找寻。杜丽娘那一声问“为什么自古红颜多薄命”,替天下的丽娘道出心中不甘。

是呀,结局总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王子与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不知杜丽娘身边的柳梦梅与梦中的有几分相似?如今,我已被这梦折磨了许久,“花隔人远天涯近”,了无杜丽娘或林黛玉的幽怨,却仍有与她们一样的无奈。或许只有将来,在某个黄昏的牡丹亭边,低低地诉上一句“一场幽梦同谁近,千古情人独我痴”,等待下一场轮回。

牡丹亭读书心得篇七

《牡丹亭》主要讲的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位佳人立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跟他说他俩之间有姻缘之分,从此之后柳梦梅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又一女名丽娘,才貌出众,知书达理,喜欢读书。她读了《诗经·关雎》后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睡梦中见到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相思成疾,一病不起。她在死前要求她的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并嘱咐丫环春香将她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后来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戏剧的崭新思想是通过崭新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无疑是塑造了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提供了一个光辉的形象。杜丽娘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在追求爱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定执着。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她的死,既是当时现实社会中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真实结果,同时也是她的一种超越现实束缚的手段。

无疑,杜丽娘是作者的光辉创造,而《牡丹亭》主题的基本倾向也就从中体现出来。杜丽娘的形象告诉我们,情爱决不仅仅是要一个称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爱柳梦梅,并不像崔莺莺爱张君瑞那样,仅仅因为他“年少多情”、“一品人才”,而是因为两个人对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杜丽娘的父母反对他们相爱,也恰恰因为他们要求天然本性的自然发展。也就是说,在她父母看来,作为一个姑娘,自己想男人,有情爱要求,本身就犯了天条。莺莺的母亲并没有这种思想,只认为她找的女婿应门当户对。所以,杜丽娘追求的是人的自然要求,“天然之情”,也就是“欲”:性欲、情欲,而不仅仅是男欢女爱的美满婚姻。她父母恰恰不允许她有这种“欲”,不准她有人性、人的权利。双方发生冲突,杜丽娘于是要反抗,甚至以生命来抗争。这一冲突,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直指压制人性的封建意识,所以,《牡丹亭》所写的爱情,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围,它公然倡导人性的复苏与回归,表现出追求人性,要求个性解放的倾向,即:灭天理,颂人欲,大声疾呼冲破理学禁锢的枷锁,以求得对活生生的自然的人的体认与尊重。

《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牡丹亭》的主题在于一个“情”字,以“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来发展:第一本启蒙于“梦中情”,第二本转折为“人鬼情”,第三本归结到“人间情”。《牡丹亭》可以说是一部有史诗格局的“寻情记”,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这种不同,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

其实在文学作品里头,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神神鬼鬼是不足为奇的,且放开心胸去关照。汤显祖说得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真情到了,爱得死去活来,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看过《牡丹亭》之后开始对元代戏曲产生了兴趣,尤其是优美的唱词。

牡丹亭读书心得篇八

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问自己:梦到底是什么?于丹说,梦只关乎情怀,只关乎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汤显祖却道:“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而我想说:“梦很简单,就是走出深闺大院,恍然间,看到那个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遗落的本真。”直言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附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便是我对《牡丹亭》最深的怀想。

杜丽娘,那位生于官宦之家的深闺女眷,被《诗经》中《关雎》一章所描述的爱情故事所打动。梁梦中,见一书生柳梦梅持柳求爱,从此共度良辰,幽会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丽娘因夜有所思,情无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终身。死后,其母亲将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后移至梅花庵观,丫鬟春香将丽娘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当柳梦梅赴京赶考,留宿庵观中,拾得那幅画卷,忆起梦中佳人。他不顾开棺处死的危险,掘开杜丽娘的坟墓,让她起死回生。几经波折,两人最终兴得皇帝赐予姻缘,从此相伴相随,相知相爱。倘若缘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缱绻。

《牡丹亭》与《长恨歌》不同,它没有皇家宫苑,没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药花开,杏花雨落,青桥石板,满园春色,还有那段梦回千转,相思不相负的爱情。或许如果丽娘不走出那深闺大院,没有看见“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的风光,这段爱情会不会锁进封尘中,不会出现呢?不,它会出现。因为它的背后有两颗脱去世俗的心。这便是《牡丹亭》留给我最美好的梦幻。在那个宋明理学压制,封建胁迫的年代里,杜丽娘解放个性,追求幸福,是福还是祸?我说,是福。封建思想让她从唯唯诺诺变得执着勇敢,敢于为爱情放弃生命,勇于在朝堂之上据理反驳,慷慨陈词。只有为自由,为信念奋斗的人才会变得至情至理。我想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诗经》中“关关雎鸠”便是丽娘寻找本真的开始。诚然,每个人心中有缺失不了本真,缺失不了真正的自我。丽娘不应该甘于礼教,所以她突破自我,寻找幸福;林逋不应该求生于污浊的官场,所以它隐于湖畔,梅妻鹤子;严子陵不应该安于富贵所以他逐梦山水,无忧无虑。请相信,人有时会很渺小,渺小到瞳孔在清澈也会被人看成冰穹,光明站在身边,却无法被庇护,但人有时会因渺小而强大,只要他相信自我,突破自我,其实人的本真很强大。

我想,我该重新翻开第一页,因为爱情的故事没有尽头,自我的实现没有终点。今晚,又是一静夜。

牡丹亭读书心得篇九

本文目录。

《牡丹亭》一部中国经典古代小说,出生在昆曲发源地的我,也曾有幸看过由这部小说改编而成的戏曲。但由于年龄过小,一直未曾领略其精髓。如今我已是一名中专学生,再次拜读这本小说,有了不一样的感触。

翻开已开始泛黄的书页,想来是有些年数了。《牡丹亭》这本由汤显祖创作的小说,语言细腻,文辞华丽。由于阅读了大量的现在言情小说,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爱恋,多数是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而这部小说颠覆了我的看法,柏拉图式的爱情可以存在。杜丽娘一个有着聪慧之姿,落雁之貌的女子。一日在丫头春香的怂恿下决定去游园,游园前还打扮了一番。打扮本是为人看,但她说“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又怕被人看见。这确实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状态。“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带着无限的伤怀杜丽娘回到了自己的闺房,不一会就觉得乏了,伏于案几上,昏昏沉沉的睡去了。正因为这一睡,改变了她的命运,在梦中他梦见了一英俊潇洒的少年郎,两人情意绵绵,私下定了终身。在那之后丽娘因情而病,因病而死,真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丽娘死后葬于梅花树下,虽在冥界仍不忘寻觅梦中情郎,历经千般苦难,终得大团圆。

文明礼貌月又开始了,哪些是文明行为,哪些又不是的报贴随处可见,最显眼的一条便是文明恋爱。虽说进了中专校,谈谈“恋爱”是很正常的,但要论起文明来,恐怕就差远啦。时下流行的一句话:中学里恋爱的开始,便意味着分手的结局。我看就是最好的说明。

《牡丹亭》中杜丽娘是一个知书答礼的富家小姐,而柳梦梅则是贫穷的文弱书生。文章虽然用极其荒诞的手法,让杜丽娘死而复生,成就了一段佳话。但我们应该看到,即使他们不是富家小姐或贫弱书生,他们对对方的感情都是真挚的,是赋有责任感的。本书单此一点就值得我们学习。

当代中学生谈恋爱,很大成分上都只是游戏,图得一时快乐。中学里勤工俭学的学生还是很少的,大部分学生拿的都是家长辛苦挣来的钱,钱花完了,伸手向家长要,钱便来了,根本是衣食无忧。那些“鸳鸯们”自然不会考虑到出了中学校门以后的情况,即使明知是分手的结局,也还是乐不可止。培养出真感情的也不是没有,但结局既然是分手,又何苦要伤了这份感情,要知道,身体上的伤痛不算什么,心灵上的伤痛是无法弥补的啊!

返回目录。

有一本书最好在静夜里读,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阁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好在生离死别中吟,那还是《牡丹亭》。

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问自己:梦到底是什么?于丹说,梦只关乎情怀,只关乎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汤显祖却道:“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而我想说:“梦很简单,就是走出深闺大院,恍然间,看到那个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遗落的本真。”直言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附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便是我对《牡丹亭》最深的怀想。

杜丽娘,那位生于官宦之家的深闺女眷,被《诗经》中《关雎》一章所描述的爱情故事所打动。梁梦中,见一书生柳梦梅持柳求爱,从此共度良辰,幽会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丽娘因夜有所思,情无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终身。死后,其母亲将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后移至梅花庵观,丫鬟春香将丽娘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当柳梦梅赴京赶考,留宿庵观中,拾得那幅画卷,忆起梦中佳人。他不顾开棺处死的危险,掘开杜丽娘的坟墓,让她起死回生。几经波折,两人最终兴得皇帝赐予姻缘,从此相伴相随,相知相爱。倘若缘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缱绻。

《牡丹亭》与《长恨歌》不同,它没有皇家宫苑,没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药花开,杏花雨落,青桥石板,满园春色,还有那段梦回千转,相思不相负的爱情。或许如果丽娘不走出那深闺大院,没有看见“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的风光,这段爱情会不会锁进封尘中,不会出现呢?不,它会出现。因为它的背后有两颗脱去世俗的心。这便是《牡丹亭》留给我最美好的梦幻。在那个宋明理学压制,封建胁迫的年代里,杜丽娘解放个性,追求幸福,是福还是祸?我说,是福。封建思想让她从唯唯诺诺变得执着勇敢,敢于为爱情放弃生命,勇于在朝堂之上据理反驳,慷慨陈词。只有为自由,为信念奋斗的人才会变得至情至理。我想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诗经》中“关关雎鸠”便是丽娘寻找本真的开始。诚然,每个人心中有缺失不了本真,缺失不了真正的自我。丽娘不应该甘于礼教,所以她突破自我,寻找幸福;林逋不应该求生于污浊的官场,所以它隐于湖畔,梅妻鹤子;严子陵不应该安于富贵所以他逐梦山水,无忧无虑。请相信,人有时会很渺小,渺小到瞳孔在清澈也会被人看成冰穹,光明站在身边,却无法被庇护,但人有时会因渺小而强大,只要他相信自我,突破自我,其实人的本真很强大。

我想,我该重新翻开第一页,因为爱情的故事没有尽头,自我的实现没有终点。今晚,又是一静夜。

知道《牡丹亭》是从《红楼梦》里,在很小的时候,妈妈就为我逐句讲解过一些篇章。但大观园里的故事,她没有多讲。后来发现我迷上了红楼梦,还曾经禁止我看,恐怕是像书里说的“只怕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小时候确实更喜欢看书里有宝玉和黛玉的情节,暗暗替宝钗和黛玉权衡谁在作者心中位置更重,几翻计较,花却不少功夫,竟是得不出来。十三、四岁的时候,常拿《红楼梦》中的人物来揣测现实生活中的人,想着谁像熙凤,谁像湘云,常在心里暗谱十二钗,自得其乐。因天性中生来的乐观,所以无论如何比较,觉得自己与黛玉的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差距太大,倒是颇像宝钗。而又因觉得宝钗虚伪,反观自己也觉虚伪,着实苦恼了一阵。

心里实实在在更喜欢黛玉,为什么呢?可能就是因为都在心里存着难以言说的“闲情”。想林黛玉在花园中听到《牡丹亭》的曲子“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时代、际遇、环境都不同,而心却同为之一震。后来找出《牡丹亭》的曲本看,也越加喜欢上了杜丽娘。

十六、七岁的时候,看似无忧无虑,心里却常常苦闷。放假的时候,一个人躲在家里看书,或倚着窗户往外呆望,觉得人生了无生气。时间仿佛过得很慢,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做什么也挺不起精神。正如人说的“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觉得杜丽娘和林黛玉已然“无可奈何花落去”,而我,又“似曾相识燕归来”。

那时候却不像现在这般爱做梦,一觉醒来,天已亮了。所以也未有梦中的人来相折磨,甚幸。梦中得遇有情人的故事在现实中很有可能是真的,戏剧的美好,只在于增加了心中所向往的结局。当杜丽娘问一声“你可曾也梦到我时?”,心中一紧,想世间多少女子,皆死于这一答。“易得无价宝,难得有情郎”,杜丽娘可能活在现实中,柳梦梅恐怕只得在戏文中找寻。杜丽娘那一声问“为什么自古红颜多薄命”,替天下的丽娘道出心中不甘。

是呀,结局总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王子与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不知杜丽娘身边的柳梦梅与梦中的有几分相似?如今,我已被这梦折磨了许久,“花隔人远天涯近”,了无杜丽娘或林黛玉的幽怨,却仍有与她们一样的无奈。或许只有将来,在某个黄昏的牡丹亭边,低低地诉上一句“一场幽梦同谁近,千古情人独我痴”,等待下一场轮回。

返回目录。

《牡丹亭》主要讲的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位佳人立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跟他说他俩之间有姻缘之分,从此之后柳梦梅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又一女名丽娘,才貌出众,知书达理,喜欢读书。她读了《诗经·关雎》后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睡梦中见到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相思成疾,一病不起。她在死前要求她的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并嘱咐丫环春香将她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后来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戏剧的崭新思想是通过崭新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无疑是塑造了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提供了一个光辉的形象。杜丽娘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在追求爱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定执着。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她的死,既是当时现实社会中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真实结果,同时也是她的一种超越现实束缚的手段。

无疑,杜丽娘是作者的光辉创造,而《牡丹亭》主题的基本倾向也就从中体现出来。杜丽娘的形象告诉我们,情爱决不仅仅是要一个称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爱柳梦梅,并不像崔莺莺爱张君瑞那样,仅仅因为他“年少多情”、“一品人才”,而是因为两个人对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杜丽娘的父母反对他们相爱,也恰恰因为他们要求天然本性的自然发展。也就是说,在她父母看来,作为一个姑娘,自己想男人,有情爱要求,本身就犯了天条。莺莺的母亲并没有这种思想,只认为她找的女婿应门当户对。所以,杜丽娘追求的是人的自然要求,“天然之情”,也就是“欲”:性欲、情欲,而不仅仅是男欢女爱的美满婚姻。她父母恰恰不允许她有这种“欲”,不准她有人性、人的权利。双方发生冲突,杜丽娘于是要反抗,甚至以生命来抗争。这一冲突,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直指压制人性的封建意识,所以,《牡丹亭》所写的爱情,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围,它公然倡导人性的复苏与回归,表现出追求人性,要求个性解放的倾向,即:灭天理,颂人欲,大声疾呼冲破理学禁锢的枷锁,以求得对活生生的自然的人的体认与尊重。

《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牡丹亭》的主题在于一个“情”,以“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来发展:第一本启蒙于“梦中情”,第二本转折为“人鬼情”,第三本归结到“人间情”。《牡丹亭》可以说是一部有史诗格局的“寻情记”,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这种不同,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

其实在文学作品里头,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神神鬼鬼是不足为奇的,且放开心胸去关照。汤显祖说得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真情到了,爱得死去活来,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看过《牡丹亭》之后开始对元代戏曲产生了兴趣,尤其是优美的唱词。

返回目录。

有一本书最好在静夜里读,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阁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好在生离死别中吟,那还是《牡丹亭》。

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问自己:梦到底是什么?于丹说,梦只关乎情怀,只关乎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汤显祖却道:“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而我想说:“梦很简单,就是走出深闺大院,恍然间,看到那个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遗落的本真。”直言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附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便是我对《牡丹亭》最深的怀想。

杜丽娘,那位生于官宦之家的深闺女眷,被《诗经》中《关雎》一章所描述的爱情故事所打动。梁梦中,见一书生柳梦梅持柳求爱,从此共度良辰,幽会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丽娘因夜有所思,情无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终身。死后,其母亲将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后移至梅花庵观,丫鬟春香将丽娘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当柳梦梅赴京赶考,留宿庵观中,拾得那幅画卷,忆起梦中佳人。他不顾开棺处死的危险,掘开杜丽娘的坟墓,让她起死回生。几经波折,两人最终兴得皇帝赐予姻缘,从此相伴相随,相知相爱。倘若缘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缱绻。

《牡丹亭》与《长恨歌》不同,它没有皇家宫苑,没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药花开,杏花雨落,青桥石板,满园春色,还有那段梦回千转,相思不相负的爱情。或许如果丽娘不走出那深闺大院,没有看见“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的风光,这段爱情会不会锁进封尘中,不会出现呢?不,它会出现。因为它的背后有两颗脱去世俗的心。这便是《牡丹亭》留给我最美好的梦幻。在那个宋明理学压制,封建胁迫的年代里,杜丽娘解放个性,追求幸福,是福还是祸?我说,是福。封建思想让她从唯唯诺诺变得执着勇敢,敢于为爱情放弃生命,勇于在朝堂之上据理反驳,慷慨陈词。只有为自由,为信念奋斗的人才会变得至情至理。我想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诗经》中“关关雎鸠”便是丽娘寻找本真的开始。诚然,每个人心中有缺失不了本真,缺失不了真正的自我。丽娘不应该甘于礼教,所以她突破自我,寻找幸福;林逋不应该求生于污浊的官场,所以它隐于湖畔,梅妻鹤子;严子陵不应该安于富贵所以他逐梦山水,无忧无虑。请相信,人有时会很渺小,渺小到瞳孔在清澈也会被人看成冰穹,光明站在身边,却无法被庇护,但人有时会因渺小而强大,只要他相信自我,突破自我,其实人的本真很强大。

我想,我该重新翻开第一页,因为爱情的故事没有尽头,自我的实现没有终点。今晚,又是一静夜。

牡丹亭读书心得篇十

爱情,一直以来都是人生永恒的主题。“有情人终成眷属”是最美也最悲凉的一句祝福,天下有情人,有多少能此生不渝,相伴白头偕老的?无论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是中国的梁祝化蝶,都只开了爱情的花,来不及经受现实生活中风吹雨打的考验。他们的爱情,也因之而永恒。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恐怕是古今所有爱情故事最深刻的一条主线。《牡丹亭》中更是如此。爱情,能让生者为之死,死者为之生,何等壮阔的情怀。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永恒的爱情呢,当然是有的。但粗糙的现实生活总会使爱情之火渐渐熄灭。虽然爱情是男女两个角色共同分担的,但主角却往往是女性。女人为爱而生,这话不假。也因此,爱情的悲剧往往发生在女性身上。女人在爱情中艰辛成长,最终,实现真正爱情的,也往往是女性。

看过《胭脂扣》的人大概都会被如花的痴情所打动。她与十三少,相约死后重逢。然而,五十年过去了,依然是她一个孤魂野鬼。她的十三少在人间混迹,潦倒不堪,也早把她忘记。对爱情的信仰让如花最终如愿见到了她朝思暮想的昔日情人。然而她看到的,却是一个邋遢的早已忘却他们之间惊心动魄的爱情的陌生人。当如花心碎地离开,她该知道,爱情,只是她一个人的一场执着梦。里尔克曾谈到爱,“女人对爱无限投入,而从不或是几乎从不要回报。”

爱情给予女人的,女人反过来哺育爱情。她们令爱情荡气回肠,地久天长。

无论是《牡丹亭》里的杜丽娘,为爱而死,又为爱而生,还是现代的张爱玲,为爱义无反顾,痴情一世,还有大家熟悉的刘若英,她们都不惜用自己的一生来诠释爱,来行动爱。杜丽娘是勾画的理想人物,可以在作者的美好愿望里而起死回生。现实中的人呢?张爱玲伤心独自,刘若英形单影只,然而,不变的是她们同样永世的爱,生活可以破碎,孤单可以不避,但爱却永远不可以熄。

在物质可以代替一切的经济时代,女人如何寻求并捍卫自己的爱情?似乎很难答案。

爱情可以不请自来,但真情却在利益当中逐渐流失;交通交流方便快捷了,但思念却成了奢侈的消遣。有多少人还会为自己所爱的人茶不思饭不想的呢,为伊消得人憔悴也只成了古话文中的凄美背景。婚姻才是主题,嫁一个可靠的人,有一个终生的饭碗,爱情似乎就可以见鬼去了。校园里的爱情也已经乌烟瘴气,及时行乐的观念已经深深烙进我们这代人的思想,生存的压力使女人们委屈甚至弃置自己的爱情理想。

女人,终究是为爱而生的,而使她们改变的,使爱情快餐化功利化的,恐怕也有我们这个时代的责任吧。

牡丹亭读书心得篇十一

读书是每个人都应该养成的良好习惯,它不仅能拓宽我们的知识面,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还能为我们带来无尽的乐趣。在我多年的读书经历中,我积累了一些读书心得和体会,下面我将分为五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首先,读书让我拥有了宽广的视野。通过不同类型的书籍,我了解了各个领域的知识,获取了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在阅读名著时,我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智慧和思考方式,从中领悟到一些人生哲理。在阅读科普类书籍时,我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科学发展,增长科学知识。这些知识的积累不仅让我在学业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未知世界有了探索的热情和勇气。

其次,读书丰富了我的情感世界。在阅读小说、散文和诗歌时,我会被文字中的情感所打动,与书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有时,我会为书中的人物命运的起伏而悲伤,有时,我会因书中的人物的坚韧不拔而感到振奋。这种情感共鸣让我更加关注他人的内心世界,培养了我的同情心和共鸣能力。在与他人交流时,我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情感和思考方式,从而建立起更好的人际关系。

第三,读书提高了我的思维能力。阅读书籍不仅是摄入信息的过程,更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在阅读中,我需要理解作者的观点,分析问题的多个角度并得出自己的结论。这锻炼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在阅读中,我也会遇到难以理解的句子,这时,我会主动寻找解决的方法,提高了我的阅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思维训练让我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能够更加深思熟虑地处理。

第四,读书让我更加懂得欣赏艺术。阅读文学作品时,我能够体会到作者对语言的巧妙运用和文字间的美感。一个优秀的作品能够让人惊叹,能够让人沉浸其中。通过阅读,我逐渐培养出了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学会了欣赏音乐、绘画、电影等不同艺术形式。这不仅让我对生活深感满足,也让我对艺术的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最后,读书带给我无尽的乐趣。当我沉浸在一本好书里时,世界的喧嚣和烦恼都会暂时消失。阅读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享受和放松。每当遇到疲惫或困惑时,我都会找到一本喜欢的书,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安慰和依靠。

总之,读书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种享受。通过阅读,我不仅拓宽了视野,丰富了情感世界,提升了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对艺术的鉴赏能力。读书给了我无尽的乐趣和宝贵的生活经验。因此,我将继续保持阅读的习惯,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更多的色彩。

牡丹亭读书心得篇十二

第一段:引言(200字)。

读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它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和视野,还能够提升我们的修养和智慧。在我参加大学期间,我深深体会到阅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通过与各类书籍的亲密接触,我渐渐明白了读书的真谛,也积累了一些读书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阅读的力量(200字)。

阅读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给人以启迪和力量,构筑一个更加完善的自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了读书对我的影响。正如法国作家伏尔泰所说:“我每天读书三小时,其余时间则劳动。”读书不仅可以满足个人的求知欲望,还可以提高个人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通过不同领域的书籍,我学到了很多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科学和文化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丰富了我的视野,也培养了我虚心和善于思考的品质。

第三段:阅读的价值(200字)。

阅读有着深远的价值,它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和价值观。通过阅读,我认识到了追求真理、美善和完美的重要性,也明白了自身的困境和不足。读书让我更加理解了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也启发了我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在阅读经典名著时,我往往能感受到伟大思想家的智慧和见解,这激发了我追寻真理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第四段:读书的技巧(200字)。

阅读是一门技巧,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首先,我们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并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读书要有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我们才能更好地投入其中。其次,我们需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定期阅读、记笔记和与他人分享所读之书。最后,我们要善于总结思考,将所读之书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这些技巧的运用,我发现我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第五段:对未来的展望(200字)。

读书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想象和对未来的展望。读过的书籍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和感悟,我希望自己能够用所学去创造更加美好和有意义的生活。我想继续坚持阅读,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领域,并将所得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我希望能够通过读书获得更多的启示和灵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对他人有益的人。

总结:

通过读书,我明白了读书的力量和价值,也掌握了一些阅读技巧。阅读给我启发和希望,给我提供了改变自己和世界的机会。希望我能够积极投身于读书之中,不断完善自我,追求真理和卓越。我相信,通过阅读,我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这个社会和这个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

牡丹亭读书心得篇十三

牡丹亭惊梦皂罗袍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经典之作。此剧融合了浪漫主义情感、唯美诗意和悲剧情节,以其深刻的描绘人性的矛盾和挣扎而引起人们的共鸣。本文将围绕牡丹亭惊梦皂罗袍这一剧目,探讨其中所展现的角色性格、情感表达和思想理念,以及它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与影响。

牡丹亭惊梦皂罗袍以桃花扇珍格的悲剧爱情故事为主线。主要人物有杜丽娘、刘弘信、李莫愁和元宵等。杜丽娘是一位纯洁善良的女子,但因为父亲的经济负担导致她被迫嫁给富商刘弘信。与此同时,李莫愁是一位才情出众的女子,她为了得到刘弘信的爱,不惜使用邪术,将杜丽娘逼至死地。而元宵则是一位仙子,她以自己的力量将杜丽娘带到牡丹亭中,在她复活后,她爱上了刘弘信。

第二段:角色性格与情感表达。

牡丹亭惊梦皂罗袍中,每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情感表达。杜丽娘的善良和纯真让人为之动容,她对爱情的追求和对婚姻的困惑表现出了她真挚的情感。刘弘信在爱情和婚姻之间也在矛盾中挣扎,他对杜丽娘的爱和对李莫愁的欲望形成了内心的冲突。李莫愁则代表了欲望和破坏的力量,她对爱情的渴望使她不择手段地伤害了无辜的人。而元宵则是理智和智慧的化身,她给予了杜丽娘和刘弘信一种新的希望。

第三段:思想理念的体现。

牡丹亭惊梦皂罗袍在故事情节中也融入了一些深刻的思想理念。首先,它探讨了爱情和婚姻的关系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杜丽娘和刘弘信的矛盾与挣扎,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对于婚姻的束缚和个体自由的渴望。其次,它揭示了欲望和功名对人性的侵蚀。李莫愁为了得到刘弘信的爱情,不惜使用邪术伤害他人,这使得我们反思了欲望对人的腐蚀力量。最后,它探讨了生命与死亡的关系。杜丽娘在死亡后被元宵带到牡丹亭中,复活了她的生命,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

第四段: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与启示。

虽然《牡丹亭惊梦皂罗袍》是一部古代戏曲作品,但其中所体现的情感与道德理念仍对现代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启示。首先,它提醒了我们珍惜爱情与家庭的重要性。杜丽娘与刘弘信之间的纯真爱情和他们对婚姻的思考让人们重新审视了现代社会中婚姻的真正含义。其次,它教育了我们要抵制邪恶的力量。李莫愁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择手段地伤害了他人,这使我们看到了社会中许多邪恶的现象,警示着我们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最后,它让我们反思生命和死亡的意义。人们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常常会思考生命的意义,这部剧让我们明白了生命的宝贵和人生的意义。

第五段:结尾总结。

综上所述,牡丹亭惊梦皂罗袍通过角色性格、情感表达和思想理念的展现,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与启示,向我们展示了爱情、婚姻、欲望和生命的深度和复杂性。它不仅揭示了古代社会的现实问题,同时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启示。通过欣赏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的秘密和生活的智慧。

牡丹亭读书心得篇十四

戏曲乃是中国文化之精粹,其中的京剧更是被誉为中国之国粹。戏曲不光听着美,它的一字一句其实也具有丰富的艺术性。在读前面一次提到过的《潘金莲的发型》一书中,作者就曾引用了戏曲经典《牡丹亭》中的故事和一些语句和片段,这不禁勾起了我对《牡丹亭》一书的兴趣,于是便借来一本欣赏一番。

这个版本的《牡丹亭》前面是中国著名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徐朔方先生所写的序。在这篇序中,徐先生先是对《牡丹亭》的故事主旨和大意进行了介绍,然后对人物,特别是女主人公杜丽娘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由她的生活背景来剖析她的性格,这里我在后面也会进行介绍。随后,徐先生又针对汤显祖本人的生活背景对作品内容和语言风格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徐先生介绍了一下《牡丹亭》的语言特色和经典桥段,总而言之,对《牡丹亭》进行了详细分析和介绍。

其实《牡丹亭》的基本故事情节是来自话本短片小说《杜丽娘暮色还魂》。说是有一个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有一位跟他有姻缘关系的佳人,从此经常思念她。而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由于读了《诗经・关雎》后伤春,便到后花园寻春,结果从后花园回来后睡去,梦见一书生拿着一支柳枝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梦醒后,丽娘赶忙去寻梦,却一无所获,最后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让丫鬟春香将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最后丽娘过世后,其父令她的老师陈最良葬之,为之修建“梅花庵观”。

三年后,柳梦梅进京赶考,借宿于梅花庵观时,在太湖石下拾到了杜丽娘的画像,发现杜丽娘是他的梦中佳人。而杜丽娘魂游后花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并且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应试。陈最良发现杜丽娘的墓被发掘了之后,便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她还魂喜讯,却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下成为了状元,但杜宝不承认女儿的婚事,最后纠纷到皇帝的面前,而杜丽娘和柳梦梅也终成眷属。

其次,我就说说自己看完这部戏曲的想法吧。第一点便是最为表面的,这部作品通过对杜丽娘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的故事来充分表达了对当时封建女性的三从四德的控诉和不满,并且振臂倡导青年男女追求自己的幸福。这点尤其能从丽娘和她的老师陈最良的对比中体现出来。陈最良是一个乡村腐朽老书生的典型代表,丽娘向他提出疑问时,他只会用“子曰”、“君子”来回答,思想范围极其狭窄并且食古不化。而相较之下,丽娘打心眼里并不赞同封建的女德和束缚,她有着自己的梦中情人,而且她也愿意为他“衣带渐宽终不悔”,甚至于最后病入膏肓。而到了故事的后面阶段,两个年轻人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后,更是尽力的去维护,去抗争,去颠覆,去改变,去创造属于两个人的未来,这在当时的人看来是那么的狂放不羁或者勇敢无畏,在现在的我们看来是多么的令人感动、为之动容。

我的第二点想法就是明代文学家们对当时女性的刻画。说到明代的文学作品对女性的描写中,我认为有两个不同的侧重点的存在,第一种便是像《牡丹亭》这样赞扬并鼓舞当时女人为爱情努力斗争、反抗封建的,还有一种便是《金瓶梅》那样对当时女人的丑陋、可悲的一面进行刻画的作品。在《金瓶梅》中,作者对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等女性进行了细致刻画,在这部作品中,几位代表女性在作者笔下都是一个个扭曲的形象,她们为性欲、物欲所困,最后为了欲望竟然人性扭曲、活的毫无人样。兰陵笑笑生侧重的是当时女性黑暗、可悲的一面,由于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金钱的追求更加的强烈且赤裸裸,那种为了金钱丝毫不要颜面、为了金钱和欲望苟延残喘的无奈和可怜被作者充分表现。而相较之下,汤显祖的作品内容更为上进,不但批判的侧重点放在了像笼框一样束缚女性的三从四德,还对杜丽娘的勇敢求爱进行描写,更是倡导当时的女性和男性都摆脱所谓的封建理教,接受自由恋爱的洗礼,成就自己真正完美的人生。

“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直到今天,一段属于自己的疯狂爱情,依旧是世人们所梦寐以求的。可是人总会有幼稚之时,总会犯错误;人总会有厌烦之时,总会想放弃。所谓的爱情,不过只是年轻的时候不知所措的感情冲动罢了。我不相信世界上真正存在爱情,也不相信世界上真正存在永远。什么“永远爱你”这样的话语实在愚蠢的可以,但是又是这样的话语让每一天的生活都充满希望。我想,这就是我们人吧。

牡丹亭读书心得篇十五

读书是一种美妙的享受,它不仅能带给我们知识,还能让我们获取更多的人生智慧。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对于文字的理解和思考逐渐加深,从而使我们的见识得到了拓展。通过不断地阅读,我有了许多对于读书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读书让我获得了知识的纵深。当我打开一本书的时候,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书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智慧,让我犹如置身于古今中外的大师思想中。书中的知识可以说是无涯的海洋,无论是文学作品、历史故事还是科学理论,都会让我有所收获。读书不仅能够提高我的专业知识,还能够拓宽我的视野,让我对世界有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读书让我受到了许多启发和鼓舞。尤其是那些优秀的作品,常常会让我深思和反思。例如,看到许多伟人的传记时,他们的坚持、努力和智慧都会让我受到极大的鼓舞。他们的故事告诉我,只有付出真正的努力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同时,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也常常会遇到一些思维的碰撞和启发。不同领域的作者们总是能够以独特的角度和见解,为我的思考提供新的观点。

另外,读书也培养了我很多的品格和习惯。经典的作品教会了我如何行善、如何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孟子的《孟子精义》告诉我“君子不器”,强调了品德的重要性。读书还让我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坚持每天读书一小时,使我不断地进步。同时,读书也让我的思维更加清晰,用词更准确,对于复杂的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处理的方法。这些都是在读书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

最后,读书不仅是传递知识的工具,更是一种享受。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可以随心所欲地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感受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有时我会为书中的人物感到悲伤,有时我会为书中的故事感动不已。读书让我找到了一个能够释放自我的方式,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丰富。

综上所述,读书是一种对心灵的滋养和成长的过程。通过阅读,我从中收获了知识的纵深、思想的启发、品格的培养以及享受的乐趣。我深深地体会到,读书不仅是一种学习的手段,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读书使我变得更加智慧、思考和坚毅,也使我更加善良、宽容和乐观。因此,我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继续保持读书的习惯,不断地充实自己,从书籍中寻找答案,从文字中汲取力量。

牡丹亭读书心得篇十六

《牡丹亭》一部中国经典古代小说,出生在昆曲发源地的我,也曾有幸看过由这部小说改编而成的戏曲。但由于年龄过小,一直未曾领略其精髓。如今我已是一名中专学生,再次拜读这本小说,有了不一样的感触。

来到南京新港中等专业学校已有两年,第一次产生了想去学校的图书馆一探究竟的念想。幻想着能到图书馆里畅游知识的海洋,在不断的阅览当中,使自己变的有修为,有素养,做文明的公民。现在我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看着那一架一架的书籍,我竟有些手足无措,早已眼花缭乱了!

翻开已开始泛黄的书页,想来是有些年数了。《牡丹亭》这本由汤显祖创作的小说,语言细腻,文辞华丽。由于阅读了大量的现在言情小说,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爱恋,多数是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而这部小说颠覆了我的看法,柏拉图式的爱情可以存在。杜丽娘一个有着聪慧之姿,落雁之貌的女子。一日在丫头春香的怂恿下决定去游园,游园前还打扮了一番。打扮本是为人看,但她说“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又怕被人看见。这确实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状态。“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带着无限的伤怀杜丽娘回到了自己的闺房,不一会就觉得乏了,伏于案几上,昏昏沉沉的睡去了。正因为这一睡,改变了她的命运,在梦中他梦见了一英俊潇洒的少年郎,两人情意绵绵,私下定了终身。在那之后丽娘因情而病,因病而死,真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丽娘死后葬于梅花树下,虽在冥界仍不忘寻觅梦中情郎,历经千般苦难,终得大团圆。

文明礼貌月又开始了,哪些是文明行为,哪些又不是的报贴随处可见,最显眼的一条便是文明恋爱。虽说进了中专校,谈谈“恋爱”是很正常的,但要论起文明来,恐怕就差远啦。时下流行的一句话:中学里恋爱的开始,便意味着分手的结局。我看就是最好的说明。

我走进图书馆,借了《牡丹亭》,早就听说是一部将恋情写的不错的古代作品。我们且来看看它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称道。

《牡丹亭》中杜丽娘是一个知书答礼的富家小姐,而柳梦梅则是贫穷的文弱书生。文章虽然用极其荒诞的手法,让杜丽娘死而复生,成就了一段佳话。但我们应该看到,即使他们不是富家小姐或贫弱书生,他们对对方的感情都是真挚的,是赋有责任感的。本书单此一点就值得我们学习。

当代中学生谈恋爱,很大成分上都只是游戏,图得一时快乐。中学里勤工俭学的学生还是很少的,大部分学生拿的都是家长辛苦挣来的钱,钱花完了,伸手向家长要,钱便来了,根本是衣食无忧。那些“鸳鸯们”自然不会考虑到出了中学校门以后的情况,即使明知是分手的结局,也还是乐不可止。培养出真感情的也不是没有,但结局既然是分手,又何苦要伤了这份感情,要知道,身体上的伤痛不算什么,心灵上的伤痛是无法弥补的啊!

牡丹亭读书心得篇十七

有一本书最好在静夜里读,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阁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好在生离死别中吟,那还是《牡丹亭》。

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问自己:梦到底是什么?于丹说,梦只关乎情怀,只关乎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汤显祖却道:“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而我想说:“梦很简单,就是走出深闺大院,恍然间,看到那个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遗落的本真。”直言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附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便是我对《牡丹亭》最深的怀想。

杜丽娘,那位生于官宦之家的深闺女眷,被《诗经》中《关雎》一章所描述的爱情故事所打动。梁梦中,见一书生柳梦梅持柳求爱,从此共度良辰,幽会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丽娘因夜有所思,情无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终身。死后,其母亲将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后移至梅花庵观,丫鬟春香将丽娘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当柳梦梅赴京赶考,留宿庵观中,拾得那幅画卷,忆起梦中佳人。他不顾开棺处死的危险,掘开杜丽娘的坟墓,让她起死回生。几经波折,两人最终兴得皇帝赐予姻缘,从此相伴相随,相知相爱。倘若缘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缱绻。

《牡丹亭》与《长恨歌》不同,它没有皇家宫苑,没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药花开,杏花雨落,青桥石板,满园春色,还有那段梦回千转,相思不相负的爱情。或许如果丽娘不走出那深闺大院,没有看见“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的风光,这段爱情会不会锁进封尘中,不会出现呢?不,它会出现。因为它的背后有两颗脱去世俗的心。这便是《牡丹亭》留给我最美好的梦幻。在那个宋明理学压制,封建胁迫的年代里,杜丽娘解放个性,追求幸福,是福还是祸?我说,是福。封建思想让她从唯唯诺诺变得执着勇敢,敢于为爱情放弃生命,勇于在朝堂之上据理反驳,慷慨陈词。只有为自由,为信念奋斗的人才会变得至情至理。我想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诗经》中“关关雎鸠”便是丽娘寻找本真的开始。诚然,每个人心中有缺失不了本真,缺失不了真正的自我。丽娘不应该甘于礼教,所以她突破自我,寻找幸福;林逋不应该求生于污浊的官场,所以它隐于湖畔,梅妻鹤子;严子陵不应该安于富贵所以他逐梦山水,无忧无虑。请相信,人有时会很渺小,渺小到瞳孔在清澈也会被人看成冰穹,光明站在身边,却无法被庇护,但人有时会因渺小而强大,只要他相信自我,突破自我,其实人的本真很强大。

我想,我该重新翻开第一页,因为爱情的故事没有尽头,自我的实现没有终点。今晚,又是一静夜。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48023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