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材的内容结构。编写教案时需要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步骤的科学合理性。以下是来自各位教师的教学设计精华,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启发。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篇一
在地理环境的学习中,一个基础性的目标就是认识地球的海陆分布。从内涵上来看,海陆分布包括两方面,一是纯自然的状况,即海陆分布的特点;二是认为的划分,即七大洲和四大洋。
学情分析。
1、知识经验分析。指学生对学习新内容之前具有的基本的、前提性的知识与技能的分析。
3、学习态度分析。泛指对学生学习新内容的非智力因素的分析,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愿望和积极性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兴趣,也直接影响他们的能力发挥、潜能激发、知识建构、态度形成、价值认同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全球海陆分布的概况。
2、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
方法与过程:
1、通过地图学习大洲大洋在地图上的分布、培养阅读地图和空间想象能力。
2、初步养成读图、填图、绘图等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从图上查找、搜寻信息及分析处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各大洲的分布特点及科学家们目前还没有作出合理解释的成对分布状况,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七大洲的分布及其分界线。
2、四大洋的分布及与各大洲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1、亚欧、亚非及南、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2、七大洲和四大洋空间概念的建立。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篇二
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的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运用地图判别岛屿、大陆、大洲、半岛及大洋、海和海峡;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记住海陆面积比例;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众多概念的理解、众多地名的记忆
地球仪、“世界地形图”、“世界海陆分布图”及以它为底图的各大洲轮廓剪成的图片,并为每张学生桌上准备一个小地球仪。
1课时
读图启发式、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主要内容教法、学法、目的
导入新课
1、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
2、他为什么说地球起错了名字,不应叫“地球”,而应改名叫“水球”?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观察地球仪和“世界海陆分布图”
1、海陆面积哪个较大?
2、比例大概是多少?
让学生进一步加深“水球”的印象,为后面的讨论作铺垫
讨论
1、加加林说得有没有道理?
2、是否应该把“地球”改为“水球”?
开放性地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阅读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
放在讨论后阅读,更能使学生理解“地球”名称的来源,激励他们去探究人类未知的领域
观察地球仪
1、地球上海陆分布是否均匀?
2、联系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划分的“旧知”,看哪个半球陆地大些?
3、通过地球仪演示归纳:任一半球,海洋陆地
通过观察,分析海陆分布大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读图
2、出示“世界地形图”,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岛屿、大陆、大洲、半岛及大洋、海和海峡图2.5(景观图)。
生动直观,可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得到准确的概念;通过想象,又可把概念迁移到地形图(平面图)上。
观察地球仪和“世界地形图”
1、让两个学生上讲台分别在“世界地形图”、地球仪上指出七大洲的位置
2、分别找出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上的大洲;
3、读“世界地形图”,找出各大洲的分界
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游戏
1、出示各大洲的轮廓图片,在黑板上挂出相应的“世界海陆分布图”底图
3、游戏二:比一比,看谁把七大洲在黑板的底图上拼得最快
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各大洲轮廓、相对位置的印象
记忆、训练
1、观察七大洲面积的大小;
2、投影七大洲面积数据,看谁能又快又好地记住大小顺序;
3、老师示例谐音记忆:亚非美(北美)男(南美)是南极欧阳(大洋洲)
适时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总结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观察地球仪和“世界地形图”
1、七大洲各被哪些大洋包围?
2、分别在“世界地形图”、地球仪上指出四大洋位置;
3、比较四大洋面积的大小。
指导学生根据大洲的位置记忆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归纳总结。
在“世界地形图”、地球仪上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反复训练,加深印象。
课堂作业
完成填充图册上的相关练习及时巩固新知。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篇三
1、初一学生好奇心强,易接受新事物,学习的持久性差。
2、容易接受具体直观的事物和现象,归纳能力差,空间概念不强。
3、学生初步具有读图、识图、使用地球仪的能力。
4、具备小组合作的意识。
1、课程标准: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和概况。
2、本课目标:
1)能够说出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及海陆面积比例。
2)能够在图上识别出大陆、岛屿、半岛。
3)能够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并在图上或地球仪上找到它们的位置,能识别七大洲的轮廓。
1)通过大洲大洋位置的学习,增强空间概念。
2)能够运用地球仪和地图解决问题。
1)形成对学习地理的兴趣,及科学态度。
2)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方式主要采用问题引导式,结合的强大功能,学生提供多感官的学习途径。
学习方式主要为探究、合作、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1、改变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鼓励学生在探究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并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2、有效的实现与学科的整合,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交互,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3、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及时地给予学生肯定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学习的收获。
1、课中: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参与程度、交流合作、信息再现、各组之间的竞争情况等。
2、课后:根据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的情况进行评价。
1、本课中应用实现分组选题,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2、运用动态图片创设教学情境,运用静态图片突出教学的直观性。
3、应用flash软件制作交互性拼图,体现教学的灵活性。
4、改变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一)教学准备阶段
文字资料主要是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对知识进行细化。
1)来自扫描,如:东西半球世界地图;
2)来自教学软件,如:世界海陆分布、亚欧分界等;
3)来自互联网,如:地球自转的gif图像;
4)自制图像,如:夜空中闪烁的星星,大陆、半岛、岛屿图等。
把本课教学内容分解为四部分:
1)大陆、岛屿、半岛;
2)大洲名称、轮廓;
3)大洲位置;
4)大洋及其与大洲的位置关系,以问题式呈现给同学。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练习竞赛题。
1)用acdsee和photoshop进行图像制作和处理。
2)用powerpoint进行整体设计制作。插入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并设好链接。特别是有一些图片出示后,要回到原页面,这就要设好返回链接。
3)用flash制作
a、拼图课件,可以实现人机互动,加上计时器的运用,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b、“比一比”计分板,按键可实现各小组得分的增减,最后获胜的小组还可以赢得“桂冠”。
4)与数字地球进行链接,实现资源共享。
(二)教学实施:
1、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地球在宇宙中转动的图像,并配以,创设情境,把学生自然的带入课堂。以加加林描述的“蓝色星球”引出地表的海陆例。
2、学生两人一组,运用地球仪,用数据采集的方法,统计海陆比例。学会并学会分析处理数据。
3、出示本节课题“大洲和大洋”,从学生认知角度。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篇四
2.大陆与大洲。
3.洋与海。
二、海陆的形成。
1.大陆漂移学说。
2.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过程。
[出示地球仪]将立体地表地球仪置于讲台上,并演示地球自转。
引入新课这是演示地球在自转,请同学们观察地球的表面。这些广大的地区被水覆盖着,我们称其为海洋,这些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我们称为陆地。我们人类就是居住在陆地上。那么,地球上的海洋与陆地是如何分布的呢?有哪些特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章:世界的海洋和陆地。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篇五
(1)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洋、大洲、海洋等概念及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2)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3)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
1、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2、培养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发现问题及积极探究的精神和能力。
1、认识七大洲轮廓及位置的确定。
2、自我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的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活动探索式教学
活动一:
下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线绳把地球仪任意平分成大小相等的两个半球,平分几次之后,你能发现什么问题?(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过渡并提出问题:所以,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我们生活的星球应叫什么?(水球),我们的先人为何叫地球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后,小组内讨论。
由于古人缺少对地球面貌的整体认识,不知道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所以才称作“地球”,既然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地球了,也没有必要再改成“水球”了,但对于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这些实质性的问题我们要有所把握,绝不能习惯成自然。
活动二:
通过上述活动,我们已经了解了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按自转方向拨转地球仪,闭上眼睛,用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的任意部位,咱们看看每次分别按住陆地和海洋的比例是多少?(重复几次取平均值)
小结并提出问题:
通过上图,我们得出了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结论,它们是均匀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吗?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地球仪,思考南北半球海陆分布有何不同?(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图2.5,在该图上随意找出几组大陆、半岛、岛屿、海洋、海峡。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上述地理名称的概念应该是什么?除了这些名称以外,我们还经常听说大洲一词,它的含义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图2.6及其阅读材料,完成下面的活动。
活动三:
1、出示各大洲轮廓图片,在黑板上挂出相应的世界海陆分布图。
2、请每小组同学选派代表逐一介绍其名称、由来,面积排序,并用磁钉钉在底图相应的.位置上,同时说出相应位置的四大洋名称及面积排序。
通过观察地球仪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相连的大洲及其分界线(亚-非)
2、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是?(南极洲,北冰洋)
3、被三个大洋围绕的大洲?(北美、亚洲)
4、被赤道穿过大陆的大洲?(南美、非洲)
5、被五个洲围绕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
6、既有热带,又有温带,还有寒带的大洲是?(亚洲、北美洲)
7、练习一笔画世界
8、在世界简图上填注七大洲、四大洋名称
9、《同步训练》练习题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篇六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的名称、分布及其分界线。
3.四大洋的分布及与各大洲的相对位置。
难点:
1.大陆与大洲的联系、区别。
2.亚欧、亚非及南、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3.七大洲和四大洋空间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吗?
(加加林)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在进入太空后,通过拍摄到的照片和观测。
到的现象说过这么一句话——其实我们人类给地球起错了名字,不应叫。
“地球”,而应改叫“水球”。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
一、地球?水球?
1.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本p27图2.3,加入到宇航员和小朋友的讨论之中。一半学生讨论的观点是:应该继续称我们居住的家园为“地球”。另一半学生讨论的观点是:应该把地球改为“水球”更准确。
2.学生辩论在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双方展开辩论,让学生说出证明各自观点的理由。
3.印证观点教师对双方的辩论给予评价鼓励后,印证说明双方的观点。
(1)出示地球仪,问答:蓝色表示什么?(海洋)地球仪上大部分是蓝色说明什么?(海洋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
(2)投影展示“东、西半球图”,问答: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20°w和160°e)大部分是什么颜色?(蓝色)说明了什么?(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3)投影展示“南、北半球图”,回答: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北半球)在北半球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洋面积大)。
(4)投影展示“水、陆半球图”,先说明水半球的中心在新西兰以东安蒂波德斯群岛附近。陆半球的中心在法国西部卢瓦河河口附近。然后问答:在水半球海洋面积占多少?(90%)在陆半球陆地面积超过海洋面积吗?(没有)那陆地面积占多少?(只占48%)。
5.观察比较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并对照课本p26图2.1“世界海陆分布”和图2.2“世界海陆面积比较”。看看地球表面海陆的面积比例各占多少?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陆地占29%,海洋占71%,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海洋连成一片,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
6.读图对比投影“南北半球图”,让学生读图指出: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南半球)北极和南极周围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北极周围是一片海洋,南极周围是一块陆地)那么,世界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是什么?(海陆分布不均)。
7.小结板书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评价后,从地球表面的海陆面积的比例和海陆分布的特点二个方面,边小结,边板书。(见板书设计)。
拼搏奋斗和科学探究的结果。指出尚有许多还未被人类认识的领域,鼓励大家好好学习,为将来去发现探究这些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地图转绘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不同形式的陆地轮廓并画出来,平行画上斜线表示陆地,空白表示海洋,然后标出海陆分布各种不同形式的名称,将立体景观图转绘成平面示意图。
3.读图识别在学生画好示意图后,投影展示“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示意图”,让学生对照自己所画的示意图,分成学习小组边观察,边讨论下列问题。
(1)大陆与岛屿有什么不同?(面积大的陆地是大陆;面积小的陆地是岛屿)。
(2)岛屿与半岛有什么不同?(岛屿四面临水;半岛三面临水,一面同陆地相连)。
(3)洋、海和海峡有什么联系与不同?(洋、海和海峡都是海洋的组成部分;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我国东部濒临什么海,连接什么洋?(渤海、黄海、东海,连接太平洋)。
4.设置悬念全球有六块大陆,但有七个大洲,你能理解这是怎么一回事吗?
5.引导发现投影展示课本p29图2.6“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教师先指图。
说明全球有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等六块大陆后,设问:六块大陆怎么会有七个大洲呢?请看亚欧大陆上有几个大洲呢?(亚、欧两个大洲)。
6.提出问题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哪个大洲?(大洋洲)为什么不叫澳洲?
大陆和大洲是不是一回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7.评价说明学生议论回答,教师评价后说明大陆是大洲的组成部分,。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为大洲,这样,全球分为七个大洲。
8.读图回答投影展示“七大洲和四大洋面积比较”(展示在“大洲和。
大洋的分布”图的下面)。让学生指出全球有哪七大洲?你能说说这些。
大洲名称的由来吗?比较七大洲的面积,并从大到小给他们排排位次。
七大洲面积的比较四大洋面积比较。
(单位:百万平方千米)(单位:百万平方千米)。
9.评价点拨学生议论回答,教师评价后用顺口溜总结七大洲面积从大到。
小的位次是:“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11.评价点拨学生议论发言后,教师评价,并用顺口溜总结大洋面积从大到小的位次是“太大印北,四洋贯通”,继而对四大洋名称由来简要介绍如下。
(1)太平洋当年麦哲伦率领船队来到这片海域(指图),当时天气格外晴朗,风平浪静,好美的一幅景象啊,因而他把这片海域取名为“太平洋”,这个名字起的吉利,就一直沿用到今天。其实太平洋并不太平。
(2)大西洋“大西”一词,出自古希腊神话中大力士阿特拉斯的名字。
(3)印度洋当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绕道非洲好望角(指图)向东寻找印度大陆,将经过的这片海域(指图)称为“印度洋”。
(4)北冰洋北冰洋位于北极,终年冰层封盖,因此而得名。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篇七
(新课导入)。
节选有关地球全貌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从小家进入人类的大“家”的学习中来。
出示地球仪,学生观察思考,对海陆分布有个感性的认识。
板书】一、人类的栖息地。
学生活动:读图2-2,对比海陆面积大小。
板书】1.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学生活动:教师展示广东省地图(包括南海部分海域),学生读图找出雷州半岛、南沙群岛、海南岛,讨论大陆、岛屿、半岛的区别。
(学生交流,总结略。)。
板书】2.七大洲。
学生活动:读图2-4,找出七大洲的名称,了解它们的分布,观察它们的轮廓特点,大小比较。(学生回答)。
以组为单位,竞赛回答问题,出示制作的大洲轮廓简图,让小组强答,并描述其形状。(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引导学生阅读“世界地形图”。
(过渡)这些大洲之间远隔重洋,我们找找看都有哪些海洋?
板书】二、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1.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演示课件)进一步明确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播放视频)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主要是海洋生物资源和能源矿产的现状,以海洋渔业生产和海洋油气开发为例。
(小结,并对海洋资源遭受破坏的现象作简单叙述。)。
板书】2.海洋资源。
(学生活动)分发马六甲海峡、直布罗陀海峡等重要交通要道的相关资料,学生讨论,师生小结。
最后总结本课主要内容,布置作业:画一幅世界大洲大洋的简单轮廓图。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篇八
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示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记住海陆面积。
通过阅读教材配备的各种地图特别是“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通过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和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探究精神以及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通过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讨论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关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教材分析
本节是从地球和地图知识引入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的。因为有了地球知识的和图知识,教材配备了14张各种类型图,设计了多个从图中直接读取 地理信息的环节。
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世界的海陆概况,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大洲和大洋”部分,是对海陆分布内容的具体化。课本用了“七大洲”、“四大洋”两个标题,出现的 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如大陆和大洲、海和洋概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等,可作为学生的已有知识。但从读图的意义上,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特点,是新的 教学任务。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上,有以下几个环节,1。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即哪个大洲面临哪些大洋?哪个大洋被那些大洲包围。2。大洲之间的关系,相连的大洲(大陆)、大洲间的分界(山脉、河流、运河、海峡)3。各大洲的轮廓、面积和分布的对比。
对于七大洲三和四大洋部分,以读图为主:
第一步: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第二步: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掌握大洲的名称,位置和三条洲际分界线。
第三步: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第四步:读“东、西半球图” 。读图讲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读图比较: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列表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世界海陆分布”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以下两个内容:1、海陆面积的比例,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或陆地占29%,海洋占71%);2、海陆分布的大势,即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这里应补充说明一点,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配有14张分布图、示意图、比较图。在 教学中,应尽量使用地图、图表,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由于图较多,设计问题不但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也要注意系统性、层次性。
第三部分为选学主要介绍了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这一内容安排在这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紧接上面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说明了七大洲、四大洋这一海陆轮廊的形成原因;另一方面为第三节讲述地形变化、海陆变迁、地震和火山等知识打下基础。有关板块运动的内容比较抽象和概括,是 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为此课文首先介绍了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为讲述板块运动作了铺垫。
教材安排了一段的阅读材料,介绍了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魏格纳原先德国的一为位年轻的气象学家。传说他从世界地图上发现大西洋两岸轮廓相似而得到启示,转向对大陆漂移的研究,并且坚持不懈,直至为此而献出生命。这段阅读材料蕴涵丰富的非智力因素,它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还可使学生受到地壳“活动论”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 教育。
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选学)的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读故事,谈读后感,找证据,用魏格纳不畏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来学习他的学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读图训练方面,可引导学生读三幅不同地质时期的海陆分布图,说出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 读图讲解:读“六大板块示意图”,讲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读书:为什么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从板块学说的角度做出解释:
(1)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
(2)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
(3)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 教学重点〉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洋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样、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海廓和分布特征。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4.通过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形式进行科学史的 教育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教材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
〈 教学过程〉:
(引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先不要早下定论,还是看看地球的基本面貌以及海陆的分布。
( 板书) 第三章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学生活动).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总结 板书)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组织讨论:你认为是地球还是水球?两种说法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觉的地球更象水球。而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地球。这反映了人们的认识的不断发展)
总结: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即是一块陆地,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不是。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有的是大陆、有的是岛屿、半岛。
你能把他们区分出来吗?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并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学生活动)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
看看地球上共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牢记七大洲的名称。并回答:
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掌握下面几条洲际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学生活动)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总结 板书)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我们总结了陆地有七大洲,各洲的大小、轮廓都是不同的。那么浩瀚的海洋呢?
它被大陆分割了四大洋,下面通过读图了解它们的基本情况。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东、西半球图” 读图比较“四大洋面积比较图”
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哪几个彼此相通的大洋,
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
(3)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洋,海洋的中心部 ;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一般靠近大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总结 板书)四大洋:大洋、海、海峡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篇九
本节教材是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是学习陆地和海洋的基础,内容包括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线三部分内容。
1.海陆分布:教材利用图文来说明世界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使学生了解“地球”“水球”称谓的依据。
2.七大洲和四大洋:从大陆、岛屿、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人们把全球陆地划分为七大洲。通过“读图”,分别认识七大洲的名称、大小和位置和大洲的界线并认识各大洲的轮廓。四大洋:说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陆地分割,又相互连通。然后“阅读”介绍大洋、海、海峡。
3.各大洲的分界线:利用图片来说明各大洲的分界线。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和地图等基本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涉及到若干本节课的内容,已初步具备了学习本课的基础,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学生在学习时主要利用地图和学生的参与,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了解海陆面积比例。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界线。
2.能力目标:
使学生会用地球仪、世界地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排序。
4.四大洋名称、面积排序。
难点: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篇十
(学生活动).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总结板书)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组织讨论:你认为是地球还是水球?两种说法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觉的地球更象水球。而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地球。这反映了人们的认识的不断发展)。
总结: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即是一块陆地,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不是。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有的是大陆、有的是岛屿、半岛。
你能把他们区分出来吗?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并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学生活动)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
看看地球上共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牢记七大洲的名称。并回答:
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掌握下面几条洲际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学生活动)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总结板书)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我们总结了陆地有七大洲,各洲的大小、轮廓都是不同的。那么浩瀚的海洋呢?
它被大陆分割了四大洋,下面通过读图了解它们的基本情况。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东、西半球图”读图比较“四大洋面积比较图”
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哪几个彼此相通的大洋,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篇十一
在我的印象中,历次的网上培训,都是走形式、完任务,劳民伤财,今年有幸参加了这次国培,听了六位老师的讲课,让我近距离地领略到课改课堂结构和教师的教学风格,老师们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这些课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在教学中,老师们都采取了多种教学方式,生动、直观的激发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下我就以张明俊老师讲的一节《东南亚》谈一下我的感受。
1、情景教学:课前老师采用播放东南亚景观图等多种形式,声图并茂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传授基础知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交际活动。在情景中理解课本知识和内容,使难点化易,重点难点;在情景中进行操练能提高学生实践的量和质。
2、以图带点:教师地图教学,培养学生扎实地掌握和运用地图,掌握地理知识。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边练边讲知识,生动有趣,能加速理解的过程,各个知识点都综合到图上,进行点破和归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目的。
3、趣味巧记:课堂上,课堂上不仅以精美的课件吸引学生,还利用记忆国家特点,巧记城市和首都等,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4、以问题为起点的探究式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主思考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围绕本节课主要内容逐步展开探究学习。这样以问题为起点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变成了主体,由原来被动听变成主动学习探究,学生主动去思考,主动在上课时讨论,主动寻求答案,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积极性比较高,学习的效率也自然就高。
总之,我认为观课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反省自己的教学,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要有意识地虚心吸取他人之长,通过和积极借助他人的成功经验来充实自己,不断充实自己教与学的知识库,力争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能有所提高。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篇十二
教师引导:根据对大洲的学习,你们认为认识四大洋,首先需要了解些什么?(四大洋的名称)。
教师追问:那四大洋的名称分别是什么?教师引导:知道了四大洋的名称后,还需要了解什么呢?(四大洋的位置)。
教师追问:怎样确定四大洋的位置呢?(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讲解:对,我们可以看某大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间,即用相对位置的方法来确定,例如:北冰洋位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之间。(指图)。
教师提问:那么太平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间呢?大西洋呢?印度洋呢?(学生读图回答)。
学生活动:学生上来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教师总结:教师评价学生回答情况,并启发学生小结:
a、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b、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各有哪几个?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各有哪几个?
c、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各有哪几个?主要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各有哪几个?
d、赤道横穿哪两个大洲的大陆?
e、怎样确定七大洲的位置?
g、确定大洋的方法是什么?
{巩固练习}。
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为了检查大家的学习情况,我要请一些同学来在电脑上完成七大洲和四大洋拼图练习,看谁拼得又快又好。
学生活动:请4~5位学生上来完成拼图练习,其他学生边看,边完成教材3l页的活动4。
教师小结:评价学生活动。
{小结}。
置来确定大洋的位置的方法。)。
教师讲述:这些知识和方法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很有用,希望同学们回去认真复习。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篇十三
第三部分为选学主要介绍了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这一内容安排在这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紧接上面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说明了七大洲、四大洋这一海陆轮廊的形成原因;另一方面为第三节讲述地形变化、海陆变迁、地震和火山等知识打下基础。有关板块运动的内容比较抽象和概括,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为此课文首先介绍了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为讲述板块运动作了铺垫。
教材安排了一段的阅读材料,介绍了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魏格纳原先德国的一为位年轻的气象学家。传说他从世界地图上发现大西洋两岸轮廓相似而得到启示,转向对大陆漂移的研究,并且坚持不懈,直至为此而献出生命。这段阅读材料蕴涵丰富的非智力因素,它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还可使学生受到地壳“活动论”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篇十四
本节是从地球和地图知识引入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的。因为有了地球知识的和图知识,教材配备了14张各种类型图,设计了多个从图中直接读取地理信息的环节。
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世界的海陆概况,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大洲和大洋”部分,是对海陆分布内容的具体化。课本用了“七大洲”、“四大洋”两个标题,出现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如大陆和大洲、海和洋概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等,可作为学生的已有知识。但从读图的意义上,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特点,是新的教学任务。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上,有以下几个环节,1。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即哪个大洲面临哪些大洋?哪个大洋被那些大洲包围。2。大洲之间的关系,相连的大洲(大陆)、大洲间的分界(山脉、河流、运河、海峡)3。各大洲的轮廓、面积和分布的对比。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篇十五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刘丽静老师在“森林资源”一课中以好大一棵树的歌曲导入,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受和情绪体验,激发起他们对森林资源内在联系的认知兴趣,发展了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学习的认知情境和氛围,恰当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自然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促进智能和心理机能的.发展。刘老师在本节课讲解到位,屏幕的景观吸引学生探索森林资源的奥妙,使学生主动进入学习情境,在教师指导下找出教材的重点。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拓展了教材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观摩,了解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学中学生如何成为真正的主体,怎样实现主体的参与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仅取决于把舞台让给学生,还在与教师如何成功地引导和组织教学。教学设计是否合理,还在于是否激发了学生兴趣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研究中学会研究,在创造中学会创造。同时,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发现引向深入。
教师和学生应该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关系,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彼此分享思考,见解和知识,实现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大脑并不是空荡荡的容器,而是一口蕴藏着丰富水源的深井,所以我们要相信学生,把机会交给学生,跟学生一起走进新课程。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篇十六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追问:请大家阅读教材思考:
a、什么是大陆、半岛、岛屿和大洲?
b、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是哪个?请在书后的“世界地形图”上找到它的位置。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并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指图告诉大家格陵兰岛的位置。
教师指图:比格陵兰岛大的陆地就是大陆,有这几块,比它小的就是岛屿,有很多,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称大洲,地球上共有七大洲。
教师提问:请大家在“世界地形图”上找白令海峡,思考:
a、什么是海峡?白令海峡沟通哪两个大洋?
b、什么是海?这两大洋的边缘有什么海?
[过渡]知道了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洋、海、海峡这几个基本概念后,我们来认识七大洲。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篇十七
《大洲和大洋之各大洲分界线》是山东教育出版社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各大洲和大洋的基本情况,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六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七大洲的分界线;
能力目标:通过对七大洲的位置及相对位置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地图的观察、分析、理解、归纳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与理论。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以及爱护地球的意识。
本着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七大洲的分界线。
教学难点:对大洲的分界线的理解与掌握。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学法上谈谈。
我们都知道地理是一门培养人的读图分析、理解能力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六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讲授、讨论、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讨论与自学中得到认识。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讲授法:利用地图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集体讨论法:提出本节课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主要有以下个环节:
1、复习导入:
由上节课演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的未知。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
3、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的作用是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对知识的进一步的拓展与巩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4、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各大洲的分界线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417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