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案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范文中的教案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三年级科学的设计教案篇一
2、能利用图书、网络等方式获取制定“一日食谱”的相关资料。
3、通过收集资料、与他人交流等形式,制定一份教为科学的“一日食谱”
4、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自己的生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有关膳食结构的资料。
教学重点:学生自己设计一份合理的一日食谱。
一、新课引入。
问:如果每天都吃一样或2样的食物,这样行吗?为什么?
(1)讨论:我们怎样才能设计一份合理的一日食谱?
让学生自由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考虑设计科学的一日食谱,通过什么渠道,获取所需要的营养,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家庭实际、经济情况等来设计。
(2)出示课件:有关食物营养的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的获取设计一日食谱的信息。为设计食谱提高依据。
(3)学生自己设计“一日食谱”。学生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1)交流设计的食谱,在交流的过程中说出自己设计的理由,以防出现不合理的食谱。
(2)学生相互评价设计的食谱。相互比较评价出设计合理的食谱,进行肯定,对不合理的食谱进行完善、修改。
(3)根据交流和评价的结果,更加完善自己设计的食谱。
四、引导学生统计进三天的食物品种,对照设计的一日食谱,改正自己的饮食习惯。
(1)统计最近三天吃的食物,记录下来。
(2)根据自己统计的结果与设计的一日食谱进行比较,找出要改进的地方。这样是营养的结构和食物的数量。
(3)相互交流,说出改进的理由。特别是自己平时爱挑食偏食的同学改进饮食习惯。
三年级科学的设计教案篇二
一、复习导入:
1.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生答,师板书: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像这样的写作顺序叫做时间顺序或者称为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2.指名上台画图,说说科利亚是怎样埋下木匣子的?
二、读中求悟,学习4—12段。
1、自由读文,小组学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
a、我读懂了科利亚回来时已经大了四岁。
b、我知道妈妈量了三十步,挖出了以前埋下的箱子。
c、我明白了科利亚开始挖不出木匣子是因为他长大了,步子。
也变大了,当初的十步,现在只要五步。
d、我觉得科利亚很聪明。
(当出现类似答案c的回答时,可让他上台借助埋木匣的图,再画图,并做说明。)。
3、教师小结:大家讨论得很热烈,回答也很精彩,科利亚经过动脑认识到挖不到木匣的原因是自己长大了,按原来的步子已经找不到木匣了。以前走十步埋下的木匣子现在只需要走五步就能挖到了。
4、师质疑:为什么妈妈能按原来埋木匣的步子挖到木匣子呢?
5、大家来读一读4—12自然段,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1)自由读喜欢的段落,可以读给同桌听一听,请他给你评一评,提提意见。
(2)把你喜欢的语句读给全班同学听一听,其他同学注意认真听,等一会儿起来评一评。
6、引导读12段,/article/你觉得这段中的“果然”是什么意思?(和猜想的一样)可以换个词儿吗?(真的)换成“真的”读一读,体会一下意思有无变化。(中国的文字真奇妙,同一个意思却可以用不同的词儿来表达,看来我们还得注意加强积累,让我们的写作能够信手拈来!)。
7、全班有感情地齐读4—12段。
三、借助朗读,理解13段.
1、默读课文,思考:你认为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a、科利亚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如果是小孩子,他会一天天长高,增重,步子变大。
三年级科学的设计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4—13段,了解科利亚挖木匣的过程,理解开始挖不出的原因,体会科利亚的聪明。
(2)理解最后一段中科利亚的话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过程与方法:
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了解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与科利亚一起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在变化。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尤其是最后一段,读懂课文。
三年级科学的设计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三年级科学的设计教案篇五
科学概念:
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推测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进行改变摆锤、摆绳的长短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分析进行预测。
重点:
能够根据自己制作的摆,推测影响摆摆动次数的因素。经历一个观察现象—推理判断—制订方案—论证计划的可行性的活动过程。
难点:
通过小组合作,尝试自行设计对比实验,研究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只与摆线的长度有关。初步学会分析和推理对比试验中的定变量关系,并学会设计控制一个变量的实验。
每个小组准备:
10厘米、20厘米30厘米长的摆绳各一根,钩码四个。研究摆重记录表1份,摆绳记录表1份,摆角记录表1份。铁架台一个,秒表一只。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
上节课我们认识摆,关于摆你知道什么?
我们知道摆具有等时性,那不同的摆自由摆动的快慢都一样吗?
2、师:
关于摆的奥秘还有很多,想继续研究吗?
3、揭题:
摆的研究。(板书课题)。
二、玩摆。
1、组装好,并试着玩一玩。然后试一试,想一想让它自然的摆起来,要注意哪些地方?(玩的时候要注意:线要轻轻拉直,自然松手,要让它停下来只要轻轻一抓就行了,学会操作摆。学会记录单位时间内摆的次数。)。
2、摆具有等时性,也就是说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相同。那么不同的摆摆动的快慢也相同吗?(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摆动的`次数不同说明不同的摆摆动的快慢不同。
猜想:摆摆动的快慢究竟与什么有关呢?
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选择假设,并制定研究计划。
我们的研究方案第()小组。
我们研究的问题:
摆摆动的快慢与是否有关。
我们的猜测:
改变的条件:
不变的条件:
展开研究。
师:研究时操作的同学要正确,看表的同学要看准了,数的同学不能眼花,尽量数准了,即时记录。最后完成的小组整理好材料,别忘了根据数据归纳结论。比比哪个小组研究过程中合作得好,既快又准确。
生:自主实验。
(1)研究摆线长短。
15秒内摆动次数记录表。
原来的绳长。
两倍绳长。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我的发现。
(2)研究摆锤轻重。
15秒内摆动次数记录表。
原来重量。
两倍重量。
三倍重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我的发现。
四、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这节课,我们又一次运用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研究了摆。科学家用更精密的仪器、更严谨的方法得出的结论与我们的不谋而合,同学们,你们太了不起了!祝贺你们!
五、巩固应用。
(让学生体会学习有用的科学知识,加强了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师: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生:能。
师:(出示大屏幕)这只挂钟走慢了,那么我们怎样做才可以让它走准确呢?
六、延伸拓展。
(让学生发现新现象,产生新问题)。
师:还有这样两个摆,绳子一样长。猜测:他们摆动快慢一样吗?
生:一样。
师:老师做,同学们注意观察,当有发现请马上举手。(演示实验验证)。
生:不一样快。
师:为什么?
生:摆锤的长短不一样。
师:实际上摆的长度并不只是单纯的摆线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师:关于摆还有很多奥秘,同学课下想继续探究吗?
生:想!
师:时间过得真快,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摆的研究。
摆锤的重量无关。
摆绳的长短有关。
三年级科学的设计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一系列过程,培养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发扬小组合作的精神。
3.通过本次活动,锻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剪刀、胶水、各种薄厚不同的纸。(学生准备)。
自制汽车模型。(老师准备)。
小组合作人员:每组6~8人。组长1名,负责领导组员进行科学实验和探究性研究。副组长1名,负责本小组纪律。
教学过程:
一、整个教学过程。
1.引入。
展示汽车(图片或教师自制纸汽车)以提问的方式开始:
(1)这些汽车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2)你们有没有发现我这辆车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2.制作汽车计划。
同学们都很聪明,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制作一辆自己设计的“纸汽车”。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制定计划。(教师出示计划表格)。
什么款式的车。
这辆车由哪几部分组成。
车厢用什么纸做。
车轮用什么纸做。
轮轴怎样做。
3.制作汽车。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个问题。
教师评价。
学生动手制作,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
教师巡回指导。
4.展示、比赛。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小组的汽车(用途、功能、能够跑多远、需要改进的地方)。
5.学生与教师共同评价。(从纸汽车的外观、性能)。
二、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追踪记录。
收集保存学生的作品:制作的“纸车”。
(建议:制作小车的计划环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各种纸的不同性质出发对小车的各个部分进行设计。学生门不仅感兴趣,而且也达到了这个环节教师的真正意图。在快乐中巩固了以前探究的结果,同时又发展了利用纸的性质的运用各种纸的效果。)。
三年级科学的设计教案篇七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的树长在校园的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的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的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的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的树叶和果实。这是树的果实。这是我的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 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的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树的不同之处:
树冠有大小
树干有粗细
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
结的果实不一样
叶片不一样
三年级科学的设计教案篇八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利用统计表记录并比较塑料与其他材料在性质上的区别。
2、对于有关塑料性质的题目,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过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3、能从实验结果中发现新题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举例说出人们为了满足城楼而不断地研究开发新材料
2、能分别举出两个实例说明塑料制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引起的环境题目。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塑料的多种性质,并能用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塑料的用途。
2、能举出两种以上新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3、能举例说出物品的特点与组成该物品材料的性质有关。
木尺、塑料尺、塑料杯、热水、冷水、漏斗、塑料手套、棉布手套
一、引进
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品是由塑料制成。
二、活动一:比较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
在书中的表中记录两种尺子的特性。
讨论用塑料代替木头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
同组比较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
同学记录
全班交流
三、活动二:塑料杯碰到热水会怎样?
提示:分别向塑料杯或矿泉水瓶内装进冷水和热水,观察它们的变化。
学生自己猜测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学生交流
四、活动三:戴手套
一只手戴塑料手套,另一只手戴棉布手套,两只手的感觉一样吗?
学生实验
学生交流
五、学习科学在线――活动四:熟悉新材料
1、熟悉书中先容的新材料
2、谈谈对新材料的感受
3、你想设计什么样的新材料?
六、拓展
上学期我们曾经做过埋垃圾的实验,想一想埋的垃圾哪些没有腐烂?
塑料
塑料的用途
塑料的性质
新材料
三年级科学的设计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现,提出问题。 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知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
2、知道科学是什么。 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想知道,爱提问。
教学准备:
插图、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学生接触科学的第一课,对“科学”这一概念不能够深刻理解,只能获得表面意义上的理解,所以本课一开始用“当你听到‘科学’这个词时,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来激发学生去思考。凭已有经验,学生会把科学和科学家联系起来,和自己无关。教师这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来谈谈自己亲身的体验,学生很容易说出:由于好奇才做出这些事,这恰恰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似。课后应布置学生搜集更多科学家的研究故事,让学生从这些科学家的研究中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本课谈科学是什么,应从外延上谈,而不是从内涵上去灌输,教学中不可要求学生谈什么是科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2、提问: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 )
二、探究新知:
1、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看课本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说明。
(4)、谈话: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 (学生交流)
(5)、师生小结: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可采取放录音故事、老师讲故事、学生自己阅读等不同方法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问: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琴纳是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医生。在故事的开始部分,他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提出问题―寻找可能的原因―做试验证明―试验成功了。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复述一遍琴纳的故事吗? 学生复述故事。
(6)搜集资料,找出其他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学是什么。
(1)教师讲解并演示活动方法,学生尝试操作。
(2)要求学生边做边观察,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
(4)提问:有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学生回答,若没有学生能说出来,教师作简单介绍)
三、全课总结:
1、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告诉我们科学究竟是什么吗?
2、学生分组交流,并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想法。
3、总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板书)
三年级科学的设计教案篇十
2.初步了解常见的6类动物分类方法: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类、爬行类、两栖类。
3.初步了解6类动物的主要特点。
4.能通过合作形式整理总结出动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小组分工、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寻找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做出科学判断。
【教学准备】。
教学用的.6种典型动物图片或标本。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
1.从旧课引入。
(提供6种典型动物的图片,引入教材第一段)。
2.引发学生开展讨论。
3.从讨论活动中捕捉探究的问题。
1.回忆上一课的活动内容。
2.学生说说这6种动物的特点。
3.小组讨论。
引发探究的兴趣。
二、寻找相似动物的特点。
1.提供丰富的动物图片。
2.说说为什么这样找?这样找的理由是什么?它们怎样相似?
1.先找出一种与猫、鸽子、金鱼、甲鱼、青蛙、蜻蜓相似的动物。
2.分组将其他的动物分别归类。
初步培养学生的分类科学素养。
三、逐步建立浅近的概念。
1.将看法一致的动物分别列在表格中。
2.将看法不一致的动物罗列出来。
3.运用先前达成的共同特征来分析该种动物,如果看法达成一致则列入表格,如果不能达成一致,教师则提供进一步的资料(主要是形体特征和行为方面的)。
1.说说这样处理的依据是什么?(初步抽象出共同特征)。
2.各方面陈述自己的理由。
3.进一步抽象各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并为每类动物命名。
4.还有哪些动物和这6类动物都不相似?蜗牛是哪类动物呢?
初步培养学生根据事实作出判断的能力。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寻找动物的共同特点。
2.教师总结动物的共同特征。
1.小组讨论。
2.交流,达成一致。
从找相似的动物实践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五、作业。
学生完成作业。
附板书设计:
2.形形色色的动物。
和猫相似的动物:
和鸽子相似的动物:
和金鱼相似的动物:
和甲鱼相似的动物:
和青蛙相似的动物:
和蜻蜓相似的动物:
三年级科学的设计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
2、认识一些常见的纺织品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3、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烧杯、滴管、托盘、打火机、镊子、显微镜或放大镜;活动记录表。
演示材料:实物投影仪、活动方案表、土布、伞、丝巾、风筝、毛巾、拖把图。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与上一课同为常见材料的次级研究主题。与前一课一样,都是学生经常接触的物品,从学生的已有概念入手导入学习活动。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古人穿什么,然后交流现代人穿什么,结合文字介绍,讲述纺织材料的发展史。由于教学中需要大量的纺织材料来进行探究,所以教师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各种纺织材料和关于纺织材料的信息,教师也可以收集一些纺织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大家共同观察、交流。在探究活动中,教师主要还是指导学生通过比较实验了了解一些纺织材料的特点和用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前面我们了解了我们生活中最常用到的材料纸。但许多地方用纸作材料是不可行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我们生活中另一种不可缺少的材料,我们穿的衣服都是由它们织成的。它就是:纺织材料。(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各种各样的`纺织材料。
(1)、讲述:人类最早用兽皮和树叶裹体,后来逐渐掌握了纺织麻、棉、蚕丝等天然纤维的技术。到了近代,人工合成纤维技术的发展,又给纺织材料增添了许多新的成员。
(3)、讲述:这些布料都是由常见的纺织材料织成的。不同的材料织成的布可以做成不同的衣物,比如:有棉布衣物、羊毛衣、尼龙伞、丝绸衬衫和领带等。
(5)、学生分组进行,通过纺织材料的标志来识别不同的纺织材料。
(6)、教师总结:棉、尼龙、羊毛、涤纶、聚脂……,尼龙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合成纤维,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
2、研究比较棉布和尼龙的不同。
a、讲述:尼龙和棉布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比较两种纺织材料的不同。
b、比较结实程度实验。
(1)实验过程:从布料中抽出纤维;用放大镜观察;再拉一拉。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c、比较气味实验。
(1)、将棉布和尼龙分别烧一烧,然后用手扇着闻一闻。
(2)、提问:两者的气味有什么不同?
(3)、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总结。
d、比较吸水性实验。
(1)裁剪同样大小、质量近似的尼龙、棉布各一块;
(2)把它们同时沉入水中;
(3)一段时间后(3分钟),比较一下看哪种布料吸的水多?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想一想:你还有其他检验尼龙和棉布的吸水性的方法吗?
e、教师做最后的总结。
(三)、拓展应用:
2、学生分组讨论。
3、汇报本组的讨论方案。
4、教师总结:同学的设计都很不错,希望你们的设计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发挥作用。
5、课后搜集有关新型纺织材料的知识。
三年级科学的设计教案篇十二
(2)学生分组实验。
(5)师生共同小结得出结论:和固体在水里的沉浮一样,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沉在水下。
和固体在水里的溶解一样,有的溶解于水,有的不能溶解于水。
教
3、小结:我们用()的方法可以使牙膏皮、橡皮泥、铝片、土豆这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到水面上来。。
b、探究小船能装载的重量与什么有关。
1、讲述:我们让这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造船的过程,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就是我们自己制作的小船,刚才每个同学都做了一回小小的造船工程师。
2、提问:船有什么作用?
3、开展用小船装载螺帽的比赛。
(1)明确实验要求。
a、在自己制作的小船中任选一艘小船参赛。
b、可以对船再进行改进。
(2)、学生比赛,用自己制作的小船装螺帽。
(3)、汇报比赛结果。
4、讨论:小船装的东西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5、小结:小船装的东西的多少与小船的材料、形状等许多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
三、课后延伸:
1、提出课后活动目标: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制作一艘船。
2、活动注意点:(1)安全(2)利用自己身边的材料。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416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