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以端午节为的教案(精选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9 13:34:05
最新以端午节为的教案(精选12篇)
时间:2023-11-29 13:34:05     小编:念青松

教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方案,是教师进行教学过程管理的重要工具。在编写教案时,教师可以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成功案例。教案的编写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进行调整和优化。

以端午节为的教案篇一

1. 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敬重屈原。

2. 知道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了解有关节日的一些风俗活动。

有关端午节的录像片断:赛龙舟、吃粽子。实物粽子一串。

1.出示一串粽子,寻问幼儿这是什么吃食?你吃过吗?是什么节日吃的?要过什么节了?引起幼儿渴望了解的兴趣。

2.老师讲粽子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

3.请幼儿观看录像片断:包粽子、划龙舟、了解节日的民间庆祝活动。

4.请幼儿品尝粽子。

整个活动设计一气合成,在活动中运用故事来让幼儿更加深切的体会感受端午节。了解端午节的由来。通过录像的教学方式让更加有兴趣参与到活动中来。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性,引导每位幼儿都能看了录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纲要中出,让幼儿学习互助合作与分享,在最好环节让幼儿一气分享品尝粽子,让孩子们感受到这种传统节日的风俗和有趣。

以端午节为的教案篇二

1.抽读生字、新词卡片。2.按扫、拜、墓的笔顺书空。

1.出示第三幅图,观察说话。

(1)人们正在干什么?这是什么传统节日?[相机出示词卡:龙舟、端午]教师介绍端午节。

(2)端午节这天,人们除了喜欢赛龙舟,还喜欢吃什么?[相机出示词卡:粽子]

2.出示第四幅图,观察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你知道吗?[相机出示词卡:中秋]教师介绍中秋节。

(2)中秋节这一天,全家人坐在院子里干什么?[相机出示词卡:月饼]

(3)同学们看图上的人都相聚在一起了,这就叫团圆。[相机出示词卡:团圆]

(4)学生借助拼音读以上生字词。

(5)指名认读、正音。

如:粽子、月饼中的后一个字读轻声。

3.小结:刚才我们学了两组词语,你们知道有哪两个传统节日?(端午、中秋)端午节,民间风俗是什么?(包粽子、赛龙舟)中秋节呢?(全家人要团圆,吃月饼)

多种形式练读,读出节日的欢乐。

范读、自由读、互读、齐读。

1.说说你是怎样记住团、饺、饼、端这4个生字的。

2.教师范写生字。

3.学生描红书中田字格里的生字。

4.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5.认读课后词语。

6.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词语。

7.听写词语,检测效果,及时反馈。

以端午节为的教案篇三

1、了解我国端午节的习俗,由来与时间,尝试查找日历中的农历。

2、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

1、孩子前期经验:用各种方式收集信息与调查记录传统的节日,来历与习俗。在前期活动中,认识日历。

2、环境材料创设:多媒体设备以及课件"端午节"

一、经验回忆:引出端午节

1、在一年中,有许多节日,你知道哪些节日是只有人才有的节日

:只有人才有,别的国家没有的,从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节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传统节日(出示字卡: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2、最近,要有一个传统节日,猜猜看是什么节日 (端午节)

二、交流分享:端午节的习俗与由来

1、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有什么快乐的事情?

端午节可以包粽子,吃粽子,这是吃的方面;可以划龙舟比赛,这是游戏;戴香包,香香的;戴红丝带,这是用的端午节有许多开心的事情。

对于端午节你还知道些什么?

插艾叶,戴香包,画药酒通常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是良好的祝愿,祝愿小朋友身体健康,夏天不生病。

端午节有吃的,有玩的,有戴的,还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夏天快到了,保健康,求吉祥。

2、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 请幼儿说说看,个别零散经验的交流。

播放多媒体"端午节的来历",给幼儿完整的认识,梳理,丰富经验。

听了故事就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扔粽子,为什么划龙舟了。

三、操作,探索:端午节的时间

了解端午节的时间,感受农历为所特有的刚才小朋友对端午节说了那么多,老师这里有一个疑问,你们知道端午节是几月几号吗 这里有一张今年的日历,我们来找找看,为什么端午节有两个时间呢 (一个公历,一个农历)找一找日历上的5月初五。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原来端午节是按照农历的时间庆祝的,是我国特有的节日。以后我们再来找一找传统节日是什么时间。

以端午节为的教案篇四

(2)师:什么节日要吃团圆饭放鞭炮呢?那我们再来看一组图片。

(4)师:看来我们中二班的孩子是真的长大了,这么难的问题都没有难倒大家。

(一):1、师:端午节当天要吃粽子你们吃过吗?谁来说一说。

3、师:进行划龙舟游戏没有玩到的孩子下午我们出去作游戏的时候玩。

2、观看图片。

1、师:今天呀我们小朋友一起感受了这么多关于端午节的事情最后我们一起来看看动画片,在动画片里会告诉我们为什么会有端午节。

2、师:你记住了吗?请男孩子慢慢的划着龙舟去上卫生间吧。

1、手工课可以进行包粽子的活动。

2、环境创设上进行端午节的布置以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以端午节为的教案篇五

1、通过分享交流,初步|知道端午节的传说以及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2、与同伴互相交流包粽子,制作香囊,萌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3、体验中国民间节目韵味。

4、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端午节是阴历五月五日,包粽子。

故事《端午节的传说》,粽子一个,长方形纸、彩色纸人手一份。

1、出示实物(粽子),引发幼儿兴趣。

3、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传说。

4、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5、体验包粽子。

一、自己设计的问题太多,显得杂乱无章。

既然决定向幼儿提问,我就设计好了许多问题:比如“端午节有那些习俗?屈原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投江自杀呢?他投江后人们是怎么做的?后来为什么向江中投粽子?”设计这些问题时,我也考虑到了问题太多,但又想不出如何更好的设计。教学中我只注重了故事内容,想让幼儿理解故事的含义,却忽略了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现在想想,不如把问题简单化,让孩子们看着图片自己讨论她们的看法则更能引起孩子们对故事的兴趣。

二、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故事的内容有点深奥,幼儿在第一次听的时候就有点耐不住性子,更何况老师还设计了那么多的问题。请幼儿回答的时候,我发现幼儿举手发言的比平时上童话故事时要远远的少很多。明显,我的问题没有激起幼儿的兴趣。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如果幼儿对教学教学内容没有了兴趣,那么这就是老师的准备不足,也可以说是一堂失败的课程。在以后的类似教学活动中,我会多加注意。

以端午节为的教案篇六

4、认读字宝宝:"龙舟、艾叶、粽子"

5、让幼儿知道节日的时间。

6、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1、实物:扎好的艾叶与菖蒲,彩色丝线,香袋,咸蛋,粽子

2、图片: 赛龙舟,粽子,悬挂艾叶与菖蒲,彩色丝线,挂香囊,咸蛋,涂雄黄,字卡

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师生律动出场--乘火车(进站)

一、开始部分

1、打招呼

2、手指游戏--《手指歌》

二、基础部分

1、谈话导入,展示粽子,引出故事

(2) 你们知不知道人们在什么节日里都要包粽子、吃粽子吗?(幼儿讨论后,教师揭示答案:五月五,端午节)

( 1 ) 农历五月五是什么节?

(2)你们知道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

(3)为什么这个节日要吃粽子?

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图片:赛龙舟、吃粽子、插艾叶等。

4、拓展延伸

(1)了解屈原的故事;(通过故事激发幼儿爱国情感)

幼儿边说边观看图片,说出来给幼儿展示相应的实物。(虚实结合,加深印象)教师小结:从端午节开始天气会越来越热,蚊子、虫子也越来越多,疾病容易流行。古时还没有发明灭蚊剂,但古代中国人非常聪明,爱动脑筋,利用艾草、菖蒲的特殊气味将它们挂在门框上,用以驱除蚊虫。五索象征五条龙,民间传说能降服鬼怪。

向幼儿介绍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的含义:在屈原投江的日子里,人们把米装在竹筒里投入江中给他吃,后来人们怕蛟龙吃米,就用粽叶把米包起来,缠上蛟龙最怕的五彩线。还有一种传说:古代有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叫屈原,他不幸投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就设立了"端午节"。"吃粽子"本义是把粽子投进江河,让鱼蛟虾蟹吃饱了而不去伤害屈原的遗体;"赛龙舟"相传是为了捞救屈原;香包用红、黄、蓝、白、黑五彩丝线制作,里面装有芳香的药物,寓意是祛毒长命。

三、学习儿歌

1、欣赏儿歌

2、跟读儿歌

3、朗读儿歌(集体读、小组读、个别读)

4、认读字宝宝"龙舟、艾叶、粽子"

四、游戏部分--萝卜蹲教师出示图片,幼儿根据自己手上的字宝宝做出蹲下的动作

师:那就让我们用最热闹的方式来庆祝吧!

带领幼儿玩赛龙舟游戏走出活动室(通过游戏增进对端午节习俗的认识 )

五、活动效果与反思:

本次主题活动内容丰富有趣,活动效果好。

首先,幼儿的参与很积极认真,通过谈话"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欣赏故事、玩游戏等一系列活动,使幼儿对端午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发展了动手能力,感受了节日的快乐气氛。

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系长命缕等庆祝活动。

这些活动都适合大班的幼儿来开展,既能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增进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同时,端午节又有着一个有名的来历,让幼儿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发他们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以端午节为的教案篇七

1、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端午节活动,萌发幼儿对端午节民族文化的兴趣。

2、教师引导幼儿初步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

3、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粽子的制作方法,尝试手工制作粽子。

1、教学课件《端午节》。

2、儿歌《快乐的端午节》。

3、故事《屈原的故事》。

4、端午节相关习俗文化图片。

5、粽子若干。

1、教师厨师教学课件,进入芝麻开门环节,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端午节活动。

(1)教师带领幼儿跟读儿歌《快乐的端午节》,感知端午节的习俗。

(2)你们刚才听了儿歌,儿歌中描述了什么内容?

(3)这是什么节日?图中的人们都在做什么?

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幼儿观看图片,人们正在赛龙舟,这是端午节的习俗。

2、教师继续出示课件,进入社会大观察环节,幼儿观察图片,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1)你知道端午节是哪一天吗?

(2)你们家里是怎样过的端午节呢?

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到来时,家里会吃粽子,诱人赛龙舟,还会插菖蒲、挂艾蒿。

3、教师讲述故事,调动幼儿的情感。

(1)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屈原的故事,激发幼儿的情感。

(2)请幼儿听完故事后说说自己有什么感受?你想对故事中的屈原说点什么呢?

4、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观看图片,认识粽子以及包粽子的步骤方法。

(1)教师播放包粽子的过程,引导幼儿了解包粽子的方法。

(2)教师分发好吃的点心:粽子。

(3)幼儿品尝粽子,在吃粽子的环节中感受节日的气氛。

(1)教师将手工制作材料:卡纸、纸黏土等材料投放到美工区,引导幼儿在美工区动手制作“包粽子”。

(2)教师在本次端午节主题活动结束后,还可以举行一次端午节班级亲子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在当天一起来包粽子。

端午节。

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挂在大门上,

出门一望麦儿黄。

五月初五是端阳。

以端午节为的教案篇八

1、认识“粽、檐、囊、辅、措、诬、颂”7个字,会写“佩、戴、措、诬、颂、驾、尸、俗”8个字,掌握“佩带、爱戴、措施、诬陷、传颂、尸体、习俗”等词语。

2、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学习复述课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布置学生阅读有关书籍或访问家长,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及屈原这个历史人物。

2、自制的教学课件。

一、预习提纲。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吗?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端午节的由来》这篇课文吧!

二、展示与交流。

1、汇报生字词。

(1)读词语:佩带、爱戴、措施、诬陷、传颂、驾船、尸体、习俗。

学生提醒注意:“施”和“尸”是翘舌音。“颂”和“俗”是平舌音。

(2)理解词语:

辅佐:协助。

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

诬陷:诬告陷害。

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造。

谗言:陷害人的坏话。

流放:将罪犯驱逐到边远的地方去生活或劳动的刑罚。

祭奠: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

祈祷:宗教仪式之一。本文中包含有“恳求”的意思。

3、学生自由读文,把课文读通读顺。通过读文,你都知道了什么呢?

4、学生从两方面来汇报:

(2)爱国诗人屈原。

(学生说出大概的内容既可,不做更细的要求。只是大致的了解。)。

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2、学生自由读文1——2自然段,想一想,画一画。

3、学生汇报。

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插艾叶等。

由来:纪念屈原,至今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4、感情朗读。

三、反馈与检测。

1、读词。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爱戴——。

辅佐——。

诬陷——。

流放——。

四、课堂小节,置留问题。

为了纪念屈原,这些习俗以有两千多年,那么课文是如何细致的来记叙端午节的由来的呢?相信在下节课的学习中,你就会找到答案。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以端午节为的教案篇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受传统节日气氛,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节日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情感方面)。

2帮助幼儿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认知方面)。

活动准备:。

2、图片(粽子、龙舟、香囊等)。

3、实物:粽子、香囊。

活动过程:

一导入播放视频。

1问题导入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

师:那小朋友们知道端午节我们都要做什么事情来庆祝呢?

幼:赛龙舟。

2、教师讲述端午节的来历。

幼:屈原。

二、给挂图选字活动。(巩固上面学的端午节知识)。

1、师:在黑板上挂有关端午节的图片,请小朋友选字贴在图片的下面。

2、幼:选字活动。

三、看视频,学儿歌。(再次巩固有关端午节知识)。

赛龙舟,真热闹。

吃粽子,带香包。

蚊虫不来身边闹。

幼:跟着老师和视频一起学习《端午节儿歌》。

教学反思:

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悬白艾、挂菖蒲、饮抹雄黄酒等。利用端午节,开展主题活动,既能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增进儿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同时,端午也是纪念屈原、秋瑾等先辈的特殊日子,可以借端午节,缅怀先辈,传承民族精神。

以端午节为的教案篇十

大班幼儿有感受音乐的能力,做动作时能随着节奏的快慢改变动作的速度,随音乐做动作的经验更为丰富。《包粽子》是一首山东民歌,在民间广泛传唱。端午节包粽子又是小朋友熟悉的一种习俗,并且已有包粽子的经验,本次活动,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幼儿在欣赏、理解音乐的基础上创编包粽子、煮粽子的各种动作,在乐曲中有节奏的舞蹈,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在熟悉包粽子过程的基础上,尝试创编洗叶、装米、压米、扎线等包粽子动作,并随音乐合拍地进行表演。

2.能根据音乐节奏及旋律等变化,匹配相应动作。

3.喜欢参加舞蹈活动,体验舞蹈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音乐、煮粽子视频。

2.幼儿观察过包粽子,了解包粽子的过程。

活动建议。

1.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旋律,激发创编兴趣。

(1)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旋律。

提问: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觉?你想干什么?

(2)随着音乐自由地表现包粽子的过程。

这段音乐表现了包粽子的哪些过程,引导幼儿随音乐试着做一做。

2.迁移包粽子经验,尝试创编洗叶、装米、压米、扎线等包粽子动作。

(1)引导幼儿回忆并创编包粽子时清洗粽叶的过程。

提问:包粽子时要先做什么?都要做哪些事情?

如幼儿说到洗粽叶,教师将追问:你是怎样洗粽叶的?你能做给大家看看吗?教师在幼儿模仿动作的过程中随机说儿歌引导幼儿根据节奏做动作。鼓励幼儿随音乐表现做洗粽叶的过程。

(2)引导幼儿大胆想象,随音乐创编包粽子的过程。

启发幼儿自主创编不同动作,表现包粽子时装米、装米、压米、扎线等包粽子动作。

(3)结合煮粽子视频,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表现煮粽子的情景。

提问:粽子包好了,现在可以吃了吗?怎样煮粽子的?粽子在锅里能不能动?为什么?

引导幼儿创编出粽子下锅、加水、煮熟、庆祝等动作,随音乐表演。

提问:包粽子要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用什么动作表现洗叶?用什么动作表现装米?

3.随音乐完整的进行舞蹈,感受舞蹈欢快、热闹的情绪。

(1)幼儿与教师共同舞蹈,对舞蹈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2)启发幼儿做动作时表现出欢乐、热闹的劳动场面。

(3)分组互相表演。

延伸活动。

将音乐放在表演区,鼓励幼儿大胆创编舞蹈动作。

以端午节为的教案篇十一

目标:根据幼儿自己已有的经验,想象并表现端午节的快乐,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和绘画能力。

提问:端午节你过得快乐吗?你觉得端午节中最有趣的、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幼儿讨论并讲述)。

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精心构思。

提出要求:把你在端午节中最快乐的一件事画出来,注重选择合适的底色表现节日的欢乐氛围。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以端午节为的教案篇十二

1、欣赏端午节传说中有关屈原的故事,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的爱国诗人。

2、能认真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述,乐于在集体中交流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有关《屈原的故事》的图片。

1、观看图片,倾听《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2、理解故事内容,激发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佩之情。

3、拓展交流: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

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但对中班幼儿来说,还比较陌生。本活动开始时我先出示粽子,引出话题。接着通过观看卡通视频,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最后通过观看赛龙舟视频,感受赛龙舟时的紧张的'气氛。屈原这个人物对于幼儿来说不熟悉,更不了解这个人物,所以我结合挂图故事引导幼儿了解屈原的故事,从而使幼儿产生对屈原的敬佩之情。但是课堂效果来看,幼儿对于古代的国与国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听的有点含糊。但是对故事的大致思想还是有一定的感受。幼儿都知道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整堂活动中幼儿还是比较投入的。在屈原这个人物介绍这一方面还是需要再加强改进。让幼儿更容易接受并学习。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39435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