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作文题目(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16 10:52:15
国学作文题目(6篇)
时间:2023-03-16 10:52:15     小编:zd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国学作文题目篇一

当今国学更多的被误认为就是儒学,更多的人其实只是在放大儒学,并非真正发挥国学。其带来很大的负面效果,直接影响着当代人对多元化传统文化的误解,特别是学生。导致他们将个人追求和兴趣锁定在不一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仕途或钱途上。要真正有效果地发扬中华国学,重塑中华文化,使中华文明再获辉煌,国人必须正确认识国学。

国学,实乃“一国之学问”。中华国学不单单指儒学,其包括了诸子百家,显学隐学,庙堂江湖,正史野史,主流民俗的一切智慧与建树。

正确认识国学,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中华国学是一片生机勃勃,广阔无际的森林,儒学是一棵最高大,最茂盛的参天大树。但我们不能因为一棵树,而忽略了整一片森林。儒学是中华文化这顶华丽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我们喜爱它,崇拜它,可我们不能沉迷它,更不能只看见它而忽略了皇冠上其他的金银珠宝。纵使再好的东西,都有不好的一面,正所谓金无足赤,儒学也并非圣学,总会有瑕疵的。君不见范进被科举制度的腐害,孔乙己的清高无赖,整天“之乎者也”……古人过分地推崇儒学,到头来,只是苦苦的载进了无底的深渊,忍受着身体上,心理上的无尽折磨。现在的人们也同样一味地追求儒学,大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何谓圣贤书,无非乃儒家之经典了。如今很多人除了会读书,基本什么都不会了,无数所谓的考试状元,都只是考试中的统治者,生活中的无知者。发挥中华文化的重担,他们是否能挑起呢?

更何况,要发挥中华文化,不是只发扬儒学,更应发扬诸子百家的优秀学问。只有正确认识国学,联系儒学和诸子百家之学,中华之学问才更加博大精深,才能辉煌依旧。

细细品读诸子百家之学,你会为其卓绝的智慧而赞叹。你能学习到墨家的兼爱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法家的法律术治,阴阳家的风水地理天文历法,纵横家的政交谋略,名家的逻辑推演……

认识中华国学,重塑中华文化,再创辉煌文明!

国学作文题目篇二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先辈们为祖孙后代留下了许多国学经典,如:《唐诗》《宋词》《论语》等,都是我国文化中的瑰宝。

小时候,我住在老家时,爷爷也总是坐在竹椅上教我读《唐诗》和《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这一老一小的声音总是从老家书房里传出。后来,在我四岁时,父母把我接回了城里。我在那里没有朋友,爸爸妈妈怕我寂寞,便给我买了很多少儿版的书籍。从此,书成了我童年时期的重要伙伴。随着年岁的增长,读书已成为我必不可少的生活习惯。我读过的书越来越多,逐渐也把书从少儿版变成原著。孔子曾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读书要懂得复习,才能巩固所学知识,学习更深的知识。我小时不动这个道理,经常看书只是一看而过使我对这些知识映象并不深刻,但在看《论语》时明白了这个道理,让我从书中得到了不少东西。

《唐诗》是唐代的一部诗歌总集。里面的诗歌首首都富有哲理。单看这里面的诗就可以看到大半个中国的宏伟景象。

每当夜晚我站在窗前,望着一轮明月,便会不禁念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再看看小路上散步的爷孙,孩童看到了月亮,大喊道“爷爷,快看快看!盘子跑到天上去了。”那位爷爷听了孙儿的话大笑了起来也不作解释。看到这一幕我也想起当年的我亦是如此。正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大概每个小孩子小时候都会把月亮当作盘子吧。

诗描绘了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象。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都是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的《春夜喜雨》写出了春雨无私奉献的精神。“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在白居易的笔下我们见到了江南春天花的红,水的蓝。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都是描写夏天荷花的诗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写出了洞庭湖的美丽。“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从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秋天的枫林要比二月盛开的花朵还要红,还要艳。

“忽如一夜春天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天树木的叶子已经落完,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当一场飘飘洒洒的雪花落下来,那细小的雪花落在树枝上,仿佛是梨树一夜之间开满了雪白的梨花。

国学是进步的阶梯,使我得到明白道理,得到知识;国学是一杯香茗,让我品尝到知识的香甜;国学是一位良师,教会我做人的道理;国学是一本教科书,让我提高写作能力,开阔视野……

国学作文题目篇三

今天下午我读了《国学经典》这本书里的一篇文章叫《包拯辞官事双亲》。

讲的是包拯是个孝子,包拯考中进士,被授予大理评事,出任建康县知县。但是因为父母老了,走不动了,包拯想时时待在父母身边,便推辞不去。后来又得到监督和州赋税的职务,父母还是不想和他去赴任,于是包拯辞官回去奉养双亲。过了几年父母去世了,包拯在家乡守孝了三年。三年后,还犹豫不忍离去,乡里的人多次劝他,又过了好久他才去做官。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父母在不远游,包拯为了侍奉在父母身边连续两年次拒绝做官,直到父母去世以后他还守孝了三年。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想起了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原来我们全家生活在深圳,由于爷爷奶奶年龄大了,想落叶归根,所以回到了老家。妈妈担心我们便向老板提出辞职,老板三翻五次的挽留,并加工资希望妈妈能留下来,妈妈想到我们依然决定辞掉不错的工作回家。这不正是孝敬父母的表现吗?

通过这两个故事便我明白了我们从小就要帮父母减少负担,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自己穿衣服、帮父母扫地、洗脚等这些小事做起,做个孝敬父母的孩子。

我以后一定要做一个帮父母做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国学作文题目篇四

我喜欢国学课,因为它很有趣。国学老师讲授知识,不仅阐明意思,还会讲一些典故或者融入小品,我每每听得津津有味。

国学,是什么呢?带着满满的好奇心迎来了摇着扇子,挺着腰杆,迈着八字步的国学老师,“古代有个伟人叫孔子,他的身高达两米多!”国学老师的开场白就把我们惊呆了,“哇!”“怎么可能!”“那不是和姚明一样高啦!”国学老师摇着那把写着“论语”二字的白纸扇,一收,“不信?请看孔子的简历。”我们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本,不知不觉上完了一节课,最后也没看到哪里说孔子的身高,只记得我们快乐的结束了国学第一课。第一次接触国学,我就深深的迷上了它。

记得学习“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之前,国学冯老师一个人演了两个人的小品。“妈,老子肚子饿了,快点把好吃的端上来。”同学们听到冯老师孩童般的声音哈哈大笑,冯老师把写着“子”的白纸扇一转,变成了“亲”,“好,宝贝儿子。”白纸扇一转,“怎么这么难吃,给我重做!”只见冯老师把桌面的书本狠狠地推下地,同学们笑的同时好像又开心不起来,纸扇又一转,“儿子,不能挑食,刚才妈妈尝过了,味道还不错,况且是妈妈辛苦做的!”纸扇“啪”的一声一收,“同学们,看完这个小品,你们有什么感受?”“这个儿子太不懂事了!一点都不体贴妈妈!”“儿子一点礼貌也没有!”……同学很激动,这时冯老师念起了“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是呀,既然我们作为孩子,就要从小学会待人的礼仪,学会尊重父母,尊重老师,爱戴朋友。你们能重新演个小品吗?”在冯老师的启发下,同学们纷纷找拍档,认真的排练起来,下面看看我们的版本吧:

甲:妈妈,晚饭弄好了吗?要不要我帮忙?

乙:乖儿子,早弄好了。

甲:妈妈,你辛苦了!我长大一定好好报答你!

乙:不辛苦,你健康快乐长大,做有用的人,妈妈就开心了。

甲:我一定会的!妈妈,你做的饭菜真好吃!我长大了也给你做好吃的!

冯老师还请了几组学生上去表演,后来激发同学们自创生活中的故事,有师生之礼,生生之礼等等,通过这些表演,我们都明白了什么是“礼”,怎么用“礼”。

国学课真有趣,我不但享受了它的乐趣,更学会了很多人生的道理。

国学作文题目篇五

假期中在语文老师的推荐下,我利用下午的空闲时间观看了“国学小名士”第三期的总决赛。

在这一期的“国学小名士”中,淄博队、烟台队、枣庄队、临沂队以及泰安队进行了一场的较量。在第一轮的“诗词接龙”比赛中,临沂队率先淘汰,看来他们对的诗词积累与其他队相比还是稍逊一筹呀!随后枣庄队、淄博队又接连被淘汰。剩下烟台、泰安两队争锋较量,针锋相对。最后,还是泰安对的诗词底蕴比较深厚,获得了宝贵的二十五分。

又经过了两轮的较量,最后实力强劲烟台队在这场比赛中脱颖而出,拿下了冠军之位。

看了这一期的国学小名士,我不禁暗暗自省—-我才背了多少诗?我的诗词、国学经典储备量才有多少?每学期老师只让我们背二十首诗,一小部分的经典诵读内容。可每当面对这些微不足道的背诵量时,我们仍以厌烦的情绪面对祖先给我们遗留下来的美好文化,这时,我会暗自发问:为什么我们不想背这些文化呢经典?我想,我们是还没有融入到国学里去,还没有真正的读懂国学吧!

多背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真是有益无害,因为国学经典包罗万象:包含着天文地理的《幼学琼林》;包含着做人道理的《弟子规》、《三字经》;包含着古人情感的《唐诗三百首》等等。

以后,我背的国学要学以致用,把国学经典发扬光大!

国学作文题目篇六

一说到国学,我就想起从幼儿园开始,《三字经》、《弟子规》,到现在我们学的《大学》、《中庸》、《朱子治家格言》等等。刚开始每天跟着老师读背,我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直到现在,才理解其中的意义,也理解了国学的魅力所在。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让我明白了: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学习,就不会明白事理,年轻的时候不用功是很不应该的,如果你年轻的时候不刻苦学习,到老了的时候能有什么作为呢?

关于学习方法,孔子也告诉了我们“温故而知新”。这句格言教导我们学过的知识要反复练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也”告诉我们在学习中不能弄虚作假,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不要不懂装懂,不然到最后,什么都没学会反而害了自己。

老师经常跟我们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想要的,不想做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就像所有人都不想被骗,那么你就不要去骗别人。

国学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帮助,自从认识了国学,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最大的收获是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和做事的道理。有一次,我考试考得不好,爸爸说:“你考成这样,回老家放牛算了”,我回答说:“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爸爸听了我的话欣慰的笑了,我也不用真的回去放牛了。

有一天,哥哥吃饭的时候挑三捡四,这不吃那不吃,看着哥哥这样子,我想起我们学过的《朱子治家格言》里面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心想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的粮食,哥哥这么挑食,实在是不应该。

每次回到妈妈的家乡,舅舅总是拉着我说:“一鸣,来陪舅舅喝酒”,我回答说:“舅舅,我不能陪你喝酒,因为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舅舅听了我的话,摸着我的头说:“我们的一鸣懂事了,知道学以致用了,真不错!”

国学,现已成为我成长路上的向导,是我学习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它就像一位严肃的老师,教我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不断修正我的坏习惯,伴我成长。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3868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