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的语文教案(汇总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9 10:48:12
乡愁的语文教案(汇总20篇)
时间:2023-11-29 10:48:12     小编:书香墨

教案是教师为了开展教学而编写的一种书面指导材料,它起着指导和规范教学活动的作用。编写教案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案编写的关键步骤之一。

乡愁的语文教案篇一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2、培养学生感悟、欣赏诗歌的能力。

3、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九年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的不断增加和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对诗歌的领悟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而《乡愁》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读几遍基本都能理解诗歌内容,不用老师过多的讲解。因此,我把本课教学分为“认真聆听、深情诵读、仔细品味、我也来写”四个环节,通过这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一步步加深。

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感悟、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2、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导入】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的几句诗歌,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共同情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是啊,生我们养我们的故乡,我们怎能忘记?诗人余光中说过:“烧我成灰,我的唐魂汉魄仍然萦绕那片厚土。”在他离开大陆20余年的1971年,那时,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之中,他在厦门街的旧居里感情所至,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一首饱含深情的诗——《乡愁》。

2、走近余光中。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漂泊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著名文集有《白玉苦瓜》、《石室之死》、《听听那冷雨》等。

【活动】认真聆听。

1、优美的诵读能激起我们的感情共鸣,用心聆听会让我们如痴如醉。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乡愁》的配乐诗朗诵,注意认真倾听朗诵的节奏、重音、语速、语调、情感等。

2、多媒体播放影音。

3、听完后,师生讨论明确:

语调——深沉语速——低缓感情——深挚。

【活动】深情诵读。

2、把握好作者的感情变化,才能读出诗的韵味来。

第一节回忆平淡(小时候,诗人求学在外,思念母亲,这种对儿时的回忆,读时可以稍微平淡一点。)。

第二节遗憾甜蜜(长大后,诗人新婚别离,对娇妻的思念,虽然遗憾却带有丝丝的甜蜜。)。

第三节失落痛苦(后来呀,一座坟茔、两世相隔,母子永远不能相见了,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呀!对母亲的这种悼念,是失落中带有难以名状的痛苦。)。

第四节惆怅无奈(而现在,台湾与大陆长期阻隔,作者归心似箭,却又无能为力,只能望峡兴叹!所以是惆怅中有着些许的无奈!)。

3、学生自读。

4、组内读。

5、请几名层次不同的学生班内读,学生进行评价。

6、齐读。

【活动】仔细品味。

1、让学生从诗的意象、结构、语言、情感几个方面,自选内容,品评这首诗。

2、学生自由发表见解,老师适当引导。

【活动】我也来写。

模仿此诗的写法,让学生当堂练习:

1、练习题目:母爱。

2、挑选部分学生朗诵自己的作品。

【讲授】课堂小结。

是啊,这湾浅浅的海峡又怎能阻隔两岸亲人的思念?台湾政要连战、宋楚瑜、吴伯雄等相继回大陆寻根祭祖。更为可喜的是两岸人民已于2008年12月15日实现了“通邮、通航、通商”的梦想。是啊,“落叶总要归根”!相信,通过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这头”“那头”终究会成为“一头”!到那时,我们一定会听到台湾那深情的呐喊:“母亲,我回来啦!”

【作业】作业布置。

1: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

2:收集有关“乡愁”的诗词、散文、小说,同学间交流赏析。

乡愁的语文教案篇二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意想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过程:

(课前3分钟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创设氛围。

一、导入新课。

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指导朗诵。

1、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确感情基调、语速(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的)。

3、划分诗的节奏。

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节奏是感情的外在体现,“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朗读诗歌必须讲究节奏,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根据课后习题三的提示,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着,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4、老师作示范朗读(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

5、指名朗读。

四、分析、解读本诗。

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中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

湾的高山上,眺望祖国大陆:这浅浅海峡饱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泪水,什么时候祖国才能统一啊!板书:思乡、怀亲、爱国)。

4、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结构、主题、意境、修辞等去欣赏(生议论明确: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富有结构美)。

5、再次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试着背诵(三分钟后,师生齐背)。

五、激情抒怀。

乡愁是苦涩的也是醉人的,是一缕缕扯不断的情思,是对家的向往,是对根的企盼不论漂泊多久,不论身在何处,当夕阳西下,当晚风吹拂,总有那么一抹淡淡的愁绪萦绕在心头……如果你是这位凭栏而立的老者,站在海峡的彼岸,眺望大陆的方向,心里会想些什么?你又想对大陆说些什么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是啊,山水也许能隔开一切,却隔不断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相信这深情总有一天会填平这浅浅的海峡,到那时,“月圆人也圆”!

六、迁移拓展。

1、仿句。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略思片刻,指名回答)。

2、各领风骚话说愁。

乡愁、离愁、忧愁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题材,请说出带“愁”字的诗句,如能指明作者更好(多媒体演示积累的有关“愁”的诗句,学生快速地抄写在笔记本上,积累妙词佳句)。

板书设计。

乡愁。

于光中。

小时侯邮票思乡。

长大后船票。

后来坟墓怀亲。

现在海峡爱国。

拓展阅读:乡愁读后感。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今,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大约在我三四年级吧,我不晓得在什么刊物上抄下了这首余光中的乡愁。小小的我根本不晓得什么是乡愁,也不晓得那弯海峡隔着我的亲人不能回来。我只记得那时对诗很狂热,不管懂与否,照抄不误。同学们看到这首诗,特别是男生,对我挤眉弄眼。就因为“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大概我上初中后,那个我从未谋面,抛下妻儿老小,在海峡那头的外公回来了。他白发苍苍,我的母亲和姨母的泪流了又流,那矮矮的坟墓把外婆隔在里头。那深深的遗恨除了外公,我的母亲和姨母又有谁能体会出来呢?外婆吗?她的怨,她的恨应最深。但她活着时,从来没有自怨自艾,她把爱给了我们姐妹几个。女人,谁说你的名字叫弱者,我的外婆,一个小脚女人,从三十岁就失去了外公,她独自一人带着两个女儿艰难度日。外婆用她日复一年,年复一日的沉默,书写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同样,海峡那岸年青的外公把一头青丝熬成白霜也没有再娶。四十多年的杳无音信,那份热情一点一点的熄灭,父母妻儿竟被那湾浅浅的海峡阻隔着。遥望大陆,梦魂牵也系,这就是乡愁吗?多想闻闻故乡泥土的芬芳,多想看看故乡的潮起潮落、山山水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啊!外公啊,您的四十年对外婆,我的母亲和姨母是怎样的一种缺憾啊!小时候,我的母亲和姨母,她们不晓得自己的亲人在那遥远的地方,梦里没有父亲,有的却是生活的艰辛。等到她们头发斑白的时候,才晓得父亲是什么样子。

月残了,还有圆了的时候,就连那牛朗和织女还会有每年的七夕相聚,而外公和外婆四十年后再也没有相见。现在,或许在天的那边,他们的魂魄早已相聚在一起了吧!台湾啊,母亲的头发白了又白,那声声亲喃的呼唤,唤不醒沉睡的你吗?同样的炎黄子孙却要有两种身份吗?外公的坟墓就埋葬在故乡的山坡上,远处是澎湃的大海,坟前是开满一地的蝴蝶花。

乡愁的语文教案篇三

以诵读为基础,介绍几种赏析,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诵读欣赏。

对诗歌的理解。

诵读法。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三、整体感知。

1.阅读《乡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2、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四、赏析:《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

乡愁的语文教案篇四

(一)导入:

举头望明月,-----------------。.独在异乡为异客,-------------------------。

日暮乡关何处是,-------------------------。因思杜陵梦,-------------------------。

(二)简介作者。

余光中,祖籍大陆。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情深,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露出来(是他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对此,他在一篇散文中曾不乏风趣幽默地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老婆,香港是情人。代表作有《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被称为乡愁诗人。

(三)深情地朗读。

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同时注意节奏和重音。

(四)细腻地品读。

1.这首诗歌的四个小节可以调换顺序吗?为什么?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你投入了怎样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种感情看得见吗?那么诗人是借助什么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体会“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表达效果。

4.小结。

5.再读诗歌,寻美。

(1)从整体结构看,a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

b美在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上。

(2)从构思立意看,c美在从小到老的时间顺序上。

d美在身处各地的空间变化上。

e美在托物寄情的比喻形象上。

(3)从词句运用看,f美在数量词的运用上。

g美在叠词的运用上。

(4)从思想感情看,h美在每一节诗都是一幅凄美的图画上。

i美在主题的逐步深化、最后升华上。

(五)丰富地想象。(mtv制作大赛)。

要求:结合自己的理解,任选一副画面,选好背景音乐,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摹出来。先小组同学合作,然后向全班展示。

背景音乐:

画面:

解说:

欣赏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六)诗意地仿写(小试牛刀)。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

例: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七)小结,下课。

乡愁的语文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3.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挚爱祖国的感情。

教材分析《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教法提示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过程设计(含作业安排)。

一、导入。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中国古代有许多“乡愁”名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二、研习余光中的《乡愁》。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注意诗的节奏和重。

(3)合作探究: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b、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d、这首诗如果去掉第四节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三、教师总结该诗的构思特点、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作者在这首诗里,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形象(意象),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诗歌的绘画美乡愁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情感,v但诗人表达出来后却是实现了的物化,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

诗歌的建筑美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v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

诗歌的音乐美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v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四、拓展阅读:

昨夜,/月光在沙上铺一条金路,/渡我的梦回到大陆。(《舟子的悲歌》)。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当我死时》)。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乡愁四韵》)。

2.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3.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乡愁的语文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

2.培养学生品味诗歌的能力,并体会诗人内心的思乡爱国情感。

3.学习诗歌中将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具体意象上的写法,体会其意蕴。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艺术美,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

2.学习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把握其内在感情基调。

课时安排:

2课时(此为第1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收集写乡愁的有关诗句。

2.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导入新课。

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故乡的云》。

乡愁的语文教案篇七

生活是海洋。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去参加歌咏队,去演戏,

去建设铁路,去做飞行师,

去坐在实验室里,去写诗,

去高山上滑雪,去驾一只船颠簸在波涛上,

去北极探险,去热带搜集植物,

去带一个帐篷在星光下露宿。

去过极寻常的日子,

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

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

去以心发现心。

生活是多么广阔。

生活是多么芬芳。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1941年于延安)。

【我读我思】第二、三节里,诗人为什么使用一连串的排比句?

乡愁的语文教案篇八

教学重点:

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4、阅读迁移训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

2、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3、透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

教学难点:

1、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2、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教具安排:ppt教学课件flash课文配乐朗读课件。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

(思乡之情)。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完美的情愫。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以前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述乡愁的诗,词,曲。

有关作品:

1、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李煜的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

展示幻灯片后补充:

1928年余光中出生于南京,1949年随国民党军到台湾,台湾与大陆由于人为的长期隔绝,有近四十年不通来往,漂流到孤岛上去千千万万的同胞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和亲人。余光中也不例外。余光中在台北的办公室靠着台湾东海岸,他说:“我看太平洋和美国有什么意思?这也许是天意,我凭窗而立,就能够直视海峡,能够眺望香港,能够一生守望着我的大陆。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这一番话让我们感受到余光中的故园情结是多么的浓烈!1972年,饱尝了23年乡愁之苦的余光中最后按捺不住,在台湾的寓居内,用了仅仅20分钟时间创作了《乡愁》,唱出了两岸人们共同的思乡曲。1992年余光中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圆了43年来的思乡梦;20__年春节,余光中在中央电视台亲自朗诵了这首诗。此刻就请同学们听听这首诗的配乐朗读,感受诗人的浓浓乡情。

三、朗读。

1、课件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朗读节奏与重音的划分。(展示幻灯片)。

四、赏析全诗:

1、思考讨论:[幻灯片]。

(1)、诗中有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像一条红线贯穿全诗,请找出这几个词语。

(3)、有人说把诗歌的第四节删去会更好,你认为呢。

2、归纳板书(幻灯片)。

补充讲解:

(1)小时候长大后之后此刻。

(2)诗人将抽象的乡愁描述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使乡愁有了寄托,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感人。

小时侯外出求学,“小小的邮票”,使作者能够用家信来寄托对母亲,对故乡绵绵的思念;

长大后,出外谋生,为生活而奔波,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作者回家与爱人团聚,了却作者无尽的牵挂。

之后,“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久生死相隔,永生无缘再见,也许,在母亲临死时还满含热泪盼望着团圆!

此刻,“一弯浅浅的海峡”(指什么?指台湾海峡)使多少骨肉同胞两地相隔,日夜思念!诗人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千千万万人的家国之思。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主题更为深刻。

(3)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画龙点睛,把个人的思乡之愁升华为普遍的家国之思了(国愁与民愁)。

五、欣赏歌曲《乡愁四韵》。

(此刻,音乐家已经把这首诗谱上乐曲,赋予了乡愁更深刻的含义,请同学们欣赏音乐,体会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愁)。

插入:两案形式分析。

游子的思乡之愁,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目前,我们党和政府正用心采取相应措施,促使两岸和平同一。台湾政界重要人物(连战、宋楚渝)也频频访问大陆,两岸前景一片光明。了切台湾人民思乡之愁的那一天肯定不远了。

六、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2、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借物抒情)。

让学生再次深情朗读课文。

七、课堂练习(幻灯片)。

八、欣赏其他诗人写的“乡愁诗”。(幻灯片)。

九、作业布置(幻灯片)。

教学后记:

1、用音乐导入及熏陶效果十分好。

2、朗读还能够延长一些时间,多读几遍。

3、多联系目前的两岸关系。

乡愁的语文教案篇九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诗歌评析】。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使人感到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乡愁的语文教案篇十

3.通过替换喻体,探究本诗运用的表达手法和效果。

【课前准备】。

复印余光中《乡愁》手迹及40岁左右青年照(本诗写于作者43岁时),制作ppt。(手迹和照片见百花文艺出版社《余光中集》第一卷、第五卷书前照片页)。

印发本课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ppt投影余光中《乡愁》手稿,导入新课,简介余光中及其创作手稿。

让学生照着手稿把诗歌抄写在笔记本上。抄好后,要求轻声读一读,用笔勾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诗句。

二、读诗之外观。

观察学生是“横抄”还是“竖抄”,借此点出现代诗歌“诗行”和“诗节”的概念,明确诗行和诗节是现代诗歌重要的表达手段。

明确:这首诗一共4小节,共16行。外观布局排列整齐,一行行、一节节排列下来,给人爽朗之感。

三、读诗之声韵。

齐读诗歌,边读边感受,说说这首诗在声韵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般回答是押韵。辨析何为押韵——韵母相同的字。)。

明确:此诗并不押韵。

(教师带领学生勾画诗歌每小节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复的诗句,圈出表明时间的词: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明确:这首诗音律上的特点是回环往复。正因如此,读起来有一种回环上升、层层推进、和谐悦耳、一唱三叹的音韵美感。

学生再读。

(教师用领“读”的方式,加以辨析,由形到声,声入心通,带领学生不断深入作品。)。

四、读诗之手法。

(一)请学生分享初读时勾画出的打动自己的诗句。

学生勾画圈点集中在每一节第二句,还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等处。

(二)重点品读四个比喻句。

ppt展示四个比喻句(略)。

1.展开想象,说说对这四句诗的理解,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明确:四个比喻句分别表达了对母亲的想念、对新娘的思慕、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祖国的深沉的爱意。

2.四个比喻前后顺序上的安排有什么讲究。

明确:步步扩大,层层深入,节节升华。

3.联系诗中的“这头”“那头”“里头”“外头”,体会这些词语给人怎样的感受。

明确:“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的用词拓宽了空间,诗人在这样的时空环境中阻隔,时空迢遥,可望而不可即,痛苦思念。乡愁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的泥石流,但是作者用四个比喻,让这种复杂的复调的情感具象化,化抽象为具体,表达自己的乡愁。乡愁是对母亲的思念,是对妻子的思念,是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是希望台湾早日和祖国团圆的热切期盼。读完全诗,我们受到感动。

五、读诗之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寄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一般都是名词性的具体事物。这四个比喻句的喻体——“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就是意象。

(一)用其他的事物来替换诗中原来的喻体,仿写一个新的比喻句(诗中其他语句可以稍做变化)。

教师示范:小时候/乡愁是一封薄薄的家书/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分组活动: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小节,仿写一个小节中的比喻句。

(学生仿写;教师巡视,及时判断,指出其正误优劣,相机指导;全班交流。)。

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辆旧旧的自行车/我在后头/母亲在前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根短短的电话线/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场旧旧的电影/我在外头/记忆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张薄薄的照片/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不恰当的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张长长的信纸/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点拨:“长长的”不符合原诗意象前修饰语的语境。

长大后/乡愁是一封薄薄的信封/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点拨:“信封”与原诗第一节“邮票”重复,没有显示原作不同生命阶段意象选择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后来啊/乡愁是一张黑白的遗照/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点拨:过于直白,让读者一览无余,不够含蓄。可以换成“乡愁是一个小小的镜框”。

(二)组织学生讨论将改写与原作做细致比较,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原诗写作中遣词造句的创造、意象选择的精美、分寸把握的匠心。

小结:原作意象选择得精美圆熟,鲜明突出。意象前修饰语对意象的反衬,形成情感表达的张力: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作者把意象写得小巧精致,那份浓浓的乡愁却在小小的意象中自然流露。邮票小小,思念深深;船票窄窄,情愫长长;坟墓矮矮,痛苦无穷。尤其是浅浅的海峡,读到“浅浅”二字,我们似乎瞬间感受到了来自诗歌的一种虹吸,一种纠缠,一种撕裂,读到了许许多多的审美快意,这就是诗歌的张力。

(三)背诵诗歌。

六、布置课后作业。

1、阅读余光中《乡愁四韵》《民歌》,运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加以赏析。

2、模仿《乡愁》的格式,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首三段构成的诗歌。

选择题目:“友谊”“青春”

乡愁的语文教案篇十一

1把握诗中的意象。

2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

4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一: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引出小诗:

“……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王慧敏《想家的心情》(媒体配乐)。

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呢?(媒体示图)尤其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导入二:,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了解余光中。

1学生根据所积累的资料,简要地介绍。

2补充(媒体示):

余光中祖籍大陆。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情深,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露出来(是他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对此,他在一篇散文中曾不乏风趣幽默地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老婆,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

代表作《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被称为乡愁诗人。

(三)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1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

2生小声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新娘∕在那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外头我∕在这头。

母亲∕在里头大陆∕在那头。

3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并适当指导:

第一、二节,语速慢,读出思念之情。

第三节,注“呵”的变调,应读为轻声,读出适当的颤音(生列离别)。

第四节,音调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

4齐读。

(四)解读全诗,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读。

1整体感知。

你投入了怎样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细细体会。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要把这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体地表达出来,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

找一找,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想象构图。

其实诗人是巧妙地运用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寄情。诗是精当而储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诗中有画)。

(1)教师用语言描述自己读第一节诗后脑中出现的画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

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

解析:母子别——邮票小小,含情依依。(媒体示)(朗读时注)。

(2)学生轻读,作画(媒体音乐)。

(3)说一说,适当评论(学生自评,师评结合)。

明确:

第二小节:夫妻别——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媒体示)。

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节:生死别——坟墓矮矮,哀痛深深。(媒体示)。

第四小节:诗人在他的诗《从母亲到外遇》中这样写道:“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故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故国别——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媒体示)。

乡愁的语文教案篇十二

1、课时:一节课。

2、课型:比较·品味课。

1:查字典、词典,扫清文字障碍。

2: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背景。

教学板块之一:通读,了解诗歌大意。

1:结合对预习的检查,让学生通读本诗。

教师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2:了解大意,请同学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3:教师点拨:

两首同题“乡愁”诗,真是一种愁情两首歌。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旋律,吟咏着同一个主题——这就是思乡情意,别乡愁绪,道尽游子怀恋故土情。

教学板块之二:练读,品味诗歌的意蕴。

1:全班活动,教师指导两诗的朗读技巧。

教师指导:要把一首诗歌读好,必须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注意音的修饰、调的把握、速的调控、情的渗透、节奏的明晰,在对诗歌意象想象的基础上,把自己所形成的情思发之于声,见诸于音。

(依据图表,进行朗读练习)。

2:同学朗读练习,在朗读的过程中品味诗的意蕴。

教学板块之三:诵读,用声音表现诗歌的情感。

1:个人读,同学品评优劣得失。

2:分组读,全班齐读,共同感受诗歌的意蕴。

教学板块之四:比较赏析,获得丰富的感受。

1:比较两诗,加深理解。

先用图表事例,要求学生讨论作答。(大屏幕显示)。

教师进一步简明分析。

1.余光中的《乡愁》。

(一):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

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二):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特征:

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三):表达乡愁的对应物:

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一后来的坟墓—一现在的海峡。

这样我们看到这首诗构思的巧妙,四节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一层层加深。

这首诗的形式美非常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2.席慕蓉的《乡愁》。

(一):三节诗大致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有喜悦,有忧愁;

第二节写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

第三节写离别后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

三节诗,三个画面,意境深远,被笼罩在乡愁的怅惘中不能自已;乡愁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诗作到此,戛然而止,一缕乡愁却传给了读者。

思想意蕴深度的开掘上,席诗不如余诗主题有明显的升华。

2:吟咏朗诵,反复品味。

依据诗中的具象物,自己运用想象、联想,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3:以情作线,当堂背诵。

教学板块之五:拓展阅读,增进理解。

(大屏幕显示)。

《声声慢》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歌语言浅显,重在体味其中的意蕴。通过比较,加深理解。

[板书设计]。

利用大屏幕显示,作为板书。

[创意说明]。

全诗语言精粹,句式灵活,结构整齐。看起来清爽怡人。这样的美文,不读难悟作者构思之巧、选词之精、情感之丰,不读,难以领略诗歌意蕴之厚、音韵之美。

于是就以朗读训练为主来进行这节课的教学。

以朗读来组织教学,五个教学板块思路层层推进,要求步步攀升,体现出训练目标的单纯性;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仅有几处简洁的指导和精粹的点评,学生占有充足的时间.可以习得朗读的技巧;本设计淡薄了对诗歌构思、主题、哲理的深入分析,淡化了对字、词、句、修辞的显性积累,以读代讲,以读带思,体现了诗歌需要“歌”的特点。

诗本浅显,讲之再三,不过了了;况且,诗言志抒情,非一言半语可道明;故作“比较”的设计,冀以在比较中让学生多思、多品。

于是就冠以阅读·比较课。

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诗以配乐朗诵作为示范,以散文《乡愁》的mtv作为。

乡愁的语文教案篇十三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语言品味课。

回忆、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

1、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真挚。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学生评点。

4、指名读席幕容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1,找出第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的以下说法: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发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2,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又充满变化美。

3,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乡愁》。

4,迁移。

综观这两首诗,都不自觉地用了“乡愁是……”这一句式,每一首诗中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第二首诗中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是没有年轮的树。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的语文教案篇十四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朗读法、启发、探究法.

投影片、录音机.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是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一、 研习新课:

(一)听读,整体感知。

1、播放〈〈乡愁〉〉配乐诗朗诵录音。

2、同学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3、教师适当评点后,范读课文,让学生再次体会诗中悲愤而激昂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代表读课文,集体纠音。

2、结合练习三划分全诗节奏。

3、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解读,品味诗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四)课堂互动。

(学生针对本课不懂的问题发问,由学生来回答,老师适当点拨。)

(五)延伸拓展,深化积累。

(学生背诵,肯定学生课外的学习和积累。)

(老师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及时给予中肯评价)

(六)再次朗读课文,然后课堂小结。

1、全班再次诵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课堂小结:

同学们,人们常说:“甜不甜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正因为如此,文学史上才留下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抒发“乡愁”名作,那么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歌曲〈〈谁不说俺家乡美〉〉边想出答案。

(七)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

2、以爱家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

乡愁的语文教案篇十五

《乡愁》是九义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乡愁诗两首》之一。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新诗。五四前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诗应运而生,并得到蓬勃发展。产生一百多年以来,一代代诗人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本首《乡愁》就是其中之一。

1、 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 体会诗中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3、 体会本诗在构思上的特点和结构美、音乐美。

4、 背诵本诗。

5、 通过本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确台湾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重点在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乡愁》的构思特点。(四个时段,四个意象。)

2、一咏三叹,同一结构形式,反复陈说分离之苦,不仅富有音乐美,而且更有利于突出主题。

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因此,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学生读,采用反复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感。再初步结合我校中学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实验,给学生提供另外几首有关《乡愁》的诗作,拓展思路。

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学生加强诵读,运用反复育读法,适当辅以讲授法,充分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一)、导入。乡愁是文学艺术作品中常写题材。请学生搜集举出几首关于思念故乡的有代表性的诗作、歌曲,借以导入。

(二)、初读本诗,整体感知。注意诗的节奏和重音。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三)、精读全诗。

结合写作背景,适当联系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隔离这一政治现实来讲解这首诗,可以使诗歌获得更深广的历史和现实内容。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了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样,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表达出来后却实现了物化,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妙处。

(四)、品读全诗。理解了诗歌之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本诗,力争达到当堂成诵的教学目标。

(五)、总结,拓展,延伸。出示另一首有关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诗《乡愁四韵》,提升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个人思乡之情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推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进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 普遍的家国之情

托物寄情

乡愁的语文教案篇十六

1、体会诗中巧妙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2、理解余光中《乡愁》诗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一)第一次先学后教,整体感知,扫除生字障碍。(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下面请4个同学轮流朗读这首诗,一个同学读一节,比一比谁的声音最响亮,吐词最清晰。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错,立即举手帮助纠正。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听示范朗读,背诵课文。(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和诗歌的感情,听完后模仿朗读。

1、学生听读,有感情朗读。

2、抽生读,有感情齐读课文。

自学指导:同学们试背诵课文,6分钟后看男生女生谁背得最好。

(提示:自己先一节一节反复背诵,再和同学相互抽背,并在背得不熟悉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第三次先学后教,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8分钟后看男生女生谁能准确回答问题。

乡愁的语文教案篇十七

(一)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二)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如李白的《静夜思》)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学生谈自己初步的感受,教师适当点评。)

2注意读准字音,争取读出感情。

(齐读诗歌,教师适当点评,由此导入诗歌借助意象表达感情的手法讨论。)

(学生讨论阐述,教师归纳概括:作者把乡愁化作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这就是乡愁。这就叫创设意象,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感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是理解和赏析诗歌的重要途径。)

4(意象是一种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教师解释: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在这首诗里,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抽象的感情可知可感,具体形象。)

5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读读想想,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

(学生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点评概述:邮票让人联想到通信。在外求学,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眷恋之情,凝聚在这方不盈寸的小小邮票上。邮票虽小,可蕴涵着多少情感啊!)

6同学们,你们理解了其中的情感,这还只在心里,怎样朗读才能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

(学生朗读体会,交流自己的感觉。)

要通过朗读读出你对诗歌的理解,表达丰富的感情,就必须注意停顿,把握节奏,突出重音。如“小小”二字就必须重读才能凸现其中丰富的内涵。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小小”重读)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这”“那”重读)

(学生反复朗读、背诵。)

7学样道理,其他几个小节该怎么读?哪些词要重读?为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适当引导:一张船票,虽然窄窄,却凝结着对新婚妻子的不尽相思;一方坟墓,虽是矮矮,却将慈母与“我”天人相隔,其间无限酸楚,谁能体会?一湾海峡,虽是浅浅,却将两地分隔多年,可这浅浅的海峡又怎能割断炎黄子孙对故土的绵绵思念?)

根据第一节的学习方法,自己尝试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请同学们把握节奏,突出重音,自己朗读体验,感觉一下是否读出了诗歌要表达的感情。

(学生将重音停顿标出,朗读体会。)

(三)课堂小结

(集体朗读全诗。教师评点。)

同学们理解了诗人在诗中蕴涵的感情,朗读时抑扬顿挫,感情投入,这首情文并茂的诗就显得更美了。通过朗读训练,我们对这首诗中表达的情感有了一个整体感受:作者把自己的思乡之情寄托在一个个特殊的具体的物体上,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感情明朗、集中、强烈,让人具体可感,同时又能激发我们丰富的联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可播放音乐配乐集体朗诵。)

(四)课堂练习

如果你们要表达思乡或思念亲人的感情,会创设怎样的意象呢?选择一个具体的可以寄托你的情感的事物,模仿这首诗的结构,写一节大家交流。

(学生思考、创作,朗读交流;教师鼓励性评价。)

(五)布置作业

1备据“思考与练习二”,感知本文的构思特点。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创设意象一枚——(小小的)——邮票

一张——(窄窄的)——船票

一方——(矮矮的)——坟墓

一湾——(浅浅的)——海峡思乡之情

(一)背诵复习

(点名背诵、集体背诵。教师侧重对感情表达效果进行评价,自然导入本课。)

(二)具体感知

(体会这首诗的构思巧,形式美。)

同学们的背诵准确流畅,抑扬顿挫,感情真挚。这首诗之所以这样琅琅上口,便于记忆,除了诗中意象的内涵具体形象、真切感人的因素外,这首诗本身的构思精巧、形式优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1感知本诗的结构特点,请同学们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交流自己的认识,教师概括归纳:诗歌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几个表时间的词语,形成时间顺序来结构全篇,构思完整,结构严谨。)

(学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概括归纳:这些表时间的词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前三节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如同汹涌而进的情感波涛,层层推进,到了最后一节,感情推向高潮,集中表现出诗人身居孤岛思念大陆的强烈感情。前三节是最后一节情感的铺垫,最后一节是前三节情感的升华。)

3再朗读一遍,仔细品味诗中情感层层迭进的特点。

4本巧的构思,把乡愁化作一个个具体的意象,层层铺垫,节节蓄势,最后轰然汇成情感的巨浪,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爱国之情、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正如诗人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这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的特殊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而诗歌本身的形式美更赋予这首诗感人的力量。

乡愁的语文教案篇十八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的情感是易于激发的,一旦他们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教学就会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从而使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梅花魂》是一篇情感非常深沉的文章,由于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的差异,孩子们很难理解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特别是老人读诗情到深处的无声落泪和不能回到祖国的失声痛哭,孩子们更是很难理解,这都将给课文的学习带来较大的障碍。于是,我在解读文本的时候注意对教材的二度开发,用心去寻找那座学生与外祖父情感交融的桥梁。在学习“读诗落泪”这部分时,我就以文中的三句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悟外祖父的思乡之愁、爱国之意。

案例描述

生1:“每当读到……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我从这句话里读出外祖父很思念祖国。

生2:外祖父每当读到这些诗句就会流泪,说明他非常想念祖国。

师:外祖父为什么会落泪?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谁来读一下这句诗?

生读。(毫无感情)

师:读得很流畅!还记得这首诗吗?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这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写了王维在外地,每到佳节时加倍思念亲人。

师:外祖父像王维一样漂泊异乡,读到这样的思乡诗句,心里会是什么感受?

生1:由诗想到了自己,心里很难受。

生2:外祖父也会想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生3:想起自己的祖国。

生1读。(有些投入)

师:我感受到你思亲,但没有感受到倍思亲,谁能读出这种情感?

生2较有感情地再读。

生3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我仿佛真的听到泪眼朦胧的外祖父在读诗!

(教师循序渐进地评价、引导,将学生的情感步步推进,逐步走入人物内心。)

师:可是年幼的'我懂这一切吗?

生:不懂。

师:所以,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一口气,说——

生(齐读):莺儿,你还小呢,不懂!(略有沉重)

出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请一生读。

师:读出了你的感受!知道什么意思吗?

生:明年春草绿的时候,您能回来吗?

一生深情朗读。

师:你的朗读扣人心扉!谁想像他一样读一下?

生齐读。

(有了前一诗句的铺垫,学生很快融入人物情感)

师:可是年幼的我懂这一切吗?

生:不懂。

师:所以,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一口气,说——

生(齐读):莺儿,你还小呢,不懂!(比前一次沉重,较有感情)

出示“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师:想一想,外祖父那轻似飞花的梦是什么梦?

生:回国梦。

师:外祖父又为什么而愁?

生:不能回国。

师:这种愁绪像无边的丝雨飘满外祖父的心田。你能读出来吗?

一生入情朗读。

师:老人的情感已经融入你的内心!而年幼的我懂这一切吗?

生:不懂。

师:所以,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一口气,说——

生(读):莺儿,你还小呢,不懂!(声音沉重,感情深沉)

师:我不懂什么?

生:我不懂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

师板书:思念。

乡愁的语文教案篇十九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情诗。它以独特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现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它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愉悦的审美感受。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一首诗《我爱这土地》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诗歌这一文体的特点,对诗歌的朗读技巧也已有所把握。《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七年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把本课教学分为“听、读、品、写”四个环节,通过这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一步步加深。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三维理论和教材特点以及通过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2、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3、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重点难点。

我认为,当今社会育人比教书更为重要,因此,根据教材特点,我把“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一情感目标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

《新课标》中要求:语文教学不可忽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由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和审美能力的欠缺。因此,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应该是“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同时这也是本课教学的另一个重点。

五、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本着“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法:

1、朗读教学法。

2、探究欣赏法。

3、联想教学法。

4、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诗海骊珠。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瘦马恋秋草,征人思故乡。(刘长卿)。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让学生说出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共同情感?由于学生对这几句诗并不陌生,所以不难得出“思乡”这一结论,于是我顺势引导:

是啊,最浓不过乡情,最重不过乡愁。记得诗人余光中说过:“烧我成灰,我的唐魂汉魄仍然萦绕那片厚土。”在他离开大陆20余年的1971年,那时,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之中,他在厦门街的旧居里感情所至,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一首饱含深情的诗——《乡愁》。

如此导入的设计意图是:首先问题的提出,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接着写作背景的介绍则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2、走近余光中。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漂泊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著名文集有《白玉苦瓜》、《石室之死》、《听听那冷雨》等。

了解了作者,但使学生最为牵挂的还是诗人那浓浓的乡愁,下面就引领学生进入——。

(二)诗文赏析(四个环节即:我想听——我要读——我会品——我能写我之所以如此设计环节名称是为了想给学生这样一种感觉:不是老师要我学而是我要学,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

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听美好的诗能让我们陶醉。

第一环节:我想听。

1在此环节,首先,让学生欣赏《乡愁》的配乐诗朗诵,提醒学生注意对朗诵的节奏、重音、语速、语调、情感的把握。

2、听完后,师生讨论明确:

语调——深沉语速——低缓感情——深挚。

通过听读欣赏,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音乐美。

第二环节:我要读。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朗读时要把握好每一小节的情感变化,才能读出诗歌的韵味来:)。

第一节回忆平淡(小时候,诗人求学在外,思念母亲,这种对儿时的回忆,读时可以稍微平淡一点。)。

第二节遗憾甜蜜(长大后,诗人新婚别离,对娇妻的思念,虽然遗憾却带有丝丝的甜蜜。)。

第三节失落痛苦(后来呀,一座坟茔、两世相隔,母子永远不能相见了,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呀!对母亲的这种悼念,是失落中带有难以名状的痛苦。)。

第四节惆怅无奈(而现在,台湾与大陆长期阻隔,作者归心似箭,却又无能为力,只能望峡兴叹!所以是惆怅中有着些许的无奈!)。

1生对读。

2组内读。

3、请几名层次不同的学生班内读,学生进行评价。

4、齐读。

第三环节:我会品。

让学生从诗的意象、结构、语言、情感几个方面,自选内容,品评这首诗,学生自由发挥,老师适当引导。通过大家的品读,学生感受到了它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尤其是它独特的意向。作者巧妙地将无形的乡愁作了形象而深刻的比喻,使乡愁变得可知可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样一来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就得到了较好的锻炼。此环节形成板书,板书设计为一个中国结的样式,它象征着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想解又难解的思乡情结呀!

第四环节:我能写。

让学生续写“乡愁”

将来呀。

乡愁是。

————————。

————————。

4月23日余光中先生福建泉州群山村举行“华光文化名人村”奠基仪式的致辞中为39年前写的“乡愁”续写了新的篇章:(大屏显示)。

未来呀,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你去那头,我来这头。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的欲望。

到此为止,三个教学目标已顺利完成。我顺势小节。

(三)课堂小结。

是啊,这湾浅浅的海峡又怎能阻隔两岸亲人的思念?台湾政要连战、宋楚瑜、吴伯雄等相继回大陆寻根祭祖。更为可喜的是两岸人民已于12月15日实现了“通邮、通航、通商”的梦想。是啊,“落叶总要归根”!相信,通过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这头”“那头”终究会成为“一头”!到那时,我们一定会听到台湾那深情的呐喊:“母亲,我回来啦!”

老师饱含深情的结束语,会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到此为止,三个教学目标已顺利完成。

(四)作业布置:

考虑到不同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存在差异,因此,我设计了必做和选作两个层次不同的作业题:

必做: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

选做:收集有关乡愁的诗词、散文、小说,同学间交流赏析。

(五)板书设计:我认为,好的板书应该体现出三个字“精”、“美”、“新”,本着这样的宗旨,我为本课设计了综合式板书。这样,通过示意图和文字提示,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再现本诗内容、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拓展阅读:课后练习。

一、基础题。

1.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期望。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2.简要分析余光中的《乡愁》中叠词运用的表达作用。

二、巩固题。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感情基调应该是什么?

三.提高题。

5.余光中的《乡愁》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其乡愁的?

6.诗中用了那些巧妙的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

7.用“乡愁是……”说一句话或几句话。

参考答案:

1.a“小”爱应熔铸在“大”爱之中,且“故乡”一词内涵太窄。

2.“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叠词,以一种轻描和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衬出浓烈的思乡情绪。

3.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感情基调应该忧郁深沉。

4.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希望祖国早日和平同一的愿望。

5.乡愁本是难以捉摸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结果就会留于平庸和空泛。但我们发现余光中的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具体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既单纯又丰富,诱发了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6.诗人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既单纯又内涵丰富的形象,来比喻小时侯.长大后.后来和现在四个时段和空间的乡愁。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又单而浓,主题又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的异常浓烈。另外,这四组借助同一结构形式,反复陈说分离之苦,其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头(里)”的四次重复,加之四节中的“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底,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7.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那根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

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口语练习:

新中国已经成立半个多世纪了,台湾却仍是一个有家难回的孩子,台湾同胞更是望眼欲穿,想早日回到祖国大陆,与亲人团聚.请以“隔海相望的亲人,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话,慰藉台湾同胞的相思之苦.

要求:1.感情真实。

2.字数不限,一句话也行.

乡愁的语文教案篇二十

以诵读为基础,介绍几种赏析,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对诗歌的理解

诵读法

播放《乡愁》朗读录音

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1)阅读《乡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2、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

“而现在……”

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以“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总而言之,《乡愁》整首诗含蓄蕴藉,余韵绵绵,满纸是思念大陆的亲情,落叶归根的宿愿,已成为人们传诵的佳作。

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意象的笔法。诗中主要设置了四个象征性的意象:

一是“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

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

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墓里墓外虽然只有咫尺,然而却又是那么遥远。

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34783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