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到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教案中的评价手段应多样化,既注重对学生掌握程度的测评,也注重对学生能力的综合评价。这个教案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活跃了课堂氛围
跨越海峡生命桥教案篇一
师:对呀,生命桥靠什么跨越了茫茫的海峡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走进一个真实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把握主要内容。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请教老师,可以和附近的同学讨论,也可以查。(生自由读书5分钟,师巡视时提示学一些词语的读音,帮助一名学生。)。
师:都读好了吗?
生:读好了。
生:(自由读了一遍,纷纷举手。)。
师:你想提醒哪个词语?
生:我想提醒大家“凋零”的那个“凋”不要读成“调”。
师:你领大家读。
生:凋零。
生齐读后继续举手。
师:不着急提醒下一个。谁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生:花枯萎了。
师:对,凋零是花凋谢了,草木枯萎了。屏幕上有一个词正好与它意思相反,哪个?
生:(纷纷)“绽放”。
师:一起读。(生齐读)。
师:这两个词语都是形容花的。课文里还有一个写花的词语,是——。
生:“含苞”
师: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还是写花吗?(出示课文中的句子: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自己读读看。
(生大声读后纷纷举手。)。
师:在课文中指什么?
师:……能挽救他的生命。看来同学们真的读懂了。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还有哪个词语要提醒大家注意?
生:“暂停”,不要读成zhan停。
师:非常好。平舌音,第四声,跟老师读——。
跨越海峡生命桥教案篇二
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仁爱;二是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苍白、红润、移植、谈何容易、幸运、袭击、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暂停、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建议。
1.课前师生搜集有关台湾、白血病、骨髓移植等方面的资料,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好准备。
2.在初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然后画出使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或段落,在空白处写上感受,并与同学交流读书感受。
课文的第3至6自然段是帮助学生体会海峡两岸骨肉亲情的重点段落,应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仔细研读,认真感悟。从大地震刚过,台湾青年躺在病床上,甚至还不知道家人是否平安无事,他没有逃到空旷安全的地方等处,体会台湾青年一心只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从李博士抽取骨髓时的镇定沉着,运送骨髓、植入骨髓时的不分昼夜,体会其不顾个人安危、急他人之所急的高尚医德。
体会这部分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展开交流。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交流的情况,引导学生由课文内容想开去,探究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心情。同时相机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这一部分,将地震危机仍旧存在的紧张与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从容镇定进行对比朗读,使学生在读中进一步提高认识,升华情感,引发共鸣。
引导学生理解下面几句话的含义:
(1)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枯萎的花苞,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花朵绽放。
枯萎,干枯萎缩,一般指草木。这句话把年轻人的生命比作花朵,含苞待放时却要凋零,让我们痛心,也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骨髓移植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躺在病床上。同样是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苍白红润这一组反义词足以说明这一点。而台湾青年却并非因为缺乏生气而是不得已躺在病床上。他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知道大陆18岁的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
(3)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宝岛台湾与大陆虽然被海峡所隔,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一定会永远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这种血脉亲情是生命的.火种,必将愈燃愈烈,经久不息,世代相传。
3.学生读懂课文之后,可以请学生谈一谈:生命桥是什么意思?现在体会到的生命桥的含义与看到题目时的想法是否一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动情朗读最后一段,并联系全文理解这一段话的深刻含义。
学文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里练习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评议。
4.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故事感人,应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可以让学生画出喜欢的语句或段落反复朗读,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评价能力和表达能力。
5.本课要求会写的6个生字,可以让学生自己练习书写,并通过写词语、写句子等形式进行巩固,教师重点指导跨绽等字的书写。
6.学习本课后,教师可以建议有兴趣的学生搜集有关骨髓移植的资料。
参考资料。
白血病俗称血癌,是一种恶性血液病。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可以用化疗、放疗等方法遏制病变的白细胞,延长病人的生命。但是这种方法的副作用大,复发率高,不但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而且对家庭、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国际上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将骨髓移植运用于白血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世纪80年代起,干细胞移植术在临床应用中获得了成功。
骨髓是还没有分化成红、白细胞的母细胞,就像还没有分杈的树干,把它植进白血病患者体内,就可以继续分化、造血。骨髓捐献者捐出的干细胞,约占自有量的5%。目前看来,捐献骨髓对身体没有明显伤害。我国大陆的骨髓库起步较晚,人们对捐献骨髓的知识欠缺,意识淡薄,目前各地捐献志愿者的库存资料有限,这就为寻找配型相符的骨髓带来了很大困难。
慈济医院位于台湾花莲市,1986年正式启用。1993年,成立了台湾地区首座骨髓捐赠中心慈济骨髓捐赠中心,后发展成为慈济骨髓干细胞医学中心。现登记在册的志愿供髓人数已达20余万,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骨髓捐赠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华人骨髓资料库。
截至目前,慈济医院已向大陆供髓约180例,每一例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文中提到的李博士是著名血液病专家李政道教授,他是著名的骨髓移植配型专家,1935年出生于台湾,1972年在美国获博士学位。李博士在美国骨髓移植配型中心工作时,发现大量患白血病的华人由于没有合适的骨髓配型,无法得到医治而死亡,便于1992年回到台湾,开始致力于建立华人骨髓资料库。
跨越海峡生命桥教案篇三
11月22日我执教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这篇课文讲述了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进行本篇课文的教学时,我考虑到了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当讲则讲。
提到“讲”,有人往往习惯于现“析”等同起来,和“烦琐分析”挂起钩来;有人认为,“讲”与《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排斥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有些内容,如距离学生生活较远而难以理解的,含义非常深刻而学生又不易准确把握的,教师怎能不讲?当讲的内容,教师必须理直气壮地讲。比如本篇课文学生对白血病、骨髓移植了解不多,我在学生查找资料的基础上,也给学生讲了一些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又如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只让学生读,去体会抽取骨髓的困难,学生似乎不可能体会深刻,我就通过讲“正常的情况下抽取骨髓还要需要抽10次,而在余震中抽取骨髓也许是十几次二十几次”让学生去体会青年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李博士抽取骨髓的艰辛。“讲”让学生弄明白、悟深刻。
二、创设情境。
夸美扭斯曾经说过:“可以为教师定下一则金科玉津。要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放在感官的跟前。”我们不可能教学哪一部分的内容,就把学生带到相应的真实情境中去,但是,我们可以积极地创设情境,把理解相关内容所需要的情境,例如在讲到在余震中抽取骨髓,我让学生想象一下,又一次余震发生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通过让学生描述,引领他们进入情境,帮助他们把握相关内容,感悟内蕴情感。比如讲授李博士时,我出示李政道先生的照片,在处理重点段落时,播放配乐让学生朗读。这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诱导学生进入文字所描绘的情境,学生容易感悟到文字所承载的深深的情感。
课虽上完了,但是还有很多遗憾,总感觉我的感情很投入,但是学生的感情还不够深入。一直我在引领学生硬进文本。值得骄傲的是,学生课文读得很棒,很有感情,最后谈理解也很好,能从多方面去谈。
跨越海峡生命桥教案篇四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红润、移植、谈何容易、幸运、台湾、袭击、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暂停、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生命桥”的含义。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杭州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格外感动,我想你们也一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你觉得特别令你感动的句子和段落可以反复多读几遍。
二.引导学生读课文:
你可以读一段,也可以读几句话,只要是令你感动的,让你心中有所触动的。
三.学生自由读课文。
四.学生交流感受。
生:我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钱得救了……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师:这里你为什么而感动?
生:小钱得救了。
师:这是一个美丽的结果,患有严重白血病的小钱最终得救了,很多人在这样的时刻容易留下幸福的眼泪,这是一种感动。
生:我读课文的第五段。朗读:“针头向皮肤刺去……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把最后一句话再读一遍,要读通顺。
生:朗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要想读好课文,首先要看清楚词语,不能读破了。你仔细看看,轻轻练练,相信你一定能读好,大家都试一试。
生:朗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生:突然发生。
生: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突然发生了。
生:我读课文的第二段。朗读:“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师:先说说什么地方感动了你。
生:小钱只有18岁,就患了白血病,很可怜;骨髓很难找,终于找到了,真让人高兴。
师:正是大悲大喜,悲喜交加。小钱患的是白血病,白血病又叫血癌,很难医治,小钱的生命就像——你再读读这句话,刚才没有读通顺,这次看仔细。
生:朗读:“生命就像不曾开放就将面临凋零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重新绽放。”
师:你能在这句话中找到一组反义词吗?
生:“凋零”和“绽放”,凋零就是凋谢,绽放就是开放。
师:人们常说“生命如花”、“岁月如花”,那是比喻生命的美好,让生命更加美好是人类永远的追求,于是你就有了这大悲大喜的感动,你的感觉是和全人类的感觉一致的。
生:我读课文的第四段。朗读:“在这场灾难中……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你读得很投入,说说你的感动。
生:这位青年不顾家人的安危捐献骨髓,我很感动。
师:他之所以这样做,那是因为他知道——。
生:拯救生命更重要。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的无私的给于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读读课文,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二、学生读课文,思考,讨论。
1、小钱感谢那位青年,仅仅是因为他志愿捐献骨髓吗?再仔细地读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令人感激的原因?有人说“看文如看山”,从不同的角度读课文能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课文。
2、学生读课文。
3、师:读出新的发现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读一读。
4。学生朗读“在抽取骨髓的过程中,发生了余震……”
8、师:但是,小钱非常感激那位青年,仅仅是因为他捐献骨髓,仅仅是因为他冒着生命危险为他捐献骨髓吗?还有别的理由吗?在读读课文,仔细地找一找。
9、师:不知道,并不表示他不关心,不牵挂,不担心。他静静地趟在病床上,但是他的内心一定是极不平静的,他会想些什么呢?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这位台湾青年的心,听一听他会想些什么。听到了就写下来。
10、师:根据国际上骨髓资助的有关规定,骨髓资助者和受捐人在一年内是不能见面也不能知道对方的身份和姓名的,但一年以后就可以了。我们来想象一下,一年以后的某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会是怎样的场景?可以想象,也可以和其他同学配合表演。
生:
师:让我们一起深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朗读)“小钱得救了……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师:再深情地读一读最后一句话。
生:(朗读)“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生:我们可以想象一下。
师:对,我们可以重点想象两个时间里人们对小钱的关心。这两个时间是很特殊的,一个是当小钱知道自己患了白血病的时候,另一个是骨髓移植这一天,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这两个日子里,小钱身边的亲人、朋友以及医护人员是怎样想小钱传达他们的爱心的。并把他写下来。
跨越海峡生命桥教案篇五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栏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即将凋零,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在课文朗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间的血脉亲情。
这次教学,在课前孩子们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并理解了第二、三段的一些词语,了解了白血病的知识,还了解了李博士的相关资料。初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课堂开始,我就让学生复习词语,然后播放视频朗读让学生再次回忆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接着让学生直接进入台湾慈济医院的手术室找感动的句子。我还是以读为主,体会课文的'情感。读是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一开始听读,了解课文,接下来的读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感,引起学生和作者的共鸣。最后的有感情朗读更是学生情感的抒发,内心的感受。
上课时,我担心时间不够用,每一个环节都匆忙又紧张。抽学生回答问题不全面,答案正确了就不给别的同学发言机会,急忙切换另一环节。虽然教学环节设计紧扣重点,但挖掘不深,没有全面关注学生,扎实教学内容。
虽然这节课留下了遗憾,但是也给了我以后的教学有了新的思考。
跨越海峡生命桥教案篇六
师:对呀,生命桥靠什么跨越了茫茫的海峡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走进一个真实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把握主要内容。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请教老师,可以和附近的同学讨论,也可以查。(生自由读书5分钟,师巡视时提示学一些词语的读音,帮助一名学生。)。
师:都读好了吗?
生:读好了。
生:(自由读了一遍,纷纷举手。)。
师:你想提醒哪个词语?
生:我想提醒大家“凋零”的那个“凋”不要读成“调”。
师:你领大家读。
生:凋零。
生齐读后继续举手。
师:不着急提醒下一个。谁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生:花枯萎了。
师:对,凋零是花凋谢了,草木枯萎了。屏幕上有一个词正好与它意思相反,哪个?
生:(纷纷)“绽放”。
师:一起读。(生齐读)。
师:这两个词语都是形容花的。课文里还有一个写花的词语,是——。
生:“含苞”
师: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还是写花吗?(出示课文中的句子: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自己读读看。
(生大声读后纷纷举手。)。
师:在课文中指什么?
师:……能挽救他的生命。看来同学们真的读懂了。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还有哪个词语要提醒大家注意?
生:“暂停”,不要读成zhan停。
师:非常好。平舌音,第四声,跟老师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跨越海峡生命桥教案篇七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们高尚的精神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重难点、关键。
1重点: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
3关键: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读、想象画面,走进人物的内心,从而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一部分——台湾。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跨越茫茫海峡的生命桥。
2板书课题,学生质疑。
学生:这里的生命桥指什么?
学生:是什么使生命桥跨越茫茫海峡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指名读词语,其他正音,教师强调前鼻音,后鼻音的认读。
(2)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适时板书。
(课文主要讲了大陆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
3教师小结:同学们,抓住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时间以及关键词就可以把故事说完整说具体。
细细品读,把读后的感受用一两个词概括出来,写在文中的空白处。
三默读感人部分,体会人物精神。
1学生默读3-5自然段,找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说说感动原因。
2与学生一起交流感受。
学生:我感动的句子是“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因为李博士在危险来临的时候,还能够那么沉着。
学生:我也被李博士感动了,因为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博士是多么的(无私、有爱心)。
教师:真会读书的两个孩子,一个会抓重点词,一个会体会到人物精神。
(出示课件,指名读出他的感动、敬佩。)。
3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体会李博士的无私。
师:李博士在什么情况下还那么沉着?
生:“针头向皮肤刺去……”
教师:此时此刻,跑到哪里才比较安全?
学生:“此时,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
教师:“但是,李博士仍……”此时此刻,手术室里是安全的地方吗?
想象一下,手术室里还可能会有什么危险呢?
学生:病床可能会摇晃。
学生:医疗器械可能会倒下。
学生:房屋也有可能会倒塌。
4教师设情境朗读:
当病床摇晃的时候,李博士……。
当医疗器械倒下的时候,李博士……。
当房屋要倒塌的时候,李博士……。
6学生反馈:
出示课件:“在这场灾难中……”
师:想一下,台湾青年想到了谁?
生反馈:台湾青年想到了(亲人、朋友、家园……但更多的是大陆青年小钱)。
师:是呀,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台湾青年多么的(无私)呀!真让我们(感动、佩服、赞叹……)。
7指导朗读:读出你的感动,你的.佩服,你的赞叹。
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出示课件:“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
师导:看到台湾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你高兴吗?
学生齐读,读出你们心中的高兴。
9引导想象。
台湾青年的身躯里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
反馈:流出了台湾青年的爱心;流出了小钱的希望、期待……。
师导:台湾青年身躯里流出了希望,流出了期待,那小钱又是怎样满怀着希望的期待呢?
10出示第二自然段,教师配乐朗读,学生认真倾听。
理解:枯萎的花苞、绽放在文中的意思。
体会: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谈何容易。
想象:台湾青年的骨髓会使小钱……。
11指名反馈,教师适时引导。
学生:台湾青年的骨髓会使小钱(苍白的脸红润起来;燃起生命的火种;枯萎的花苞重新绽放)。
12师导: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带着小钱的希望出发了。
出示李博士奔波的时间表。
学生观察后思考:这经过了多长时间?(差5分钟就是十二个小时)。
这是怎样的十二小时?
反馈:漫长、紧张、让人担心的十二小时。
师导:李博士没有停歇,一直到完成了骨髓移植手术。
出示第六自然段:男生齐读,读出李博士的不辞辛劳。
找出表示漫长、紧张、让人担心的关键词(奔波)。
指导朗读,读出漫长、紧张的语气。
小钱才能燃起生命的火种。讲到这里,我们的课题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
指名反馈:生命桥指什么?(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血脉亲情。)。
是什么使这座生命桥跨越茫茫海峡的?(是台湾同胞的爱心)。
四出示最后一段,指导朗读。
师导:同学们,茫茫海峡割不断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骨肉亲情。让我们用“心”把课文最后一段读一遍。
学生齐读。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小钱第二次生命。这就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血脉亲情。
3指名反馈。
4教师小结。
六总结全文,播放音乐《爱的奉献》。
的生命桥。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将永远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积累爱心名言警句。
跨越海峡生命桥教案篇八
一年以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轻风吹着垂柳沙沙沙沙土地响,空气中散发出桂花树的清香味。小钱在杭州的某一条街上晃来晃去着,等候着他的恩人——一位中国台湾的青年人。
是的,请问你是谁?”小钱一脸茫然地问道。
“我是……”青年说,“我是一年前捐献让你骨髓的中国台湾青年人啊!”
“是这样啊!简直谢谢你了,若不是由于你捐献骨髓帮我,我早已由于败血症过世。”小钱谢谢道。小钱又觉得蒙蔽了:“你为何要把骨髓捐献帮我呢?”“由于我明白要是没有亲缘关系,大约要在十万人内才可以寻找一位合适骨髓的人,并且捐献那麼一点骨髓又不容易对身体导致非常大的损害。”
青年人回应道。“哦?”
小钱问,“仅有这一缘故吗?”
青年人回应:“不,最重要的是:由于我们都是一家人!尽管你我之间隔了台湾海峡,可是我们可以搭起一座超越亚欧的生命桥!尽管一点骨髓算不得什么,可是这一点骨髓能够救一条人的命运!”
小钱明白了,他说道:“哦!等着我骨髓长好啦我也要去捐骨髓。跟你在一起让我明白了:爱,是人们最幸福的感情。
跨越海峡生命桥教案篇九
1.学会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李博士相关资料、照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切入课文内容,指导朗读,理解感悟。
1.《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杭州和中国台湾花莲之间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格外感动,我想你们也一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小组交流:给小组内同学读一读特别令你感动的句子和段落。
4.全班交流。(交流令你感动的句子以及感动的原因)。
范例:
(1)最后一段。朗读:“小钱得救了……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感动的原因是小钱得救了。这是一个美好的结果,患有严重白血病的小钱最终得救了,很多人在这样的时刻容易留下幸福的眼泪,这是一种感动)。
(2)第五段。朗读:“针头向皮肤刺去……经过一次又一次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这段中有一个词语“突如其来”,你们怎样理解?
(发生很突然。余震的大小事先也不知道,可能很小,也可能很大。在突如其来的余震中,还要进行手术,真是令人感动)。
(3)第二段。朗读:“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终于在中国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小钱只有18岁,就患了白血病,白血病又叫血癌,很难医治;骨髓很难找,终于找到了,真让人高兴。)。
小钱患的是白血病,他的“生命就像即将枯萎的花苞,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花朵绽放。”
(4)第四段。朗读:“在这场灾难中……期待着他的骨髓。”
(这位青年无法顾及家人的安危捐献骨髓,因为他知道——拯救生命更重要。给予是快乐的!很令人感动。)。
四、深入阅读文本,整合资源,深刻体会。
1.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无私的给予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读读课文,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2.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全班交流。
(1)感谢为他捐献骨髓的那位中国台湾青年。
(小钱患的是严重的白血病,目前,最有效的医治方法就是移植骨髓。很多人对捐献骨髓怀有恐惧心理,害怕会影响自己的健康,其实目前还没有发现捐献骨髓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但是即使是这样,也有很多人没有捐献骨髓的意愿。而这位中国台湾青年是一位志愿捐献骨髓的先行者,小钱应该感谢他,我们也应该感谢他!余震有大有小,房屋随时都可能倒下来,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他却冒着生命危险捐献骨髓,并且当时无法顾及亲人的安危。)。
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又一次余震发生了,大地开始颤抖,房屋开始摇晃,窗户上的玻璃啪地掉下来了,身体下的病床吱吱作响……但是,这个青年人仍躺在病床上。这需要多大的勇气,需要多大的决心。
有感情地朗读第4、5自然段,读出自己内心的感动。
在大地震过后,在剧烈的余震中,冒着生命危险,为海峡另一边的小钱捐献骨髓,用自己的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感谢李博士。
(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从中国台湾青年身上抽取骨髓,并一路奔波送到杭州,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这位李博士就是中国台湾的骨髓移植专家李政道博士,他是那样令人尊敬。他主持创办了中国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救助了众多的白血病患者。他已经上百次携带着台湾同胞捐献的骨髓来到大陆。让我们记住这位可敬的老人!出示李政道博士的照片)。
深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中国台湾和大陆现在还没有直接通航,中国台湾当局不允许飞机直接飞到大陆,只能到香港中转。尽管中国台湾和大陆之间隔着一条海峡,还有很多人为的阻隔,但还是不能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理解“奔波”,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4.想象拓展,启迪心灵。
五、总结全文内容,点明主题,深化印象。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人需要我们去帮助,也许仅仅是一句温暖的话,或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但是,却能给别人很大的鼓励和帮助,也会给我们自己带来很大的快乐,因为给予是快乐的!
跨越海峡生命桥教案篇十
教材分析: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中国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文章告诉我们,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设计思路:紧扣课题展开教学,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情景交融,让学生在不断读书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与文中人物产生强烈共鸣,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课题卡片。
课程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引入文本。
2、桥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毛主席曾在一首词中写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而我们这篇课文的题目却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生命桥是什么意思?围绕海峡两岸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让我们一齐读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求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力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
4、这座生命桥联接着大陆和中国台湾,让我们跟随作者手中的笔,一同走进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完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2)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1)第2自然段,学生用准确词语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
(2)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一读。
4、指导朗读,课件出示: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入。
(1)感情朗读: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这个充满花香的城市,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充满生机,而小钱,却只能躺在病床,命运对他是如此的残酷,让十八岁的他得了白血病。十八岁,多么美好的年龄,文中把十八岁比作一朵“含苞的花”,十八岁太年轻了,今后的路还很长很长,然而可恶的白血病却要使这朵含苞的花“即将凋零”。感情朗读这段话。
(2)创境引读:假如小钱没有得白血病,此时此刻,他会做些什么呢?
老师引读:十八岁,多么美好的年龄!
当同龄人吃过晚饭后,携着父母的手在绿荫道上漫步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在球场上奔跑追逐,为每进一个球欢呼跳跃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的脚步走过祖国各地,尽情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时,然而小钱……。
课件出示:。
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指导朗读这段话。
5、患了白血病,生的希望是如此渺茫,小钱有没有一线希望获得重生呢?
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有的同学可能会发出感叹,小钱真幸运呀;有的同学可能会提出疑问:小钱怎么会在中国台湾找到合适的骨髓呢?在这里我们必须提到一个人,也就是下文所提到的李博士。
出示课件:李博士照片及简介。
正是因为有了像李博士这样热心公益的人,还有许多自愿捐献骨髓的热心人,才会使像小钱这样的白血病患者看到了生命的曙光,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向他们表示敬意!
四、小结激趣,铺垫下文。
同学们,这场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是否能够成功?小钱最终能否获得新生?海峡彼岸又发生了哪些惊心动动魄的故事?下一节课,我们将把镜头切换到祖国宝岛台湾,一同去关注事情的发展,相信你对“生命桥”这个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
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并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到小钱所遭受的不幸,以及合适的骨髓对小钱的重要性。我们在为小钱感到惋惜的同时,也为他感到庆幸,因为在海峡彼岸,有一位中国台湾青年,正无私地为小钱捐献骨髓,来挽救他十八岁的生命。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同去关注事情的发展吧。
二、深入阅读文本。
1、默读3—6自然段,了解海峡彼岸的中国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所发生的一切,请你用一个词来谈谈你的感受。
2、为一个毫无关系的陌生人捐献骨髓,对于这件事,你是怎么看待的?
学生谈自己感受,老师引导:帮助他人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3、捐献骨髓的事例,并不止这一件,而作者却单单写了这件事,那这件事例有什么特别让人感动的地方?请找出来并作上记号。
(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地方以及感动的原因。)。
——这例骨髓移植手术跨越海峡两岸,有着深远意义。
抽取骨髓的工作是在剧烈的余震中进行的。
4、有那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余震的可怕?找出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
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6、此时此刻,他们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更深入体会台湾同胞不顾亲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来帮助小钱的精神的可贵。
7、中国台湾青年的爱心和骨肉同胞的亲情,伴随着那涓涓流出的骨髓,被带到海峡彼岸,给小钱带来生的希望,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三、点明主题,想像拓展。
1、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再次感受“生命桥”一词的深刻内涵。
师:你认为这仅仅是一座生命桥吗?
课件出示:
它还是一座桥,因为 。
学生根据提示,用此句式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情感得到升华。/。
3、老师小结。
跨越海峡生命桥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红润、移植、谈何容易、幸运、中国台湾、袭击、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暂停、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杭州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格外感动,我想你们也一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你觉得特别令你感动的句子和段落可以反复多读几遍。
二.引导学生读课文:
你可以读一段,也可以读几句话,只要是令你感动的,让你心中有所触动的。
三.学生自由读课文。
四.学生交流感受。
生:我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钱得救了……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师:这里你为什么而感动?
生:小钱得救了。
师:这是一个美丽的结果,患有严重白血病的小钱最终得救了,很多人在这样的时刻容易留下幸福的眼泪,这是一种感动。
生:我读课文的第五段。朗读:“针头向皮肤刺去……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把最后一句话再读一遍,要读通顺。
生:朗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要想读好课文,首先要看清楚词语,不能读破了。你仔细看看,轻轻练练,相信你一定能读好,大家都试一试。
生:朗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生:突然发生。
生: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突然发生了。
生:我读课文的第二段。朗读:“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终于在中国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师:先说说什么地方感动了你。
生:小钱只有18岁,就患了白血病,很可怜;骨髓很难找,终于找到了,真让人高兴。
师:正是大悲大喜,悲喜交加。小钱患的是白血病,白血病又叫血癌,很难医治,小钱的生命就像——你再读读这句话,刚才没有读通顺,这次看仔细。
生:朗读:“生命就像不曾开放就将面临凋零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重新绽放。”
师:你能在这句话中找到一组反义词吗?
生:“凋零”和“绽放”,凋零就是凋谢,绽放就是开放。
师:人们常说“生命如花”、“岁月如花”,那是比喻生命的美好,让生命更加美好是人类永远的追求,于是你就有了这大悲大喜的感动,你的感觉是和全人类的感觉一致的。
生:我读课文的第四段。朗读:“在这场灾难中……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你读得很投入,说说你的感动。
生:这位青年不顾家人的安危捐献骨髓,我很感动。
师:他之所以这样做,那是因为他知道——。
生:拯救生命更重要。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的无私的给于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读读课文,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二、学生读课文,思考,讨论。
1、小钱感谢那位青年,仅仅是因为他志愿捐献骨髓吗?再仔细地读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令人感激的原因?有人说“看文如看山”,从不同的角度读课文能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课文。
2、学生读课文。
3、师:读出新的发现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读一读。
4。学生朗读“在抽取骨髓的过程中,发生了余震……”
8、师:但是,小钱非常感激那位青年,仅仅是因为他捐献骨髓,仅仅是因为他冒着生命危险为他捐献骨髓吗?还有别的理由吗?在读读课文,仔细地找一找。
9、师:不知道,并不表示他不关心,不牵挂,不担心。他静静地趟在病床上,但是他的内心一定是极不平静的,他会想些什么呢?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这位中国台湾青年的心,听一听他会想些什么。听到了就写下来。
10、师:根据国际上骨髓资助的有关规定,骨髓资助者和受捐人在一年内是不能见面也不能知道对方的身份和姓名的,但一年以后就可以了。我们来想象一下,一年以后的某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中国台湾青年相遇了,会是怎样的场景?可以想象,也可以和其他同学配合表演。
生:
师:让我们一起深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朗读)“小钱得救了……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师:再深情地读一读最后一句话。
生:(朗读)“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生:我们可以想象一下。
师:对,我们可以重点想象两个时间里人们对小钱的关心。这两个时间是很特殊的,一个是当小钱知道自己患了白血病的时候,另一个是骨髓移植这一天,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这两个日子里,小钱身边的亲人、朋友以及医护人员是怎样想小钱传达他们的爱心的。并把他写下来。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址。
跨越海峡生命桥教案篇十二
课文讲述是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救助小钱这样的一个感人的故事。课文用动情的语调,描绘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一家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于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里。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因此,在教材的处理上,我就是以两个两景来切割,今天执教的是第二课时,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等医护人员在余震中抽取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由此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知识与技能: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学习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朗读品味法、圈划批注法、重点词句品析法等方法读懂课文,理解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理解课题“跨跃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感淳厚感人,教学设计以爱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体会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教学中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重创新。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法:抓住重点语句仔细研读,认真感悟,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劳累奔波,从中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学法:通过认真的读和想像,能够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我准备用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第一课时主要分以下几个环节:
1、质疑导入,提示课题;
2、检查预习,自学生字词;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环节:上课伊始,我以“桥”为话题,引出课题,引导质疑,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我直接导入课题:“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请看老师板书课题。”“读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此刻学生纷纷举手质疑:“生命桥指的是什么?”“海峡指什么?”“生命桥怎么跨越海峡?”我适时评价激励。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本文课题高度概括了课文的内容,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课题,提出疑问,有利于把握课文的整体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从而尽快地走进文本。
第二环节:检查预习,自学生字词,这一环节我就不多介绍了。
第三环节:初读课文,感知爱的故事
这一环节我首先出示自学提示:
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语句,理解词语
二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我出示地图帮助学生了解“海峡”;引导学生交流资料理解“白血病”、“骨髓”、“骨髓移植”;通过联系上下文与想象文章空白的方法理解“辗转”“寻找骨髓的过程中,小钱的家人可能去过哪些地方?”是呀,这么一个艰难的寻找过程就叫做辗转。从而体会到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为后文更好的理解李博士与台湾青年的高尚品质做好铺垫。(完成教学目标1)
理解词语后我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并相机板书(小钱、台湾青年、李博士)。
因为中年级是概括能力训练的关键年段,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认识,然后概括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以上是我对《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一课时的说课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提出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跨越海峡生命桥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生命的珍贵与爱心的无价,感受海峡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准备:
1、师生搜集有关白血病、骨髓移植等方面的资料,为理解课文有关内容作好准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了温暖,这节棵我们继续学习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再一次去感受人与人间最纯真的感情。
2、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杭州中国台湾)。
三、品读感悟。
1、让我们看课文插图,画出第二段中使你感到心酸难过或感动的语句。
2、学习课文第二段。
你读了哪些语句,让你感到辛酸难过。
(1)出示(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b、看到此情此景,你的心情怎样?
c、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来读这段话。
过渡:然而天无绝人之路,在小钱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命运出现了一丝曙光,谁来读读看到希望的句子。
(2)出示“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终于在中国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a、指读这段话,谈谈你的感受。引导学生抓住“谈何容易、十万、辗转”来理解。
b、他的亲人和医务人员可能找过哪些地方?还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c、小钱的家人和医务人员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中国台湾找到了合适的骨髓,小钱的生命出现了转机。让我们齐读这段话。
3、学习3----6自然段。
(1)小钱既是不幸的,病魔纠缠着他,折磨着他;小钱又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中国台湾了有合适骨髓的人,意想不到的是,捐骨髓手术的日子翩然而至,中国台湾却发生了一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地震。当时余震不断,人们的生命仍然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在做什么?请同学们再细细品味课文中的3---6节,想想课文中哪些描写人物的词句使你感动。
(2)学生自渎3---6小节。
(3)汇报:谁最让你感动?
感谢中国台湾青年:让你感动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抓住课文第四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中“静静地、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针头从肌肤里脱落”等语句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
指导朗读。
感谢李博士:
训练学生总结语言的能力,抓住“沉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奔波,连夜”理解。
四、拓展练习。
2、播放《爱的奉献》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结语:同学们让我们用感恩的心去赞颂这座(齐读: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让我们用崇敬之情去赞颂这座(齐读: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让我们用无私的爱去赞颂这座(齐读: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板书设计。
爱心。
杭州——————————中国台湾。
生命桥。
跨越海峡生命桥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理解"辗转"等部分词语的意思.
2,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
3,在朗读中理解余震中抽骨髓的艰难历程,感受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设疑激趣。
1,指名读题目,我们见过石桥,木桥,生活中有没有见过生命桥预习了课文,你知道什么是"生命桥"谁和谁架起了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板书:杭州小钱===中国台湾青年)。
二,初读探究,感受生命的脆弱。
1,师:请打开书,让我们走进这个发生在杭州和中国台湾之间的真实的故事.因为真实,我们在读时会格外感动.让我们再来读读它,请放声读,读准读通,看看到底是一件怎样的事在感动我们.
2,词语反馈,理解。
1)出示词:凋零含苞绽放骨髓移植。
辗转暂停身躯。
2)"凋零"是什么意思屏幕中的哪个词正好和它相反"含苞"是怎样的。
这三个词在文中的哪句话里出示句子: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理解了词语,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吧.(练读,指名读齐读)。
3)但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中国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出示句2: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中国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你知道"辗转"这个词的意思吗。
想象一下,小钱家人会在哪些地方找骨髓。
我们理解了这一点,能将它读出来吗读句子.
第二课时。
三,锁定"感动",深层解读。
过渡:找到骨髓的小钱正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在同一时刻,身处海峡彼岸的中国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1,自由读3,4,5自然段,课文的哪些语句打动了你的心做做记号多读几遍.
2,交流,出示句3: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l说说你的想法.
l课文告诉我们这是一场怎样的灾难边说边播放地震图片边解说:1999年9月21日1时47分,在台湾省花莲西南突然发生7.3级大地震,这是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地震,死亡人数2735人,伤11305人,房屋倒塌不计其数,无家可归的达20万人以上.
引读句1: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这句话为什么打动了你。
l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是怎样的余震(大地在颤抖,突然,急,快。
面对这样的余震,博士和青年本应怎么做但现在呢(指名读句子)。
l想象说话:在这紧张,危险的情况下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的中国台湾青年会想些什么呢让我们用心去贴近中国台湾青年的心,同桌说一说,他在想什么.
l朗读:我们感动于中国台湾青年的爱心,感动于李博士那高尚的医德.让我们用朗读再现李博士与青年的沉着与冷静.
l引读:为了能让18岁的小钱重新绽放生命之花,在这样的环境中,经过——利用——终于——.
l从中国台湾青年的身躯里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还是——(爱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
四,再明题意,朗读抒情。
师:这岂止是一座桥,岂止是一个故事,这简直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一首爱的诗篇.把我们的感受融进去读.(出示诗的形式,并播放音乐)。
两岸骨肉同胞,。
也许,。
小钱和这位中国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
这并不重要,。
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那血脉亲情,。
如同生命的火种,。
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五,拓展延伸,表达感激。
小钱得救了,小钱康复了,当他的父母告知他海峡对岸那感人的一幕后,小钱凝望着窗外,此时此刻,小钱的内心激动万分,让我们将他的想法诉之笔端.
生命在延续——。
小钱苏醒后,得知海峡那头地震中感人的一幕,内心激动万分,他……。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318437.html】